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文章

请欣赏母校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母校的文章1:本来可以很简单

文/矶嗂

近日女儿母校有老师发出倡议,为他们学校一个被领养的学生募捐。该生从小身体免疫力差,曾经得过甲状腺疾病,如今又得了红斑狼疮,养父母收入不高,并还有一儿子,经济便立刻出现了危机。

因为有老师是志愿者?,于是在志愿者团队内部也发起了倡议,便有热心人认为可以展开更多的募捐活动。然而团队内有政府公职人员进行建议后,才知道原来我们所做的募捐会成为非法行为,将有被追查的风险。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与红会联合,将募捐得来善款如数交到红会或者人道救助基金会方可。团队于是派出代表去医院看望孩子,并与家长进行沟通,方知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拒绝与红会合作,宁可不要募捐。而孩子则马上要出院回家休养,后经团队商量,终于作罢,停止了后续的所有募捐行为。

除了叹息以外,也是无奈。从心里说,这个社会可怜人太多,靠我们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发生在身边的自认为真有其事的,能帮一把便帮一把,但碰到了这样的事情,才知道原来想要帮助别人也有那么多麻烦。从个人来说,我是不太赞成随意捐款的,除非这个人我真实的看到他的艰难并值得帮助,倘若是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喜欢以个人形式捐到对方手中,而不要通过什么组织或个人,免得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发生。

至于说像上述家庭,有的人担心直接捐给家庭怕养父母藏私,不给女孩看病,而把钱留给自己亲生的儿子,在我个人看来,并不需要太过担心。毕竟现在没有捐款,孩子不是照样去了市里最好的医院看病吗,以这个孩子的身体,这十几年来的养育,这对父母也不会是什么没有良心的人,就算给他们用掉一点,或者说剩下的钱给了他们也并不为过。善有善报吧!?

母校的文章2:渐行渐远的母校

文/鲁延福

转眼间,从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已经20多年了。当年的毛头少年已近不惑之年,母校也在发展大潮中不断转型成长——具有近百年建校历史的安师在2004年与另外两所中专学校整合组建成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母校安师在为山区培养了两万多名优秀教师的辉煌成就之后,又一次把自己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真正引起大家对安师无限怀念和感慨的,大抵是在安师校园作为新的用途之后校门被拆除的那一段时间。校友们经过育才路1号这个在人生轨迹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地方,面对新的标牌、新的建筑、新的面孔,突然意识到——安康再无安师,母校渐行渐远,你我已不再少年。

说起安师,一定要说说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秦巴山区的广大农村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温饱问题逐渐解决,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愈加强烈,广大学子通过刻苦学习跳出农门的希望被重新点燃。我生活的那个小山村,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电、不通水,“出门靠走、通讯靠吼、看门靠狗”是真实的写照。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孩子较多,每个村子都有一所民办小学,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是村办小学的标配。至四年级以后,就升入乡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离县城也有100多里的路程。那时候,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了解来自于安师毕业的老师、在外求学的学子以及外出务工人们的口口相传,对于理想追求、人生规划单纯而又简单。那时候,初中毕业考试在制度设置上是先进行毕业考试并作为参加中专考试的资格预选,再参加升入高中的考试,最后在7月高考之前进行全省中考,农村学子考上中专学校,就意味着跳出农门,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那时候,由于高考尚未扩招,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农村家庭经济尚不宽裕,穷怕了、苦怕了的农村学子和家长大都本着“隔手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的理念,没有勇气和底气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虽然层次更高但前程未卜的高考上。在我们老家,即便是邻村也有一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学长做榜样,但是,在家长的眼里,考取中专和在清华上大学似乎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贫穷和闭塞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和梦想。在这种背景下,受当时政策导向、信息来源、个人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考取中专学校是绝大多数农村学生求学成才的最高目标,评价一所农村初中质量是否过硬,中专录取率是教育行业乃至社会评价的刚性指标。

收到安康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时,我非常激动,因为从此可以跳出农门,过上相对轻松体面的生活。父亲带着我到耕读传家的祖父祖母墓前,虔诚的点燃一柱清香,第一时间报告这个改变命运的喜讯。小山村打破了日常的平静,叔伯长辈、兄弟姐妹在白天辛勤劳作之后,都纷纷登门祝贺,分享我们的喜悦。那个暑假,不论走到哪里,都满是祝福的话语和羡慕的目光。

安师的学习氛围极好。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激励下,学校课程开设齐全,管理规范,考核严格。文化课程,素质教育齐头并举。考场纪律十分严格。每学期都有因为作弊而被要求补考甚至受到处分的,每学年都有因为成绩不达标而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的。在这样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导向引导下,同学们刻苦努力,比学赶超,勤学苦练蔚然成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通过参加高考或者保送实现了大学梦,还有一大批学生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在安师毕业的同时就取得了专科毕业证。

安师校园生活亦丰富多彩。从早到晚满满当当,从春到冬色彩斑斓。清晨6点半起床,先上早操,再到教室晨读,然后吃早餐,进入正常上课时间。晚上7点准时夕会,各班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夕会过后,再上两个晚自习,然后熄灯休息。星期天的晚自习一般是班会时间,班主任和班委会安排一周工作,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不守纪律学习退步的现象进行批评。

四月,校园田径运动会如期开幕。开幕式隆重而热烈,各代表队身着统一服装精神抖擞喊着口号鱼贯入场之后,舞蹈队、腰鼓队、体操队、武术队你方唱罢我登场。霎那间,操场上,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队伍里,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运动会一般持续一个星期,短跑长跑、铅球标枪、跳高跳远,项目多样,参与者众。奖项设置也极为讲究,既注重比赛项目的奖励,也注重团体精神的奖励,还注重精神文明的奖励。比赛期间,鼓励各班向组委会投稿,在赛事进行中广播。激昂奋进的音乐,激烈精彩的竞赛,激情澎湃的文字,激动人心的时刻,构成了校园运动会的特有元素。我不擅体育,竞技场上不能一展身手,但我也发挥优势,积极投稿,每届运动会都会给班上争取精神文明奖,也算是尽了绵薄之力。

