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章

请欣赏尊重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尊重文章1:接受的尊重

文/胡英军

下班后,我走进家门,发现客厅角落里有一堆东西,是自制面条等土特产。

这是谁送的?自从去年搬来城里后,我家就开始了“早上买菜中午吃”的日子,彻底告别了农家“粗粮”,这些东西一定是哪个亲戚送来的。

母亲向我介绍了它们的来源,原来是表叔来城里办事,给我们带了一些土特产。

听了母亲的话,我先是感到很开心,虽然现在与表叔家距离远了,但他并没有忘记我们,这么远还给我们带东西,这是心里有我们一家

啊!但随之我又有些担忧,表叔来城里办事,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爸爸帮忙啊?

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如果是有所求,那礼物的性质可就变了。

我向母亲说出我的顾虑,母亲表示赞同。她说她也感觉表叔心里有事,但因为没见到爸爸,欲言又止了。表叔只坐了一会儿,刚刚离开。

我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爸爸帮表叔正常办事可以,但绝不能收他的东西。否则,出了问题,谁也说不清楚。说完,我就要出门去追表叔。

母亲却一把拦住了我,母亲说:“既然表叔没有说明所求,就不要去追了。如果表叔只是诚心想给我们带东西的,你这样追出去,会伤他的心的。家里人,没必要这么较真。”

我停住了迈出的脚步。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高二那年发生的一件事。那时,我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可老师们却非常关爱我,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我,甚至还给我开“小灶”补课,我将这份深情记在了心里,经常跟母亲谈起。一次,母亲去学校看我,顺便给我的班主任王老师带去一些土特产,可王老师拒绝接受。当时,因为推辞不过,王老师勉强接受了。谁知,下午上课时,他将它们提到教室,当着同学们的面将那些东西又还给了我。在随后的班会上,王老师还提到了这件事。

为此,母亲伤心不已,她没想到她出于好心,却被年轻的王老师如此抗拒。尽管在后来的学习中,王老师一如既往地帮助我,但这件事却给母亲留下了心理阴影,王老师的“不留情面、不近人情”甚至让母亲在我的升学宴上都不敢面对他。

我明白母亲的意思。收下表叔的东西,表达了对亲情的一种认可,是感情的传递和联络。我想,这样做也是对身份卑微者的认同和尊重。

尊重文章2:尊重

文/朱子岸

那一天,天很冷,地很凉,天空中乌云密布,路上的人寥寥无几。我独自穿过大街,到一家电影院去看电影。

走着走着,我感到有一些饿了,便来到路口的拐弯处寻找吃的。我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小摊,走近一看,是卖红薯条的。我迎上去,刚要问多少钱可以买一份,只见一个比我矮很多的大妈在火炉边烤手。“天啊,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我心里想道。那双手黑得像煤一样,指甲不知道多少天没有剪了,手背上有一些疤痕。她一翻手,我看到她的手心有很多小泡,还有一些粗糙的裂纹。我不忍再看下去了,连忙问了声:“大妈,多少钱一份?”她抬起头,慢慢地说:“3元一小份,5元一大份。”我付了5元钱,买了一大份,转身向电影院走去。

看完电影,我出了大门,看了看表,已经过了近两个小时。我沿着原路回家,又看到了一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是那个卖薯条的。”我想。

她见我走过来,精神一振,急忙迎上来,伸长手。我躲不及,她的油衣袖就碰上了我新买的“阿迪达斯”牌衣服。我对她的厌恶感突然而生,猛地往后一退,想远离她。她却忙叫道:“别走,小朋友!”说着,她几步跟上来,手里好像攥着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我一看,是一张10元钱。我不由得怔住了。

她指着钱说:“这是你买红薯条时,给我的5元钱里卷着的10元钱。”说完就“嗒嗒”地跑了。

我怔在那里。

是的,我们都认为那些摆小摊的人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品位,更没有尊严。可是这么一张被我疏忽的10元钱,她发现了,并没有贪去,相反,她等了我两个小时,一见我,就把10元钱给我。“她完全可以假装不知道而装进自己的腰包。”我这样可耻地想道。想着想着,泪水流了出来。这些摆小摊的人,你别看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可是他们也是靠自己的劳动在生活,他们的工作也是别人需要的。虽然他们无法有白净的手,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价值。我感到自己学会了尊重。

