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联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春联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春联的文章1:春联的故事

文/刘春荣

年末岁尾,冬阳如春。“美丽的丹凤赛江南,赛江南……”突然间手机铃声骤起:“刘老师,我们在电信局门口为群众义写春联,请你采访拍照。”我刚在家里吃午饭,长安书画院商洛分院的史俊锋院长打来电话,我立马放下碗筷,带上相机匆匆前往电信局门前采访拍照。大老远我就打开相机,做着拍照调试,眼看着书法家们饱蘸浓墨,飞龙走凤,挥毫疾书,眼看着一张张俊美玉盘洋溢着心满意足的表情,抱着一卷卷春联欢快远去的背影,我两眼潮湿,视线模糊了……

天空飘洒着零零散散的雪沫儿,院子里一扫昔日的凌乱,低矮的住房门框两边的土墙,贴着墨迹未干,字迹歪歪扭扭的大红大红的春联,一个头戴陈旧黑色灯芯绒火车头帽子,身着和平日里没有啥区别黑色单薄棉衣,戴着石头眼镜的中年男子,静静的站在那儿端详着刚刚粘贴上去的那副春联,春联内容是“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善意化为桥。”对脑是:“吉祥人家”。那中年男子沉默良久,笑了,他说:“我们家终于有人能提笔写字了,字虽不好,但总比没有人写要好!这红对联一贴就有年味了,让人心里都顺畅多了。”那中年男子的话音未落,一个憨嘟嘟的小男孩从屋子里跑了出来:“大,我写的好吗?”“呵呵,内容写得好,就是字写的太差劲了,字的摆放也稠的稠,稀的稀。”这一幕往事永远定格在我大脑深处,没齿难忘。其实那是我第一次写春联的情形。

我家住在丹江岸边的棣花贾塬,父亲告诉我,打他记事,我们家每年过年都没有贴过春联响过炮,只要初一早上吃到饺子就不错了。那年上高一的我,老看人家过年时门上都贴红红的春联,放鞭炮,就问父亲我们家为啥不贴春联不放鞭炮呢?父亲说:“贴对子,咱家没人写,买炮咱家没钱。”听了父亲的话,我暗暗地下定决心,来年一定要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打那以后,我们家就开始每年过年写春联贴春联了。

后来,我娶妻成家了,另起炉灶的我还是想写春联贴在门上,不图别的,就想沾沾年的喜气,图个来年顺顺当当。那个时候没有春晚,三十团年饭后,妻子就忙着洗红、白萝卜,剥蒜苗、葱拃素肉馅包饺子。我就坐在那里苦思冥想的编春联、裁纸写春联。说实话,我个人对春联内容的理解是:“总结回顾上年的成就,展望寄托对来年的期盼,这内容倒不是啥难事,可根据春联的内容,折叠写春联字的位置还真是难的很。写一次瞎了,从来。有时候妻子把饺子都包好了,我的春联还是没有写好,她等不到我睡觉就先睡。一觉醒来,我还在那里瞎忙乎。村里的人夜半子时都开始放鞭炮烧汤祭先祖了,我的春联还没有写好。那年我乔迁新房,为抒发自己内心的激动情怀和兴奋喜悦心情,我又动了贴春联的意念。除夕之夜,恰好正读高中的侄儿也在,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我把他请来给我写春联,但江郎才尽的我咋样都想不出一副让我满意的春联内容,搜肠刮肚,此刻真正品味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谛。小侄等到快十点了还是不行,就回家了。我就苦思冥想了一阵又一阵,终于想出来。因那年是龙年,上联是:“乘龙乔迁吉祥地”,下联是:“一代风流百代骄”,内容想出来了,在裁好的红纸上怎样安排字的位置又是一道难题。折叠过来折叠过去都是少一个字,看来还是妻子聪慧,找来一条麻绳子,把长度一量,留足天地,再折叠成七个等份,用粉笔画好再写。妻子指着我说:“你啊,人笨从脸上看着呢。”其实那一年,我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民办生涯,考入洛南教师进修学校念书,腰身一转成了公办教师,他们说那副对联成就了我。后来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县教育电视台工作,台里有人毛笔字写得好,每到春节放假,好事的人就为大家书写春联,我也就不再写春联了。

