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央视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央视文章1:读幸福
文/陈林
近期,有幸读了央视着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相比十年前畅销67万册却相对青涩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中的白岩松呈现出的是一种成熟后的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最初人们的目标很物化。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但是到了最近十年,当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反倒是抱怨、不安、焦虑,充斥在人群之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白岩松这一次担当的,是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时代热诚的思考者和冷静的记录者。
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有些人怀里有一块钱就很知足,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有些人腰缠万贯,却仍如虎狼般贪心觉得生活永无止境;有些人天天粗茶淡饭,就觉得幸福;有些人山珍海味,却觉得食不甘味。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呢?记得和老婆谈恋爱的时候,在散步的路上,常常看到一对卖唱的夫妻。夫妻俩四十来岁,男的是个盲人,女的是个聋子。有时候和唱,他们唱的最多的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男的拉琴时一副陶醉而深情的样子,常让我驻足。从他们相依相扶的身影里,我读出了他们活得很幸福。
山有玉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人有爱而心不竭。有人读万卷书,却成了一个汉奸,如周作人;有人未进学堂,却造福了不少人,如新凤霞。自小生活在贫苦山区的我,有幸目睹了一些家乡人的富贵,也见识了一些历经战争洗礼而位列高位的老人的淡泊。最大的一个感悟,就是做个有信仰、有人格的人。幸福于我而言,就是快乐地工作、善良地做人,希望亲人与朋友同事,如果可以,也算上我自己,都能享受工作的快乐,生活得安详宁静,存在于自己之心的那种幸福生活,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穷,恬淡于山水之间,寄情于事业之中,为家庭的爱,人生的爱,清新地享受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央视文章2:有些人 已不必去等
在家里看完了央视半边天后,听这个受过多次伤害的女孩,说出的一席话。不禁感慨……
她的第一次感情,可以说,暮然回首,那人却不在灯火阑珊处。
“我已经相信有些人不必去等,我明白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会哭”
她背叛他。于是他搭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没有吃任何东西,来到她身边,告诉她,他可以等,让她到外面走一遭。
真当她回头的时候,他已成为别人的人了。
她的第二次感情,她付出了所有,为了他,工作丢了,为了他,和家庭不和。最后,他告诉她,他要假结婚出国,是为了以后她的幸福,其实最后是选择逃离了这个国家。走前还不忘记了留下一句话,我会等你的,我会回来的。结果他一出去,就人间蒸发了。
一直以来的她只想要个原因,他不给。他是回来了,带着他的假洋佬的样子回来。
终于,她找到了他,他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她的闺蜜指着他的鼻尖说,还钱。他掏出了几千,最后,她一张张的撕掉扔到了他的脸上。
她说道,其实,在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身上,最缺乏的是责任感,总是在第一时间选择逃避。同时我们也缺少道德感,总是计较自己的付出,总是要去衡量自己的付出和得到。伤害后,其实,最难放下的不是他或她,而是那段自己倾心付出的感情。不甘心。现在的我,能够非常冷静的去面对,好好地做事,好好地待人,冷静的去选择一段感情。
聪明的好人是有好的归宿的。
其实,她的话,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的执拗。原来我执拗的不过的是自己的付出。
我也有过一段美好的恋情,我常想为什么他的离开不给我理由,我只要理由。
分开后的一年里,也常挂念起那个人,用不同的方法去追忆,去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可以等。
我也不甘心自己的付出,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我曾有一度,真的和被人抛弃的小怨妇一样,常说,自己怎么付出,他又是怎么对我。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这段我应该更加冷静些,现在想想,还蛮讨厌那时候的自己的。对于那段过去,和他的离开,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其实,当我冷静后再回顾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身上很多不足,因为爱太深,因为太计较付出了,所以期待太高,所以裹住了他的自由。让他窒息,让他压力太大,所以他离开了。话说回来了,你总要还给人家自由吧,他没有和你打结婚证,也没有和你签订契约,他不是你的物品,并没有盖上你的名字,他也不是你的亲人,他有权利选择选择离开。
是的,我们再冷静想想,他是背负了亿万债务,还是得上了绝症,为了你的幸福,所以选择离开。
都不是,是他害怕了,他倦怠了,他怕走下去,他要承担的责任。
或许,你也和我一样,不明白他的离开,为什么啊,为什么啊,一直问自己。老是逼人家给自己个理由。好,就算人家给了理由,怎样,你会就此罢休吗?
