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散文

请欣赏远方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远方散文1:下雪的夜晚

文/张昌军

微风抚摸着大海远方的地平线。

落日悄然遁下。

山峰。护林人。防火的塔台

正瞄着满山密密匝匝的林稍,

孤苦伶仃地迎接繁荣漫天的雪花

轻飘飘记入夜幕的时光。

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下雪的夜晚

站在村头一动不动地看着自家的屋檐下

那一盏忽闪的烛火

一片片雪花,每一片都是我的童年

落下来,就是我的故乡

温暖着整个冬天和我的耳朵

光芒在夜空返回。

让我看清

你的嘴唇有春光

不像我,

总在低头想自己的事儿

远方散文2:感谢远方的风景

文/陆福兴

坐办公室久了,就会起身,伸伸腿,做几下扩胸运动,还有个必不可少的,就是眺望远方的风景。

从窗口望出去,原来是一个条形的埭,房屋有些杂乱,房前屋后是杂树和菜园。埭前是河,有水但不流动,只有水和田地快要持平的时候,才想到排涝,干旱的时候,水就很浅很浅了。埭的对面是农田,一家一户耕种的农田,后来,农田里种的作物一样了,经打听,原来土地给了大户耕种,农民的意义,就是屋前屋后种田了。

每天,总要多次看窗外的风景,因为景物的变化,使得我每次看的时候,总是兴致盎然,最近两年更是如此。

先是听说要拆掉整个埭,后说是要建个大型的居民小区。我盼望着,每天坐办公室疲倦的时候,伸个懒腰,看看窗外的景物。不久就看到埭变成了废墟,废墟又成了工地。晚上散步,也好奇地去工地看看,见到挖了个巨大的坑,坑里的汽车也像玩具汽车那样,后来就有了密密麻麻的钢筋,又有了水泥浇筑的柱子和横梁。从窗口望去,我更多的是看到林立的塔吊,它们伸出巨臂转动。巨臂慢慢升高,下面的楼房也就跟着升高,仔细看,才能看见工人在劳作,他们和高楼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他们像蚂蚁一样,筑起了高楼。

近日,我坐久了,向窗外看去,脚手架慢慢拆除,露出了米黄色的墙体,还有一个个黛色的窗洞。楼房高低错落,有小高层,有连体别墅,还有更多的一般多层楼房,它们静静地矗立着,等待着人们入住。估计不久,将有一些人满怀喜悦地搬进去,到时,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致了。

感谢窗外景物的变化,你的日新月异,使得我常看不厌,使得我常常为你骄傲,为你兴奋。我会走近你,不会仅仅从窗口看你,我会融入你,成为你的伙伴。

远方散文3:陌生远方的回忆

文/阿眉

“旅行的本质是思念。”《留味行》这本书的作者瞿筱葳这么说。

通常,故乡是个人史,而远方才是传奇。因此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自备民间传说或名流轶事,山山水水亭台楼阁有了故事,就仿佛被仙女的魔法棒点过,有了特别的光辉与吸引力。若无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断桥何以从芸芸众桥中脱颖而出?因为张爱玲在这里住过,常德公寓这幢外表普通的旧楼才常年不断有文青前来朝圣……套用周华健名曲歌名:旅行者远道而来,要看的是“有故事的地方”。于是有故事当然要讲故事,没有故事创造故事也要讲出故事来。

对于瞿筱葳而言,却并非如此。她带着一张地图启程旅行,旅行路线上的每个目的地对她而言虽是远方,却凝结着个人回忆和家族历史,那是一手把她带大的祖母抗战期间辗转逃难的路线。

1939年,瞿筱葳的奶奶徐留云还是个21岁的上海姑娘,抗战期间未婚夫撤退到重庆,她从家乡出发去重庆,为避开战火,走的路线是绕了一个大弯子的香港-越南-云南-重庆,乱世自有乱世的生意经,当时的旅行社甚至承办逃难行程。七十年后,九旬高龄的祖母在台北辞世,思念奶奶的瞿筱葳产生了“该去走一趟奶奶逃难时走过的路”这样的想法,也想重新尝尝奶奶做的家乡菜的味道。“前人已上路,我也该上路。无论未来路途是什么,先去走走老人走过的路吧!”

