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辉煌文章(精选11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辉煌文章1:青马已谢 竹马已老
窗外的灯火依旧是辉煌着,城市边缘的小巷依稀亮着几盏在微风中摇晃的灯光,两次的右转到达了住处,一座小楼,天台上永远是那样安静。忽然间想起安妮说过的:因为爱他,所以离开他。有些感情如此直接和残酷。容不下任何迂回曲折的温暖。带着温暖的心情离开,要比苍白的真相要好,纯粹的东西死的太快了。也许我们都会经历相似的感情,最后谁都不会是谁的谁,谁都不能替代谁,最后的最后彼此带着遗憾或是难以平静的心情相继离开。
也许爱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如果彼此真的相爱,就会把谎言编织到最后,当厌倦了谎言后,离开便挥手而来,不分季节于时间,有些爱情在肉体的纠缠中产生,但是这种短暂的爱情很快就会湮灭,也许这不是世人眼中的爱情,而是寂寞惹下的祸。
翻开厚厚的相册,看着那些青梅竹马一起成长的人儿,如今都变了模样,不再是当年的胆小憨厚,现实的生活打磨了我们的棱角,为了生存,也为了爱情。这时手机响起,看着屏幕,是×的电话,电话中得知他们的爱情经过六个秋冬终于开启了幸福之门,我调侃着说你们的道行到了,他说:那是,都六年了,得瑟的声音,可以想象到电话那端,被幸福绽放的笑容。后来打开电脑看着他们的结婚照,紫色的世界中,两个人牵着彼此的手,张望着同一个方向,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在我的眼中这也许就是永远。
凌晨三点,手机再次响来,是婷的电话,手机那头听得见吵杂的声音,后来得知是因为爱情的离开,去酒吧买醉,说着什么对爱情不在相信之类的言语,说着那男人如何如何,后来我依稀听见她说起她,说她如今已经抱上了孩子,说在我离开之后就投入了别人的怀抱,看来她真的醉了,不然不会再跟我提起她,原本看似平静的心还是乱了节奏,但我还是清醒的,那场相识终究在七年之后落下帷幕,虽没有说过爱的语录,但还是爱了,还是陌了生,还是用来遗忘但难忘的,我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对于爱情命运常常给了一次单选的机会,错了就永远的错了,即使眼泪翻涌,还是不能重新选择。因为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直到后来才会珍惜。
青梅已谢的季节,竹马已老的末端,我们爱的人变了模样。青春的那道忧伤的疼痛,让自己学着长大,看着街角或是站台上相依的老人,心底事羡慕他们的,他们的爱情依旧还停留在身边,虽不是很诗意很唯美,但这种爱似乎更真实,暮老年华中,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渐渐被平淡的时光取代,没有更多爱的言语,而是用行动告诉彼此爱的存在。
如果让你在感情的延长线上选择一个符号,你会选择什么呢?是省略号还是句号亦或是感叹号…
如果在你暮老之年做一个选择,你会选择自己的儿孙,还是与你携手走过风雨的她,笑看黄昏破晓呢?
如果让时光逆流,你会选择当年被你搁浅的感情,还是更专注于你在银行里的那些数字的多少?
或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否能够相依余生,相扶到老,重要的是否真的相爱,是否在两鬓斑白的某个黄昏下,回首真爱的时光时不带有一丝的遗憾。
如果时光倒退若年,倒退到彼此相遇前的时刻,你还会选择如今的答案吗?其实没有如果,有的只是一道单选题,答案错了就没有悔改的机会,只能等待下个题目的出现,而在下个题目中出现的是一个人,一次机会。丢了,只能在余生的时光里一个人静静的哭泣。也许现实的生活里,感情常常与金钱相互矛盾,也许真正矛盾的它们,而不是自己。
青梅已谢,竹马已老,爱的人还是都变了模样,没有改变的是那颗陪伴彼此的执着。是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靠着爱情的惯性缓慢前行,是不是所有的相遇都会注定一个结局?是不是每一个相爱的人都会经过苦难的岁月,然后一起过着富裕的物质生活?
辉煌文章2:掏呜嗡
文/王一兆
阳春三月,天是一片灿烂,地是一片辉煌。水乡垛田一块块垛子上嫩黄的油菜花铺天盖地次第开放,一群群采蜜的野蜜蜂,呜呜嗡嗡满天飞舞。它们有的停在油菜花上精心酿蜜;有的忙着寻找人家屋檐上的芦苇网箔或土墼墙上的小洞酿蜜。每每在这个时候,乡村的孩子就会左手拿着一个玻璃瓶,右手拿着一根芦柴或小树枝,站到人家土墼墙边去掏这些进洞休息或是做蜜罐的小精灵,以此来作乐,或者到人家屋檐边去找呜嗡屎来吃,(乡村的孩子总喜欢把蜂蜜这样来称呼)。我童年生活就是伴随着掏呜嗡渡过的。
呜嗡是水乡兴化地区老百姓对野蜜蜂一种普遍的俗称。呜嗡,它体形像蜜蜂,呈黄色,背上有一条条黑色的条纹,叫起来呜呜嗡嗡的,也许正因为它的这些特征,人们才给它起名“呜嗡”。这些小生灵每逢阳春三月,油菜花吐出泥土清香之时,就会给乡村的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20世纪70年代前后,乡村的孩子没有太多的玩具,掏呜嗡便成了孩子们春天最好的娱乐活动。你看,邻居王大爷家的土墼墙下,就围了一群邻居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一样的一手拿着玻璃瓶,一手拿着芦柴棒在墙壁的小洞里掏呜嗡。他们是那么专注,那么用心,仿佛是在雕刻一件工艺品那样的精心。那些放学的孩子书包一撂,也拿了一只白色玻璃瓶,和一根一尺来长的芦柴管,加入到这掏呜嗡的阵营中来,一时间,乡村的大街小巷里、人家的土墙下站满了掏呜嗡的孩子,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靠近墙壁的孩子,他们知道呜嗡喜欢躲在土墼墙的小洞里酿蜜,要想那些躲到洞里的呜嗡出洞来,是很难的,但乡间孩子有的是办法,他们有的趴在墙边把瓶口贴着呜嗡洞,用芦柴棒轻轻的往洞里掏,好象理发匠替人掏耳朵一样的小心翼翼,大概是怕把洞里的呜嗡掏死,所以,他们从来都是那样的小心翼翼。
