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语言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语言的文章1:布衣语言
文/吴孔文
电影《刘三姐》中有一段“对歌”,颇有趣味:三个绫罗缠身的酸秀才,面对布衣芒鞋的泥腿子众人,“子曰”“诗云”对阵芝麻、绿豆、立春、谷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最终,下里巴人战胜阳春白雪,布衣语言取得胜利。
布衣语言,是凡人、俗人、农人、手艺人的话,具烟火气,有泥土味。穷街陋巷、大野阡陌、樯帆林立、市井喧阗,随口那么一嗓子,碧叶掩果、棘中带花,陈年的花生藤中藏匿一枚白胖胖的种子,总有意外惊喜。
据说,白居易写完诗作,先念给老太太听,以是否听懂作为面世标准。遥想当年,青衫才子,苍颜老妪,约话于古树溪头、烟灶茅舍,一位鲜灵灵地念,一位笑眯眯地听,指指画画中,诗性的大唐,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赵树理的作品,近年来很少见到。这个兼有“农民的技术和农民的艺术”的作家,这般写道:“上月27日,罗斯福发表了炉边谈话,28日早晨七点钟,李二嫂的炉边谈话也接着发表了。”接着就是有人向李二嫂借驴,一问一答,乡俚乡俗,质朴亲切,宛然天成。
山桃花是铁凝的最爱。山居的老乡告诉她,“看山桃花开,那得等清明。”沙沙春雨,泠泠山溪,竹外桃花揭春汛,桃花流水鳜鱼肥。芳草萋萋中走进山村,鸟鸣盈耳,瓦舍生烟,路上不时遇到一两位踉跄醉客,提醒你,清明近、酒事近。
我的朋友大刚是位烟波钓徒。他烧得一手好鱼,特别会烧鱼膘。哪天他打电话,操着浓浓的乡音说声“来呀——”,我便欣然赶去,准有一大盘鱼膘等我。向晚,夕光漫照,轻风送凉,我俩在桂花树下吃鱼喝酒,说些家长里短、丝瓜葫芦适口为珍的话,直至月上东天。
有段时间,我深入乡村,吃农家饭,穿农家衣,浑然不觉中,学会了方言土语。忙完农活,稻草垛上一躺,让太阳晒得骨软筋酥。醉里乡音相媚好,与村夫野老一起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好不快意。后来归城,随口漫意,泄了乡俚底子,被人侧目数周。
如今心闲,微闭双眼怀想过往,炎炎夏夜,我穿着背心大裤衩,摇着呼呼生风的大蒲扇,坐在稻场大人们中间,听他们操着布衣语言夜话鬼神,彼时,星斗如玑,流萤乱飞,远村犬吠,犹如梦境。
布衣语言渐行渐远,我已中年,乡愁正浓,欲说无言。
语言的文章2:琐碎的语言
文/鼠妈妈
天,又阴了,有点凉。以为又会风雨交加了,但没有。老天怎么这么吝啬阳光呢?立冬过后,好像还没有像样的出过太阳,雾霾弥漫得人心一片烦乱。
站在阳台上,只能望到最近的几栋楼顶,以及院中那些写满秋黄的树。
前些天,还看到有无名鸟,在树丛间盘旋、唱歌。今日再看,已经不见了,只有飘零的叶子,牵着风的衣襟,依依不舍地与树干告别。
离我家楼百步之遥,有一所幼儿园,已是八点,孩子们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鸭子,叽叽喳喳,摇摇晃晃,被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在后呵护着,送到了等待在院门口的老师们面前,也不知是谁家的小男孩,乘老师不注意,推了一把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只见小女孩扬起了小手,啪一下打在了调皮的小男孩头上,远远看,小男孩好像打傻了,半天愣在那发呆,呵呵,乐得我哑然失笑。
风似乎比刚才大了一点,天空中飘下来一物,绒绒的,以为是只鸟,好不欢喜,再看,不是,幻觉。
有时从心里涌出一些欢喜,真是没得理由。看到可爱的小动物欢喜,看到五彩缤纷的花草欢喜。看到他人的快乐也欢喜。欢喜与人为善,欢喜关心他人,虽然有时受到冷遇,或受到心思敏感的人误解,我还是选择欢喜、原谅、包容和忘记。
原谅和忘记,有时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包容和欢喜是美德也是一种积善,为自己。
出太阳了,风停了,有些高兴。
盼着它每天都这样不燥的温暖。
可好景不长,只一会儿功夫,太阳就被厚厚的云层包裹了,天,又灰蒙蒙一片。
过日子,有时过得有点凌乱,甚至有点委屈。真的,有时,这感觉很强烈。
有时是几个月有这感觉,有时是很长时间。
是自己的要求过高吗?是这样吗?
如果自己都不喜欢,何来怡然自得?
平静,平静,这世间,唯有静,最能看得淡尘世百态,最能聆听的到心灵之音的缠绵孤绝。心静万事顺,心静百病消,我用平静这两字抚慰心灵。
一个静字,最能度量一个人的深浅!
一盏清茶在握,一卷古韵在手,一帘弯月如钩,一心淡然如水。静,是一种绝佳的态势,万事万物,唯在静中取胜。清晨入古刹,深山闻鸟语,是物静,独坐观流云,清风自来去,是心静。而静的至高境界,该是沧海桑田之后的风轻云淡,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再也没有什么能牵绊住了,希望自己能俗世彻悟,生命能平缓从容。
小区里很是安静。
雾,海绵似的飘飘忽忽,一伸手就能揪下水来。
"男人的酒,女人的泪".是首歌,陈瑞唱的。
听陈瑞的歌,她的那韵味,没人学得来。
沧桑,忧郁的气质,美,却痛着。
不知她的生活是否也如她的声音?应该不一样吧,那是一种演唱技巧。
唉,有点八卦,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经常在电脑前打字,什么字最富有意义?没事的时候总是爱给自己出题目。
中国的汉字里,人,书写最简单,可寓意却深渊。因为人是这世界最需要寻求支撑的,一撇一捺,互相扶持,少了一半,便会僵枯。而这一撇一捺,可以一半是肉身,一半是灵魂,肉身是生命的承载,灵魂是生命的延续与深化。人的快乐与否,不是取决于外在的荣耀,而是听从于心,心快乐了,人也快乐。
在家乡,时常看到街口的路边摆一溜板车,那是一些等待生意的搬运工,虽然每天灰头灰脑的,可他们的脸上却总挂着笑,有时还歌声嘹亮(小录音机)。无事的时候还在树荫底下斗斗地主,玩玩掼蛋。
快乐着呢,用自己的方式。是啊,生命无所谓长短,快乐,平安,健康就够了。
又至中午,天空突然矮了下来,雾越来越浓,太阳最终没有摆脱霾的束缚。
马路上呼啸的汽车都开亮了雾灯,放缓了速度。不知道孩子们下班时,这讨厌的雾霾会不会少一点?
