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图书馆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图书馆散文1:图书馆驿站
文/陈阚悦
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公园散步。
到了购物公园里面,我看见路两边停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我就饶有兴致地数了起来:“一、二、三……”正数着,我忽然觉得眼前一亮,长长的汽车队伍突然断开了,露出一大片空地,再往左边看去,我惊呆了:一座灯火通明的房子出现在我的眼前。它的屋顶是蓝色的,上面写着“图书馆驿站”几个字。房屋的四周都是玻璃做成的,从外面能清楚地看到里面。我立刻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向那儿跑过去。
来到门口,我才发现门被关得严严实实,要刷市民卡才能进去。爸爸拿出他的市民卡轻轻一刷,门就打开了,真神奇。
终于进去了,只见靠墙的书架上放满了五颜六色的书。我随手拿了一本书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旁边很安静,我也看得很认真。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妈妈赶紧提醒我说:“都八点啦,快回家吧!”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刚走到门口,我忽然发现这边还能借书呢。于是,我就又兴冲冲地跑回书架旁,一下子拿了十本书。但是妈妈说这里规定一次只能借六本书。于是,我只能把多拿的书放下来。但我在心里轻声地对剩下的书说:“你们等着吧,下次我一定要把你们全都借回家!”
图书馆散文2:图书馆情缘
文/何宏彦
小时候,图书馆只在我的幻想里。充斥我的童年、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籍,就是同伴们手里的那些连环画。那些人物、故事呀,真的是百看不厌。我总是看着自己手里的,还惦记着人家的,竟至日思夜想,把家里能拿出来的玩意都拿去交换,只求一睹,不图拥有。稍大一些时,邮递员成了我的期待。因为村里有一份《中国青年》,所以我总是关注邮递员,关注那刊物的下落。弄到手后,便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翻看。有一次给队里看晒场,就因为眼睛在书上,没有及时把一群麻雀赶走,被挑稻来晒的大人们瞪起眼睛骂了一阵又一阵。那时节,《语录》是最流行的,可我却最不感兴趣——在我眼里,历书都要比它好看得多。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有了一个图书室(那其实就是个阅览室而已),不过也能借几本杂志来,反复翻看几遍之后再还回去,觉着也还充实。回想起来,我少儿时代唯一看过的的文学原着,是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一本《烈火金刚》。
到师范里读书,才看到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那几年,学习上没什么压力,及格就行;再加上师范学校对师范生有一些文化课之外的要求,所以同学们对文艺方面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对音乐、美术都很感兴趣,学校的晚会上总有我的声影、画展上总有我的作品。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学校图书馆里的书。
师范学校的图书馆,坐落在校园后面一个小丘上,那里是校园的最高处,绿树成荫,非常安静。填写了书籍信息的卡片,分类装在门厅的几个盒子里,师生来借书,就先翻看那些卡片。我们学生可以凭学生证免费借阅图书,但两周才能借阅一次。一开始我们几个同学之间也交换着看。然而,去借书的同学渐渐少下去,而且阅读的兴趣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想突破两周时限去借书,就只有去央求管理员了。说起来真的是非常有缘,因为管理员的丈夫与我是同姓,论起来还是同一个家族的长辈!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老家就在我家附近!因此,只要我去借书,那是有求必应的。不仅如此,我还享受到与老师同等的待遇:可以进入两边的书室,在一排排书架上翻找。在同学面前,我常为自己的幸运而沾沾自喜(多少也有炫耀的意思)。让我得意的除了借书,再就是我的习作总被老师当作例文来讲。有一次,我的一篇文章竟然用白色的油漆誊写在了学校的黑板报上。在师范读书期间,我们组织了一个“古诗阅读与欣赏”兴趣小组,课余时间请王裕典老师给我们讲课。王裕典老师当时已五十多岁,是教我们古汉语的,他的家人不在身边,一个人要照顾自己,还要钻研古籍,而课余给我们讲课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上课的地点也是只要跟学校说一声就行,无需租金之类。我们还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刻印了自己的刊物,发些社员的作品;偶或找作家黄复彩老师来点评、指导一下,那也都是免费的。而时下请人讲课,耳闻目睹的都是一个小时多少多少钱,相形之下,真的是特别地怀念师范里的读书时光。
只是三十年之后,回到我的师范学校时,学校已不复存在了,我刹那间很是委屈。幸而还能够见到原教室后面的那个半月池,心情才略微平静下来。再往后面走,又发现那个小丘还在!小丘上的图书馆竟也还在!那半月池,是被嵌进别的风景里才保留了下来的,因而真正意义上值得欣慰的,只有那座图书馆,还在原地,还是原形。虽然大门紧闭,四周也没有人影,更不知其今后的命运,但我知道,这里还存储着我三十余年的缘分!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它永远以图书馆的姿态留存世间!