尊重文章3:不评价他人的人生,是基本的尊重

文/ADC

听过这样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阈值,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若用自己的经验随意去评价他人的生活,只会给彼此带来麻烦和困扰。

我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有一年,村里有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可在当时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孩子父亲特意叫了亲戚朋友一起庆祝。

有个外地回来的远房亲戚问孩子父亲:“你儿子考的什么大学?”孩子父亲刚说出学校的名字,那位亲戚就用轻蔑的口吻说:“那个大学并不怎么样呀……”孩子父亲的神色一下就黯淡下来。

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都不同,没必要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定义别人的幸福。

很多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足以摧毁别人来之不易的快乐。

不轻易评价他人的人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能反映出自己的修养。

有位姑娘带着母亲去旅行,担心母亲坐飞机不习惯,她综合考虑后选择了火车卧铺,既方便照顾母亲,还能带母亲欣赏途中风景。这是她和母亲的第一次长途旅行,两人都格外开心。

母亲在微信群里和人分享这份喜悦,有位亲戚知道后,嘲讽地说:“你们怎么不坐飞机去呢?坐火车要坐好几天,多累呀!”

母亲连忙解释,说自己年纪大了,害怕坐飞机。但对方并没有听进去,自顾自地说起自己坐飞机的体验,还一个劲儿劝说她们坐飞机。

母亲看着手机,沉默许久。后来在旅行途中,母亲也不怎么说话,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看。

原本期待已久的旅行,笼上了一丝阴霾。直到快下车的时候,母亲才突然试探性地问女儿:“假如我想坐飞机去旅行,你会同意吗?”女儿立马点点头,母亲这才释然地笑了。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有时一个人脱口而出的话语,在不经意间就会打扰到别人的幸福。

人,各有各的经历和不易。一些人嗤之以鼻的东西,或许在别人那里就宛若珍宝。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看过一则公益短片。深夜,一栋居民楼下,一对环卫工夫妇坐在长椅上吃馒头。黑暗中,他们手忙脚乱,不小心将一些咸菜撒在了地上。

楼上的女主人正好开灯去阳台收衣服,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就一直将灯亮着。

女主人的丈夫下班回家后打算关掉阳台的灯,却被她拦住。她悄悄带着丈夫来到阳台上,看见楼下的环卫工夫妇正在灯光下享受着温馨的晚餐。两人相视一笑,转身回屋,留下阳台的灯,照亮并温暖了他人。

还有一位网友分享过他的经历。他自幼在小地方长大,很多东西都没见过。上大学后,第一次和朋友去吃烤鸭,他直接吃起了面皮,当时很多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有一个朋友开口说道:“你也喜欢只吃面皮吗?我也喜欢单吃面皮。”说着,直接夹起一张面皮塞进嘴里。

随后,那个朋友又拿起一张面皮,将黄瓜、大葱、酱和烤鸭包在面皮里,默默地给他演示了一遍正确吃法。多年以后,这位网友对这件事一直记忆犹新。

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无助、尴尬的时刻,但也总会有那么一盏灯悄悄温暖我们的心。

真正的关心,应该如春风拂面,沁人心脾,亦如冬日暖阳,不炽热,但恰好温暖。那些不动声色的关心,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尊重文章4:尊重孩子的理想

文/苗君甫

周末一起吃饭时,陈哥的儿子小凡说长大了想当宇航员。陈哥当即摇头:“得了吧,你天黑都不敢出门,胆子那么小还想当宇航员?”八岁的小凡给打击得扭头就走,陈哥却摇头道:“唉,这孩子动不动就生气,还当宇航员呢。”

我在一旁听了哭笑不得,这和当宇航员有什么关系吗?何况,陈哥没有尊重孩子的理想,孩子生气也是应该的。但他不认同我的说法,叹道:“这理想太不切合实际了,他就是瞎说说。”我想了想,然后给陈哥讲了前些时的一条新闻。