想到孩子们,我的心,如一缕阳光,暖,且温馨着!
语言的文章3:提高语言表达有妙招
文/黄婉菲
幼儿学习说话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我们只有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中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教育,使孩子一个个爱说话、敢说话、会说话。
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表达环境。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借助图片,逐步提高。幼儿讲一件完整的事情往往要借助于图片的提示,否则说不出较复杂的事情。因此,在开始学习时,不妨拿一些图片,让孩子照图片中的意思说完整的故事,在这图片环境下,反复训练,孩子会有图可依,讲述较完整的故事。把握机会,循循善诱。户外活动可是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语言的大好时机。在游玩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一些新鲜事物,如春天树枝长出了嫩叶;花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五颜六色的真好看……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启发孩子:“回去你想告诉爸爸妈妈一些什么呢?”这时孩子一定会将看到的事情一件一件说出来。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利用游戏让幼儿练习说话,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买部玩具电话机,在区域游戏中,孩子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可以说说你在做什么、想什么等等;也可以由家长和孩子表演打电话的小品,来练习怎样把事情说得清楚。说悄悄话,提高兴趣。比如在幼儿园里午餐后、课间活动时可以开展此游戏。先由老师在每组第一个孩子耳边轻轻说一句悄悄话,再叫孩子一个接一个在耳边把这句话复述出来。还可以反复轮换,传递不同内容和句式的话来练习。
语言的文章4:花语
文/秩名
花也有自己的语言。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你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会发现,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语言。我家的阳台上养了大大小小的25盆花,每天都是绿意盎然,他们在向我诉说着生命的魅力和美丽。
中国传统名花中最负盛名的牡丹,株行端正,花姿典雅,鲜艳富丽,清香宜人。它的花朵硕大,花瓣数多是5或5的倍数,颜色有红,黄,白及紫红,十分艳丽。花姿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向人们炫耀着它的富贵艳丽。用它的娇媚赢取人们的青睐和爱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寓锡语)
我的最爱却是那盆昙花。我养了两年,今年终于开花了。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在晚上9点钟左右便悄悄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昙花在开花前,花蕾低垂,像一个含羞的少女,花茎很长,大的有25厘米,花蕾也有15厘米,小一点的大概是20厘米左右。快开花时,包着花蕾的外面那一层是粉红的。开花时,质薄如绫的白白的柔柔的大花瓣一层一层,以及细长的茎,充分显示它的魅力和风姿。这时你打开窗户,若有清风吹过,花瓣就像要飘然欲飞,满房子都是它的清香味。到早晨含笑一现的昙花又恢复了它的平静。无怪乎,人们多用昙花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昙花一现,婀娜多姿,超群脱俗,看着它,你能不砰然心动,感悟生活的美好?!
我见过盛开的雪莲花,但是很可惜我没法盆养。雪莲的花大而艳丽。在茎的顶端生出一个大的花盘,上面簇生着10个左右的头状花序,花冠鲜紫色。听牧民说,每当天气晴朗,阳光普照之时,雪莲的叶片和苞叶就舒展开来,以接受更多的阳光,一有云雾便合了起来。雪莲花清香袭人,香味可顺风飘出很远。它还是名贵的药材呢。迎风傲雪,生机勃发的雪山奇葩----雪莲,给我们展示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看着那在高山粗砂碎石堆,寒冷干旱,山风强劲,气候瞬息万变,还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的环境中傲然生长的雪莲,你还有什么可叹息的呢?还有什么困难和挫折不能承受的呢?还有什么比你拥有一颗敢于面对重重磨砺和困难也坚强不屈的心更重要的呢?如果学雪莲,你还有什么美梦不能成真吗
流年似水人生短,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要珍惜生命。像昙花孕育那么长时间就为那瞬间的美丽而开放,含笑从容。美,香留人间。绿叶带给我们的是一曲生命的歌,鲜花带给我们的是一首快乐的曲。
语言的文章5:心若如白雪
文/曾玉梅
雪是冬的天使,雪是冬的风景,雪是冬的语言,雪是冬的灵魂,没有雪的冬天不能成为冬天。冬天没有雪,就像人生没有爱情。不知有多少个冬季,家乡大地上看不见被雪打扮得粉妆玉砌的洁白世界。对雪的期盼,犹如等待隔世恍惚的梦中的情人。在今冬凛冽的寒风中,雪与我不期而遇,那颜色纯洁得就像一种韵,慢慢地把鲜明的音符从寒弦上浮起来,溶化、融入冬的血脉,让我欣喜若狂。