“刘老师,给你写一副春联吧。”一个熟人的喊声把我从遥远的往事回忆中拽了回来。“谢谢,对不起,我不要。”按我们这里的习俗,我父亲过世还没三年呢,所以我家是不能贴大红春联的。眼看着书法家饱蘸浓墨有的飞龙走凤,有的蛇飞凤舞,强稳运笔,刚健遒劲,有的刚柔兼济,笔锋苍劲,听着大伙“老史,给我写一幅”“老李,我的内容是现成的”的欢快呼叫声。蓦地,我似乎看到一家家一户户大红灯笼,大红的春联,我被这喜庆祥和的气氛陶醉了。

关于春联的文章2:春联风景

文/韦语韬

可以说,春联是中国春节独有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最能体现出春来福到的含意。正月初三,我受父母的委托回农村老家看望亲友。期间所见所闻,感触最深的还是那家家户户大门上的春联,红红火火,煞是醒目。

我老家的那个屯,是桂西的一个偏僻山村,四面环山,两水交汇,田园风光旖旎。有通往县城的柏油公路,有高压线通过,有电信、移动通讯基站,故交通、通讯都十分便利,绿树中掩映着幢幢水泥砖房。全村近一百户人家全为壮族,每年春节几乎家家门口都贴上春联。春联多是应景联,或是自己书写,或是村人帮写,都倾自心声,买现成的少之又少,他们觉得街市上的春联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有的还不符合联律,不值得品味。

一进村,第一栋房子大门上的两溜文字“新鲜信息先闻到;温暖春光总爱临”,不由得让你驻足品赏,看来这家人大有天时地利的优越感。一赵姓人家的联语颇有气势:“过长江跨黄河敢冲名校凌云志;走武汉转上海任选公司搏浪人。”原来,赵先生原在武汉一家物业公司工作,去年又转到上海另一物业公司任职,他的女儿今年将高中毕业,据说是一位高材生,从此联意可知其女报考名校志在必得。“旅泰国游台湾大开眼界孙行者;搞流通投种养当借东风女爱之。”赵家对面的孙老师家春联也不甘示弱,分明暗地里在与赵家较劲。孙老师的夫人叫李爱芝,在村里可称得上是一位女强人,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女爱之(芝)对孙行者,耐人寻味,妙极了,我不禁为孙老师此联拍手叫绝。有一座新宅的春联笔势翻飞“新楼前路通高速;宝地后山送早春”,虽是直白,却也十分贴切,情景交融。

位于村尾的我的一位族中叔叔家,儿子、儿媳到东莞打工,他与老伴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孙女留守。今年春节小两口没有回来,节前孙女就跑去东莞跟爸妈团聚了,只有两老自己过这个春节。他们的春联写道:“老幼家园长苦守;年轻东莞远分离。”显然,这一联春节气氛太淡了,可却是无奈的真实写照,不禁让人心里酸楚。初三的那天晚餐,我避开其他亲友的盛情,只来陪这村尾的叔叔和婶婶,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我家祖屋原址现已是一幢三层楼房,由我一堂兄居住,其中第三层是归我名下的。当然,一楼大门也是少不了一副春联:“尖硬羊角深层腐败连挑破;雄威猴棒老虎逃离也枉然。”雄劲有力,熠熠生辉,别开生面。对于这一副生肖反腐联,我问堂兄:“反腐与你有何相干?”他颇带神秘地回答:“关系太大了,这可是我的一个梦。”想来也是呵!

村里办有文化室和幼儿园,村里人当然也不忘给这两处贴上春联,分别是:“科技常新新村新业新时代;文明送美美景美风美乐园”、“小草逢春暖春送福值逢运;幼童有梦美梦成真定有时”。

各家各户的春联,环肥燕瘦,各得其妍,给清幽的山村送来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和春天温暖。

其实,我在城里的家年年也都贴有春联。“羊毫落锦长清气;猴棒生风护好程”,闪闪亮,缕缕香,今年的这一副春联也是让人赏心悦目呵!

