开车文章

请欣赏开车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开车文章1:开车糗事

文/闫养民

从当初的战战兢兢上路,到如今很得心应手地手握方向盘,期间有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糗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报名上驾校,一上车,我紧张得左右不分,被教练挖苦。回家给老婆诉说,老婆建议我再上车左手拿苹果右手拿馒头,肯定就能分清了。我听了说:“那不行,那样我还得再长一只手!”老婆纳闷了:“为什么呀?”我傻乎乎地回答:“我还得再有一只手握住方向盘啊。”

教练陪同上路实习那天,我小心翼翼地驾着车一路前行,忽然发现有辆拉砖的拖拉机迎面开来。我想着一定要躲开,千万不能撞上了!我本来想对教练说,前边来车了,咱们停不停?结果心一急,我说成了:“教练,前面有车,咱们撞不撞?”教练听了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了句:“要撞你自己下车去撞!”

科三考试很难。我前面那个平时学车技术没我好的考试通过了,我赶紧上前请教他有什么经验,他说得给考官说好话,比如他就给考官说了:“考官大人,你长得模样很像我老爸。”结果考官听了笑呵呵地就给他填了个合格。

我听完就赶着上了车。看自己操作有点小失误,考官瞪眼看我,我想起前面那位同学的话,也想对考官说,结果一紧张说成了:“考官大人,我长得很像你老爸。”乖乖,考官当下气得脸色铁青,立马就在我的单子上画了个大叉。

考下驾照后我迫不及待地买了辆新车,每天上下班开着不亦乐乎。单位私家车多了,停车位很是紧张。要是去迟了,爱车就得停在大门外的马路边。有天我去得稍晚,眼看只剩下一堆铁架子旁有个停车位,我开过去倒入走人。结果等下班开车时车子不动,我下车仔细一看傻眼了,原来一个后车轮卡在铁架子里了。

没办法,只好去街上请来个电焊的,让人家用电锯把铁架子锯开,我的爱车才算脱离了束缚。从那后我在单位出名了:“你看,那位就是用电锯倒车的宝贝!”

开车文章2:鱼鳞瓦

文/周华诚

开车去何田乡,一路越往深山里走,越觉得山清水幽。

白墙黑瓦,零星隐现于远处山林里。真是好风景。我忍不住在路边停车,远望河对面那林间的老屋,看那白墙与黑瓦。

层层叠叠鱼鳞瓦构成的屋顶,斑驳的样子,真美。

我喜欢鱼鳞瓦。

在浙西南乡间,这样的瓦曾经随处可见。童年时候,我们坐在瓦下听风。风是从山巅松林吹起来的,经过山涧,掠过鸟的翅膀,遇到一座屋脊,顺势栖落,继而从瓦隙间钻进来。风钻进来的时候,打了一个长长的唿哨。

天井是风的大门。夏夜我们坐在天井里,仰头就是满天星斗,夜空湛蓝。月光如水,漫过天井,风在天井四面打着回旋,所有的燠热一下子被带走。

去年我到“五峰拱秀、六水回澜”的古老徽州,特意去看了好几座老民居。那些房子栉风沐雨,显出古朴雅致的样子,在时光里静默,并且静默如谜。我在天井拿把竹椅躺下来,不一会儿,居然睡着了。

天井里,有兰花开放,递出馨香。

这样的屋顶如今已不多见了。我在童年时经常遇到。杉木的檩子架在墙上,细密的椽条架在檩子上。一片片瓦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重叠着从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单独的瓦片,本来最为简单的几何造型,因为群体的构成而造就了奇迹,仰放则为谷,反覆而成峰,峰谷相连,山意起伏。这样的屋顶,呼应着远处的山林,近处的树影,也呼应着鸟的翅膀,风的足迹。

风在瓦隙间掠过,有如带笛行走。

急雨敲瓦,更有激昂之声。譬如盛夏时的暴雨来临,风携带着雨,哗,一阵急,哗,一阵缓,可以听见雨的脚步,在瓦背上奔跑。一忽儿过来,一忽儿过去。声声切切,似万马千军。

这样的老屋顶下,宜弹一曲古琴听。

尤其是在下雪之后。雪落江南,不像落在东北那么恣意,那么狂野。雪在江南是克制的,下了一夜,就不下了。或者,在瓦上铺了半尺,最多不过一尺,就不下了。于是太阳出来,雪水融化,雪水沿着瓦隙滑到檐边,滴答滴答,敲打在石阶上,冰凌也在屋檐下越挂越长。

雪铺在瓦上。黑瓦不见了,代之以一片素净。雪让屋顶变得温柔起来。雪让整座村庄变得像一个童话。

四季里,在鱼鳞瓦屋顶下可以看见:

青草。竹林。茶园。花朵。紫云英。银杏。板栗。

可以听见:

山歌。号子。鸟鸣。鸡叫。蛐蛐声声。月光如流水潺潺流淌。

有一年,我去高田坑村,看见那么多的完整的夯土墙与黄泥屋。黄泥屋的屋顶,就是成片的鱼鳞瓦。秋意真浓呀,在高田坑,村民们把秋天丰收的辣椒用竹匾盛起,搁在这样的瓦背上晾晒。秋天的阳光打下来,整座村庄都是温暖的颜色。

那样成片的鱼鳞瓦屋顶,真是珍贵呀。

只有在这样的大山深处,这些朴素的民宅才得以穿越时间保存下来。这些房子都凝聚着村民的生活智慧,也收集着每一户人家的悲喜日常。而今大多数人已经搬离,有的进了城,有的搬进了山下的楼房,但是这些房子还在,那些逝去的旧日时光也依然还在。

瓦由泥土烧制而成。旧瓦尤有厚朴与宁静之美。

泥土能接通人与自然的气息。所以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便可以让松涛、流泉、风吟、虫鸣都涌进来。人睡在瓦下,也有山林之气。