2010年的最后一个晚上,雪花,以浪漫的姿态,静谧的遐思,翩翩跹跹、轻轻悠悠、纷纷扬扬,时若柔舞,时若狂飞,像洁白的鹤羽展翅飞翔,装点着水瘦山寒的大千世界,带着轻轻的脚步飘向大地和村庄,也悄悄飘进我的心灵。
近半个月以来,隔三差五的夜里,雪花都会悄悄地降临人间,让庄稼人踏踏实实地过年,让城里人惊喜,甚至激动。也许是我喜爱上了文字的缘故,每当清晨我推开蜗居的窗户,看到雪像一位美丽的天使,身着洁白的纱裙,将世界变成一片洁白,银海一样的大地,玉龙一样的山峦,白珊瑚一样的树枝,粉妆玉雕着的茫茫乾坤,我的心就会不安和骚动起来,忘记自己的年龄,恍惚儿童,心儿不由自主地飞向雪,渴望在雪的怀里撒娇,嬉戏。
2011年第一次看见雪走近我的日子,是元旦那天。推开家的窗户,雪已经把整个城市粉刷得银妆素裹,晶莹无暇。但我要为同事的儿子接媳妇,无法投奔于大自然的雪中,让我的心灵浸泡在雪的白色中,聆听雪的心声,感受雪带给我的那份激情与冰冷。当回家在网上看到网友们在雪的陪伴下漫步西狭,感受雪带给西狭的另一番韵味时,我的心也随他们一起在雪地里饱览了一回西狭雪韵。
第二次看见雪是元月3日。早晨推开窗户,便又一次看见了银装素裹的山川、河流。只是今天的雪只穿着薄薄的一层白纱,我怕雪一会儿就会化成水,离我而去。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夫君下楼拍照,我想把雪的身影和我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一起。夫君笑我痴,说我傻,骂我几辈子好像没有见过雪。也许我真的有些痴痴傻傻,死磨硬缠地拉他去滨河公园拍照。我虔诚地双膝跪在雪铺成的洁白地毯上,双手捧起一掬白雪,像捧起一掬纯洁无暇的玉屑,任由雪在我的掌心一点点化去。当我把雪当做掌上明珠捧在我的掌心时,雪却在我的温情中悄无声息地融掉了,再也找不到踪影,只将那份销魂的牵挂与冰清玉洁的身影留在我心中。
午后,我正在睡午觉,朋友约我一起寻访雪。在泰山庙阴面的空地上,我们一群人又一次邂逅了还没有融化的雪。坐在雪铺就的厚厚白棉絮上合影,想把自己也美化得纯洁起来。随意地抓起玉屑一样的雪,捏成团,砸向同伴,粉末在同伴的身上再次纷纷扬扬地飘落,或者偷偷灌进同伴的衣领,同伴嬉笑着四散而逃,嬉笑声抖落了树上的雪,雪和我们一起欢笑。
当同伴们要上大云寺再次寻访雪的踪迹时,我那早已穿旧的皮靴成了雪的天敌。只要我的鞋子踩在雪身上,雪就无情地将我摔倒在地。而要再看到洁白无痕的雪,只有沿着陡峭的羊肠小路踩着雪的身体攀爬。我像滑冰一样颤巍巍地艰难挪动着脚步,生怕被雪摔下悬崖。只好在同伴的拉拽下,终于到达了大云寺,在大云寺前的空地上,我气喘吁吁地躺在了雪的怀抱中,再次感受雪的纯白与美丽。
第三次看见雪,是在元月18日的早晨。当我再次推开家的窗户,就又一次望见了白茫茫的雪。仍旧想牵着夫君的手向郊外奔去,但这天是周一,我要去上班,只好在上班前拉着夫君坐公交车去莲湖公园看雪。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着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的雪球儿。我特意穿上一件大红的棉衣,钻进好似梨花盛开的雪景中拍照,红衣衫仿佛绽放在白雪中的一枝红梅,与雪一起在寒风中悄悄私语。
当一切兴奋过后,回到家中。在电脑上欣赏雪景照片时,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过去,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事,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正在上初中,有一年冬天,像今年一样多雪,雪很厚,足足淹没了脚面。家里只有一双雨靴,我和弟弟都要到几十里外去上学,都想穿上这双雨靴,我便与弟弟抢雨靴,弟弟抢先穿走了雨靴。我光着脚丫在雪地里哭着喊着追弟弟,足足追出了一里路,终于在一道山梁上追上了弟弟,硬从弟弟脚上抢来雨靴穿在我脚上,得意地向学校走去。弟弟哭着回家穿了妈妈做的布鞋去了学校。我穿着雨靴,坐在没有取暖设备的教室,脚冻得钻心地疼痛。而弟弟穿着妈妈做的布鞋走在淹没脚面的雪地上,雪就会灌进鞋子,雪化了以后,布鞋就湿透了,弟弟坐在同样不生火的教室里,脚不知是怎样的一种疼痛?我当时无法体会,只有现在才深深地懂得那时的雪带给我们这些山区穷孩子怎样的一种辛酸。懂得我那时的自私与无情。
当我回忆起那段与雪有关的刻骨往事时,我再也没有欣赏雪的激情了。而是对弟弟的深深忏悔,我儿时自私与污浊的灵魂,玷污了与弟弟的血脉亲情,也玷污了雪的纯情与洁净。想起那天在雪中被同伴们伸出一只手,轮流一路拽着我走在滑溜的雪地上看雪中的风景,我终于明白,美丽的除了白雪,还有像白雪一样的心灵。
雪,无声之物,它落下的过程,与灵魂有关。在雪中,我走进思想的心田,我想到了人生。白雪无求,无求则品高,澄明晶莹,一尘不染,但为助人,不求回报。这样想着,愿世上的人都能心如白雪,那样该有多好,这世界也就会像白雪覆盖之后一样,干干净净了。
语言的文章6:雨的语言
文/方诗生
雨是有语言的。而且雨的语言极为丰富。
这是某一时刻,无论是夜半,还是白天,我听到了雨的交流。
我时常在溟蒙之中,听到雨声里不断变化的语言:在花丛中、在芳草间、在树木下、在稀松的土壤里。雨在与自然对话,或含羞地窃窃私语、或直接地铿锵有力、或毫无顾及地大声喧哗。时而悄然而至,时而铺天盖地。
在某一天,又或在某一场景。我仔细倾听它们的表白,看它们此时此刻的表情,分析它们动情或不动情的话语,时常听得入痴入迷。“小楼一夜听春雨”,说明从古至今,听雨之人,不乏我一人。
雨的语言是千变万化的。春雨细无声;夏雨急切切;秋雨最缠绵;冬雨冷如冰。雨的语言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大自然的声响。
我喜欢一边听雨,一边读雨。并时常在内心深处与雨交流,看着窗外如织的雨丝,不断与雨对话。“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下雨的日子里,我在古诗中徜徉,踱着步,对应着窗外雨中的情景。在敬佩古人对雨的理解时,也感叹雨的语言带给我们的变化和莫测。
