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半窗月

笔构网

2023-07-11文/陈嘉瑞情感

夜晚,灯下潜读,正入佳境,便有女声自窗外传来。时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时曰:"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时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此,便知是楼上的女孩,在作业之后的诗文背诵。此刻,常常就合了书本,背倚靠背,闭了双目,伸了耳朵,随女孩的吟诵,作音韵的附和,心海,便如雨后月出,澄明得远了。书声阵阵,与之配合的,便是此厢微微地摇头,律动的按摩,于是女声扣耳,韵律叩心,声情叩魂。扬眉瞬目间,恰逮月光穿过窗棂,投射入屋。桌前的银光,便就有了杨树斑驳的影子。书声流淌,那一个个音调婉转的汉字音符,蹦蹦跳跳地,在月光里舞蹈。于是,美男子一般的汉字,个个都有了玉石的音韵与色彩。

能读出声音的文字,便是好文字。能吟诵好文字的孩子,便都是文字的孩子。好孩子在寻找着好文字,好文字在等待着好孩子。他们相遇了,便产生了爱。爱上朗读,是一个人人生的幸运。它是把千古先贤智慧的清流,在禾苗拔节的时候,引灌进自己饥渴的心田。半窗月下,那吟吟哦哦的音符,正是叮咚作响的山泉;那换气间的休止,正是悄然润物的无声。人类文明的血脉,在这种汩汩涌流中,悄悄得以传承。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人生历四季,四季好读书。苦读可以疗饥,吟诵可以怡情。一个人魂灵的塑造和人格的成型,靠的是祖先文化的浇灌。血统传承的密码,隐藏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文明的河流中。

后来,果然,楼上的女孩考上大学走了,对面楼下的书房内,又有一男孩夜晚吟诵的声音传来。男孩后来也考上大学了,又有另一男孩,从乡下借读入城。他的书房,也开始传出诗文的吟诵声。吟诵声中走出的学子,先后把吟诵之声带到了京城,后又带到了英伦三岛,带到了唐人街。

春去秋来,星移斗转,院子里静夜下的朗读,叮叮有韵,从不停息。伴着进窗的月光,驾着穿户的轻风,吟诵的书声从远古走来,听有平平仄仄的脚步,闻有抑抑扬扬跫音。细辨竹肉相谐,久味人籁相依。书声时或宛转缠绵,时或慷慨激昂,时或银瓶乍破,时或铁骑突出。似涧间跌水,嗡嗡成瀑,又类竹下清泉,簌簌有声。斗转星移,女孩的嗓音有了坚韧;秋去冬来,男孩的嗓音有了柔美。具有温度的读书声,在月光下张开翅膀,一波波荡远。

这些年,周围学校的健全和扩大,我的小区无意中成了学区房。一些老住户开始搬了出去,出租房屋收高租金,用租金另处租房还大有结余。如此房东赚了差价,又腾出了学区房,于租求两者,彼此两便兼双方共赢。有人劝我也出租房屋,另搬他处赚差价,我不舍。我不舍这满院的月光,不舍月光下学子吟诵诗文的声音。此声可润耳,此声可滋心,此声可慰躁,此声可安魂。

蔷薇成墙,无风自舞,图书盈架,气息满屋。好文字疏影花枝,若有暗香。好书所带来的乐趣,让人欲罢难止。然而,学子求学期间,难得有自己的书房。纵使有,也难到图书盈架的程度。但是,这不影响他们十年数十年以后,也能够坐拥书城,南面称王。这一本本未来上架的书,正会来自这一篇篇的少年朗读。《诗经》《楚辞》《归去来辞》《醉翁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春日宴桃李园序》……正是靠着当年朗读的索引导航,他们将无师自通地营造起了自己精神的祠堂。这种祠堂"朝拜"的诵经声,将会代代相传。

书声半窗月,花影一帘风。

学子们夜晚的诵读声,美如诵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