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散文

请欣赏家乡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家乡散文1:家乡的醇厚与清香

文/张晓辉

我的家乡是兰州,兰州有数不胜数的美食,其中最令人欲罢不能的,还要算那一缕醇厚与一抹清香。

那一缕醇厚是牛肉面。牛肉面的老式传统做法是一碗一碗地煮,面条粗细随客,之后浇上牛骨汤,撒上主料。端上来,那可真是色香味俱全!面条清齐、油光闪闪,还递小汤一碗。如果还想要牛肉,必定另盘切送。牛肉经过细心烹饪,然后切成薄片,烂而入味。楼下的王斌牛肉面,甭提多香了。可真应了牛肉面那五大特点:一清(汤清)、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五黄(面黄),也应了张保和夸兰州牛肉面的那段儿:“你要是转黑了想吃饭,就尝一尝兰州牛肉面。那和出来的是蛋,撑开来是一条线,撇到锅里是团团转,这个捞到碗里的莲瓣儿。放上些肉丁和青蒜,你一顿能吃一斤半。”

牛肉面正如这兰州人,醇厚朴实。6块钱一碗,物美价廉。早晨吃碗面,一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和这缕醇厚迥然不同的,是一抹清香——白兰瓜。白兰瓜吃起来,入嘴里清凉。才嚼一二下,便滑在咽喉之间。听大人说白兰瓜是外地产品,兰州接纳了它,而且很快让它名扬中华。张保和的快板也有一段:“最有名的还要说是白兰瓜,天南海北都来拉,火车汽车毛驴儿车,装得满满的往回拖,还是那飞机的速度快,那‘呜’地一下就到了海外,这个外国人都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瓜,那么高兴地跳起了蹦擦擦。”

这白兰瓜的清香,又像这兰州的爽利,如春风般醉人。

除却这醇厚与清香,兰州还有灰豆子、酿皮子、甜醅子……无数种味道的汇聚,是金城包容的胸怀,也是兰州人敞开着的胸襟。

有句话讲身在异乡时最想家的总是胃,每每离开家乡,总会惦记着家乡的美食。那时才意识到家乡美食在我心中沉甸甸的分量。有时身处亲切的兰州城,我想起在异乡时是多么渴慕一碗牛肉面,遂发觉不是我们身边缺少美好,而是我们缺少细心经营生活、品味生活、欣赏生活的一颗心。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美食,这,就是我的家乡,醇厚与清香。

家乡散文2:美丽的小山村

文/冯文华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村子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静静地流着,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蓝色飘带。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映出了蓝色白云,映出了这“美丽的小山村”。从河面上飘来了一群野鸭。它们的身体洁白无暇,嘴鲜红鲜红的,在河面上追逐嬉戏,好像在想:怎么有两个小山村呢?

沿着石铺的小路还可以来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这里百花盛开,绿树成荫,还时不时地飘来一阵扑鼻的清香。在草地上有一片金灿灿的迎春花,四片小巧的花瓣向外展开,像一个个精致的小喇叭,好像正在向人们传播着春天的信息。一簇粉红色的桃花躺在软绵绵的草坪上,就像给草坪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彩霞。在花丛中,一只只花蝴蝶翩翩起舞,互相追逐,茂盛的小叶黄杨绕着一片房子。从房子里传出一阵悦耳的歌声。山岭上倒处是苍松翠柏,满眼绿色,活蹦乱跳的小鸟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清晨,还能听见喜鹊清脆的鸣叫声。

走过小木桥,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是一望无边的稻田。稻田后面是一大片郁郁苍苍的果树林,果树密密麻麻的,再后面是一座雾雾蒙蒙的山峰。山峰的顶端云雾缭绕,显得十分壮观,又显得那么神秘!

这个小山村真美丽啊!

家乡散文3:家乡的那条路

文/吴蔚芳

我的家乡长临河,位于肥东县南部,源于三国赤乌年间,濒临巢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古镇依山傍水、安详秀丽。湖上烟波浩渺、景色如画。镇里建筑以徽派风格为主,历史气息浓郁,是合肥周边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它东临白马山、青阳山,向南驱车约10分钟,可达“湖天第一胜景”的中庙。向西沿环湖大道行驶1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合肥市区。向北一路前行,就是肥东县城店埠了。由此,店埠至中庙的这段路就被称作“店忠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在县城工作,店忠路也就成了我每次回家的必经之路。那时,这条路还是一条仅能容两辆车交会、弯弯曲曲的沙石路,可以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路面被大车碾压得凹凸不平,每次回家挤在班次不多的客车里,遇到颠簸的路况,车里的人东倒西歪,晃来晃去,遇到一个急刹车,坐着的乘客猛地撞到前排椅背,像炸了的爆米花,额头鼓起大包是常事;站着的乘客,则踉跄着集体倒向前方。每每我都会紧紧抓住栏杆,竭力维持平衡,但也免不了冲撞别人。后来,成家有了孩子,对于晕车的我和孩子来说,回家的路就成了一次次难熬的路程。有一年春节,一直都是雨雪天,路面被雨雪“啃”出了大大小小的坑,回娘家可是吃尽了苦头。初二那天,又逢雨天,客车在雨中摇摇晃晃地慢慢爬行,像折了腿的螃蟹。偶尔还会遇上扛自行车的人,在一旁躲闪溅起的泥水。我和女儿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一路呕吐。好不容易到家了,人也像生了一场病,母亲做的一桌子好菜,也没有诱起我们的胃口。每每这时,母亲总是很伤感,搓着围裙边小声叹气:“哎,什么时候这条路能平平坦坦,不让我的宝贝孙女受这个罪呀。”

