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上学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上学散文1:背影
文/王华松
天天早上送儿子上学,已将近两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今天早上(2014年10月20日),7点43分,车至黔江区人民小学后校门外。由于7点50分必须进教室,所以车刚停下,儿子便匆忙背起书包跳下车迅速往校园跑。我正将车调头,却发现刚跑进校门的儿子突然折回,跑到车门外看着我:“老爸拜拜,你开车慢点,听到没?”
对于刚满七岁的儿子来说,那个书包还显得有点大。正是进校的高峰期,学校门口很挤,大人小孩密密麻麻。我专注于倒车,没太注意儿子搭话,好不容易才于人群中终于将车调头摆正。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儿子连同那个大书包,在那个很不容易才有的人缝里,不断地被进出的大人或孩子们碰得摇摇晃晃。
他一直没走,站在那里看我倒车。
“我怕你撞到别个,所以给你看倒起。”“不过我觉得你不会,因为你开车技术好。”儿子先是说了一句,又补充了一句。
儿子的话,让我一直急于赶路的情绪瞬间停了下来。他的突然折回,他的一句“老爸拜拜”和“开车慢点”,还有担心我倒车时会撞上别人……父子连心。尤其是一句“不过我觉得你不会,因为你开车技术好”,何尝不是对我的一种绝对信任和敬重。
无法控制自己,我特地下了车。将儿子轻轻搂在怀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心跳与体温。儿子看着我,没说话。我注意到,儿子那虽幼稚但却懂得担心爸爸的双眸,蕴藏的同样是一种多么厚重的爱。儿子这份爱,也让我足以领悟,他真的就是我生命的延续。当我六十七十岁的那一天,他就是我的现在。
马上就要到7点50分了,我催促儿子快点去教室,不然要迟到了。
儿子转过身,快步向校园走去。在和值守的阿姨打过招呼后,他继续往前走去。由于个子还小,霎那间我就看不见他的身子,只看到他的书包不停地在人群中左晃右晃,最终消失在人群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上了车,关上车门。
不知怎的,我的眼泪瞬间在眼眶里打转,内心深处也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冲动。
18岁外出谋生,独立闯荡,做了许多的事。但如今处境,却依然并不宽松,我不能自已。但我知足了,有这么贴心的一个儿子,何尝又不是上天给予我最大的回报?儿子好好读书、快乐成长,老爸也会顶住,不轻言输,哪怕再大的风浪亦是如此。
看着儿子教室的方向,我心里默默念叨:儿子拜拜,放学后打电话,老爸来接。
上学散文2:“步行巴士”
文/李红霞
步行送孩子上学,总要左顾右盼、避让车辆,且一位家长送一个孩子,各行各的、毫无交流;更忧闷的是搭公交或坐私家车的,如身处牢笼一般,全然没有我们儿时“说说笑笑、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的快乐上学路。每当看到孩子表情木然、行色匆匆,便分外羡慕伦敦街头快乐的“步行巴士”。
去年赴英国伦敦度假,借宿大学留学生玛丽家。本打算清早让玛丽带我感受一下伦敦宁静安详的美丽晨光,可不巧的是,玛丽说要充当“步行巴士”司机。首次听说这一名词,我有些愕然。
背起书包将要上学的约翰搭话:“步行巴士就是每天可以跟小伙伴儿们一起走路去学校,我今年已10岁了,可以自己去上学,不再让妈妈给我当司机了。”说完自豪地冲玛丽一努嘴,昂首挺胸,大步跨出家门。
出于好奇,我征求玛丽意见,可否带我一起乘坐“步行巴士”。玛丽爽快答应,不过要求我必须给孩子们充当中文老师,我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穿上玛丽的备用荧光背心,我俩出发了。小区门口,同样身着荧光背心的六个孩子已围着另一位“巴士司机”等在那里。相互打过招呼,便整队上路。
玛丽介绍:“另一位司机是学生家长,她在队前我在队尾。”我用仰慕的目光问:“你俩天天送呀?”玛丽笑答:“不是,司机由孩子家长根据实际情况自发组织,排好值班,轮流担负护送孩子的责任。如遇急事,可找人替换。”原来如此。
一路上,玛丽不停给孩子们讲着注意事项、交通常识,提醒孩子别挤、慢行、不要打闹。在介绍过我这位中国朋友后,我便开始履行临时“司机”兼老师的职责,教孩子们学简单的中文。第一次用英语解释中文,还真是新鲜。“你好”、“谢谢”、“中国”、“长城”等简单的问候语、中国符号式词语,孩子们学得很是认真。在伦敦街头以此种形式,充当中英文化交流使者,心中颇为激动。
又有几名等在路上的孩子,加入“步行巴士”。我问玛丽:“不是一个小区的孩子也可上车?”玛丽解释:“对,我们是根据孩子住址决定巴士路线和队伍人数,然后约定孩子加入巴士的时间和地点,到站接孩子上车。这样同校同班、同年龄段同居住地的孩子便可一同上学。”路上,除了临时学中文,孩子们还一起谈论着动画、游戏、学习等感兴趣的话题,有说有笑,谈笑风生,很是快乐。偶尔玛丽还会给孩子们解答各种问题,讲解生活常识,介绍一下路过的名胜古迹、商场店铺。整个儿一个移动的“早间课堂”,但相当有趣、有意义!