雨的语言是神奇的。你可以与它交流,它同时与自然对话。当然,它与自然的交流最为亲切,最为直接。假如认真聆听它们粗细不匀的嗓音,能从内心身处迸发出一阵阵的冲动。
其实,雨的语言是我们感受最真切,也是最为通俗的语言之一。
感慨雨的语言,就是与大自然对话。亲近自然,身心会无限愉悦。
语言的文章7:生机勃勃的语言
文/余华
几年没有东西的消息,然后他的新作《篡改的命》出版了。20年前,我们在广东结伴而行,当时珠三角的城市之间还有田地可见,记得在东莞的晚上我们去了一家电影院,里面一切都是新的,崭新的墙壁和椅子,还有顶上的灯光,感觉这家电影院刚开始接纳观众,可是地上已经铺了厚厚一层的瓜子壳,像是铺了地毯那么均匀,踩在上面发出一片响声,声音生机勃勃。
读完《篡改的命》,我想寻找一个词汇来说明对其语言的感受,接着发现不是那么容易,说它是生活语言,又有不少书面语言的表述;说它是书面语言,又缺少书面语言的规矩。显然这不是一部语言优美的小说,那些坐在深夜酒吧里高谈阔论间吟诵艾略特或者辛波斯卡诗句的人不会想起这部小说里的某一句话;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粗俗这个词汇针对这部小说的语言,中超赛场上两队球迷互骂时基本上不会动用这部小说里的语句。我想寻找一个中性的词汇,想起20年前东莞电影院里满地瓜子壳被踩踏时发出的生机勃勃的声音。生机勃勃,就是这个。
东西选择了生机勃勃的叙述方式之后,欺压和抵抗还有丑恶和美好都以生机勃勃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叙述的不讲究也呈现了出来。如果单纯从叙述来看,《篡改的命》的缺点和优点似乎同样明显,准确说缺点和优点是在同一个点上,如果用橡皮擦掉缺点的话,优点也会一起消失。我想东西写下这些的时候对此无所谓,他只要生机勃勃。
叙述的轴心是一个名叫汪长尺的人,他的命运几乎集中了农村青年的倒霉命运,或者说集中了当今社会无权无钱无关系家庭孩子的挫折人生。
汪长尺承载父亲汪槐的抱负参加高考,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可是超过录取线20分却没有被录取,原因是有人冒名顶替了他,这一刻开始他走上了被篡改的命运之路。汪长尺在叙述里最初出现时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没被录取并没有真正打击到他,只是让他暂时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此后的人生有多么辛酸。汪槐是一个脾气火暴的父亲,他不能接受儿子分数上线了却没被录取,决定带上儿子去县教育局讨回公道。儿子汪长尺不愿意跟着父亲汪槐去丢人现眼,汪槐骂汪长尺是一枚软蛋,活该被人欺负。汪槐寻求公平正义的方式是盘腿坐在教育局地上抗议,这也是社会底层民众遭受欺压以后仅有的表达方式。其结果可想而知,无人理睬他们,用汪长尺的话说“他们连看我们的兴趣都没了”。坚信人间有正义的汪槐改变了抗议的方式,走上三楼,站到局长办公室外走廊的栏杆上,虽然引起局长副局长还有招生办的关注,但是他摔了下去,从此瘫痪,这个贫困的家庭此后更加窘迫……悲剧只是刚刚开始,接下去一个又一个情节快速转换,随着叙述前行,不同人物逐一登场,社会现实也随之扩大,一幅世态炎凉的壁画在我们眼前展开。
东西不是一个悲伤的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篡改的命》则是一部绝望之作。父亲汪槐母亲刘双菊,建筑工地的工友,汪长尺人生路上同病相怜的这个和那个,几乎都在承受命运的无情践踏。
里面也有希望的片断,一个名叫贺小文的姑娘嫁给了汪长尺。这个姑娘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善良勤快,他们婚后生下一子,有过一段苦中作乐的美好时光,最终汪长尺为了不让儿子汪大志重蹈自己的覆辙,把他送给了一户有钱有权的人家,贺小文也离开了汪长尺。市劳动局一个名叫孟璇的女科长,与小说里其他干部相比,她是仅有的一个有同情心的干部,她真诚帮助汪长尺。贺小文为了感谢她,精心做了一袋粽子,每一粒米都选过,生怕里面含砂子,每个粽子的米都用杯子量过,为了粽子大小一致,煮粽子时又用闹钟定时。如此精心做出来的粽子被汪长尺送给孟璇后,孟璇一再感谢地将粽子放进包里走去,可能是担心卫生问题,孟璇走过一个垃圾桶时,觉得汪长尺已经走远了,就把这袋粽子扔进垃圾桶,汪长尺深受打击……小说里希望的片断总是这样转瞬即逝。
《篡改的命》里的情节转换充满戏剧性,阅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过于戏剧化,我认为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在这里努力写出他的人间戏剧。情节转换的戏剧性有时会带来细节上的瑕疵,我认为这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用生机勃勃的语言写下了生机勃勃的欺压和生机勃勃的抵抗。
语言的文章8:映像中的他
文/空无
想了很多,不知用什么语言概括他。他,可以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不同的形象也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在他的身上,能看到很多点,好的坏的,但独独缺了一样——侠气。很多时候在想,如果他身上多了这一份,会不会潇洒的走下去,不会绝望到无路可退。
可,没有如果。
简单天真的书生,笨挫老实的行走于江湖。傻气的刚刚好,让女主欲罢不能;让爱他之人投怀送抱。京剧中的旦角也是鲜活,不偏不倚正心领神会,传达的活灵活现,使人拍案叫绝。沙漠中的欧阳峰,沧桑的像老人,经历世间万种,不管是他的还是他的,都多多少少给了他一些启发——爱,恨,孤独,生活的态度。
傻气,灵活,丰富,独特。更多的词汇都无法形容一个人,本是复杂何来由说。
辽阔的沙漠,一望无际。处于干燥的边缘,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都是鬼使神差。不可多说,不可明说?却都能心领神会!