期盼中,店忠路前后改造了三次,第一次是在2000年初,由原先的沙石路修成两车道的沥青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流物流的增多,沥青路的路面不再平整,两车道也已不能满足车辆行驶的需求,于是,在2000年底,店忠路又进行了第二次规划改造,部分路段增加了两车道,取直了部分弯道。回家的路,再也见不到汽车驶过后,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车泥泞的景象了。

随着环湖大道的畅通,滨湖新区的快速发展,古镇长临河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赶上了环巢湖旅游发展的好时机。2013年,县里对店忠路进行了第三次改造,建成了双向六车道沥青路,非机动车道和赭红色的人行小道。作为肥东县城与环巢湖大道的唯一连接线,店忠路成了全省首条、国内第三条智慧公路,那颜值如刚嫁的美人。瞧,路中间宽阔的绿化隔离带,路两旁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的景观林带,车行绿廊中,人随绿流飘,好不舒畅!高高的太阳能路灯,似一只只海鸥展翅飞翔;美观大气的智能站牌,召唤着我停车漫步。蜿蜒的人行小径旁,栽满了各色低矮的花草,浓郁的香气让人忍不住凑过去闻了又闻。不时可见农耕劳作形象的白色石雕点缀林间,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绵延十几公里的绿化,让人们充分享受“车在路中行,路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惬意。在栽植植物的选择上,绿化设计者们用足了心思,为了不遮挡视线,店忠路选择了姿态轻盈的树种,香樟、栾树、杉树、银杏、柳树,同时穿插红枫、乌桕、红头石楠等彩叶树,嵌入了垂丝海棠、紫薇等各色花卉。低矮的灌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灌木下方则是自由生长的小草,花草树木组合在一起,每个细节都能体现出匠心。色彩此起彼伏,显出了丰富的层次。

因为喜欢乡村,我和先生把家安在了白马山,每天清晨和傍晚,行驶在宽阔的店忠路上,打开车窗,清风徐徐,绿意盎然,花香阵阵,心旷神怡。无论春夏秋冬,店忠路两侧总有红花绿树相互交映,赏心悦目。鹅黄的迎春花,玫红色的海棠花,淡粉色的樱花,深粉色的桃花,大朵的扶郎花,金色耀眼的波斯菊,深浅不一的紫薇花,香气扑鼻的桂花,肆意洒脱地绽放,美丽至极。最妙的是空中飘过一阵儿小雨,沥青路面显得格外清亮,绿绿的小草儿和树叶儿,姹紫嫣红的各色鲜花,在细雨的亲吻下娇艳欲滴,摇曳生姿。置身于一条充满自然气息的长廊中,享用这一路花草馨香,这该是何等美妙的感受!

前几日,给86岁高龄的老父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群人说说笑笑的声音,“我正和邻居们一起散步呢,现在咱的家乡建设得这样美,乡亲们吃不愁,穿不愁,这日子过得呀,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丫头,我还要多活几年呐。”

是啊,店忠路改造扩建后,带动了周边的乡村旅游,道路沿线的藕塘、果园、农家乐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奔小康。而那些景观绿化的养护,多由年龄偏大的乡亲们承担,不经意中他们都变成了“园丁”。

沙石路,沥青路,景观大道,智慧公路,店忠路这条平坦而又美丽的路啊,一直在变宽、变直、变美……

家乡散文4:阳光里的家乡

文/郎英

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村一院落,一陌青秧。花香,草香、叶香——家乡的丰物,一念成痴,再念动柔肠。

多少个记忆里,家乡的味道便是那轻柔的风,天边的晚霞,清冷的月色,荷池塘里扑打水花,高歌的群鸭。妈妈喊女儿回家吃饭,那高亢的声音,还有望着那夕阳西下,把心事跌落在山的尽头,一眸含烟水,痴人落画山乡女子的静美影像。

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果子的香味沾满六月风中的翅膀。一眼难寻几人迹,山显得更加宁静,那些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已踪影杳杳,在家零星的几个,也亦是一墨难画成青葱的模样了。在扑着香气的风中,他们那质朴的笑和热情,还是唤起了我依情翩飞的思绪。曾经多少个一起嬉戏的童年,那些不沾风花雪月的牵手游戏,那些数着星星唱着歌儿的欢快,那些追着萤火虫满山跑,把月亮遗落在枝桠的缝隙的童心童趣,记忆的匣子打开,我已是失落了一地诗心,满带幸福的冰雪女子。

妈妈,走啊!等会奶奶要等急了。女儿的一声轻唤,把我从美好的记忆中唤了回来,我才发现时间不早了。今天是公公的生日,赶快回去祝寿,帮着妈妈做饭。穿着白裙的女儿,蹦蹦跳跳带着一路的风像一只蝴蝶儿那样翩翩起舞前行,并时不时用手拍打着路边的树叶。忽然,我闻到了一股特别的、浓浓的叶儿香味。一种很小就熟悉的清凉、醒脑的叶香。