我不由感慨,如此快乐的“步行巴士”,不仅让孩子的上学路有了监护和指导,还腾出了家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既锻炼身体,学着独立,又学到知识、交到朋友,真是一举多得。真希望身边也能出现类似的“11路车”,解放家长、快乐孩子。
上学散文3:书包的故事
文/邓子瑶
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是一件和幸福唱歌跳舞的事情。每天漫步在闻一多大道上,望着宽阔平坦又似乎不见边际的刷黑路面,感觉像驾着一叶小舟,游弋在浩淼的蓝色海洋里。五年前,这条大道还没有刷黑,也没有这么大气的名字,那时路面狭窄又坑凹不平,泥泞会随着交通工具和鞋子随时带回家,出行极为不便,市民叫苦不迭。
某天,我骑车接孩子放学。雨刚过,天气阴霾,路上行人不多,只有少数麻拖还苦候在路边的树脚下,等候载客。孩子正是如猴的年龄,背着书包,跟着我,蹦蹦跳跳地往前走。突然,孩子停下,专注地看着一个人。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佝偻着的身影,近乎扑下整个身子,在坑坑凹凹的泥泞路面上拉着板车,板车里装的是满满的一车蜂窝煤。可能是因为超出了体力极限,老汉拉得很吃力,一步一滑。孩子看见这一幕,像小鸟一样飞过去,蹶起屁股帮老汉推车。孩子见自己推不动,就用寻求援助的眼光看着我。我被这份稚嫩的爱心打动了,也加入了推车行列,板车于是变得轻快起来,一会儿就爬上了坡顶,余下的路,老汉不会再那么吃力了。回家后,孩子发现书包没了,急得直嚷。原来,刚才鼓劲推车时,孩子取下了钳制他释放能量的障碍物,把书包放在老汉的车上了。
第二天下午,我依然接孩子,经过之前那个路段,在一棵大树脚下,老汉见我们走来,忙从板车上站起来,老汉是来送书包的。老汉说,昨天他把煤球送到买家后,才发现板车上的书包,老汉联系不上我们,怕影响孩子上学,急坏了,这才守株待兔,在孩子上学的路上蹲了一天。
我的鼻子酸酸的,老人拼尽力气养家糊口,我们仅仅是帮了他一把,却让老人耽误了一天的工作时间,白白损失了一天的生活来源。孩子听到后,一言不发,眼睛似乎有些潮润,把我拉到旁边,悄悄地说:“爸,你帮我给爷爷赔点受伤费,好吗?”孩子当时太小,还不知道这种情况叫损失费。我为孩子的善良感染,照他说的做了,但老汉说“世上钱赚未尽,仁义值千金”,始终不肯收受。
黑色往往代表一个城市文明化的程度。现在,一多故乡,我们浠水县不只这条路变宽了,变亮了,市区也全部“黑化”。像老汉那样负重前行和泥泞不堪的年代已经过去,蜂窝煤也快要走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孩子的书包变新了,亦变轻了,一切都在变化。每当我走到那个路段时,总能想起老汉那佝偻的身子,奋力前行的身影,总能想起孩子的书包和那潮湿的眼睛,还有老汉那句朴素的话语,如画在目,如鲫在耳。此时,苦涩、凝重和幸福的感觉同时包裹着我,心中别有一番情愫。
上学散文4:古桥
文/周大超
冬去春来,我们上学每天都会经过一座古老的小桥,它由3个拱形构成,东西走向,东台阶27级,西台阶20级。它历经360余年,经过无数次风雨侵蚀,47级台阶的石板油光锃亮,它们虽然不再拥有以前那样平滑的表面,有点凹凸不平,棱角也平了,缝隙大了,但是你若细看,就会发现桥面上有一双双脚印,斑驳陆离,依稀可辨。走在桥上,你仍能感觉这桥的坚固,它汇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绿树掩映间,桥与蓝天白云一起倒映在碧水中,微风徐徐地吹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一圈一圈,水中的桥也时而张,时而缩,在绿树的衬托下,别有一种诗情画意。