出生在美国的Ryan,三岁时就开始对物品整理感兴趣,家里的瓶瓶罐罐,他都能分类摆放好,还能把玻璃瓶和塑料瓶区分开,并且放到不同的回收桶里面。

一次,Ryan的父母带他去废品回收站卖废品,却彻底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和对垃圾分类的痴迷。Ryan的爸爸并没有因此觉得丢人,反而从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潜力,给三岁的儿子注册了一个公司,鼓励他名正言顺地收废品。

此后,Ryan每天都和父母一起出去分发新的回收袋,开拓新客户,整理已经收回来的垃圾。四年来,他回收了22000多公斤废品,20万个瓶瓶罐罐,收益1万多美金,当时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在Ryan的提议下,洛杉矶还成立了洛杉矶垃圾回收曲棍球球队,呼吁大家关注环保。

“如果小凡的理想是收垃圾,你会支持吗?”我问陈哥。一直认真倾听的陈哥叹道:“可能……我做不到。”我也笑了,是的,许多人都没办法做到像Ryan的父母那样懂得尊重孩子的理想,且尽己所能帮助孩子完成理想。不仅不尊重,还嘲笑孩子的理想,不是嫌孩子的理想不够远大,便是认为不切实际,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后干脆忘掉“理想”两个字。

陈哥点头道:“你说得对,也许,我该去了解一下宇航员。”我点点头。其实这才是父母该做的。即使不成功,那又如何?至少他尝试过。

何况,理想从来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每个孩子的理想都值得尊重,每对父母都应该耐心等待每朵花开,学会陪伴孩子成长,更支持他们的每个理想。

尊重文章5:尊重经验的人

文/张小北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尊重文章6:尊重草莓一样的生命

文/杨职逊

每年草莓上市的时节,农贸市场门口一带就挤满了从小坝山上下来卖草莓的农人。因为全家人都喜欢吃草莓,所以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到农贸市场去。站在一溜儿排开的背篓前,红红的草莓,就像这个季节的一颗颗人造太阳,将整个天空和城市都映得格外干净和明亮。

站在背篓前,我们尖着手在背篓里挑来挑去,总是将那些又大又红,长得端端正正的草莓装满一大口袋,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被人挑剩的草莓,有些小,有些生涩,“心”尖儿有些歪。它们乖乖地躺在背篓里,睡着了似的,没有一句言语,只是默默地,等待着农人将它们原路背回……

回归泥土的草莓,一颗颗在碧绿草叶的映衬下,或大或小,或嫣红或生涩,或端正或歪斜,却均充满了生机和灵气,像灯笼,像太阳,像火焰,像玛瑙,像讨人喜欢的小人儿,已没有“好”或“次”的区别,只能说她们均拥有各自的特色。每一颗草莓,都是一个无法复制的自己。

记得小时候,“六一”儿童节前夕,我所在的幼儿班抽了10余名小朋友,准备出席庆祝大会,上台表演舞蹈节目。我不喜欢舞蹈,自然不在表演之列。然而,我对失去这次出彩机会心有不甘,整天闷闷不乐。班主任老师知道原委后,开明地马上调整方案,将每一个孩子都请上了舞台。

表演效果自然没有十几个孩子的时候良好。动作不整齐,表情各异,甚至有的孩子竟忘记了表演,在台上当着无数观众,自顾自地玩别的去了。

然而,它却更自然,更真实,更接近孩子的天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们对于幼小心灵的普遍重视、尊重和关爱。教育,不是要造就千篇一律、工厂流水线似生产的人,而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创造和个性,承认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如果用唯一的一把尺子去衡量孩子,他们肯定是参差不齐的。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作为自然之子,哪怕经历过同样教育的成人,也会参差不齐。正是因了这参差不齐,我们的世界才更加的丰富多彩,才充满了创造的可能和潜力。

我想起了那些草莓。当它们作为“商品”摆上大街,无疑也是参差不齐的,必须接受无情的挑选。然而,回到泥土,它们均闪烁着自我的光辉,每颗草莓,都拥有完整的自己。

像尊重每一颗草莓一样,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就是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就是尊重他们的特别。