没有找到呜嗡洞的孩子就围在一起,挥舞着手中的瓶儿、芦柴棒,蹦着跳着,大声唱着“呜嗡、呜嗡你进洞,我把钱来你用用”的儿歌,追逐着飞舞的呜嗡让它们进洞。顿时,呜嗡的叫声和孩子们的歌声响遍了整个村庄。舞动的孩子,飞舞的呜嗡,绯红的夕阳,人家的茅屋,远处的杨柳树,构成了一幅乡村夕乐图。
那些呜嗡不知是很喜欢孩子们的歌声,还是被那歌声所惊吓,纷纷往洞里去了。这时,便是孩子们“狩猎”的最好时机,一旦发现有呜嗡进洞,孩子们就会一拥而上,抢着去掏。等呜嗡从洞里慢慢爬到瓶子里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胜利者的微笑,在人家墙根下掐一朵油菜花放到瓶里,让呜嗡享用。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好运的,有时候守候了半天也一无所获。孩子们绝不会灰心,他们有的是耐心,就像猫捉老鼠那样仍然会侧着身子,歪着头,把耳根紧紧地贴着墙,静心倾听洞里呜嗡的动静。守洞,有时候就是“战争”的开始。你看,邻家名叫大头脑的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进洞的呜嗡,刚跑上去准备把瓶口靠上去,可是那叫小兔子孩子也溜了上去,“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大头脑气愤地冲到小兔子的面前,一把抢过小兔子手中的酒瓶,一下子就掼到了地上。小兔子也不示弱,也来抢他的瓶子,于是他俩就打了起来,其他的孩子听到了打骂声,连忙围拢过来,乘着起哄。顿时打骂声、哭声、叫喊声汇在一起,小村的上空一下子哄闹起来。
哄闹一阵后,一些机灵的孩子则另辟蹊径,到人家房檐下去寻找呜嗡产在芦柴管里的蜂蜜去了。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太多的瓦房,大部分人家盖着草房,屋檐边则是芦柴倒檐,那些呜嗡就把蜜产在芦柴管里。胆大的孩子一旦发现新鲜的泥土封着口的芦柴管,为了吃上蜂蜜,就会打起高肩,从人家屋檐上把芦柴抽出来,然后几个人围在一起,把芦柴管用力一剥,立即就会看到一节一节的用泥隔开的、嫩黄色的菜花蜜。用一根短短的芦柴篾轻轻一挖,放入口中,那香甜可口的感觉比吃山珍海味还要享受。他们一边谈论着蜂蜜的可口,一边寻找下一个目标。
辉煌文章3:辉煌永伴祖国
文/李东升
很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讲演中,讲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有一天他外出访友,忘记了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结果无法返回。因为当地的法令规定,华人夜出如无通行证和夜灯,一旦被荷兰巡捕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出于无奈,他只得花一元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因为荷兰巡捕不会干涉日本妓女的客人。
孙中山说:“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很高,行动也就自由。这个华侨虽然是个千万富翁,但是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连走路也没自由,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娼妓……”
这个故事,是我好多年前读过的,至今记忆犹新,不能忘怀。
一个国家的强盛或衰弱,常常决定着她的人民在世界上的生存地位,或崇高荣耀,或受人歧视。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他还深情地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共产党人为了祖国的富强,更是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现在,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2012年的奥运会上,中国以38枚金牌,总奖牌数88枚的成绩,历史性地名列金牌榜第二位时,“旅美华人、华侨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飘扬在伦敦赛场的时候,“我们虽然居住在美国,但我们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
一个侨居加拿大的华人说得更形象:“当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升起,对身在他乡的我来说,显得特别骄傲,那种感觉好像连出门抬头时,都比往常更高些。”
祖国的强大,祖国取得的每一项辉煌,国外的侨胞,都会和我们一样,感到骄傲、自豪、幸福,因为祖国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母亲。
回想过去,当母亲受人歧视的时候,作为这个母亲的子女,他们能不感到耻辱、痛苦?孙中山先生所讲的那个真实的故事,为什么能使听众落泪、愤怒,因为祖国母亲正受着西方列强的欺侮,即使你是大富翁,可是在荷兰巡捕眼里,居然连个日本的妓女都不如。
今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在当今世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政治经济地位,谁还敢歧视她的人民?在欢庆第六十三个国庆节的时候,作为祖国母亲的子女,都该自问一下,我要为祖国的未来增添些什么?