300多年来它经历了多少个日出与日落,它承载了多少充满期待的梦想:每天清晨莘莘学子带着希望穿越而过;白天,勤劳的人们在桥边耕种、工作;傍晚,它目送学子们满载而归。弘济桥早已成为河东河西人们感情的纽带。无论春夏秋冬,都会看到人们在桥上的身影。
一切的一切都记录在那凹凸不平的石板上,它就是伴随着历史巨变的古桥——弘济桥。
上学散文5:微笑是金
文/潘思宇
当我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时候,妈妈会微笑着叮嘱我注意安全;当我踏步进入校园的时候,老师会微笑着看着我,仿佛在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会微笑着大声打招呼;当我走进超市买东西的时候,阿姨也会微笑着提醒我把钱收好……我喜欢这些发自内心的微笑,它会让你充满力量。
妈妈常说:“微笑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语言。”记得有这样一篇文章,它讲的是: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车技术很烂,别人坐他的车总是提心吊胆。这天,有一位女士搭乘了这位师傅的出租车,这位女士与其他人有着同样的感受,但她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指责这位师傅,而是向他露出了一丝丝笑意,并告诉他会做得更好。而后,这位师傅心情很好,技术也有了提高。看,这就是微笑的力量。它让别人感到快乐,也会让你自己感到快乐。
微笑是金,一点也没有错,同学们,请露出你的笑容吧,用微笑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吧!
上学散文6:送女儿上学
文/徐文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女儿上学的日子。昨晚临睡时,女儿轻轻把我的双脚放在她的腿上,灵巧地为我剪脚趾甲。我阻止了几次,可女儿还是坚持着。她边剪边叮嘱我:“妈妈,我明天就要离开家了,您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记得每晚要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缓解您的疲劳。”
说真的,儿子、女儿都很懂事,我舍不得他们离开家。可孩子长大了,总要离家远行,我怎么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儿子打电话叮嘱我们,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女儿调皮地笑道:“哥哥放心!我们会注意安全的。”儿子又叮嘱道:“你上高中了,要好好学习,不可贪玩,还要和同学搞好团结,不要欺负别人。”女儿笑起来:“要是别人欺负我呢?”儿子笑了:“如果真的有人欺负你了,就去告诉老师!记住了吗?”
吃过早饭,我就帮助女儿收拾行李。九点钟,我们乘出租车出发。一路上,女儿和同行的同学说笑着,丝毫没有离家的忧伤。看着女儿的笑脸,听着她们的对话,我安慰自己:孩子真的长大了,真的可以独立生活了,你就别再操心了!