校园的秋冬则比春夏更有意思。夏天是毕业季,赶上陕南多雨闷热,加上离别的感伤,总是给人以淡淡的愁绪。秋冬就不一样了。秋季新生刚刚入学,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刚刚开始。十月金秋,校园之秋歌咏赛闪亮登场,歌声响彻校园。冬季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万米越野赛。也是在比赛之前就要进行训练。安康的冬天,江风凛冽,空气湿冷。早上六点就被叫醒,班主任准时在校门口等候,先是在操场上训练,到了临近比赛,我们开始在大桥路训练。晨跑还是有危险的。一方面来自寒冷的天气和高强度的训练,一方面来自外部治安环境。记得有一天早晨,我们跑到水西门后,一名女同学爬上河堤,发现一帮小年轻正在堤上坐着吸烟,吓得这名女同学急忙飞奔下来,气喘吁吁的用俨俨的白河口音向同学们告诫:“别上去,上面有小痞子,他们在绷烟头!”多年以后,大家每每聚会,都会模仿她的样子开心一番。还有一次,下午时分,我们朝香溪洞方向跑步训练,返回的时候,天色渐暗,我们两个男同学正在下山的时候,突然遇上两个拦路要钱的小痞子,其中一个同学趁其不注意夺路而逃,留下一个没有办法,只好好言相告:“大哥,我们在训练,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待我下次遇到你一定给你奉上。”小痞子见无利可图也只好做罢,临走时问刚才溜了的那个叫啥名字?同学略加思考,给留了一个其他班的体育健将的名字。后来听说,该体育健将在教室痛打了一个外来的小痞子,不知与我那同学是否有关。

怀念安师,最难忘的还是老师和同学。在安师见到的第一位老师是班主任夏景梅老师,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齐耳短发,身着职业套装,干练优雅。进入安师上学时,我刚刚14岁,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夏老师的言行举止对我无不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夏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教我们文选课。由于从小喜欢诗歌散文,便很快引起了夏老师的重视。我的第一篇文字在安康日报发表后,她第一时间在教室宣布了这一重大喜讯,给我以后的写作爱好给予了极大鼓舞。同学们都说夏老师对我是偏爱的。一次文选课上她正讲着戴望舒的《雨巷》,当是窗外细雨蒙蒙,教室外面的一丛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青翠,枝头上两只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顺着窗外望去,不知不觉的望出了神,以至于夏老师提问喊了三次我都无动于衷。当同桌把我从出神的思绪中叫醒时,我已经慌张得不知所措。大家都要看着夏老师怎么对我雷霆大怒时,却见夏老师微笑着走到我的身旁,调侃着问道:“你目不转睛地望着左前方,是不是也在思念你的丁香姑娘?”恰巧前排女同学那几天请假,顿时让人百口莫辩,彼时的心情岂是一个紧张可以形容的?

难忘的老师和难忘的事情还有很多。放学遇到程家兴校长骑着永久牌加重自行车时我们远远躲开却又好奇不已的邂逅;校园之秋歌咏比赛程必呈副校长极具专业素养的合唱指挥和指导;小提琴老师王晋康先生步入课堂的蹒跚脚步和上课时略带喜感的认真;教务主任张宏社老师在教学教务安排时坚持从实际出发真心关爱学生的情怀和担当;学生科长刘瑞江老师整天嚷着把处分记入档案却在毕业时宣布一笔勾销时的惊喜……都在记忆的长河留下深刻印象。难忘的还很多同学和校友。我的老乡学长杜世军,笔名渡心河,是当时安师很有名气和成就的校园作家,上学时就在国内知名文学刊物发表文章两三百篇,如果说我在文字上有些兴趣爱好的话,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世军老兄的鼓励和指导。那个时候,周末还是相对轻松的,我整天泡在他们的教室和宿舍,谈文学、谈理想、谈未来,在他的悉心帮助下,我的第一篇文字得以在安康日报发表,极大的激发了我的文学梦,虽然因为才疏学浅,没有圆了文学梦,但却培养了自己的爱好,也提升了综合素养。同是95级的同学张治平也是终生难忘的好友。治平同学是我们这一级的学生会主席,性格沉稳,少年老成,我们在程必呈副校长的支持下,在学校成立“笑艺乐团”,组织几十名音乐爱好者利用课余时间强化训练、开展活动。毕业后,治平老兄在宝鸡教育学院深造,后来分到旬阳一所初中任教,深受师生欢迎。令人无限惋惜的是,事业刚刚起步,他却身患急症,不幸英年早逝。百年建校历史,培养了许许多多安师优秀校友,既有政界精英,也有商界翘楚,更多的是默默耕耘在山区教育一线的辛勤园丁,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安师校友,刻苦钻研,苦干实干,很多校友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层出不穷,成为了支撑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奉献,都在各行各业展现自己的才干才华。

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过去的成就不再代表现在的实力。一代代安师校友在时代进程中,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大浪淘沙,铅华褪尽,有的继续勇立潮头,引领潮流;有的甘守平凡,默默奉献;也有的徘徊迷茫,不知所措。怀念安师,就是为了怀念过往的历史,怀念那个时代那段岁月我们曾经的初心与努力,怀念那个历史背景下母校安师给予我们的一切一切。怀念安师,更是为了找寻初心,立足新的起点,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奔跑的姿态,不断前行。

母校的文章3:我爱母校和老师

文/杨永琼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时间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转眼间,我已初三,即将离开待了三年的学校,可三年的中学时光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三年的中学时光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最难忘的是老师的身影和同学的笑声,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深意。

她的笑容确实与众不同,一笑满脸褶皱,犹如平滑的水面因投下一颗石子而荡漾起周围的涟漪。她就是我中学时万能的班主任——李老师。

讲台上的她时而慷慨,时而手舞足蹈地分析着课文里的每一个角色,用逼真的神态,夸张的动作,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

课堂上她是老师,课后她是我们的好朋友,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让我们没有压力,没有沉重的心事。

老师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每一个同学,有她的地方就有浪花般的笑声。她的笑别具韵味,就像一块蓝天似碧海一角,从她的笑声中我悟出了哲理,我听到了爱的旋律。

之所以有这么好的老师,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学校。

学校是我的避风港,在这个温暖的怀抱里我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坚强,找到了不哭泣的理由。

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这些都是老师的一粒粒汗珠换来的,老师的无私奉献,默默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梦想,换来了父母的欣慰。

母校的文章4:漫忆母校

文/李海丹

居家逢闲,翻看旧照,看到30多年前中学时春游的照片,年轻的笑脸上泛着光,不思量,自难忘,读书时的情形便浮现在眼前。

我中学就读于渠县三汇中学,两千多个日夜曾心念于此。三汇镇以渠江、巴河、州河交汇而名,水运兴盛的年代,镇子曾繁华一时,成为四川名镇。母校背踞华蓥山脉,面向巴河,其地旧称北坝,在丘陵河汊间,天赐一大片平整宝地,学校便坐落其中。

校园周边,除零星农舍和通往汇北乡政府公路两侧的小店铺子外,铺展着上千亩良田好地。春夏季节,总有各种苗木菜蔬和家花野草发芽、生长、绽放,于是,高矮纤壮的形,红黄绿紫的色,淡雅浓郁的味,便深深浅浅地将学校围住。