关于春联的文章3:庄稼人的春联

父亲没文化,但许多年来,我家的春联都是由父亲拟,再找人写。

那年土地分到了户,农民不再吃大锅饭,家家户户都有了二亩地,种什么庄稼都是自己说了算,农民有了干劲和自主权,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了。那年过春节,母亲说,找人写副春联吧。父亲憋足了劲,顿了一下说:“春联我自己来拟。”全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父亲又说了一遍,我们还是不相信,最后终于弄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父亲没念过书,也要像读书人一样拟春联?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父亲却一个人在屋里踱来踱去,不多时,他嘴里吐出两个字:“有了。”父亲拟的春联是:土地到户啦(上联),粮食高产啦(下联),心里高兴(横批)。我找来会写字的读书人,把父亲拟的春联写好后张贴起来。一看这春联就是没文化的大老粗胡乱想出来的,可没办法,父亲执意不让改动。

村里来了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是从县里来的,路过我家门口时,突然停住了脚步。他瞧着我家的春联一个劲地点头,还把父亲和同来的其他人都叫过来,语气肯定地说:“现在政策好了,日子有盼头啦。这副春联拟的好啊,说出了咱农民心窝子里的话,比金子还贵重!”

第二年春节,父亲又自己拟了一副春联,上联是:育秧苗不要盲目,下联是:种庄稼要讲科学,横批为:学好农业技术。很多人都来我家看春联,一位长辈来到父亲跟前,对父亲说:“你把想说的话都告诉了俺,咱得尽快想办法。”父亲连连点头,嘴里不停地说:“那是,那是。”一开春,父亲就赶到县里,把一位农业专家请过来。没想到,这位农业专家专门给我们村办了一期农业知识讲座。专家说:“只要咱们需要,我就到你们这里来。种地要讲科学,要掌握农业知识,咱农民才能尽快富起来。”他还走到田间地头,哪块地适合种什么,怎么种,都给大家讲得明明白白。

父亲没文化,但爱动脑子,好琢磨事,还总为别人着想。后来父亲当了村长,他带领群众开垦荒山,种植了好几百亩石榴树。大片石榴园喜获丰收,农民收入明显增多了,过年的时候,父亲就用石榴拟了一副春联,上联为:就像石榴多结籽。下联为:勤劳致富福满多。横批是:咱们都是一家人。这副春联看起来还算有学问,其实很通俗,它是父亲带领大伙苦干出来的。那些年,父亲把大家的心合在一起,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多种石榴,靠勤劳共同致富,大家的生活才有了改善。

如今大片石榴园开发成了生态石榴园,山上的野酸枣加工成了酸枣罐头,还酿成了酸枣酒。村里办起了几家加工企业,建成了优质品种养殖基地,绿色蔬菜供应基地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楼房,柏油路也四通八达的。这些年,每逢春节父亲仍是自己拟春联,村里其他人家也都张贴和我家一样的春联。春联里透着喜气,也透着汗水,还透着庄稼人的梦想和心愿。

关于春联的文章4:喜自平仄深处来

文/茹秋乐

每一幅平仄有致的春联里都藏着一段历史。

岁月流深,惊喜于回溯处繁衍,生生不息。

每逢岁末,在街头巷尾邂逅那大红的春联时,总不由得想起爷爷。他是老一辈的文人,以前逢年过节,乡亲们常上门托他写春联,到后来,写春联渐成了老爷子的一大爱好。如今超市里包装精致的春联似乱花迷眼,手写的春联早已失去市场,但他仍坚持着这个习惯,每年除夕都会摊开红纸,蘸上浓墨,书一幅春联,并乐呵呵地贴在老家门口。