辉煌文章4:辉煌之处的伤
文/迹子
璀璨年华,美丽时光,犹辉煌天堂。可是,安静的天堂,总暗藏很多悲伤。也许,我拥有过很多温暖然后失去了,也许,从未曾拥有太多。一切都不可置否。
我发誓不要让自己因为一些小事而难过,可是,总有那么些时候,悲从中来。我又像失去了理智一样,发疯一样地飚歌,唱得撕心裂肺,然后觉得自己的心并没有很痛。我全然不顾身边还有什么人了,我只知道,我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而只有这样一种类似冲动的歌唱会让我觉得心安。
唱完歌觉得嗓子嘶哑了,于是关闭了QQ,关闭了人人,关闭了飞信,还关了手机,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开始疯狂地在灯光下抄起笔记来。一字一句,我忽然想起鲁迅,在他沉寂的那十年,他是以抄书度日的,“以代醇酒妇人。”我体会不到鲁迅的痛苦,但大概也没有谁可以体会我的痛苦吧。一直写一直写,写到眼睛发酸到痛,抬起头,觉得好受很多。
我不喜欢别人一次一次对我食言,我每次总是说“没有关系”只是因为我不想让人觉得愧疚;不喜欢别人只把我的话当做玩笑话,我每次“呵呵”地笑只是说明我无言以对不代表我在讲笑话;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那么骄傲,一个人可以对自己骄傲但凭什么让我显得那么卑微,他们知不知道卑微得太久会累到很想离开?也不喜欢别人对我敷衍,你要么不回应,要么就给我认真点,这样在我一场段一长段话之后“恩恩啊啊 ”的算什么?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喜欢。我很难过,自己从来都没有重要过。那些人口中的“重要”两个字仅仅是两个字而已,而不是放在心上。我的悲伤我从不想向别人说,因为没有任何意义。于是,那些人,总以为我是不会受伤的,一次一次让我难受而他们竟毫无知觉,多么可笑。怪他们?怪我?谁知道呢。谁都不怪,这本就是一种成长。我看得很开。我难过不是因为其他,仅仅是因为自己投注的感情太多。大概,人都要学着自我保护,我不应该那么喜欢认真。就这样吧,已经这样了,最坏也坏不成什么样。当一切成为习惯,就都好了。
我的笑容又多灿烂,我就有多辉煌。你们看见的我有多辉煌的样子,我就有多伤。
三月底,阳光开始明媚,我也会跟着明媚。明媚到看着自己闪耀,明媚到看不到辉煌处的黑暗,尽管,越是光良的地方越是隐藏着深深的黑暗。
累了,晚安。
辉煌文章5:难见古时辉煌的班姓、汲姓、主父姓
文/贾载明
“班、汲、主父”这三个姓氏,早在汉朝时就产生了声名显赫的人物。如班固、汲黯、主父偃。
大家知道,班固是仅次于司马迁、司马光的著名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还是文学家,著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一颗政治巨星,能力超群,深得汉武帝器重。
而主父偃这个人,也是汉武帝足下的大臣,权倾一时,名振朝野。
特别是班姓家族,不象汲黯和主父偃”孤星”灿烂,而是多星闪烁。
班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据《中华姓氏大全》载,班姓出自芈(miē)姓。春秋时期若敖的后代。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班”和“斑”通用,后改成“班”。二是据《风俗通》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的后代。
令人赞叹的是,班姓家族连续多代人出现学者及政治家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到了班彪这一代,不仅班彪是了不起的历史学家,他有三个儿女也非同小可,两个儿子,班固、班超,一个女儿班昭。班固了不得,班超更是英豪,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阳去做教书郎,他和母亲也跟随而去。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只好到府中帮助人们做些抄写工作,用来维持生计。但他认为这样下去实在没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投,长叹一口气说:“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傅介子和张骞,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能这样长久地当文抄公呢”!随后,他就投笔从军去了。“投笔从戎”的典故即来源与此。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大将军窦固,屡建奇功。汉明帝永平16年,他奉命出使西域,率领36人,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常用的成语就来源于出使过程中。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使得西域五十余城获得安宁,巩固了汉朝在边疆的统治。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他的愿望。年老后,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同年病逝,终年70岁。
班固、班超两兄弟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历史家、文学家、政治家。由于才貌双全,被召入宫里当女官,深受成帝的宠幸。有一次,成帝要她陪同乘车游后庭,她以礼制不合而婉拒。后成帝移情于赵飞燕,将其冷落于长信宫。于是,他作赋自伤,文辞哀楚凄丽,千百年来被传诵不绝。著有《女诫》七篇流传后世。
当今中国的一些大姓大族,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往往都能找到辉煌发达的历史人物。反过来说,历史上,巨星似的人物对他们的家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可是,也有一些姓氏,虽然古代盛极一时,但后来便不繁荣昌盛了。我上面说的班姓、汲姓、主父姓就是这样,他们在汉代时那样引人注目,可是后来却人丁不兴旺,人才也少见。汉代以后,班姓只是在清朝出了一个内阁大学士,叫班第。汲姓在汲黯之后,西晋时出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汲桑,北魏时出了一个义士汲固。而主姓人,在主父偃之后,就难以发现有影响的历史名人了。
看来,家族的发展是有盛有衰的。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再认真打量一下汲黯和主父偃两个人物。
汲姓人,文王姬昌的后裔,以地名为姓。春秋时,周文王之后康叔被封于卫,其后代有卫宣公,太子居于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称太子汲,其后代支庶子孙遂姓汲氏。《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汲氏,卫宣公太子之后居汲。因以为氏。”望族居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另有一支汲姓人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宣公的支孙中有受封于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的,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封地之名为姓,称汲氏。望族居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东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汲黯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胆子特别大,敢作敢为,连皇帝的命令也敢于违抗。当南方的“越人”发生动乱时,武帝让他去了解调停。但汲黯走到现在苏州那个地方就打道回府了,对武帝说:让他们打打好了,这是越人自己的事,喜好打斗是他们的风俗,“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洛阳城失火,烧毁了千余家,汉武帝派汲黯去做安抚工作。他回来却说:火灾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足忧也。不过,我路过河南的时候,看到水旱受灾万余家,粮食奇缺,父子相食,所以我假传你的旨意,“发河南仓粟,以振饥民。”两次严重违规行为,导致汲黯降级降官。