印象中最多的便是他笑的样子,温柔似春风;听过他的普通话,很酥很动听,一听便知翩翩君子一枚。看过静态中的他,也欣赏过舞台中的他,都是不一样的。风情万种,是形容女人的,但很适合他。在此处,是一种赞美。
也许是一部影片,也许是他的性格,也许是一首歌曲,也许是他的魅力,当你欣赏一人时,他近乎完美。
人,有时近乎完美便是一种缺失。缺失别人拥有他的一种资格,因为老天会嫉妒。完美,体现好的同时意味着一种危险和警告。就像一张白纸,太白意味着会不小心沾上污渍。
批判,审说,谩骂,讽刺。他给了别人言论自由,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沦陷,一步步踏进深渊。自救,都来不及。
回顾过往,一幕幕清晰可见,灵活的身体在抨击中上演,不同的人间百态早已尝遍。灵魂的勾勒,在每个角色中爆发凸显。所以,在过了这么多年,一些人还深深的怀念他。
他说过,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但,他的声音,早已透露着疲惫,从回归开始。
语言的文章9: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深有体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随着环境和语境等条件的变化或升或降的。同一句话换一个语境,换一个态度,就会传递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有些人因为自己的美貌、所谓的个性,常使得自己变得十分自我,一切都要别人依我、听我、捧我!自己一向都是赢家!
语言,是有温度的。
冷言冷语、冷嘲热讽、咄咄逼人、态度冰冷、永远要占上风……会让人痛苦难以接受。
温馨真诚、语带赞美、接纳尊重、微笑鼓励……却让人如沐春风,如浴冬阳。
所以,在言语上──适度的输、适度的退让,制造“对方的赢”,就可以让敌人变成朋友啊!爱默生说过:“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
真的,听到别人说些刺伤我们、咄咄逼人、不依不饶的话,我们的心真的会“流血”。也因此,“会让别人的心流血”的话,绝不要从我们的口中说出;因为,没“口德”的人,就没有“品德”啊!
有些话,未经思考脱口而出,它对别人的杀伤力,比砍对方一刀还痛,痛不欲生,而且这痛更是难忘…
所以,最难听的声音是嘲讽、讥笑;最好听的声音是赞美、鼓掌!
当你张开嘴的一瞬间,想想给别人带去的是温暖还是冰冷,这种温度在以后的相处中,也许会是相互的,你愿意吗?
语言的文章10:朴素的语言
文/查君书
傍晚,我下楼扔垃圾,一位正在捡垃圾的老大爷用亲切的目光打量着我,我朝他笑了笑;见我没嫌他的意思,他便迟疑着走近几步,怯生生地问,我已经好久没见到你父亲了,他还好吗?之前,你父亲住在村子里,我是经常看到他在田间地头干活。
我心头好一阵难过,说,谢谢你老人家记得我爸,他去世好多年了。
话声刚落,老爷子便抽泣起来,哽咽着说,你父亲是个好人,那年饿饭,是他给了我两个山芋,我才活了下来。之后,还给了我几件衣服,还帮我挖治咳嗽的草药。说着,他开始用脏兮兮的手抹眼睛。
父亲为人善良富于同情心,我是最清楚不过的。当年的村子里不管哪家有困难,他都会伸把手的。平时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一双袜子总是补了又补,牙刷用烂了都舍不得扔。杯子摔了,碎玻璃都被包上好几层纸,用塑料袋装好再扔;过期的药片也不准我直接扔,而是用水浸泡溶化后冲洗掉,说是怕被人捡了吃,更担心被不良之人重新包装卖钱。见我难过,老爷子又说,你父亲心地好,他现在一定已经在天堂里啦!老爷子这么一说,我马上想起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在卡洛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演说》,“她曾诞生,生活与侍奉,后来又去世了,如今她受到哀悼;如果世界上真有天堂,她一定已经去到那里了。”
眼下这位为生活所迫,靠捡垃圾过日子的老人,没多少文化,却说出了与大文豪福克纳相似的语言,这是世上最朴素也最感人的语言。由此,我想到,通向文学的路,其实就是通向人性的路,通向灵魂深处的路。自然与朴素,永远是一门最深奥的学问。
此刻,我想去握老爷子的手,但他避开了,他的肢体语言告诉我,他身上难闻,脏。我不由分说走上前握住他的手,说,我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保佑你的,好人一生平安!谢谢你如此牵挂我爸爸。
语言的文章11:文字语言的魅力及生活的忙
文/璞山
朋友,当你看到我的这个命题会不会哑然失笑?会不会以为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
美国着名学者《德莱塞》说:“艺术是一种蜜,是人类的心灵中分泌出的,是借艰苦与劳动之翼蒐集来的。”愚以为文学艺术尤其如此!
当你写出一篇语言文字,不管是以什么形式,什么题材写出,读者欣赏以后,能否令人心灵有所感应,有所触动!有所赞同,靠的就是你所写出的文字是否有魅力,精炼简洁是一方面,一语中的,直达胸臆是很重要的。
自幼喜欢看书阅读,一部好书能让我废寝忘食,一段好的语言文字能让我铭记脑海,经久不忘!所谓“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名言并非泛泛之词,那是用心血历程验证出来的!
真正有魅力的语言文字能使读者感同身受,百读不厌!靠拉关系,走路子冠以“这个家那个家”,在各地方文学组织冠以种种头衔,那只能对于报刊杂志的选稿和进入一些什么“会”或在仕途进级上有用处,对于读者的眼球吸引没有任何用处,因为读者的眼睛和心灵是无法欺骗的,只不过因为世俗的应酬,内心和面皮的表现往往不能统一罢了!