“机器印刷的春联,怎么能跟我手写的春联比呢!”他如是说。

这并不是孤芳自赏。今年大扫除时我翻出家里珍藏的相册,发现爷爷写的春联的确不一般。沿着时间之轨逐页翻阅,很多以春联为背景的老照片都沉淀了历经岁月淘洗的惊喜,平平仄仄里不仅隐藏了我们小家的成长故事,更记录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路好风光。

视线首先在一张发黄的黑白照上停留,1984年伯父大婚之喜如昨日重现。低矮的泥砖老屋虽斑驳陈旧,却爬满了喜气洋洋的窗花、灯笼,身着西装的大伯牵着身着红夹袄的伯母的手走进家门,快门一按,瞬间成为永恒。木门两边的春联十分显眼:“联产承包显威力,国富民强显繁荣。”人们脸上写满了幸福,点亮了那个略显黯淡的年代,而幸福的密码已被那幅春联揭开——试想,倘若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尚在生死线上徘徊,天下饥寒之士何时才得俱欢颜?正是党的英明决策,才为后来我们的幸福生活埋下伏笔。

往事不断后退,时光一路向前,视线由黑白的河流趟入彩色的海洋,2009年乔迁之喜又重回心头。昔日破败的泥砖房已变成一幢漂亮的小洋楼,众人齐坐在院子里,觥筹交错,共享佳肴,调皮的小孩子在门口点燃鞭炮后又嬉笑着捂耳跑开,照片于此刻定格。烟雾弥漫中依稀可见大门两旁的春联:“奥运成功举办圆百年中国梦,航天舱外漫步扬千载华夏威。”这照片让多年后回望的我心生赞叹:富起来的人民正奔向全面小康,而富起来的中国正把足迹踏向浩渺宇宙,泱泱华夏已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轻轻合上相册,回忆戛然而止,此去一路繁花似锦,就让相册里的记忆继续丰满下去吧。

关于春联的文章5:爷爷写春联

文/王加月

儿时的春节充满了乐趣,乡村里洋溢着浓郁的年味,这是我们美好的记忆。过年的时候,除了穿上新衣服、吃着美味的菜肴和零食之外,最让我难忘的却是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换上新的春联,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环节,春联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在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贴上暂新的春联更能把春节的喜庆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前农村的春联都是手写体,买几张鲜艳的红纸,按照门的尺寸裁剪好,然后请一位毛笔字写得比较好的人挥毫泼墨。我的爷爷上过私塾,毛笔字写得相当好,在我们这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整个小村庄的春联基本上都是爷爷写的。每年的春节前夕,爷爷总会找出他的宝贝 —— 笔墨和砚台。

戴上老花眼镜,泡一壶茶水,爷爷就开始写春联了,他先根据红纸的大小选择春联的字数,然后折叠成痕,拿起蘸好墨水的毛笔,挥洒自如地舞动手臂,很快,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每写完一副春联之后,爷爷总会很习惯地看两眼,我不明白,他是在找错还是在欣赏,后来才知道,爷爷既是在找错也是在欣赏,因为春联是马虎不得的,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会被人笑话的,爷爷做事情一向非常谨慎,所以,村里人都会把红纸拿到我家里来,请爷爷帮忙写春联,而爷爷从来不会拒绝。

爷爷写春联的时候,我们一般在旁边帮点小忙,比如按住红纸的边缘,比如给砚台加点水磨两下,比如把写好的春联小心翼翼地放到一边晾干。爷爷像个大领导、大明星一样,喝着茶水命令我们做这做那,他那种“派头”真叫人羡慕不已,如果我们也能写春联该多好啊!于是乎,趁爷爷离开片刻之时,我们便争分夺秒地拿起毛笔争先恐后地狂写起来......