记得小时候,由于家里喂着牛,我放学回家,总跟着妈妈一起顶着烈日去到田边、地坎、林子里为牛寻食割青草。热辣辣的太阳,烤着我娇小的脸,汗珠子直冒。这时候,心疼女儿的妈妈,就会寻找几根柔软带着葱绿叶片的黄荆条为我编一顶草帽,戴在我的头上。顿时,一股清凉的香味,通过鼻息,充溢全身。叶儿遮住了脸颊,把热情的太阳挡在了头顶上方,自己仿佛一下子没入了林荫深处,清风习习。一边割草,一边嗅食着这奇特的浓浓清香味,合着妈妈那深情的爱,这叶子的香,便注入了我的灵魂,成了一辈子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喊女儿停下,摘下两片叶子,让她闻闻,她问:“妈妈,这是啥叶子哦?好香!”“黄荆叶。”我一边回答一边摘下无数叶片放进我包里。女儿又问:“妈妈,你把叶子放包里干啥呀!不怕把你的包弄脏了吗?”“妈妈喜欢闻这香味,并且一打开包,走到哪里就可闻到家乡的味道,多好呀!”不知女儿是否理解了我这浓浓的喜爱情结,她那一双明亮盈水的眸子里,似乎有几分不解。但她也打开了自己的袖珍小包,摘了几片叶子放到里面。“妈妈,等下午回家的时候,我们多摘一些带回去,好吗?”“行!”女儿又飞快地在前面旋动着身影,一会又停下,拿出那些叶片在鼻子上嗅嗅。

没跨进家门槛,婆婆喊着女儿的名字,已满带笑容站在门外迎接我们。回屋一阵亲切的寒暄后,嫂子、妹妹和我齐心合力的为做午饭忙碌开来。待到客人来齐,我们已是饭菜俱香,摆满餐桌。入席第一大事自然是为公公的生日祝福,然后一家人拉家常,道近况,孩子们的学习等。家的味道,亲人的关爱,无不感动着我这颗曾带着几分薄凉的心。

团圆日子短,离别总有时。太阳偏西的时候,我们告别公公婆婆准备回家,婆婆恨不得把家里凡是她孙女喜欢吃的都让我们带上。我叮嘱公公婆婆要照顾好自己,女儿喊着爷爷奶奶,挥手告别。行一段回头望,老人那沧桑、略带佝偻的身影,定格成向着我们前行脚步的一幅流连画像。我的眼眸悄悄湿润!

女儿依然没忘摘树叶儿的事,并且早让她奶奶准备了一个塑料袋。一路回奔,直达目的地,路边上我们能见着的叶片,都囊括进我们的包中。一路回行,一路沐浴着香香的味道。风清云雾,一笔清墨,似乎都在我的鼻翼间展开。何为掌上物,视叶为珍珠。回家后,让片片叶子躺在一个漂亮的纸盒子里,置于我的房间。每踏进便闻到它质朴的香味,伴着我升起袅袅诗心,伴着我进入每个夜晚的淡然梦境。

家乡散文5:保护森林人人有责

文/彭怡欣

我的家乡石林,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我爱我的家乡,更爱这里的山水。

春天的时候,一棵棵树木萌发出了一枝枝嫩芽,让一座座山弥漫着阵阵清香,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到处生机勃勃;大树伸出发达的根系,紧紧地抓住泥土,当暴雨来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泥石流的大灾难,保护着山下的村庄和农田。当我们漫步在森林里的时候,随便放眼一看,这儿一丛火红的映山红,那儿一片雪白的碎米花……整座森林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花园。

夏天的时候,森林长得更加茂盛了。看!小鸟在树爷爷的肩膀上唱歌跳舞,乐得树爷爷哈哈大笑;小松鼠在树洞里打盹,乐得树妈妈笑弯了腰……野生菌在这个时候也来凑热闹了!它们有的藏在草丛里,有的长在大树下……吸引了很多村民到山上采蘑菇。

我知道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因为它能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森林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过滤器、是天然蓄水库、更是天然空调……森林为我们人类奉献了这么多,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森林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是森林却时刻面临着火的威胁,火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化为乌有,火可以导致我们失去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类文明在火中遗失,有多少宝贵财富在火中消失,而有的人防火意识太差,带火种到山上野餐;有的人会把吸过的烟头胡乱地扔在树林里;有的人会把废弃的玉米杆、麦杆、野草等堆在田里烧掉;一到清明,好多好多的人就会到山上去上坟,依照陋习在山林中烧纸、焚香、放鞭炮……这都会引发一起又一起的森林大火,熊熊的大火无情地吞噬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被大火吞噬了的森林成了一片废墟,大树被烧死了,各种灌木丛都被烧毁了,小动物们都无食可觅,无家可归了……

森林是一个天然氧吧,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清新的空气。森林更是一个大宝库,拥有森林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想应该先从自己做起,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不在野外玩火。并要做好小小森林防火宣传员的工作,走进各自的村庄,和保护森林的叔叔阿姨们一道,宣传防火的重要性,告诉人们森林防火重在预防。帮助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

我要向各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呼吁: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森林防火贵在预防!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森林!让森林留下生命的颜色——绿。

家乡散文6:走巷道

文/查鸿林

家乡的古镇巷道特多,光叫上名字的就有26条,蜿蜒曲折,绵长深深,颇有一番意境。

小时候,去街市或者回家总要抄近路,走巷道就是常有的事,那时觉得自己只是匆匆过客,没有留下一点走巷道的感觉。前不久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悠闲地走在巷道里,远离喧嚣的街市,静谧、轻松、惬意,一起向我涌来。抬头看着从一线天里投射进来的一缕阳光,青砖小瓦散发出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脚下被时空踩磨得细碎且圆润光滑的青石板如鹅卵石高高低低,一米高的墙面上长满翠绿的青苔,偶尔从青苔的缝隙里挤出一两棵叫不上名字的杂草,甚或开出指甲般大小的黄花、白花来,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存在和历史的悠久。此刻的我,无忧亦无虑。忽然,一群大人孩子嚷嚷着经过巷道,打破了短暂的宁静,我紧着身体向墙边退让出了通道。猛然间,我像穿越时空般明白:这是一条让人们进进出出的公共走道,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占据久留的地方,静谧和独享都是暂时的。