上次到中国美院,去看民艺博物馆的展览,发现这座博物馆里居然用了那么多的瓦片。瓦片被设计师做成了建筑的墙,而且是镂空的墙——钢丝索固定着一片片瓦片,构成了外墙的表皮。在这里,瓦片不再是屋顶的一部分,而是墙壁的一部分——远远看去,瓦片就像悬浮的一样,光线透过瓦片与瓦片之间的间隙,在地面投下奇妙的光影。光线朦胧,若隐若现,有若雨后步入竹林,枝叶摇曳,风语轻吟。

钢丝绳上的瓦片,有一种轻灵感,又有一种脆弱感:生怕有一片瓦会掉下来。

在宁波博物馆,我也被墙壁里的旧瓦所打动。设计这座博物馆的是获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他用了大量的残砖旧瓦,来建这面“瓦爿墙”。“瓦爿”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残砖碎瓦。这座博物馆,用了大约百万块以上的旧砖旧瓦,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等。这些东西,大多是当地在旧城改造时,到处可见的瓦砾碎片。

面对这样一座墙,会觉得城市的记忆与历史,被这些残砖碎瓦给接续上了。

瓦是砖瓦厂烧制出来的。我们村庄附近从前就有砖瓦厂。工人从田中取泥,摔坯,割泥——用铁丝割泥,割出一块砖,割出一片瓦,再层层叠叠摞进窑子里烧。几天几夜,火让砖成了砖,让瓦成了瓦。

砖瓦工人真是辛苦。远远看去,他也像是一个泥人。

现在没有这样简陋的砖瓦厂了。如果鱼鳞瓦需要更换,也几乎买不到了。那些趁天晴时上屋顶翻瓦捡漏的人,常常一边捡漏,一边叹气。

这样的瓦顶,早已被吴冠中画进他的江南中。青山老树,屋舍俨然。乌黑的瓦、洁白的墙,是吴冠中每一幅水墨江南中都有的元素。白墙是虚的,黑瓦是实的,这虚与实之间,已是一整个江南。

我在开化山野间行走,遇见那些白墙黑瓦的老房子时,真想去问一问,他们的瓦是哪里买的,还能买得到吗?我觉得是不容易买到了。

隔着一条河,我看见对岸的山林、炊烟、鱼鳞瓦,就觉得那才是故乡的屋顶。这春雨点点滴滴地落下来,敲打在瓦背上,或者又从屋檐淅淅沥沥成串地落下来,你也一定会觉得,整个江南的乡愁,都在这样的瓦隙间了。

你说,为什么,在都市里,建筑师们要用残砖断瓦搭建起一个思乡的房子呢?那哪里只是建筑,那真是一个世界呀。那是一个远方的世界,是精神的远方,那一片片的鱼鳞瓦,翻过来,两边卷卷,可以盛放流浪的乡愁。

开车文章3:母亲的菜园

文/陈武

每到周末,我总要开车回到乡下看望老母亲。自出高城工作后,这个习惯一直不变。

今天 又是周末,天气晴好,我早早起床,去市场买了母亲最爱吃的驴肉,便驱车直奔乡下。

我的家乡是荔乡根子,离城不算远,才30多公里的路程,不需一个钟就回到了。平时我回到村口离家不远时就按几下喇叭,母亲就知道是我回来了,会亲自出来“迎接”,把我“审视一番”,嘘寒问暖,才一周不见,好像隔了几个春秋似的。但这次回来,怎不见母亲的身影?我心里咯噔一下,幸好看见邻居堂婶,她告诉我母亲去菜地了。

母亲已有10多年不种田了,但由于劳动惯了,一时耐不住闲,她便向堂婶“借”了一块巴掌大的田边空地种起菜来,这就是母亲的菜园。

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狭窄的田埂小道,来到母亲的菜园。只见母亲正在弯腰拔草,旁边躺着一把锄头,放着一个菜篮,菜篮已装满了一篮子白菜。母亲见我来了,连忙说:“试试我种的菜,肯定比城里的好吃。知道你回来,我就摘些给你带回城吃”。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和眼前这块绿油油的菜地,我顿时哽咽,无言以答,泪水在眼眶打转,思忆在脑海翻滚……

那是19世纪80年代初,农村已经分田到户,且允许开荒坡地种菜,我记得母亲开辟的菜园是在村东头的水坑边上的一个斜坡上,有点像梯形,面积约30平方米。在那青菜也当半份粮的饥荒岁月里,一个小小的菜园也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卖菜赚点油盐钱,我们一家七口也要吃不少的菜。所以这个菜园对于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计是多么重要。

母亲总是像疼爱她儿女一样精心呵护着园里的蔬菜,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干。天刚麻麻亮,母亲就悄悄起来,去菜园除草、松土、浇水;傍晚从田里回来,又到粪坑挑上一担粪水向菜园晃去。那时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活,忙忙碌碌,一点也顾不上还没上学的我。

母亲是村里的种菜能手,一年四季总有不同的蔬菜出产。为了充分利用园里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母亲总是见缝插针地在每厢菜垅里套种、间种不同的蔬菜。一畦蔬菜即将完结,后一畦蔬菜又即将面世,永不间断,难怪别人总夸母亲是种菜能手。正是母亲的勤劳能干,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应节的、香甜可口的蔬菜,有时母亲还会摘些送给左邻右舍,在这个小小的菜园里,母亲的乐善好施也得到生动的诠释。