汲黯在皇帝面前说话毫无顾忌,时不时地顶撞武帝。有一次,在朝上汉武帝组织讨论倡导儒家学问时,汲黯冲着武帝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思是说,内心的欲望很多,行为上又想实行仁义,企图达到唐虞那样的治国效果是不可能的!)武帝先是说不出话,而后发怒,接着罢朝而去。汲黯原则性极强,看重气节,行为严整。汉武帝可以蹲在厕所里接见大将军卫青,可以不戴帽子接见宰相公孙弘,可是却不敢衣冠不整接见汲黯。汲黯还自持格老,十分傲慢,任何人都瞧不起,连田蚡这样的皇亲权贵也不尊重。汲黯还有一个大毛病,“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所以跟不少同朝官员没有感情联系。
当然,汲黯的长处是能力太拔尖,当东海太守的时候,因为患病,长期躺在病床上,可是一年以后,东海郡大治。不好治理的地方,汉武帝就交给汲黯去治。楚地金融管理紊乱,私铸钱币的风气大盛,难以治理。汉武帝又想起了汲黯。这时候汲黯被免官在家。武帝下诏要汲黯去刹住这股风,官拜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可汲黯拒不受命,连续几次催促,才勉强受命。后来将淮南治理得很好。
汲黯逝世后,葬在现在的山东省鄄城县,坐落在洛水之阴的一个古龙山文化遗址上,冢高2丈,周长30丈许。此墓有如此规模,说明汲黯在汉武帝时期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声誉;2000余年的时间过去了,其墓能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说明人们非常敬慕汲黯。
关于主父姓,战国时赵武灵王这位很有作为的君主把皇位让给小儿子惠文王后,自号“主父”,就是后来所说的太上皇。武灵王在位时,他要求国人穿胡人服装,以便于骑射。骑马代替了战车,国中军力渐强,和秦国抗衡,后因宫廷政变,被困饿死于沙丘宫。 “主父”就成了“主父姓”的来源。
主父偃也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风云人物,因为主父偃为加强中央集权体制提出了《推恩令》等计策,深得汉武帝器重,在一年时间内升官四次,破格任用,可见主父偃的政治本领非常高强。西汉时,诸侯国地域广大,独霸一方,且容易相互联合造反的形势,诸侯王势力大,曾经发生过“七国叛乱”,贾谊和晁错都建议过“削藩”。诸侯王的爵位继承制度,规定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子孙没有继嗣的资格。针对这种情况,主父偃献出了《推恩令》。《推恩令》中认为,原来的分封制度,得到恩惠的人太少,皇恩普及仁义的面太窄,“诸侯骨肉子弟无尺地之封,仁孝之道就得不到播扬。”所以要“推恩”。《推恩令》提出:“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将诸侯国的统治区域分解化小,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能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但主父偃这位政治明星干出了许多缺德非法的事,他官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热,很多大臣上门去巴结他,给他送钱送物,主父偃都一一照收,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他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齐王宫中为妃,但遭到拒绝,便憎恨齐王,发泄私愤,企图将齐王扳倒,上书武帝,言齐国富强,然齐王血缘不是皇帝的“嫡系”。武帝便派主父偃到齐国去当宰相,目的是监视齐王。到了齐国,他派人调查齐王和自己亲他姐姐的通奸的事,准备上书武帝,然后又故意将此案透露给齐王,齐王大恐,自杀身亡。齐王死后,赵王非常害怕,因为赵王得罪过主父偃,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赂和逼死齐王之罪。武帝下令逮捕主父偃。主父偃的确太有才能了,汉武帝并不想杀他,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说齐王的死主父偃是罪魁祸首,不杀主父偃收不了场,于是主父偃不仅自己被处死刑,整个家族都被诛杀了。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埋葬他。
从家族发展的脉络里,依稀可见,人的性格在人的发展、族群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汲黯与主父偃这两个历史大名人有不少共同点,同为汉武帝的大臣,都是治理国家的大腕级人物,性格都非常极端,太强太刚。主父偃还有两最至命的弱点,一是贪财,二是喜欢整人,且整人不择手段,连齐王的弟姐恋情他也揭露,做得太毒,怎么不断子绝孙呢!不止是公孙弘要主父偃死,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都感到害怕,纷纷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主父偃不死,很多人都不得安宁。司马迁在史记中《史记》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窃以为这不怪“诸公”,责任该主父偃自己承担,他的胸襟太不坦荡了,心地疾狭而称强,必不久长。主父家族从此一蹶不振,或许与主父偃的性格遭到灭族有关吧。
汲黯的性格也太偏激,但他比主父偃清正,也不象主父偃那么使用狠毒的手段整人,所以得到善终,而且儿子也受到了封赏。很多历史事实表明,历史名人对本家族的影响很大。汲姓家族不怎么兴旺,是不是与汲黯孤傲的性格遗传有关呢?孤傲则不和众,不和众则生存难,生存难则逐渐枯萎。是不是这个原因,笔者不敢肯定。
至于班姓后世不发达的原因,更不敢轻易下结论,将这个疑问留给读者去思考吧。
辉煌文章6:承载与辉煌
文/罗登求
天井
老房子中的天井是这栋房子的阳光隧道,有了天井,就能承接天宇中的紫气红霞,就能尽享太阳的恩赐所播撒的光明。
老房子内有镂花的屏风,磨光的石阶和墙壁上的古色古香的匾牌,这些都是年代久远的物象,也足以突现和佐证昔日主人的雅致与豪富,显赫与辉煌的地位。
天井的正下方一棵古老的桂花树,高出屋檐,一年四季苍翠欲滴。八月那碎小的桂花花瓣,并不抢眼,但馥郁的花香却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那枝桠上的鸟巢一个个叠在上面,出出进进的鸟儿,将挺立的树当作自己的家,当作繁衍后代的摇篮。我们与鸟毗邻地房子一上一下,一起起居,和睦至亲。
屋承阳光润气,就多了几分神秘,也增添了主人的期盼,时光荏苒,革故鼎新,但一进有三的老房子正因为有这天井的布局,使后人仍是那样的充满挚爱和依恋。
天有星宿,那是天的棋子,我们人类也是天的棋子吗?天有月亮,那是梵海的船或救生圈,我们人类也是超度苦海的船或圈吗?天有太阳,那是温暖与舒适的比拟,我们人类在享受着温暖的同时享受着生命的承载与辉煌,也正开启心灵的天窗,揽日月之精华,纳百川之宏浩,盈盈泱泱,奔腾不息。
檐画
飞檐鹤首,那古色古香的檐画分布在屋檐的“人”字形的檐下和正前的屋檐下。栩栩如生的画,尽管年代久远,但颜色却非常地清晰和逼真,可见古人艺术造诣精深。
每一壁画就是一曲动情的戏,人物表情或喜或怒,或惊讶或悲切,我们入神地看着,仿佛进入了令人亢奋的世界,或把我们带到了封存了很久的世外桃源。
历史与现实总是把世事一分为二,我们在寻找历史的同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或者是灰暗,或者是豁亮,我在檐画中寻找着自己的影子,但一直捕捉不到影子给我们的启迪。
现代房屋建筑风格越来越追求协调和舒适,檐画的画风一直紧盯着我们的举动,我们是否用盲动的手拆除这些老房子呢?但我颤动的手竟然一点力气也没有,我的涂炭是我罪孽的开始,我站在那里细细地品读画的风骨,竟使我一蹶不起,最后我能否与画一起永存?