走巷道确实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由于回老家少了,对于部分巷道感到了陌生,经常出现尴尬的场面。有次,走在八扇巷里,这是一个容得下两三个人并肩通过的巷道,且与其他巷道相连,更显得蜿蜒绵长。走着走着,抬眼望去,感觉巷道的正前方被一堵横着的房子挡住了去路。我很纳闷,难道是一个尽头巷?思忖着往回走的时候,心中又产生继续前行探个究竟的念头,或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迈开步子往前走,来到巷子的尽头,果然不出所料,巷道的左右两边都有另一条垂直的巷道连接,而且抬眼看去,不出百米远已经是车水马龙的喧嚣街市,正是我需要到达的地方。

白天走巷道是一种感悟,而走夜晚的巷道则是胆量和毅力的考验。夜晚的巷道里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巷道里黑咕隆咚,伸手不见五指,巷道的弯曲和狭长更增添些许的恐惧,巷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形,最让人联想到“前后夹击”的状况。走在巷道里,鞋跟撞击石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前方一片漆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地带。在这进退两难之地,你只能在心中树立一种信念:前面不远就是灯火阑珊处,坚持走出去就是成功。终于在思想一片混沌中走出巷道,街市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逛夜市的妇人们神态自若、步履轻松。大凡黑暗中走过巷道的人,以后都不惧怕走夜路,他们知道胆量是练出来的,毅力是靠自己坚持的。

家乡的巷道很多,有供一个人侧身而过的“一人巷”,三个人同时并肩而行的“合众巷”,反映民风淳朴、邻里互助的“仁里巷”,巷道狭窄且悠长的“毛竹巷”,这些巷道承载着历史,装满了故事。如今的巷道大多改变了过去通行的功能,更多是向前来观光的人们展示着沧桑和厚重。随着时光流转,儿时的巷道抑或成了永久的记忆,抑或变得面目全非。但不管如何,走在巷道里,为能够得到的许多感慨和收获而欣慰。

家乡散文7:故土之恋

文/高兴

时隔多年,家乡亲人和睦相处的情景,不时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片故土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思乡的情结,在我那平静的心田里常常激起层层涟漪,此起彼伏……

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窗户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以前的我,一向觉得这是大自然无偿赐予的美妙音乐。此时此刻,这些雨点就像一缕缕愁丝,缠绕在我的心房。也许这些小精灵是在提醒我:无论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这片深沉的土地--生我养我的乐园。这片生我养我土地,有自己儿时的点点滴滴成长的印迹;这片生我养我土地,有我父母亲友的欢声笑语;这片生我养我土地,更有众多乡亲希望梦想!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在另一个城市落地生根;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永远告别这个世界……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难以使我忘记,我那可爱的家乡--这片生我养我土地!

生命之河源远流长,时间总在不经意间从指间滑过。世间的一切事物总在不知不觉中,日新月异。然而,唯一不变的,就是我对故土的深情厚谊。记得一个朋友曾经问过我:“在你的生命历程中,哪一路风景最为难忘?”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家乡。”的确,家乡的人,最为难忘,他们是一群默默耕耘,艰苦朴素的劳动儿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土地为生,以土地为宿。也许他们的职业,很少使人们敬礼膜拜,也许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不足以用巨多的金钱来衡量。他们做的,就是静静地守护这片神圣的土地,为人们奉献着收获和快乐,创造财富,支撑着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家乡的菜,是我最为想念和回味的。尽管我尝过四川菜,吃过东北菜……有时也出入一些西餐厅。但是,哪里的都不如家乡的美味。尤其是妈妈炒的菜,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怀的。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不似山珍海味,但是,只要有的只是几个蔬菜小炒,再加上一碟花生米,就足以让我心满意足。因为我品的不只是家乡的味,更是那浓浓亲人的爱!

家乡的风俗人情是淳厚的。走街串巷,就像家常便饭。东家有难,西家帮,更是不足为奇。一逢喜事,全村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一贯的村风。要是赶上一些特殊的节日,那更是家家笑开了颜,一起忙活着节日的琐琐碎碎,吃着各种各样的美食,看着各具特色的表演,享受着邻里之间的亲情与厚爱,每个人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对家乡的爱,是我永远也割舍不开的情结。这片生我养我土地啊,即使我到了天涯海角,你也永远鲜活在我的心里。我愿未来的某一天,我能再次重返家乡,和我可爱故乡的亲人,一起携起手来,把故乡建设得更美好。(作者:赣南师院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本科1班曾美军;推荐人:赣南师范学院 林俊华)

家乡散文8:家乡的竹子

文/周幸

我的家乡在皖西南山区,这里抬眼所见,除了茂盛的树木,就是苍翠的竹子。我特别喜爱家乡的竹子。

竹子清秀、刚劲、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便是“岁寒三友”中的一员。竹子的叶和茎都是翠绿色的,随风起伏,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竹林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走在竹林里,心情特别舒畅。

竹子的生长分为发芽、长叶、成林、换叶四个阶段。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寒时,新芽就悄悄地萌生了;当春雨潇洒而来,嫩芽破土而出,大地仿佛一下子冒出许多黑黝黝的尖尖小宝塔。这是春笋——竹子的婴幼儿期。

春笋长到三米多高,春风会为它拂去层层笋衣,它摇身一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竹子。它多么像着绿色衣裙的小姑娘,天真活泼,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中。竹子渐长渐高,便开始长叶。刚长出的叶子是嫩绿色的,十分养眼。

