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怀念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怀念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怀念的散文1:怀念那风吹过的味道

风吹过来的味道,温馨浪漫又不失典雅,恍若老旧老旧的时光里漏下来一丝温暖的光,在生命一个又一个轮回里,与无法抹去的记忆交相更替,绵长悠远。

喧嚣了一整天的城市终于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寂静的窗外,听得见秋虫在喃喃私语,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宁静的空气里,忽然飘来一丝丝甜津津桂花的香味,袅袅娉婷,若有似无,那是生命中珍藏的味道,熟悉而又亲切。

风吹过来的味道,温馨浪漫又不失典雅,恍若老旧老旧的时光里漏下来一丝温暖的光,在生命一个又一个轮回里,与无法抹去的记忆交相更替,绵长悠远。

与桂花结缘,缘起于二十多年前的金秋十月,那时的月光,那时的花香,一如今夜般美丽。今夜,就着这如水的月光,心中的思念也随着微风荡漾开来,清芬的芳香又一次唤醒了珍藏在心底的记忆。

忽然就想起了你说过的一句话,你说要送我一片海,一片可以让我安宁的海……

透过淡淡的月光,你的笑容在月影里摇曳,若隐若现。情不自禁回望过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桂花飘香的季节,那个芳香的十月。

记得那天,你从遥远的海滨城市来看我,除了送我盈盈浅浅的笑容,还给我带来了一只又大又漂亮的海螺,你说,你要送我一片海,一片可以让我安宁的海。

你把海螺放在我的耳边,要我听一听海的声音。也真是奇了,透过你手的温度,海风的呼啸和海浪的喧嚣在我的耳边回旋,我仿佛真的看见了那片海,那片足以让我安宁的海。你告诉我,为了送我一片海,你曾在海边寻寻觅觅……

人生难得一知己,不得不承认,你是懂我的人,你知道我心之向往。

海在我的心里,一直都是唯美的,小时候感知海,是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里,长大了触摸海,是在海子的诗里,后来在一些电影电视剧的画面上,终于见到了让我朝思暮想的海,那一望无际湛蓝的海水、结白绵软的沙滩以及在沙滩上依次绽放的朵朵浪花,无一不冲击着我的视觉,让我如身临其境,欣喜若狂。海鸥飞处云飞翔,总想有一天,有机会去看看海,去亲身感受一下海的诗意和浪漫、海的博大和辽远。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遥远海边的你。记得那时,你刚来我们这个城市不久,枯燥的军旅生涯,让你萌生了考报军校的念头,而作为学生的我,每天又打你的营房门口过。偶尔能见你笑吟吟的站在那里,也算是有点熟悉吧,直到有一天,你对路过的我说,你要备考,能否借一些能供你学习的参考资料。

看着你一脸认真,我又怎么忍心拒绝?以后我总是会按期给你一些学习资料,而你也总会在借书还书之际,给我说一说你的家乡、海的故事。一来二去,相同的情趣爱好让酷爱文字的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友情在我们之间迅速飞长。那时,我常从你的文字里,从你的谈吐间,读到不一样的海,才明白,原来海有时候是沉寂的……

今夜,微微的风拂过思念,让我再一次回到了我们曾经相遇相知的过往。时光总是匆匆的催人老,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中间,我们经历无数,有欢笑也有泪水,而心中的你,也已经渐行渐远,淡出了我的视线。虽然到现在我还没弄清楚,是什么让我们分离,这中间,又是什么,让我们一错再错?可是,我仍然在内心里感谢你,感谢你曾陪我走过这一程,感谢你,给了我这么美好的一份记忆。

总会在寂静的夜里,翻开席慕容的诗集,那是我们曾经最爱读的诗。诗里刻录着我们的回忆,刻录着我们一去不复返的年少时光: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而在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绳结之中其实都有一个秘密的记号,当时的我们茫然不知,却在回首之时,蓦然间发现一切脉络历历在目,方才微笑地领悟了痛苦和忧伤的来处。在那样一个回首的刹那,时光停留,永不逝去。

时间带不走曾经。今夜,微风过处,芳香依旧,而风吹过来的味道,让我又一次触摸到了那片海,感悟到了那片海,那片从不曾忘怀的海……

关于怀念的散文2:怀念一种味道

文/suiyueliuhen

连续几天的降雨,使得空气格外的潮湿,就连房中的衣服被褥、甚至身上都是黏糊糊的,空气发霉了,心情也开始霉变,阴凉的街道上散布着一些低沉与空蒙。急匆匆的人们撑着一柄雨伞,在密集的雨中穿行。

早晨,连绵的阴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我也撑一柄雨伞学着街上的人们急匆匆的赶向单位,在伞沿外的雨点不时的穿过伞遮护的这个空间,执着的打在我的衣衫上、鞋子上,潮湿的身躯这时候竟然和心情一样,让我感到有些无奈。偶尔驰过的车辆,溅起一阵水花,带着一道白雾,滑向远处。

快下班的时候,妻子驱车前来单位接我,并顺便上街买了一些果蔬,在准备回来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乡下老妪在雨中买菜,雨中的老妪,也撑了一柄花伞,正佝偻着身躯在过往行人的脸上打量着他们买菜的欲望和举动。

就在这时,妻子看到老妪的菜摊上有一些还未成熟的青蚕豆,说我们买一些回去煮了吃吧!好久没吃过这种青豆子了。我原本打算阻止,因为像这些东西摘下来如果过了一夜就不新鲜了,味道当然也是大打折扣。但看到老妪在这个街道边显得有些孑孓的身影,心中不觉产生了恻隐之心。就这样,妻子和老妪在讨价还价之后,以每市斤一元的价格买了六斤。

关于蚕豆,我再熟悉不过了,那是我儿时农村的主粮,在远去的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好多人都用来维持生计。即便是现在,乡亲们还是种这种作物,不过它的用途变了,不再是主粮了,而是作为一种家畜的饲料播种。蚕豆青时可以煮了吃,成熟了可以炒了吃,还可以磨成面粉来吃。虽然磨成面粉之后洁白如雪,但那种味道确实难以下咽,但是贫困的人们没有更多的选择。儿时那会儿,每每到了盛夏,青蚕豆长成,没有更多食物变换的孩子们口味,放学之手丢下书包就偷偷地钻进别人家的蚕豆地里开始大吃特吃。当然我也不例外,那时的青蚕豆长得圆润饱满,剥一粒送进满是口水的嘴里,清香甜脆,细细的甜味一直滑过喉咙,直抵胃部。先是解馋,而后的饱食,完了之后在衣服的各个口袋里摘了塞满方依依不舍的离开地里,美美的饮一口山泉水,一不留神,饱嗝便从胃部弹出。那时候,心里就想,过几天时间就可以煮了吃了,于是又盼望日子过得快一些。青蚕豆在成熟之前,会经历两个阶段,刚才所述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介于第一阶段和成熟之间的阶段,这时候的蚕豆颗粒开始变硬,味儿也变了,用当地农村的话说,叫杂腥了。其实就是长出了杂粮那种特有的味道。这时候要吃蚕豆,就不能生吃了,而要煮着吃,煮了的蚕豆柔软、清香,略带一丝甜味儿,要比青稞面等杂粮好吃多了。儿时那会儿,村子里时常会有人偷别家地里的蚕豆,时常引来一些没有针对性的谩骂,当然是被偷的人在那里叫骂,而偷了的人才不理会这些呢!满满地煮上一锅,一家人就能地吃上一顿,也是啊!自己的肚子总要比别人的骂声重要的多。