也或许,你也和我一样,面对他离开时候,对他说的话感动不已。我配不上你,你该有你自己的幸福。我只会给你增加负担。那我告诉你,让你更要和他说再见,这句话,表面上听上去很美好,甚至你还对他有幻想。说简单点,他就在离开前,自私地让他在你心中还保留美好的形象呢。后来,我把这句深层次理解:我没有能力给你幸福,我只想自己过自由的生活,和你在一起我会背负更多的负担。让我走吧。
孩子们,我们这样理解就对了,同一句话,取决我们如何深度理解。对于,依旧执拗于表层理解的孩子们,我选择沉默。因为我相信时间会证明的。时间就是爱情的试金石。
我的一个男性朋友告诉我,他说,大凡这种情况,20%是他真的爱你,却因为某种不得已的情况离开你,80%是他不爱你了或是他爱上了别人了。
所以,离开是最好的答案。
很多女孩可能和我一样,在他离开后,偶见关心他,告诉自己有多么不好,或是写日记,每天都写,只为了等待他回来。
其实,他冷漠的回应是最好的回答了。当然,我不排除,有些男孩或女孩们确实是有不得不的苦衷,我也真心的希望有情人最后还能在一起。
在受伤后,我们总是强调自己的付出,自己受的伤害。要知道,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历着很多事情,我总是想,为什么他不给我一点点安慰,为什么他不在我身边。可是有意义吗?他的态度是最好的答案了。
是的,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爱情是件美好的事情,所以不会消失,去坚持就没错,可是,我真心的希望再遇到的时候,能够冷静的去面对,理智的去想。
当初,要不是自己去了那里,也不会遇见这样一个人,当初,要不是自己不了解他,在心里构建文艺般的情节,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故事。
当然,我们都无权去说,那段故事的好与坏,我们更无权去指责那个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
我的朋友说过,体恤是相互的。虽然在你眼里,她真的是傻二,可是难道你没有这样傻过吗?或许你傻过,只不过没那么傻罢了是吧。要记得,人在做,天在看。风水还是会轮流转的。
最好的是,我们该给他们一个拥抱,告诉他们,一切已经过去了。
好好的为自己生活。
有天,我把所有的记忆都收到一个箱子里,给它帖上了一个封条。
于是,后来,我变的更加勇敢了。告诉自己我是赖小敏,我怕谁。是的,我现在依然写日记,日记里是写给未来的他,那个不再有他影子的日志。写给自己,也是写给未来的他。
虽然,我不否认的是,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人,想到眼泪掉啊,心疼啊,常去关心他每天做什么。
后来,我发现,我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和感情投入到自己的身上。
很多人会对受过伤的朋友说,你要学会释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说真的,伤害太深了,释然也很难,既然无法释然,我们就选择为自己而活,让那段记忆先存在某个地方,等到有天你想起的时候,记忆也成灰了。真的这个世界谁离开谁,都还是依然会转动,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当然,我非常希望,那些失去好的人的朋友们,当你们还来得及去挽回的时候,要及时的去挽回。
……
因为一分一秒的时间,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没有谁有义务去等待你。
央视文章3:绝对公平哪里寻
文/汤中华
看了几次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隐隐觉得赛制有点问题。后来在网上也看到类似的评论:“这个赛制好像有点不公平,应该是同样的词,让几组同时写,感觉更合理些。”“同意,有运气的成分。”
然而仔细想来,却也多有理解。首先,电视节目是要讲究观赏性,如果像高考现场那样,每人沉闷埋头做自己的卷子,那也就不能称其为电视节目了。
其次,即使是同样的卷子,是不是就一定公平,怕也难说。卷子整体难度大了,对成绩好的学生有利,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就显得不公平,反之亦然。同样一份卷子,对押中题目的来说有利,对没有押中题目的来说就不公平。集中做同样的卷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在其中轻易遇到自己押中的题,而轮番上场,每人每次做不同的题,题目被你押中的可能性或许还会降低。这一回你碰着的是熟悉的词汇,保不齐下一轮上场还那么有运气;他这一回遇着的是较生僻的词汇,下一轮可能就遇着简单一些的。何况在同一轮角逐中,词汇的难易度大体相当,不会相差太大。每一场较量,都经过多个回合,回合越多,运气之类的或然性因素就会被大大稀释,趋向公平。
是同样的卷子公平,还是轮番出场各自面对不同的考题公平,搁德国人、日本人那儿,可能要提升到数学排列组合或概率学、微积分的高度来研究。或者简单点,如果觉得央视听写大会这样的赛制有问题,不妨再来一个实证研究,将同一场比赛中获不同奖项的选手集中起来,用同样一份卷子再考一次,看名次差别大不大。
世上绝对公平的事其实没有。虽然下象棋是双方同样的棋子,但还有一个“执红先走”的规则。先走就多一份赢的概率。而先赢者往往又多了一份锐气,对后几盘的发挥起到积极作用。你说公也不公?足球比赛,好多支球队,不可能都相互打一场,只有抽签,谁跟谁抽到一个小组,那讲究大了去了。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至于扑克麻将,每牌抓到的都不一样,没有人因为这,说掼蛋麻将比赛没法进行。很简单,短时间玩两牌靠运气,时间久了,主要靠的还是实力。
从微积分的角度看,绝对公平是一个理想的终极目标,我们只能无止境地不断接近,但永远不可能与这一目标真正完全重合。不管是不是机会,都尽力把握住,努力做好,绝不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才是最要紧的。
央视文章4:因为爱,所以伤害
文/正阳生
今天下午在央视十套节目无意中看了一个心理节目。大意是讲家庭暴力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全是面对主持人,背向观众。所以没有看清楚男人的相貌,女人的容貌我也无缘观赏到。那个女人在淡淡地讲述着男人的善良一面。感动她的生活场面。她的父亲弥留之际是男人服侍左右,还有她的公婆也帮忙照顾。但是男人却在家里对她实施家庭暴力长达七年之久。据男人自己讲述,他每次打他妻子的时候全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依他自己的想法。他是爱着妻子的,因为爱所以苛责,所以要求她做得更好。比如说房间要收拾得纤尘不染。走路不要带到裤子上泥……等等。家里的保姆收拾房间不干净,他可以熟视无睹。而妻子就不可以。他还说他的暴力倾向是小时候父亲留下的阴影。四,五岁的时候就在记忆中经常有父亲打母亲的印象,所以他也有用打人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电视节目只播放了上集。明天还有下集。当时男人的说法让我震惊。更让我不理解。但后来又有点慢慢理解了。
