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声脆

笔构网

2023-06-18文/凌杰随笔

壬寅虎年惊蛰过后的一天清晨,一阵清脆的汽车喇叭声响彻在偏安一隅的张家窝堡上空,乡亲们期盼已久的城乡班车终于开通啦。

一些提前得到消息的村民,被汽车喇叭声吸引,不论坐不坐车的,都纷纷涌向村委会门前,早起的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三五成群的老姐老妹们笑逐颜开,七嘴八舌道:“这往后,孩子们进城上学再不用拼车了,既放心又方便!”“这可比花大价钱拼私家车安全呀,坐班车多有保障!”“给亲戚朋友捎点啥东西也顺脚啊!”听着大家你一言他一语的,胖司机程三乐呵呵地和大家招呼着:“婶子大娘、二姑三姨,想进城的上车呀,今天为大家免费试坐!”

“大柳树底下还有一帮人在等车呢!”不知谁喊了一声。程三边和乡亲们招手应和着,边招呼媳妇蕙兰(乘务员)关好车门,接着鸣一声喇叭,轻踩油门,往村头大柳树方向开去。

汽车未曾走远,程三的儿子和几个小伙伴突然引燃一盘礼花,“嘭”地一声,五彩烟花腾起在张家窝堡上空,似在传送着盼望已久的喜讯。

张家窝堡地处两旗县交界处,有百余年的历史。全村500余户,2000多口人。汉族人口居多,与蒙古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和睦相处。因为村史悠久,村里人家几乎都能论上亲戚关系,三叔二大爷七大姑八大姨的,差了辈分的也不在少数。由于地域偏远,交通比较闭塞。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有幸到过县城的,也不过十几、二十人。村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人真事。78岁的特格喜老人大概预感到时日不多,突然向孩儿们提出,想到县城看一看。还好,那些年大孙子赶集攒了点钱,结识了几位好哥们。于是求好朋友开着“哈飞面包”,拉着爷爷到县城逛了一天,吃了顿烧麦,住了宿旅馆。回村没几天,老爷子就在睡梦中安详地归西了。

自从党和政府乡村振兴政策出台后,选调生大伟来到村里挑起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担子,按照培训学习的模式,凭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大伟带领大家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硬化村路,绿化村屯,规划庭院,疏通雨水排放沟渠。接着调整种植结构,在普种大玉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块,不同的土壤成分,引导村民种水稻、种油料作物。还重视发挥蒙古族老乡的一技之长,帮助、支持他们养牛养羊。

张家窝堡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张家窝堡村被县里命名为“文明村”。

可是,张家窝堡群众的心中依然纠结着一个多年未解的难题:交通不便,出行难,去县城办点事更难。要进县城,只能花高价拼私家车。所以,总盼着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能有通村的班车开进来。

今天盼,明天盼,盼疯了心的乡亲们,连个班车影子也没盼来。无奈,乡亲们只好把通班车的希望寄托在这位选调生的身上,村民代表纷纷给大伟出主意,让他求同学、拜上级、找门路。大伟跟大家解释,报告已经备案了,咱们的主张已经纳入全县振兴乡村计划范畴,班车进村已经指日可待了。然而,日出日落又一天,柳绿柳黄又一年,就是不见班车的影子,张家窝堡群众在一片失望的哀叹声中沉默了。

春节过后,突然传来好消息,张家窝堡至县城的班线批复了。最先得到信息的乡亲们,像欣赏漂亮的新娘子一样,涌到村委会,围着大伟,一边让他传达文件,一边询问准确通车的日子。村主任帮大伟解着围,挥着两手跟大家说:心都放到肚子里,正月一过,班车肯定能开到咱家门口!

今天,渴盼已久的美梦终于变成了现实,村民们能不欢呼,能不高兴吗?特别是大柳树前急着体验首班车的人们,简直都等不及了。

车子刚刚停稳,大家就忽地奔了过来,蕙兰赶紧跳下车,招呼大家排队上车,一边喊着“老姨奶慢点,踩踏板上车……”一边把老太太扶上车,安排好座位,扣上安全带。

班车开动了,乡亲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和孙大娘同座的满仓媳妇拍着大娘的腿说,“咱屯子像您这么大岁数能赶上通班车,真是掰着指头可数了,您老真是福大之人啊。”大娘回头看着对方的脸说:“这算啥,早晨出来时,我孙子还说要带我坐飞机呢!”老太太的话,招来满车人开心大笑。

车窗外待耕的片片农田氤氲蒸腾,车厢内计划着备春耕的庄稼汉们热烈交流。

汽车匀速前行,公路两旁朦胧泛绿的排排杨柳节节声,“亏着绑安全带了,要不非把脑袋磕个大包!”邻座的满都拉接过话茬,“要不咋说咱这班车安全有保障呢。”“可不是嘛,这些年拼私家车,教训还少啊?刘大桩子花空了家底,能恢复到自理,就算老天爷有眼。”“头些年也实在没招啊,安全不安全的,大家心里都明白,县城那么远,不拼车有啥办法呀!”“程三子,全村人感谢你啊!”“唉呀,可不能这么说,我们都得感谢大伟书记,感谢交通局,感谢县里领导……”

突然,公路上窜出一群羊,程三鸣笛驱赶。“嘀—嘀—”清脆的喇叭声裹挟着张家窝堡人久梦成真的礼赞声飘向远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