那时候,大家都饥饿着。而这个时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

和妻子回到家里之后,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打开装有青蚕豆的袋子,拣几个嫩的,剥开外皮,白白的青豆粒便跳了出来,塞进嘴里用牙一咬,连忙“呸呸”地吐出,这哪是什么青蚕豆啊?又苦又涩的,和儿时吃过的青蚕豆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苦涩之余,竟然还有一种类似化学肥料的气味。我将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尝了一下,确实如此。

还是剥皮之后煮了吃吧!我对妻子的话没有异议。我开始一粒粒的从壳里将白白的青蚕豆剥出来。白白的蚕豆一粒粒从青绿色的壳儿里跳出来,也让我的心思一下子回到过去,回到曾经度过童年和少年的农村。

不知道为什么,就在这一刻,我突然特别怀念儿时的那段日子。曾记得,那时候家穷,没有充足的白面,没有更多的蔬菜,一年四季甚至很难美美的吃一顿肉。青稞面、蚕豆以及马铃薯就是家里的主粮。母亲总能变戏法似地做一些改变口味的食物。她将青稞面烙成饼子,之后,在饼子的一面用筷子扎几个小孔,在小孔里滴几滴生清油给我吃,吃过之后好几天了,口腔中还留有余香。有时候又将蚕豆面烙成饼子,洁白的颜色让我不听的流口水,狠狠的咬下一口才发觉并不是想象中的那种美味。在那时候,我知道蚕豆只有炒了吃或煮了吃才很可口,如果磨成面再来吃,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存在的形式,它的质也发生了变化。

艰苦的日子已经离我们原来越远了,远到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味觉。

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不停的尝试各种味道,甜的、酸的、苦涩的、辛辣的等等,就是这这种各样的味道,不断的刺激着我们的味觉,就如同老子曾说:“五味令人口爽。”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令人口爽的食物,让我找不到儿时所体会到的那种味道。我们的生活丰裕了,我们每天都能尝到各种美味,对于儿时那种单一纯真的味觉已经慢慢淡忘了;还是眼下追求更大利益、变得越来越懒惰的人们不再使用农家肥而是将大量的化学肥料施与田间而改变了作物的本质。这也许是一个命题,需要科学的仪器来论证,但从那时不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我宁愿相信第二种推断。我们的味觉在各种美味的刺激下是在发生一些变化,也可以说是退还,但是回忆不变,儿时在饥饿中吃过的那些青蚕豆头的那些充实的回忆一直都在,一直都陪伴着我。

终于剥完了那六斤青蚕豆,看着锅子里白白的豆粒,我突然舒心了,释然了。

煮熟之后,一家三口开始狼食,味儿要比刚生尝的那味道好一些,但还是有清淡的一丝苦味和涩味。

也许,我不是因为嘴馋而吃青蚕豆,也不是因为饥饿吃青蚕豆,我只是在寻找一种感觉,怀念一种味道。尽管现实和原本的想象有了很大一段差距,尽管我没有找到原本想要的那种感觉,但我还是有了一点满足感,毕竟那些回忆还在。说明我的心,还不曾走远。

此刻的窗外,雨也停了,空气好像也变得不再阴霾了。

关于怀念的散文3:怀念母亲

文/晓华

在我的感觉中,母亲始终未曾走远。而现实却又告诉我,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65天了。去年的农历四月初二是一个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的日子,无情病魔夺走了母亲的生命。母亲风风雨雨,一路坎坷,一生艰辛走过了78个春秋,永远地走了。母亲临终前最后一瞬的情景,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定格画面,始终挥之不去,难以释怀。在母亲逝世一周年之际,为寄托哀思,特撰文拾些点滴怀念母亲。

在母亲走了的这一年里,我经历着巨大的悲痛与怀念,经历着父亲失去老伴、妻子失去婆婆和退休后伴随的不适与牵挂,经历着工作的调动与徘徊,虽然努力坚强地去面对新的生活、面对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工作,但是我的心总是空荡荡的,因为我失去了母爱,失去了让我一生都温暖的情感,就象似孤儿一般。这一年,在失去了母亲之后,我才感到了人生的痛楚之极,才感受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之情。这一年,到省城工作后,有许许多多的不适,我时常神情恍惚,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贤妻的陪伴、亲人的理解,领导同事朋友的帮助,也许我会崩溃的。

母亲出身在普安青山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姐妹4人,母亲排行第3,外公外婆以农耕为业,长年经营石膏小本生意,迫于生计,为求有个照应,就在母亲3岁那年,举家迁居泥堡投靠外婆的外家,从此在泥堡这块土地上繁衍生存。家庭的困窘,导致母亲和大姨、二姨都没有机会上学,只有小姨念过小学三年的书。母亲成年后与父亲结为夫妻,生育我们姐弟4人。母亲聪慧贤淑,心灵手巧,孝敬长辈,与人为善,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生非常操劳、非常艰辛,特别是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在外进厂工作,家庭的重担全落在母亲一人肩上,母亲既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外婆、照顾年幼无知的我和姐姐,又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抢工分,晚上在煤油灯下还要做家务活、缝补衣服、推磨磨面,一年辛辛苦苦下来,粮食不但不够吃,年终结算时还要补口粮钱,日子过得相当的艰难,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中期。在那艰苦的岁月,母亲勤俭持家,节衣缩食,硬把我们姐弟4人一个一个送进学校读书,自己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桌上偶有点肉类油菜,总是夹给我们几姊妹吃,还边夹边说,我不太喜欢吃油菜,只喜欢吃素菜沾辣子水,你们几姊妹多吃一点;上初中后,有一次假期与母亲一道上山挖药材,到了中午吃晌午饭的时候,带去的2个饭团,母亲借口胃不舒服,把她的那个饭团分了一大半加给我吃……这样的事在我未成年之前,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小的时侯是不觉得的,稍大一点我才明白也才明显的感觉到,母亲不是不喜欢吃,也不是胃不舒服,而是省给我和姐弟们吃,从她那长期消瘦暗淡无光的脸上就看出母亲是营养不良。16岁那年,我有幸考上中专到省城读书,每个假期回家的一幕幕,令我终身难忘。一到放假,母亲总是盼我早点回家,班车通过的时候总要到村口看看,直到我归来,一回到家,母亲非常高兴,总是把平时全家舍不吃的好菜好饭做给我吃,每天晚上已经习惯9点左右就要睡觉的母亲,总是和我说有不完的话,到了深夜还没有睡意,这样的情形始终在假期的每一天循环着,直到假期结束。到了临近收假的前一天,母亲带着许多不舍,为我收拾行李,第二天临行前,强忍着临别的泪花,总是左叮右嘱,教我每天一定要吃饱,爱护好身体,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和同学搞好团结,安心好好学习,学点真本领,以后好为老百姓做事,千万不要挂家……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总是阵阵作疼。就是那段艰苦年代的经历和母亲的默默付出,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母亲的平凡、无私与伟大,也使我更加坚定对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和对我们伟大的党的无比忠诚。