无独有偶。昨天在杂志上读了一篇小说《死了都要爱》。意思是,一对要结婚的年轻男女。在婚前自驾车去旅行。女人撒娇非要开车。在路途中出了车祸。男人被甩出了车,摔下了悬崖。临终之际。告诉从美国赶回来的妹妹。冒充他的另外的女人,帮忙她欺骗女人。告诉他们一起供的房子是送给那女人的。并出示了他们在美国相片。让女人很快从痛苦中走出来,带着对爱情的怀疑和伤痛。接受了车祸的始作俑者的男人的爱情。
在她的婚礼上,那女人来了却哭了,半年后来找她。告诉她。得替哥申冤。相片是真实的。是哥在临终前的嘱托。女人想如果世界上有一个男人,死了都要爱着你。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爱情和生活。
这两个故事。大相径庭。但却都是出于爱才去伤害。我不知道更不清楚第一对夫妻中的男人的解释是否合理。但我却深刻地记住了。他妻子讲述到男人实施家庭暴力的时候没有流一滴眼泪。而讲到男人照顾自己的父亲,为父亲擦身体。那流着脓血有点恶臭却没有嫌弃的意思。敬心敬意地照顾临终的父亲的时候,却声音哽咽。连主持人都有点惊讶与感动。
忽然我就困惑了,第一个男人是爱着妻子的,只因为让她更完美而去要求与苛责她,据他自己说他对自己更是苛责。妻子也介绍说。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更是干净整洁。房间的东西摆放整齐有序。如果有人来过或轻轻地动过,男人都能觉察。
男人说,他不去苛责保姆,因为她是外人。而妻子是自己人。他就要象要求自己一样的来要求她。我忽然明白了。他的爱的表达的方式出现了偏差。其实他的内心里是爱着的。只是他不应该以暴力的方式让妻子改正身上的缺点。
爱有时候就是一种伤害。第二个故事。如果说男人不让妹妹欺骗女人。女人一生都要背负枷锁。她总是自责,自己在生死面前还是有私心杂念的,她本能地在车祸发生时把方向盘打向了男人的方向。最后男人摔出去了掉到了右侧的悬崖。如果她不那么耍小心眼,她就会与男人一起摔到左侧的悬崖。这样男人就不会孤单了。
如果没有男人设计的情节。她的一生都会在痛苦与懊悔中渡过。但男人却为了爱,编造谎言。先狠狠地伤害她。让她失望。让她绝望。很快就接受了新的爱情,开始了新的生活。
其实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有许多真爱就是这样的。为了不能承诺,或是为了不能承载的未来。许多人把爱演绎成伤害。只是多年后。物事人非的时候的偶遇才知道真相。而有的人或许一生也不会知道真相。
我感动第二个男人爱。当时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那只是小说。但我还是深深地震颤与惋惜。更多的还是感动。我相信无论多久这个故事都会在我的脑海中挥之去。
爱是一种软暴力。我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词汇。所谓婚姻,就是彼此拔掉身上的刺能够依偎一起。正如两只刺猬,把所有的刺掩藏起来,彼此取暖。
爱情的力量通常比婚姻大。恋爱的时候,即使再怎么如胶似漆,但也是两个个体在运动。而婚姻就是把两个不同屋檐下的,不同生活背景的两个人结合起来,成一家人了。彼此隐藏在人性深处与生俱来“刺”便象扎手的栗子蓬那样,直愣愣地竖了起来。彼此互不相让。总想争个高低。直到有一方。为了生活隐忍改变自己的个性。变得面目全非。或是另一方,在生活的磨砺下,改头换面。生活才算平静了,安稳了。这个过程是何其漫长与痛苦。但只有经过这种凤凰涅磐的重生。生活才恢复到它本来的色彩。
为了和平相处,为了营造温馨的环境。不让那颗民经被残酷生活折磨得脆弱不堪的心灵再添一笔伤害,许多人开始学会了退步。息事宁人。两个人成了光着身体的刺猬。可以放心地拥抱在一起。彼此再也不忍手,对方痛苦的样子也带不来任何的快感与胜利的自豪感。
有爱就有伤害。爱得越深伤得越重。知道了这个道理。要爱就不要再去伤害。如果没有什么迫不得已。如第二个故事中的情节。好好珍惜彼此相爱的时间,相守的生活。携手走过无论风雨交加的日子还是艳阳高照的日子。
这样的我们的生活就多了一份温馨,多了一份幸福。更多了一份笑脸与幸福~
央视文章5:百善孝为先
文/冯珏
今天,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央视《开学第一课》的特殊节目。我看了之后,受益匪浅。
它主要点明了“父母教会了我孝、爱、礼、强。”其中“孝”最让我为之感动。俗话说:“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义。”那我们人也要学会“孝”。为了讲“孝”这个主题,栏目还专门请来了一个叫何红涛的人,用他活生生的事例来教育我们。
节目中,中年男子何红涛改造了一辆摩托车,花了几年的时间带着父亲到处去旅游。到过陕西、山西、西安等十余座城市和安徽的多个名胜古迹。其中,主人公说的一句话最让我感动,“孝不在于尽多大的孝,而在于孝尽到了吗?”主人公为博年迈孤独的父亲一笑,竟不惜代价,把一年仅有的20多天假期全都用来带父亲出去的事迹,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往事。
暑假里有一天,我在家里闲着没事做,翘着二郎腿睡在沙发上看电视,悠然自得。妈妈让我起来自己洗衣服,而我却生气地说:“好不容易放个假,你还使唤我做这做那,你怎么不去做,只会来管我,烦不烦啊?”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走了……
和主人公何红涛比比,我们真是天壤之别啊!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养成“百善孝为先”的好习惯。从小养成体贴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习惯。
“孝”这个字上面一部分是老字的一半,而下面一部分是“子”,意思是老人小孩团结互助,小的帮助老的,照顾老的为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
央视文章6:大师的孝顺
文/古滕客