时光荏再,岁月无情。而今母亲已年逾八旬,背也驼了,眼也昏花了,那曾经挑过无数苦难的双肩再也承受不起多少重量了,但她仍然坚持要打理她那块巴掌大的菜园。

看着母亲这块充满生机的菜园,手捧着母亲辛劳的收获,顿时,我感念世间的伟大和无私的母爱。

开车文章4:开车的女人

文/雁戈

女人和男人开了两间房,一间在左,一间在右,并排相依。这是女人留给男人的最大尺度。

进屋后,男人发现酒店给了他一个莫大的惊喜,两间屋子竟然拥有一个共用的露天阳台。他站在露天阳台上,女人房间里的一切全都暴露在他的眼皮底下。如果女人不反对,他还可以推开虚掩着的门,走进她的房间。

这时候的女人似乎正在洗浴。一天的舟车劳顿,又是女人自己开车,她一定累得够呛。男人也曾试着摆摆男人的风度,无比怜惜地对女人说,别把身体给累坏了,我来开一段吧?女人笑笑,一口回绝了男人,我的车,从不给别人开。然后,他们在服务站小憩了一会儿,女人又说,自己的车一定要自己开,哪里有剐蹭,哪里有碰撞,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男人本不赞同女人的说法,他的一辆二手敞篷车让圈子里的兄弟朋友借了个遍,留下剐痕无数,男人眉头都不曾皱一下。但在这个女人面前,他不得不曲意迎合。他很担心,女人一个不高兴便会把他扔在马路上。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男人很想欣赏一下女人出浴时湿漉漉的头发、包裹在大浴巾里的曲线和裸露着的肩膀,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地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直到听见女人的召唤,男人才故作腔调地答应着,脚步轻盈地走到女人房间的落地窗前。男人敲敲窗玻璃,示意女人打开通往露天阳台的小门。女人却抬手在半空兜了半圈,让男人走前面的正门。男人一愣,在心里骂了句娘,悻悻地绕回自己的房间,开门出去,却见女人已经穿戴整齐地站在门口候着了。

我们出去吃饭。女人说。

男人说声“好”,接过女人递过来的坤包,跟她一前一后进了电梯。

电梯降了两层,女人忽然说,我们不出去了。

男人一怔,电梯又降了一层。

女人接着说,房间外面那个露天阳台,我们可以在那儿吃晚餐。

男人喜出望外,忙掏出手机说,我马上叫外卖。

女人摁住男人的手,说,我不喜欢有第三者来打扰我们。你去超市买点心,车里有两瓶好酒,我马上去拿。

于是,两个人分头行事。

男人刚刚选了几样女人爱吃的点心,手机突然响了。

你快来停车场,车的保险杠上怎么会有一道剐痕?是女人的声音。

男人飞跑着去了地下停车场,女人当着两名保安的面问他,我们出发之前,你有没有发现这道剐痕。男人摇头说,我没在意。女人说,我的车有没有剐痕,我心中肯定有数。男人点头说,这我知道,你向来心细。女人又问,在来的路上,你有没有感觉到车有剐蹭?男人摇头说,我没在意。女人说,如果在路上有剐蹭,我一定感觉得到。男人点头说,那是肯定的。女人又问,车子停进来时,你有没有看到这道剐痕?男人摇头说,我没在意。

保安有些不耐烦地说,你这车子一定不是在我们这里剐蹭的。

那是在哪儿剐蹭的?女人问。

我怎么知道?保安说,不信,你可以翻看我们的监控录像。

翻就翻。女人吩咐男人,你跟他们去。

男人劝女人,这么一点剐痕,算了吧?也花不了几个钱。

这不是钱的问题。女人说,我只是想做到心中有数。你想想,今天我们在路上剐蹭过吗?

男人想了想,说,我觉得有可能是在来酒店的单行道上剐蹭的。

你确定?女人问。

男人轻轻点了点头,显得很没把握。

那好!女人说,我们现在就开车去看看现场,我得闹个明白。

男人看看天色,欲言又止。女人已然进了驾驶室,男人只得跟了进去。

他们很快便到了男人所说的单行道上。女人说,就是这儿吧?男人点头说,应该就是。女人说,这里并不窄。男人说,那时候车多,而且似乎还有一辆逆行的摩托车。女人说,那时候开得很慢。男人说,你现在可以开快一点。

女人看了男人一眼,不吭声,使劲儿踩了一脚油。车子一个回旋,车头猛地扎在了路边的钢制护栏上。女人下了车,围着车头转了半圈,回头冲着男人幸灾乐祸地笑。

这时,女人的手机响了,男人看了看放在车里的手机,说,你老公的电话。

女人让男人接通车载蓝牙,车内立即传来女人老公欣喜的声音:你交代我的事有结果了。我花了三天时间翻看了小区的监控录像,你保险杠上的那道剐痕是一辆送水的三轮车不小心剐蹭的。车主也已找到……

现在没事了,车的保险杠已经被我撞废了。女人淡淡地回了一句,坐进驾驶室,掐断电话,扭头说,这事儿总算是闹明白了。那神情,既像是对男人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开车文章5:泥土上的飞奔

文/张念龙

如今,开车已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多的人报考驾校,学习驾驶。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学习骑自行车的故事,虽然不如开车那样气派,但是在我眼中,贴在泥土上飞奔,也是风光无限的。

那时候,自行车并不是每家都有的,我家的那台永久牌自行车,还是父母婚后攒下钱来买的。平时不舍得骑,只有到乡里办事才骑一次。村子后面有一条乡间小路,那是我趁着父母不注意,偷偷学习骑车的地方。

那时的我只比车子高出一点点,别说去骑,就连推着走都有些吃力,一不小心就摔倒在地,扶也扶不起来。然而一次次的跌倒并没有挫败我的勇气,接连的几次失败后,我渐渐地有了手感。双手扶着车把,先是右脚踩在脚蹬上,左脚点地助跑,车速稍快一些左脚也离开地面,一米、两米、八米、十米,慢慢地身体能够搭在车子的一侧,滑出一段距离。

在摔倒无数次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也学会了耍酷。有时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比谁骑得快;有时吃力地把车子骑到岗上,然后滑行下坡,听风在耳边呼啸;有时看到路上没车,就保持一定的车速,然后手离开车把,撒着欢地骑;有时前边梁上驮着一个,后面带上一个,出出风头。因此,那些年骑车,车把摔歪了,大拐摔弯了,链子摔折了,都是常有的事,我们自己也给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只是那时特皮实,从来也不哭。

白云相待,杨柳相爱,车轮飞转,尘土飞扬,无忧无虑的童年匆匆而过。如今的孩子都车接车送,不知他们坐在豪华舒适的车里,感觉是什么样?是否有我们小时候那种在泥土上飞速奔驰的快感?