爷爷的突然出现让我们措手不及,他虎着脸、但很快又眉开眼笑地说:“写的不错啊,等爷爷老了,你们就来写,一定要帮乡亲们写好喽!”没被爷爷责怪,我们已经是心满意足了,赶紧热火朝天地帮着爷爷做事。

当邻居们来领取春联时,爷爷总是细心地关照他们:“这个是上联,贴在东边,这个是下联,贴在西边......”如果实在弄不清上下联了,爷爷就会在春联的反面标上“东、西”、“上、下”、或者“1、2”,乡亲们非常感激爷爷,总会递烟以表谢意。

后来,爷爷真的老了,再后来,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爷爷的生命。每逢春节的时候,再也看不到爷爷忙碌着写春联的身影了,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就好像缺少了一种特殊的年味,有时候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爷爷留下的“宝贝”,学着爷爷当年的样子写几副春联,但左看右看,还是觉得爷爷写的春联好,怎么比都比不上他。

现如今生活好了,春联都改用印刷品的了,很少见到有人用手写春联了,我们也在城里买了房子,尽管如此,春节的时候,我总会用毛笔写上几副春联,追寻那些印在脑海里、永远忘不掉的记忆。

关于春联的文章6:写春联

文/文雪梅

每到春节时候,无论城乡或穷富人家,都要在门上张贴春联。那红彤彤的春联,把家辉映得喜气洋洋,更预示着迎接红红火火的新一年。而在春联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则是父亲为乡亲们写春联。

小时候,父亲是全村的“大秀才”,每年腊月二十三刚过,乡亲们就拿着准备好的大红纸请父亲写春联。在我看来,寒冷的天气里,分文不收写春联是件苦差事。但是,父亲却对此乐此不疲,以自己写春联为荣。

父亲写春联时,常常提来自制的火炉,清理净堂屋里的桌子,将红纸对折成长短一致的方格,估算好字数,笔墨伺候,父亲时而冥思苦想一会儿,时而研墨,随着他手中的毛笔自如地翩跹起舞,漂亮的毛笔字便跃然纸上,那墨香在冬日的阳光里袅袅地盛开着。我和弟弟趴在桌子一边,手拉着春联的一头,生怕未干的字溜墨,破坏了父亲的书法造诣。小心翼翼地将写好的春联拿到院子里晾晒。

那些父亲写春联的日子里,家里来了很多乡亲,有人在院子里朗朗诵读着已经写好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风春雨春色无边春意暖,福地福门福光有情福气浓”……这些年年写、年年贴但仍百看不厌的春联,读起来依然是朗朗上口且满足了人们讲究新年喜庆的心意。小小的院落里,平整的地方全晾晒上了父亲新写的春联,满院火红,充满了浓浓春意。

前几天,去营业厅交完话费,营业员送我一副春联。摊开火红火红的春联,齐刷刷印制出的字体跳入眼帘:“春风得意马驰千里,旭日扬辉光照万家。”但看着让人像缺少点什么一样,我不由想起小时候过年时手写春联的温馨和质朴。

春联是新年里一道风景,春联里有人们的心声和希望。春联是年的眼睛,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关于春联的文章7:春联中温暖的父爱

文/倪邦瑞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些年头了,一想到父亲,我就想起父亲给我写春联,想到春联中那浓浓的父爱,那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种能延续“香火”的家风门风。

父亲是名中学教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四乡八邻小有名气,儿时每逢春节或喜事,总有人上门求字,父亲从不吝惜纸墨,笑盈盈地挥毫奉献。

我们兄弟几个成家立业以后,每年一到腊月,父亲就开始张罗给我们写春联。

他写春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抄袭别人现成的作品,而是传承“忠厚为人、诚实做事”的家风,根据我们兄弟的工作性质进行创作。无论家外的世界风云如何变幻,父亲始终闲庭信步,坚持按照自己的思维为我们创作春联,虽然立意不是很高,谈不上什么出类拔萃,但一字一句包含着父亲对我们的要求和企盼,一笔一划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父爱。老大是教师,父亲写给他的春联总少不了“为人师表”、“辛勤园丁”、“传道授业”等关键词汇;老三是工人,父亲在春联上常常写出“挑大梁”、“主人翁”、“爱岗敬业”等字眼;我是党员又是机关干部,父亲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记得我从镇里调到县直机关工作的那一年,父亲给我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坚守一份清贫乐在其中”;下联是“服务一方百姓常知不足”;横批是“廉洁从政”。春联贴在门上,如同座右铭,时刻提醒我,点拨我,让我享受着勤奋工作、服务人民的乐趣和尊严。有一年,我当上了一个小官,父亲自然是很高兴。腊月二十九,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大地银装素裹,到处洋溢着年的味道。妻子说:“爸爸的腿骨折刚刚好,现在又下这么大的雪,恐怕不会像过去一样给我们送春联了……”我想也是,就准备去买春联。