天气很热,时间久了感觉有点儿累。扭头看看身边的女儿,她打起了哈欠。“来,靠在我的肩膀上,好好休息一下!”我笑着对女儿说。她笑笑,把头靠在了我的肩膀上,闭上了双眼。此时此刻,我感觉是那样幸福。人们常说孩子们依赖性太强,离不开父母的呵护。而此时,我感觉父母的依赖性更强,更离不开孩子!一旦孩子离家远行,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了女儿所就读的中学。宿舍安排了十六张床位,女儿的在上铺。又在上铺!女儿的初中三年都是在上铺,太麻烦了。不过,上铺也行,至少,别人打扰不到孩子,女儿可以安心地休息。
安排好女儿的一切,已经到了下午一点钟。我们要离开了,女儿似乎没有我想象中的难舍。这让我感觉不再那么难受,毕竟,孩子已经长大了。临别时,我再三叮嘱:“一定要好好学习,别太贪玩。不要随便离开学校,晚上去厕所时千万找个伴。”女儿笑着点点头:“妈妈,您放心吧!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说完,女儿和同学拉着手,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校园。
回家的路上,我开始想着女儿,想她在暑假里与我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何时才不把儿女牵挂在心?也许,永远不会!儿女是我一生永远不变的牵挂,不管他们走到海角天涯。
上学散文7:师范记师
文/陌上花
在师范上学期间,有两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老师是“艺术型”的,姓杨,教音乐,不修边幅,穿着随意,无论外貌还是谈吐的确带有“艺术家”气息。
师范学校经常搞一些文体活动,像合唱比赛、演唱会、诗歌朗诵会等。搞大合唱的时候,杨老师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因为他所教的每个班级在男女生和声、分部、领唱、指挥,甚至是队伍的排列等方面,都需要他帮忙指导。本来他平时就不怎么注意着装修饰,一周下来,他脸上的胡须更长更密了,鞋子更脏了,连裤子的裤腿边缘也松松垮垮地被踩在了鞋跟下……看着他忙忙碌碌的身影,看着耐心教导我们时他脸上的笑容,我们都觉得杨老师的“邋遢”也是一种独特的美,我们都会由衷地说:杨老师,真好!但每每这时,杨老师那冷艳的妻总会面带不悦之色地喊他回家吃饭,杨老师边走边回头对我们说:“没事儿,吃完饭我再来……”
二十几年过去了,杨老师当年可爱的“邋遢”样子依然在我脑海中:微黑的脸庞,自由的胡须,嘴角一抹浅浅的笑,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两条细长的线,在舞台上陶醉地演奏着各种乐器:笛子,唢呐,二胡,手风琴,吉他……
第二位老师是“书生型”的。他是我们的文选老师,姓赵。当时赵老师大学刚毕业,瘦瘦的,戴着一副银边黑框眼镜,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最初,年轻的赵老师和我们交谈时还带着点大男孩的羞涩,不过上起课来,他可就让人刮目相看了。“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神采飞扬”用来描述他上课时的样子是最合适不过了。他慷慨激昂地背诵李白的《将进酒》,他情绪高涨地朗诵王勃的《滕王阁序》;他会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讲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再到晏小山的“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从李商隐到温庭筠,到鱼玄机,到薛涛……他的文史知识非常广博,常把知识拓展延伸至课本之外很远的地方,让刚刚初中毕业的我们听得聚精会神,心驰神往,陶醉得很。赵老师还有另一个亮点——一手漂亮的粉笔字。看他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一首首诗句,简直就是一种超爽的享受。
像古今所有的书生一样,赵老师也是一个不媚世俗的人。那些虚头巴脑的荣誉,他宁可不要;那些应景逢场的戏,他也懒得去跑龙套。我们上师范的最后一年,学校只剩两个班级,还要照例举办运动会。两个班各选拔两人参加项目,选取前三名发奖。赵老师是二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体育老师恰好是另一个班的班主任。赵老师征求了他们班学生的意见后放弃了参加运动会:我不陪你玩了,我什么都不要,都是你的,你自己玩吧。运动会当然也就没有举行的意义了。我们都感觉赵老师好率真,好可爱!
毕业前夕,赵老师用行书给我写下了“文思飞扬的女才子。祝:幸福永远!”的毕业留言。这是老师对我的谬赞,我实不敢当。每当看见他写下的这一行如行云流水般秀逸多姿的毛笔字,我就会想起那个高高瘦瘦的周身清爽的儒雅书生……
上学散文8:过河
文/李虹
花开花落,瓜田李下。他们一起上学,一块儿长大。父母相中他,她成了强扭的瓜。
他对她疼爱有加,鞍前马后。
她对他百般挑剔,三天两头找茬。
强扭瓜儿不会甜,千年铁树难开花。
这天,战争终于爆发,她向他提出要离开这个家。他依她,心如刀扎。
翌日,天刚露鱼肚白,他们就起床,朝着县城出发。前面,一座小桥被山洪冲垮。地上蚯蚓滚沙,似有雨下。
照以往……可眼下……她眉紧锁,将珠泪洒。“来吧!”转身,他已褪去鞋袜,蹲下,示意她快往背上趴:“在没有换本前,我还是你老公王大发。”
她涨红脸颊:“他爸,走,咱们回家!”“咋啦?”
