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除夕这天,贴对联是人们必要"张罗"的事。这一天是承上启下的一天,家家户户"年"忙得也不差什么了,到坡野里为先人上坟回来,余事不问,先要贴对联。若是家中有未成年的男孩,这件事一定是父子同做的。先将对联打开,打量打量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对孩子有个交代;然后揭去上年的旧联,用笤帚轻轻拂去门上的积尘,父子二人一个张贴,一个打下手,一会儿就"新桃换旧符"了。
贴春联在我国已历千年的历史。后蜀皇帝孟昶是春联的"始祖".孟昶是一位文皇帝,他在位的三十一年,中原干戈不息,而蜀国却是别一番天地,民乐小康,温饱无虞。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赵匡胤派两路大军来伐蜀。到了腊月三十,孟昶带头撰写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贴春联由此成为风俗,由成都传遍中华。
普通的字句往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贴近"过年"主题的,无过于"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副对联百读有味。除夕夜是旧年与新年的分水岭,也是旧年与新年的连心桥。新年与旧岁,是除夕一肩挑着的。
春联应该是因户而异,所谓言为心声,不同家庭应有不同的表达,这就需要能拿得起毛笔即兴撰写的人,可是这样"喝过墨水"的老先生在农村一天天少起来。
每年的春节,我都要徜徉街头浏览春联。"八方财宝进家门,一年四季行好运""和睦财生财,平安福中福""四海来财生意顺,九州进宝财源广""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这样的对联看得多了,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就不免产生一种审美疲劳,渴望换一种风景养颜提神。
我见到这样几副对联,精神不禁为之一爽:"白雪红梅辞旧岁,酥风细雨迎新春""向阳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歌颂冬雪,描画春雨,颂扬劳动,鼓励勤俭,这样的对联内容向上,永不过时;"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一联,则不乏诗意美;"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很是雅致;"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则润泽人心,韵味隽永。
好的对联有教化人心、化育万物的作用。好对联是有个性的存在,比如养殖户和种粮大户,跑运输的和小本经营的,家有学子和子女成人的,开理发馆的和开小卖部的,各家的春联应各不相同,而共同的旨归就是"欢度春节",于红红火火的喜庆中还能有那么一点"嚼头",还能让人品出一点什么,这不是一种排场和奢侈,而是一种文化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