秋收时节,临河坝的一整片麦田泛着金光,风吹过来,晃眼的金色便一层层漾开去。从镇上过来的老渡口下船,上学的路蜿蜒在菜地间、竹林旁,至校门,一堵山水屏风迎面而立,似真似假、亦画亦景。校门两侧,白壁上红字写着一副对联,写什么已记不清了,大意是教人知书、催人向上。

入校门,左右两侧各是一小片桔子林,新生入学之际,正是果实成熟之时。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跨进校门时见到那些垂吊枝头的果子。紧挨桔子林,左右两侧各是一长溜教室,平房,白墙青瓦。阳光好的下午,绯红的颜色穿过窗户,直射到教室内的水泥长课桌上,在墙上留下斑驳的投影。

再往前,是学校的大操场,靠下角是百米跑道,上面铺着细筛过的炭灰,便于钉鞋跑步。跑道往上是跳远场地,两排高大的枫树、桐树竖立在跳远跑道两侧,直至沙坑尽头。操场中央是四个篮球场,课余学后,总有一派热闹景象。操场最上边是乒乓球台,读书时,我着迷乒乓球却水平一般,为此误学不少。

操场右边,第一排平房是高年级的教室,室外各有一个花坛,坛周种着四季常青的麦冬,中央菱形砌土上种着一棵铁树,四周种些茶花、月季、菊花、步步高。再往前的桔子林前并排着两方假山喷池,里面养有小鱼虾蟹,每年春初,低年级的同学都要去校后小河沟捕些蝌蚪来,养在池里观赏。

操场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是学校的四个食堂,叫人难忘的是食堂的烧白,肉片肥瘦适中,垫上咸菜,用大蒸笼煨得?烂,倒扣在白饭上油亮发光,香气四溢。毕业后,校友叙旧,提起学校的烧白仍赞不绝口。食堂后面是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宿舍楼与学校围墙间有一小方林圃,育有水杉、银杏、杨槐幼苗。墙上开有一低矮木门,可直通校后的小河沟,此门也是当年一帮任性少年夜自习逃课时翻越禁锢、放飞自我的“捷径”。

操场正上方是学校的礼堂,边沿台阶下种着一排万年青,每逢重大时节或汇演,工人都会把万年青修成一致的伞形,并在礼堂上摆上各式盆花。记忆中那些美好的日子总是风清日丽,天蓝树绿,鲜红的国旗迎风飘扬,欢快的乐曲在校园回荡,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高中时,语文老师雍朝育老先生任班主任。老先生是民主党派人士,身材高大,仪态威严,最是嫉恶如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先生已在教学课目内开办素质教育,先生讲课从不拘泥于教材,从新闻野史到民间打油诗,涉猎广泛。作文课更是文体不限,内容自定,让学生充分发挥。至今我仍回想起,老先生用抑扬顿挫的四川话,声情并茂地诵读“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的情形。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学校与古镇因巴河相隔,每日上下学需渡船接送,其间便生出许多乐趣。春来巴河如画、水碧山黛,手推桨摇的木船行走在春雨里,人便融入春色春意中。夏时洪水泛滥,罢舟停渡,学校跟着不上学,最为学生所向往,一到涨水时,学生便每每在意天气、时时留心水位,雨则喜、晴则黯。冬日大雾弥漫,清晨渡船辨不清方向,船工用锣鼓定向导航,仍不时将船搁浅在沙坝里,或推到三河交汇处的州河渡口。

近来常忘事,忘了前同事的姓名,忘了朋友的宴请,但30多年前学校的设施景物、逸闻趣事却记忆犹新。西方民谚说怀旧是一种懒惰的心理,我个人体会,怀旧忆往,正好静一静,看清来路,辨明去途。

母校的文章5:樱花烂漫忆珞珈

文/冯经益

接到母校校友总会年度捐赠的回执明信片,看到老斋舍林荫道樱花烂漫绯红的轻云,记忆的思绪使我回到六十年前……

在一个晚风吹拂的秋夜,初恋的女友和我挑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湘江之滨的雁城火车站,依依惜别。18岁的我独自搭上北去的列车,经过约9个小时的车程,于凌晨3点抵达武昌。迎新站的大哥哥便随同校车把我送到南一楼休息,第二天到法律系报到,我被编入法56丙班,并安顿在月字斋进门左手边的最后一间宿舍。

我们的斋舍依山而建,那城堡式的宏伟建筑,巍峨壮观,大气磅礴,在我国的高校中绝无仅有,是母校标志性的建筑和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斋舍设施简陋,但我非常满足。我与友人戏言:“我住在月宫里了!”

烟花三月的仲春时节,斋舍下樱花大道的樱花开了!仰望那漫天似棉朵的樱树繁花,闻着淡淡的幽香,立马便陶醉在这明媚的春光之中!

樱花大道下方是砾石铺就的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将体育馆、南一楼、半山庐、行政大楼、湖边宿舍、理学院、图书馆、法学院等珞珈山校内建筑群融为一体。而马路下方小斜坡的草坪,总能见到我们晨读或暮霭休憩的身影。

小操场是周末看电影的场地,也是母校举行集会的场所,全校3000多名学生,这个小操场便全部容纳了。

学校在东湖有一个游泳场,凭学生证还可免费借到小木船。炎炎的星期天我们常常一大早就来东湖游泳,然后借船在东湖划桨泛舟。

大学生活是愉快的,学习也感觉轻松。法学大家系主任韩德培教授讲授《国际法》。但《国际法》是高年级的课程,我还没能一睹韩先生的授课风采,只是1957年夏天我随班级同学到韩先生家拜访时,才近距离聆听先生的教诲。他鼓励我们学好外语,说:“学好一门外语,就好像多了一双眼睛”。在韩先生90华诞前夕,我记忆犹新,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回忆的文字,发表在母校2005年第1期《法学院通讯》(此文收录韩先生的纪念文集《春风化雨润桃李》)上。

1958年秋,全国法律院系调整。武大法律系撤销,与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干校合并成立湖北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亦随系转来湖北大学,在蛇山脚下开始新的大学生活。

离别的日子里,珞珈山常常令我梦绕魂牵,引颈东望。我思念母校,思念母校的樱花。我填词谱曲,心弦和鸣,那深情回忆和衷心赞美的《珞珈山颂》,便流出我的心窝:

巍巍的山,清清的水,歌声飘拂云端里;朗朗书声润天地、粼粼波光映美眉。呵!呵呵!美丽的珞珈山。亲爱的母校,我们永远怀念您!

霭霭樱雪,英英榴霞,四时美景吐奇葩;婷婷梧桐擎天伞,葱葱山麓笑人家。呵!呵呵!美丽的珞珈山。亲爱的母校,我们永远铭记您!