春节期间,央视发起了“孝顺”话题的采访,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与热议。孝顺,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父母好好说话,对老人悉心照料,一件件的小事,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孝道传承。孝顺就要多理解多体谅,而大师的孝顺故事,则带来更多有益的启发。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从小到大都很孝顺。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史学大师傅斯年先生,一生直言不讳,炮轰要人,对待母亲却极其孝顺。傅母肥胖,有高血压,却爱吃肥肉,有时还为这事向儿媳妇发火,见此情形,傅斯年便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向母亲说明利害关系,以求得母亲的理解。晚上,他又悄悄地对夫人俞大彩说:“母亲年纪大了,别无嗜好,只爱吃肉,让她吃少许,不比惹她生气好吗?”七七事变后,傅斯年委托一位办事员去接母亲和侄儿。侄儿接来了,当听闻母亲没能逃出来,傅大怒,当场打了侄儿几个耳光。随后,他千方百计将已过古稀之年的母亲,从安徽接到重庆。每言及母亲逃难之事,傅总怀歉疚之情,他曾对同事说:“老母亲能平安至后方,否则将何以面对祖先?”
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虽睥睨学界,目空一切,却非常孝顺。黄侃自幼丧父,由生母和慈母将他抚养长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黄侃回到家照顾了六个月,母亲就去世了。黄侃大恸,吐血不止。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对慈母田氏,黄侃也是非常孝顺。他在京鄂间千里来来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随身携带一口棺材。这口棺材是其父黄云鹤留给慈母的,本为黄父当年准备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给了慈母。慈母去世后,黄侃悲痛欲绝,按照古礼服丧。以后,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全家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不只是在心里想着,口里念着,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在闲下来的时候,多多陪伴在父母的身边,拉拉家常,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的亲情!
央视文章7:奋斗,为了回归
文/周海亮
央视纪录频道曾播出一个太空探索的节目,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宇航员跨出飞船,进入浩瀚太空。那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里行走——人类用他们的智慧和生命,用数千年的探索和奋斗,终将脚步延伸至黑暗并且神秘的太空。
那一次,我突然生出一种感觉:那个在太空里行走的宇航员,就像一个母体内的婴儿。
鼓鼓囊囊的宇航服,让宇航员的身体比例更加接近一个婴儿;太空里接近飘浮般的行走,如同婴儿在母亲的羊水里懒洋洋地漫游;而那根连接宇航员与太空船的“索带”,则像极了婴儿与母亲之间的那根脐带。
我想到一个词:回归。人类走得越远,越像回归。回归到婴儿,回归到母体,回归到生命的本源。
无论科学还是宗教,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想,不管人类到哪里去,都是回归。这既是一种潜意识的回归,也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回归,更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回归。
人类永远逃不开宇宙的法则。个人的奋斗与成功亦然。
好像电视连续剧《奋斗》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我的理解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既是一种坚守,亦是一种回归。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奋斗;人类的脚步无边际地延伸,要奋斗。不管是一个人的奋斗、一群人的奋斗还是全人类的奋斗,成功必离不开奋斗。那么,奋斗之后的成功呢?我想,假如成功不伴随着“回归”,那么,这样的成功,其实离成功尚远。
或者说,这样的成功,已经背离了成功的本质。
这并不难理解。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应该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应该关心孩子,呵护老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让吃不饱饭的人有一口饭吃。这样的回馈社会之举,便是回归。他回归到善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或许他一直是,但不管如何,成功后的回归,更令人感动。
经过奋斗然后成功的人,我见到的绝大多数是:粗茶淡饭。并非他们没有条件选择山珍海味,而是粗茶淡饭才最养人,才最能品味出生活的本真。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回归。自身需求的回归。对于各种欲望的抵制的回归。
还有一种回归,便是淡然。对个人成就的淡然,对世事的淡然。淡然或是淡定,或是淡泊,但绝不是淡漠。淡然应该是奋斗之后的必然姿态——看世事,荣辱不惊。其实这很像齐白石老人的那方印章——“万物过眼,即为我有。”“万物”并非那些可见的东西,还有那些不可见的东西。
坚守或者回归,很多时候是一回事,如同跨出宇宙飞船的宇航员与在母体内畅游的婴儿,亦是一回事。真正的智者才能靠自己的奋斗成功,真正的智者在成功之后必然回归,而最真正的智者,则是一边奋斗,一边回归。
——回归善,回归自然,回归粗茶淡饭,以及回归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淡然。
央视文章8:角马向前冲
文/刘红旗
央视《动物世界》有一个片子叫《角马向前冲》,讲的是东非大草原上野生角马大迁徙的故事。记得每年夏天,央视好像还直播这个过程。