石雕
原生的石头以缄默的方式落入荒野的那一刻,就没有奢望地状态存在着,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都能佐证它的顽强秉性。
树木花草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地老去直至倒下,或朽于泥土,或被烈焰焚燃。溪流不朽,山风不朽,时光却将石头磨砺成有原始血性的饰物,装点人类的居室华构。
收敛一种原始的野性,又经过烈焰的焚燃后,让时光凿镂多余的累赘,又点点滴滴地剔除与生命无关的细节,凸现一种古朴的辉煌。
从原生到古朴,从沉重到简约,仅这一过程演化了千百万年,最终归宿于一种亮丽奢华的装饰,栩栩如生又威震八方地端坐在老屋的门侧两旁,或嵌于屏风下的石阶旁,走出风雨的炼狱,彰显着思想与艺术的最高境界,获取一种超常的真正地生命的价值。
辉煌文章7:创造辉煌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文/兰草
当踏上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奔驰在阒无人际的森林与草原时,不知为什么 ,我突然想起风是刚在冰岛告别的那座称赫夫蒂的小白楼 ,当年美苏两国首脑在那秘密会晤,结束了冷战,而后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历史消失,这惊心动魄的大变迁,让俄罗斯人经历了漫漫无际的长夜,他们的现状该是什么模样,我在心里这样想。
作为中国的邻邦,俄罗斯在几百年东征西伐的历史拓展中,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在苏联存在的70年间,以及解体后的今天,国际社会仍然无法否认它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由于19世纪俄国文学戏剧和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影响,俄罗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那个特定年代,我们向往着莫斯科,一种真诚的向往,深深地镌刻在幼小的心灵,它同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融为一体。
莫斯科坐落于莫斯科河畔高低不平的缓坡上,整个城市像一个辐射的蜘蛛网,呈环形放射状的布局。莫斯科河如一条银色的玉带从城中蜿蜒而过。加里宁大街、高尔斯大街、阿巴尔特大街,依旧熙熙攘攘,建筑物上CCCP苏联国徽标志也时常可以看到。那个曾是共产主义信仰的中心圣地,左右着世界政治的超级大国已随历史消失。
莫斯科的城市规划是个大手笔,建筑高大恢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像一座座高高起伏的山岗横在眼前,让你感受到一种帝国文化极尽铺张、美轮美奂的大气。我猜想,这其中,有疆土辽阔的缘由。莫斯科的街路很宽,有的宽到意想不到的境界。上百年或是几十年前修建的古老街道,竟和今日8车道的马路一样宽。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发现有好长一段路来来往往并列着12辆车,而且中间还种有树木、花草,这种超前的规划,令人折服。遗憾的是,由于莫斯科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有的路段,虽然宽宽的街路,也是汽车首尾相接,走走停停。
阿尔巴特大街两公里长,个体商亭、摊床比比皆是,画家、音乐家、民间艺人云集。古朴典雅的建筑,带有中世纪的风格,白桦木雕刻绘画的套娃、望远镜、披肩等随处可见。走不多远,就能看见几位年青画家排成一行,为过往的行人画肖像,同时也出售他们的作品,这条富有动感的街路,因此充满了很浓的文化艺术氛围。那间普通的小楼是普希金的旧居,他在这里完婚后,度过了一生幸福时光,如今已成为普照希金纪念馆。没有时间来得及走进去,心中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然而,在莫斯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民族对祖国的责任和荣誉。这是个不肯忘怀历史的城市,一幢幢敦实厚重的建筑,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从莫斯科人那庄重、虔诚的眼神里,从他们昂首阔步的神情里,分明感受到他们对过去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的怀念和敬仰。在莫斯科街头,随处可见卫国战争民族精英的雕像,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给这个民族这座城市带来的荣耀。还有那些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在一些繁华的街路,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透着一种浓浓的民族情节。
在这些凝重而壮观的画廊和纪念碑、雕像前,时常可以看见一群众群孩子在听老师讲解民族不屈抗争的历史,告诫孩子记住民族曾经的苦难。我不知道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但他们不顾寒冷,全神贯注地听着记着。一个不忘战争和痛苦的民族是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正是由此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成为莫斯科人创造辉煌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克里姆林宫城墙下,有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二战中卫国战士而建。深红色的花岗岩上刻着1941至1945,墓碑上卧放着一面军旗,两名持枪站岗的士兵肃立两旁,墓地中间一簇长明灯永不熄灭地燃烧着,提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无数英雄。