在思念和期盼之中,1960年秋,我从湖北大学毕业了!我被留校工作。1964年调湖北省物资管理局,1973年调回衡阳老家,筹建国家计委物资局武汉储运公司衡阳仓库(今中储股份衡阳公司),1985年调中南工学院(今南华大学)教授经济法,1997年退休。

“文革”后,母校法律系恢复。我也曾多次携妻子和友人到母校探望,梦回月字斋,重返樱花路,追寻青春岁月的足迹!只可惜当年的学友和师长,一个也未曾谋面。1983年母校90周年校庆后的几天,我因出差武汉,再次来到母校造访,还随处可见校庆的喜庆痕迹。我在行政大楼一楼参观了校史展览。“校庆办公室”张玉华老师听我通报姓名,满脸堆笑:“欢迎!欢迎!你来得正好,《校友通讯》创刊号还发表你的一首诗呢!”我兴致勃勃地翻看书页,许德衍副委员长题写的书名“校友通讯”四个苍劲有力的墨宝映入眼帘,而拙作《永恒的思念》发表在第36面。

我提着母校赠送的满满一袋校庆资料、书签、画册等纪念品,在珞珈山久久徘徊。环顾四周,漫山红遍,秋色如金;脚下的操场,哨音频起,龙腾虎跃;对面,图书馆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金碧辉煌;银波浩渺的东湖呵,在远处轻拍堤岸……1983年12月28日,我记述重返母校的追忆散文《珞珈山的怀念》,发表在《衡阳日报》第三版回雁副刊。

1989年10月,武大衡阳校友会成立,我们多次组织聚会,畅叙珞珈友情,同忆峥嵘岁月,击节唏嘘,无不为之动容。每逢元旦佳节,我都会给校友总会寄送贺卡,表达衡阳学子对母校的感激和思念。1993年母校90周年校庆,周克邦副会长还代表衡阳校友会出席盛典献礼。2008年我从北京回来,衡阳校友会因故被停止活动,未能再续前缘,诚为憾事。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如今,我虽年逾古稀,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仍执业律师业务,活跃于诉讼和仲裁的法制前沿。是母校给我开启人生的智慧钥匙和健康的体魄,激励我一往无前!

现在,母校已临近123周年华诞,迎来催人奋进跨越式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对于母校,我永远心存感激!每当樱花盛开,游人如织,香车塞道,我就想来看看母校的樱花,那纯洁无瑕的樱花会留住我对母校的无限眷念,一往情深……

母校的文章6:十八年后回母校

文/周月兰

再次踏进曲师大的校门,是今年9月份,距离当年毕业已过去18个春秋。我极力在脑海中搜寻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可是却很难再现往日的影子,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处处新颖的建筑……无不扰乱着我的思绪,拉远了心与母校之间的距离。

怀着一丝侥幸,细雨中徒步踏遍大半个校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雨水滴在地上,溅在身上,增添了些许凉意。即便偶尔发现幸存的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景象跳入眼帘,也已是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触目伤心,平添了些许伤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曾经是那么熟悉,那么让我留恋。而如今却物是人非,心存戚戚焉!

十八个年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青春年少如今已经人到中年。曾经的理想已被这匆匆的岁月冲刷的无影无踪,曾经的坚持也被现实生活磨砺的不剩些许。一路走来,更忽略了沿途经过的美景。

时光的隧道不会因谁而改变,如果能回到从前,曾经的失去还能够再还原,我宁愿期待无数年,用自己的浮浅去感悟时间的深邃!

一阵凉风袭来,不由自主打了个寒颤,恍然醒悟:十八年了,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人生能有几个十八年啊!光阴荏苒,一切都与时俱进,一个人的思想怎能沉醉于历史?站在文化前沿的象牙塔又怎梦踏步不前?

我怀着满腹的沉重匆匆踏上归途,没了来时的那份轻松和向往,收获的只是太多的无奈与忧伤。

岁月无情,与在校的天之骄子相比,自己真的老了!

母校的文章7:越过时空的沉淀

文/汪焰祥

清明时节,回母校做客,得以见到阔别已久的恩师张万成老师。如今老师退居乡里,往来阡陌之间,行走田园之上,养蜂种菜,耕读以自娱,南山之乐不啻陶翁。

张老师教语文,喜欢朗读,板书极其漂亮整饬,毛笔字尤其精彩。几平米的小房间里,张贴着一张白纸书写的条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字笔力遒劲,忽大忽小却章法不乱,美观和谐。我负责递交作文本得以经常出入老师的房间兼办公室,喜欢驻足看老师批阅作文。与众不同的是,张老师将书写和文章分开来评价,至于评语和眉批我们都不甚在意,翻开作文本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看看末尾老师特大号红字书写的,文多少分,字多少分。这种批阅方式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大家意识到,作文不仅仅是个构思立意的问题,还有一个文字书写的问题。文章好,书写也要好,二者兼美才是真好。

正值高考恢复,大家读书的热情一路高涨。老师常说,他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你们赶上一个好时代了!初中生距离高考尽管还很遥远,但老师依然将报纸上刊载的优秀高考作文拿到班上来朗读。那些大块的文章我们欣赏不了,却也不是没有收获,思路开阔了,文字通顺了,进步在于不知不觉之间。印象最深的是,作文是要专门在课表规定的作文课上完成的,当堂命题,当堂拟写,而且还要用毛笔工整誊写到作文本子上交上去,绝不允许迟误拖延。

人的潜能是激发出来的,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实都是能够完成的。张老师的严格训练给我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喜欢写作文,写的也比较有模样了。更重要的是因为作文的逼迫促使我迷上了看书,看书多了,懂的东西多了,文字的功力也渐渐显现出来了。那一年破天荒的考了个全校第一,被点名要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做发言。这可难倒我了,不知道这样的场合里该怎么讲,讲些什么。这一回张老师没有让我自己写,而是亲自替我拟写了一份发言稿,那上面的许多话语至今还记得很清晰。

岁月已逝年轮已老心灵却历久弥新。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时空的陈酿愈添其清醇宜人。有所变有所不变,变化的是状貌,不变的是心灵。老师的豁朗闲逸令我想到赵子昂题画诗:“溶溶绿水浓如染,风送落花春几多。头白归来旧池馆,闲看鱼泳自沤波。”

母校的文章8:往事

文/张晨光

每当路过那所母校,以及附近,我的内心的反应是剧烈的。这倒并非怀恋母校,而是那里曾经充满了血腥,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峥嵘的岁月。

那里的曾经对于我就是奇耻大辱。因为我的胆小懦弱,常常受同学的欺侮,而且怯弱得从不敢反抗。这些是我十几年来的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它对我来说是可耻而可悲的。因为曾经的种种,使我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永难愈合,它是我不忍去触摸的苦痛的心灵禁区……