每年七月份,角马们从坦桑尼亚聚集到肯尼亚的马拉河,必须义无反顾地渡过去,不能犹豫不能回头。只有完成这个征程,它们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和新鲜的青草,找到它们生存的天堂。
过河的队伍是庞大的,但是,有些角马是弱小的。物竞天择的法则,老弱病残的死是不足为惜的。这是对于整个群体生存的宏观观点,如果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死亡却是异常残忍的。七月的马拉河正在汛期,不但水流湍急,而且水底还有着数不清的鳄鱼和河马,每年都有很多角马生命停止在这里。
这是一匹小角马,在河的中间,一只鳄鱼咬住了它的肚子,它苦苦地挣扎着,伸长了脖子使劲将身体拖向岸边,可是,鳄鱼的口始终未松开哪怕半点点。而这一切,都被已经上岸的角马妈妈看在眼里,急得上下直窜。母子俩最近的时候,也不过只有一米半米的距离,小角马的头几乎已经触到岸边了,但大角马看着鳄鱼嘴里的孩子,听着孩子的大声惨叫,是那样的无助无奈,纵然撕心裂肺,也是毫无办法。真的是近在咫尺,却要阴阳两隔了。角马妈妈来来回回地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直到再也看不到小角马的身影,它才一步一回头绝望地离开岸边,慢慢向大部队的方向走去……
我的心被这画面揪痛了,我相信,像我这样被这个镜头揪痛的观众绝不会是少数。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妻离子散的故事。
据统计,渡河过程中牺牲的角马只是少数,99%以上都能顺利过河,规模越大,通过比例越高。单从比例上看,死去的角马好像不多,但对于总数达到数百万头的队伍来说,就需要有几万匹角马付出生命的代价,要有好几万匹角马失去亲人!所以,每一次死亡都值得祭奠,不管它是老是弱是病是残,每一个死者都是对生者的巨大贡献。它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为其他的生命铺成一条生命之路,如果没有它们的死,就会有另一个生命***。
为了能够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部分死去。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相同的生死离别,相同的惨重代价,角马大迁徙中最壮烈的一幕在这里年复一年地上演着。
过不去,就成了永难回归的生命之劫,渡过去,就进入了水草丰美的伊甸园。马拉河,你是生命之河还是死亡之河呢?
该死的死,该活的活,生活还得继续,角马还得继续向前冲……
这一幕很残忍、很血腥,但是,正是有了角马中这些个体的大不幸,才换来了角马这个群体的大幸!
央视文章9:时间都去哪儿了
文/魏春清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红了无数人的双眼,顿时引发了神州大地关于“时间”的思考。是呀,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每天只要换上白大褂,就会不由自主地绷紧每根神经,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回想起自己的一天,一幕幕鲜活的身影浮现在脑海。
那是普通的一天,早上一进科室就感觉到忙碌。我对自己说,我要上战场战斗了。果不其然,上夜班的医生急匆匆地从产房出来交班,她昨晚忙了一夜没睡,收了4个孕妇,出了趟120,其中一个已经在凌晨顺产,还有一个做了剖宫产。
交班后,我开始处理走廊上的新病人。一个是37岁的经产妇,孕39周,腹痛6小时住进来,入院后B超提示羊水过少,胎心不好,处理起来很棘手。另一个是孕40周的初产妇,胎膜早破入院。做完产检,主任果断决定安排孕39周的孕妇上午九点三十行剖腹产。
处理好新病人,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查房。这几天病房里住满了,走廊上也住了好几个病人。查完房,我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医嘱,办理四个出院病人,还有换药的、切口拆线的、开化验单的……当时我真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节省出更多时间。
九点三十,我们准时上手术台,十一点多才下手术台。经过护士站,主班护士一边告诉我又来了两个新病人,一边催我开术后医嘱。正在这时,病房的责任护士赶来说10床病人出了很多血,当我们赶到时发现孕妇面色苍白,病床上都是血,彩超提示未见胎盘早剥及前置胎盘,主任吩咐行术前准备,抢救孕妇和胎儿。
下午三点,120送来一位病人,患者面色苍白,呼之能应,立即测血压70/40mmgH,心率120次,“不好,可能是宫外孕出血,失血性休克”。给予急救处理后,同时我立即叫来家属询问病史,患者家属含含糊糊说不清,但彩超提示患者腹腔积液,立即安排护士术前准备,行急诊手术,等我们送病人去手术室时,患者家属却说没带那么多钱,怎么办?病人情况十分危急,分分秒秒不能耽搁,主任说:“先行手术,费用问题和医院说,待手术做完再补交”,一边和护士们把病人送到手术室……经过紧张的手术,病人的出血止住了,生命体征也恢复了平稳。
下手术台已经是六点多了,窗外的一切都被夜的黑幕笼罩着,而我还有一大堆活要干:写大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主任查房记录,术前讨论,术后病程记录,术后医嘱等等。我想,今晚又不知道要写到几点才能回家……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妇产科医生的一天,一年365天中平凡的一天。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无怨无悔。每当看到患者的康复、新生命的灿烂笑容,我就感到无比欣慰,那是对人生厚重的奖赏。
央视文章10:梦想一定会亲近你
文/许扣锁
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上,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在前三关中表现绝佳,受到了全场观众与评委的一致看好。但在与成功触手可及的第四关超越梦想中惨遭淘汰而出局。
按照惯例,主持人毕福剑让小伙子说几句离场感言。小伙子接过话筒,强忍住眼眶里打转的泪水,笑着说:“很高兴有机会站在这个璀璨的舞台上表现自己。实话讲,来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然而现在的结果是,我失败了。这不能怪任何人,我想我今天没能坚持到最后的原因应该是,对手太强,而我太弱。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加倍努力,提升自己。我相信,我绝对还有机会再次回来。谢谢大家!”
