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一位从事无人机航拍的朋友,发来一组有关我的故乡桥梁的影像,使我欣喜莫名。
细看,其间出现的各式各样依稀熟悉的长桥、短桥,有的如水上卧龙,有的若月下飞虹;或古朴持重,碧水清荡;或轻巧结实,青荇招摇。特别是几座乡下的石桥,桥头立有石柱,刻着五谷六畜的图案,拙朴又平静地横卧在小溪小河上,分明连通着民众的血脉,维系着大地的脉跳,让我看得目不转睛,一下沉入往日的回忆之中。
是的,在我记忆的底片里,故乡那一座座大小不一的桥,叠印的多是甩着茧手的种田人,他们头戴竹笠,不管桥宽桥窄,总是你来我往,年复一年,一副匆忙复匆忙的模样。不过,印象较深的是读中学时,有一年元旦,学校组织去山里远足,看到的是与平地上截然不同的画面:鸡鸣两三家,村路板桥斜。还有一次,大人带我去城里吃喜酒,经过一处池塘桥畔时,恍似见到书本中描摹的“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的情景。后来喝了点墨水,终于惊觉,世间许多有年代的桥,好像都是从唐诗宋词里抽绎出来的,诸如“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天”等。而我最喜欢的是宋人陈与义的这几句:“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而今,流水过处,我已从青丝走向华发,但故乡的桥,仍是我脑海中抹之不去的影像。这是因为,千百年来,正是故乡的先民遗下了座座横跨山水间的各式桥梁。一桥横亘,便利了交通,也见证了人们与大自然交往的勤劳与智慧。
故乡地处东南沿海,南北水系发达,据朋友转述,经当地文管部门盘点,故乡小镇现存各类古桥仍有五十几座。这些桥,包含着许多历史、建筑与水文的讯息,也显现着众多生命过往的景观。我庆幸从小见识过这些桥梁,它们好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线,一直牵系着我,也一直深藏着我的思念与挚爱。这些年间返乡,我都会特意去看看其中几座古桥。想来,我与世上的人一样,总是见惯了各式各样的高架桥、特大桥,却还依恋着石桥木桥、烟波画船,眷恋着小桥流水、明月笙箫。这是因为,无论是闻名于世的廊桥,还是孤寂无人的独木桥,总有历史的春澜秋波牵动人的思念,总有那挽系的一声嫩绿的欸乃,触及人不眠的思绪……
改革开放以来,当波光月影下的桥石已载不动未来的梦想,崭新的跨越便成了故乡人心中不懈的追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这十年,凌空跨越的高速公路桥和动车新大桥也相继出现在故乡的土地上,宛然成了人们定格幸福生活与笑容的写真。
如今,故乡的这些气势如虹的大桥梁,与留存的大小古桥遥遥相对,互映成趣。我的那位从事航拍工作的朋友还告诉我说:用无人机俯瞰,这一切桥梁都像一枚枚大小不一的银针,把当地和外面的世界逐一缀联起来。几句话,说得我诗心跃动,感慨连连。不是么?诚如世人所说的那样,无论是古桥或是新桥,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承载着人世文明的记忆与智慧,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