真正喜欢文学艺术,就会心无旁骛,孜孜不倦的阅读各类书籍,研判语言文字的使用技巧,锤炼语言功底,当然,写作目的不同,会朝着不同的写作方向走。追求名利的,会极力迎合世俗的要求和口味,追求唯美的会尽量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如德莱塞所说,用心灵分泌出甜美的蜜!
近月余没再码字,假以“忙”为托词,“有闲”用来翻阅年轻时读书笔记,那些破烂的“本子”,那些曾经令我感动的名着简介,那些令我心灵颤动的语言段子记录,还有文学函授学习时所做的学习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我曾经对文学,对语言文字的痴迷。掩卷沉思,予无限欣慰,虽一生坎坷,但我的精神是充实的,我的精神生活是多彩的。在孤独寂寞,困顿潦倒时,我以潜心赏读喜欢的文学巨着来填补,在世态炎凉,恶言冷语的利箭射来时,我用学习过的知识,用高傲的灵魂,以不卑不亢的心态直面一切,自尊自爱,以摒弃虚荣虚伪,以踏实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生活主基调,以仁爱善良的道德标准为人为事,淡然洒脱地构筑自己的生存空间。
虽已耳顺之年,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喜欢,由于语言文字的魅力一直启迪着我的思维,对于文学文艺的爱好不减当年,学习各种技能仍然情趣盎然,弹琴、看书是每天的必修课,想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因此,“忙”依然是我生活的真实状态!
语言的文章12: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文/性淡如菊
微笑是什么?她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智慧,一种慈悲;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赞美,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恩,一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她的动作很简单:只须用嘴角轻轻的往上一扬,嘴角边,眼睛里,眉梢上便堆满了动人的盈盈笑意。
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她无声无息,却如春天的阳光般和煦,冬天的火把般温暖。她如清风拂过心灵,如细雨滋润大地,如明月照亮夜空,如花香弥漫心房。她慢慢渗透心灵,轻抚心底最柔最软的心弦,弹奏出最美妙的音乐。
微笑,美丽而亲切。无论是亲人的,还是朋友的,是熟人的,还是陌生人的,只要真诚,就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她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味。她能在你一眼瞥见的刹那,瞬间被她感染了,带进去了,同化了。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其中,一股温暖在心中荡漾,刹那,又往全身扩散开去,慢慢地,扩散到了每一个毛孔中了,全身沉浸在这种轻柔的温馨的曼妙中,不能自主。便心领神会:原来真情无所不在,人间处处充满温暖,充满快乐,充满幸福。
微笑,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她是发自内心的,任何人也无法作假。她有着巨大的磁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像病毒一样能够传染。可她传染的是快乐,是幸福,是赞美,是祝福,是认可,是发自心底的真诚。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笑得灿烂,笑得自然。能够笑得明净,笑得美丽,是一种人生境界。童年时,我们可以笑得一尘不染;年少时,我们可以笑得天真烂漫;青春时,我们笑得春情荡漾;中年时,我们笑得成熟端庄;老年时,我们笑得亲切慈祥。能够微笑不容易,能够笑得灿烂,笑出人生境界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微笑如春风,如暖阳,如明月,如星光,如火焰,如花香,如好听的轻音乐。总在我们不经意间灿烂;她又如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带给你安详,快乐和幸福。
微笑总如一面镜子,清楚地照见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笑得干净,我们的内心就是干净的;当我们笑得明媚,我们的内心就是明媚的;当我们笑得幸福,我们的内心就是幸福的;当我们笑得慈祥,我们的内心就是慈祥的。她做不了一点假,假的微笑,是皮笑肉不笑的,一看就别扭。
微笑是利己利他的,她快乐自己,同时也把快乐传递给他人。她的传递犹如奥运圣火,一个传一个,很快快乐许多人。她又犹如传销,几何倍增长,瞬间满世界都是快乐了。多米诺骨牌,更是她的形象诠释。快乐自己,也快乐他人,微笑是一种崇高,更是一种慈悲。做一个快乐的人吧,把微笑传递出去,让整个世界都充满快乐。这样做,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善举。那本来要自杀的,感染快乐,感觉到人性的温暖,就不自杀了。那本来要干坏事的,感染了快乐,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于是便心生一善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又造下莫大功德。
微笑是一种修养。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同事又是尊重我们自己。她是对生活的赞美,同时又是赞美我们自己。她是生活在我们内心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笑得灿烂。微笑需要修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们越来越笑不出来。生活的重压,人生的无奈,社会的污染,无不蚕食着我们心底的纯真,吞噬着我们内心的美好。笑得纯净,笑得灿烂还真不容易。什么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竟然笑的勉强,笑得别扭,或者完全笑不出来了,赶快修心养性吧。只有拥有良好修养的人,才能笑得持久。
微笑又是一种美德。她有着强大的力量,她能化干戈为玉帛,融洽社会关系。温柔一笑灭恩仇,潇洒一笑值千金。她又是一把剑,撕碎卑鄙小人心底的渺小,震撼卑微的灵魂。微笑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她的豁达和洒脱,能瞬间摧毁对手的心理防线,令其刹那崩溃,顿起恭敬心。在绝望的时候,看见朋友鼓励的微笑,能燃起新的希望;在悲伤的时候,看见朋友善意的微笑,能点燃自己的心灯。微笑是一种美德,她给人希望,给人抚慰,给人物质上所不具有的精神力量。而她又非常简单快捷,只微微一扬嘴角,便心领神会。