开车文章6:路上的风景

文/张学红

原先每天开车上班,不堵车的时候听听音乐,堵车的时候看看手机,与尘嚣隔膜的同时,也错过了许多路上的风景。

前几天买了运动鞋、手套、口罩,穿上心爱的牛仔裤,开始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这辆车把生锈自行车,当初是多么威风,许多年前谁要拥有一辆阿米尼的自行车可是很拽的。后来它被抛弃在地下储藏室的一个角落里,不见天日。沉寂了这么多年后,被我淘出来,不知道是我应该感谢它,还是它应该感谢我呢?

现在每天早晨出门前,看着镜中全副武装的自己,一副飒爽英姿的模样,好像年轻了几岁(嘿嘿)!出发……

新修的马路宽阔而整洁,路上车辆行人不多,不紧不慢地蹬着自行车在人行道上,看着马路上汽车一辆辆飞驰而过,我则闲散地哼着小曲,沐浴着金沙深埋的阳光,看着如洗的天空和远处逶迤的山峦,慢悠悠路过一片片草地,花圃,一棵棵银杏、国槐、栾树,也路过树下的落叶……如此接近大自然的感觉,真惬意!

那天下班去接儿子,学校路口人来人往,穿梭如流。忽然,两辆自行车一不小心撞到一块,失去平衡的自行车“嗖”地摔出去,接下来上演了一幕自行车连环追尾,哗哗啦啦倒下一片。幸好没有人受伤,也没有想象的争吵和纠缠。大家急忙忙从地上起来,不忘互相问候一声:没事儿吧?我扶你……

车把歪的,自己起来扶正;受惊吓的小姑娘扑落身上的泥土,骑上车,伸舌头笑了;小伙子则一脚撑地,看看周围的人也不需他帮忙,大咧咧一笑,脚一蹬走了。不大会儿,大家很快在人群中各自散去,恢复平静的人行道,依旧来来往往,刚才的一场小意外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难道不也是一副很温馨的风景吗——人与人之间磕碰之后的谅解,善意和关怀!如果不是骑着自行车,如果不是脚步慢了几拍,或许,我不会有幸体味到,这一幕心有余悸之后的温馨场景,是更富有人情味的风景。

开车文章7:让出来的幸福

文/张新乐

开车上路,最讨厌的便是有人随意穿插、变道加塞儿,因为这不仅影响他人的正常行驶,而且极易造成剐蹭、碰撞等事故,特别是对那些开车经验较少的新手而言更是如此。

前不久,我开车带妻子沿龙门大道自北向南行驶,在洛阳桥南过了一个信号灯后,由二挡提速至三挡。正加速的过程中,突然,左侧行车道一辆挂皖A牌照的现代轿车,可能嫌前面车辆太多,鸣着喇叭,闪着右转灯,疾速穿插到我的车前。幸亏我反应及时,急踩刹车,才没有发生追尾事故,但车头已明显向右漂移了二三十厘米。愤怒至极的我,将头伸出车窗对着那辆车一顿狮吼,坐在副驾驶位的妻子一把将我拉了回来:“你那么大吼大叫的,人家听得见吗!再说人家是外地车,也许有什么特殊情况呢。”

无独有偶,三月初的一天,我开车沿滨河北路自东向西到高新区办事,行驶至南昌路路口时遭遇堵车,车辆排起长龙缓慢向前移动,一辆原本在左转弯车道同向行驶的标致车突然闪着右转灯,向右逼近我的车前部,意欲穿插至直行车道。我非常讨厌这种不劳而获、随意加塞儿的行为,所以,便紧随前车,亦步亦趋地蠕动着,丝毫不想给它机会。而“标致”似乎很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向我紧逼,几乎到两车“接吻”的地步,结果是谁也无法前行,惹得后车不停地按喇叭催促。一旁的妻子见状,强令我刹车,让“标致”插进来:“你没看它是外地车吗?也许是路况不熟误入左转车道呢。算了,得让人时且让人吧。”此时我才注意到,这辆标致车挂的是晋A车牌。我停下车,摆摆手,示意“标致”先行,而“标致”则连鸣三声喇叭,以示谢意。

此后,类似情况又多次出现,但我已习以为常,每次我都会减速或停车,给穿插车辆让行。而每次让行,都仿佛是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似的,心里涌出一种少有的满足感。

原来谦让也是一种幸福。

开车文章8:开车的境界

文/汪政

丁师傅是一家企业的驾驶员,我偶然坐了他一回车,真的让我肃然起敬。

一上车,他就跟我打招呼,好像老熟人一样,但只看了一眼,他就低头把副驾驶的座位调了调。等到我一坐上去,就觉得前后高低,都那么合适。车上放着轻音乐,他说时候还早,你眯会儿,只要我电话一响,他就把声音调低。他做的都是你想的。