母亲不识文化,深奥的道理母亲不懂也不会说,但母亲对我们姐弟4人要求很严格却又朴素简单。小时候,母亲要求我们不要撒谎,不要惹是生非,好好学习,把书念好,姐弟之间要团结互助;工作后,母亲要求我们真诚待人,不要偷奸耍滑,要公道正派,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成家后,母亲要求我们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家庭和睦,要孝敬对方的父母,要教育好子女。母亲的教侮,逐步形成了我们家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孝敬长辈,严教子女,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的家风,正是这样的家风伴我一路成长。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在我们姐弟心目中,是那样的高大,那样的慈祥,那样的让我们肃然起敬。母亲这一生为我们姐弟付出的一切,我用蓝天做纸,用大海做墨也写不完母亲对我们姐弟的养育之恩。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更感谢母亲哺育我50年。

在母亲一周年的忌日,我要对母亲说:母亲,您这一生是那么的辛苦,那么的勤劳,那么的善良,如果没有您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我们姐弟4人现在的今天。您对全家的付出和对儿女的爱我们做子女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您在世时,我总觉得自己还算是尽了一点孝心,现在我才真的感觉到欠您的太多太多。如果当时能少一些应酬多挤一些时间回家,多看看您,多和您摆摆家常,也许现在会少一些内疚;如果上天可以让时光倒流,我一定会好好陪陪您,好好伺候您,好好孝顺您。可是,岁月无情,阴阳两隔,一切都变得那么的无奈。纵然我有千万个一定,也只能在心里留下深深的遗憾!母亲,您放心吧!您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们一定会好好照顾父亲,一定会好好生活,一定会遵纪守法,一定会为党和人民好好工作。

母亲,我永远怀念您!

关于怀念的散文4:冬季,怀念一个人

文/翔子

这个冬天不冷。至今都没飞过一片雪。

(谁的名字连同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连同一座并不属于自己的城市,散发着玫瑰的芬芳,从内心的青草坪出发,抵达所有季节的窗口。永不融化。)

冬去冬又来。有雪无雪,日子总是这么过。

(谁的长发在透明的冷风中飘了,谁的笑声在冬日的暖阳下朗了。轻轻的,是谁在低声的唱了。)

一首流行了就过时的歌,一句随口说过就丢掉的话,一段醒来后就忘了的梦。在那个特定的季节,是否,会或多或少含有些爱情的水份?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坐在冬日的水边,一个人仿佛失落了很远。

(其实,我们都不曾丢失过些什么。丢失的,或许只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开出的那个玩笑。)

后来,那座叫做荷城后来又叫凉都的城市便永远记住了这个人和那个人的名字。

后来,1993年的冬天曾经心碎了好长一段日子。

后来,所有的冬天就这么过了。

关于怀念的散文5:怀念一架榆木犁

文/李铭

家在辽西丘陵山地,地势起伏。能耕种的地块像是被丢落一般,东一块西一块没有规则。地垄短,边角多。再先进的耕种机械都没用,这样的土地只对一架犁有感情。

幼时的犁是木质,老榆木木性坚韧,强度和硬度适中,最适合做一架犁。榆木与南方产的榉木有“北榆南榉”之称。但在民间,很少有人知道榆木的这一盛名。乡亲们常说一个人不开窍为“榆木疙瘩”,大有损贬之意。细细揣摩,也会从中发现端倪。农人喜欢用榆木做一架犁,就是看中了榆木坚韧向前的品质。

一架犁,伴随着父老乡亲,经风沐雨。土地的下面,杂草树木根须丛生,顽石和坑洼同在,犁要笑傲江湖一往无前,在如此恶劣和未知的情境之下开垦出一条丰收之路,可敬。

榆木质地佳,王谢堂前可以富丽堂皇。平常百姓家中物件,也常见榆木的身影。我家的饸饹床子就是老榆木做的,压出的饸饹条筋道耐嚼,清香扑鼻。一棵老榆树,要是有幸被做成了一架犁,那它就变成了一棵榆树的标本,能够被岁月更久远地保存。

一架犁,是活着的一棵榆树的涅槃。

犁的形状像个英文字母“Y”,树龄短的榆树自然无法入选。随着木材的长势,顺势而为,造出的犁结实耐用。犁与铧是一对超级组合。最早的犁都是木质,深耕土地,创造了人类的农耕文明。铧却是一直在不断更新变化。石头的铧,木质的犁。铁制的铧,仍然是木质的犁。

铧在人类文明演变之中不断变得锐利先进,而犁却巍然屹立了几千年不倒。早春,北方大地上万物复苏,山头倾泻而下的阳光照射在耕种的农人身上。那是童年最美的一幅图画。

六姥爷是扶犁的高手,他的嘴里会吼出粗犷的吆喝声。那声音高亢短促有力量,脆响在整个丘陵山地间:

“嗒嗒,咧咧——嗒嗒,咧咧……”

两头黄牛拉着一架榆木的犁,恰似一棵活着的榆树在旅行。母亲在身后敲着葫芦瓜做的点种农具,我们叫“点葫芦头”。播种小粒的种子,比如谷子、高粱和糜子都得用这种点种农具。姑姑在身后挎着柳条筐在点肥,还有叔叔拿着粪笸箩在扬粪,哥哥在最后拉着合垄盖土的“簸瑟”。这个簸瑟也是木头做的,像一张弓,能够把翻开的田垄严密地合上……