到了盛夏,正是竹子成林的时候。它舒展开长长的手臂,抖起柔软的青衫,临风起舞,婀娜多姿,竹尖微微下垂,宛若成年女子低眉顺眼的娇羞模样。

秋冬季节,气候逐渐寒凉,别的树木落英缤纷,几近凋零,但是竹子无畏无惧,依旧葱茏挺拔,笑迎风霜雨雪。

竹子,不仅外形好看,极具观赏性,它的用途还很广泛哩。众所周知,竹子可以制成竹凉床、竹椅子、竹凳子、凉席、蒸笼等。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竹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说,竹子全身都是宝。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竹子。

家乡散文9:香菜

文/汪亭

香菜不是芫荽,而是家乡的一种腌制咸菜。

在故乡,冬天的田野上,一畦一畦的菜地,放眼望去,棵棵翠绿肥壮的大青菜,好似胖乎乎的娃娃,端坐其中,煞是可爱。

几经霜降,小雪大雪之后,就到了制作香菜的好时节。清代饮食专着《醒园录》的下卷中,记载了香菜的制作方法。洗、切、晒、腌、藏,每道工序都是十分细致的活儿。

阳光暖和的早晨,下地去割几捆茎长叶短的高秆青菜,蹲在门前小溪旁,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掰下来,放进哗哗流淌的溪水中漂洗干净。随后,将满满一篮子的菜叶,一片片地吊挂到院中搭架的竹竿上,沥水到晌午。晒至半干,有些韧劲时,再从屋里抬出大大的竹匾簸箕,垫上砧板,拿起菜刀,把嫩嫩的菜帮和菜叶,切成一寸多长,两三分宽的小条子。细细的菜丝,青白相间,水灵透了。

再挑个暖阳高照的好日子,晒上两三天。等菜收了水,色也变了,这时收起晒蔫了的菜丝倒入大木盆里,反复地揉搓,直到揉出菜汁,再撒上精盐、白糖、茴香粉、辣椒粉、生姜末、大蒜泥,轻揉几下摊开。然后撒上炒熟的芝麻与碾碎的花生仁,浇些炼熟的菜籽油,轻柔地搅拌均匀。此时的香菜已经油光滑亮,香气浓郁了。但不能心急,还需要藏入瓦坛中,密封坛口,让作料的味道浸透香菜。

等上十天半个月就可以食用了。打开菜坛盖,一股浓烈的香气扑面而来。捡些放到金边白瓷的小碟里,橙黄油亮的,忍不住要拈几根丢进嘴里,细细地咀嚼,鲜嫩脆辣,十分爽口。

犹记儿时,整个冬天的早晨,家里一直都就着香菜,吃红薯稀饭。那味道,又辣又甜,非常开胃。童年,乡村的孩子大多是没有什么零食可吃的。寒冬腊月里,香菜便成了最好的闲食。依然记得那时候,每天上学前,我总要偷偷地溜进厨房,从菜坛里抓一小把香菜,用纸包好,塞入口袋,带到学校与同桌交换着品尝。那独具特色的乡土风味,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而今,生活在城市,偶尔也会跑到附近的超市,买点香菜,解解馋,可总觉得没有老家里腌制的地道好吃。或许缺少了一种叫“故乡”的作料吧!

家乡散文10:那缕幽雅的墨香

文/陈天旺

每当想起家乡曾有过的辉煌历史,我就会被一种情绪激荡着、鼓舞着,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毛笔,在纸上反复挥毫:“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我的家乡黎水,脚踏三县,山环四面,溪多坝多,山高镇古,给外地人的印象大抵与偏僻、落后分不开。如果不是当地白胡子老汉饶有兴味地提及,不是那些烟号名称之类的历史古迹在向人们无言诉说,恐怕很少有人会把它与天下闻名的徽墨联系在一起。

一丸佳制有余馨,歙墨从来举世尊。唐末着名墨工奚氏父子在安徽歙县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宋代制墨地从歙县扩展到整个徽州地区,“徽墨”之名由此而来。

上溯一个世纪,僻远小镇黎水曾拥有下号、老号、新号三个烟房——为制作徽墨而开设的初级加工作坊。这应该是与黎水及周边山坡宽广、盛产油桐不无关系。加之,此地是渝鄂边境进出长江的北部大通道。烟号的制作工序是:一屋的架子上布满注入桐油的碗,灯草吸着桐油慢慢燃烧,油碗上方再反吊一烟碗,使其油烟在碗内积成烟墨。然后通过背篼客运至西沱、万县(今万州),沿长江水道转运到安徽加工成徽墨。当年由瓦房、青石板街构成的黎水老街至今仍保留完好,是黎水古镇繁荣昌盛的历史印记。

当其时也,上百盏号灯从白天到深夜周而复始熏燃, 用桐油烟制作徽墨原料,墨香之气缭绕不绝,烟号大名誉满渝鄂边境。众多客商云集于此,纷纷将食盐、布匹、百货运来,然后将烟墨、桐油、土特产运出去,沿长江水道流向四面八方。

余生也晚,烟号的繁荣我无法亲眼见到,但类似的场景却并不陌生。在用煤油灯照亮岁月的日子,会木匠手艺的父亲常在煤油灯的上方罩一张锡箔纸,收集其烟尘粉末充作墨斗之用。那墨线弹在了木器上,也印在了我的心里。