一路行程中,瞿筱葳的一路见闻和奶奶的回忆交错叙述,七十年前的祖母、作者记忆中的祖母和她自己旅行中的经历无缝对接,在越南的高山上想起晚年祖母登上北海道的雪山,到了四川才蓦然发现满耳都是童年在眷村听熟了的口音,在杭州的餐厅拿起菜单发现半张菜单都是自己从小吃大的家常菜……而当她站在宜宾爷爷奶奶住了六年的地方,时空汇聚的冲击让她在长江边掉下眼泪:“我来到奶奶提过的建筑,感到实在;又因为什么都没有留下,而感到空虚。同时感觉实在与空虚,是很荒谬的。我看到了想看的土地、建筑、江水、山丘,却什么也没有看到。我的眼睛看着七十年后的现代风景,脑中上演七十年前的没头没尾故事。我很高兴,同时很悲伤,在这里接近了年轻时的爷爷奶奶,又在下一秒的现实中远离他们。我没有穿越时空,是时空穿越了我。”身为影像工作者的瞿筱葳,用文字蒙太奇让两代人走过同一条路途中相隔的七十年亦幻亦真。

整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不是游记,而是菜谱,瞿筱葳回忆了十一道奶奶常做的拿手菜。第一道是最最家常的腌黄瓜,祖母过世后,大家无论如何努力却再也做不出相同的味道。做菜的步骤调料秘诀,“老人也许早说过好几回了,那些话语却像是沿路留下的面包屑,给鸟吃了,我们有了一座到不了的糖果屋。”

回不去到不了的糖果屋,安静地站在时光的森林深处,或早或晚,那些话语和记忆,那些童话中标记来路的面包屑都会被小鸟一点点吃掉吧。在此之前所能做的,也只有频频回首,回忆蛋糕的房顶、姜饼的墙壁、水晶般透明的冰糖窗户……所有一切的甜蜜味道,隔着千山万水,隔着沧海桑田。

远方散文4:远方

文/于智勇

什么是远方?它一定是一个在地理上非常遥远,在精神上为之爱慕、心之向往的地方。

小时候,我曾经那么地梦想和渴望远方。晴朗的日子,我会坐在简易房的矮墙上不停地向远处眺望,好奇于远方那另一处世界,那里到底有多么陌生,又有多少未知?我幸福地想象。

在梦中我是动画片里那个骑鹅旅行的尼尔斯,被精灵点化,骑在大白鹅背上,跟随一群大雁长途流浪。在旅程中,我要遇到朋友和敌人,经历奇迹与风险,并在得到锤炼后渐渐长大……

已近中年,我还倾心于童年、少年那种纯真又炽烈地梦想与渴望,时至今日,我对远方的探求仍旧没有放弃,因为在我生活已四十多年的原地,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幸福,反而被现实套上沉重的枷锁,走不得、动不得,我不断在苦思:这种困顿何时能够突破?

一种情愫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就像几粒茶的香气和汤色足以改变一杯水一样。每次远游,我都会兴奋地睡不着觉,因此不论多早或多晚出发,我都不会迟到。而且不论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我都尽量选择临窗而坐,一路的风景会带给我许多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愉悦,它是我远方之行的最大收获。每次远行归来,总有几日内心会非常失落,像个迷失的孩子,有过多少哭喊多少眼泪,都只为找到回家的路,当然,我的家在那更为遥远的地方。

远方也是一种梦想。今天不能兑现的事情也许要在不久或很久的将来去兑现;现在不能圆满的愿望也许要在未来圆满;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心生倦意,可以找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来过;被恩怨是非缠绕,也可以去远方加以逃脱或规避……可见,远方不论在时间、空间上还是在距离、地域上,都能给予我们一个希望,一次机会,一种庇佑,这是远方让人心有所属,令人心驰所往的缘由。

对近年来网上流行的诸如“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有多远走多远”等酷句总是感同身受,“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冥冥中有一种来自远方的呼喊和召唤,模糊而真切,让我一次次心生冲动,要抛开一切羁绊和束缚;又一次次犹豫不决,在黑夜里备受煎熬。我实在无法参透宿命,给我一颗游子的心,又为何给我设下无数尘世的劫?有谁知道,我有多么想化作一缕纯净的风,去追寻那无比亮丽的方向。我甘愿在清风和云朵之间,做一只永不知倦的鹰……

又一次在梦中遇见: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沿川藏公路一路长头逶迤而来,他历经了无数风雨和险阻,但却丝毫没有失望与无助,眼神中充满了幸福。他遥望着远方,那洁白的雪山和金色的庙宇在深情地召唤,路边的野花美丽而芬芳……梦醒来,我不禁向心叩问:何时启程,何时出发?

远方,你到底是起点还是终点?