尊重文章7:信任是一种尊重

文/李小白

前段时间,我要陪妻子到长沙去护理88岁高龄的岳母,要在长沙住4个月,趁此机会,我打算把郴州的老房子按现在流行的风格重新装修一下。

给我家做装修的是一对小夫妻,男的叫小吴,我把他俩领进老房子,指出要留下来的东西是哪些,请他们集中起来并保留,哪些是不要的请他们搬走自行处理。我向小吴提出装修要求后,留下了四箱矿泉水,六万元的预付款,一枚锁片和自己的手机号码。我告诉小吴,如果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只要提前两天通知我,我会及时赶回来的。妻子和邻居对我这种做法表示不解,有人私下对我说,对装修工人不能太相信了,妻子也要我时不时从长沙回家到现场监督,不然装修工人稍微动点手脚,吃亏的是我们。

我的一些同事家里装修时,常跑到施工现场盯着。尽管如此,还是问题不断,牢骚满腹。看到他们为装修疲惫不堪的样子,我考虑再三,决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过了一段时间,小吴打电话给我,说地面、墙面的泥工活快做完了,水电油漆的活也快了,要我回来看看,准备验收。我回到家发现,小吴两口子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我要留下的东西他们用我打算丢掉的床单遮盖着。邻居也来我家参观,羡慕地说:“你真是懒人有懒福,从没看到你盯着监督,家里装修却干得这么好。”

我用手摸了摸墙砖,墙面光滑、平整,线条横平竖直,墙体棱角分明,我很满意。小吴指着墙边角的地板砖说:“大伯,这块砖在搬进来时有一边就有明显的磕碰,我把它挪到这里,在贴踢脚线时就遮住了,很美观。”小吴又走到厕所的拐角处,只见离地面十几厘米的灯自动亮了,他解释说:“大伯,我考虑到你们都上年纪了,晚上会起夜,上厕所走到这里灯就会自动照明,这灯功率只2瓦,还会自动熄灭,不费电,是你原来没有要求的,我看这花钱不多又很方便,就自作主张安装了。”

我为小吴的细心周到所感动,邻居也说我运气好,遇到了这么好的装修工人。小吴笑笑说:“大伯这么信任我,如果我干得不好就对不起大伯了。”

信任是一种尊重,我对小吴的信任激发了他的干劲和责任心。如果人们能够互相之间多些信任,我们的生活不是会更完美和谐吗?

尊重文章8:距离,是一种尊重

文/2223991106

距离,是一种尊重。

叫醒我的是鸟儿们。百鸟,在开会吧?叫得那么地欢?

麦子,早已经颗粒归仓,就连种下的玉米,都已经慢悠悠的伸出了小脑袋,欣欣然地打量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可是,布谷鸟,叫得仍然起劲,“麦子熟了,麦子熟了……”。

可见,它叫的根本不是什么“麦子熟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恐怕,只有深谙鸟语的人才会知道的吧?

人类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根本不知道如何种玉米。

上次去地里打药的时候,我负责耧地头。就是找找地里那些机器漏种的地方,用大镢划上一道沟,把玉米撒进去。

注意,我用了一个字眼“撒”,实际上,玉米是“点”种的。

当然,这个年代,不会种地并非什么丢人的事,相反,恰恰是“有出息”的表现,因为证明,他并不是靠地为生。种地,当农民,恐怕是天底下最没有出息的事了吧?

昨天,老公问我,“你那玉米种是撒进去的?”

我自豪地回答他,“啊!怎么了?”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了,恍然大悟:玉米跟玉米之间,都是有距离的!

看看我种的玉米,一颗挨着一颗,非常拥挤,非常热闹,也是绿油油的,可是,比起机器种过的,明显地瘦弱了很多。

没有办法,只能蹲下身子,把多余的玉米苗儿一一拔出来,扔掉。

攥着一把把嫩嫩的玉米苗,禁不住自责:因为自己的无知,祸害了玉米种不说,让这么多的玉米苗儿无辜遭殃……它们,本来也可以茁壮成长的!

无知,就要付出代价。没有办法,这是我第一次种玉米。以前,都是老公的事儿。

拔着玉米苗,联想起家里的桃树,店门口的苹果园。

记得,家里的桃树刚刚开始结果的时候,儿子跟我说过,“桃子太多了,应该摘掉一些,否则,长不大。”

儿子的学,没有白上。店门口的苹果园,主人每年都会剪枝,剪掉更多的小苹果。树枝高处的,需要踩着梯子才能办到。

种玉米也好,种果树也好,道理,是一样的,自然,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同的面积里,相同的空间里,相同的养分里,苗儿越多,果实越小。

苗与苗之间,需要距离;果与果之间,需要距离;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需要距离呢?