她伸出玉指戳他一下:“我怕返回时,没了背趴……”
上学散文9:最温暖的回忆
文/闫武霞
上学时期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欣赏你、鼓励你、关心你、爱护你,这真是人生一大幸运,和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必将成为最温暖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就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她叫陈玉娥,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陈老师身材高大,和蔼可亲,一说话就先露出笑意。
冬日阳光和煦,下课后,大家到室外活动,有跳绳的、踢毽子的,还有在墙根倒立拿大顶的,陈老师拿一个小马扎,坐在温暖的阳光里,她喜欢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或通过说些家长里短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陈老师很喜欢小姑娘,经常让一个小女生把头趴到她膝盖上,给她梳理头发。我们最喜欢下课后围着她,更盼望把扎着小辫子的头轻轻靠在她的膝盖上,当时我心中还产生过老师好似妈妈的美好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备感温馨。
陈老师有时候在阳光下批改作业,她经常把正在玩耍的学生叫过来再做细心讲解。我最喜欢看她拿着红墨水笔在我的作业本上先认真地画上很多对号,再画一个大大的“甲+”。
由于陈老师的关爱、欣赏和鼓励,我的学习兴趣一直很高,一回到家,总是先做完作业再去干别的。记得有一天阴天,上午放学时陈老师告诉大家,下午要是下雨就不用来上学了,作业是写一篇生字。一回到家,我就跪在炕上,趴在窗台上写作业,但天气预报并不准,下午并没下雨,我们又去学校上课。老师问大家:“谁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啊?”我举起了小手,全班同学,仅我一人,老师表扬我学习上积极主动。老师的夸奖是我学习的动力,多年过后我还记得。
那时还多少有“成分论”之说,我家祖上是地主,我还能感受到时代的冲击,有一个小伙伴故意叫我“小地主”,我就说地主摘帽了,结果引来一片哄笑。老师不知道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就严肃批评她们,让她们一一向我道歉。对小孩子来说,老师的话最为神圣,这对我又是多么大的精神安慰!在我眼里,陈老师简直就是——女神!
长大后,我也考上了师范学校,成了一名老师,这些年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温暖所在,那里住着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我也把她当作人生导师和榜样。我要像陈老师那样,认真教书,喜欢学生,欣赏鼓励关心爱护帮助我的学生,努力做一个好老师,把知识传递,把仁爱播洒,这,难道不是对陈老师最好的敬意和报答?
上学散文10:河边柳
文/谢晓衡
他俩一块长大,一块上学,一块……
那年春天,也是这样的夕阳,在小河垂柳下,他俩悄悄相爱了。小河静静流,流着她的微笑,他的甜蜜。
不久,父母把她嫁出了山。她与他泪眼盈盈,相对无语。那天,一阵鞭炮声中,她怏怏坐进了接亲的一辆货车。车在山间土路上扬起一阵黄尘,载着她离开了村子。
他捏着她送的一方白手绢,在那棵垂柳下闷坐了三天。
后来他上了大学,再后来上了前线,如今是家乡一名教师。他仍忘不了那河、那树,常独自坐在他俩坐过的石头上,凝视天边的夕阳。
忽然有一天,她牵着一个孩子回娘家来了。有人说:她的丈夫甩下了她们母子,伴上了一个富裕人家的女子。
他俩又在垂柳下相见了。她万分悔恨地哭泣,小河也跟着她呜咽。他掏出那从未用过的白手绢,帮她拭去了腮边的泪水,用仅存的一支胳膊拥抱她,紧紧的、紧紧的……
上学散文11: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文/龚娅妮
每天上学,当我抬头仰望蓝天,总会看见鸟儿在自由翱翔;每次放学,当我踏着大步回家,总能听见,小鸟在放声歌唱。多么美妙和谐的景象!
