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年集

笔构网

2024-05-25文/胡杨情感

我的故乡在陕西西部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池——虢镇,也是周文化的发源地。赶年集备年货去虢镇是父老乡亲春节办年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虢镇的年集每年腊月二十开集,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前散集。全长约两公里的中心街道在年集的十天时间里会被围得水泄不通。虽然年集人多,但各类年货的布局却也错落有致,东街主营锅碗瓢盆,木器桌椅;中街百货杂食、门神对联等一应俱全;西街则是烟酒糖果、小吃美食的聚集地。人民政府所在的街道在主街的北边,郭沫若先生讲座并题字的虢镇中学就在这条街上。学校操场在校外的一个大坑里,这个所谓的操场也是政府举行各类大型活动的场地。年集里,老街摆不下摊位就会在这里设置摊点,紧邻操场的是一个大型服装布匹市场,这个市场直接设在了马路上。这便是虢镇年集的基本布局。当然春节所需的烟花炮竹、灯笼响器等也会参差不齐地设置在除服装布匹市场之外的其他区域。

早年间,村里赶集的人要早晨徒步或骑行7公里左右才能进城。然后,在无法继续推自行车、拉着架子车前进的集市边缘地带,将车子停在用绳子围起的“停车场”,交两毛钱看管费后拿着袋子三两一组,五六一群地混入集市中。经过一天的折腾,年货采办完毕后自行车前后或绑或挂满满当当一车东西。这时,单靠人力想要推上落差三四百米,长度三四公里的长坡那是非常吃力的活。这时,等候在城北陇海铁路桥头的“挂坡”人便成了唯一的帮衬。两条大绳将架子车一字串联,架子车后面,两排自行车如穿糖葫芦般也被串了起来,这一串车队,少则十几个,多则二三十。一声鞭响,一声长喝,庞大的上塬队伍便在骡马的奋力拼搏下出发了。经过不紧不慢地攀爬,终到塬顶,解绳付费后或颤颤巍巍骑车,或你拉我推地拉着架子车徒步,在天全黑前都要赶着到家。

这是我儿时的年集,时至今日,工作原因很少能在春节前回家,也就没了机会陪父亲赶集了。去年我在老家完整地过了一个年,陪父母赶了次年集。说是赶集,倒不如说是陪二老遛弯。在吃饭间隙,我问父亲是否还需要置办啥?只见父亲微微一笑:“有啥可买的?现如今,天然气入户、超市开到了家门口,快递公司进了村,坐公交、打出租、骑摩托、开车自驾十分钟就进城,家里存那么多东西有啥用,随用随买吧……”

是啊,多年前人推马拉的景象没了,街道上拥挤不堪的年集也几乎被商场超市取代了,唯一可见的只剩灯笼、对联、门神、门旗等平时不多见的物件了。我该说啥呢?还是将记忆留存吧,毕竟今非昔比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