远方散文5:我只是,想要一个人

文/旷世才女

想去远方,想去旅行,想去流浪,我只是想要一个人,一个人背起行囊,静静地踏上旅途,找寻属于我的天堂。

——————题记

岁月静好,我只是想要一个人。离开车水马龙的喧嚣,踏过每一寸梦寐以求的土地,吮吸每一丝淡雅恬静的气息,看鹰击长空,观鱼翔浅底,轻合双眸,安享岁月流淌的静谧,不问世事,不涉红尘,静坐陌上,等候花开。

韶华流逝,我只是想要一个人。一个人漫步月光下,幻想夜空的神秘;一个人轻倚古树,直到树上第一片叶子转为艳红;一个人静立雨中,倾听微雨诉说江南的古老神话。一个人听曲,一个人看戏,一个人演绎,为自己鼓掌,为自己着迷。

很多时候,我并非一个人。一群人的热闹,是我享受不了的沉重。我爱笑,并不等于我幸福,微笑的面具后是一颗泪流满面的心;我爱闹,并不代表我快乐,只是我早已习惯了扮演没心没肺的角色。然而笑过闹过后,空余的只是一个人的悲戚。

一个人的时候,我可以静享沉默。我不是怪人,不是异类,我只是一个倔强的小孩,一个喜欢沉默,却不得不强颜欢笑,喜欢幻想,却又深知现实残酷的小孩。我知道,我不是城堡里的公主,所以,没有骑着白马的王子,那个驾着五彩祥云的人也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有时候会想,他们真残忍,把那些虚假的梦移植到我心里,却又等到根深蒂固时,告诉我都是假的,谁能告诉我,我该相信哪句,哪句才是真的?又或许统统都是假的。是我太傻太天真,还是现实本该如此。如果这就是所谓的现实,那么我宁愿一辈子深受蒙蔽。

如今,我累了,倦了,真也好,假亦罢,是是非非都已不再重要。我只是想要一个人,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寻找那片属于我的桃花源。我只是想在悲伤的时候,一个人听着更加悲伤的音乐,痛自己的心,流自己的泪;只是想在要逃离的时候,一个人看天,一个人散步,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听虫鸣鸟叫,一个人看云儿朵朵,一个人坐在地平线上,守候日升日落,静待星月变幻。

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静立天桥之上,轻倚栏杆,仰望夜空,放任了思绪,飞向梦想的远方。可路人却用怜悯的眼光注视着我,我轻笑,我不是想要轻生,只是想一个人,静静地。这或许是我仅剩的自由,请你们不要打扰。

喜欢在合适的高度平视远方,万家灯火的方向,我看不到城市的尽头。弥漫墨香的夜空,守候了谁的等待?划过耳际的清风,沉醉了谁的想念?太阳升起的地方,会不会有晚霞出现?四十五度角的天空,承载了谁的眷恋?梦想湮灭的地方,谁的眼泪在飞?当我忘记一切的时候,世界会不会就改变?梦想又要启动了,我会不会赶不上末班车?其实我一直都不曾离去,只是找不到曾经的梦都去了哪里。

树上的叶子黄了,落了,最后消失不见了,谁能告诉我,它们是累了,睡了,还是不再出现了。心中的梦想丢了,淡了,散了,又有谁能告诉我,它们还会不会再回来了。

曾想在人生中最美的年华与你相遇,可生命却给不了我这个奇迹。而今,我只好在华丽的镁光灯下唱着独角戏,偌大的舞台,落寞的身影,没有人鼓掌,没有人喝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表演进行到一半时,我好想抽身离去,可理智却告诉我说,要将梦想进行到底,不能退却,不要放弃。于是我更加的小心翼翼,可是错乱了的舞步,我该如何收场?

那一刻,我好想一个人,听喜欢的音乐,舞自己的人生;那一刻,我好想任性一次,仅仅一次,冲出热闹的人群,追逐曾经的沧海。可那一刻,我却突然没了勇气,是我顾虑太多,还是天性本该如此?

如今,我只想一个人,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听青春的散场声音,一个人看夕阳落下,一个人落幕,一个人收场,一个人老去。

远方散文6:石门寨

文/茶乡组织(向卫华)

心里有了风景,就是诗与远方。

绿遍乡野碧满川,绿荫冉冉遍山间。初夏时节,千山滴翠,万树凝碧,撩拨得我情思勃发。于是,从县城驱车前往石门寨,一路上,一边欣赏着不断移动的风景,一边反复咀嚼着那句广告词,“不到石门寨,枉到古丈来”,心绪也就纵然飞扬起来。

车在号称“古丈屋脊”的高望界原始森林里穿行。大约一个时辰,车在茶头湾处从古高公路左拐而下,在云雾缭绕的林荫大道里迤逦前行,路窄坡大弯急,好在司机是个年轻的老师傅。这里是国家级高望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我摇下车窗,绿色立即蜂拥而至,心被草木清香和鲜爽空气过滤后,变得如同山中的清泉一般纤尘不染。七弯八拐,车如蛇形般驶进了石门寨,“云上界望高高望界上云,客来寨门开开门寨来客”,牌楼两边的对联和匾额上“石门寨”三个大字便刻印在脑中,成为一道抹不去的风景。