适当的距离,是一种尊重。

夫妻之间,也需要一定私密的空间,给对方一些自由,更是给自己一些方便。亲密无间,未必每个人都适合。

朋友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距离,产生美。距离感,朦胧美,更让人感到彼此之间的尊重。友情,会更加稳固、长久。距离太近,看得太清,优点变弱,缺点放大,总有一天,友情可能会越来越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人合一”,大自然的道理就是做人的道理。

生活处处皆学问!

尊重文章9:有一种尊重,叫“收到请回复”

文/哲学君

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不会感到累?关于这个问题,有个回答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如果要找一个词,包含对美好的所有期待,那就是靠谱。而所谓靠谱,其实很简单,就是事事有回复,句句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感情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真正的舒服。”

的确如此。不论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靠谱的人都能让人特别安心。与人交往,及时回应,是待人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有一家律所进行了一场面试,面试结束后,每一位求职者都收到了面试结果的通知。有的人即便落选,律所也耐心地打电话告知:“很遗憾,这次你没有通过我们的实习面试。”

正所谓细节之处见态度。有回应,正是说明考虑到了对方的感受,做了换位思考。其实不管大事小事,要是想拒绝别人,也应该说清楚、道明白,而不是故意装作没看到。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换一个角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事情的结果定会大不相同。

有位作家说得很对:“我们都是成年人,你不用对我撒谎、婉转,顾左右而言他,我并不生气你的拒绝,我只是生气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无论是自作聪明将不回消息当作特立独行,还是自以为是情绪化去处理事情,都是不够成熟的表现。

收到回复,是心灵的换位,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也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做人,轻慢别人的同时,也是在轻慢自己。

人际关系里,人品好的人是什么样的?仔细想想,大抵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事事有回应让人放心的稳妥,细心周到给人安全感的踏实。

如果说事事有回应,是一个人对待感情最真诚的体现。那么已读不回,就是一段关系走向终点的信号。

有事相求是朋友一场,无事相约是形同陌路,人品好坏不言而喻。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人品很正,做事直率,没有遮遮掩掩的行为,我们可以说他在人品上基本是靠谱的。”

人品好的人,让人心安,让人踏实,有始有终,有去有回。

一条消息发出去,等的是有效的反馈,而不是无声无尽的沉默。一份感情付出后,等的是对等的真心,而不是假模假样的躲避。

这世间,最残忍的从来不是拒绝,而是给别人期待,让人没完没了地等待。

若是想被人足够信任,就应该学会为人处世靠谱;若想被人好好对待,就应该学会真诚对待别人;若想得到他人尊重,就应该学会如何尊重别人。

人生在世,让人舒服,是最高级的人格魅力。

尊重文章10:姑嫂

文/Redrainst

礼仪即尊重,家庭礼仪里的姑嫂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一般说,小姑子和嫂子的关系是家庭矛盾的“热点”,许多矛盾都由此产生。俗话说:“小姑贤,婆媳亲;小姑不贤乱了心”,正是这个道理。小姑子第一次见嫂子,多多少少会带些审势察阅的眼色,嫂子们第一次见小姑子,忐忑不安更甚。可以想象,在这个刚入主的陌生家庭中,只有小姑最了解家人了解周边的一切,作为刚过门的媳妇,也只有这尚未出嫁的小姑才能帮她了解一切,女人们都是抱着好好过日子的想法嫁到婆家,姑嫂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利益冲突,她们同属女性,同在一张桌上吃饭,与同一个男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们的这种关系不同于婆媳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妯娌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姊妹之间的关系,姊妹同胞,毕竟还有血缘相连、裙裾相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是一种短暂而亲密的朋友关系(待到小姑出嫁后,这种密友的关系往往也要淡化,变成了一种亲戚关系),等到嫂子有了小孩,嫂子的小姑成了孩子的姑姑。这时,嫂子把更多的爱给了孩子,小姑也开始从嫂子的孩子身上寻觅未来自己孩子的影子,并渐渐地培养了母性。于是,孩子便有了两个母亲——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姑姑。从妈妈身上得到的是慈爱外加些许严厉,而从姑姑身上得到的除了亲昵关系还有一种较为平等的姐弟或姐妹情怀,尽管小姑已是母辈的人。姑嫂关系是一种边缘的亲情关系,它就像一朵悄然淀放的悬崖菊,开在我们心间的一角,清新而芬芳。

