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瓜,我就想到萧红《呼兰河传》所说的:“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命运多舛的萧红,通过幼时对黄瓜的观察,表达自己的观念。文字里的黄瓜如人一般,是有个性的。体悟这样耐读的文字,能引发对人生诸事的深刻思索。
黄瓜本姓胡,它的名字是隋炀帝所改。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中记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因忌讳胡人,隋炀帝把带“胡”字的物件都换了叫法。
黄瓜的清香从诗文里飘散而来。诗人陆游在《秋怀》中写道:“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金秋时节,园中农丁靠着瓜架采摘黄瓜,村中妇女沿着篱笆采撷绿色的鲜花,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诗中似乎透着农丁的惬意、妇女的悠闲。好一幅郊野村居图,充满生机,令人神往。
宋朝的村庄是去不了,为了弥补遗憾,我数次去农村菜田里摘黄瓜。垂挂在竹架上的黄瓜,摘下来后,用衣角来回擦几下,搓掉表面的小刺和灰尘,当水果生食,清脆鲜爽。虽有一点涩,但无妨,汁水从黄瓜中喷涌而出,涩很快成为了过往。
路边或宅子门口,坐着售卖黄瓜的老妪。我在好几个江南古镇都看到这样的流动风景。揭开浅黄色竹提篮里的白布,就能看见篮子里整齐摆放的黄瓜。黄瓜上像洒了水,看上去很清新,我买过一次,是按根论价的,售价比我平时到菜市场买一斤的黄瓜价格要高,品尝时却没有感到新鲜的劲头——可能采摘多时了,汁水没那么多。
失去了活力的黄瓜可以拿来凉拌,切片后,浇上香醋和麻油,放半勺子盐,拍几个蒜头,剁碎,撒到上面,吃起来很清爽。母亲凉拌黄瓜前,喜欢把黄瓜去瓤,用盐腌一遍,腌后再放佐料搅拌,这样可去除青腥气,让黄瓜更加入味。
我喜欢用黄瓜做炒菜,因为制作简单,味道可口。有朋友来拜访我,恰好到饭点,我就会用黄瓜炒鸡蛋招待他们,刨去皮的黄瓜,和加了小米葱的鸡蛋同炒,以盐点化。上盘后呈黄绿两色,绿洲的面积略大于沙漠的面积。是减少绿洲的覆盖?还是推进沙漠的版图?全靠嘴来掌控——这是个人自由发挥的上好机会。
也有人把黄瓜拿来炒肉片,但怎么来炒,都不能放酱油,酱油色重,会给黄瓜强行套上红褐色的袍子,这让着绿衣的黄瓜很别扭,食客看了也不是滋味。黄瓜的本性就是青绿、是清淡,匹夫不可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