这哪里是在种地,完全是一次草木精灵的聚会。

我的老家在辽西丘陵深处的山沟沟里,直到20年多年前我离开家乡,乡亲们一直都是这样耕作。我家的那架榆木犁一直鲜活在我的记忆深处。

今年再回故园,我在仓房里发现了那架榆木犁。它现在被孤独地挂在墙上,像是苍老了一样,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出它曾经是那个驰骋在沃土上的英雄。老父告诉我,这几年种地连机械的播种工具都不用了。农资超市有一种播种机器,手拿着往田垄里扎。扎一下就播种一粒种子、撒下一点化肥,这样节省了人力,也不浪费太多的种子。以往种地因为手工操作,往往是撒下几粒种子,苗长高的时候,家家还要花费时间薅苗。

一架榆木犁被农人抛弃,谁是打败它的对手?时代的发展太过迅速,烽火台的硝烟被智能手机替代,城里的大商场和网上商城竞争。远在我的故园大山沟沟里,一架榆木的老犁也未能幸免——它不得不顺应历史的潮流,在我家阴暗的仓房里挂成一道风景。

当我们这些归乡的人怀念一架榆木犁的时候,它苍老得是否还记得田地里的那些事呢?

关于怀念的散文6:永远的怀念

文/杨小华

三月的南方小镇,树叶更绿了,紫荆花开了,到处散发着醉人的花香。微风轻拂着大地,吹落了冬季还未来得及飘落的几片黄叶。荒坡上,隐隐约约看见上坟人的身影,偶尔还能听到几声鞭鸣。

哦,又是清明节了。

不知何时,窗外飘起了小雨,淅淅沥沥,如泣如诉。打开窗,云低垂,雨霏霏,天地暗泣。我独坐窗下,打开电脑,舒缓的音乐在房间响起。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岳父,想起了老人家生前的点滴。只是这些记忆太沉,太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岳父一生勤俭,老实本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在队里单门独户的他,个头不高,言语不多,也没什么文化,却在解放初期当过多年的队长。岳父慈眉善目,但眉宇间总带着一丝威严,一身正气。与人交往,总是热情相迎,笑脸相送。对自己的子女,也从不吝啬自己的爱。

我和妻子是同一个村的,家只隔一条河。记得我们结婚时,老人没要一分钱的彩礼,反而拿出近两千元叫我和妻子去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90年代的农村,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这样的事在我们家乡也是绝无仅有的。事后妻子告诉我,说岳父知道我家这几年因为盖房子,还有我大哥结婚和三姐出嫁,日子肯定过得艰难。还说都是农村人,深知我父母的不易,要我们不要给老人再增添负担了。

结婚后,包括有了女儿,我仍在村小学教书,日子过得清贫。因离得近,只要是节假日,我们都会去岳父家蹭饭,回来时两手也没空着。岳父那时无论农忙还是农闲,都会在晚上抽时间载着小船到河里放几条渔网,第二天凌晨再起网摘鱼,然后走村串户去卖,以贴补家用。那时,我和妻子起床经常看到窗台上有几条用柳枝拴在一起的活蹦乱跳的鱼,那都是岳父卖鱼时经过我们家,趁我们还在睡觉偷偷放在那里的。

那些年岳父经常以这种方式给我们送鱼,但从未在我们家吃过一顿饭。有时岳父有事经过我们家门口,又正好是饭点,我和妻子怎么喊怎么拉,他就是不肯留下,生怕给我们增添麻烦,总是事无巨细地关照我们:我们出门打工后,只要春节不回家过年,岳父都会请节后老乡给我们捎一些腊肉腊鱼,有时还有咸鸭蛋、鲊胡椒和小麦酱等等。这些家乡的土特产,承载着老人深情的爱,温暖了我和妻女的腹胃。

六年前,岳父突然生病。我们打电话回去,岳父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没什么大病,叫我们不要担心。但我们悬着的心一直没放下。后来打电话问姨姐,她告诉我们岳父是肝癌晚期,而且正在住院治疗。我们要回去,岳父不同意,说我们刚出门,没挣到钱,等过年的时候再回。在岳父的一再要求下,我和妻子就没有回故乡,而是寄了五千元钱给老人治病,在不安中等待着春节放假。

临近腊月的一天,我接到岳父从老家打过来的电话。因患重病,他声音显得特别虚弱。岳父轻声地问我们春节是否回家。我说一定回。话音刚落,电话那头就响起了哭声,是极度压抑、哽咽的哭声。第一次听到岳父哭,我一时语塞,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安慰的话还未出口,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也就在那天通过电话后,我的心一直提心吊胆,总有一种不祥之感。果然没几天,就猝不及防地接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彻底傻了。当我们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岳父已孤独地躺在大厅一侧的榻上。妻子跪在榻前,哭得死去活来。我揭开岳父脸上厚厚的黄纸,看着那张被病痛折磨得完全变形的脸,泪流满面。

后来我才得知,岳父最牵挂的就是我们,唯一的遗憾就是在临终前没能见上我们一面。病痛的折磨让老人已无法忍受,最后选择服药自杀离开了我们。直到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岳父那天给我电话的含义。那是一种怎样的牵挂和不舍啊!我无法原谅自己。

忆起这些往事,我的心有一种被揉碎了的痛。心情也如这烟雨蒙蒙的小镇一样,湿漉漉。

岳父啊!在这样的夜晚想起您,我知道,我也懂。您小河边荒岗上的“家”已深深地烙在我脑海里,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今天,一定会有人到小河边去看您,他们都是您最想见的人,更是您这一生都无法割舍的亲人。

今天,您坟冢上的杂草他们也一定会给您清理,并为您斟上一杯酒。

今夜,也一定会有人给您送去一盏灯,让您找到回家的路。

今夜,远方的女婿虽然不能去小河边拜祭您,但一定会带上您的女儿,还有您的外孙女,面对您的方向跪拜,祈求天堂的您远离病痛的折磨,一切安好!

