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嫁得近,外孙来到这个世上后,因为近在咫尺,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含饴弄孙".
襁褓中的小孩子,是无法自主活动的,一切只能"悉听尊便"——大人想怎么处置怎么处置,背着抱着,抑或你偷懒,把他放在床上,他也无可奈何。
人生在世,很多处境和遭际,自己无法左右,只能被动承受,唯心的说法就是听天由命。这就跟我的外孙学会走路之前一样,无论我们怎样对待他,他都只能听任摆布。
对于孩子,我们当然无微不至地倍加疼爱。也希望,命运对我们,就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温柔以待。
俗话说:"爱哭的娃儿先得抱。"小孩子还没会说话,心里有啥诉求,无法用语言表达,只会哇哇大哭。哭声就是孩子的呼声,你必须得把他抱起来,诓哄、抚慰,探究他为什么哭。他是热了?冷了?还是饿了?或者是尿了……你还得凭经验揣摩他的心思,或者设身处地考量,或者直接翻开他胯下的尿不湿,看它是不是润泽了?是不是多了些厚重的内容?
揣摩孩子的心思,是个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心术。有些经验不足的新手妈妈,参悟不透其中的真谛,孩子一哭,心急如焚,一哄不停,就奶孩子。诉求与愿望不相契合,孩子依旧啼哭不止。无计可施,迷信的父母,就会走偏门,去求那些装神弄鬼的半仙,用黄裱纸写几张偈语:
"天黄地绿,小儿夜哭。君子念过,睡到日出。"
奉请那"一道灵符",也得有些手信才行:买两瓶好酒。那"灵符"不能白给,得掏若干利师钱。半仙托仙师之名,说:不是我要呀,这是要拿敬师的。至于把那些附着了"法力"的"灵符",如法张贴以后,孩子是不是就能转啼为笑了?半仙可不管。他们没那"售后服务".
读取幼儿的心思,我有一些经验。所以,我那儿子,你该放心娶媳妇,放心生娃。平时由我帮忙照顾,你们尽可放十二个宽心。
婴幼儿成长的时间表是:"三翻六坐九能爬。"仰躺床上,望空伸拳踢腿的幼儿,某天一个侧翻,爬卧在床上了,传出来的哭声很闷很压抑。大人循声望去,惊喜欢呼:"吔?他能翻身了!"
孩子六个月左右,有朝一日,挺身坐起。大人又是一阵欢呼:"看,他坐得住了!"
小孩子自己能坐定以后,平时,不睡觉的时间里,一般不愿意躺着。他坐在那儿,双手扒拉扒拉玩具,或者抓零食往嘴里送。婴幼儿无论上手什么,都往嘴里送。这是人类的求生本能。他们这个行为,完美诠释了"人到世间,为吃为穿"这句话。
孩子九月龄左右,不再安生坐着了。你放在他身边触手可及的玩具,被他扒拉得远了些,伸出手去,将及未及。于是,他虎腰伏地,猿臂长舒,极力想够到它。但还是够不着。于是,他前刨后蹬,发挥"四驱驱动功能",匍匐前进……大人一见这个情景,抚掌大乐:"快看快看,宝宝自己会爬了!"