微笑更是一种智慧,一种慈悲。当年佛祖拈花,迦叶尊者微笑。这一微笑,是怎样的大彻大悟,又是怎样一种慈悲,非凡人所能理解。微笑是直达佛祖心灵的渡船,等我们悟透了,便也会如迦叶尊者一样,笑得慈悲,笑得无尘。
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她美好,真诚,纯净,温暖,灿烂;她能穿透时空,她没有界限。无论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高贵还是贫贱,无论哑巴还是聋子,她都一视同仁,美得没法商量。微微一笑,或许夹杂着淡淡忧郁,但她就是希望,就是幸福。直达我们的内心深处,荡去了尘埃,回归本真。
语言的文章13:谈谈诗歌的语言
文/王霁良
笔者写了不少年的诗,对诗歌有一些理解,应该怎么去写、不应该怎么去写有些个人的认识和浅见,写在这儿和诗友们交流,一家之言,敬请提出不同意见。
1
诗歌的内容实质上是诗人全部的“感知生命”,是和语言的肌理交织在一起的。诗歌的语言首先是诗意的语言,笔者在这里说的“诗意的语言”,并不是说这语言要多么华丽,恰恰相反,是说诗人从人性的最深处流露出来、通过主观从内部灵性化了的语言;是外表看似平常,外在感受却不能抵达的语言。
“一首诗中的时代物证不应去诗人那里去寻找,而应在诗的语言中寻找。我相信,真正的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诗歌正是从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中产生的(贝特森语)。” 时代在前进,社会现代化在变革,六、七十年代红色激情时代的诗歌,沿袭的还是延安整风时期的文艺方针,诗歌是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的工具,关心的还只是“写什么”的问题,那时的很多诗歌,诗尾模式化地来个大升华、甚至刻意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只想在诗中说些道理,认识不到诗有时是沉默的,暗示的,意在言外的。而到了朦胧诗,则是对李金发、戴望舒、穆旦诗歌观念的恢复和继承,语言上几乎回到了解放以前诗歌写作的起点,讲究贵族化、精致化,注重富丽堂皇的修辞,大量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幻觉意识;朦胧诗的语言变化,朦胧的只是意境,并不是朦胧意象,而现代诗大多已不需要意境,需要的只是意象。“后新潮诗”则带有明显的冷性和智性,提倡“不变形描述”,注重第一时间的一瞬的原初的感受,一成不变地写下来。“后新潮诗”有其进步性,但作为明显的“反题”写作,“反语言”直接导致了诗歌品质的衰变和下降,“反崇高”直接导致了美感的消失,孙绍振就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后新潮诗”本质是虚假,“总的说来,自从所谓后新潮诗产生以来,虽然也有新探索,但是,所造成的混乱,似乎比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新诗的水平并没有全面提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使命感,光凭文字游戏和思想上和形式上的极端的放浪,会有什么本钱在我们的诗坛上作出什么骄人的姿态?①”第三代诗全盘否定朦胧诗,本身就是个局限,我在这里只想从诗的本身,从诗歌语言本身作一些个人的表述。
2
人,源初的语言就是诗,语言不是工具,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而语言的本质是通过诗的本质来理解的。诗作为通过语言抒发感情的艺术形式,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辞约而旨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示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就需要在一个段落甚至一句话中扩张能量,彰显内在的诗质。对于读者来说,评价一首诗的优劣,是看读过之后能在脑子里留点什么印象,倘记住了诗中的一句半句,这诗也算写得行了;倘翻过去一点印象没有,一句也记不住,则这诗多半是语言上写失败了。读者所记住的会是什么?就是某一段的诗歌语言,对于一个诗人来说,空洞的、无关痛痒的语言是无根的,象牙塔里鼓捣的那点东西最不容易记住,最容易遗忘。
“诗无达诂”,诗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很多时候我们难以从表面语言上解释清楚,诗歌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质化,“诗意之思达到了存在的根基和核心”(海德格尔语),更多的时候是表情功能而非描绘功能,所以诗歌应该少用散文式的叙述语言,力求言约意深、含蓄化、形象化。笔者比较推崇爱尔兰诗人叶芝、美国诗人休斯的诗歌,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的平静、均衡,处处蕴含真情,带着诗人的个性口音。——虽然他们的诗并不足以当作裁决当今诗歌向度的标尺。
诗歌因为题材、形式、感情状态的不同,常常要解决言之不足的问题,就是说需要“炼”字,把某个字放到一句诗里,能让整首诗生辉。近读淮葆先生《象征主义与变形语言》,感觉他看到了诗歌语言变形的现象,但对语言变形的内在变化、是怎么变的阐述不足。依笔者看,他说的诗歌语言在社会语境下的变形,还是指的诗歌意大于象产生的变化。在此之前,曾读周瑞敏博士《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女博士把诗歌语言的内语境和外语境、诗歌语言的建构做了分析研究,有一定补益。诗歌之门向所有的人敞开,但她并不选择每一个人,有不少诗人的作品给我们类似有过的感觉,这就坏了,千人一面,何以突出重围?诗歌语言进行艺术概括的能力,衡量着诗人的创作水平。
3
孙基林教授是诗人韩东的同乡,山大研究生作家上曾对我们说:山东大学是“第三代诗”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年结识了几位这类“新生代”的诗人,钦佩他们在还原日常语言的表现性上作出的努力,我们语言的界限可能也就是这个世界的界限。诗歌的语言,或者说诗性的语言更多的体现在内涵的魅力上,和其所描述的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张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在他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中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最忌讳成语……在现代作家眼里,‘喜形于色’不如‘笑了’更有表现力,‘郁郁寡欢’不如‘难得有一丝笑容’更具体更生动。‘笑’比‘欢笑’感人,‘哭’比‘恸哭’动人,这似乎是个奇怪的现象。”高行健的著作发行于80年代初,那时他还多少有点困惑,到了第三代诗人则明确提出了拒绝形容词的主张,拒绝那个“欢”和“恸”,这在当时引起过巨大争议,广西诗人刘春就反对说:“事情就那么简单吗?一首诗中真能够因为少用了形容词而变得优秀起来?事实上,一首出色的诗歌并不排斥所有的词……”但现在看来,形容词不用或少用于诗还是对的,形容词于诗不过脂粉而已,就像一个女子靠了化妆品的装扮招摇过市,终掩饰不住姿色的平庸。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给人印象深刻的古典诗句,就避开了形容词的表述。