石门寨,是村名,也是寨名。《古丈县地名志》记载:“石门寨,居民点,属高峰镇石门寨村。此地岩石多,朝门由岩石所砌,进寨须经过十道岩朝门,称十门寨,后演变成石门寨。相传,清朝初期,为躲避匪患,村民逃至现在的村落位置建寨,寨口设石门把守;因地处半山腰,进寨道路只有一条,两边多岩石,形如石拱朝门。一说旧称‘十米寨’,村里人脉旺时,一天要吃十斗米的饭。为古丈县乡村旅游示范点,省传统文化民俗村。”难道,这不足一百七十字的概述就把石门寨给盖棺定论了?恐怕有些先声夺人吧。

正是石门好风景,初夏时节又逢君。车在停车场刚停下,石门寨的风景就像老情人似的闻风而动,随即跑过来,迎我,逗我,随我,追我……首先吸引我的是作为“石门寨简介”背景的航拍图,观此图,就如同站在高处俯瞰,石门寨胜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首尾相连的层层梯田环绕,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小青瓦重迭的屋脊,正是古诗人笔下“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桃花源式风景。“夏山苍翠而如滴”,一副镶嵌在丛山峻岭间的山水泼墨画映入脑海,叫我惊喜莫名,恍然不知身在何处。真是做梦都不会想到,大山深处竟然有如此得天独厚的秀美无比的自然风光。

一幅雅致的山水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

不识石门真面目,有幸身处此寨中,我庆幸自己又一次拥有了尽情欣赏这大自然与人类共同杰作的机会。沿着青石板路在寨中穿行,一栋栋依山而建就地而造的古色古香的木质结构吊脚楼与我摩肩接踵。说起吊脚楼,有人就会想起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在氤氲水气的笼罩下,沱江河畔的吊脚楼摇曳生姿。“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这里的吊脚楼玲珑精致,独具魅力,大多为清末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建于道光年间,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期间经历过兵燹,特别是民国时期,曾遭到兵匪数次放火烧寨,历经百年风剥雨蚀,风貌尚在,风骨犹存,因此,对待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吊脚楼的构造可谓匠心独运,它们高低错落、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形式各样,呈“7”字形、“山”字形、“一”字形、“双手推车”、转角楼等造型;此外,楼房下层窗棂全部是手工雕刻,吊脚楼四周环绕走廊别具特色。

在与村支部书记陈海波的交谈中,得知多年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石门寨曾被贴上“贫困落后”的标签,往事不堪回首。近年来,经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历时四年的精准帮扶,村党支部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打造地方特色,探索农、文、旅结合发展模式,发展“春观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赏雪”乡村旅游。村里对年久失修或者虫蛀、霉烂的吊脚楼进行修缮;同时,对每一栋吊脚楼进行编号建档,让它们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档案”,便于进行管理,走“先保护,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的吊脚楼经过改造后,被村里组建的旅游公司收购,开起了民俗,吃上了旅游饭,每天游客不断,村民收入不菲,可谓是山寨不必将钱买,赢得来来去去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目青。继续沿着青石板路在寨中穿行,只见一条小溪流顺着青石板砌的水渠而下,于是跟随溪流的踪迹一路寻寻觅觅到寨外,越往下溪流越大,喧嚣四起。溪流在一处悬崖处飞流直下,恰似银河飘落九天。跌落时轰然有声,自崖间披挂成了沸沸扬扬白白亮亮的银色瀑布。站在悬崖边,水雾弥漫,沾衣欲湿。悬崖边有几棵大古树,枝干虬曲苍劲,绿影披拂,联枝交映,罗伞般遮盖住树下的生灵。树下,野花灼灼,一条曲折狭窄的山经沿林间蜿蜒而下,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

石径通幽曲折上,树林掩盖杂草生。沿着一条隐藏在密林深处的石径,“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到一坝梯田边。梯田,是农人回家的天梯,从山脚爬到寨里;梯田,是农人去宫阙的天梯,从寨中伸到天穹。层层顺着山势蜿蜒而上,盘旋而下,绵亘不绝,像片片“龙鳞”镶嵌在磅礴高峻的“龙体”上。梯田将石门寨包装起来,石门寨就成了仙境。山野里,走到那都是生命旺盛的样子,我按下“暂停键”,立在那里,花香浸染,不愿挪步。