工作之后,发现县城里有个图书馆,也曾交十块钱押金办过一张借书证。然而四十余里的路程,终于没有让我坚持多少日子,就了结了这段短短的因缘。我就只能在工作之余订几份报刊,买几本书,过略带烦琐的日子,写几篇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文章……只是,忙忙碌碌里,并未忘记有一个去处叫图书馆。市里也有几个朋友,他们还经常去图书馆借书。每次我看那些到书上的市图书馆的印戳,总是纠结难平。无奈市、县图书馆都距离我太远太远。
我与图书馆似乎断交了二十多年,不过并未绝缘。平日里的庸庸碌碌总还觉得生活里缺少点什么。前些年,我也到市里买了一套房子,还到市图书馆听了一场国学讲座。听完讲座,我在那里办理了一张借书证——在“免费”成为笑话的时代,这里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免费服务的地方。遗憾的是限定两周归还,这样一来,我就只能寒暑假到市里居住的时候,才能去图书馆借书看了,于是我开始盼望退休——那才真正地续上前缘了。
图书馆散文3:我心中的图书馆
文/高畅
我喜欢看书,妈妈也给我买了许多的书,可是有些别人推荐的书,县书店里找不到,县图书馆里供小孩看的书很少,设施也很简陋。我想如果有一个高科技的少年儿童图书馆该多好哇。
这样的图书馆很大,世界上所有的少儿读物都有呢!进入大门,眼前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几排电脑,只要你输入书名,它就会告诉你那本书在几号房间几号书柜内。我输入《呐喊红宝石》几个字,它立刻显示那本书在5号房间17号书柜。
走进图书室,每一类图书都分一个小房间,房间的门上插了个小牌子,分别写着:1号科普类、2号科幻类、3号漫画类……每个房间里都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的书柜,每个书柜都不高,最上面一层我一伸手就能够得到。根据编号,我很快找到了那本书。
我拿着书再往里走,就到了阅读室,明亮的光线和舒缓的音乐让人觉得很舒服,里面还有许多桌椅,我在一个空位子上坐上去,刚坐上去,背后就觉得痒痒的,一看,原来是按摩系统安在了椅子上,正为我按摩呢。我在这音乐和按摩中读起了书,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两个小时,肚子有些饿了,向四周看看,旁边还有出售小点心的柜台呢,真是太好了!
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每一个城市都能建起这样的高科技图书馆。
图书馆散文4:泡图书馆
文/刘冲
泡妹妹,是如今的一句流行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昂首挺胸迈进大学校园的天之骄子们,更喜欢泡的是图书馆。这样说,毫无自粉与夸耀的意思,那个时候思想比较保守,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谈恋爱,但至少是不提倡的,即使有偷偷恋爱者,也是视之为神圣不可亵渎的,不会轻言耍和泡。因此,将周末集体买票看电影当作最好娱乐的年轻学子们,上课之余,除在球场上瞎跑消耗过剩精力、晚上熄灯之后卧谈神吹挥霍想象之外,大多数时间对许多人来说,泡图书馆是既学习又娱乐还消磨时间的上佳选择。
对于怀揣读中文系就是当作家的不切实际的梦想的人来说,进校之后,才开始感受到校名指向性的明确:西南师范学院,师范已明确定位为培养师资而非作家;同时,也渐渐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心词不是“文学”,而是“汉语言”甚至其他。一些课程根本就不是自己想学的,有些课程跟文学有所关联,但也因受时代所限,编写的教材仍受左的思想影响,再加之有的老师为保险或省事也乐得照本宣科。因此,对待某些味同嚼蜡的课,逃课是普遍现象。但很多逃课者并非厌学,反而是想更好地学,以弥补自认为课程安排不合理造成的缺憾,一颗颗失落的心以报复式的补偿心理,纷纷泡进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读得如饥似渴。
其实,除了自己喜好的书外,几乎所有课程的老师都会开具或多或少的课外必读书和参考书。这些书都要到图书馆借:查找图书索引、填写借书卡、排队递交借书清单、等待图书管理员按图索骥……都必须花一定的时间,需要有足够的耐性,为此,想不泡图书馆也难。