“一个赶得匆忙的时代,它的艺术的寿命也长不了②”。在今天高速运转的社会中,网络语流行,汉语言受外来语的影响和冲击也很大,以致字典、词典一改再改。大环境下,很多先锋诗人对传统文学语言不再感冒,如同自慰般玩弄起母语来,力图使语言的重构含义陌生化,找寻“当今”时代的新语境,结果是让读者不知所云,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既然诗歌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就必须回归到艺术中来。
①、孙绍振:《后新潮诗的反思》,《诗刊》1998年第1期。
②、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语言的文章1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姜锋青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没有生动形象、精湛多彩的语言连缀成篇,作品就会淡然无味。中学时代读茅盾、巴金、冰心的作品时,总是佩服他们能把文字锤炼得那么精当美妙,像珍珠样颗颗闪光。并不仅仅满足于唯美,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貌,它还浸润到事物的内在,这就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描写事物发出独特而鲜活的光芒。有修养有追求的作家,往往极注重炼字造句的功夫,用恰如其分的比喻、比拟、衬托、对仗、借代、通感、象征等来展现事物的特质。
语言,是文学的品质、文学的尊严。凡是能充分表现心灵和精神独特经验的语言传达,都会是较好的作品。
好的作品是好的语言构造的,即是说优秀的作家,绝不会让自己的作品向没有性格、没有灵魂的“人物”倾斜,向低俗化靠拢。优秀的作家有自己的原则和目标,他会更加追求语言的魅力,即对中国传统诗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中国语境下诗意生活的营造。
作家王开岭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浸润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静静地吸吮着书页中的养分和精华……一位有经验的读者说,书有香味,香有多种:有的大见本色,有的句句文采,有的充满学问,有的趣味横生。本色是情意,文采是辞藻,学问是积累,趣味是天赋。设若,写作者一没有情意,二没有词藻,三没有积累,四没有天赋,如何写得出锦绣文章?
一个有品位、有作为的作家,从来不认为语言仅仅是写作的工具。语言应该是作品的旋律、风格和光焰。譬如我案头正在看俞小红的散文,他描写裁缝铺的主人:“胖笃笃的老裁缝,老花眼镜架在酒糟鼻上,脖颈上挂着那条软软的皮尺,立在溜光水滑的台板后,笑眯眯的眼睛,听任一块块花布在女客身上比试身材。”他在《弄堂风》中写女孩子“规规矩矩地在自家的门口挑花边,盘着一双双像藕一样白的小腿……”文学语言就应当这样从小处、从细节与微妙之处着手,做到精微传神。细节并非纯描摹客观,客观的细节仅仅是细节的一个维度,有必要加入作者主观的参与,这样的细节描写才可能生动和独特,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我们在文艺创作的实践中,应该致力于真切、丰富地表达事物,直抒胸臆地铺陈畅想,既要注重挖掘语言的再造能力,又要发挥语言的本体功能,从而使得作品语言神采飞扬、灵动生辉,并使文字彰显出古典气质,让如诗的语言飞翔起来。
诚然,在写作上实现这种跨越不容易。首先,作者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这种选择,应该是崇高的理想、神圣的职责、庄严的使命和对人民、对祖国火热的爱。不迎合、不盲从、不蝇营狗苟于名利、不降低标准。文学是有“粘”性的,但文学拒绝钻营;文学需要投入,但却鄙弃投机。唯以诚实的态度追求文学的真谛,创造语言的魅力,我们才能以自己独有的语言给读者传递出心灵的深度、广度和温度,才能拥有与广大读者产生互动的语境,而这种语境的建立,会让我们的心灵、精神,如同流淌的河流一样常流常清。
语言的文章15:遇见是最美的语言
文/晖苔
窗外,靠窗的叶儿已经开始泛黄,伸展过来的枝干只剩光秃秃的枝丫。不时有风吹过,大树的另一边,那些青翠的绿叶开始微微颤抖,而近处这些老枯的枝丫因为没了叶儿的舞蹈,褪尽了繁华,独留萧瑟。
几个月前,春雨绵绵的时候,我遇见了那些叶儿,那么清新,那么迷人!那时习惯了清晨时分,透过窗,看到它们低调的浅笑,摇曳在风中,安静而美丽。
夏悄悄地来临,不知何时起,每天都会有一些枯黄的叶儿洒落在地上,悄无声息。它们曾是带给我快乐的,却不曾贪婪,也不曾留恋,只是在失去太多的时候,以一种无言的姿态让我知晓,原来它们已经在时间的缝隙里,渐渐离我远去。
离去的总让人神伤,却不可避免,它们只是用短暂的一生,去实现生命的价值。遇见了这个世界,喜欢了这里老旧的房子,古朴的街道,喜欢了这里周围的一切。而直到生命凋零的最后,它们还愿意多停留片刻,回头再看看遇见过的世界,这里该是多么美好啊!
我怀恋那些翠绿的身影,迷恋它们的味道。没有馥郁的芬芳,没有妖娆的身姿,只是清新自然的可爱。当我开始感受到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它们慢慢失去了踪影,只留下寥寥可数的残叶。习惯了抬眼就能看到窗外沁人心脾的绿,我不愿它们离去,而这只是我的愿望罢了,是在哪个夜里,或是哪个清晨,不见了……
今早读到周国平的一段话,人与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爱情,一对男女原本素不相识,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这是相遇。亲情,一个生命投胎到一个人家,把一对男女认作父母,这是相遇。友情,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共鸣和相知,这是相遇。相遇是一种缘。爱情,亲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么偶然,又多么珍贵。
一生中与我相遇的人太多,一切都是因为偶然,因为缘分。有很多人喜欢把缘分挂在嘴上,哪怕真是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遇,也不过是想用最唯美的语言把缘分珍藏,而人生中最美好的,又怎能用言语表达,只能忘言。想用真心去对待那一次次来之不易的偶然,那些也许会失去,却将成为永恒的记忆镌刻在心里。
那些叶儿与我,也许就是彼此默默地喜欢着的吧,偶然的遇见,无言的结局,只是我还会记得,记得是在哪个春天,遇见了最美的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