地球离不开鸟儿,但是,当我们还在默默地欣赏着这些展翅高飞的鸟儿时,却不知它们正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私利,随意猎捕、毒杀、出售、收购鸟儿,让它们再也不能在天空中飞翔。他们不知道鸟儿是整个动物界中益处较大的类群,例如:一只大山雀一天捕食的害虫相当于自己的体重;“森林医生”啄木鸟一年能吃掉1500多条害虫;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多只田鼠。
可想而知,地球上如果没有鸟类,人类将遭受更多的灾害。没有鸟儿捕食害虫,害虫就会繁衍更多的后代,它们将会把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碧绿碧绿的草原一食而空,整个地球都会遭到袭击,我们岂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灾难上演?
朋友们,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保护鸟类,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
上学散文12:我的“酸”“甜”二味
文/夏文艳
酸
从我上学开始,妈妈就一直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也一直记着妈妈的话不断努力,不断向着目标前进。别人玩时我在学习,别人学习,我还在学习。总之,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有一次,同学们都在玩游戏,看他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也忍不住和他们一起玩了,以后他们玩时我也玩。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的数学考了不及格,老师把我妈妈叫了过去。妈妈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没说话,最后妈妈掉下了眼泪。我知道妈妈很伤心,心里不是滋味,从那以后,我发誓我一定要努力,向着目标前进,不能再让妈妈因为我而流泪。
甜
从小到大,我好像很少见到爸爸笑,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爸爸每次看我都是一脸的严肃,没有一丝的笑容,这让我很难过。我总想做得更好,可是都失败了。直到有一次我为我家的小狗盖窝,可是总盖不好,都快把我急死了。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冲我笑着说:“女儿,加油!”听到爸爸的鼓励,我坚持着,最后终于盖好了。那时,我才明白,爸爸不是不对我笑,而是把笑保留到最后对我鼓励,我当时心里甜滋滋的,我真想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
上学散文13:感谢李老师
文/林校娟
上学以来,我认识了许多老师,其中最值得我感谢的是曾经教过我数学的李老师。
李老师衣着朴素,黑发稍卷,嘴巴能说会道,心灵手巧,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哪个学生上课不专心,都逃不脱她那敏锐的眼睛。李老师常常面带微笑,深受学生的喜爱。
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次,我做数学作业遇到了一道难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鼓足勇气到办公室找老师。李老师得知来意便耐心地为我讲解。尽管我听得很认真,可老师讲完一遍后我还是不大明白,老师又不厌其烦地为我讲第二遍……直到我听懂她才会心地笑了。难题解决后,老师又和蔼可亲地说:“以后遇到不会做的题,欢迎你再来向老师请教。”
李老师热爱本职工作,常常忘我地工作着。一次,李老师患重感冒,还老咳嗽,声音嘶哑。同学们叫老师去打打点滴,可她为了不耽误我们的期末复习。吃点药就来为我们上课。讲一会儿咳几声,那咳嗽声像钢针刺痛了学生们的心。同学们劝老师休息一会儿,可老师只是说:“没事的!”接着又继续讲课。多好的老师,多么尽职尽责的老师呀!
李老师是我最值得感谢的老师!