我永远忘不了那段度日如年的苦难日子,我完全失去了自尊,任人宰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的生活连猪狗都不如,天天挨打,顿顿伤及身心;天天放学回家都是满身伤痕。我满腹辛酸无人诉,不敢告诉任何人,连自言自语都不敢,怕人听见,我甚至想过自杀……我活在个人的痛苦世界中,隐忍着一切,哪怕受天大的委屈,我也不敢告诉父母。我害怕告诉了父母,找了他们,他们再报复我。其实即使不报复不撕破脸,我何尝不是天天挨打,何曾好过。

他们认定了我的怯懦,将我当成奴隶一般,任由他们使唤,让我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一不高兴便群起攻之,一天不知要挨多少顿打!回了家我还要拼命掩饰,身上的尘土要掸干净,伤,能掩饰则掩饰,反正不能被父母发现,我怕发现后找了他们,他们打我打得更狠。那个时候我是相当怕挨打的,也许是受了那时的深重的影响,至今我仍怕挨打,可谓闻风丧胆,尤其是群殴。

我常常怕得逃学,有时不敢回家,怕他们来家找我,他们以尖子生的身份来找我上学,其实就是变相向父母要人。我可以说与他们无怨无仇,但不知为什么总缠着我,阴魂不散。我想仅仅是看我懦弱,好欺负。起初先敲诈我钱,敲诈次数多了,没钱了,便打,再后来索性不要钱了,只是打,拿我当玩偶似的打,仿佛我没生命一样。他们始终将我玩弄于鼓掌间,怎么也不肯放过我。后来终于转了学,但这并没有我想象的这么简单,他们打听到我所在的学校后,居然又苍蝇蚊子似的死缠烂打来找我,仿佛非将我置于死地不可。我真想不通为什么那帮混蛋老是纠缠我。

曾经未转学前,每次逃亡被抓回,他们像押犯人似的揪住我,生怕我再跑。到了学校,火冒三丈,将我当出气筒,暴揍几顿,只因为我躲他们,不来上学,没乐子可找了。我只能忍气吞声,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在他们眼里从来不是人,或可以说他们从来没把我当人看,他们若真把我当人看,也不会如此酷虐的对我,比魔鬼比禽兽还可恶可恨!他们整整折磨我了两年多,两年多来我的日子没一天好过过,惶恐度日,我简直被逼疯了。

后来他们因多次去我所在的学校找,找不到,此后似乎再没来过,但此事并不算完,仇恨使我变得失去理智,恨不得将他们处死,这深仇大恨时常萦绕心头,使我痛苦,因为不能报仇,无法扬眉吐气。我恨自己轻饶了他们,但我时常极力抑制自己,想放下这些事,使自己释然,这样我就不会再痛苦了。

每当近年来想起当年的毫无自由、苦不堪言的事时,我都惊异自己是怎样熬过来的,我甚至有些佩服自己,竟那么能扛!其实那些家伙之所以不来找我,想必另有缘由,因为他们欺侮我的第二年的一次,我被群殴,背上留下许多伤痕,双臂上也有,被父母发现,次日到学校问同学,同学稍稍知道些情况,就透露了,在父母逼问下,我说出了其中的一个人,算是新头子(旧的暂未来学校找我)。找到他学校,处理了此事。后来自然是来报复,我被抓走,然而这次我目睹了两年未见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旧的头子。将我抓至他们家那一带,众人商议后,决定索钱而不打我,我暗感庆幸,终于不用挨打了。约的地点次日我没去,怕他出尔反尔,给了钱不放我走。此后又来找了我几次,我很幸运,都躲了过去。后来他们想来了也未必能找到,白来,而且打了也许又会告状,便不来了,他们是有这层顾虑,不然大约不会轻易放过我。

他们的罪恶是赤裸裸的摆在我心里的,纵使他们忘却,我却无法忘却。现今他们虽不纠缠我了,而且已过去了三年,但想起他们当年的残暴的兽行,我便恨之入骨、食肉寝皮,他们将我虐待得面目全非,这样的大屈辱岂是说了则了的?!

然而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我不似从前那么恨他们了,我不能继续恨下去,再恨也无法挽回改变不了事实,与其恨而伤身,不如坦然放下,这样对自己的身心不无裨益,对自己的前程也有好处。

母校的文章9:感恩母校

文/牛宏博

学校是我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是我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也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六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马上也要毕业了,回想起六年中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心中自然有些不舍。

在这六年中,老师们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细心地培育着我们,温暖地呵护着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特别是我们的校园生活渐渐地丰富起来,首先是从五年级开始,学校推行“葫芦丝进课堂”,每周都有一节葫芦丝课,而我也一直很努力地学,并且坚持在家里练习,所以我才能吹得这么好,还被选上了“十人小组”,接着我就更加努力地练习,现在葫芦丝演奏已经成为我的一项业余爱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参加了学校的一次重要演出。现在我已经能不看曲谱演奏好几首曲子了。

为了我们在小学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演出,许多同学们刻苦排练,他们在台上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吧。最后要说的就是春季运动会。虽然我们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努力地拼搏,啦啦队也在使劲的为我们加油,但最终我们只获得了三等奖。不过我们班的纪律非常好,可谓全年级第一。同学们都努力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让我们的纪律异常优秀。更令人兴奋的是,在接下来单独举行的篮球项目上我们取得了第一名。

校园生活当然不止这些,还有“武术操”、“毕业典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我们全面发展,提升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让我们受益良多,让更多同学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感恩我的母校!

母校的文章10:感恩母校

文/曾峥

高考的双路开关,为我们一头开启人生的街灯,一头关闭教室的明灯。中学的大幕正徐徐落下,我们即将告别熟悉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在这里有太多的回忆和不舍,高中三年的青葱岁月,还有磨砺跋涉的苦涩记忆,都是我一生的财富。

记得高考前一个月,班主任瞿老师正在给我们梳理历史事件时,突然脸色苍白,伏在讲台上,久久没有站起,当几个同学把他搀扶下来时,他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对不起,我这是老毛病了。”他的笑容定格成我“历史”的怀念。

在批评栏里,还“发表”我那篇在征服5班那头“犟牛”的“挑衅”后,在政教处写的不快乐作文——《检讨书》;在食堂窗口经常和掌勺的“婆婆客”为饭菜的份量和质量上演“鸟为食亡”般的偏执;为了报复前排女生回答老师提问时的“傲慢与偏见”,在她的“马尾”上悄悄撒几粒“粘星籽”……

最难忘的是入团那天,火红的团旗下我举起拳头,第一次如上火线那样庄重,澎湃的血在汞柱般的脊柱里升腾、喷涌。当班花团支书给我佩戴团徽时激动了一个通宵没有睡着,我暗暗发誓:也要和她一样优秀……