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所以,这车也不能一样地开。他说他一到陌生的地方,首先就是观察那里的人的交通习惯,找准他们的脾气,这样,就知道怎么跟他们在路上打交道了。是快,是慢,是你让他,还是他让你,心中都有数,不但减少事故的机会,更让自己处在主动的位置,有了应对的方法,特别是让自己有了平和自在的心情。否则,人生地不熟的,能把你急死。他开玩笑说,你知道你们那儿的人怎么开车吗?他们大都不太管后面的车,到了红灯,总是不紧不慢,只要自己能过去,后面能过几辆,他不管。

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听说的,驾车本来是个技术活儿,到了丁师傅这里竟然有了这么大的学问。这哪里是开车,简直就是文化。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到了一定的境界,不管大小、高低、深浅、贵贱,都会有了文化,都能见出一个人的修养、品性和精气神。开车,靠的不仅是技术,技术不过是个基础,下些功夫,对什么人来说就不是难事。但你是不是将车开成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灵魂,心到哪里,手就到哪里,车就到了哪里,那要多少的修炼?当车成了你的躯体,那车就是你了,就是个大活人,车走,就是你在走。这时,驾车就不是在驱动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与人相处,与环境对话,与万事万物在打交道。

丁师傅说,车开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是想不到车的,想的就是环境,是怎么与道路上的人、车和谐相处。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单位,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需要的不就是了解对方,熟悉环境,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吗?但我们开车的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平时人好好的,聪明得不得了,但一握方向盘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看他开车真替他急,哪里是开车,整个的是与周围的世界较劲。许多人,也就在他生活的地方开车,但是,却看不出他与这个地方的情感,他与这个地方的亲密关系,找不着路,但却碰得着人。他永远在开陌生车。这样开车,太累。

这不是我这不开车的人能悟出来的,是一个老驾驶员的开车哲学。

开车文章9:难忘天山一条街

文/徐麟

开车路过天山一条街时,心里是感慨万千。这里曾是上海西南部颇有名气的商圈,始建于1960年,最先开张的店铺都在天山路上,东起遵义路,西至娄山关路,共有9家:第一家是天山五金店,接下来的是红星眼镜店、春光理发店、新影照像馆、长虹布店、朝霞服装店、新村食品店、天山饭店和天山百货商店;两头的拐角处和街对面,众星拱月般的还有新华书店、水果店、杂货店、米粮店、餐饮店、洗染店、银行、邮局什么的。

天山百货商店店面的橱窗布置,相当精致、相当协调,是整条街里的头牌,学过几天绘画的我,常常会驻足在跟前“研究”老半天。店里的文具纸张区域,挤着一个专门修理钢笔的小柜台,店小二是个背驼中年人,面善,常常会有一堆的小脑袋挤在他的面前,见证着那些病怏怏的钢笔起死回生。

紧挨着天山百货店的是天山饭店,每天下午,饭店会现做现卖各色包子,豆沙的7分钱一个,鲜肉的9分钱一个,可惜口袋里没几个零花钱,舍不得抠出三五个分币来解馋,只能在笼屉的蒸汽味儿中,悄悄地咽咽口水……“文革”期间生意清淡,饭店就把二楼大堂的一半,改成简易影院,我们在这里看得最多的电影是《新闻简报》和科教片。

拐到食品店,一股奶香味会扑面而来。学校每年春游秋游的食品,一定会到这个店里来买,我的标配是0.14元的咸面包一个、0.07元的“黑”蛋糕或0.09元的“白”蛋糕2个,再加上一包售价5分一包的散装蜜饯。平日里,如果是跟着母亲去店里消费的话,她常常会买一种盒装话梅,要0.16元一盒,算是很奢侈了。夏季,店里会在人行道上摆摊卖瓜,曾有那么一两年,买瓜是要凭病历卡的,发烧到39℃以上的才有购买权;还有那么一两年,只卖瓜瓤不卖瓜皮,坊间传说出口换外汇。

天山五金店卖的东西大到自行车、收音机、电唱机等,小到洋钉、铁丝,当然还有电阻、电容……走进这家店,不是来买小工具,就是来买小制作的原料、辅料什么的;有段时间,为DIY晶体管收音机,我会三天两头地往这个店里砸钱,费心费力出的成品能有半年左右的稳健期,然后是吱吱啦啦的乱响或者是不敲不响,就这,在邻居、小伙伴面前也是相当有面子的啦。

春光理发店是这片工人新村群中最高档的一个理发店,价格自然比马路对面的那一家和流动理发摊要贵好多好多,365天中也只有逢年过节,父亲才会带着我去土豪一把。记得这家店的理发师在动剪动刀之前,一定要先往顾客的脖子上围一条软软的白纸,然后才会系上围单。

饮食店的人气一整天都是旺旺的,特别是早晨的大饼、豆浆和油条,总有十来个人在排队,一毛钱加一两半粮票就能整一顿满足的早餐。午市、晚市有盖浇饭、汤圆、生煎、馄饨、面条……那款8分钱一碗,取名叫“阳春”的汤面,羞羞答答的只有三五点葱花和几朵油花沉浮水里,但吃口绝对是天下第一的!

去到新华书店和邮局是我的最爱,躲在角落里“蹭”小人书和期刊,偶尔去买几张邮票,也会光顾一下银行,去买面值五块钱的“贴花”,一种零存整取的存款方式。对米粮店最深的印象是排队买山芋,长长的队伍甚至绕到了玉屏南路;路口的那家水果食品烟杂店,常年有卖油氽黄豆、油氽蚕豆瓣,这些下酒菜是工人老大哥的最爱。

天山一条街,这个史上承载了万千工农民众的生计、也承载了万千工农子弟的快乐的老牌商圈,现如今已被高高低低的商厦、写字楼、住宅楼和远道而来的炸鸡料理、A货B货们“消弭殆尽”了,但它的亲民、它的淳朴、它的乐子,在几代天山人的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开车文章10:家乡处处有美景