风景这边独好。在一丘水田里,几名卷着裤腿儿的妇女正在弯腰插秧,路边的挑秧的农人也忙碌不停,田里路边不时飘出阵阵悠扬的山歌,“乡间妇女半边天,入得厨房落得田,撒谷育苗响田边,年年都系丰收年”,唱出了农家妇女勤劳、温柔,心灵手巧。“插田还是妹你乖,一蔸插了二蔸来;插秧好比鸡叮米,辫子一甩春风来”,这就有些煽情的味道了。在农人的劳作下,一块块梯田正在缓缓披上绿色的“新衣”,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田园风光。此情此景,令我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从山间返回寨中,移步驰目,我来到寨下方,站在平时村民休闲的小广场,轻拂雾幛,细细观赏对面峰峦叠嶂的金凤山,并饶有兴趣地寻觅传说中的神秘景致。相传,天宫凌霄宝殿上有只金色凤凰,羡慕凡间烟火,一次跟随玉皇大帝参加瑶池盛会,乘众仙昏醉之际,悄悄离座,摇身变成一只蜜蜂,躲过了守门武士,逃出宝殿,立刻现出金凤原形展翅飞翔,迤逦来到高望界,落在梧桐树上;次日,玉皇大帝早朝不见金凤,即令二郎神杨戬四处捉拿,杨戬腾云驾雾来到高望界,手拨祥云观察,发现金凤,便喝令她立即回宫,金凤不从,杨戬便拈弓搭箭,射中金凤右翅;金凤忍痛逃到石门寨对面,在此养伤,后坐化成山,取名金凤山。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远眺金凤山,整个山体由北向南连绵起,严然一道天然屏障庇护着石门寨这片净土。此时此景,轻烟流云,如一帧绝美的剪影。雾,如一件浪漫薄纱,轻飘飘的从天而撒,将金凤山的重重心事轻轻包裹起来。风,一缕一缕的,借助雾的妙手,翩然起舞,将金凤山舞成仙女的翩翩裙裾。“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那雾似乎并不满足,要开疆拓土,就随风飘了过来,脚下山坡上的树林便从苍翠慢慢朦胧直至消失,我也有了一种湿漉漉的感觉。

返城路上,回味石门寨的行程,哦,石门寨,一个坐落在“氧吧”中的传统古村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精神守望。

写于2020年6月2日

地址:湖南省古丈县委组织部

远方散文7:红沙

文/田惠明

一个青年当兵去了远方。

远方是茫茫无际的戈壁沙漠,他在那里参加修护一段铁路,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里,他和他的战友们餐风宿露,饱受了西北大漠彻骨的寒风和难耐的酷日,皮肤被风沙打磨得粗糙黝黑,身骨被季节摔打得厚实健壮。当他探亲回家见到母亲,那位当教师的妈妈几乎认不出这就是三年前走出家门孱弱、执拗的儿子。

那天傍晚,母亲与儿子坐在阳台上,他们说了很多话。母亲最想知道的是:在这三年中,这个独生儿子是怎样适应艰苦的生活,磨练出坚强意志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深知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儿子拉住母亲的手,沉默不语。一会儿,他抬起盈满泪花的双眸,暮色苍茫中,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妈妈:一个比他大两岁的战友,在一次沙暴肆虐、现场抢修的战斗中,为了保护他,被一根枕木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有些说不下去,那只拉着母亲的手在微微颤抖,后来他像孩子一样伏在母亲的膝上抽泣。母亲明白了,儿子的今天是别人用生命换来的,在儿子心中,永远对那条生命怀有敬畏和歉疚,这种烙印今生今世都不会磨灭。

儿子归队前夕,将全家福照片装进行囊。他突然问母亲:您见过红沙吗?母亲微笑着摇摇头。他说:下次一定带些照片回来,让您看看美丽的西北风光。

母亲没有忘记,她盼着儿子再次回到身边,甚至,她准备好几幅精美的镜框,用来存放儿子带回的照片。她无法想象红沙是什么模样,按她的推测应该很辽阔、很神奇、很壮观吧。

秋天来的时候,儿子打回电话,说他准备来年报考军校。他有很好的计算机基础,当初就是因为迷恋计算机没有考上大学,这一直是母亲的一块心病,他要弥补回来。

可是,一切还没有来得及,一个冬夜的漆黑和寒冷,猝不及防地吞噬了他鲜活的生命。他替一位发烧的战友值勤,偏巧那天西北风扑天盖地,铁轨被风沙埋了大半,他回到营地唤醒战友,又独自淹没在狂风呼号的黑夜中。及至黎明,战士们才疲惫地回到营地,然而,他没有回来。那位发烧的战士发疯般地寻找他,当大家把他从沙尘中挖出来的时候,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母亲来到部队,听战士们讲儿子的故事,她没有流泪,一直用平静慈爱的表情认真地注视眼前每一位年轻的战士。她把儿子的遗物用丝巾包好,仔细地装进手提包里。然后带着精美的镜框随部队首长来到儿子的墓前。

墓地是一大片开阔的沙地,放眼望去有几百座墓碑在那里矗立。当时,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辉洒满大地,墓碑沐浴在霞光中,神圣庄严又熠熠生辉。远处连绵起伏的沙丘被霞光装扮得绚丽辉煌,呈现出梦幻般的橘红色,神奇无比。此情此景让母亲心中蓦然一惊:红沙!她怆然立在那里,脑海中叠现儿子阳光的笑容和眼前静美如诗的红沙,她突然不能自持,泪水夺眶而出:儿子,你安息吧!妈妈看到了,看到你说的红沙,非常壮美,它是大自然送给你们的人间最绚丽的礼物,可是你知道吗,它还是你和你的战友留下的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远方散文8:去远方