上学散文14:云
文/季子尧
每天的早中晚上学放学的路上,总得经过若干个红绿灯,数着缓缓跳动的数字,等待红灯的感觉真的很无聊。在一次次无聊的等待中,我找到了一种逃避无聊的方法——抬头观察天空的云彩。那变幻莫测的云彩让我一次次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让我一次次空洞的等待变得充实而富有诗意。若不是身边的同行者的提醒,我甚至会一次次错过绿灯。
一般说来,清晨的天空是一天之中最美的——美就美在那漫天的朝霞。清晨,太阳还未跃出地平线,但是阳光已经照亮了半空中的云了。那时的云,如果是一朵一朵呈块状形的,地平线下的太阳就会把它朝东的一面映照得发红发亮,如同一块块半红半白的宝石悬挂在天上;如果是一条一条呈带状的,那么阳光就会将它们润染得如同女子佩带的绚丽的丝巾;最漂亮的莫过于羽毛状的云彩,晨光中,片片绯红的羽毛排列整齐,同时弯曲朝上,阳光透过片片羽毛之间的缝隙,就像是一缕缕升腾的火焰,瑰丽而壮美。这时如果周围还有一些淡淡的云彩作陪衬,那就更加完美了。
很多人不喜欢中午看天,因为这时的阳光强烈而刺眼,抬头看天肯定不舒服。但是如果运气好,中午你可能会看到比朝霞更美的云景。如果中午的云层不是整片的,而是零散分布,或是整片的云彩上露出几个破绽,同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比如下雨过后),那么就可能看到耶稣光。看过西方电影的人应该知道,在上帝降临时,他的周围的云彩会向下放射出许多条形的光幕,场景十分神圣壮观——那种光就是所谓的耶稣光。但电影毕竟是虚拟的,而我却有幸见过一次现实中的耶稣光。记得那时阳光穿过云层直射下来,云被完美地切割开,光线沿着云的边缘划下,形成一条条光带和一层层光幕。稀薄的云层中渗透出阳光特有的金黄色,与那些光带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云层挡着太阳,使得我只能大概看到光源的位置,但这使得天空的云景更加完美了。因为看不见太阳,所以只能见到光影与云彩,那场景就真的好像上帝要降临人世一般,让你觉得肃穆而圣洁。
晚自习结束回家的时候,大多数时候已是夜色四合,云彩也模糊不清,难以辨别;可要是有了月光,一切就不一样了。我最爱的便是农历十五那满月下的云朵。记得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见到过那种景色。那时,天空弥散着大量的云朵,可是月亮周围的云层并未挡住月亮,它们在月亮四围绕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皎洁柔美的月光从云环中投射下来,冰清玉洁。在云环的边缘呈现出一圈粉、白、黄相间的晕圈。那光圈的色彩十分柔和,显得淡雅而高贵。光圈以接近月亮周围最亮,然后向外渐远渐淡。但是,那种淡淡的光却依然能够传递到很远很远,让人觉得月光是在用云作为导体,将光亮传导向了整个天际。
——这些就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云景。我用心欣赏它们,进而将它们留存在我记忆的深处。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只要将自己融入自然,细心体会,那么我们随时随处都能见到类似的美景。
上学散文15:田园生活
文/吕西群
当年,尽管我通过上学,成了一个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如今,尽管工作生活在城市已经三十多年,但我心里总有一个梦,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梦,那就是怀念我的故乡——吕家堡村。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关中农村。记忆中村子中央有一个涝池,夏天便是小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涝池的西北角有一棵七八个人才能搂住的皂角树。巨大的树冠几乎遮满了这片涝池。夏秋之际,蛙鸣一片,像是接力在合唱,声音悦耳而响亮,给夏日的夜晚增加了不尽的乐趣。
故乡的土壤非常肥厚。记得在村子的东边,一沟沟大葱郁郁青青,每当收获时候,一车一车送到西安的蔬菜副食公司,让城里的人吃上新鲜的蔬菜;五月的时候,金黄灿灿、沉甸甸的谷子弯下了腰,害羞得不敢看人。地里插着假人的袖子迎风摆动,风景煞是好看。西边的田里,小麦地里的喷灌机像一位位首长,很潇洒地挥舞着雨雾,麦子在人工的雨露中愉快地生长着。
小时候最难忘的是夏天吃西瓜。那是真正又沙、又甜的大西瓜,让我终生不忘。硕大的西瓜子一个也不能丢,洗净、晒干又能吃上一回。六月的时候,大人们把间出的包谷苗带回来,铺在门前,我就躺在绿油油带紫色的苗子上,很是舒服;有时,在院子吃饭的小桌子上,躺着看着很高很高、很蓝很蓝的天上,白云在慢慢地移动,仿佛我也跟着漂浮的白云在游动。那时候的乡村,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与安闲。
那时候,农村经济虽不富裕,但人心安定,民风朴素,家家户户根本看不到防盗门。人们上工或是出门,用老式锁子把门一锁,钥匙往木门里边一放,就走了,很少有人带什么钥匙。放羊的早上把羊拉出放到村边的草地上,把羊橛砸到土中,让羊自个吃草,后晌黑再去把羊拉回来,天天如此,一只也丢不了。有一回,一家的女人让男的去拉羊,男人出去把羊橛一拔,牵着羊唱着秦腔就回来了。女人问:羊呢?男人一回头,不知啥时候羊自个跑回去吃草去了。
那时候的乡村,好像是真正的田园生活。如今,这一切,成了我记忆中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