姑嫂相处要相互尊重 姑嫂心理要平衡,小姑子和嫂子同是女性,都具有女性的特点,但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因此构成姑嫂关系后,都应保持平和心态,以适应大家庭的生活。真心实意帮助克服困难。嫂子要充分理解小姑子的个性特点是自己未到这个家之前形成的,不能在一日间改变,因而对其任性、偏执的行为和言语要谅解,千万不可针锋相对,非争个高下不可。小姑不能因嫂子…家里多个人口有忐忑,。哪怕你性子再高冷,脾气再爆烈,这个时候也要收敛一下小任性。

在家庭生活中,小姑在家中上连父母,旁连兄长,有一种特殊地位和由于这种地位而产生的特殊作用,有时同样的一句话出在小姑口中,会使婆婆笑,而出在媳妇口中,会使婆婆恼,在许多问题上小姑也要处处从家庭的和睦、团结出发,体谅嫂子的处境,如果家庭关系中发生了矛盾,要起好作用,起“补充”作用,而不要起“拆台”的作用,做妹妹的不能把嫂子当做外人来对待,不能因嫂子是外姓人而歧视或不信任;在父母及哥哥面前多说嫂子好话,而不要搬弄是非。当母亲与嫂子发生矛盾时,要多劝母亲,啥事都要和妈妈咬耳朵,这样不利于家庭的团结;不要火上浇油,更不可挑拨离间,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小姑子,不太懂人情世故。家庭矛盾由此全面开战,做嫂子的也不能太计较什么,首先自己是嫂子,本来就应该让着妹妹,无论是太客气或太随便都不好。

姑嫂关系比婆媳关系更容易处理,因为小姑子和嫂子的年龄差距不是太大,共同语言也有很多,如果不方便聊家事的话就找一些其他话题来聊,相处久了之后就会发现两个人可以建立起真正的感情。但是姑嫂又不同于真正的亲姐妹,亲姐妹打架吵架之后还是姐妹,这种血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但是姑嫂之间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太直白的话很容易产生裂痕,有时候真的不得已拒绝她的请求,也一定要说明缘由,并且事后找机会弥补一下,一家人相处比较忌讳华而不实的套话,如果嫂子没空带孩子的话就要帮她带,有什么需要,要不吝啬的起到帮衬的作用,这样更能增进两个人的感情。我的嫂子虽然普通但对我挺好,三言两语无法表达我对她的敬意,只能简单的表达一句,有种小幸福,叫做有嫂子真好,锦上添花人人有,雪中送炭世难寻;姑嫂不和家必败,公婆恼怒暗伤心;做人姑嫂要善良,家丑不可对外扬;姑嫂之间要礼让,且莫小事争短长。

尊重文章11:尊重自己的尺度

文/方文

不知从何时起,常常觉得自己不快乐。纠结人生的价值,考问幸福的砝码,用别人的眼光和标准衡量生活的质量。

其实,人生仅仅只是一个过程。但我们参与这个世界的活法不仅仅只有一种。蓝天、绿地、碧海、青山是一种存在,白云、小草、浪花、泥石也是一种存在。把自己放在自己的空间,你会发现你活得并不黯淡,每个人的世界都有他人发现不了的尺度。

前几天,我应朋友之邀,观看了一场晚会,这场晚会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所有的演员都是残疾人。步入辉煌的音乐殿堂,在灯光摇曳中晚会拉开了帷幕。一名笑容可掬的美丽少女坐在轮椅上被推上舞台,她是这场晚会的节目主持人。