关于怀念的散文7:怀念爷爷

文/周礼

又到一年清明时,父亲又要带着我回乡下老家祭祖,最重要的就是给我爷爷扫墓。每次我都要给爷爷磕三个头,而父亲总要在爷爷的坟前坐一会,有时还默默地流泪。

爷爷是个很普通的农民,普通到难以给人留下印象。他生前是村生产大队队长,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一致拥戴。去世已经近二十年了,直到现在每次回老家,邻居们还会向我叙说着他的好。

我的祖上世代贫农,爷爷年少时家里穷得难以揭锅,更没有机会读书。爷爷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并不会减少他对我一丝一毫的爱,有时反而会显得爷爷更加可爱。小时候,有天爷爷在家拿着识字图片教我认字,教到“麦子”时,爷爷却卡了壳。普通话不好的他想了想,说了句“马子”,觉得不对,换了句“麻子”,还是感觉不对,被当时在旁边做家务的母亲看到,并给予纠正,顿时他不好意思地红了脸,情急之下家乡话脱口而出“me子”。

或许这世间所有的爷爷奶奶都一样,对孙子孙女总是有着比对儿女更多的溺爱。我是长孙,爷爷对我更是加倍疼爱。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下班回家,发现爷爷正蹲在楼门口哭,父亲感到很意外,赶紧上前询问,原来是我当时不懂事犯了错,母亲在家里教训我、打我。爷爷看了很难过,他知道不能过分地溺爱孩子,可又不忍心见我被打,就一个人来到门口默默流泪。

虽然爷爷离开得早,但在我的生命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有一次,我在家里想找个东西,找不到就一直闹,爷爷问我要什么,我那时小,表达不好,就说“长长的,圆圆的,方方的,扁扁的,弯弯的”,这可把爷爷难倒了,找了许多东西都不对,最后从门后拿出了杆秤,我这才喜笑颜开。原来“长长的”是秤杆,“圆圆的,扁扁的”是秤盘,“方方的”是秤砣,“弯弯的”则是秤钩。

其实,关于爷爷的文章,父亲写了很多,可他总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现今由我来记录爷爷的二三事,以寄托对爷爷的哀思。

关于怀念的散文8:怀念钢笔

文/蒋波

儿子到了该用钢笔的年龄,先后给他买了几支钢笔,有带他去店里挑选的,有网购的。暑假的时候,还给他买了字帖,有时间,他便开始练钢笔字。

虽然,有人说,现在钢笔用的少了,很多材料靠打字就可以,可我觉得,一手好字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比如,签字,写自己的名字,张榜的红纸黑字等等,再有,写信封,手写的字就是比打印字多了几许温情。所以,我单位对外寄出的信封,都是手写。

看着儿子爱惜地擦拭钢笔,不由想起彼时我喜欢钢笔的情景来。记忆中有许多支钢笔,印象最深的有三支。其中,一支短短的熊猫头的小钢笔十分可爱,折起来很短小,带上熊猫头的笔帽后就是一支不错的钢笔了,其实,之所以喜欢这支钢笔完全在它的造型,合上后,熊猫头,玫红色的身子,常常让我爱不释手。另外的两支钢笔都是英雄牌的,一支黑色的一支枣红色的,这两支钢笔都十分好用,一直陪我到毕业。

那支黑色的钢笔,还有失而复得的一段经历,使我对它倍加珍惜。当初我上学的学校在农村,有两个大门,有次早自习我起床晚了,近处的大门已关闭,远处的大门已然来不及,于是,和几个起晚了的同学一起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翻墙头。正好,墙头的外边是一个麦秸垛,我们登着麦秸垛上了墙头,再纵身一跃跳下去,年少的我们身子灵活,都平安跳了下去,所幸都没有迟到。可是,到了教室,我却怎么也找不到兜里的黑钢笔了,黑钢笔拿回家做作业的,红钢笔留在学校,现在,只能用红钢笔了,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满满的对黑钢笔的想念。放学的时候,我去寻找,翻来覆去的找,终于在麦秸垛里看到了静静躺着的黑钢笔,我欣喜地拾起它,把它带回家。事后,和父母说起这件事,父母把我狠狠说了一顿,说纵使迟到也不能翻墙头呀,太危险了,我意识到错误,而且,还在那时候丢了跟随我多年的钢笔,把它遗失在墙外差点丢失。此后,我吸取教训,再也没有迟到过。

钢笔伴我读书的日子,虽然我的钢笔字没有练好,但是当初父母送我钢笔,买墨水,给钢笔吸好墨水,考试前检查钢笔的快乐时光就像昨天,小熊猫钢笔让我爱上学习,黑红钢笔则是我的两位得力助手,尽心尽力为我服务,让我考出好的学习成绩。

钢笔,有我快乐的回忆。现在,我希望儿子能写出一手好字,也像我一样,喜欢钢笔,钢笔伴他快乐的学习时光,也希望他珍惜每一支钢笔,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关于怀念的散文9:怀念我的父亲王国维先生

文/王东明

我们住在清华园的时间虽短,却享受了天伦之乐与童年时无邪的欢笑,但也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相继失去了亲爱的大哥和敬爱的父亲。因此对父亲和我们最后共同生活的环境和事迹,以及当时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凭着记忆,忠实地记载下来。

父亲的辫子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他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次母亲事情忙了,或有什么事烦心,就嘀咕他说:人家的辫子全都剪了,你留着做什么?他的回答很值得人玩味,他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当时有不少人被北大的学生剪了辫子,父亲也常出入北大,却是安然无恙。原因是他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外貌,学生们认识他的也不少,大部分都是仰慕他、爱戴他的。对这样一位不只是一条辫子所能代表一切的学者,没有人会忍心去侵犯他的尊严。

父亲对仪表向不重视,天冷时一袭长袍,外罩灰色或深蓝色罩衫,另系黑色汗巾式腰带,上穿黑色马褂。夏穿熟罗(浙江特产的丝织品)或夏布长衫。平时只穿布鞋,从来没有穿过皮鞋。头上一顶瓜皮小帽,即使寒冬腊月,也不戴皮帽或绒线帽。那时清华园内新派人士,西装革履的已不在少数,但父亲却永远是这一套装束。辫子是父亲外表的一部分,他自日本返国后,如在其中任何一时期剪去辫子,都会变成新闻,那决不是他所希望的。从他保守而固执的个性来看,以不变应万变是最自然的事。这或许是他回答母亲话的含意吧!

