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风筝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风筝的散文1:春之歌

文/葛星辰

春天的风,是起于一只风筝的诱惑,还是一棵小草的召唤?柳笛被风吹响,荠菜们集体鼓掌。燕子从麻雀手中,接管天空。天,辽远。风,缠绵……

春天的雨,是观音大士净瓶里遍洒的甘露,还是王母娘娘瑶池中溅出的水花?雨滴打在土地上,升腾起充满生机的气息。雨是春天的脚,走过山岗,山岗就青翠;走过树林,树林就发芽;走过田野,田野就绿了;走过村镇,村镇就醒了。走进一个人的文字,一个人的文字就灵动。

春天的花,是匆忙奔跑而来脸颊染上的红晕,还是九天仙女手提花篮慷慨的挥洒?迎春开出细碎的阳光;杏花的眉目描画得有几分动人;桃花开得久些,还想为唐朝痴情的书生等来那张美丽的笑脸;地丁的紫色聚集,像贴着地面燃烧的地火;苦菜花隐藏起生活的苦,怯生生地向着温暖举出一两盏黄色的小酒杯。

春天的水,是渐渐消融厚重的严寒,还是慢慢积攒欣喜的波澜?一线春水瘦,幽人风满袖。不是水绿桥平,河中游鸭偷说水又暖。茅草小小的甜,插满河堤。芦苇浴水而生,开始细声诵读那篇古老的《诗经》。白鹭像一个美丽的童话,站在沙洲上被一遍遍地阅读。

春天真是美丽的谎言?宁愿被这谎言,永远地欺骗。

关于风筝的散文2:风筝盛事

文/沈伯素

放风筝,入诗入画的事。陆游、郑板桥的诗,张择端的画,曹雪芹的小说,都有风筝的描绘。放风筝,处处可见,古今不变。山东潍坊风筝节甚至令世人趋之若鹜,各种稀奇古怪的风筝引得国内外人士心花怒放。其实,放风筝也是物质贫乏年代山村的盛事。

童年时,家乡茅山山区也是诗中说的“纸鸢竹马伴儿嬉”。我们多放一种“特别的风筝”。说特别,在于它们以鸣唱为特色。每遇金风送爽,大人小孩争先恐后放风筝,一村放,村村放,一只只风筝高高在上,比翼齐飞,只只会唱,齐声鸣唱,村人无不喜笑颜开,真盛事也。

我们山村放的那种风筝,是名副其实的“筝”。资料称,古代原只有纸鹞、纸鸢这样的名称。五代前后,因为有人在纸鸢上系上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才有了“风筝”这个名字。可见鸣唱是风筝本色。因为追求鸣唱,我们山村人就不在乎风筝美观与否,可不像时下城市里小朋友们玩放的漂亮小风筝。因系有竹哨,需负重,因重,便高大。为追求声响,风筝上的鸣器很多。我们山村人制作的风筝鸣器,一是竹哨,二是“葫芦”, 三是竹弓。竹哨多只,遇风就会“吁吁”尖叫;葫芦一至二对,是低沉的吼声;一至两张竹篾大弓,会“旺旺”浅唱。自力更生制作这些鸣器,基本不用花钱,山里许多人都是制作这些鸣器的能工巧匠。

因为身负众多鸣器,风筝净重就有一二十斤。体重大,个儿就大。恕我孤陋寡闻,早先,我一直以为我们山里的风筝是世上最大的风筝。

别看那种风筝大,制作起来却不复杂:先用竹片分别扎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框子各一个,再将两框重合,正方形的两个对角接在长方形短边的中部,糊满纸以后,凸在两侧对称的方角就是翅膀,有翅膀却不像鹞儿,而是个 “四不像”:它立着就有一人多高,远看好似一只硕大的簸箕。

放飞时,大簸箕下还拖一条用草绳做的长尾巴。我们山村人相信放风筝也是“放晦气”。村民们没有不支持的。

放这种风筝,需要用电线粗的细麻绳。绳子过细会断,绳一断,风筝就“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跑了!金圣叹曾直白:“见人风筝断,一乐也。”可我们山里人哪能乐得起来?在上面费了工夫啊。风筝断线叫作“走江”。“走江”是很恼人的事,一村人都得去追,猛追,有句话形容:“风筝走了江,鞋子跑坏了帮!”

有首诗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当年,只要一声喊,全村出动,扛风筝的扛,牵绳的牵。看吧,那边大个儿两臂将风筝高高举起,高喊一声:“放!”这边牵绳的十多人即时逆风狂奔,风筝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扶摇直上。接着,从靠近风筝的牵绳人起,依次松手放绳,放一次,风筝升高一次一一放手之后,天上就有了一边摇头摆尾,一边哇哇欢叫的大风筝了!有时,附近几个村都趁着好风,同时放几只上天。其时,全村大人小孩都会出门看它们飞舞,听它们欢唱。快乐都是自己费力取得,美不胜收,那番景象,能说不是盛事?