“嘟、嘟嘟……”这时候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只见父亲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帽子上、衣服上、胡须上都是雪。他从怀中取出写好的春联对我说:“今年手脚不太利索,春联写迟了……过年了,什么都能少,这春联可不能少呀!”我和妻子展开春联,父亲对儿子的希望跃然纸上,红纸黑字写道:“为官当自律”、“廉洁方从容”,横批是“路在脚下”。我久久地凝视着父亲带着体温的春联,心头一热,差一点没流下眼泪。傍晚时分,因为雪大路滑,等了好久都没有车,父亲执意要走,我送他到楼下,望着他一瘸一拐、渐渐远去的背影,还有雪地里留下的那一行深深的脚印,这时,也只有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父亲春联中所蕴含的与时代一脉相承的家风,才真正读懂父爱伟大浩瀚的深刻内涵。

父亲生病手术以后,母亲让我们都回家过个团圆年,好安慰父亲那颗病痛的心。由于工作忙,我和妻子带孩子大年三十才赶回家,远远地,我看见父亲佝偻着腰,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拿着毛笔,趴在堂屋的大方桌前写春联,那样子很艰难,但写出的字依然刚劲有力,饱含深情。我走上前搀扶着父亲说:“爸爸,您老身体不好,这春联以后就不用写了,反正买也方便。”父亲说:“那哪成,写春联不仅仅是写几个字,而是写意写情写家风,写心里话,这和买来的不一样……”父亲一气呵成写好了大门的春联,上联是“风调雨顺”,下联为“国泰民安”,横批“春满人间”。父亲对我说,这幅大门春联就作我们家的传世春联,恒久不变,希望我们子子孙孙延续下去。

第二年夏天,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副大门春联成为他留给我们的最后的精神遗产。这么多年,每年春节,我都把父亲的绝笔春联重写一遍,工工整整地贴在大门上,祈祷大自然“风调雨顺”,祝福神州大地“国泰民安”,共享“春满人间”的幸福与快乐。

父亲的愿望已经或正在实现,很多时候,我默默地对父亲的在天之灵承诺,您留给我们的春联,您给我们传下的好家风,还包含着淳朴的民风和伟大美德的国风,我们将世世代代写下去,传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关于春联的文章8:我们的节日

文/俞骏晨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气氛越来越浓,我也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就让我为你介绍介绍吧。

在乡下,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已成惯例。呵呵,我在家没有放,可到了外婆家,我却放了许多烟花。在外婆家里,一见到桌上摆满各种烟花,我就心花怒放。但是要等到晚上,我才可以放烟花,真是度秒如年啊!看着夜幕渐渐降临,我就心痒痒的,一看时钟已经6:30,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放起烟花来。大的小的,天空就像下了流星雨一样,那颜色五彩缤纷。

哎呀,急着谈烟花,忘记说年夜饭了。今年的年夜饭可以说是满汉全席了,有爷爷这个大厨师,就算满汉全席也是小菜一碟。你看,糖醋排骨看着就开胃,吃着更美味。看,我最爱的红烧鸡,好吃死了!酸菜黄鳝也是那么的诱人。不说了,不说了,我的口水又要流下来了。

关于春联的文章9:红红的春联

文/红红的春联

春节,为对联的事,惹了一段笑话。

一位老朋友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搬新房了。我答,还是原来的老楼啊。通话间,听声音他就在我家门口,赶忙打开门,只见他还拿着电话,愣怔着端详贴在门上的春联,一副大惑不解的神情。