父亲教我读四书

我到北平清华时,在民国十四年阴历十一月中旬,已入严冬季节,那时家中请了一位老师,专教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没有安排我入塾。直到新年过后,父亲才准备了一部《孟子》,一部《论语》,开始自己教我念书。

父亲在讲书或听我背诵的时候,从来不看书本,讲解时也不逐字逐句地讲,他讲完了,问我懂不懂,我点点头,今天的功课就算完了。

不到一年,一部《孟子》算是读完了,接着是念《论语》,这可没有《孟子》那么有趣味了,读《孟子》好像读故事,比喻用得特别多,而且所用的那些比喻,连我这十三岁左右的孩子,都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论语》却不然,天天“子曰”、“子曰”,所讲的都是为人的大道理,好像与我毫无关系似的。我很羡慕塾师教五弟读《左传》,可是我不敢向父亲说。

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半,《论语》才念了一半,父亲忽然去世了,全家顿时陷入了无底的深渊,不知道如何来接受及应对这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

等到丧葬事宜告一段落后,由赵万里先生教我念古文,一部《古文观止》,倒也选念了数十篇文章。这时一改以前漫不经心的态度,用心听讲,用功熟读,想到以前背书时父亲皱眉头的情形时,心中总不免感到一阵愧疚,他人求之不得的机会,自己却轻轻地把它放过了。

父亲对饮食的偏好

父亲喜爱甜食,在他与母亲的卧室中,放了一个朱红的大柜子,下面橱肚放棉被及衣物,上面两层是专放零食的。一开橱门,真是琳琅满目,有如小型糖果店。

父亲每天午饭后,抽支烟,喝杯茶,闲坐片刻,算是休息了。一点来钟,就到前院书房开始工作,到了三四点钟,有时会回到卧房,自行开柜,找些零食。我们这一辈,大致都承袭了父亲的习惯——爱吃零食。

父亲对菜肴有些挑剔,红烧肉是常吃的,但必须是母亲做的,他才爱吃。在北平,蔬菜的种类不多,大白菜是家常必备,也是饭桌上常见的蔬菜,其他如西红柿、茄子(形状有点像葫芦,圆圆的)、鸡蛋等,也常吃。豆类制品如豆腐、豆干、百叶等,他也爱吃。鱼在北平是很稀罕的,所以很少记得有吃鱼的事。平常除了炖鸡以外,都不煮汤。

我们到北平以后,母亲和钱妈,也学会了包饺子,这种面食,父亲也喜欢吃。吃剩下来,第二天早上用油煎了,“就”稀饭吃。每天早上,除稀饭必备外,总有些固体的食物,如烧饼、包子等等。

父亲爱吃的水果也不多,夏天吃西瓜,他认为香瓜等较难消化,他自己不吃,也不准我们吃,其他如橘子、柿子、葡萄等,还较喜欢吃。我们大家也就跟着他吃。

我对自己能把将近六十年的往事,拾回那么多记忆,感到惊异,只是已逝的岁月,却永远捡不回来了。

关于怀念的散文10:若是没有怀念

文/潘姝苗

一杯茶,一抔净土;一首歌,一番回味。一个人的午后,情感在阳光真切的温度里蒸融。记忆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过往,花一样半开,酒一般微醺着。

我知道在急速行走的生活中,这样的时光越发奢侈,而我也偏要在尘世的热闹里营造一份清寂,播撒属于自己的孤独。

音乐响起,灵魂就开始安静了,曾经不羁的流年、花季的香、青春的痛,仿佛高殿上一炷烟,袅袅升向空中,倾吐它曾有过的缠绵。爱极了那些老歌,那些词句;那些烙着时代印记、夹伴着青春挣扎的疼痛,与振翅欲飞的渴望的旋律;那些当年懵懂无知,而今已能明朗地映见容颜的心迹;那些若隐若现的心情,闪烁着树影一样的斑驳迷离。

岁月是有见证的。无论曾经的过往在心里多么不经意,无论当年是多么的冷漠钝感,无视春风掠过池塘时吹皱的忧伤,而你依然无法逃脱时光的邂逅。

音乐是年华的延续,一首熟悉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弦上静静呼吸,拥抱最初的纯然,编织成时光的影像。“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我们难以抗拒这样一场浩大的情境。

此刻,我来了,来赴十多年前那次未与你相见的旧约。就在仆仆风尘、烟消云散的往昔,在那无处诉说凄凉的灯火阑珊处,还有一颗将路过的人早已忘记,经过的事随风而去的驿动的心。

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给我一段时间,没有人爱过,在熟悉的歌里追寻原来的我会比较容易。在梦醒时分,这纷纷扰扰的倾诉透过寂寞丛林,踩着深深浅浅的脚窝来看望我。借由他们,我才能踏上怀念的路程,跟不太久远的自己交谈寒暄,拾拣最初因暧昧被打动的心。

怀念是有意味的,因为有凋残就有新生,有初萌就有旧梦。我们原本是这样一群生生不息、相互关照的生灵,若是没有怀念,这人间何来暖意?

但愿此地纵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也浸漫了泥土的温暖。当我们向人生告别,也许只有怀念,才是彼此可以拥握的永远。

关于怀念的散文11:难忘童年

文/骆春香

人越长大,对儿时的怀念越强烈。

小时候多好啊!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有的是无忧无虑的开心和快乐。放学以后,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跳绳、抓石子、撞拐、抓瞎、老鹰捉小鸡等等等等。要不就是背起箩筐、拿起镰刀,一起到地里打草,尽情地跑、跳、说、唱、玩,多么开心,多么惬意……

我不仅怀念儿时的伙伴、儿时的生活,更怀念儿时的生活环境。那时的天是那样蓝,水是那样清,树是那样多、那样绿。尽管村里没有那样多的好房子,没有那么多的企业,没有现在的柏油路,但是,村边有成片的栆林,村外有清清的小水塘,路边河边绿油油的都是树;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而鱼儿呢,在水草中快乐穿行。每到春天,树木吐绿,小草嫩黄,油菜花遍地盛开,野兔在春天里奔跑,尽情享受着春天的阳光。每到傍晚,小孩子拿个小瓶子去逮虫子,既娱乐了身心,也改善了小鸡的生活。我们还爬上高高的榆树捋榆钱,捋够了,就坐在上面荡秋千,吓得大人们站在树下直嚷嚷,我们却在上面咯咯地笑,好玩极了。夏秋来了,那时的雨水特别多,河里沟里池塘里到处都有水,我们就下河摸鱼、打水仗、逮知了。那时的农民种植不像现在这么单一,花生、红薯、瓜果什么都种。一些调皮的孩子,放学以后去打草,跟看瓜果的大人们淘气,把大人们气得够呛,他们却乐得坏笑。冬天到了,下大雪了,成年男女们都去修水利了,年弱的女人们忙着在家纺花织布,外面是孩子们的世界,堆雪人、打雪仗、藏猫猫、拿箩筐扣麻雀,玩各种能玩或不能玩的游戏,晚上玩到很晚还不尽兴,很不情愿地被大人拽回家……

小时候的新年更是有趣,尽管没有电视,没有动画片,可玩得照样不亦乐乎。随着大人们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到二十四五扫房、二十七八蒸馍馍、再到三十包饺子,买新鞋、穿新衣、走亲戚,看说书的、唱戏的,点鞭炮、踢毽子,一步一步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也玩得乐翻了天。