文/王克强

开车送一个亲戚回老家。经过阜南龙王乡母子岗路口时,看到通往老家方向的水泥路干净宽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亲戚不禁惊叹起来:“老家现在越来越美了,我要拍下这里的景色,发到朋友圈里,让大家感受一下我们家乡的魅力。”亲戚许久没回老家,家乡的变化让他惊喜。看他高兴的样子,我也笑起来,而今家乡处处有美景,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绿意婆娑的风景画,可谓三步一景花含笑,城乡处处是园林。

在车上,我们又谈到淮河臂弯上的璀璨明珠——南湖,夏天到处是荷花。两万亩藕塘,哪一处都好看。以前我们看惯了南湖的野花,感觉很美,而今看到了红色和白色的荷花,才感觉到那些野花不过是小家碧玉。无穷碧的荷叶里,硕大的粉白花朵,有着圣洁般的美丽。离近了看,荷花又有别样的韵味,晶莹剔透的水珠在硕大的荷叶上来回滚动,高高低低的粉红色花朵娉婷玉立,让人挪不开眼。

荷花盛开的时候,我邀请文友到南湖看风景。在南湖深处,我们想和每一朵荷花合影,但只是靠近,绝不触碰。南风微微,我们的心情和荷叶一起舞蹈。同行人都是爱花之人,没有随意摘花的习惯,只捡拾别人摘来遮阳又丢弃在路上的荷叶,但是对凋落在水面上的花瓣,我们尽收囊中。小心包裹起来,连同那些荷叶,带回去,洗净,晾在阳台上。然后剪成一片片,开水一冲,就是清新的荷叶荷花茶,喝一口,清香怡人,去热败火,可清凉一个夏天。

文友走的时候,收获满满,但总感觉没有尽兴。他们说今年夏天还打算来呢。

又想起去年应朋友之邀,去槐寨村看风景。当时,作家邢思洁在那里驻村扶贫。一条小河依偎着笔直的小路向前游走,河水清清浅浅,两岸花草随意葱茏,不需要特意剪裁,自成景观。村委会的广场前是文化长廊,廊上写满孝经和古书经典上的治家之道。这一带的村民在驻村扶贫队的帮扶下,有的已经脱贫,有的正在脱贫。乡风明显改善,酗酒吵架的人没有了,赌博打牌的人少了。每天晚饭后广场上都是跳广场舞的人,还有些人沿着小河散步,享受夏日温柔的南风,健康生活的理念正在村人心中生根发芽。

邢思洁说,槐寨以前有许多大槐树,不知在哪个年代就没有了,村里计划建一处槐花风景旅游区,打造槐花品牌。到那时候,白色、红紫色的槐花香气将浸透整个村庄,游客可以赏槐花、喝槐花茶,在槐树下吟诗作对。想想都惬意。

和亲戚说起阜南的美景,思绪一下子就收不住了:为众多摄影爱好者所追捧的四里湖湿地,春日野花烂漫,夏日白鹭齐飞,秋日牛羊成群,冬日暮霭朦胧,一年四季有看不够的美;近两年火爆朋友圈的田集七彩大地,近千亩绚丽多彩的郁金香花海,这个时节花开正艳,是周末游打卡的必去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王家坝湿地公园,初夏滩涂出露、绿草茵茵,众多水鸟在此栖息、繁殖,景象甚为壮观;观赏荷花的另一胜地枫柏岗,万亩荷塘荷花齐放,盛夏时美得让人震撼……

家乡处处有美景,即使在家里,也能时刻看到美丽。每次去阜阳,经过十二里庙的花卉园,我总要停下来,这里走一走,那里看一看。走到花木市场,买一些花木盆景,把美丽带到家里去。因此,不论是居家,还是到户外,总能闻到花香,看到美景,再糟糕的心情也能平缓了。

送完亲戚返回城,在街上四处溜达,经过一棵槐树底下时,微风吹过,槐花纷纷飘落,一阵阵香气袭来,心中不禁涌出“槐花香气透全城”之句。回想一路上与亲戚聊起的家乡之变,心中再叹:美哉,我的家乡!

开车文章11:父亲开车

文/徐瑞娥

父亲退休时颇有些依依不舍,他是热切期望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那一小部分人,可惜他没有等到传说中的政策出台。父亲并非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舍得退休,是因为在单位有车可开。父亲当然不够格配专车,但出于业务需要,经常能开单位公车出去。

父亲的退休金不低,我们劝他去买辆车,他舍不得。不过要面子,声称自己人缘好,朋友们抢着要把私家车借给他,他根本无须买车。起初,父亲确实隔三差五能借到车,可是借着借着,没人肯借给他了。

“乖乖!跑了两百公里高速就扣了11分,而且车子还给我,第二天我发现开着浑身不得劲。修了修,花了2000多……”某次,姑父借车给父亲之后,后悔不迭。

原来父亲长期开公车,罚款扣分不心疼,车开垮了公费修。所以虽然是老司机,比新手开车还不靠谱,一身坏毛病,不守交规、驾驶习惯也不好。

终于,无车可开的父亲买了辆二手车,价格才一万多点,车龄折算成人类年龄,估计比父亲还长一辈。新造茅坑三天香,父亲呼朋唤友坐他的车去兜风,可是他的车空间太小,胖子死活钻不进去。勉强挤进去的几位也很是忐忑:“你这二手车安全吗?感觉像改装了的机动三轮车。”

“怎么不安全?比单位越野车开着都舒服,我经常超‘奔驰’、‘宝马’……”父亲一脸傲气地说。

然而一般人坐了一回,就再不肯坐第二回了。从外面看,父亲载着一车人似乎喜气洋洋,因为他们一路上欢快地在座位上“蹦蹦跳跳”。车里的人亲身体验就受罪了,颠簸蹦跶了一路,下车后得在路边蹲半天,才能缓过神来。