小伙子真诚、坚定的一席话让所有人为之动容。演播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甚至还有不少人站立起来为他欢呼送行。而毕福剑则给了小伙子一句临别赠言:“面对失败你能够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不替失败寻理由,只为失败找原因,是彻悟人生的大度。仅凭这一点,梦想也一定会亲近你!”
央视文章11:漏网之鱼
文/许扣锁
央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百看不厌。节目除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展示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用味道营造出一个个真实故事之外,还侧重渲染了美食背后几代人的生存艰辛与智慧。
东北吉林查干湖的渔民趁着夜色,向选定的下网地点出发。一段行程之后,渔民踏上厚实的冰面。这个时候,一旦遇上没有封冻的裂缝,落水甚至丢掉性命都极有可能。往哪里走,谁也不敢乱言,一场依靠经验的赌博要持续数小时。到达目的地后,长达2000米的渔网很快沉入水底。渔民们将绞盘死死固定在冰面上,把大绦缠在绞盘上,通过牲口的拉力拉动冰下的捕鱼大网。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终于可以收网。水底的世界慢慢被整个打捞起来,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兴奋着所有人的神经。但随行记者忽然发现一个细节:拉上来的网中竟然没有一条小鱼,每条鱼的重量几乎都在2公斤以上。
77岁的石宝柱是当地很有名望的鱼把头,他从15岁开始捕鱼,一直到现在,始终没离开“渔界”。他笑着解释说,这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冬捕的渔网必须是6寸的网眼,这样稀疏的网眼才能保证只捕到5年以上的大鱼,而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真正做到“猎杀不绝”,给它们留下了足够的生长、繁育时间。
我恍然大悟:原来,漏网之鱼实则是为捕者的下次捕捞留下不尽的希望与生机。
央视文章12:呵护幸福
文/毛琳
在2012年国庆期间,央视推出一档名为《你幸福吗》的新闻连续报道专题,之后迅速走红,被访者面对镜头反应各异,这些回答细节原生态的被呈现在新闻中,这些回答有的犀利、有的真切、有的具有黑色幽默。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在路上被询问到“你幸福吗”,你会如何回答呢?
幸福更多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感受,与他人无关。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清洁工、卖菜的老伯、擦鞋的大妈、捡瓶子的老人……这些普罗大众的任意一人都有谈论幸福的资格。幸福本身不论高低贵贱,只是在于自己每一个人所衡量的尺度。2012年不是末日,生活依旧在继续,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日子,在老者看来,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在少者看来,玩就是一种幸福;在中年者看来,老少平安就是一种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是靠自己身心去体会的,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幸福是一种感觉,并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却要让我们用心去呵护。
只是,幸福究竟为何?每个人对于幸福的体会都不会相同。在有的人看来,幸福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只是全家人可以开开心心吃顿饭;在有的人看来,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快乐生活就是幸福;在有的人看来,拥有无数的朋友能为自己分担痛楚就是幸福……有时候长时间不联系的一个朋友突然给你一个问候,你也会觉得幸福;有时候有人时常牵挂着你,你也会觉得幸福。有时候会莫名地看到一部电视剧集中的场景也会流泪,看到细雨打湿窗台边的一朵淡黄色的小花也会为之心动,有时候会忘情地注视街头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相携手过马路,看到他们历经沧桑后仍旧相握的双手会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这就是简单而且纯粹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信仰,幸福是一种责任,幸福是一种姿态,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纷乱的回忆,难以割舍的一段情缘,当昨天成为今天、今天成为永远的思念的人生历程,这些对于我们都会是一份难得的体会。在乎一个人的感觉,为了所爱的人而努力的感觉,还有就是只要对方开心自己就会快乐,甚至是为了自己的挚爱而牺牲自己的人,心中也会有幸福的感觉。在慵懒的午后泡上一杯咖啡,捧上一本书,半躺在一张舒适的沙发上,品读书味,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幸福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幸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征程,是有深度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
幸福是要小心呵护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清纯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远保持清澈。世界上幸福的人往往还是多数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出自我。如果有一天在大街上有人问我“你幸福吗”。我会回答:“幸福呀,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每天都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快乐状态。所以我很幸福。”
央视文章13:在欣赏中前行
文/吴梅
央视着名主持人敬一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最喜欢的主持人是崔永元。喜欢的理由是:崔永元身上的那种轻松和幽默,我觉得自愧不如,所以我就喜欢。我并不喜欢像我一样在屏幕上那么沉重的、严肃的。
在提起爱人的时候,敬一丹总是称其为先生。这个称呼,包含了很多钦佩与敬重的成分。的确,她曾这样夸自己的先生——当宽容和自信结合在同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这个男人就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了。