时光匆匆已不再,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好想能穿越时空再回到快乐的童年……

关于怀念的散文12:怀念小欢

文/青柳含烟

三点多醒来,想起小欢,毫无睡意。

小欢是我曾经饲养的一只小猫,是老公从朋友家里带来的。它年龄很小,大约两个月的样子,浑身毛茸茸的,缩成一团的时候,像个麻花的毛球儿。两只圆圆的玻璃弹眼睛放出柔和友善的光芒,心想这么温顺的小家伙如何能胜捕鼠之任?因为在郊外开了一个米粉加工厂,厂里存放着十吨八顿的大米,惹得成堆的老鼠大白天都是胆大包天,招摇入目,也不奇怪,老鼠不爱大米爱什么呢?所以把小欢带回来,它是有艰巨任务在身的。

第一眼见到它,我就喜欢上它了。灵巧的身子,常常在机器的电机上跃来跃去,当然它知道一定得在机器不工作的时候。它这一功夫,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马戏:置一个火圈,让一只训练过的猴子从火圈中跳过去。它时不时地叫着:“喵……喵……喵呜……”可没想,它这么一叫,厂里的老鼠竟然销声匿迹了。

小欢很能察言观色,请来的工人是个和我年龄差不多来自乡下的女子,不太喜欢动物,至少不像我一样喜欢它,从不逗它,不惹它,也不曾叫过它,所以小欢也从来不敢亲近她,更别说在她面前撒娇了。每次我在厨房里做饭菜的时候,它总是眼睁睁地守在旁边,“喵……喵……喵呜”地叫着,我当然能听懂它在说:“我饿了……我饿了……我饿了……”小欢最爱吃油豆腐,猪肝和瘦肉。无论是干的还是新鲜的小鱼仔都不爱吃,这一点让我觉得有点奇怪,有点不合常理,不过,还是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

它很会自得其乐,阳光铺天盖地的午后,喜欢独自在门外的一颗树上爬来爬去,它通常只爬一米高左右就轻巧地窜下来,它还太小,胆子也不够大,不敢爬得太高。俗话说:“一龙二虎三猫。”我相信小欢的母亲要不就只生了它一个,要不顶多还有一个兄弟或者姊妹。因为它太龙太虎了。

有好多次,我在忙着搓粉的时候,它竟然用两只前爪轻轻地抓绕着我的裤脚,仰天,在我的脚边打着滚儿,它是在向我撒娇呢!也会在无聊的时候,用前爪抱着墙壁上垂落下来的绳子吊摇摇,小欢实在太会找乐子了。它不喜欢孤单。我们忙完之后是要回家的,而它也不愿意独自呆在厂里,每天下午总是早早地在老公送货车的驾驶室里等候,陪他一起直到送完货回来,大概也是累了,困了吧,安静地在我为它做的安乐窝里睡去。

去年冬天,一个最忙的下着大雨的夜晚,刚好女儿也从长沙回来了。看见小欢,喜欢得不得了,做晚餐的时候,喂饱了它最爱吃的碎瘦肉。女儿说“妈妈,小欢好可爱好可爱噢,今晚我要把它抱回家,这里条件不如家里好,太冷了,我要给它做一个更暖和更舒适的窝。”我说“怎么可以,这里就是需要它赶老鼠呀!”小欢像往常一样,吃饱了就到处跑开了,我以为它又是在车里等送货了,大家都忙于加班加点,等到忙完之后,发现它不在车上,我和女儿各自打开手机里的手电筒,照着四处寻找也不见它的踪影,喊“小欢”也听不到它“喵……喵……喵呜”的回应。只看见门外狭窄的路边,并列地排着三辆小车,听说是隔壁不锈钢门窗厂的。娘儿俩沮丧极了,心想这么冷的雨天,会去哪儿呢?但愿明早小欢会回来。

回到家里,女儿连忙找来一只精美的盒子,里面铺了一层厚厚的柔软的棉布,对我说这个窝比我做的更暖和更舒适,并嘱咐我明早过去一定记得带去。第二天清早我赶到厂里,小欢还是没有回来。昨晚停在厂房门前的那几辆小车已经开走了。我走到小欢经常攀爬的那颗树旁边,在离树大约四五米远的地方,也正是那几辆小车停放的位置,看见小欢一动不动地躺在水洼里,因为它的毛被雨水浸湿而紧贴着它小小的躯体,那么单薄,那么令人心痛的瘦小,它已死亡多时了……

我从房东那里借来一把锄头,把小欢埋在一个下坡的树林里。女儿电话问我小欢回厂了没有,我告诉她,小欢昨晚被人抱走了,因为它太可爱太可爱了,别人也很喜欢它。我这样对女儿撒谎是不想让我的女儿也和我一样的难过。现在小欢走了好几个月了。我依然时常会想起它,想起它留给我那么多可爱的美好……

关于怀念的散文13:冬 夜

文/静子

很怀念那逝去了的遥远的冬夜。

虽然,置身于现在的冬夜,已无法感受到冬的味道了,寒风吹彻成了古老的诗意,暖气像融融的阳光,溢满屋宇,静静地流淌,潮润的热浪漫过周身,舒爽的直想沉睡。窗外嘈杂的声音,无休止的声音浪涌而来,车声、机声,不知名的声音,在高楼林立的街巷拥挤着,占据了冬夜,也占据了我的身心,连我都变得浮躁起来。多少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然而,那个逝去的遥远了的冬夜是宁静的,如壁上那幅油画一样宁静,定格在我记忆深处。那是多么安谧宁静的冬夜啊,冰一样晶莹,雪一样洁白,如故乡的河水潺湲流淌,回环的声音,和母亲半躺着轻轻吟唱的摧眠曲没有两样。沉睡的不仅仅是山峦大地,还有灰茫茫的村庄,光秃秃的树。袅袅的炊烟,隐瞒了身影,只有淡淡的烟味,还悠闲地弥漫在村庄的上空。冬日的河水,仿佛凝固的音乐,停止了流动,枕头一样静静地躺在炕边,等待群山的影子或村庄靠上疲倦的头,美美地沉睡过漫长的冬天。

我喜欢这样的冬夜,在丝丝寒冷中,静静地守着,思绪好像飘累的风筝,落下,躺在身边,不再放飞。或者在瞬间凝固了,凝固成河床上的冰,一张晶莹的大床,等待着白天在夜幕降临时睡眠。不仅仅是太阳,连月亮也是那么温柔,成了守在枕边银色的童话。

在这样的夜晚,一切都温顺起来,大地整个成了一只温顺的绵羊,白白的,静卧在那里。最喜欢热闹的青蛙,此时也成熟起来,耐得住寂寞,默不做声,追随着喜欢夜游的蛇,静默地缱绻在地母的怀抱,享受着从地底涌上的温热,回味着曾经拥有的美好岁月。失去了绿叶掩映的鸟巢,仿佛燃烧尽的太阳,悬挂在蕴藏了绿意的枝丫间,静静地期待着,那一个并不遥远的春天,再生机勃勃。

