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7月10日,我与马立桐、段明海、李光彩、张清亮、梁玉荣、韩怀文七人作为我市首批援藏教学队,带着市领导的嘱托和厚望,去济南参加省第三批援藏教学队,并受到省领导和教育厅领导接见。
山东省第三批援藏教学队共71人,9个地市分队;省教育厅韦兆璧同志任队长,我和另外三个地市分队长任副队长。
通过集训学习,援藏队员于7月15日从济南乘上火车,经过三天三夜,到达西藏北大门——柳园火车站。下车刚入住,得知送辽宁教学队的汽车(也是接我们的车)出了事故,多人受伤。由于路途困难重重,加上接我们的车出了事故,部分教师思想出现波动。但我们始终抱成一团,迎难而上。教学队到达敦煌后,淄博和其他几个地市分队35人,由来山东接我们的西藏同志带领先赴藏,韦兆璧同志率领其他35人等车后行。7月23日早,我们先头队伍离开敦煌,经过大柴旦和茫茫戈壁滩,24日下午到达格尔木。休整一天,7月26日乘车继续前行。由于路况不好,又遇阴雨天,道路泥泞,大家出现严重高原反应,吃什么吐什么,个个大口喘气,呼吸困难。车辆在泥泞路上打滑走不动,大家只好下车推行,其中一天一夜只走了十几公里。车到沱沱河陷入泥泞彻底趴窝了,我们只好求助解放军用拖拉机把汽车拖过河。这时大家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韩文怀扶着我找驻地部队求助,首长看到我们的狼狈样,马上组织给我们每人做了一碗面条。真是一碗救命面!老师们吃饱饭精神好多了。
汽车路过五道梁、雁石坪、沱沱河、唐古拉山口,8月1日下午终于到达日喀则。几天后,韦兆璧同志率领的队伍也到达了。
70个教师要分到14个教学点,各地都愿意自己分队分在一块,老韦作难了。淄博的同志顾全大局,提出要为总队分忧,在14个教学点中淄博队员占了4个点;三个边境县,我们就分了两个。
李光彩和临沂分队分在了日喀则师范,他很快适应了环境,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组织了文艺宣传队乐队,帮助分队教师协调关系解决问题。分队在师范作出优异成绩和光彩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教学队确定各教学点人员后,吉隆县强烈要求派教学队,韦队长犯愁了。吉隆离日喀则500多公里,交通不便,调谁去?关键时刻,段明海、梁玉荣主动请战到吉隆。他俩团结一心,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依靠当地政府,帮助建立了两所小学,培训三批干部,办了四期师资培训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县委领导给予二位很高的评价。
"山上无寸草,风刮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当地人这样描述拉孜的自然环境。马立桐、韩文怀就分在拉孜教学。他们帮助学校领导搞好教学管理、培训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实现了拉孜县中学建校以来升学最好成绩,受到县政府好评。
我分到边境樟木口岸。严格执行边境政策、民族政策,与藏族、夏尔巴人团结一致,承担了语文、数学、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教学。培训的教师在地区教师考试中取得了数学第一、语文第二的好成绩。
我们七人分在四地,相距遥远,但仍保持书信、电报联系,交流工作,互相鼓励。在西藏期间,淄博七人均受到当地政府表彰,段明海、李光彩还光荣入党。
听到藏族、夏尔巴干部群众对教学队的良好反映,1982年4月24日,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在樟木口岸考察时,特意来到学校看望教学队,和我们交谈了近一个小时。阴书记说:"你们为西藏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代表西藏人民感谢你们!"一席话,说得我们心里热呼呼的。
转眼40年过去了,当时一封家书最快半月到家,偶尔也有半年的时候;现在的交通、通信和生活条件,与那时相比,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时光荏苒,其余六人已全部退休,我也已80多岁了。回首往事,仍历历在目。
西藏援教任务结束后,西藏的教师、领导先后五人来内地看望我们。本来春节后西藏的同志要来淄博,但受疫情影响未能成行。这么多年来,虽不能经常聚在一起,但从书信、电话到视频,我们的联系从未间断。藏汉情深永远扎根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