一次课间休息,一位教古典文学的老师与几个年长的男同学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金瓶梅》。“好看吗?”几个男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问。老师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微闭双眼摇头晃脑道:“那真写绝了,不过,说了你们也体会不了。”《金瓶梅》作为禁书,只供少数人研究,一般人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于是,国外禁书《十日谈》便成了追逐的目标,但规定中文系学生大二上外国文学课时才能凭学生证借阅,还不能带离阅览室。书少而借阅者众,而且几乎每个借阅者的身后都外挂有其他系的老乡或朋友,于是,一部连现在用下半身写作的人都有点不以为然的禁书,在当时却成了争相目睹的香饽饽,那劲头有点像如今的春运抢火车票,若欲一睹为快,必须耗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撞大运等机会。
无论是借阅中外文学名着还是哲学、美学专着,其实泡在图书馆里的时间都是相对较少的,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寝室或某些课堂上慢慢品尝和研读。尤其是像为借阅《十日谈》这样的泡图书馆,只是特例。真正泡图书馆时间最多的,是在期刊阅览室,那些紧贴现实生活的文学期刊,让人流连忘返,需要趁热拿来,趁热吃下。当年学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文学期刊种类繁多,国家级、省市级及地区级文学刊物,只要是正式出版发行的,好像都无一遗漏地汇集于此,真可谓琳琅满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思想开始冲破禁锢的活跃期,也是文学复苏的躁动期,将全国文学刊物一网打尽的期刊阅览室,自然成为文学发烧友们趋之若鹜的所在,也是接近文学或走向文学的最佳捷径,尽管这样的想法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想当然。因此,期刊阅览室里常常是座无虚席。回想大学四年,我泡在这里的时间可能是最长的,手抄的十几本包括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在内的诗歌集,是记录,也是见证。
再回头冷静地看那个文学热得有些高烧的年代,多少有些病态,具体表现在自己身上,就是来者不拒地一通暴饮暴食。印象中,在校期间,凡是期刊阅览室里有的文学期刊,没有一种未曾浏览过;凡是有诗歌栏目的,没有一期不阅读;凡是觉得好的诗作,没有一首不抄录。虽然也曾视文学尤其是诗歌为至高无上,为之颠为之狂,但自忖还未到走火入魔的境地,还未把我烧成一个纯粹的人,评判的依据之一,便是在泡图书馆的时候,依然心存杂念,暗藏搂草打兔子的非分之想。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泡的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发现一些规律,积累一些经验,滋生一些想法。比如经常来此的女同学哪些颜值高,习惯于坐在什么位置,对此了然于胸之后,便会在抢占座位时尽量相邻而坐或相对而坐,即使从未有过一句话的交谈与问好,但似乎只要身临其境便心满意足了。尽管不敢有红袖添香、举案齐眉的奢望,而只要有偶尔抬头相望的莞尔一笑,也会喜上眉梢。享受这种虚幻的精神牙祭,仿佛也是古今穷酸迂腐文人善于臆想的通病?所以,如果有人问我,那么热衷于泡图书馆,是否美眉才是真正潜在的吸引力和源动力?要想语气坚定地予以否定,恐怕的确有些难度。不是因为现在已中气不足,而是原本就底气不足。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一晃,离开大学校园已三十多年,忙于生计,耽于功利,心浮气躁得让本该安静的书桌常常晃来荡去,安心于书房的时日已甚少,更遑论有闲功夫去泡图书馆了。有时也好奇地想,时隔三十多年,如今母校的图书馆变成什么样了,若再去泡图书馆会是什么感受?不过,仅是想想而已,没有学生证借书证,恐怕我已进不了图书馆。即使蒙混进去,真要再去泡一次图书馆,是否还能如从前一样坐得安稳呢?
图书馆散文5:图书馆的时光
文/李吴昊
在馆中轻嗅,满满都是书香。书中,有令人陶醉的墨味,也有令人悠然神往的文化。气球上度过的五星期,红军长征史,星际中的大战……信手捧一本好书,坐在和煦的阳光下,品着书香墨味,这就是我享受的幸福时光。
图书馆散文6:我所记下的云
文/凤凰木
下午从图书馆出来,我的心便在云上了。
刚走出来时,地面是湿的,抬头,深铅色的云仅仅挨着,偶尔能感觉到一滴两滴的凉意在脸上,但不是常有的毛毛雨。头顶的云不成形,甚至是脏兮兮的,像是顽皮的小孩在挤来挤去,时不时有不中用的被挤哭,落下几滴稀疏的泪来,转眼,又破涕为笑,继续加入到游戏当中去。
自行车经过六艺楼,大朵大朵各色牡丹从容地开放着,篮球场旁的樱花粉腾腾地落了一地。暮春的风竟也有一丝寒意。
马上开春季运动会了,我们刚领到学院统一发的慰问品和白色T恤,上面有学校学院校徽外还有一些淡雅的印花,我们蹦跶着踩着有积水的地面,穿过栾树林里的小径,我心里想着,越是这样阴郁的天,我的心怎么越是明明朗朗,看着远处被修得平平整整、长出了新绿的低矮树丛,还有架得高高的、一瀑一瀑的紫藤,所有眼前的一切,透着生命力的一切,都能让我向上,内心开阔。
天地突然间亮了,只见太阳从云缝里打了个照面儿,路人都抬起头来,万物瞬间明阔了,那些带着雨滴的树木也闪着光,我沉醉着那镶着金边的云。