“你父亲啊,一辈子说大话用小钱,何苦呢?又想要面子,也舍不得钱,开这样的车,自己活受罪,还不如坐公汽、地铁呢。”姑妈感慨道。

开了一年“蹦蹦车”,父亲终于下决心换车了。原因是我家的狗“亨利”坐了一回他的车,竟然呕吐了,要知道小家伙以前从不晕车,特别喜欢坐车去兜风。

“亨利,上去!上去!”第二回,父亲还想带它出去玩,它死活不肯上去。抱上去,马上跳了下来。

父亲的自尊心受不了了,下决心卖了二手车,买了辆新车。新车的第一位乘客是我家“亨利”,打开车门的那一刻,父亲甚至有一点点紧张。“亨利”一跃而上,很享受地趴在了座位上……

“这狗东西也势利眼啊,车子不好,它都还看不上!”父亲如释重负,高兴地笑了。

因为是自费的,而且是新车,父亲开车的一些老毛病很快改了不少,这大概是他买车最大的收获。

开车文章12: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文/堂前燕

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听到街边早起的小店传来的歌声,断续听到两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喜欢这个歌曲,特别感人,不觉跟着哼唱。

想起最早听到这首歌,是武汉艺盟康复中心的聋哑孩子,跟着歌曲用手语表演的。记得当时在烛光里,看着孩子们虔诚的眼睛,认真的手势,在场的人眼睛都湿润了。

没想到几年后我有幸成为艺盟康复中心的管理顾问。因为工作关系我加深了对艺盟的了解,这是个特殊的行业,需要付出比其它职业更多的爱心。我因此更理解艺盟王总的艰辛。

想起我们在武汉关的江滩边一次次熬夜倾谈,尤其是夏夜被江边的蚊子咬得浑身是红包。记得有一次深夜我们在路灯下讨论企业的问题,在纳凉的长椅上被咬得坐不住,不断转移,最后转移到街边警示交通的塑料墩子上。当时好像全然不觉得,只是为了各自的观点激烈地争论,直到达成一致后快乐地回去休息。

做管理咨询,使我更多地了解了老总们在光亮背后的辛苦,尤其是不被人发觉和理解的心苦,不论是在创业期、上升期还是转型期,就更不要说在下坡路上的时期。

上午到一家外企开会,双方沟通的很愉快。虽然这周主动增加了一天的工作量,但是想到这个企业有这么好的管理人员,这么好的员工队伍,这么好的发展前景,尽管累还是很开心。总务系的主任坚持送我们下楼到门口,为上次一件小事很真诚地表示感谢,而我们听说按照上次说的方法情况已经改善了,真是为他们高兴。

下午准备周五的企业文化课件,应客户企业要求,将以我们公司的文化作为案例来讲解分析。我将公司的文化pp.t细看了一遍,从创立开始,一句句一字字,倾注的都是感情与心血。

晚上还在笔记本上继续整理,公司汪爽打来电话,说因为自己校对的马虎,导致已印刷的资料有一页全部重印,已在广告公司安排好了。我看表已是八点多了,告诉她赶紧回家吃饭,她说因为自己的马虎使公司受到很大损失很内疚,我安慰她说这是成长的学费,她说这学费也太高了。

我继续看自己创立的企业文化理念中的十六字方针“诚信、和谐、快乐、合作、专业、务实、创新、卓越”,看我们的使命“让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更多的人,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生有一个理想,有一个奋斗目标,有一群相知的朋友,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同事,有一个热爱的职业,有一种孜孜不倦的学习习惯,有一种不断奋斗的挑战精神,就会实现我们的愿景“你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就。”

想起早上哼唱的那两句歌词,“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偶尔会回忆过往,常常心生感激。感谢父母的生养,感谢家人的关爱,感谢朋友的支持,感谢团队的信任,但是更感谢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磨炼与挫折。正是有种种的困难和挑战,正是因为每一次决定前的“不害怕”、决定后的“不后悔”,才使我有机会象歌词中那样“有勇气做我自己”。

人这一生,最难的,其实就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豁达,坦荡,从容,舒展。

因此,我深深地感谢,我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你”,包括机遇与磨难。

开车文章13:乡村幸福路

文/程维平

这次回老家是开车回去的,父亲在电话里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家门口那条路已经修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提起这条路,我仍心有余悸。记忆中的路是一条土路,平时还好,一到下雨天,这条路就变成了烂泥路,人在上面行走非常艰难,不仅会弄湿鞋子,而且泥巴会粘在鞋底,叫你寸步难行。

但这条路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无论有多艰难,我都得克服。每一次遇到下雨天,大人小孩儿都会犯愁,母亲只好穿着靴子或者直接赤脚,背着我把我送到学校。三里地啊,到了学校母亲已是汗流浃背,放学之后还要来接我回家。

如果这条路是砖头路该多好啊!这是我们最初的梦想,也是最奢侈的梦想。后来,在乡政府的支持下,这条路终于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铺成了一条砖头路。可是长期的踩踏和挤压,使砖头与砖头之间裂开了大缝,路面也变得坑坑洼洼,下雨天,一不小心,泥浆就会从缝隙里飞溅出来,弄脏了衣服。所以,水泥路成了我们远大的梦想。

“回老家喽,回老家喽!”儿子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一下子回过神来,急急忙忙驾车,直往家的方向驶去。车子很快进入了我们村的区域范围,一条长长的水泥路跃入眼帘。真不敢相信,这条路竟然就是我曾经“恨之入骨”的烂泥路。

水泥路平坦舒适、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我赶紧掏出手机,不停地拍照,然后转发朋友圈。我要让所有在外工作的同龄小伙伴们都知道,我们乡村也有水泥路了,我要把我的快乐与他们一起分享。