坐定后,他才道出原委。原来,他已经爬到我家七楼的门口,一看门上贴的对联,觉得走错了门——那对联是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如同初学者写的字。他知道我平常练字,还是书法协会的“会员”,那春联上的字,和我的水平差了十万八千里。他琢磨是不是什么新“体”,也不是,只好转身到下一层,一看,那家门口是印刷品对联。他思谋,我不会放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不在新年展示,而去买那种千篇一律的对联贴。他认定一定是他记错了楼层。只好又下了一层,这一次,他实在是敲错了门!主人告诉他,我的家就在七楼,这两天都见过面的。但他返回七楼时,为了在大过年时别碰一鼻子灰,惹出不快,只好拨了电话。

小小的插曲给朋友的相会增添了别样的欢乐和情趣。望着他不解的神情,我笑着解释:那是小孙子写的!

他还是大惑不解:你怎么让娃娃胡划拉的字当春联,也不怕朋友笑话你这个“大师”,也亏了你的一手好字没用场!

“写字从小时候就要抓起,我是鼓励孙子,培养他写字的兴趣呢。”我道出了真实动机和意图。但无论我如何解释,朋友总觉得,全家门脸的春联让刚开始练字的娃娃涂抹,实在有伤大雅。

那是暑假里,我领着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儿扬扬参加一个书画活动,我们挥洒笔墨,玩得热闹开心,根本忽视了孙儿在干什么。忽然,我发现有张画案周围有几个观众,过去一看,原来是孙儿!他拿着书画家们丢到一旁的宣纸条儿,学着将纸叠成方格,握着大笔划拉了起来,惹得几个人围观。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孙儿毫不怯场,只见他一笔一画“春眠不觉晓……”尽管笔画粗细长短不合法度,但却透出童体的嫩稚、朴拙和清新。一首诗写完,几个观者还噼里啪啦鼓起了掌。孙儿像是受到了鼓舞,放下大笔,又跑到书画家那儿,捡起地上条条缕缕的纸,铺到画案上,认真地折叠起来……

其实,孙儿平时也练字,那是在印有米字格的毛边纸上,用的笔是中号的白云笔。大多是拓着我给他写的“影格”,字顶多比核桃大一点,可是这一次,那么大的笔,那么大的字,他就敢大着胆儿像“老将”们一样龙飞凤舞地挥洒起来。

从此以后,孙儿除了习练小字外,时不时学写几个大字。春节前,我给亲朋好友书写春联,孙儿扬扬不满足于给我扥纸,他跃跃欲试,铺开裁好的红纸,学着我叠起米字格,浓墨饱笔写了起来——“爆竹声中除旧岁,梅花香里迎新年”。那红红洒金的纸,黑亮的字,还真是别具一格、分外惹眼呢。尽管笔画不甚规范,点横撇捺稚嫩,但我觉得,正是那不成熟的童体,会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趣味和审美,多像春天柳枝上绽放出的嫩芽和含苞欲放的花蕾,那不正预示着未来的希望?我选了一副,端端正正地贴在门口,左瞧右看,愉悦和兴奋的心情是从来没有过的!

笑话还在后头,一天,又一个朋友来拜年,他是在另一个单元给我打手机,也许这家恰好也走亲访友去了,敲了几次门没有反应。他还是犯了正常思维的错误,也是被那歪歪扭扭、横七竖八的童稚字体弄糊涂了,还好,他记得我家是七楼,以为弄错了单元,便提着礼物又气气啃啃爬到另一个单元的七层。按几次门铃没动静,他扶着栏杆喘着气,这位老弟舞文弄墨诌几句诗,他套用古诗《寻隐者不遇》,边擦汗、抽烟歇息,还真构思出一首诗呢……

和前一位一样,听完我的解释,这位老弟总算倒是没有否定我培养孩子的心意,却还是劝阻我以后过年时再别贴小孙子写的春联,避免再闹出类似的笑话和麻烦。

我却不以为然,明年,孙儿一定写得比今年好多了,我还会贴上孙儿写的红红的春联,说不定还会以假乱真呢!