晚上太极排练,头顶的云瞬息万变,须臾,天边有几许红晕,再抬头,这透着红晕的云散开半个天,另一边却是浅蓝底的天,远处是一鞭一鞭延伸到尽头的灰色的云。
打了两遍太极,再抬头,天晴了,蓝色底的天,棉花团的云,再向南山的方向看去,多了只调皮的月亮,在云间不断捉迷藏,在某个瞬间,我竟看出是两只暖暖的大手牵着月亮走,多么温馨。莫怪我想象得夸张,只是云变得无穷。这时我身后的人也高兴地大声喊出来,月亮旁的云像个心、像个人、像是大手拉小手?……
十点多往回走时,头顶又变为两方天,颜色分明,放佛是两个时空,一边是银白色的,一边像是打磨过的汉代深色的瓷罐颜色,均匀地、大片地覆在头顶。婵说,像是电影里UFO横空出世时的妖云。
我只是觉得这大自然的景致太不可思议,几个小时之内,泼墨流云,风动云移,变化万千。我曾在陕北邂逅过一场盛大的火烧云,再没有见过。直到今天,有幸在西安享受这样的视觉体验,虽然主色是铅色的,但其状神怪,我坚持要记下来。
图书馆散文7:漂亮的女老师
文/李新月
大学里的图书馆是可以做兼职的,这个活儿挺轻松,我们书屋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值班老师,我特别喜欢她,喜欢的原因并不是她年轻漂亮,而是喜欢她的为人处事的方式还有十分高的情商。
其实每个屋都有两到三个老师值班,一人轮一天,每到漂亮老师值班的时候我的心情都特别愉快,干活也不累,而且十分喜欢干活,那简直是干劲十足啊!因为她从来不会要求我去干这干那,全凭我自己的眼力劲,一开始的时候我是怕如果不好好干就会被批评,所以从来不闲着,只有老师让休息的时候我才去休息一会儿。
有的时候我的班排在中午,所以就不能回宿舍休息了。太困的时候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有时候就会睡过点,漂亮老师来了,见我在睡觉,就安静的在旁边等我睡醒,从来不叫醒我。等我醒来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抱歉。所以我干活的时候会更加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因为我的内心好似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心中的歉意之情。
还有的时候我在干活,老师就会时不时的给我几块糖,或者递给我几颗剥好的葡萄。真是个暖心的人。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这个老师挺擅长人际交往,特别会替别人考虑,懂得相互理解。因为许多做兼职的学生都喜欢她,相比较其他老师,这个老师人缘真的特别好,让你觉得和这样的人相处很舒服,替这样的人做事很情愿。
心理学上认为如果两个人相处,彼此都觉得对彼此不够好,有亏欠,这样的感觉会使两个人的关系更亲密,反而如果两个人在一起都感到自己为对方做的多,得不到对方同等的回报,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会渐渐疏远。所以只有想他人所想才能真正的投己所好,不要做每件事情前都考虑对方是否能给自己什么好处,许多时候都是不求回报才会有意外之喜。
图书馆散文8:心上的夜
文/第五颗星球上的灯夫
从图书馆出来,天已经变成了暗暗的灰蒙。黄昏时的那一阵骤雨,让今晚的空气多了一丝清新。夜,也显得格外宁静!
站在广场边,不时转头望向路口,公交车却迟迟不来。倒是偶尔拂过的夜风,让人顿有清爽之感。想着这样的夜晚闲步回去也不失为一件怡然的事,索性也就放弃了继续等车的念头。
路灯映着树叶的影,清浅的打在湿漉漉的沥青路面上。我刚刚才转过身,它便好似也动了起来,从我面前瞬间跑去了身后。
一直都不太习惯城市的灯红酒绿,总觉得它太过喧嚣!于是,舍了车水马龙的近道,特意寻了稍远的莞樟路走。由于是绕城线,所以路的两旁没有什么店铺,全是草坪。往来的车辆虽不少,但却很是清静,不似城市的中心道那么繁华。
绿道靠马路的一侧种着高大的菩提榕,茂盛的枝叶已经完全蔽住了下面的路。夜风吹过,有雨水滴落在身上,很是清凉。
夜,沉静如水!今晚,这片刻难得的幽静,让它显得愈发的辽远而深邃。心下忽的就生出一种清明之感来,仿若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一停下脚步,便能听见它窸窣的声音。
此刻,我的心里溢满了欢喜!我面带微笑,注视着迎面走来的每一个路人。在即将走近的刹那,低头与他们擦身而过,彼此细碎的脚步便消失在了这夜的沉静里!地面上,树影随风轻盈的摆动着,像极了谁生命里的那些流光 … …
走着走着,前面突然就有了喧闹。原来,不知不觉间,我已经转进工业区了。
回到宿舍,心里仍是浅浅的安静。这种感觉今晚已经如影随形了我一路!这一路,它敛了我太多琐碎的闲愁。让我有了短暂的时间,把那些凌乱得无处安放的情绪,堆砌在了笔下这轻柔的文字里。
只是,我不清楚:今晚,到底是我走进了这沉寂的夜;还是这夜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