三年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连同歪歪斜斜的脚印,写在我人生的岔口。

感恩母校,是您在我们中考失败无助迷惘时给予鼓励和希望,让我们拥有了向前行的正能量,是您给了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长大,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中的一切,哪怕是一树一木、一花一草都是我们终身难忘的记忆。

感恩老师,是您塑造了我们的灵魂,把无私的爱和全部的精力倾注在我们身上,我们无知、任性、张扬、桀骜,在不经意间曾令您失望,但您却从未放弃我们,您用坚持、坚韧、坚毅、坚强,换取我们成长、成熟、成人、成才,但无情的白发和皱纹沧桑了老师的容颜。

三年,我们完成了羽化和涅盘,我们已不再是父母的小淘气和小棉袄,我是您卵翼即将展翅的雏鸟,是您打开厩栏即将奋蹄的马驹,是您分灶即将独立面对生活的儿女,是您踏出师门准备下山的徒弟啊……今后只有独自去面对生活,独立去战胜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踽踽独行,惟有行囊里师授的技艺和滚烫的教诲,倍增我的力量和信心。太多的感谢郁积在胸,无数的情愫咽哽在喉,走在校园小径,我们温习昨天,阅读寒窗里的故事,幕幕情景、祯祯画面,都装订在我的记忆深处。

再见了,亲爱的老师;再见了,我熟悉的校园。此去漫漫人生路,何处是我圆梦乡?翅下的雄风令我奋发,开拔的号角催我上路。也许考分垒不高我人生的跳台,愿变一挂飞瀑,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来酝酿身后那道彩虹;也许我们今后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混得并不风光,但我们决不辱没母校、辱没师风;也许生活的激流会将我们冲到人生的拐角,但我们不会叹息和彷徨,我们将矫正脊梁和头颅,混出个人样;也许我们会在坎坷中摔倒,但我们会以一个冲刺的姿势给母校一个漂亮的背影,在我们跌倒的地方重拾恩师的叮嘱、母校的遗风!

母校的文章11:我爱您,母校

文/鸿颖

1

您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慈祥的面庞镶嵌着一双深邃的眼睛,充满着智慧和光芒。

我是您堤埝上的一棵小树,是您阳光里的一缕光线,是您波涛里的一朵浪花,我的情感和您连接在一起。

我在您的怀里快乐成长,在您的眼前释放热情,在您的肩头放飞梦想,在您的身边走向宽广,是您让我一生心存笃诚,教我敬畏正义和热爱生活……

您是爱的港湾,给我以安全的归依。您是阳光雨露,为我稚嫩的体内注入温暖和力量。

您用箴言给我指导人生航向,您用星火点燃一心文明,您是给我温情和睿智的摇篮,是我攀高望远的阶梯。

所以,有一种情感浓如美酒,有一种思绪恬淡如菊,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

2

谁能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有谁能不怀念安放青春的家园。

时常在那尘封已久的相册中重温一些往事时,回忆中一些模糊的身影,带给我一阵笑颜、一阵心酸。

从中引来的点滴思念,像塞外疾卷而来的风暴,那联想的激情像大海中冲天而起的潮汐,激荡着我难以言传的缕缕诗情和难以忘怀的片片回忆,不可遏制地勾起一串串扯不断的情丝。

抓不住岁月的鸟翼,被火光映在手掌,每一道掌纹都记载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成为自成一格的美丽。当记忆的琴弦散拨在心湖彼岸时,跳跃的音符落入湖中,荡起的涟漪一圈又一圈……

——教学楼、宿舍、操场、广场,以及校园内那连连一体的幽静小路,都是一本本耐人寻味的故事书。我都无法忘记,包括那一片绿叶和一院清甜的丁香,都一直沉醉在我的心间。

不管是老师还是校友,从相遇到分别,分别又思念……还有多少感情音符闪烁不断,如繁星满天洒落记忆的琴弦……

3

时光苒苒而过。然而频频回首时才发现,

那一生最美好的记忆都来自于您,那最温暖的情爱也都源自于您。

因为有您,我稚气的心灵懂得了生活的期待;因为有您,我在艰辛和坎坷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金色的校园,我们喧闹而来;火热的情怀,我们放射生活的多彩……

此时,我虽然离您很远,但那心灵深处常常悸动的还是思念,那内心深处常常蕴酿的还是感恩!

此刻,我心虽然处您很近,但我不想对您诉说太多的幸福和快乐,我还是像往常一样,从容地捡拾生活的音符,以爱和礼赞永远铭记您胸中澎湃的心音……

母校的文章12:梦回母校

文/舒坦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四十个春秋的寒暑更替,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驰而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恰同学少年”的情愫,依然在胸中波涛起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珍藏于心海的母校恰是那源头活水,亦如知识荒漠中的一片绿洲;母校犹如一坛陈年老酒,在记忆的时空存放越久远,愈加散发出她的浓醇与芳香;母校更像一盘老树根,在人生的树干上枝叶越繁茂,更加凸显她的健壮与辉煌。

记忆里,母校并不美丽。校门外有一道弯弯的河流,清冽的河水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在河床窄小的地方卷起层层漩涡、激起朵朵浪花,一排石墩子替代了过河的桥。上游不远处,由于地势的落差,自然形成了一个近百亩水面且圆如月亮的深潭,潭边长满的芦苇随风摇曳,各种水鸟在上空翻飞起落,清澈的潭水里成群的鱼虾追逐觅食……那就是铺满夕阳粼光、轻荡着涓涓清流,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黄昏的月潭河。在这令人流连忘返、追忆无穷、朴素无华的田园风光里,吮吸着最甜美的知识琼浆,为少时的我们铺垫了人生基石,校准了远航坐标。

其实,母校并不是什么名校,但值得骄傲的是她有着厚重的历史感,拥有一批德才兼备、身正为范的良师,并有着管理严、校风正、学子优的良好教学环境。抗战时期,由一王姓乡贤出资在这里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以“崇德立人,瀹智育才”为办学宗旨,因而取名瀹智初级中学。在1979年秋,新生入校的开学典礼上,魏廷坤校长十分自豪地介绍:“这所学校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曾经还是宣汉县第五中学。自1942年建校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俊才辈出;地处宣汉县柏树镇月潭河畔,青山掩映、良田环绕,仿若世外桃源,是一个求学读书的好地方。”这就是母校——柏树中学。

记忆里,河岸上有一排石梯,拾阶而上直通学校。走进大门,主路两旁是整齐成行的柏树林,校园没有围墙,有皂角树、桉树和黄葛树等环绕学校一圈,这些树是有些年头的老树,树干粗壮、树身高大,大概有十多个鸦鹊窝巢,稳稳地固架在高耸入云的树杈上,春来秋往,欢鸟成群,啾啾鸟鸣与郎朗读书声此起彼伏,各自成趣、相得益彰;大树下还有成片的灌木林,在春光明媚、柔风拂面的季节里,校园里开满了白色、红色、粉色的花朵,争奇斗艳、满园飘香;河对岸的梯田,呼应着校园周边的旷野,开满了连片的金黄色油菜花……四十年过去了,这些树木、这些飞鸟、这些鲜花,多年来依然在我梦中随风起舞、呢喃追逐、清香沁脾、绵远悠长!