莫斯科河一泓澄水,丘陵坡地上那道朱红色的锯齿形层叠起伏的高墙里,可见克里姆林宫的宫殿、官邸、教堂、博物馆等许多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形状各异高低不等塔楼,嵌着巨大红色玛瑙五角星,塔楼和教堂尖顶最先远远地夺走游人的视线。
克里姆林宫被高大的城墙和别致的的塔楼环抱着,一幢幢建筑被草坪和花坛、树木衬托着,楼前是一个很宽的广场,里面停放着许多高档轿车,一道铁栏杆挡住了游人的脚步,不时可见警察流动。
克里姆林宫大殿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依然风采犹存。它是国家的心脏和历史见证。领袖们和各国首脑商谈国家和天下大事都在这里。克里姆林宫红石铺成的广场中间,矗立着几座峻轩宏丽的大教堂。走进圣母升天大教堂,一排排石柱、五个金光耀眼的圆顶,增添了金碧辉煌的华丽气氛,俄国沙皇曾在这里举行加冕和一些隆重仪式。用多梭形石块砌成的多棱宫,是俄国沙皇接见国内贵族、外国使节,举行皇家婚礼的地方。
红场是莫斯科的精华,采用黑、红大理石和花岗岩铺成的阶梯式列宁墓坐落在红场,墓室一半地上,一半地下,排列走进去,70多年风起云涌,列宁还静静在躺在透明的水晶棺墓里,覆盖着党旗,胸前别着勋章。持枪站岗的士兵肃立守卫在那里。
红墙下一条幽径,苏联12位国家领导人的陵墓排列在这里。石碑林立,雕像林立,他们的名字在大理石和青铜中永恒。
从红场回来,我对莫斯科人的民族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了更加真切的感受。我想,世界上很难找出第二民族象俄罗斯那样创造出卫国战争的奇迹,很难有第二民族像俄罗斯那样可以与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作出的贡献相比拟。历史是现实的良师,后人不该忘却。
辉煌文章8:东川,曾经的辉煌与悲壮 ——巡游东川感悟历史的沧桑
文/小不点儿
1988年,我第一次到东川,是因为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的说明文,中文系毕业的校长老张,带领我们一行十几人前往东川蒋家沟实地参观。学校的中巴车在曲折蜿蜒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满目的美景接踵而至。第一眼看到那色彩、那层次、那线条,便忍不住惊叹,真美啊……美得太不真实了!
然而,在这美丽景色的背后,有谁知它深埋着数十年前的繁华与苍凉。随即引发了我对东川这块土地的沉思和叹息!
东川,一座“因铜而生”的小城,一座“因铜而死”的小城。说起东川,你也许会对红土地的色彩依叠印象深刻,也许每年都在期待着去参与一场泥石流越野赛……随着这些标签的兴起,你也许都快忘了,这个地方的根和魂,是铜矿。
时代更迭,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消失和重建。消失的东川是那个因铜矿而繁华的东川,重建的东川虽有工业旅游兴起的苗头,却依然摆脱不了一代“天南铜都”繁华落幕后留下的伤痕。曲折蜿蜒的矿山公路,老旧的苏联式建筑,研究所遗址,选矿厂遗址,竖井遗址……到处都是遗址,这些遗址一直在讲述着它们最后的一瞬间:数万人热闹喧腾的山谷,一夜之间就无影无踪……
落雪、因民、汤丹、滥泥坪、石将军、白锡腊、新塘……如果你有幸去过这些地方,你能看到时间都在这里停止了,你能在这里参观到几十年前的时间景象,它们就像一个个“时空站”,而东川就是一个“时间博物馆”。每一处遗址,每一个失落在数十年前的小镇,就是东川千百年来的时间伤痕。
现在的东川,更像是一个遗落的乐园。繁华落幕不过一瞬,它破旧,它荒凉,但每个棱角映照的都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瞬间。尘封了千年历史,所有的辉煌、欲望、欢乐、心酸、生死、聚散……都印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它是为那个时代付出了所有,却拖着残破身躯的一片土地。
这里积累着千年的铜矿采冶历史,随着铜矿资源的枯竭,随着生产工艺的转换,半个世纪来中国现代工业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腾飞梦,都已化作最后一层尘埃,凝固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山坡、每一栋房屋…… 这便让他有了滇东北最为苍凉壮阔的风光。当晚霞从西边照耀这些山坡时,铜色之中,每一个破败不堪的角落,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久违的繁华。
历史上,“天南铜都”这个有着霸气名字的地方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1954年由昭通专区的会泽,巧家的汤丹、落雪等地改设东川矿区;1958年撤东川矿区设东川市;1998年12月撤销地级东川市,设昆明市东川区……