关于风筝的散文3:向往风筝的童年

文/虞桃

每当天上有风筝掠过,我便想起了哥哥的童年。

哥比我早生十年,那时的环境与现在大不一样。哥常对我说起他童年的故事,我尤其爱听他童年放风筝。

哥小时候,父亲是一名教师,刚从农村调到城里,深知学习的重要,因此总是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态教育我哥。

那时我哥很少出门,偶尔父母发现他不在家就会跑到楼顶大声呼唤他的名字。当时周围的高楼很少,声音也传得很远。如果遇到几个调皮的孩子就有了趣,父母一声疾呼,不一会儿便有很多个“我哥”回答。如果遇到几个过度调皮的孩子,便向着父母大喊:“别喊了,爹在这儿!”

每次父母呼唤不久,我哥就会很快出现在书桌前端坐。正是因为有了一群“爹”,我哥就更不容易得到父母的允许出去,唯恐近墨者黑也。

后来,我哥在家里实在无趣,父母又不在家,于是就去守着家用电话。一会儿,“叮铃铃”电话打来了,他就抓起话筒,那边问:“你谁呀?”这边说:“我是你爹!”调皮的我哥百试百爽,乐此不疲。这也为他招来横祸。一次父亲用学校的电话向家里打来,我哥像往常一样立即抓起电话,连忙说:“我是你爹!”说完又立即挂断了电话。我哥还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傍晚了,我爸下班刚回到家,就提着鞭子开始对我哥进行家教,家里传出了哇哇的哭声。

我哥五岁半就上了小学,从此父母对他的管教就更严了,而那时他也真正失去了太多自由。

阳春三月,春风轻拂,春暖花开,许多风筝便开始飞上了广袤的天空,像自由的精灵在飞舞,我哥就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报以更大的期盼。后来,幼小的心灵难以抵挡风筝的诱惑,我哥便拿着自己的压岁钱背着父母买了风筝,回到家里就牵着风筝在自家楼顶疯跑。风筝终于飞上了天空,那时他最快乐。在桎梏的四方围墙里,唯有风筝能够自由的在天空翱翔。

童年不是锁在方墙内的自由。在教育的束缚中,我哥那颗无知无畏的心对高墙外的向往终于渐渐地变得麻木……

关于风筝的散文4:最是一年春好处

文/张沫末

旧历的三月,风筝飞满天的日子,春暖花开,踏青寻芳的日子,月上柳梢,诗意萌发的日子。

古人云,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不寒之风应该是在桑干河之南,抑或白河之南,最近的温柔也应该在千里或几百里之内。我久居的坝上小镇的风,一进农历的三月偶尔也是不寒的。但这种乍暖的温存恰如中老年的恩爱,轻轻牵手即可温软释怀,喜悦的情愫还在胸腔中徘徊,那馨暖的风便急急地越墙而去了。墙那面春光无限,于是跃跃欲试,于是百般筹谋,于是在草率和意外中与这塞外的三月三的风毫无征兆地相遇于老掌沟的山坳中。

老掌沟静卧于坝缘群山环绕的囚禁与疼爱的迷离中。迂回的坡梁之上有参差不齐的矮松和刺玫正在不约而同地换上春装、半坡的碎石和沙棘耐不住春心萌动,急于抽出一朵朵拇指大小的鹅黄小花插在发梢或耳鬓。从古长城跌落的春风躲过那年那月关口的厮杀和挤压,在黑、白两条河流里反复漂洗了身子,一头扎进老掌沟的怀中。那黝黑直楞的山势便一下子酥软了,倾倒在三月三的风里,倾倒在一个冬天的寂寞中。顶端的积雪开始剥落层层叠叠的冬装,最后在无奈与犹豫中将羞涩的温柔扭捏成山谷里的一汪清纯。

而此刻,山脚下游人正盛。新的旧的庙宇,新的旧的牵挂和期待都在风和日丽的三月三里倾巢出动。静止了一年的山石又被大大小小的脚印挪移了位置,变换了体积。土地彻底复苏,三三两两的村庄在山坳里凸显出明朗的屋脊,远远望去,农家院落中有星星点点的粉白正在偷偷攀上邻家的墙头。

青草的气息在松林和山坳间周旋。恍似满目雾霾之后点亮在窗前的一片绿叶,也好似某次散学晚归时分,母亲站在村口呼唤着我的乳名赶紧回家吃饭的那声悠长与绵软的亲切,饭未入口,香味已在胃里打转生根……其实闹市与山坳各有各的情调,各有各的美好。闹市圈养世俗人生,而那山坳却适合放牧心灵,在几何交错的农田里邂逅春风和绿树,又于下山后细细品尝一桌纯天然又不失丰盛的农家餐,我忽然觉得久居在山坳里的人是多的幸福。

最爱的还是那坡郁郁葱葱的矮松,生长在令人嫉羡的东山坡上,沐着下午三四点钟的阳光,愈发显得神采飞扬。这个时候如果有三五知己相伴更好,于松林之中,放飞一番诗意的风筝。或者什么都不做,静躺在流水淙淙的松林下,闭上眼睛幻想,有一位清风的仙子正托起凡尘世俗里的肉体,登上高高低低辛苦坚守千百年的古长城。随意拆阅那曾在边塞狼烟中翻滚过的乡愁;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期待与寥落中将尘世里的负累与纠结挂在那一弯玄月之上,温软与清灰在春意渐浓的山坳里相遇相知;跨上轻骑踏月的骏马去追回逝去的烽火与江山。

多么好啊,此刻,我的江山我做主。

这一片山坳,最是一年春好处。

这一片山坳,是红尘中遗落的松散与神往,也是流放于三月三清风明月里的快乐与最爱!