文/吴浩

去远方,这是我一个朋友长久以来的签名。

我一向以为,把去远方这类词当做签名的人,往往没有上路,比如我的这位朋友。

同样的道理,如我之辈,在一个空调机轰鸣,灯光亮如白昼的大房间里写这么个标题,难免有些叶公好龙的意思。

但是你也知道,这种有自觉性的远行冲动总归是好的。

比如1952年的某一天,凯鲁亚克还在南太平洋铁路上挥汗如雨地搬运着香槟或者其他一些什么。应该可以想到,他忽然抬头望向灼热太阳的某个瞬间,肯定不会预料到以后的自己会写《乡村与城市》或者《在路上》。他所想的,仅仅是去远方。

远方在我的字典里有着长久的尴尬,它意味着没有实现抑或是根本没法实现的某趟旅程。

深夜出发,跟着火车悠长的汽笛和轻微的颤动,在窗边的座位上默默告别灯火阑珊的城市。一路有莫名的露水和柴油味道从窗沿的缝隙里渗透进鼻腔,跟随着铁轨的声音摇晃身体,然后沉沉睡去。

在某个不知名的站台下车,等到天明,沿着盘山的青石路行走,清冷的空气流动在周遭,抬头可以看见稀薄的星辰和行将消逝的月亮一角。往前,一直往前,目力所及,不用看得很远,脚下有细碎的声音。在雾气完全散开之前,到达山顶。看一场在城市的阳台上不可能看见的日出,然后下山。

小时候看戈尔丁的《蝇王》,印象最深的总是拉尔夫,他在沙滩上满身大汗地行路,思想却跳跃到夏日里爽凉快乐的英式农场生活。人总是挣扎在这种无法实现和蠢蠢欲动之间,时间长了,止于麻木。

所以,我喜欢那些有冲动、并且给冲动找到一个合适理由的人。为了见一个若干年不见的爱人,为了写一本游记,为了回归自己出生的地方,无论如何,趁着还走得动,赶紧上路,去远方。

幼年时候,总觉得离开是最简单的事,因为离开意味着把无法解决的全部忘记,过了这些年才知道,离开是最难的事,因为除非你再不回顾,无法解决的那些,总还在那里等着你。

但是无论如何,远方就在那里,等着你忘记或者前去,这是我们的宿命。

远方散文9:来自远方的土豆

文/易州米

周末逛早市,见一对小夫妻拉着一货车的土豆在卖,就买了几斤。这些土豆虽然块头不小,但总觉得没有记忆中父亲从远方带回来的那些大。

小时候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先在北京,1980年调到了山西,具体是哪个地方我和妈妈不清楚,只知道那里地下产煤地上产土豆。

那年临近春节时,父亲写信告诉了我们他回家的具体时间,当时我十岁,难掩心中的兴奋,一直嚷嚷着和母亲到县城的火车站去接站。好不容易到了那一天,我和母亲在站台上等了半天,火车终于喘着粗气进站了。疲惫不堪的父亲先拎下来两只大帆布包,然后又返回车厢里,吃力地扛下了一只更大的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幸亏当时母亲推了一辆独轮车,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把这些行李运回家。

到了家我才知道,这些包和袋子里装的都是土豆,很大的土豆,每一块都有接近二斤的分量。那时候,我还不懂得想一想,从山西到河北,一路辗转,还要倒几次车,这些土豆让父亲费了怎样的九牛二虎之力,只知道第二天就在书包里装了最大的一块,带到学校里向同学们炫耀。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又不便利的时代,能吃上来自山西的土豆,让我觉得很骄傲。同学们确实也很惊奇和羡慕,甚至我的几位老师也把土豆拿在手里端详了半天。

那个春节我过得很幸福,因为除了白菜和萝卜,我家还有非常好吃的土豆。母亲是个持家的好手,她能在贫寒年代用为数不多的粮食和蔬菜做出相对可口的饭菜,所以土豆也就以各种方式进入我们家的食谱,让本来非常单调的饭菜一下子丰富了许多。记得当时最喜欢吃的是土豆丁摊片,极小的土豆丁掺在面粉里,再打上一两个鸡蛋,出锅时两面焦黄,又香又脆。不过母亲只摊过有数的几次,因为鸡蛋实在太贵。还有一种最平常的吃法我也很喜欢,就是把土豆切成大约一公分厚的片放在饼铛上烤,那是土豆一点点把香味散发出来的过程,也是难熬的等待过程。现在想想还会咽口水。

正月里,土豆不仅是我家饭桌上的食物,还充当了父母走亲访友的礼物。虽然土豆不是稀罕物,谁家都有,但父母带去的毕竟是亲友们没见过的大块头,这让父母的脸上多了一层源自土豆的光彩。