—— 波 于2012年8月16日 夜
图书馆散文9:图书馆
文/张瑞明
一生中,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随时光远去,比如青春,比如初恋。随着皱纹一条条出现,头发一根根变白,物质的山脊一天天增高,精神的水土却一天天流失。人到中年,口袋比以前臌胀了,内心却越来越空虚。幸好,有一样东西始终为伴,填补着我精神的空洞,让我的生命充实起来,始终未能坍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是我从小常念叨的话,几乎是座右铭。这句魔法般的话,最初是父亲教会我的。父亲当过几年乡村教师,肚子里颇有墨水。后来,两个姐姐也当了教师,在县城最高学府任教。全家六口人,有一半是啃书本的,我也受到熏陶,算是半个书香门第出身。更值得炫耀的是,去年老家一个亲戚写族谱,竟然发现,我爷爷的爷爷的哥哥,曾经是个进士。那年月,当个秀才就开始摇头晃脑,当进士,光鲜的程度可想而知。
大概是身体里的遗传基因作怪,我从小就嗜书如命。然而那时,正赶上文革,能找到的书就那么几种。在今天看来,那时的书,都是一个模子刻的,无非唱高调、喊口号的词语组合,根本谈不上趣味性。然而,我还是读得津津有味。那时,我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狗,四处寻找印着铅字的纸张,哪怕是垃圾堆上的几页残章,都会成为香喷喷的骨头。在精神食粮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我想出办法,自己画书。之所以是画不是写,是因为,我的杰作以插图为主,类似小人书。没想到,“四人帮”倒台后,我美术和文学都有了成就,绘画代表全校去参加县里的比赛,作文考了全班第一。其实,我明白,其中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看得书比别人多。
小时候,家乡是没有。白天看书,大都找个犄角旮旯,课外书一般不在学校看,太吵。夜晚,在家里看,一盘土炕烧得热热乎乎,点燃油灯,炕沿旁边坐下来,书本一摊,滋润。滋润也只不过一个时辰,煤油精贵,不能半夜五更地耗,书正看着来劲,母亲一口气过来,灯灭了。月圆之夜好一点,我会揣着书,偷偷溜出去,夏天坐院子里,冬天钻进背风的羊圈。有一年冬天,我借到了《红岩》,未到天亮就在羊圈里读到结尾。那些羊,在冷风里打着哆嗦,嘴角的口水结成冰,巴不得多个伙伴儿,大家挤在一起,相互取暖。羊圈,是这辈子印象最深的图书馆。母亲一觉醒来,发现炕上少了人,穿鞋下地,把我从羊圈提进家,一边摘我身上的羊粪,一边打我的屁股。从那以后,母亲心一软,家里油灯的光亮就延长到后半夜。
如今,琳琅满目的图书摆放在图书馆的架子上,像一堆永远吃不光的桑叶,而我却不像从前那样如饥似渴了。不过,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惯性,每到一座城市,图书馆是必去的地方,唯有在那样的环境,才能获得精神的最好安宁。我看着堆积如山的图书,看着稀稀拉拉的读者,回想起当年,心中五味杂陈。
2003年,我离开家乡到石家庄市工作。上班不久,赶上非典肆虐,单位放了长假,也就有充足时间泡图书馆。虽然每天进出图书馆,都必须接受体温测试,但每日必去。时间一长,把门的两个戴口罩的大妈与我混熟了,只要我一来,她们就开玩笑说,二书虫又来了。她们说我二,并不是说我傻,是因为,这家图书馆,还有个更大的书虫。
大书虫年纪比我大,一头灰发,胡子拉碴,上身穿已经变成褐色的白半袖,下身是褪了色的米黄短裤,脚上耷拉着塑料拖鞋,没穿袜子,脚指甲很长,里面有泥。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时,就看到他。非典期间,挺大的屋子只有他自己,格外显眼。起初,我以为他是流浪汉,进来吹空调避暑的,后来发现,他每天都在,且从未离开。我来时,他已来了;我走时,他还未走。他看书时聚精会神,旁若无人,我与他,没有交谈的机会。后来,门口大妈告诉我,他叫书虫,三个月前就造访这里,渐渐和馆长混熟,吃住都在图书馆,夜晚就帮助值班,不要工钱,只求读书。
我从未听到大书虫说过话,偶尔见他吃东西和上厕所。他一边看书一边啃面包,出恭也很速度,一般不足三分钟。非典警报结束时,我要正式上班,就抓紧最后一天来读完一本书。这一天,奇迹发生了。大书虫突然走近我,紧紧拥抱我一下,大声叫着,说他成功了。我问他什么成功了,他回答,一次风速下降,燃气浓度增加,可以改为手动控制!接着,他又机关枪般说了一大堆名词和公式,我根本听不懂。我只能问他关键性问题,他的职业。他回答,锅炉设计师。他回答了问题,就夹着一大堆手写的资料冲出图书馆。从此,大书虫在我的世界消失了。我能想到,他的世界依然在这个多重宇宙中洒满阳光,阳光下,他身穿崭新的衣服,光洁的下巴拖着微笑,站在领奖台上,他因给这个世界创造了新的财富而荣耀一生。
离开这家图书馆时,我站在出口,回眸整个大厅。洁净的地面、明亮的窗户、雅致的书架、舒适的座位,一切都永恒地定格进脑海。不知有多少人怀揣梦想走进这里,又有多少人,带着成功的喜悦走出去。