关于风筝的散文5:风筝

文/点一杯开心果

风筝

提及风筝,必然会想到“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群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孩子,想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想到自己已逝去永远回不来的美好的孩提时代,那美好的回忆已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就一直挂在离学校不远的电话线上,不知是哪个顽皮的小孩没有抓紧手中的线,让风筝失去了方向,落在那里,经历着风吹雨打。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而刺骨,北风呼呼地吹,只见它在风中顽强的挣扎,虽然被风吞噬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面貌,但一直一直在那里,不再飞向别的地方。在那样的一个角落里,只有刚飞到这里时,有人发现:那里挂着一个风筝。之后就再也没有关注它了,它就一直这么孤单着的。直到有一天,一个和风筝一样的女孩发现了它,不知怎么,这个女孩觉得自己和风筝好像,一样的孤单,一样的顽强,一样的勇敢,便不时地关注它,伤心了,难过了,高兴了……都告诉它,同样也耐心的倾听它的孤苦,也知道它为什么要停在那个学校的角落,为了和我们一样成长,一样的保持童心与纯洁,彼此相互理解。就这样,女孩过完了她人生中最难过,最孤苦的时期。时间如骏马穿缝隙般飞速,女孩已经从这个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了。但仍没有忘记——那个和她同病相怜的风筝,等到有机会回去的时候,它已经不在了!

女孩十分的伤心,失去了这个默默的朋友。想念风筝,毕竟那个时候只有风筝最懂她;想到了有风筝相伴的童年,对女孩来说,童年时期是她的春天,虽然很短暂,但很美好。记得那时的天空总是那么的蓝,心情总是那么好,牵着爸爸的手去放风筝,当时的情景还那么清晰,那么令人回往。

风筝和你都离开了这片天空,但愿我是缠绕你的风,飞越无数的河流,哪怕没有尽头。

风筝断了线就没有停泊的时候,我尝试用笑容寄给曾经熟悉却陌生的角落,不要为我担忧,我会变得更加的坚强。

偶然之间,遇到了一个同样失去天空,失去风筝,失去精神支柱的一个父亲模样的人。那人整天手里拿着风筝满大街的找女儿,听说这个人到四十才有女儿,妻子难产离开了他,他便化对妻子的思念为对女儿的庝爱。给女儿双倍的爱,女儿很喜欢放风筝,每年春天都央求打几分工养家的他带她去放风筝,但好景不长,上帝连女儿也不肯留给他,女儿在一次意外中离开了他,从此他整日疯疯癫癫的,别人都以为他疯了。正好又是春天,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其实女孩和这位父亲一样,他们都失去了各自内心的风筝,但他们手中还握着那连着风筝的线,牵动着他们脆弱的心,无论风筝飞向哪里,飞的有多远,都会有根线牵着他们,那是永远的牵挂!

听朋友说,她不愿做像风筝那样的人,因为风筝的命运牵制在别人的手中。

也许风筝也可以挣开这根控制命运的线,就像离学校不远电话线上的那个风筝一样,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也许我愿做一个有思想的风筝,虽然我的心中有所牵挂着的,但我也要挣开上帝给我安排的那条线,飞向我所向往的精神境地,飞向我的梦想,飞向我的未来。但无论飞得多远,鱼思故渊,落叶归根,看看我所走过的路,看看所有牵挂的亲人。

瞧,春天来了,风也变得和煦了,天空中飘着几朵云,在云下端,有许许多多的风筝在飞……

作者:王昆

联系电话:13517470670

关于风筝的散文6:放飞在月光下的风筝

文/胥子伍

一场春雨过后,春风拂面,柳条婀娜,桃红杏艳。大街小巷到处有吆喝卖风筝的小贩,引来许多看热闹的孩子,自然我的儿子也被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风筝诱得停步不前。近前问价,贵得儿子也犹豫不决。看儿子拿起一只蜈蚣图案的风筝爱不释手,我给他买下了,乐得儿子当街嚷起:“放风筝去喽!”

然而,我和儿子骑了半天车,也没找到一处可放风筝的地方,即使偶尔寻到一片空旷地,不是被看地人阻止,就是被天空中蜘蛛网似的电线吓得败兴而归。最终,那只风筝成了儿子书房里墙上的饰品……

看着墙上静止的“蜈蚣”找不到飞翔的天空,我一边莫名地替现在的孩子可怜,一边回想起我们的童年在月光下放飞风筝的快乐场面……

20世纪80年代初,春天的天空是属于我们孩子亲手做的风筝的,尤其在月光皎洁的夜晚,风筝的天空更广阔,风筝的数量更成倍增多。

做风筝的手艺是有童趣的老人教会的,他趁春耕歇息片刻,仰面迎春风,对着天空感叹一句:“要是天上飞起一只风筝该多好呀!”他的感叹很快引起打猪草的我们的注意:“爷爷,什么是风筝?飞在天上的风筝是什么样子?”老人一时童心未泯,没有立刻回答我们,随手折根渠边的芦苇,娴熟地扎起一只鸟架,而后脱下自己贴身的红背心,裹起鸟架,他一边在鸟架上扎起挖墒绳,一边吩咐我们拽起绳的另一端快速地向前跑……片刻,奇迹发生了,老人手上高高举起的“红鸟”迎风飞了起来,在我们越来越快的奔跑中,“红鸟”越飞越高……