岁月悠悠,往事如歌。一幅幅懵懂的青春画面,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时常愉悦我那无边的乡愁。抹不掉的记忆印痕、挥汗如雨的劳动情景、你追我赶的欢快影像,时时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畔;食堂外坡地里种收白菜、厕所外水田里收割空心菜、校园里自带工具修路,去柏树粮站背大米、去高洞煤矿背煤……自给自足的劳动课、自食其力的勤工俭学,让同学们在温馨结伴中,共鉴相互关爱的团结和友谊、共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和幸福。

那时,我家住在庙安乡的大山里。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因为不通公路,每周都要步行翻越两座大山,趟过三条小河,大约要走30多公里去上学。求学的路满是泥泞,偶有几块石板铺成的田埂路,天下雨路便打滑,如遇到周末下雨,就不能回家了;加之当时自己个头小,胆也小,害怕独自走山路,于是,有贺长茂、黄义平、冯多平、陈小平、杜俊文等几个同学相约结伴而行,轮流去同学家里过周末,因为有同学们来做客,父母都会拿出最好的饭菜招待大家,可口的美味佳肴至今记忆犹新,滋养一生、回味无穷……

梦回母校,山上的伙伴们特别羡慕山下和城里来的同学,羡慕父母是本校老师的同学,因为他们见多识广。当时,他们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有外语课,而我们是进入高中才学认26个英文字母;之前,我们连拖拉机都没有坐过,脚上穿的是妈妈一针一线纳出的千层底布鞋,大脚拇指都裸露在了外面,而他们大多坐过汽车、火车、轮船,王长华在当时就已经体验过坐飞机的感受,同学们经常听他摆令人艳羡的经历。王长华、孙久波、孙健等几位同学的最爱是穿白色球鞋……

梦回母校,我的左右同桌分别是女同学余燕琼、男同学佘中心。余燕琼的英语学得非常棒,经常为我们领读课文,有时我们交换着阅读从家里带来的课外书籍;佘中心思考问题时,总喜欢眨巴着他那双大眼睛,老师提问时,让我始终感觉他像个老道的中医,总是不急不躁、慢条斯理地回答。

梦回母校,下午放学后,同学们结伴去月潭河里洗衣服,由于年龄小,笨手笨脚根本就不会洗,同班有位高个子女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帮我洗了一回,劳酬很简单,开玩笑要我叫她一声姐姐,遗憾的是,多年后,我居然回想不起她的芳名!

梦回母校,有次我生病了,躺了一整天,是陈泉同学帮我打来饭菜,他跑回家,偷偷地装来一大瓶子豆瓣酱,嘘寒问暖、关心备至,还陪我一起吃饭,并请来校医到宿舍给我治疗……

梦回母校,依然能感悟到魏廷坤校长那慈眉善目的亲切问候、余安荣校长那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刘广仁老师吹胡子瞪眼的大声训斥,如果下楼时还要追逐打闹,脚步下重了的话,小心教体育课的徐怀炳老师会手持木棍在楼梯口等着你……哈哈!现在回想起这一切都是无比的亲切和温馨。往事尤新,在这里采撷的音容笑貌,至今萦绕于怀,令人心旷神怡,催人奋进。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四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往事依稀,仿若昨天。当年的同窗,如今遍布祖国四面八方,奋斗在各行各业,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用勤劳和智慧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都在为各自的事业而忙碌奔波,秉持瀹智初心、永续月潭情怀,谱写着壮美的人生华章。

书卷多情似故人,母校恩典伴终生。思念与激情撞击的火花,点燃了心中最明亮的灯火,重拾青春播撒的温馨梦想,寻觅年少收获的关爱眼神。不要问谁过得好不好,人生是否波澜壮阔,但是,当工作有成绩,学习有进步,人生有惊喜,赢得了鲜花、掌声和笑脸的时候,我们想到过母校;当在生活中遇到新的愁苦,内心充满新的矛盾,深感人生纠结和困惑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想到母校——柏树中学。

母校的文章13:母校怀旧

文/浦景东

我工作所在的鹿苑小学去年9月喜迁新校,那株特别珍贵的、已种植近百年、见证母校历史的紫玉兰搬植于新校大厅之前,从根部长出的4个大枝杈给人以壮实与饱经风霜之感。看着那花后卵圆形叶片蓬勃而发,不由激发了我对母校的怀旧之情。

母校位于张家港市境内古黄泗浦畔的原鹿苑镇,历史悠久。原校最早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的祖母于1907年创办,至今已逾100年。鹿苑小学的前身鹿苑中学以前是一所完全中学,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我的初中和高中。

我中学在读阶段的校舍均为平房,校门在西边。对着校门的右侧是三间古朴典雅的民宅,乃钱昌照的故居,为校领导与部分高中教师的办公之所。宅前左右对称地植有芭蕉、棕榈、山茶等花木,埔内四季常绿,夏季芭蕉扶摇。正对校门的墙上置有宣传橱窗,橱窗前的圆形花坛中是棵珍贵的紫玉兰,每年4月,众多紫红色花苞竞相绽放,格外引人注目。

虽然时过近40年,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还历历在目,教过我的老师一个个犹在眼前:班主任姜梦怀老师教政治,他的治学严谨,他的为人,他的一手规范优秀的正楷字和毛笔书法,都使我受益匪浅;教数学的季瑞松老师,他的代数、几何课言简意明,作图明快利落,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刘铭贤老师的语文课上,常指名让我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我的习作常得到他的鼓励;钱金逵老师的化学课,幽默风趣,我们在轻松学习中总能有所收获;孙海航老师的物理课,分析严密,说理透彻,同学们都很喜欢;教体育的谢如榴老师组织能力很强,善于指导学生……母校的许多老师在教育教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们长期住校,工作认真,待人热情,生活清苦。他们上课时的一招一式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个阶段的教科书内容不全,幸好有一段智育“回潮”时期,教学上老师们还是抓得挺扎实的,会发些补充讲义来充实课堂。那时高中数学有“三视图”的内容,陈俊义老师教学很认真,我记得有一次他让我回家用乌土做一个机械模型,我照着他的话回家找了乌土做成后交给了他。在数学课上,我看到陈老师把我做的模型事先锯开了给大家展示,使大家懂得实物剖视的样子,课上得很踏实。十年动乱,高考取消,尽管我们当时没能入学深造,但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些老师的辛勤培育。