到家了,到家了!车子一直开到我家门口,父亲迎面走来,满脸笑容:“现在好了吧?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你知道吗?这条水泥路是公家修的,所有的费用是上面拨的款。”我明白,父亲所说的“公家”和“上面”,就是指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

一条水泥路,在国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几代人追寻的梦想。这条水泥路不是一条寻常的路,它是党惠民政策的结晶,也是城乡建设进步的一个缩影,更是百姓通往未来的幸福之路。

开车文章14:水中的蓝天

文/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甲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于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开车文章15:我只记得你足矣

文/杜荣霞

我和老公开车出门的时候,我们是铁杆“黄金搭档”,他负责开车,我负责指路。如果我指错了,他辗转调头从不生气。因为他从来记不清那些常常光顾的店铺或者朋友的家,每次只记个大概坐标,尽管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每当遭到我无情批判,人家总是振振有词,他说不想浪费自己那宝贵的脑细胞。每次出差,如果有伴,他只管跟随;如果只身,人家也不怕。按照导航仪,或者上网查路线。再不济,人家还有一张“嘴”,问呗。反正,任何时候只乐得潇洒走一回。多年习惯使然,逼得我到哪都得“眼观六路”。我不厌其烦地教育他,改造他,结果是徒劳。

老公不但不记路,也不记人。我常说这是他的“致命伤”,影响了他的一生。见过面吃过饭谈过话,如果不是经常聚会,常常是人家记住他,他早把人家忘到了爪哇国。他一贯的理由就是那些诸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啦,“人到无求品自高”等等。如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常常不记得酒桌上某些领导或“人物”们的名字,只落得个“傲慢”“自大”,不堪重用。他竟浑然不觉,死不改悔。有一次我们家的“老爷车”和“老大”的专车狭路相逢,他不知退避三舍,还一路逞能,飞驰而过。我一再提醒,人家竟然说,世界上又不止他那一辆车。我们家和他的“老大”同住一个小区,七年有余,他愣是不知道“老大”住在哪栋楼。记得搬来的第一个春节,我和他商议,让他去领导家里礼节性走访一下,不料任我三寸不烂之舌,嗓子冒烟,人家脑袋拧成货郎鼓,只回我两字:“免谈”。每逢年节,我就纠结,总觉得他“不识时务”,但是牛不喝水怎能强按头?何况我这辈子遇上这么个“犟断筋”?

但是,对于改造他这个“致命伤”,我依然执迷不悟怀抱幻想。我不厌其烦,试图让他醒悟,重新“做人”。有一次,我给他讲吉姆·佛雷的案例。人家吉姆·佛雷,连高中都没读过,10岁父亲意外丧生,母亲带着一家陷入生活困境。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上学,到工厂打工赚钱贴补家用。成年后,虽然学历有限,却凭着爱尔兰人特有的热情和坦率,处处受人欢迎,进而转入政坛,还当上了邮政部长。当记者问他,“听说你可以一字不差地叫出一千个朋友的名字”时,人家说,我能叫得出五万个人的名字。人家每次认识一个人,一定会先弄清对方的全名、家庭状况、从事的工作,以及政治立场,据此建立一个概略印象。当下一次再见到这个人时,不管相隔多久,人家能迎上前拍拍肩膀,嘘寒问暖一番。所有人觉得他平易近人,和善可亲。被他记住的人,就会注意他,敬佩他,亲近他。这被称作一项品格或者一种能力。但是,当我津津乐道讲完的时候,总以为能吹皱那“一潭死水”半分,但人家只回我一句话,噎的我差点晕倒:“我又不想当部长”。

每当见我无奈又失望的样子,他就安慰我说,老婆,别费心啦。寡人这一生,天生记忆力不好,纯属无可救药,我只记得你足矣!

咳!我无计可施,唯有认命罢!

开车文章16:生活在别处

文/李松蔚

一些人开车回家,常常要坐在车里发一会儿呆,才会慢吞吞地打开车门;一些人忙完一天,明明累得不行,躺在床上忍不住还要打开手机,玩上一小时才能心甘情愿入睡;还有一些人工作的时候———哪怕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工作,就像此刻的我正在赶这篇稿子———也要打开音乐、视频,“听个响”,否则总感觉哪里缺了点什么,心气浮躁。

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不易觉察的,对生活的厌倦感。

有一些人———也许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是要不断以“新鲜感”喂食的: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体验、新鲜的人际关系、新鲜的故事……假如已经习惯了当前的体验,而又没有新鲜的玩意填充进来,虽然也说不出哪里不妥,但总隐约有点心神不宁。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在鼓励这样的担心。人生被比喻为一场旅行,相应地,我们就在追求“风景”:人人希望在有限的行程内多看到些“不一样的风景”,只有这样才值回票价,不虚此行。

按照这个比喻,所谓生活在别处,就相当于旅行中随处可见的一种心态:

“老在这一个景点待着有什么意思?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

我们常说,生活乏味让人厌倦。但乏味与其说是外物的一成不变,倒不如说是内在的一种感觉。大部分的时候,依靠这个世界的丰富奇妙,这种感觉不难化解。特别是有了网络,打开电脑或拿起手机,就可以无比便利地、几乎不花成本地制造出一些新鲜体验。有看不完的电影、听不完的歌,打造出无数“新鲜的风景”;听公开课就更好了,可以不停地学习“干货”;假如不占手的话,也许还会刷刷微博,打打游戏……我们永远都可以制造出“生活在别处”的体验,以此调剂“此处”的乏味生活。

但再怎么化解乏味,它仍然会深藏于我们心底。一个人马不停蹄地变换景点,最后说不定得出结论:旅行这件事本身就没意思。这时候,他所面临的就是一场更深刻的危机。但危机也蕴含了转机。到那个时候,就只好反观厌倦本身,就地寻找出口———那便是另一层修行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