我回眸时,看到大厅里坐满人,唯一空着的那把椅子,残留着我身体的温度。
图书馆散文10:猜谜可真有趣
文/周到
每年春节,市图书馆都会举办“迎新春”活动。当然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活动有图片展览、春联写送、时光影音。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蛇年趣答猜谜”活动,所以大年初一上午,我就和爸爸加入了猜谜大军的行列。
我首先来到了离我最近的谜语旁,谜面是:一飞冲天,打一个字。我一下懵住了,心想:这是什么字呀?我赶紧向爸爸请教,爸爸微微一笑,故意卖关子说:“一飞走了是什么呢?”我糊里糊涂地说:“当然是没了呀!”爸爸慢条斯理地说:“天字飞走了一呢?”“大。”爸爸一脸笑容地说:“对了,有意思吧!快去服务台领奖吧。”我马上跑到服务台,兴奋地把那谜语的答案告诉管理员,并且愉快地挑了一本《故事会》。领完奖品,我又回到谜语区,我把右手边的谜语看了一遍:邮差,打一科学家名。爸爸为难地说:“邮差就是送信的,不过我也猜不出这人名。”我想:爸爸这“老江湖”都被难倒了,我就更没戏了。我迅速挪了挪脚步,看了看左手边的谜语:武大郎请人吃饭,打一成语。我想了一会儿说:“吃饭有啥成语呢!狼吞虎咽?不对。风卷残云?更加不对了。那是什么呢?”“武大郎是个矮子。”爸爸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一下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武大郎请来的朋友都比他高,那不就是“高朋满座”吗?爸爸赞许地点了点头。我意犹未尽,那就试试再猜一个吧。谜面是望远镜,打一王之涣的诗句。望远镜能看得远,不等爸爸提醒,我便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答案“欲穷千里目”。
猜谜可真有趣啊!猜谜不仅开动我们的脑筋,而且增长我们的知识,另外还有奖品等着我们去拿呢。
图书馆散文11:我的大学图书馆
文/浮游胖虚子
人家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它包含了无穷尽的思想和智慧的精华。每一个深入其中的人,出来的时候,总会带走些它所蕴含的灵慧与哲思。而且,它里面的思想与智慧不会因为你的带走而有所损益,反而会因为你的智慧与思考的启迪而显得更加有价值,更加的广博而宏大。很幸运的,我所在的九江学院便拥有这样聚含广博,积淀深厚的图书馆。所以,我来到这里也便有了许多“读书至情方达意,日暮归去兴致舒”的优裕充实的好时光。
记得初次进入图书馆时,我便被它所营造的气氛所吸引了。虽然它并没有如 《雅典学院》里那样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雕刻和艺术珍品来装点智慧与哲学的启迪;也没有图书馆那样富于名气和贵气来象征崇高和古远,但它却以那种传统的四方端正,坐北朝南的质朴格局显示了它的严谨切实的风尚;它却以那种淡黄和纯白相结合的朴素色调表明了它的宁静致远的神韵。试想,处于这样安静平和的环境氛围里,即使是你有一颗久经世俗浮嚣的狂躁内心,也一定会被它逐渐安抚的平静祥和,而有做学问求知识的端正态度了。所以,我来到图书馆里,未曾学得知识、领略先贤智慧前,已先学会习得修习心性,陶冶灵魂了。
如果一个求知识的地方,仅是具备它该有的格局和环境布置,而无实质它应该有的内容,那它再好,终究也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空壳吧!很幸运的,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不止以它美好的外形塑造打动了我,它更以它实质而美好的内容打动了我的心的。
我们的图书馆实在是好的,且不说它那独特宁静平和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就算只是说它那深沉郁厚,充满智慧的典籍储存,也是足够令人为之神往而惊叹的了。你若来到九院主图书馆,我相信你必定可以在一楼尽情遨游文学的浪漫与诗意;你必定可以在二楼浸洗哲学的明辨与智慧;你必定可以在三楼感悟历史的深沉与悠远;你必定也可以在四楼领略艺术的唯美与精巧;你必定也可以在五楼学会百科的实用与技巧。如果这已经可以说它是完美包含文理史哲等各个科目种类的优秀丰富的一流图书馆了,那还只是一种肤浅的见识。因为我们的图书馆不只是 在科目种类上的丰富藏书,更是在学术自由宽容精神上的藏书。它既有代表保守意识的古代书籍,也有代表开放精神的现代书籍;它既有中国古代文明积淀的传统书籍,也不拒绝外来民主自由精神的西方书籍;它既有随从主流思想的一般书籍,也有非主流的但包含真理价值的特色书籍;所以,它是中正广泛而不偏执的,它是严谨求实而不闭门守拙的;它是理性开放而不主观随意的,所以它本身的存在就如同一个拥有无限伟大智慧的智者在引导着我们每个莘莘学子走向自我成功的未来。试问,如果在这样的图书馆里,如何不能培育出在社会各个领域优秀且卓有创造力的人才呢?所以,我又怎能不为拥有这样的图书馆而骄傲自豪呢?
