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年

笔构网

2023-07-18文/孙成栋随笔

在年的兴味日渐稀薄的今天,我越发地怀念儿时的过年。回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由年蔓生出的万千况味里,"跑年"当数最耐人回味的一种。

其实,"跑年"只是我们这些乡间小毛孩自创的说法,却也是那年月乡村春节里最形象的"热词".想想还真是,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哪一个环节、哪一个项目离得开"跑"呢?可以说,与过年有关的一切期盼、憧憬、快乐、美好与温馨,都蕴含在步履轻盈的脚底,在兴冲冲、劲抖抖的跑动中绽放。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乡村的过年从腊月就开始了。事实也的确如此。跨进腊月的门槛没几天,由乡亲们自导自演的"忙年剧"就正式开演。父母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用炸肉圆、烀包子、蒸年糕、炒花生、做十香菜、扎斗香、写春联等一个个年味浓郁的"节目",将并不算富裕的日子演绎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而小把戏们则甘当配角,跑前跑后地给忙年的父母打下手。往往父母一有指令,兄妹几个便争先恐后地抢着去接活。"中标"者总是一脸喜气,带着任务脚下生风地跑向目的地。其实,"接手"的无非就是急买油盐酱醋、送新出锅的"好吃的"给邻里品尝等活计,却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几分钱的找零被父母慷慨地赏为"小费",邻里们收到馈赠后赏给的糖果……

自从有了春晚,乡亲们的年仿佛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可那时,整个村子里只有村部有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而放电视的房间最多只能容纳近百号人。于是,连跑带冲地前往村部看春晚,成了小村除夕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为了能及早抢占"有利地形",家家户户紧锣密鼓地准备年夜饭,往往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吃。吃时尽量少喝汤,因为谁都知道,那看电视的屋子里挤得密密匝匝、水泄不通,想出来小解比登天还难。酒杯饭碗一丢,立马如离弦之箭般跑向已隐约听到广告音乐的村部。那些来迟了的,就只好站在室外听春晚了。一时间,屋里屋外,处处是漫溢的欢歌笑语,夹杂着红彤彤的脸庞、盈盈流淌的酒香。随着"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大伙儿带着浓浓的满足四下散去。时常是顶着厚重的寒风一路小跑回到家,双肩上已积了茸茸一层雪。

当大年初一的爆竹响过、早茶吃完后,拜年这一传统"曲目"就粉墨登场了。小朋友们穿着一身新衣,拎着塑料袋,结伴而行,奔跑着、雀跃着、欢呼着,挨家挨户送上童声悠扬的祝福,俨然一支支铺天盖地的拜年大军。随着"发财涨精神""早生贵子"等吉祥语的此起彼伏,一块块五颜六色的糖果飞入塑料袋,有时还有一角、贰角的"红包".这样的拜年是名副其实的"拉网式"抑或"地毯式"的,村子里一户不落地"家家到",往往一个上午跑下来,塑料袋差不多装得满满当当,有的甚至用上了备用袋。脚力特别好的,还会将拜年的足迹向邻村延伸,同样是上午半天,可他们的收获要多得多,喜悦也是水涨船高。从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的大剧拉开帷幕。那时候,绝大多数人家是步行,父母拎着大包小包的年礼,孩子兴高采烈地在前面跑着,纵然走上十里八里也不觉得疲累。常常是一家人走一路、笑一路、乐一路,也撒下一路的幸福憧憬。

那时,过年期间几乎村村都有戏班子唱戏。虽然"咿咿呀呀"的古戏小孩子并不怎么看得懂,可冲着那份热闹劲,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跟着大人"赶场子".从一个村子跑向另一个村子,从一个戏场跑向另一个戏场,不知不觉间,竟也知晓了《赵五娘》《狸猫换太子》《探寒窑》等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领略到舞台背后的悲欢离合,也更加感受到过年的幸福和美满。有时候,因路途遥远,到达戏场时早已人满为患。我们就发挥自己的爬树绝活,后退几十米,一个冲刺式助跑,"哧溜"一下就上了树。看着大人们为了看戏而踮起脚尖、伸长脖子,而我们稳居树杈、俯视戏场,一幕幕精彩场景一目了然、清清爽爽,恨不得把他们也拉上树来。

虽然已过去了几十个春秋,可跑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我思忖着,这跑年,不就是一步步跑向小康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