有了老人的传教,我们扎风筝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家中的筷子被我们偷偷劈开,成了风筝的骨架,新年的年画变成了风筝的外衣,甚至有人不惜用上了奖状,母亲们栽秧用的秧根绳也被我们派上了用场,更有异想天开者,扎上几根稻草,说他扎的风筝是老鹰,看翅膀和尾巴多么丰满……在我们笑他扎的“老鹰”是只丑鸟,不知能不能飞时,他一股劲地疯跑,风筝竟左摆右晃,像喝了醉酒般地飞了起来,我们仰望着飞高的“丑鸟”,真像一只老鹰在展翅翱翔,尤其是稻草尾巴……

然而,放风筝也要付出代价的,家人发现遮丑笆墙的年画失去了踪影,挖墒要用的秧根绳也在老地方找不到了,更何况,迷信的邻居也告状上门——你家狗蛋放的风筝飘落到我家房顶,若是今年我家失火或遇别的不测,我跟你家没完……脾气暴躁的父母自然给孩子一顿打,轻的也要罚打五网包猪草。可罚过以后,只要春风一吹撩起我们的衣服,手又痒开了,偷放风筝的热情早已把父母的惩罚抛到脑后……

白天放风筝,目标明显,又常被迷信的人家臭骂,于是我们选择了有月光的夜晚放风筝,尤其是逢月半前后的几天晚上,我们更是疯玩不止——田野上,我们奔跑着,比赛着,欢呼着,跳跃着……皎洁的月光中,只只风筝,时而俯冲,时而腾空,或静止,或追月……呼唤声、争比声,撩起不远处村庄上狗吠一片;跑累了,玩够了,把抓在手上的风筝线扣在一块大泥巴上,躺在地上,仰面夜空,伴月舞倩影的风筝,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遐想……夜深了,村庄传来了母亲呼喊我们乳名的声音,慌慌张张收回空中的风筝,藏于田野的某条墒渠一角,时而应着母亲的喊话,时而互相提醒——明晚再比高低!而后,作鸟兽状,散于夜色中……

月光下放飞风筝,成了我一生童趣的回味,比起现在风筝寻不到飞翔天空的孩子,我们真的幸福多了!难怪有专家呼吁,还孩子成人以后童趣回味的权利!

关于风筝的散文7:风筝,已无人收线

文/王社珍

上个周日,我去了姑姑家,那天是姑父的祭日。

姑姑的房间里,唯一的装饰品,仍是挂在墙上的那几个风筝,那是姑父亲手糊制的。姑父的人生,用风筝人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姑父的青年时代,村里人的冬天是清闲的,但姑父舍不得闲,糊风筝卖,为过个好年,也为开春农忙花销攒几个零用钱。

姑父黑黑的,个子也不高,我曾听见姑姑埋怨奶奶,咋给她找恁难看的女婿。姑姑长得漂亮,个子高,还勤快。我想,如果不是父母包办,如果让姑姑先见姑父一面,姑姑肯定不嫁,但命运安排了,那年代,哪个姑娘不是认命的。

姑姑嫁过去两年,就不再嫌弃姑父的长相。姑父聪明手巧,勤快厚道,对姑姑百般疼爱,脏活累活不让姑姑动手。姑姑的针线好,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装,合体的衣裤,把姑父打扮得干净利落,天天跟新郞官似的,姑父变得英俊多了。

冬闲时,姑姑做针线,姑父糊风筝。小时候在姑姑家住,看姑父糊风筝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姑父的手粗糙,但灵巧,姑父把竹片削成细细的竹条,那些细竹条犹如测量过似的,一样粗细。削竹条是个细致活,粗了,扎的骨架重,风筝不好起飞,细了又易断,姑父的削工是一流的。一流的削工,常伴着一流的选材本领,选竹子那是眼力活,姑父能从堆成小山似的竹片堆里,选出韧性好的来。

削好竹条,开始扎骨架,姑父手拿竹条翻转着,时而抬起扎了一半的骨架,左看右看。糊风筝讲究平衡,左右要对称,前后有比例,不然,扎得再结实,飞不起来也是枉然。姑父扎出的骨架,结实,轻巧,看着像画家画出的简笔画,有艺术感。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胳膊压在几个摞在一起的骨架上,我想,坏了,坏了,骨架被压扁了。忙抬起,却发现那几个骨架随着我的手臂一起弹了起来,完好无毁。虚惊一场之后,我对姑父的手艺,竖起了大拇指。

扎好骨架,该糊纸了。风筝纸不能太薄,不能太脆,不能沾湿,不能受潮,要有韧性,不能有一点破洞,往架上糊时,要糊得平整。糊纸得心细手稳,姑父在骨架上涂了糨糊,拿起风筝纸,那个小心,我都替他紧张。我问,紧张不,他却笑笑,紧张啥,糊了这么多年了,熟能生巧,但谨慎还是必须的。