现在和父母坐在一起时,偶尔还会聊起父亲当年的壮举,父亲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扛得回来比自己还重的口袋。

远方散文10:又忆飞雪

文/幽居唯馨

远方,一片雪花的眺望,没有尽头。

叠加一次次希望,负累一次次失望,所有的深情和痴情都在珍藏着,保留着,不染纤尘的贞洁。把温暖的笑容,动人的话语,藏在心里,沉默深藏的暗涌,醉心与红尘相遇。一袭素衣,掩不住流彩。

红尘与雪花相见,月亮是一面镜子,照着雪花喜人的眉眼,漂亮的笑容,可爱的性格,缱绻情深,优雅绝尘。那一地洁白的雪花,在夜的庄重里芬芳。

感恩遇见,感恩懂得,感恩相遇的每一个瞬间,在日光微澜的晨曦里,在夕阳落落的忧伤里,在碧山秀水的幽静里,起舞,独有微笑。将忠诚执守在微笑里,掩住晴川历历,芳草凄凄。笑容里一抹淡然,与过去有关,与时光有染,抚去大地所有不快乐的痕迹,繁华了无痕迹,伤痛了无痕迹,平静的样子,好像不再与人关联,唯余灿烂的洁白,剪破一段相思,固执的将身体交给阳光,交给大地!

年华依旧,雪,走过季节的交替,尘世的悲欢,笑靥,眼神,热情,在大地上清扬婉兮。一望无垠的纯色里,透着情是世间的原罪,相遇那么短,错过这样长,一些故事,轻而易举的就流出了眼泪。美好的,素净的,刺痛了人的心尖,时光倒流了,又能怎样呢?大地铺就了一层宣纸,未来又该是一番什么样的图画呢?

在有生的日子里,期待着与雪的相逢。在漫长的岁月里,记忆着与雪有关的故事。静守,度过凄凉的冬日,纵有阳光依旧寒冷。暮暮朝朝,大地有纯洁来伴,年华又怎会忧伤?

远方散文11:向往远方

文/毅剑

向往远方,是我们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的渴望;每每提起“远方”二字,总是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小时候,总是觉得远方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和神往。世界就像一部书的开卷,翻阅了不到一页,就急着想看下一页。村头路的尽头是什么?绕过村子的小河又流到哪儿?多年前离家出走的那个人,他心里装着一个多大的世界?还有一只鸟的归宿,一缕风的来历,生命中的一切,都充满着神秘。

远方,为什么会有一种无穷的魅力,总让我们萦绕于怀,心生宁静久远的向往?因为,那是李白凝视的越来越远的孤帆、张骞节杖敲响的“丝绸之路”、哥伦布遥望的另一片大陆,也是朱自清回望父亲渐远渐逝的背影……

眼下的生活,就是我们曾经的远方;而眼下的远方,也会是将来现实的生活。我们用不断的开拓和进取使向往、追寻的远方,变成了身心所处的生活;而眼下向往、追寻的远方,也必将成为我们未来拥有的真实世界。事实上,我们从未知到有知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远方到另一个远方的征程。

向往远方,就是想更多地领略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充实我们生命的内涵。

触摸历史,可让我们懂得深刻;融入自然,可使我们视野开阔。我们对远方向往,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寻找和体验。

远方意味着蓝天、白云、阳光与大海,意味着绿洲、雪山、诗意和情怀。向往远方———在远方的城市品读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在远方的高原净化自身的灵魂和呼吸,在远方的大海感悟生命的博大与深邃,在远方的河流收藏人世的壮观与感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远方。我们向往远方,就是向往自己生命深处一种不舍的追寻过程,一种追寻中所伴随的美妙心境和感动。就是为了换一个更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换一方更有利于自己飞翔的天空,让心灵恣意地放逐,做一次悠闲的完全属于自我的飞翔。

远方散文12:心中的远方

文/娄丽萍

17岁那年,最要好的女同学问我:等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那时校园里正流行一首歌《那一年我十七岁》,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告诉妈妈我要去远方。”那一刻,许多美好的遐思,都充满诗意地向我招手,如梦轻盈,如花芬芳。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妈妈对我说,填报的学校离家要近一点。我却执拗地说:“上个大学,连省都没出,那还有啥意思!”最终我选择了去远方——大连。

上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与同学去北大桥赏月,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如水的月光洒满无垠的大海,海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涛声如月光奏鸣曲般荡涤着心灵。在这美丽的夜色里,我突然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在做什么呢?要是他们能和我一起徜徉在月光如水的海滩该有多好!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洛阳,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依然有梦。但成家立业搁浅了我心系的远方,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在单位努力做个好员工,回到家尽心做个好妈妈。每个寒暑假,不是在去娘家的路上,就是在回婆家的车上,千里的铁路线,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却都不曾通向心系的远方。

