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白石

笔构网

2023-10-23文/方晓舜散文

刚踏进白石村大门,一座古朴的白石亭,便扑入了我的眼帘。它四柱立地,黛瓦翘天,呵护着一块白色石头。这是怎样的一块白石?

白石村坐落在石台牯牛降深处,海拔500多米。村口有一片古树林,长着十多棵大树,枝繁叶茂,林荫敝日。树干上长满了青苔、爬山虎。树身都很粗壮,足够几人合抱。树上挂有县政府颁发的标牌,写着编号、树种、树龄、保护级别、责任单位等内容。

古树品种多样。有苍翠欲滴的枫香,有花开正茂的香樟,有挺拔参天的银杏,有千年高龄的麻栎,还有其它一些名木。它们枝柯交织,蓬勃向上,和平相处,亲密无间,形成了一座“天然氧吧”,支撑起一方“小鸟天堂”。立于树下,耳听鸟语,鼻闻花香,眼观林荫,心旷神怡。这样的古树林,村内还有好几处。

该村曾经是一座古寨。明代弘治年间,舒姓先祖见此处山清水秀,景色优美,遂定居下来。山上竹木茶柴,山下良田美池,丰饶的物产,勤劳的品性,成就了这里的殷实,舒家人过得很舒服。

但是,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白石村却屡遭土匪抢劫。于是,族长发动村民,利用山川险阻,设栅栏,筑堡垒,变村为寨,分派人丁守卫。成立卫队,建立哨楼,加强巡逻,联防自保,终于消除了匪患。其后,经过历代开荒垦田,挖渠引水,修桥铺路,发展生产,将白石建成了一座闻名遐迩的村落。

如今,古寨已经走进了历史,但是木寨门、寨主堂遗址犹存,望风哨楼仍在。舒氏祖屋、舒氏宗祠保存完好。还有古民居、石拱廊桥、日新书屋、文孝庙、水磨坊、石碓坊、铁匠铺等历史遗存。

村内水系发达。武溪河穿村而过,淙淙流水,清澈见底。瀑布轰鸣,吼声震天。水色清亮,宛如白练。古水渠四通八达,引来源源不断的山泉,使村民用上自来水,田地实现了自流灌溉。

沿水渠拾级而上,在一片竹林前,有一方小水潭。潭水清冽,游鱼可数。忽聚忽散,似与人戏。潭边建有两个小闸门,大水流向梯田,小水流向磨坊。

梯田层层叠叠,次第铺展。油菜已经结荚,野花尽情绽放。“白石岭摄影写生基地”牌子下,还有几个人在写生。每到清明时节,油菜花涌波叠浪,一片金黄,与青山白云相辉映,画家摄影师云集,共写天上人间。

水磨坊有一副楹联:“一渠推开千家磨,三山留住四季春”。它利用渠水的冲力,驱动巨大飞轮旋转,带动四只磨盘转动。先民们凭着聪明才智,实现水力磨面,令人肃然起敬。

村中古宅较多。随坡就势,多进格局。前院后园,中间天井。四水归堂,自成一统。整体砖石结构,粉墙黛瓦,罩门漏窗,马头墙高耸。内室三开间楼房,隔墙板壁,穿枋承重。

村庄环境优美。渠水日夜流淌。青石板路和石桥,把一栋栋房屋连接起来,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画卷。古宅风雨沧桑,外墙斑驳陆离,有的爬满薜荔。有些古宅大门紧闭,院内依然花草繁茂。它们与新楼和谐相处,彰显着不同时代的风采。

眼下,政府在村内建设旅游区,腾笼换鸟,发展旅游。这些古宅是藏在时光皱褶里的瑰宝,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必将焕发青春。

村上现有两个村民组,近四十户人家。许多人已经移居山下,办起了农庄、农家乐。只有一些老人,仍然守望在那方故土,笑容满面,怡然自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村口,一大妈在栽高梁。我想买几棵苗带回去栽种,便上前联系。大妈笑了:“不卖!要是喜欢,就送你几棵!”。说罢,还真的将小苗秧放在地里,嘱咐我回程时带走。

村道上,一老奶奶提着满篮竹笋,踽踽独行。为减少她的负担,我笑问:“竹笋可卖?”她笑答:“不卖!要是喜欢,我送你一捆!”她指着前面一栋古宅说,那是家,还邀请我们去喝茶。

水潭边,一老爹坐在石头上歇息。蛇皮袋中,装着各种花苗。见我们在看花,他笑嘻嘻地说:“这是野花,从山上挖来的。要是喜欢,就送你们几枝!”他还告诉我,山上有古庙、松涛、棋盘、飞瀑等景点,有镜石、天湖、日出、云海“四绝”,有黄精、杜仲、灵芝、兰草“四宝”,站在山顶还能望见长江。说得我们脚板痒痒的。

老人们都热情好客,朴素大方,血液中流淌着勤劳俭朴的基因,笑容里荡漾着忠厚善良的古风,让人难以忘怀。

回程时,我再次踏进白石亭,凝视着那块白石。啊,我突然发现,它是一块冰清玉洁的宝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