一个风筝糊完,姑父相面似的,对着风筝端详,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又亲切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冬季夜长,一个晚上就能糊好几个,糊好的风筝被姑姑收起来,等到集市的日子出去卖。小时候,姑父每年都送我一个风筝,放风筝就成了我在初春里最得意的游戏,在村里的孩子们中我的风筝往往飞得最高,这全得益于姑父扎风筝的精湛手艺。

姑姑属龙,刚嫁过去时,姑父在风筝上画的全是龙,各色各样的,姑姑怪他:“你让人把我放飞了,看谁给你洗衣做饭。”姑父嘿嘿一笑:“在心里呢,飞不走。”

姑姑嫁过去时才十几岁,也贪玩,姑父常带着她到村外麦田放风筝。平原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姑姑拽着风筝线,在麦田跑来跑去,累了就扯着线坐在地头,看风筝在碧蓝的天空飞啊飞。姑姑看着风筝说:“我要能上去就好了。”姑父笑了:“等我做个能载动你的大风筝,让你在天空飞啊飞,飞累了,我收线。”姑姑就会笑得流出泪来。那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绿色的麦田里,两个奔跑的年轻人,碧蓝的天空中,一只风筝飞啊飞。

姑父糊了三十多年的风筝,在他手里诞生的风筝数也数不清,他想把手艺传给我大表哥,无奈表哥不喜欢做手工。后来,姑父说教我糊风筝,让我把他的手艺传承下来,但我上学后,很少有时间去姑姑家,高中毕业又上大学,学手艺的事便被放下了。

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现代工艺对传统手艺的冲击,姑父的手工风筝,逐渐退出市场,姑父也渐渐老去。闲暇时,姑父偶尔做一两个手工风筝,来回忆他的青葱岁月。

五年前,姑父去世了,也带走了他糊风筝的手艺。

关于风筝的散文8:画风筝

文/牛子洋

今天早上,我起得可早了,因为妈妈给我报名参加报业传媒小记者画风筝的活动了。

集合完毕后,我们在大虎教官的带领下,来到新华城市广场五楼的风筝制作区。老师给我们每个小记者都发了一个白色的风筝,让我们用画笔和水粉颜料在风筝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我正在想我要画什么的时候,有的小记者就已经画了一大半了。最后我决定要画一个彩虹风筝。我用了七种不同的颜色,涂在风筝上面,一道美丽的彩虹即将大功告成。忽然,大虎教官说:“小记者们,抓紧时间啦,还有五分钟就到时间了,让我们比一比谁的风筝最有创意。”这时候,我也不管颜料会不会把衣服弄脏,赶紧继续画,终于赶在活动结束之前把我的彩虹风筝画好了。

活动结束后,我让爸爸带我到广场上放风筝,当我看到亲手画的彩虹风筝在天上飞起来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关于风筝的散文9:草长风筝飞

文/宫佳

每当风儿轻轻吹拂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按捺不住的“蠢蠢欲动”,我望着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一只风筝在展翅飞翔,那么高,那么远。我的心就回到了故乡,离开故乡很多年,我就像一只在空中飞翔的风筝一样,漂泊在远方,可是故乡是风筝的线圈,那细细的线儿是回家的路径,无论我漂泊在多远的地方,细线轻轻一拽,我就能闻到故乡的味道,一只风筝就会在心里慢慢地腾空,那是心中挥之不去的风筝情结。

风筝是小孩子的梦想,那飘浮在空中风筝的身影,载着孩子的欢乐,在童年的时光大放异彩。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西游记》,孙悟空腾云驾雾打败妖精的故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时我就想:我要是拥有一只孙悟空的风筝该有多好呀?

于是,我开始自己动手制作风筝,我缠着奶奶让她教我制作。我把竹子烤一下,弯成弓的形状,做成风筝的骨架,这个过程需要有耐心,我第一次烤,就把竹子烤过火了,把奶奶逗乐了。骨架子要左右对称,一边大,一边小,风筝就飞不起来,看似简单的风筝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很多道理呢!

骨架子做好了,就要把布料糊在骨架子上,最吸引我的是绘图那个环节,我握着彩笔,在布料上画我心里的偶像——— 孙悟空,我给孙悟空戴上一顶虎皮帽子,穿上虎皮衣服,扛上金箍棒,等我画完了,左看右看,哈哈大笑,感觉跟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有差距,不过,我很满意,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制作的作品,它验证了我的勇气和信心。现在想起来,这是一个孩子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崇拜,而把古典文化里的元素融入到风筝中,是对传统文化的承传。

风筝做好了,我还把自己那鲜红的红领巾系在孙悟空的腿上,远看就像一个穗子,奶奶说我别出心裁,我说,这样飘飘荡荡的,多好看呀。

那天,天很蓝,风轻轻吹。我和同学一起去放风筝,心里充满了期待。风筝徐徐地往空中飞,我们手里握着线圈,慢慢地放线,你看!你看!我的风筝越飞越高了!哎呀,你看,我的风筝飞得比你的风筝高!别得意,我的风筝一会就超过你的了!我们喊着,叫着,攀比着,两只风筝好像知道我们的心事,在空中比赛高飞。风筝越飞越高,落在我们眼里,越来越小。突然,刮来一阵风,我的风筝一扭身,缠到同学的风筝上了,我使劲拽线,风筝像喝醉了酒,从空中落下来,两只风筝纠缠在一起,落在一棵大树上,风筝的羽翼被树杈划破了。

我们都很沮丧。我看着同学手里拿着从树上取下来的风筝脸扭成苦瓜的样子,就对他说,没关系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同学拍我肩膀说,去你的,风筝都飞不起来了,你还有心情文绉绉的!