哦,曾经沸腾的大地,一下子沉默起来,仿佛历经沧桑的男子汉,青筋裸露,须眉皆白,胸襟却宽广起来,用勇敢的沉着,代替曾经的狂暴,吸收阳光,也吸收寒冷,调和阴阳,化为己有,默默地滋润着无数的生命,依然走过漫长的岁月,坚韧地完成未竞的征程,历尽艰难,航船并没有搁浅,风浪刚刚平息,冬天不过是暴风骤雨的前夜。

历尽了尘埃嚣张的日子,备受磨难,我尤其怀念这样简单的冬夜。静静地,一家人围在母亲身边,那怕只有一盏油灯,或一盏昏黄的小电灯,在头顶上,映照着一张张红朴朴的脸堂,坐在热炕头,腿上苫着狗皮褥子,吃着嘎巴脆油香的炒黄豆,或者什么都不吃,听母亲讲一个重复了千百遍的老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笑声四溢,荡起,又被凝冻的冬夜撞回,铿然有声,落在香甜的梦里。

真的,那样的冬夜,尽管冷,时时能感觉到透过窗户的冷风,听得见北风的呼啸,像狼一样吼叫,从街巷呼啸而过,一浪接着一浪,此起彼伏。但没有一丝恐怖,也没有一丝担心,在只有睡在哪儿哪儿温暖的一小块地方,绻曲着尽情地酣睡,头就靠着冬夜。除了风的音乐,再也没有什么声音,会打扰你的睡眠。习惯了,风声也成了自然的催眠曲,随血液在周身静脉地流淌,无声无息地流淌,不知不觉。

哦,我那逝去的冬夜,永远留在了遥远的乡村,留在了童年的记忆深处,早成了童话,银色的。

关于怀念的散文14:故乡的竹

文/林汐烟

久居城市,常常怀念故乡的竹。那朗朗的风姿,那灵修而刚直的风格,还有那苍翠的绿意和竹叶吹出的袅袅清音,一直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时时提醒我远离权欲和名利。

故乡那里,山上山下,溪岸塘边,庭院内外,到处长着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的翠竹。一眼望过去,一树树,一丛丛,竹影重重叠叠,竹叶错落有致,风儿轻吹,摇曳出阵阵凉意,给人清新、幽美的感觉。记得我家后院就是一大片竹林,并成了我们的乐园。春天,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高高地向上伸挺,一派箭破云雨的昂然气慨。偶尔,还能发现幼竹竹节处没有消退的白霜,衬托着稚嫩的新绿,不由你不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夏天,在炎炎的午后,走进那绿荫如盖的竹间小径,立时会感到一股沁人的快意,红尘荡尽,疲劳无踪,心中顿时成了清凉的世界。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小鸟飞入林间,飞溅出的啼鸣也是脆脆的,清清的。我总爱在清晨伫立于竹林下,看书,背书,任晶莹的露珠从竹叶尖上嘀嘀嗒嗒落在大地上,滋润着我年幼的心灵。到了秋冬季节,万木凋零,独有那竹子依然风度翩翩,苍翠欲滴,笑迎风霜雨雪,使你误认为眼前正是绿肥红瘦季节。每每放学归来,我和村中几个小伙伴,在林间捉迷藏、打仗儿,追逐、嬉戏,真是惬意之极。累了,我们就漫步在竹林间,沉思,遐想,细听门前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流打着欢快的漩涡,如痴如醉……如今认真地细想起来,在竹林下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童年,却也失去了一个金色的年华。

那时的家乡很穷,人们终年难得吃上几顿鱼肉,竹笋自然是餐桌上的美味。冬春时节,挖来刚拱出土的嫩笋,剥掉皮,洗净后切成薄片,放入辣椒一炒,再加几个鸡蛋,香喷喷的。到了青黄不接的夏秋交接之际,干竹笋更成了农家一道主菜。我读初中时,由于学校离村子很远,只得读寄学,每当周末回家,母亲总要炒一碗竹笋加一罐咸菜让我带到学校,够我美美吃上一周。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了,母亲为了省钱没有带我去医院看病吃药,而是走进竹林,把竹节带白霜的嫩竹缓缓拉下,采下一把卷而未开的嫩叶,然后用刀背轻轻叩烂,放入凉了的白开水中,等到白开水变得葡萄酒般鲜红而晶莹碧透了,再加入少许白糖。我一喝,清清凉凉的,甘冽中带着淡香,不一会儿,烧退了,人变得活蹦乱跳起来。那竹叶汤的美味,直到现在,我敢说市面上无论哪种形形色色的饮料都无法胜过。

故乡的竹,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它全身都是宝,不但竹叶可入药,竹笋是美味,而且竹身可加工成农人劳作用的扁担、箩筐、竹架等工具和竹席、竹垫、竹椅、竹床、扫把之类的日常用品。哪怕是它枯萎了,死亡了,还能给人们做柴烧,落在地上做肥料。那时故乡不通公路,山路难走,长长的竹不好运出去,村里的竹匠把竹剖成竹片,打成捆挑出去再制成成品销售,或者直接背着毛竹外出卖钱。

竹又是一种绿化树,是大地上一道耐看的风景,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以坚韧不拨、能屈能伸的节气,不畏冰霜雨雪、不择土壤肥瘠的骨气,无花无果、朴实无华的正气,赢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钟爱,为一代代诗人作家所讴歌和赞美。至今,无论是回故乡还是外去旅游,我只要看到了竹林竹园,就会情不自禁地跑过去,在竹荫之下小憩片刻,听着轻风吹拂竹子飘动的声音,一种生命的激情便会涌上心头,令人不知不觉淡忘了名利争夺。不追求名利并不是要碌碌一生,而是要像我的父老乡亲们一样,终生保持朴实坚韧的品质,在坚实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让生命更加灿烂,更加有意义。

竹韵悠悠,叫我一言难尽,一生难忘。曾闻苏东坡发出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怀,其实像东坡先生这种铮铮傲骨、潇洒豪放的通才、大才,也只有竹才是他感悟生命的一种菩提。至于那位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画出的竹却无一片糊涂叶,而是叶叶俊朗,枝枝豪迈,阵阵清风。可叹是,远离乡村的我,置身遍地铜臭的城市,只能徒生出许多的无奈和烦躁。这个时候,我便会渴望有一管袅袅的笛音,把我的灵魂引向故乡的竹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