每年的秋季田径运动会隆重而热烈,中小学联合举办,历时3天,校与校、班与班之间展开激烈的竞赛。运动员们顽强拼搏,勇于夺冠,在母校赛场上多次留下了矫捷的身影。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时光已使我们学生时代的那份容颜荡然无存,但母校的昨天在我心中是那么的永恒。学校易搬迁,师恩难忘却,岁月的鸿沟使我们师生少有联系,但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却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母校的文章14:再见了,母校

文/余成昊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母校,感谢你的培育,感谢你倾尽所有的爱心,像慈母一样,让我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人。

我爱校园中那美丽优雅的环境。清晨,薄薄的晨雾如轻纱笼罩着校园,雄伟壮观的教学楼隐没在晨雾里。漫步校园,小草上缀满晶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闪闪发亮的珍珠。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传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整个校园是那么温馨和优美。

我爱校园中可亲可敬的老师。课堂上,讲课生动有趣,欢声笑语不断;课后,与我们像朋友一样。比赛时,为我们加油呐喊;成功时,会有一个大大的笑容;失败时,仍会有笑容加上鼓励的目光。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学会在困难面前抬头,在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风雨之后看到彩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李商隐的名句,深情歌颂了老师,我要把它送给天下所有的老师。

我也爱校园中那些可爱的同学们。我有许多小伙伴:陈健明、李京涛、黄律皓、姚子涵、邝再达、范林章、李康铭……课堂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下课了,操场上、走廊上迎来同学们玩耍的欢笑声,别提有多热闹了。打篮球的打篮球,跳绳的跳绳,每个人都谈笑风生,神采飞扬。

六年的小学生活,那些快乐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封存在脑海里的记忆喷涌而出——母校!我绝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我们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母校的文章15:张主任

文/范伯伦

1958年秋季,我的母校临潼县中和小学调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就是新任教导主任张百谦老师。

张主任是临潼县西泉人,说话口音跟蓝田差不多。看上去,他有40岁左右,中等身材。他总是笑嘻嘻的,对人很和气。他给我们五年级教授自然课。上课时,他虽然声音不太大,但由于讲得有条有理,非常生动,因此我们班同学都听得很专心,生怕漏掉一个字。张老师经常带上动物、植物、矿物等标本给我们讲解,有时还搞课堂演示实验。因为他知识丰富,教法灵活,所以我们都喜欢上张主任的自然课。还没响上课预备铃,就有几个同学跑去抢着帮张主任拿标本或试验仪器了。

张主任不光是课教得好,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从五年级两个班里挑选了6名学生,组成“红领巾科研小组”。其中也有我。他指导我们先从预报天气做起。张主任要求我们搜集有关气象方面的农谚,并统一记到一个本子上。例如:“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云往东,一溜风;云往西,水滴滴;云往北,老汉晒干麦;云往南,水漂船。”张主任在我们学生眼里简直就是个“能人”。那时候没有电,张主任自己买来材料,安装了台矿石收音机,并且用干电池,还有什么扩音的零件,侍弄得小喇叭哇哇响。上早操时,他带领我们科研小组的同学收听陕西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并迅速记录下来,然后结合有关气象的民间谚语研究,确定后在小黑板上发布我们的天气预报。你别说,我们发布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挺高呢,对师生和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服务作用。

记得那是张主任调到我们学校的第二年春天,他给我们科研小组开会。他先讲了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号召我们要借“大跃进”的强劲东风搞好科研活动,并说赶超英美要有行动,科研小组要出成果。然后他又讲了具体任务,就是科研小组也要放“卫星”,要制作一颗“卫星”。这个当时所谓的“卫星”,实际上就是“孔明灯”。张主任不光下了任务,还和我们一起制作。那是用一种很薄很薄很轻很轻的黄黄的“竹纸”糊起来的。“卫星”高约1米2,直径有60厘米。

第二天上早操时,我们科研小组的同学抬上“卫星”来到操场一角。早操结束后,只见张主任给“卫星”底部安装的瓶盖里倒了些煤油,又放进去一小块棉花。浸湿后,我和另一位同学轻轻扶着“卫星”,张主任用火柴点着了棉团。随着煤油的燃烧,“卫星”慢慢地涨了起来。渐渐的“卫星”上面的皱褶没有了。而后,它变得圆润起来。这时,我的手明显地感觉到了“卫星”的热度。大约过了一分钟,“卫星”开始轻微地晃动。紧接着,它离开了地面。“松开手!”我听从张主任的指令。“卫星”开始缓缓地上升,越来越快,越升越高……师生的欢呼声和掌声充满了校园。“噢——卫星上天了!”“哎呀!成功了!真好看!”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丝自豪感、光荣感。说句实话,就觉得自己成了英雄似的,激动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可谁能想到,8年后的夏季,也就是“十年浩劫”刚刚开始,张主任就含冤离开了人间。

母校的文章16:再见,母校

再见了,母校

我在校园里度过了5个春夏秋冬,母校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里回放。在这里,多少欢笑在这里洒过;在这里,多少汗水在这里留下;在这里,多少老师的辛勤话语在这里写下……这些点点事情,永远地在我脑中留存!

走到操场,我不禁停止了脚步,这里,曾举办过一年一度的“盛大杯“足球比赛;这里曾举行过校五周年庆;这里,曾举行过”小小运动会”……但每当看到同学们在跑步、比赛,那一幕瞬间涌上心头……

那次是学校开“小小运动会”,我参加了接力赛跑的比赛。

赛前,我很紧张,生怕一个闪失,误了全队的成绩。后来,队员们互相鼓励,我的心情平复了一点。

比赛开始了!我刚平复下来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腿有点抖。快到我着一棒了,我更是紧张,腿仿佛有千斤重,抬也抬不起来。就在此时,我耳边响起了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声和欢呼声,对!不能输!我身上不知从哪儿传来一股力量,让我信心倍增。

眼看接力棒就要到我手中了,我连忙做好了准备。接力棒马上就要传到我手中了,伸手,接棒,握棒!完成这些动作后,我撒腿猛跑,甩掉了其他对手,如愿以尝地把接力棒第一个交到队员手中……

一阵微风吹来,把我拉回了现实,但刚刚那一段回忆就如同刚刚发生过一般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母校,是您给了我游戏的天堂;母校,是您给我知识的海洋;母校,是您给了我自由翱翔的晴空!母校,您是我成长的摇篮,您让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少年,您是我的知识的启蒙者!

母校,您给了我许多,我要对你说声:“谢谢!”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