我说,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会制作风筝呢!言语里满是自豪。同学说,真的呀!你太厉害了!你也给我制作一只风筝吧!我想要一只蓝精灵的风筝。我说,没问题!虽然,那次两个人的风筝比赛不分伯仲,但是,两个孩子的友谊以风筝为媒介,更加深厚。我们每个人在回忆青春的时光里,心里都会飘着一只永不掉落的风筝,那是纯真友情,那是对风筝的热爱,那是对故乡的眷恋。

后来,我读到了宋代潍坊高密人侯蒙的《临江仙风鸢》:“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诗中借风筝表达自己的崇高志向。

我对风筝的理解就更进了一层。风筝大多用竹子做成骨架子,品格如竹高尚,于是,对风筝的亲切感又融入了敬佩之感,从风筝的品格想到做人也应该有风筝一样崇高的志向,有乘风破万里的气势。

关于风筝的散文10:跳芭蕾的风筝

文/朱嘉翔

呜嗡……呜嗡……

听!飞行着的风筝发出酷似飞机引擎的呼啸轰鸣!

瞧!它们在低空盘旋,动作整齐潇洒:立正、左右、上下、旋转、划8字、前进、后退、停止……它们时而像轰炸机在战斗,时而像在跳优美的空中芭蕾!

在南京中央体育场旁的山脚下,我第一次见到了这种奇特的风筝——“运动风筝”。

国家级裁判杨教练介绍: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木头鸟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逐步演化改进成为现在的多线风筝。风筝约在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运动风筝,也叫特技风筝。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起初是美军在航空母舰上用做活动靶,模拟敌机来袭,是训练士兵打飞机用的。

“运动风筝1992年左右才传入中国。它是伞翼飞机和传统风筝结合的产物,能在空中做出各种各样的特技动作。最常用的是三角形的双线风筝和眼镜形的四线风筝。比得不再是飞得高,而是比飞行轨迹和跟音乐的配合,评分标准类似于体操比赛,看谁的动作更漂亮!可以表演芭蕾编队!” 孟教练说。

教练笑着把运动风筝拿给我们看,原来只是布料和骨架而已。

“它为什么能发出声音?”

“运动风筝飞行速度最高可达150公里/小时,风高速震动风筝后翼的布料,就会发出类似飞机引擎一样的声音,这其实只是布料在空气中震动产生的共鸣而已!如果把风筝的布料绷紧,它就不会发声了。” 教练说,我们恍然大悟。

中国是风筝的发源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把风筝比赛列入奥运项目,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风筝的散文11:致心中的风筝

文/冉冉

多少次在梦里,曾经见到过你———一个美丽的风筝,追着风在天空自由飞翔。你是否也曾梦到过我?总有一种感觉,前世你我曾在回眸中相视凝望。在梦里,我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风筝,多希望,长长线紧紧攥在你的手中,任你牵引着飘曳在风中,我欢快地在风中飘荡,回应着你的深情的双眸;当然,我更希望,我们迎着风一起飞,飞过大海、飞过旷野、过山冈……

而我最终不是那只风筝,而是那个追逐风筝的人。你在天空翱翔,我在大地仰望,作为军人你要保家卫国,作为军人妻子,我以你为荣。都说家是港湾,可没有你的家总是有些孤单。每每望及星空,仿佛都是与你在对话。放心吧,家人安好,一切安好,我没忘记你的托付,你的信任。家,永远是你最温暖的港湾。知道吗,此时我多愿做夜空的一颗星,与你在天空相守相望,更愿照亮你回家的方向!

风筝的美丽,不在于外表的华丽,风筝更知道,它飞的再高,总也绕不开一个人的视线,飞的再远,也离不开一个人深深的牵挂。你在山间追逐,他在天空凝望,交汇的目光一同融化在蓝天里,因为,懂你……

关于风筝的散文12:放飞风筝的古诗

文/雨林

草长莺飞之季,呼朋唤友,带上孩子,一同去郊外踏踏青、放放风筝,跟春风握手,让自己的心情与春意朦胧连线,然后带回一身的春风得意。这并不是现代人的首创,我们的古人对放风筝也是情有独钟,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风筝在我国有2700多年的历史。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进而演进成为今日的多线风筝。汉代时出现了纸制风筝,名叫“纸鸢”,在当时以军事用途为主。

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夜间放风筝时还会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称为“神灯”。宁静的夜晚,高飞的风筝把明亮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空”。

除了娱乐,古人还对放风筝寄托消灾解难的愿望。把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的“断鸢去晦”。

古代少女鲜有机会踏出闺阁,春日里能和女伴一起放风筝、打秋千是极为难得的社交活动。清人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在这春花烂漫,春意盎然之时,风筝成为了沟通姻缘的很好媒介。通常未婚女子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根红线,以表示自己希望得到爱情。一些才子们则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求爱诗,等风筝随风飞扬时,剪断风筝的线,让它落到哪家是哪家。如果有缘,捡到风筝的那位姑娘恰好为情诗所感动,这段姻缘就成了。