敬一丹在屏幕上的形象,十几年如一日。她说,像《焦点访谈》这样一个观众群以平名百姓居多的节目,有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远离时尚。所以,她连剪头发都不希望观众看出来。屏幕上的她,始终是淡雅的装扮,和风细雨般的讲述,平易中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淡定中透出深沉的善良与骨子里的悲悯情怀。
作为央视的名主持,敬一丹一直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这种发自内心的赏识意识,让她始终保持谦和的心态,更在清醒的自知下坚持自己的风格和本色。其实,欣赏他人,并不难;坚持自我,也不难;而在真心实意欣赏的同时勇于坚持和把握自身的定位,却源于一个人内心的笃定和良好的素养。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既懂得欣赏他人又准确定位自己的人;而真正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在欣赏中自我砥砺、在坚守中勇敢前行的人生。
央视文章14:养心的歌
文/刘毅
小黄是我的一个梦。
2006年,央视举行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有点儿“文艺控”的我,是个一场不落的忠实观众。在这次大赛中,小黄“蝉之歌”组合,一路过关斩将,冲进决赛,一举夺取原生态唱法银奖。天籁般的侗族大歌,醉倒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着实给贵州人长了脸。
打这时起,在我的心中,就种下了去小黄梦想。
蛇年春节,继2012年国庆小客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后,又迎来春节有史以来首次免费通行。正月初—,除夕刚过,我们由贵阳驱车前往小黄,意欲一睹她的风采。
小黄隶属从江县高增乡,距县城25公里,乃遐迩闻名的侗族大歌发源地。全村有歌堂56个,歌师78名。在村里,歌师无偿教歌,小孩、青年男女在歌堂免费学歌,传承侗歌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小黄的歌手,经常应邀参加全国性的调演、汇演,甚而走出国门,赴法国、日本等地演出,美妙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宛如“清泉闪光之音乐”,震惊世界。1994年,小黄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在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小黄的“金蝉十姐妹”获民间唱法“金黔奖”。号称“侗歌窝”的小黄村,男女老少皆能歌,小孩会说话,就会唱歌
傍晚时分,我们紧赶慢赶,披一身暮色,风尘仆仆地到达小黄村。
小黄坐落在一道长长的山谷中,虽然春寒料峭,远远看去,周遭的山头上,依然是一层挨一层的绿。一条不算宽阔的小河,潺潺地穿村流过。风格独特的侗家木板房,沿河而立,错落有致,间或,能看到屋顶飘荡的一两缕炊烟,悠悠地溶入苍茫的暮霭 中。三座高高的鼓楼,巍然屹立,颇有些鹤立鸡群的骄傲。到得村口,公路边一块由七八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高达一米多、宽近两米黄褐色等边梯形巨石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红色行书石刻,格外抢眼。在这个别具一格的“村牌”后,约莫三十米的地方,耸立着一座长虹般的风雨桥。从县城至小黄的公路,就从风雨桥高达七八层的门楼下穿过。
车行村中,又过了几座架在河上的风雨桥,我和妻边走边看,决定投宿路边一家名为“好再来”、可以泊车的“农家乐”。
“好再来”男主人姓陈,五十四、五岁的样子,脸庞清瘦,举止文雅,看上去像学校的老师。但“老板”是其妻子,一个五十来岁,精明能干的女人。我们走进堂屋,见屋里的火盆中烧着炭火,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人蹲在地上,手里拿一双筷子,正在旺旺的炭火上烤猪肉。女老板抱着一个岁把的孩子(好像是她孙子),坐在旁边的沙发上。知道我们要住宿,当即让其子带我们上二楼安排房间。
收拾停当,我们回到堂屋里,问村里有没有吃饭的地方,女老板说,有几家小餐馆,可过年都关张了,要不,你们就和我们一起吃吧?顿了顿,补充道,每人交20元伙食费。我和妻子听说可以在主人家搭伙,都很高兴,异口同声地说,谢谢哈!麻烦你们了。女老板笑着说,没得事,没得事,大过年的,稀客呢!
稍事等候,我们便和女老板一家共晚餐。吃的都是些颇具特色的菜肴,尤其那一盘烤肉,看上去黑乎乎的,感观不是太好。起先,我们都不敢问津,经不住好客的主人家热情相劝,我挟了一块,惴惴地放进口中,轻轻地一嚼,哇!香气四溢,相当可口。尝到了滋味后,我们也就不再客气,津津有味地吃了不少。就连正减肥的妻子,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我们兴致勃勃地与主人一家边吃边聊,虽萍水相逢,却其乐融融。
攀谈中,得知男主人是乡里退休的干部。早年,确实当过教师。那些年,教师一窝风地改行,他也难免受到诱惑,可尽管想方设法,总是难以如愿。有一年,县里公务员招考在即,老陈一咬牙,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辞职,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招考,且一考即中,榜上有名,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大转折。打这以后,老陈在乡镇从办事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是副乡长、乡长,继而书记,直至乡人大主席任上提前退休。问及当乡长、书记的经历,老陈一脸淡然,微微一笑说,那有什么啊,戏台上的官哩。
我问老陈,这两天村里是不是唱大歌啊,我们可是慕名而来呢。老陈说,哎呀,你们来得早了点,村里的大歌,初四才开唱!不过,后天,也就是初三,是“老年情人节”,你们可以看看啊!是么,我顿时来了劲,老年人还有专门的情人节啊?想到按照计划,我们明天就要离开小黄,不无遗憾地说,也许看不了了,给我们讲讲好不!可以啊!老陈说,情人节是洋名儿,前面之所以冠以老年,是因为这个活动的主体,都是老年人。顿了顿,老陈继续说,具体说来,就是初三这天,村里年轻时曾经有过恋情的老年人,相约一起上山,叙叙旧。然后一同拾些柴禾,回到村里的鼓楼,一起打拼伙(吃饭),唱唱歌。以前没恋过,只要彼此有好感的,也可以结伴上山。这样啊,我有些吃惊,问道,旧情人约会,双方的丈夫,或者妻子不反对?不怕旧情复萌啊?老陈笑笑,说,不会,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能怎么的?何况,这是一种风俗,意在重温年轻时的美好时光,通常是不会有什么歪主意的。也许你不知道,有人统计过,我们村里的离婚率,仅0.1%,够低的吧!真的啊?听了老陈的话,陡然想到山外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我有点震惊,是够低的了。稍倾,似乎为了让我释惑,老陈强调说,我的父辈没有离婚的,我这一辈,村里也就一对。
我一时无语。心想,如此之低的离婚率,兴许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吧!