图书馆散文12:未来图书馆
文/施辰蓉
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看书,迷迷糊糊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睁开了双眼,发现我睡在一朵云朵上,清楚地看见了标牌上的字——未来图书馆。
我向四周观看,立刻兴奋起来。许多小朋友和我一样坐在云朵上。他们的姿势各不相同,有趴着的、躺着的、站着的。我心里想着,这个图书馆比之前的好了一百倍,之前只能坐着看书。我往四周看了看,居然还有人坐在月亮上和太阳上。
我看完一本想换一本书看,云朵好像猜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请问你想看哪一类的书?”我又震惊起来,这云朵怎么会说话呢?又怎么会知道我的想法呢?我就说道:“我想看童话书。”云朵轻轻地飘啊飘,把我带到童话书柜前,这里竟然有上万本童话书,我的嘴巴张成了“O”字形。云朵又问:“你要看哪一本书?”我说:“我要看《青蛙王子》。”云朵把我带到书面前,啊,真是太神奇了!我立刻打开书本,认真地看起来。
正当我沉浸在青蛙王子的故事里时,忽然感觉云朵震动起来。哎呀,我要摔下来了!原来同伴看我睡着了,捅了我一下,啊!原来是一场梦。
图书馆散文13:图书馆,书香路上一路有你
文/钱志芳
“宁可居无竹,不可室无书。”读书于我,就如鱼得水,不可或缺。休息日和家人去市里玩,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是必到之地。买书、借书或者阅书是必做之事。
作为一个文人,阅读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更何况有了女儿,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我怎么能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呢?
作为一个捉襟见肘的幼儿代课教师,常常流连忘返在新华书店,半天一天呆在书店里阅读着,感动着。在翻阅了许多书籍之后,最后翻翻后面的价格,贵啊,望而生畏,很多次,总在一步三回头中放下手中的书籍。
但是怎样才能满足读书的愿望呢?心里很是难过。
一日和市里的好友闲聊。好友也是读书狂热分子,她指点迷津:“市里有图书馆,花一百元押金就可以随便借阅,一次借两本,一个月之内还图书馆。”
得!有这等好事?我开始还不怎么相信。
她瞪大眼睛反问:“我什么时候骗你的?这种事我会骗你吗?我和女儿隔三差五都去借书的哦!要不,周日带你一起去!”
当然是求之不得。
那时,市里的图书馆还在老的长安路上。我拿出身份证和一百元押金办理了一张借书证。后来这张借书证还和银行卡绑定了,我至今还用着它呢。
后来,每次到市里去玩,总会选择图书馆,喜欢家教方面的书籍,中外古今的名人教子等等,还有励志故事也是我的嗜好,小说、故事也是超级喜欢的读物。知道自己看书会忘记时间吃饭,常常买点饼干,一瓶矿泉水在图书馆里将就一顿。
后来,看得多了,积累多了,也就有了写写的欲望,写了往哪里投稿呢?又是一件让我极其头疼的事情。
好友用食指点着我的脑门:“你呀,木头疙瘩不开窍!整天泡在图书馆,却不知道往哪投稿?到报刊杂志阅览室查找啊!”
“真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我狂拍脑袋。
于是赶紧到报刊杂志阅览室,全国各地着名的报刊杂志都在里面,编辑的地址、邮箱以及后来的QQ等详细资料,一应俱全。我站在书柜前,惊喜万分,搓着手,兴奋得好想狂奔不已。
凭借图书馆的资料,我得到了第一手投稿资料,为后来发表的几百篇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换了工作,没有了休息时间,听说图书馆重新换了地方,一直没有去过。
不过,阅读活动从来都没有终止。我选择了网上阅读,电子阅览、微博博客越来越便捷。图书馆也就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
去年,我荣幸成为市优秀阅读推广人,和三个闺蜜去图书馆领取奖品。
第一次走进高档大气又整洁干净的图书馆,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我们一一参观图书馆的展馆、自习室、地方文献室、藏书精品室、报刊杂志室、电子阅览室等等,真是应有尽有啊,每处都一尘不染,整齐有序,安静美好的读书氛围让我们驻足不前。我们在大厅里的电子屏幕上轻轻翻阅着各种报刊杂志,还得知现在办理借书卡分文不收,只要提供一张市民卡即可,而且在这里借书,可以在自己镇里、甚至村里还书,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
我们四个女人赶紧取出自己的市民卡,一一办理了手续,随后,四人高高兴兴抱了一大叠书回家了。
如今,我又重新成为图书馆的一名忠实书虫啦!各种各样的杂志让我目不暇接,成千上万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一有空就泡在其中,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我想,这一路走来,图书馆已经融入心中,成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生导师!