放风筝是孩子们的最爱。清代诗人高鼎曾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孩子们刚刚放学就急不可耐地舒臂牵线,喜放风筝,好一派欢乐活泼的春天景象。当然喜欢放风筝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乐在其中。清代诗人潘荣陛在《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简短的四句诗就把当时放风筝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无尽遐想。

放风筝在放松身体的同时,也激发古人更多的思索。唐代元稹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借物讽人,意味深远。明代徐渭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其中脍炙人口的“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云”,前两句刻画了孩子们急切盼望把风筝放飞于天的心理,后两句引申出父母为将儿女培养成才,不惜花费心血的付出,可谓意相同,情更切,真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关于风筝的散文13:学做风筝

文/张耀文

时间过得真慢,似乎每一秒钟就是一年,在大家的焦急中终于把做风筝活动盼来了。我抑制不住心里的兴奋。家长志愿者先指导我们做风筝的框架有哪几种,接着我们就开始动手了。“不就是做个框架,再用布盖一下嘛,肯定难不倒我。”我心里暗自嘀咕着,可事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老师先给每人发好材料:竹子和布。制作开始了,我和钱晓飞合作,准备做一个菱形的风筝。我们先把竹子架成一个菱形,然后用线一圈一圈地扎牢,“嗯,不错!”看着我和钱晓飞的杰作,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可我的同桌赵雅妮却“扑哧”笑出声来。

“怎么,笑什么?”我们很不服气。

“不是我笑你们,那你们中间的十字支撑物怎么办?”赵雅妮摊开手,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

“我们马上要准备做的呀!”我们一副早已知道的样子。

她指了指我们用绳子扎牢的竹子,叹了口气:“唉,那你们准备怎么把它装上去呢?”

我怔住了,睁大眼睛,才醒悟过来,张大嘴巴:“唉!”我们只好卷土重来。

后来,我们与竹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把它们一一制服了。到了最后一步装饰时,我心想:这次可一定不能再出一点差错了。我们先把风筝的框架平摊在地上,再自作聪明地在十字支撑物上贴了一层双面胶,刚想把布贴上去,赵雅妮忙伸手阻拦:“唉,你们就这样贴上去,歪歪扭扭,既不对称,也不美观。并且在放飞过程中那布很容易飞走的。应该要贴在布的边缘,再一盖,这样不就贴牢了吗?”我们按照赵雅妮的方法,终于大功告成,把风筝做好了。

看着我和钱晓飞一起合作完成的风筝,快乐像长了翅膀开始飞翔起来。

关于风筝的散文14:风筝的思念

文/蒋光平

从小,我就对风筝钟爱有加,每当看到别人把风筝放上天时,我小小的心总是充满了好奇,“为什么那风筝会飞上天呢?而且还飞得那么高那么远”。常常地,我都会一个人望着风筝静静地发呆。我总认为那小小的风筝似乎有什么魔力一样,我小小的心也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风筝一样,飞上天空,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每当春天来临,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拿着父母在城里为他们买来的花花绿绿的漂亮风筝在山坡上放时,我的心就有种隐隐的酸痛。那时家里穷,母亲常年有病,爷爷奶奶又年老体弱。我们一大家子的开销都靠父亲一个人在外面帮人打零工来维持。我知道,凭我们家的条件,父亲是绝对不可能给我买一只风筝的。但小孩子的心总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看到别的小孩子放风筝,我的心总会难过上几天。那一年的春天,我的邻居何二不知从哪买了一只很大的风筝,花花绿绿的很是好看。一下子,何二便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一个个都跟在他屁股后面追着他跑。看到何二有了风筝,我便跑回家问父亲要一只风筝。我说何二都有风筝了,我也要一只,哪怕比他的那个小点的也可以的。父亲犹豫了好久,无奈地说道:“一只风筝要好几元呢,够我们一家好几天的伙食费了,何二他爸是屠夫,搞得到钱,等以后我们家有了钱再给你买一只吧。”父亲的话还没说完,我委屈的泪水就禁不住流了下来。我哭为什么何二的成绩没我的好,他却有风筝放,为什么他家就搞得到钱。

看到我流泪,在一旁的爷爷也禁不住抹起了眼泪。爷爷走过来说,“宝儿乖,宝儿不哭,爷爷给你做一个又大又漂亮的风筝,保管比何二的好看。”爷爷是本地有名的手艺匠,手工活是出了名的。爷爷找来一只竹子,用刀把竹子轻轻划开,或削成片或做成条,再把削好的竹条、竹片用很细的铁丝扎成骨架。很快,风筝的骨架就在爷爷灵巧的手里成型了。然后爷爷找来一些彩纸,把它裱在风筝的骨架上,再贴上一些剪纸,风筝立刻生动起来。爷爷制作的风筝中,最好看的当数鸡公风筝了,挺拔的身材,鲜红的鸡冠,五彩的尾羽,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那年,爷爷制作的风筝成了全村最好看的风筝。我也便成了小伙伴们争先羡慕的对象,就连隔壁的何二也不例外。那年的春天也是我过的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岁月如流水般匆匆而过,一转眼好多年过去了,爷爷也离我们而去了,再也不能在春天给我们做风筝了。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想起爷爷来,想起那一年爷爷为我做的又大又漂亮的风筝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是爷爷手里放飞的一只风筝,那细长的亲情线,永远把我和爷爷连在一起。