吃罢晚饭,我在老陈家堂屋转悠,发现左侧板壁上,除了挂着两面参加村里唱大歌的获奖锦旗,还贴着一张2010年的老画历。画历上,除了日历,有长长一排身着盛装的侗族姑娘站着合唱大歌的图片,图片旁边,“饭养身,歌养心”六个大字,赫然入目。
在小黄人看来,唱歌和吃饭一样,同等重要。
老陈见我凝视着旧画历出神,跟过来,指着图片上站在排头的侗家姑娘,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我儿媳妇呢!
哦,我认真看了看,觉得很面熟,愣了愣,终于想了起来,就是刚才蹲地上熏烤美味的姑娘吧?
是啊,就是她。老陈不无自豪,一脸灿烂。
看着老陈绽开的笑靥,我顿悟:小黄民风淳朴,好客热情,离婚率低之又低,歌养心——不就是最佳的注脚么?
央视文章15:寻找司务长
文/刘公
倪萍主持的央视寻亲节目《等着我》,常常看得人涕泪肆流,感动不已。看了很多,有些节目已慢慢忘却,但杨老爷子的寻亲,至今还烙在我脑海里,印象如初。
杨老爷子被外孙女推了出来,90多岁的他,胸前挂满了奖章。倪萍几句简短的介绍之后,杨老爷子呷了口矿泉水,揩拭了一下瘪嘴上的水滴,不紧不慢地叙述开来:“红军经过四川阿坝雅克夏雪山时,风雪日夜不停,吹得人都站不稳,上级给我们下达的任务就一个字:‘走。’没日没夜地走,干粮越来越少,最后把连长的皮带、皮枪套都煮着吃了。饿了渴了,抓把雪吃,那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我们连里每天都在减员,有敌机炸死的,有冻死的,也有饿死的。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倒下了,就再没有起来。”杨老爷子的眼窝里溢出了浑浊的泪水。
老人的外孙女把纸巾递给杨老爷子。他抹了一下眼角,接着说:“饿的滋味,那真是不好受啊!前心贴着后心,胃里除了雪水,还是雪水。我当时只有14岁,感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我对连长说:‘连长,我不行了。’就瘫在了地上。与我同时昏倒的还有我们的司务长。这时,我隐隐约约地听到连长喊:‘司务长,司务长!’接着就啥也不知道了。在部队,司务长是管吃管喝的,一般地讲,别人的干粮袋空了,司务长那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吃的。”
杨老爷子咽了口唾沫,短暂的停顿,情绪稳定下来后,继续上面的话题:“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感到有人在给我喂食物,好像是馍渣,那真是香啊!有人小声说:‘连长,刘苦娃醒了。’刘苦娃是我的名字。连长说:‘他小子也该醒了,我的两个腮帮子都嚼疼了。’待我完全清醒过来,突然听到附近有人喊:‘连长,司务长不行了!’几个战士又是掐司务长的人中,又是喂嚼过的馍渣,但都无济于事,司务长已经不知道吞咽,没有一点知觉了。在清理司务长的遗物中,连长看到司务长的干粮袋里,还有两个干粑粑、一个干馒头。‘这个司务长,唉——你随便掰一块,吃两口,也不至于饿死啊!’连长抱着司务长,把他的眼皮合上:‘你宁愿自己饿死,也要把食物留给大家,真是个好党员啊!’从来不掉泪的连长,这回哭了。”此刻,观众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杨老爷子抬起右手敬了个军礼。这军礼,满含着对观众的谢忱和对司务长的敬意!
此刻,电视机前的我,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作为服役多年的军人,我也情由所衷地抬起了右臂。
“全连人一捧一捧,用积雪给司务长修了个大大的坟墓。我感谢司务长,是他救了我的命。要是没有他的干馍,就没有今天的我。”全场又一阵掌声。
“我今天来寻亲,寻找的就是我们的司务长。我知道,司务长早都不在了,他长眠在雅克夏雪山,但他的精神还在,他的尸骨还在,我拜托阿坝政府,还有全国人民,谁若到雅克夏雪山,看到一具穿红军的衣服、额头上有颗大痣的尸首,那就是我们的司务长,我……我要给他立碑!立碑啊!”
全场的观众都站了起来,掌声响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