图书馆散文14:做陶罐
文/苏南希
星期天,图书馆举行亲子陶艺活动,我很想为妈妈做一个,就去报了名。结果,我们幸运地被抽中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杨舍老街,等待参加活动的人到齐后一起去。大家渐渐地到齐了,我们就向陶艺馆奔去。到了陶艺馆,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团硬邦邦的陶泥,让我们把它揉得软绵绵的,揉不动的可以在木板上摔一摔再揉。我揉不动,就照着老师说的在木板上狠狠地摔了一下。陶泥是变软了,可是它像宝宝抓妈妈一样紧紧地抓着木板不放,害得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俩分开。
接着是要把陶泥做成各种各样的陶罐。只见老师把陶泥放在转盘上,想拉长就拉长,想缩短就缩短,非常轻松。我一边看,一边想:一定很简单。可到了自己做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陶泥好像不听我的话,东倒西歪,再加上妈妈的唠叨,我的神经完全崩溃,陶罐最后竟然散架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时妈妈伸出了援助之手,手把手教我做了一个。虽然样子不是很好看,可当我在上面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那陶罐竟然变得漂亮些了。
虽然这次我没能独自为妈妈做一个陶罐,可我觉得妈妈不会怪我的,因为我们俩一起做陶艺的情景会一直铭刻在我们心中。
图书馆散文15:九月的图书馆
文/于依林
有时候我在想:图书馆的门真是神奇,它并不高大,可是一走进那道门,立刻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尽管图书馆处在闹市区,那些喧嚣的市声却仿佛一下隔得很远,人们来到这里也不由得放轻了步子,压低了嗓门。
图书馆楼前有一棵高高的桂花树,树冠圆圆的,秋天散发的巨大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有段时间,台阶上总蹲着两只憨态可掬的胖猫,一只白色,一只橘色。据说是有一位读者把它们喂得胖胖的,而那位读者极爱猫,在家里喂了几十只猫。现在,猫咪不知道去了哪里,再过些日子,桂花就要开了。
我走向二楼借书处。一个月没来,书架上又多了新书。有人问工作人员上次借的书不小心弄丢了怎么办,借书处的小姑娘细声细语解答。我翻看新书,下不定决心该借哪一本。借书处的角落里还有一间屋子,从门外可以看见一排排书架,像水底的沉船一样安静,也许那里放置着我年轻时借阅过的旧书。
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阅览室暂时没有开放。如果在平常的日子里,阅览室是读者最多的地方。赶上周六周日,期刊阅览室里坐满了人,多是些年轻人,有的奋笔疾书,有的专心对着笔记本电脑轻轻敲打键盘。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纪,青春得让人生出一丝丝羡慕。
周一到周五,老人是阅览室的主角。他们通常来得很早,先是和老伙伴打个招呼,再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拿出老花镜、水杯,慢吞吞地去取报纸、期刊。除了仔细浏览书报,还用厚厚的笔记本认真摘抄,看得出来,他们来这里并不只是纯粹打发时光。
有一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作为图书馆的资深读者,被记者采访过。其实,我真的惭愧。有许多图书馆的常客,和他们相比,我显得肤浅,他们才是真正热爱阅读、真正热爱图书馆的人。比如,有这样一位读者。阅览室里,只要听到“吧嗒、吧嗒……”这样的脚步声,我就知道是他——一位到图书馆像上班一样准时的老人。他拖着沉重的身躯选书、换书,起身、回座,动作有些吃力,两只拐杖静静倚在他的座位旁。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把到图书馆读书当成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记得记者问我:电子阅读如此方便快捷,为什么还要跑到图书馆读书?我当时引用了博尔赫斯的那句名言:我在心里一直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如果现在要我回答,我还会给出几个理由:它包容,它平等地接纳每一个爱书的人。它温暖,它提供了一个可供心灵休憩的港湾。所以,东莞图书馆的读者吴桂春会在即将离别图书馆时写下依依不舍的留言,而图书馆又给予它的忠实读者一个温暖的回馈。
几年前,我们这座城市开始兴建新的图书馆。新馆建在最好的区域,基础设施、藏书……都将有质的飞跃,多么让人期待啊。我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图书馆都会是一棵茂密的大树,读者可以像小鸟一样栖息在青翠的枝叶间,自由快乐地鸣唱。
图书馆散文16:身边的“图书馆”
文/翟戈屹
每次经过克拉水岸,我都会被一座简易的小房子吸引。从猜测它的作用,到迫切地想走进去一探究竟,几经申请,妈妈终于带着我走进了这个知识氧吧!
“图书馆驿站”几个大字是那么夺人眼球,我迫不及待地推了推门,可它纹丝不动。这时,里面穿黄马夹的志愿者叔叔走了过来,按了一下里面的按钮,门一下打开了。我走进去后,志愿者叔叔向我介绍道:“小朋友,用市民卡刷一下,门才能开。你可以坐这里看书,或者用你的市民卡借书。一张市民卡一次可以免费借六本书,每次借书在一个月之内必须归还,没看完可以办续借,否则要罚款,影响你的征信。”
搞明白后,我开始浏览起来,在三长排书架上整齐地放着大约一千多册图书,有文学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我惊喜万分,选择了好几本近期正在寻找的书,如《简爱》、《红楼梦》等。我抱着书走到借书机前,把书放了上去,根据提示流程把市民卡放上去读,点了屏幕上的“借书”,一会儿跳出来——“您未开通此功能”。在志愿者叔叔的指导下,我用身份证将市民卡激活开通后,终于借书成功。
离开图书馆驿站,我依旧非常激动:有了这个身边的“图书馆”,以后我们看书就更方便了!张家港不愧是书香城市,在这寸土寸金的商业区,还给我们开辟了一座精神营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