数十年来,远去的烟号的辉煌总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尽管当初建烟房,其初衷是将当地的油桐果榨出油来,变成油烟墨粉外销,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烟号所带来的悠悠翰墨清香,却加快了小镇的文化建设步伐。据县志载,光绪十六年即设明伦义学;民国时期有保国民学校8所,另有私立永福小学、广文小学、女子职业小学等数家。兴学办校之风代代传承,墨香的濡染熏陶使小镇成了远近知名的文化之乡,出了不少大学生和各种人才。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守家二字勤与俭,传家二字耕与读”,烟号虽然早就停办了,但桐花还在开了又谢、谢了再开,桐油燃烧留下的墨香之气犹在,重教好学之风犹存。我相信,那丝丝缕缕幽雅的墨香,会在这片土地的上空永远缭绕。

家乡散文11:老杏树

文/ZOZAXION乘源

在我家乡那栋杉木板瓦房后,有一棵高大的老杏树。每当春风急匆匆奔来亲吻大地时,老杏树便立刻睁开惺松的眼睛,伸伸腰肢,抖擞精神,在风的催促下,绽放出数以万计的花朵来,给人以浓浓春意和勃勃生机……

花朵儿一谢,小杏子就挂满枝头,它们沐浴着阳光,受惠于雨露,到村民准备大镰收早稻时,杏子就成熟了。杏子又红又大,味道醇美可口,酸里带着蜜味儿,祖父叫它“红蜜果。”

这颗杏树是祖父亲手栽种的。祖母爱吃杏子,祖父便从祖外公家的果园里移来两棵小苗,栽种到屋后的菜园里,祖父每天在勤浇水,就像照顾两个婴儿一样,可最后还是天折了一棵,只剩下了一棵,经过风吹雨打,杏子树慢慢长大了。可杏树结果的三年后,祖父和祖母都相继因病去世了,每年杏子成熟时,父亲给我们姊妹打下了“红蜜果”后,总要说起当年祖父精心培育杏树的艰苦。

记得小时候的一天下午,我放学后一路小跑到家门口,只觉得眼冒金星,耳内轰鸣,随即就晕倒在地,待我醒过来时,才发现自己躺在父亲的怀里,母亲捧着几个杏子蹲在旁边,见我醒来,母亲泪眼潆潆地说:“唉,娃儿是饿的,这苦日子要熬到哪一年啊!”我知道,是“红蜜果”救了我。

在那年月,老杏树是我家的经济支柱,象油盐酱醋和夜间照明用的煤油,都得靠它。我的学费和其它零用钱也要靠它。每当“红蜜果”成熟时,父亲总要装两大麻袋,晚饭后趁着月色将“红蜜果”偷偷挑到三十多里路以外的靠近县城的外公家去,托姨妈代卖,父亲就连夜赶回来。老杏树,在那时节,的确是我家的一颗“摇钱树”。

去年的一个春暖花开的节气里,我回到离别二十多个春秋的家乡,杉木瓦房虽然换成了一栋三层楼的青砖平顶房,但老杏树依旧花满枝头,这满树的杏花简直就是一首首迷人优美的抒情诗,一支支山村人家歌唱新时代的美妙醉人的歌。

“春色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国历代诗人对花常有偏爱。陶渊明喜菊,杜浦喜梅,苏东坡喜海棠,而王安石则爱杏花,如“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如妃,含笑堕宫井”和“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多姿、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独具神韵。但是,都难以与我家乡那棵老杏树相媲美,因为,我家乡的那棵老杏树饱经沧桑的阅历,有刚毅不屈的气质和难以叙诉的情愫……

老杏树,我遥远的思念我悠悠的歌……

2002年7月获得安徽省马鞍山市《作家天地》杂志社“首届太白杯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

家乡散文12:家乡的味道

文/鄢丹萍

对家乡的难忘,也许是那山,那水,那沟,那壑,那一草,一木,那老屋。还有那些一起长大的玩伴,看着我们成长的老一辈,给我们关怀的隔壁邻居,等等,充满了无尽的回忆。

家乡牵绊着游子而难以忘记深入骨髓的就是家乡的美味,小吃,菜肴,特别是老祖母,母亲的家常菜是想起都馋涎欲滴。曾经读过芋老人传,大意是说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吃芋头也好香,后来升官发达了,一直怀念躲雨那家老人煮的芋头,遂让人请来再煮,然而没有当年的味道。究其原因,是锦衣玉食已经难以有当年那香味。于是明白一个道理,饥饿最好吃,最美味。

随着离开家乡越久,年纪的增长,人生的脚步在开始放缓,怀旧的思绪常常泛起,有些经过岁月的流逝变得淡淡的了。回到家乡山河依旧在,故人无踪迹,老屋已垮塌,往昔如云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于是家乡变成了永远的回忆在心头。于是家乡也只是心里寂寞孤独时候心灵的栖息地,唯一解乡愁,解思念故人情的也就只有山珍海味也比不了的家乡菜肴……

儿时物质匮乏,新鲜蔬菜稀缺。每家必备几个簸箕那么大的泡菜坛,有的泡菜坛三二十年,里面五花八门的泡菜,姜,葱,蒜,芹菜,每家人都有一溜自留地,种的时令蔬菜吃不完的全部就洗净凉干入坛。泡菜是特别讲究的,起盐水需要盐巴,花椒,白酒,黄糖,姜蒜。而且泡菜坛是不能随便去碰的,首先洗净手,用专门的长筷子捞。一家人一年到头的希望就在这坛子里,凉拌菜用泡菜水,吃肉用泡菜熬肉,偶尔吃鱼,一把泡菜,泡姜,葱,辣椒一起煮上,那鲜,那香,飘过村庄,令多少人,舌头都要吞下。那是下饭的必须菜也是调料品,不用鸡精味精,酱油醋盐,多好……