日子浸泡在柴米油盐里,二十年时光飞逝,步履匆匆间,我已走到中年的行列,似乎还没来得及轻舞霓裳,便已是菊花半残了。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抽动我内心最柔软的情丝,青春的梦想漫上心头,有泪盈睫。于是,只身飞去了三亚。漫步白沙滩,碧海蓝天椰子树,心潮与海潮相应和;流连热带雨林,神清气爽如在画中行,诗与远方旖旎而美好。

然而最初的新鲜与欢愉过后,当我独自来到天涯海角,望着夕阳浸染的海面,海吻石滩如泣如诉,突然一阵孤寂袭上心头……思绪缥缈之际,老公发来一条短信:“你在天涯还好吗?”我含泪回复:“我在海角很想家。”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该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与云淡风轻的美好,远方不只是一个距离的概念,而是美的憧憬、心灵的境界。生活中,不能只顾埋头赶路,也应时常仰望星空。

远方散文13:在故乡,在远方

文/樱桃花开

在故乡,我向往着远方。总是以为远方的天空更蓝,那种蔚蓝如大海般吸引着我,海水漾起浪花的地方我看到了白云朵朵像花一样开放;总是以为远方的花儿更红,在梦中那娇艳的牡丹粉面带露,扬着满身的诗意。真应了那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总是以为远方的山更高,水更深,溪儿更清,空气也别样的清新;总是以为远方有我的梦,身在北方却以为江南的月儿更圆。那清一色的烟雨在低诉,小桥流水淘洗着油纸伞下的梦。那里的女子腹内诗书万千,她们的语言就是诗歌。在雨巷深处她们就成了一首首诗,碎花的旗袍裹着优雅。不管她们为谁在打开的木窗前蹙眉,清风看到也会因她而遗落。轻摇的桨击碎了一水月光,晚游的人啊,你看到了什么?我一定要去看一看吆,在皎洁的圆月下看一看,也许能拾得太白的一缕碎梦。不要任何人相陪,独自去远方拾一缕梦。

在远方,我思念着故乡。春天我思量着故乡的野山菊开满了山坡,那黄色,淡紫色的小花托着小脸望着太阳。恋人们躲在花下悄悄地唱着情歌,蝶儿追逐着飞过;夏天沉甸甸的麦穗闪着金色的光芒等待着收割,布谷从山谷深处飞来,一路唱着嘹亮的歌。故乡的布谷啊,你一声叫我的心就醉了。布谷啊,我愿做你的一根羽毛,带我飞吧!我要把故乡全装进我的眼睛。我能看到故乡的小河,它浅浅的清澈着;秋天,家乡的野山枣涨红了脸膛,孩子们提着自己做得布袋,满山满野的跑,看谁摘得多。那酸甜的山枣解了多少孩子的馋嘴。夕阳下的山路怎么少了一个姑娘,她在何方?冬天故乡该下雪了吧!那些冬夜里偷偷降落的雪花,陪着梦里几声犬吠,房子里温暖的柴炉,和我一起度过了多少岁月。不等天亮就爬起来,在飞雪里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里打滚,奔跑。

思念就回到故乡,回到故乡看几眼再奔向远方。

我爱远方,我爱故乡!爱远方去远方,寻梦它还在。爱故乡回故乡,故乡却不似从前模样:我去哪里寻找吆?儿时的玩伴你在哪里?我的青葱岁月你在哪里?我那青涩的懵懂的爱恋你在哪里?在我青涩的岁月里有没有等我的人,如果有又在哪里?父母长辈们的黑发在哪里?那满树樱桃花开了,种樱桃的老人怎么你又去了哪里?故乡的青石板上那个提着罐头瓶捉鱼苗的小姑娘,你又在哪里?

我的故乡,我的远方。

远方散文14:诗与远方

文/求好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不知道是多少人的童年梦想。

也许梦想里染上了那诗与远方,灵魂上立刻也能跟着升华起来。灵魂总是应该要升华的。

“美人如花隔云端”,这是李白的诗与远方。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却远隔云端。如那镜中花、水中月,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富贵荣华原一梦,又爱此梦太分明”,那梦里的诗与远方应该也是明晃晃富贵荣华一片吧?

“眼前的苟且”即是眼前的琐碎。琐碎总是让人受不了,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却又收效甚微。

让人受不了的就是这收效甚微。希望是一本万利,最好能不劳而获。然后直接就是那诗与远方。

圣人云:“慎始而诚终”,小心翼翼、琐琐碎碎的开始一直到终点,等回头看,那一路的琐琐碎碎早已经金光闪烁、鲜花铺满了。早已置身在了别人的诗与远方,还不自知呢!

一切都是积渐的功夫啊!

于是也明白了:生活唯有眼前的苟且,哪有什么诗与远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