孩子会爬以后,最好的方式是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只要不越界,不会发生危险,他要怎么爬,想爬向哪里,你就让他跟着感觉爬吧。顺应天性,遵其意愿,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三十年前,我大嫂生了我侄女。之后不到一年,两个孪生侄儿又呱呱坠地。仨小孩,俩大人,不可能随时抱在手上了。大侄女直立行走,俩侄儿在老房子里的土地板上,手脚并用地爬行,"三仙过海,各显神通。"小侄儿幼时体质较弱,尽管手脚并用,"前后驱动",还是蜗牛速度。大侄儿爬行的速度很快,气势十足,姿势自成一格:他两只手着地,一条腿屈膝平放于前,另一条腿像弹簧一样,在后面快速伸缩,推动身子"唰、唰、唰"向前移动,扬起一路"征尘"来。裤子擦着地面的声音,节奏感和音效都不错。现在我才想起,当年要是给他一根棍子握在手上,他那威猛的爬行动作,绝对是兵士匍匐前进的标准姿势。
自从孩子会爬以后,大人将他抱在手上,总会试图让他站在地上或腿上,由他跳、蹬、踢、踏,锻炼腿部力量。孩子从小就知道奋发图强,都喜欢那样。待孩子脚踏实处后,大人试着松开环护孩子的双手,测试小家伙能否自主独立。
这让我想起了狼。据说,狼崽子长到一定程度,它的父母就会狠心将它们推出狼窝,推下山去,让它们自己觅食,以锻炼它们的生存能力。欧美等发达国家,父母再有钱,也只照顾子女到十八岁,以后,让他自己打拼。华夏民族,亲情观念浓厚,护犊。能够对孩子狠下心来,进行"魔鬼训练"的,也仅限于他学"打独站"时,偶尔近距离松开环护着的两手而已。
突然有一次,大人待他足踏实地之后,放了手,可他并没随手跌坐下去,而是像赵本山一样,"你撒开我能站起来!"虽然摇摇晃晃,毕竟勉强站稳了脚跟。大人异常惊喜:"呵,他可以打独站了!"
"打独站"是本地方言,意思是小孩子能独自站立了。
幼儿能够站稳脚跟以后,按常理来说,不久就会开步走了。
可是,有的孩子在这一关上,老是难于突破。不说他能站如松吧,至少,他站在那里,没有外力推搡,他也不至于跌倒了。他下盘较稳,已经有些定力。可他就是不敢挪步,没胆量"迈步从头越".他"固步自封",老是踟蹰于"打独站"这一关。
于是,大人就用镰刀帮他"割绊脚索".
让他两脚与肩同宽,站立在地上。一个大人在前面引导、鼓动他:"别怕,没事。我罩着你嘞,你大胆往前走!"他或许是被说动了心,或许本来就想挑战自我,试试探探,终于开始迈开脚步了……后面早有一个大人手持镰刀,躲在他的身后,眼睛一瞬不瞬地注视着孩子的双脚。他不动彼不动,孩子的脚一开始行动,那个大人赶紧挥镰冲他两脚之间那么一"割",仿佛割掉了一根隐形的、羁绊着孩子双脚的绳索一样,这就叫"割绊脚索".据说,这么一割,孩子以后就能"摆脱羁绊",行走自如了。
我外孙一岁零四个月,不久前"割掉绊脚索"后,如今会走了。
小家伙是个不甘寂寞的人。虽然还没学会讲话,他也总是极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门前就是"龙五"公路。这条公路两端,联结着龙广和五台。途经纳桑、板拉、板拉新寨、磨冗、背塘、坪广、七星、罗家院子、梅家弯……等等一系列自然村寨。五台又是西南大军阀袁祖铭的老家。所以,门前这条通村公路,平常也是人来人往的。有乡里乡亲,有邻村的,有远村不相识的。人们从这里经过,外孙站在门边,咿咿呀呀"打招呼".因为他无法"指名道姓",或曰称呼,所以,一般不会有人回应他的"礼数".但是,他很执着,咿咿呀呀咿咿呀呀,非得弄出动静,将路人的注意力成功吸引过来不可。人家见了,并做出回应时,他满脸堆笑,打躬作揖……一番"繁文缛节"之后,才让人家过去。他的过份热情,令路人有些尴尬。不回应吧,他又那么热情;回应得来吧,我外孙又只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屁孩,没有"共同语言".
哈哈,这小小子!
我外孙对什么都好像脉脉含情。比如,走过一张方凳,趔趄时扶了它一把,然后,他会轻轻地拍拍那凳子,仿佛致谢。这举动让我想到了社交场合中,跟一些"谦谦君子"握手时,对方总是会在我的手背上轻拍两下。还有,当我为别人点烟时,有的人也会在我的手背上轻拍两下,以示谢意。别小看那么两下看似随便的轻拍,最是让人内心感动了。因他那轻轻一拍,彼此之间,心里距离陡然拉近,亲近多了。
莫非,我那一岁多的小外孙,话都还没学会说,就知道这红尘礼数?
"初来乍到"的他,对这个世界如此深情款款。也希望这个世界,对他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