紧接着音乐响起,一位中年男子被一个人搀扶着走上了舞台,他是一位盲人歌手。他微笑着向全场观众问好、祝福,同时送来了一首美丽的歌曲《你是我的玫瑰花》。“一朵花儿开,就有一朵花儿爱,满山的鲜花,只有你是我的珍爱”,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礼堂上空,被掌声一次又一次湮没,我已经热泪盈眶了。在他黑暗的世界里,竟然也有如花的爱,他想象的世界里,色彩并不比我们眼睛里的世界有丝毫逊色,可我们的眼睛很多时候却是因为不满,而看不到玫瑰的色彩……

在爱的面前,人类是平等的,想达到别人的美丽是自己的一大障碍。如果说悲哀是人想出来的,那也是缘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当掌声把我从思绪中拉回,一个拄着双拐的男青年一瘸一拐地走上舞台,主持人说由他现场作画。只见男青年轻点笔锋,舞动单臂,在比自己高出一半的画架前挥毫泼墨。顷刻间,一只苍劲的雄鹰跃然纸上,现场掌声四起。我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在他羸弱的身躯里,一定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他梦想着最终有一天,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翅翱翔,他挥舞的不单是手中的画笔,其实是一颗跃动的心。

真正让我含泪逃走的是那个小男孩。他今年才9岁,如花一般的年纪,清秀的外表,响亮的歌喉,稚气未脱的小脸。而空洞洞的双眼,让他的世界一片黑暗。“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他用心在唱。“生命已被牵引,潮落潮涨,有你的拥抱就是天堂”,无助的他孤单地站在偌大的舞台上,在寒冬的夜里,孩子冷吗?母爱的冲动和抑制不住的心痛使我泪水奔涌而出。“在日月沧桑后,你在谁身旁,用温柔眼光让黑夜灿烂”。我听到了,那是他的呼唤、他的呐喊、他的渴望。我的心在颤抖、在紧缩、在流泪,在深冬的夜里,寒冷极了,我无处可逃……

很多年来,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如水的生活中常常叹息生命的平淡,却不知道感激上帝给我们这样完整的身躯。

很多人之所以受人敬仰,在于他能坚持一般人坚持不了的东西,譬如信念、理想,譬如自己的尺度。我们可能无法像他们那样拥有铮铮铁骨,为了价值和生命自强不息。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尺度维护做人的尊严。

尊重文章12:等待也是一种不尊重

文/宋平hzau

每每打开抽屉都会看见那封信——当时没有及时寄出就一直没勇气寄出的信。

这是一封建议信,虽然明白自己不可能有什么高深的见解英明的建议,但是,每到一处,都会细心去观察这里的环境,偶尔把自己想成这里的主人翁,而想着在哪方面做出一些改变,让这里的一切变得更加的怡然。

大一刚进学校,第一次参加讲座,来的是个救灾英雄,顿时感觉这是自己亲临现场与伟人的第一次接触,尽管他在台上,我在台下。讲座由于在室外嘈杂,并不是听得很清楚,但是这样的场面已经让自己震撼。于是,我想给这位伟人写信,想与他交流。问辅导员有没有地址,他说,网上就可以查,但是,也就这样结束了。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偶尔还会想起这件事,但是,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么强烈,直至彻底忘却。

再接下来的一封信是写给自己的校长的,也就是抽屉里的那封。已经忘了信的内容,记得在中间一段时间拿出来看过,不免感觉自己的幼稚而莞尔一笑。至于为什么没有丢进垃圾桶,我想还是带着一份遗憾吧,遗憾自己为什么当初有写信的想法却没寄出去的勇气。我在思索着答案,却似乎不是因为缺少勇气,而是自己在给自己找理由,一直想着找个合适的时间去寄,却怎知,机会或许有过,只不过信的内容已经过期。所以,告诫自己,做事情别想着等待。

最近的一封信是写给自己刚来的这个研究所的所长的,仍然是一封建议信。我认为自己写的还是在理并且富有情感的,于是在邮箱中寄了出去,这一次我告诉自己,不能让自己等待,哪怕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的幼稚。时间过去了近10天,有时在想着是不是邮箱的地址不对,是不是老师在出差,更或者老师已经看到了,在考虑怎样来回复……内心一直在给老师时间,希望他没有丢进垃圾桶。

不管这封信会不会得到回复,也不管他会在将来的什么时间回复,我需要告诉自己的是:当别人在向我发消息时,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因为,等待的滋味并不好受。