东川拥有3200多年的铜冶文化历史,最早发现铜矿据说是因为马帮常年走过,被马踩过后山体上露出了金色的铜矿。史料记载:东川采冶铜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云南青铜文化早期的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两汉的繁盛,铸就了铜洗的光彩和白铜的盛明;明清进入鼎盛,“乾隆元年至五年,年产铜500—750多万斤,除供给京师铸钱的铜料外,还供各省采买(专供各省来云南采买去自铸的,称作“采买”)。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年产定额铜为316.572万斤,专供京局。整个清乾隆年间,东川铜产量约为全省的75%,而当时云南铜矿产量占全国的82%”。清乾隆3年,公元1738年,清王朝停止铜进口,改由国内自己生产供应,东川铜矿由原当地人开采,官家抽税,改归官办,将所有产粗铜运京师铸币。东川铜成为大清的金融根基。《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志钱法》记载,“乾隆52年,公元1787年,东川建矿庙,为表彰东川铜矿对国家的贡献,乾隆58年8月,乾隆皇帝为东川矿神庙亲笔题写、赐予‘灵裕九圜’之匾额。” 东川府志记载,清乾隆年间,“从前大厂(矿丁)率七八万人,小厂亦万余人,合计通省厂丁,无虑数百万人,皆各省穷民来厂谋食。”可以推算出,当时东川吃铜饭的人已达百万。 东川自古以来就以产铜而著称全国,清朝中叶,东川的铜就已成为朝廷铸造货币的主要原料,古老的炼铜方法对木炭的需求量极大,每炼铜100斤,要用木炭1000斤,就要砍伐10000斤林木。据推算,清朝乾隆年间,每年要砍伐约10平方公里的森林,才能满足需要。到1949年,东川的森林已所剩无几,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干旱风蚀加剧。造就了世界天然泥石流的容姿,流淌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东川铜矿被列入重点建设项目,随即便是声势浩大而又艰苦卓绝的基本建设和“万人探矿”,矿田即汤丹、落雪、因民、滥泥坪、石将军、白锡腊、新塘等大小铜矿床组成。
1952年,成立东川矿务局,矿务局办公地设在汤丹。这里的大多数人来自远方,支援建设,他们都聚首在这片高寒而荒凉的土地上,为国家建设输铜。
汤丹的小镇上,这里最有地位的地方是东川矿务局,围绕着这个中央级单位建成的有中小学校、医院、银行、商业部门等等,几万人都是一个单位的,他们都工作生活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山间轰隆隆的炮声、矿渣沿山箐滚落时的震颤、贝拉斯(前苏联出产的大型工程车)发出的巨大的轰鸣,沿山脊一直往下的高山索道,还有山沟里流淌的一定是带化学品味道的水,那叫硝水……满目疮痍。满世界都是巨大的机器和它们发出的轰隆声,满世界的孩子都可以在路边捡拾到遗漏的螺丝或者火花塞,然后把它们做成陀螺,用马达线抽打,使其旋转…… 他们对工人的身份感到很自豪,总结下来,他们的自豪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精神上,工人老大哥的称号使他们感到了鼓舞;另一方面是经济上的,一个工人的工资加上福利可以成为一家人的保障;在中央级单位的庇护下,工人们吃、穿、住、行、医……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国家保障。走在汤丹丝毫没有变化的街道上、小巷里,恍若隔世,发现整个小镇人去楼空,只留下一栋栋老旧的苏联式建筑和褪色的宣传标语,残破的高音喇叭垂挂在树上,像是上了吊,不再尖叫。
汤丹往山上走2公里左右,一个叫“老明槽”(本名即为露天开采之意)的地方便是汤丹最早的矿场。“先在山上堵上一摊水,在山坡上堆木材烧,然后将山上的水放下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山体崩塌,获得铜矿。”这种开采方式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其间历经兴衰。站在老明槽前,曾经留下的矿洞依然留在那里,而今这里依然是矿场,却再没有昔日的熙熙攘攘,而开采声似乎仍在呻吟着,似乎随时就可能永远安静。这里,专家楼里古树参天,荒草丛生,水泥砌成的喷泉已经不会再涌出水柱。这栋老式的苏联建筑是东川最早建成的房屋之一,这里曾经居住了几十名来自前苏联、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的专家,他们就是在这里为东川规划了一幅蓝图,并将数万人投放在这幅蓝图当中,让他们在工作中寻找人生的价值,让他们在生活里不断发酵出欢乐、悲伤、奋进、彷徨…… 这里曾经的辉煌,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的年代里,住着中国最顶级的铜矿专家、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教师,而随着矿务局破产,这里的辉煌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多少人是流着眼泪离开这里的。
继续沿着山路驱车而上,大约40公里吧,到了一个岔口,我清晰的记得,这个地方叫零公里,从这个岔口再往上几公里,便能看到曾经整个矿山的地标:在海拔三千三的落雪,一个叫二百二的地方,曾经伫立着这片矿区最为耀眼的竖井!之所以说耀眼,是因为在数十公里外的山头,依旧清晰可见!我们继续驱车爬升,穿过一片废弃的选厂,“头顶青天,脚踏云海”的“大井架”,如今只剩下一个深不见底的巨大洞口…… 落雪,一个很美的名字。但是它的气候却不是那么让人舒坦,按照现在的说法,这是一个高海拔常年积雪的高寒地区,这里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唯一能种植的东西就是土豆…… 现在地图上似乎已经找不到这个地方了。
你可能知道梅里的日照金山有多么光辉灿烂;你可能知道纳木错的星空有多么神奇迷人;你可能知道洱海的日出有多么的恬静安逸;你可能知道如何陶醉在丽江小资的夜幕里……但如果你想看这些,你最好别去东川,因为它会让你失望。它破旧、荒凉、到处能看到泥石流的踪迹…… 它带给人们太多的思索和悲凉。
但如果你愿意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东川是中国现存不多的工业文化遗址,是时代留下在这片大地的一个记号,是我们研究中国工业文明必不可少的素材,是世界泥石流地质博物馆,它还应该是一个极度时尚的地方,无论是建筑,还是这里透露出来的气质,连同红土地展示出来的美轮美奂,都无不散发着一种废土美学、群山沟壑、荒凉神秘、秃山荒岭、河床抬高、乱石遍地的沧桑美!