还有就是豆瓣酱,那是祖母做得最好的一道拿手菜,选好胡豆,几天的水泡,然后用两片瓦将泡胀的胡豆来去磨,于是壳自然出来,我们小儿也就只是挑捡豆壳,豆米放好生霉,需要洒些面粉,用斑蝥秆和叶垫起盖上在大簸箕里的胡豆米上,让其发霉,霉越好做出来越香,总之工序繁多,时日很长。要用水红辣椒一大桶用刀慢慢剁,一家人轮流剁一天,剁好后,由祖母亲自操作,与发霉的豆瓣儿混上,需要花椒叶熬的水,酒,姜,盐巴。然后密封坛子,得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开坛,那香味弥漫整个院子,以后我们上学每周的菜便是清油煎至冒烟以后马上倒入一碗豆瓣酱里看着红红的油烟翻滚,扑鼻的香味让口水情不自禁的翻涌而出,另外一道菜便是,泡菜细细碎碎的切,然后油锅里跑一下,起锅以后撒把葱花,待到第二天返校后带上,就在泡菜,豆瓣里我们成长着,我们感受着生命,我们走出家乡……

少小离家,异乡已经成故乡,早已入乡随俗,可是家乡已经情不自禁深入心灵。走遍了天下的路,尝遍了南北菜系,怎么也忘不了家乡,以及家乡的味道,每到一个地方吃饭,点菜完毕总会来一句,加碟泡菜。有时候吃了,有时候没有吃,其实只为闻闻家乡的味道,让心不感觉在流浪。

无论我走多远,无论吃什么山珍海味,我是断然离不了豆瓣,泡菜。如今已经没有饥饿,也没有稀缺菜品,有时候觉得是习惯,有时候觉得有这两样菜,桌上才完整有个心里交代,有时候又觉得是怀念祖母和母亲,有时候又觉得让孩子们知道这才是家乡的菜,家乡的味道,其实都是,其实都不是,因为家乡的味道已经深深植根在心里,直到我的生命停止……

家乡散文13:隐匿在村庄的老家水井

文/西风

我对家乡的水井总是怀着一种真切的感激之情。现在,尽管水井在我居住过的村庄隐匿多年,但我的脑海中依旧可以浮现出这样无比清晰的画面:在一棵苍劲粗壮的大榕树下,有一个火山口般幽深的水井,俯首下望,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井壁周围斑驳的石缝间,长满了青绿青绿的苔藓。

水井应该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取水设施。据祖父讲,水井的历史和村庄的诞生一脉相承。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神秘莫测的水井产生敬畏之情了。母亲说小孩子不能到井边玩耍,掉到井里淹死就白养你这么大了。但是出于一种逆反和好奇的心理,我在7岁那年春天,平生第一次走向了水井。当我将脑袋瓜探向幽深光线略显幽暗的井口时,我从数米深的水面上看到了自己那张写满惊喜的脸。这一猎奇似乎使我看到了井里的世界,多少年后,当家乡的水井一次次走进我的记忆,我想到的不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我想到的是“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从诸种意义上讲,水井是村庄所有生命的源泉,它以清澈的沁凉的液态方式,经年滋润过我的血肉之躯。

在我所居住的村庄,每家每户的灶房里都备有一口大水缸,水自然是从水井挑来的。我15岁前是没有挑过水的,父亲说我肩膀太嫩,是挑不动百十来斤的水桶的。我记得父亲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抄起扁担去挑水。那口水缸很深很大,父亲须奔波十个来回才能把水缸装满,供一家人饮用。我那时不晓得挑水是一件苦差,看到父亲挑着两个满满的水桶,像跳摇摆舞似的,只是觉得好玩。上初中后,挑水的活计落在了我的肩上。从我家到水井只有200来米远,却累得我气喘吁吁,腰酸背痛,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在乡下,一个男孩子能担水意味着已经成年,况且站在井口汲水的那一刻,总会使我体验到一种曼妙的诗意。我在想,那幽深的水井就像乡村生活的一个隐喻,它使素朴而艰辛的农家生活有了一种流动而透彻的美感。

有一年春天,家乡遭遇旱灾,似乎蕴藏源源不断清水的水井枯竭,乡亲们要到两华里外的渔塘挑水,以解燃眉之急。渔塘里的水杂质多,有一股怪味,喝起来不及井水清冽甘甜,但现在只好将就了。在往返渔塘的途中,我第一次感到了习以为常水的金贵。当然,掘一口水井也并非一劳永逸。时隔两三年,都必须派人下井清除水底的淤泥,这样水才会从周围源源不断地渗过来。做清淤的活计需数人配合,上面的人用系着绳子的箩筐缓缓坠下,井下的汉子用铁锹将淤泥铲进箩筐,上面的人再把箩筐拽上来。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家乡的水井早已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压水井,继而是自来水,人们再也不用担水了。但我始终忘不了家乡的水井,那是一个人甚至一个村庄恒久的记忆。

家乡散文14:家乡的莲蓬

文/罗贤鉴

前天,妈妈从江西老家带回一篮莲蓬。我连忙凑过来看看。

只见一个个穿着绿衣服的蓬娃娃,你挤着我,我挨着你,惹得我和哥哥口水都直流三千尺。妈妈拿起一个莲蓬说:“真像一只话筒啊!”我赶紧说:“不对,不对,像我们家洗澡的喷头。”哥哥将莲蓬倒过来说:“真像我们的吊灯呀!”还没等他说完,只听见“啪”的一声,妈妈边将莲蓬的皮扒了,边对我们说:“这个莲子很好吃,可清热解毒呢!”听到这话,我连忙夺过一颗莲宝宝塞到嘴里。

“啊!好苦哇!”“唉,你真是一只小馋虫!”说完,妈妈这才告诉我吃莲子得将它的芯取走,不然会很苦。果然,我拿了一个,取掉莲芯。嫩嫩的莲宝宝,白白的、滑滑的,清甜爽口。我和哥哥忍不住吃了一个又一个。

看着我们狼狈的样子,妈妈笑呵呵说,她想起老家莲蓬节的场景:十里荷花飘香,外来游客一拨一拨。在莲田和绿叶之间,莲农们戴着草帽,背着自制的大布袋,下地摘莲蓬、采荷花,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要过上一个丰收的夏天喽……

听着妈妈的叙说,我感觉莲蓬那清脆可口的味道,其实就是家乡的味道啊!