尊重文章13:对一粒米饭的尊重

文/龚本庭

我在学校的操场跑步时经常遇到一个中年人。他的身材太引人注目了,长得圆滚滚的,像个皮球。他跑步,也仅是一个跑步的姿势而已,那速度可能还赶不上一般人走路。

但他性格很好,每次见到我时,都会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其实我连他姓什么都不知道,当听别人喊他教授,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呢!他的形象与我心目中的教授形象还真是有落差。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他:“教授,您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又天天坚持运动,怎么还这么胖呢?”教授告诉我,他出生在农村,小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天天饿肚子,并且眼睁睁地看见自己的妹妹饿死了。为填饱肚子,那时天上的飞鸟、河里的游鱼,他是逮什么吃什么,好歹是挺过来了,从此以后就特别节约。现在条件好了,他与儿子媳妇一起生活,可儿子媳妇没受过苦,总是要将剩饭菜倒掉,每次媳妇收碗时,他就忍不住把那些剩菜端过来吃掉。每次倒的时候,都会想到自己那饿死了的妹妹。“我也知道吃了对身体不好,可人就是控制不住啊。如果当时有这么一碗饭,也许就会救活一家人的命啊!你们是体会不到我们那个时代的艰辛的。”教授说完就感叹,眼里有泪花在闪动。“现在世界上每6秒钟有一个儿童饿死,有10亿人依旧在挨饿,还有多少人依旧填不饱肚子,想想这些,你说我们又怎么舍得去浪费一粒粮食?”教授最后对我说。

教授的话,让我想起我的伯母,她老人家几年前已经仙逝。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她就不允许泔水缸里有一粒米饭。那时,她常说,饭碗里不吃干净,倒在泔水缸中,是会遭雷劈的。我们整个童年,都不敢浪费一粒米饭。后来,有一次,伯母家来了几个小亲戚。那时家里条件都已经不错了,伯母就煮荷包蛋给他们吃。可能鸡蛋烫,孩子们又有急事要走,没吃完的鸡蛋就偷偷倒在泔水缸中。伯母发现后,很是生气了一阵子。她从泔水缸中捞出鸡蛋,用清水洗净后,自己吃了下去。我想起伯母时,这一幕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脑海里。

一粒米饭是如何得来的?恐怕农村长大的孩子也说不全。它们要经过选种、整地、育苗、插秧、除草、杀虫、灌排水、施肥、收割、打谷、晒谷、筛选后才能过仓。一粒谷要经过近百日的风吹雨淋,农人的殷殷盼望,然后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然后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程序才能变为米,再然后还要淘洗、蒸煮,才会有一粒米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一粒米饭的尊重,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更是对社会资源的尊重。

尊重文章14:喜欢与尊重

文/静水

记忆中,村里有个懒汉,春夏秋冬对他来说,只是蹲的地方不一样罢了。天凉了,哪里有太阳他就蹲哪。天热了,哪里有阴凉他就赶哪。“好吃懒做怕动弹”,这是村里人对他唯一的评价,说时脸上写满鄙夷,似乎提一下他都会玷污自己。

小孩子们更是拿他取笑,戏耍,捉弄。可不管受了怎样的捉弄,他也只是咧嘴笑笑,从不动怒。没骨气的人自然没脾气。

一天,我家门口站着几个叔叔伯伯,他们在跟父亲商量着今年种啥庄稼。父亲掏出香烟散给他们,一人一根地散。那会儿,懒汉很自知地跟父亲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傻傻地瞅着大家伙笑。父亲走了过去,同样笑着叫了声“明儿兄弟”,递上去一根烟。

那一刻我觉得父亲很丢人,情不自禁喊了声:懒汉就不应该吸烟。父亲的脸登时拉了下来,脸色铁青。我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惹祸了,拔腿就跑。

那天晚上,我一回到家,父亲就让我靠墙站着去。靠墙站,是父亲最严厉的责罚,他从不打骂我们,只是讲道理。就是那次,我记住了父亲的一句话:喜欢与尊重是两回事,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人,但没理由不尊重人家。

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得这句话,即使面对讨厌的人,也会克制自己,以礼相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