这个因铜而生的小城用它漫长而卓绝的铜开采历史,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脉搏,从青铜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东川作为天南铜都,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铜产地,他把他最后所有的光辉,奉献给了那个时代,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东川,你曾经的辉煌、悲凉一同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2021/5/27年
辉煌文章9: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文/沵给的伤还洅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举双手赞成荀子的这句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应当不要死要面子,诚诚恳恳地虚心向别人学习,也就应了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谓真诚,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尽管有时候别人说话的语气和用意格外伤人,因为你自己是在向别人学习,一定要忍。想一想别的什么事情,咬咬牙关,一切都会过去。
人生,之所以精彩,不过是因为人生中我们在不断的向别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达到另一高峰,登峰造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会十全十美,如果一个人想更加完美,必须虚心学习,这样是铸就辉煌的必由之路。
唐太宗对侍臣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美好,付出一点温暖,让他人光亮。
辉煌文章10:老水东的灰黄与辉煌
文/蔡旭
听忠良街讲古
在水东,四通八达的新大道辐射着未来,阅尽沧桑的老街沉积着过去。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精彩的历史更不能忘记。
这一天,我来到正在修复的忠良骑楼街,听它讲一条古街的历史,水东最早的历史。
这条海岸滩涂发育而成的老街,已经360岁了。
早在清朝,这里就设置了官方机构:康熙二十二年的海关署,乾隆三年的盐科司,咸丰元年的抽厘局。
随着水东港的日渐繁华,它成了外贸一条街,商铺、酒楼、旅店林立,有诗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
街道两旁的骑楼,以亚热带特色与南洋风情,讲解着海洋文化、航运文化与商埠文化。
我听到,“忠良街”用自己的名字,讲述了一方水土的品格,一方人的美德。
“冼太夫人庙”,讲着南北朝时期,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爱国爱民的传说。
陈罗义士的故事,讲着明崇祯年代,他们不惜舍身救民散粮赈灾的壮举。
又有清康熙年间,电白巡哨把总率船征讨海贼,而全部壮烈牺牲的篇章。
直到抗日时期,为弘扬忠良精神,省府以一块“忠良街”的牌匾为之正名。
即使后来也换过时髦的名字,最终也会还魂,回复“忠良”的名称。
这一天,我来到忠良街,看到修旧如旧的骑楼与石板街的本来面目。
看到灰黄的墙面,闪亮着曾经的辉煌。
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是走进历史的入口,又是通向未来的出口。
一条步行街,文化街,特产街,重现着历史的精彩。
古韵风华,一张历史的名片。
也是一张现代化新城,不可或缺的新名片。
站在油地码头眺望
一条木船坐在街边,坐在海边。
讲着油地码头的历史和水东城的历史,讲着一个码头对一座城市的贡献。
自古以来,水东湾就是一个天然的良港。风和日丽时,穿梭着一帆风顺。台风袭来时,停泊着一路平安。
这一天,我站在油地码头眺望,一眼望到了明朝末年,水东港已成鱼货集散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到清朝,又有了直通江门、广州、香港的航线。
望到八、九十年前,港口桅樯林立,码头车水马龙,四海客商云集。“太平洋”、“五大洲”、“东泰号”、“东利号”,运进来洋油、布匹、食品与针织品,运出去食盐、桐油、花生油、竹木器与土特产。
“咳哟咳哟!”码头工人车拉肩扛,推动着一座城的历史车轮。
大汽灯亮如白昼,照耀着一座城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离合悲欢。
站在油地码头眺望,我望到了五十多年前的自己,在退潮的海滩上捡过小鱼虾仔与聊以充饥的红树林种子,货轮与渔船驶进了好奇的眼帘。
而在荔红时节,我与倾城出动的人群一起,曾为力争上游的龙舟,忘情地欢呼叫喊。
如今,货运大码头虽已搬离,油地又成了交通、旅游、观光的胜地,一座花红树绿的公园。
船来船往,运走的是岁月,运不走的是乡愁。
我站在油地码头上,眼中,一边看着千百年电白的海洋文化,一边看着身边休闲的人们的满面春风。
心里,一面留下了历史的记忆,一面涌动着现实的情怀。
辉煌文章11:朋友,谢谢陪我这么多年
文/胡佑志
在你辉煌的时候,朋友会为你唱赞歌,在你失意的时候,朋友会给你安慰。但芸芸众生,有多少知心的朋友能走进你的心里,值得你信赖,让你愿意掏心掏肺互述衷肠?
初到单位,我什么都不会,而安排给我的是数控操作岗位。一窍不通的我,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是那么的陌生。那天,机器正在运转,班长示意我升降一下机器,由于紧张,我一下子按错了一个键, 造成整台机器停止。班长十分生气地走过来,恶狠狠地说:“算你初犯,下不为例,以后每错误操作一次,罚款十元。”我沮丧到了极点。同我一起上班的阿军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兄弟,不用害怕,慢慢来,我教你。”我感激地点了点头。阿军和我的工位毗邻,属于近邻。
渐渐地,我对这位陌生的阿军有了好感。一次操作中,阿军见我这台机器运转抖动厉害,便叫我降一下车速,我及时调整了状况,终于机器恢复正常。想到有这么一位朋友鼎力相助,灰暗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
下了班,我约阿军一起去河边玩耍。阿军有钓鱼的爱好,我就陪着他,一起坐在河畔。阿军告诉我,他有一个孩子正上初中,前几年生意不好做,血本无归,他便出来找点事做,解决家里的后顾之忧。 听着阿军发自肺腑的言语,我感觉回暖的春水融化了在外游子的心,我们相互建立信任、包容,没有多余的客套和寒暄,有的是一份属于彼此的理解和懂得。
一天,阿军患了感冒,晚上服药之后,迷迷糊糊就睡着了。待他醒来,已经是凌晨一点了。由于公司实行三班倒制度,深夜班在零点接班。阿军匆忙赶到公司,见我在为他替班,他转忧为喜,对我说:“兄弟,今晚多亏你了,谢谢!”我忙说:“军哥,别见外,你不是感冒了吗?赶紧回去再睡一会儿吧。”
每当心里有委屈,我们都会互相倾吐。某一天,见我心事重重,阿军十分焦急地问我:“兄弟,遇到什么事情了吗?”我说:“昨天家里打来电话,说母亲病重,叫我立即回去。可公司还没发工资,家里没有钱,不好办啊!”阿军拍了拍我的肩膀,关切地说:“兄弟,没事哈,哥这里还有两万元,你明天请假拿回去吧。”我哽咽着说道:“军哥,太谢谢你了。”然后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军哥,内心的感动无以言表。
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扬起风帆。阿军是我前行路上不可多得的知己,多少年来,我们就这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走过漫漫长路,面对百态人生,我终于明白,愿意为我雪中送炭,与我感同身受,肝胆相照的这个人,就是陪伴我多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