关于风筝的散文15:风筝

文/吴圆圆

途经广场时,一只风筝忽然飘落在我脚边。有小孩嬉笑着跑来,冲我眨眨眼后,捡起他的风筝一溜烟儿跑远了。这让我倏地想起清代诗人陈长生的那句诗:“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让我蓦生欢喜。

我抬头望天,见蓝天上飞着数十只风筝,造型不一,随风舞动,看得我停下脚步。风筝是春天的信使,我记忆深处的闸门也伴着春风豁然开启。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放风筝的情形。大约也是这时候,庄稼地里的冬麦返青,满眼皆是青翠。我提着风筝线在地里撒欢,趁有风,手用力一抖,风筝就上了天,我的美好心情也随着上了天。

我放的风筝都出自姥爷之手,姥爷是个手巧的人,每年快打春时就要忙着给我们几个孩子做风筝。要想做出一只好风筝是极需工夫的:需先用竹篾扎出风筝骨架造型;再用棉线将各骨架连接处绑缠结实;裱糊风筝纸时需仔细谨慎;拴线的角度更要拿捏精准……这些繁琐的步骤我学不来,只能将下巴壳儿抵在桌沿上看姥爷忙乎。姥爷的绘画工笔堪称一绝,经他的手画出来的沙雁、蜈蚣、蝴蝶、金鱼等惟妙惟肖,一旦风筝上了天,势必会引来一群孩子追逐嗟叹。那时,我觉得自己最长志气、最傲娇,因为我拥有一个会做风筝的姥爷。

放风筝的技巧也是姥爷教的。姥爷说放风筝切忌心急,手里的线拐子要张弛有度。风劲强时,线绳绷直了,任风筝去云上遨游;风劲弱时,眼看着风筝要从云头跌落,也不能急,手上活儿不能停,要不断放线、收线,一松一扯,让风筝兜着风起伏,这样就不会轻易掉落在地;无风时,需耐着性子等风来,风一吹,风筝又能飞上天了。偶尔午夜睡醒,想起姥爷说的这些话,便感慨人生也如风筝,盘踞在天地之间,境遇如风,身形如筝,浮浮沉沉,保不准哪天会掉落在地。

趁春风浓盛,我技痒难耐,买了一只18米长的“飞天蜈蚣”。风筝不是姥爷的手工作品,我觉得有些遗憾,好在我趁着风势将风筝放飞,广场上驻足观看的人跟儿时一样多,人们皆是满眼羡慕,啧啧称奇,小时候那种洋洋自得的感觉又回来了。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也是爱的信使,我与风筝一起托腮望天,不知怎地,忽想起一句歌词:“想我就看看蓝天,我在白云里躲着。”我想,姥爷是能看到我放风筝的吧?

关于风筝的散文16:多彩风筝飞满天

文/陌上桑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农历三月初三,民间有“三月三放风筝”的习俗。天蓝,云淡,风轻,这样美的春光,正适合放风筝。公园的广场上早闻到了春的气息,风筝一只只飞起来,无论是传统的燕子、老鹰、蜻蜓,还是卡通的喜羊羊、大头儿子,都飞得轻歌曼舞、悠然自得。风筝的主人,有白发老翁,也有垂髫稚子,还有情侣、父母和孩子。他们牵着线,奔跑着,欢笑着,享受着融融的春风和奔腾的力量。风筝在他们手里,是一种飞翔的幸福和安宁。我的思绪也被这细长的风筝线拉回到了那童年的三月里。

最早知道风筝,源于小学课本上的一首儿歌:“竹做的骨头纸做的背,春风送它们往天上飞。我们在地上边跑边笑,它们在天上越飞越高。”学完这节课,我就被里面美好的意境深深吸引,回家告诉妈妈我也想放风筝。妈妈就找来竹子、刀斧和清明节剩下的白纸,她照着课本上的图案,描呀,画呀,把竹子劈成细细的竹篾,绑扎骨架,粘纸,绑线,足足花了一上午时间,一只白色的蝴蝶风筝“竣工”了。妈的手真是巧啊,我的蝴蝶风筝虽然颜色单调些,可是做工精致,一点也不比书上画的逊色。

据记载,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风筝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战争中传递情报的工具,有说最初便是一种村居游戏,不论如何,都见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到今天,风筝甚至成为“非遗”项目,许多已经成为精美、巧妙的工艺品,登堂入室。

据史料记载,放风筝不仅是一个娱乐项目,还能延年益寿。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因为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摇曳万里晴空时,那份专注、欣慰、恬静的精神状态强化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功能,促进了机体组织、脏器生理功能调整和健全。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飞鸢,荣辱皆忘,杂念俱无,与保健气功的作用异曲同工,其效应符合传统医学的修身养性之道。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是曹雪芹《红楼梦》里的诗句,在这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带上孩子,背上风筝到田野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放飞心情,忘却烦恼,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