家乡散文15:带上妈妈在家乡旅游

文/陆小鹿

我住在江南,妈妈住在江北,虽说车程来回不过四五个小时,毕竟不能想见就见。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很惭愧,当年为了追寻爱情,我随夫去了江南,离开了疼我爱我的双亲。后来,爸爸去世了,妈妈就成了我心头一想就疼的牵挂。虽然,她和姐姐一家住在一起,多少有个照应,可我是我,我的一片孝心该如何安放?

妈妈喜欢旅游,我能做的就是每年从为数不多的10多天年假中抽出几天陪她外出旅游。除此之外,我和妈妈相约,每个法定节假日,我会回家乡看望她。

难得一次回来,妈妈用来慰问我的方式是变出一桌丰盛美味的菜肴。当然,我是很爱吃妈妈烧的菜的,既有家乡的风味,还有记忆中童年的滋味。只是,每次看到已年逾古稀的妈妈站在厨房里连续忙碌几个小时,而我善意的帮忙又被她的爱意推搡了出去,心头不仅仅是隐隐的难过而是尖锐的刺痛。

前年春节,终于说服妈妈,告诉她我拿到一笔不菲的稿费,心里高兴,请她一起出去庆祝。叫姐姐订了家乡云顶旋转自助餐厅。餐厅位于家乡市中心的一幢摩天高楼里,距离我家的老宅不远。妈妈老远看到摩登的大楼,惊呼:“什么时候盖的大楼啊,我都不知道呢!”进到餐厅,她看到一溜花花绿绿的自助餐点,又惊呼:“我们南通的餐厅也不比你们上海差啊!”看到妈妈高兴,我比什么都高兴。安排她坐在窗边,俯瞰下去,家乡的美景尽收眼帘。妈妈指着一片有着灰色屋顶的民宅问:“那是我们家的老宅吗?”“是啊。”妈妈于是沉浸到往事之中,给我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有关童年的悲喜交加,其实我已经听妈妈讲过多次了,可是,这一次,坐在旋转餐厅里,俯瞰着浓缩成一枚邮票的家乡老宅,想起已经不在的爸爸,内心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加汹涌澎湃。我想妈妈的心里也是一样的吧。

忽然,妈妈又惊呼:“怎么到了濠河边?”“是啊,这是旋转餐厅,你坐着不动,景致是会360°旋转的。”妈妈觉得很神奇,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旋转餐厅,见识了从前没有见识过的新奇观。看着碧澈如练的家乡母亲河,妈妈又开始陷入往事悠悠,忆起儿时的我和姐姐泛舟濠河的情形,又说仿佛刚在昨日看到我的儿子和姐姐的儿子一同泛舟濠河。时光啊,就是如此飞逝如电。妈妈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连连慨叹,而我又何尝不惆怅?赶紧岔开话题,叫妈妈再讲些三姑八婆的最新琐事。

这一次旋转餐厅的就餐给妈妈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回家的一路上,妈妈挂在嘴边唠叨了半天的一句话是:“我都不认识我们的新南通了!”

我突然灵光一闪,为何我不利用在家乡过节的机会带妈妈在自己的家乡旅游?爱旅游的妈妈,想让妈妈开心的我,不是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去度过彼此难得重逢的这些好光阴?妈妈不必整天在家忙碌一日三餐,我也不必整天宅在家里心疼妈妈,我们母女共游,去重新认识崭新的家乡,不是很愉快吗?

再一次过节回家乡前,我事先做了功课,百度了家乡的各个新景观。新城区造了一座大型商场,带着妈妈去逛,她眼花缭乱,又来一句:“我们南通的商场也不比你们上海差啊!”“可不是嘛!”我搂着妈妈肯定了她的评判,为自己的家乡自豪是件令人喜悦的事,于妈妈是,于我也是。商场里陈列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妈妈不熟悉那些品牌,我一边介绍一边鼓励她去试穿。看着妈妈焕然一新地站在试衣镜前自我欣赏,我猜她的心里一定是喜悦的。妈妈不肯花我的钱,我便遂了她的意,知道某些时候,让她花自己的钱其实是对她的一种尊重。

一站式购物的新商场对妈妈来言很新鲜。每一站都新鲜。带她去吃意大利冰激淋,带她去喝现榨混合果汁,带她逛小清新花铺,带她坐在杭帮菜“外婆家”餐厅外等位,她听着喇叭里吴侬软语“外婆喊你吃饭了”的催叫声,扑哧一笑,说好玩。我看她笑我也就笑。

劳动节,陪妈妈在家乡做了文化一日游。中秋回家乡,听说郊区的某公园修葺一新在举办菊花展,不由分说又鼓动妈妈同去旅游。

不游家乡不知道,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带着妈妈在家乡旅游,一同领略家乡的风采,将每个假日过出精彩,我在妈妈的眼里看到了笑意盈盈。妈妈你不知道,看到你开心我有多开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