关于春联的文章10:犹记年少写春联

文/张燕峰

临近年根儿,大街上到处都有人卖春联。我的思绪随着凛冽的寒风一起飞扬,飞回到童年,飞回到童年的小村庄。

爸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毛笔字写得遒劲有力,颇有颜体的风骨。因此,为乡亲们写春联的任务自然落到爸的肩上。可是有一年,临近春节,爸却连着几天发高烧,整日昏昏沉沉,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哪里能写得了春联呢?

看着乡亲们不断有人来探望又一个个扫兴而去,爸急了,妈也唉声叹气。见状,我自告奋勇:“我来给大家写春联!”

爸的眼睛一亮,很快又黯淡下去。妈倒是高兴了起来,“燕子的字方方正正,写得也有力,就让孩子试试吧。”我也用力晃着爸的肩膀,“让我试试吧。”爸被我晃得直喊头晕,只好答应了我的请求。

我的脚下好像踩着一朵幸福的祥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于是,我一鼓作气,找来了笔墨纸砚,开始练习写毛笔字。谁料,握毛笔还真不容易,十分钟不到,手腕就酸得厉害,手更是抖个不停,写出来的字东倒西歪,毫无章法。我灰心丧气极了,懊恼得差点哭出来。

这时,爸开口了:“万事开头难。我最初学写毛笔字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你的字间架结构没有问题,关键是握笔要用力,要稳,心要平,不能浮躁。”说着,爸挣扎着坐了起来,给我做示范,“你试试从我的手中抢一下毛笔。”我猛地用力,可爸的手就像铁钳子一样牢牢地握着笔,哦,我恍然大悟,知道该怎么握笔了。

于是,我重新回到了桌前,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奇怪,当我内心平静下来,意外地发现手腕不酸了,手也不抖了,写出来的字也像模像样了。妈在我身后高兴地叫了起来,连声说“不错,不错。”爸看了也频频点首,赞许地笑了。这下,我有信心了,练习得更认真了。

乡亲们又夹着红纸来找爸写春联,爸抬起虚弱的身子,连声致歉,说:“让俺家燕子写吧,她的字不错。”乡亲们虽然满腹狐疑,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信将疑地把红纸递给我。

我给第一位乡亲写的时候,心里惴惴不安,于是不断告诫自己:稳住,稳住!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等呼吸顺畅了,我才开始动笔。当写完一张春联时,那位乡亲眉开眼笑,说:“咱燕子还真有两下子。”听了他的褒奖,我更加信心十足了,气定神闲,运笔更加自如了,写出来的字也非常大气有力。

当我写好了最后一张,乡亲们满意地走了。而我能代替生病的爸写春联的消息也像长了翅膀的鸟儿一样,很快飞遍了整个村庄,于是,找我写春联的人就络绎不绝起来。当我写完了所有的春联,已是除夕了。小伙伴们都同情我,说我牺牲了多少玩耍的时间,可我一点都不后悔,相反心里却非常甜蜜。

而今,我漂泊他乡,与故乡隔着千里的山水,可为乡亲们写春联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像一幅明媚的画挂在我记忆的门楣上,那样明艳,那样动人!

关于春联的文章11:春联里的年味

文/老吴所求

腊八一过,浓浓的的年味随着游子的陆续返乡也慢慢袭来。

农家小院,巷陌人家,杀年猪,捞年鱼,做豆腐,打糍粑,打扬尘,贴春联……记忆中,勤劳质朴的家乡人总是把一年的收获浓缩在腊八节后置办年货的喜悦中,而把来年的愿景寄托在门楼下的春联里。因此各家各户,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运达命舛,新春贴春联,也就成为家乡一种代代传承的习俗。

春联中洋溢着节日的祥和喜气,无论是温饱无望的饥馑年代,还是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印象中,我的已经作古的远房二伯是个颇有声望的乡下名流,也是个颇通文墨的写对联的行家里手。二伯随和儒雅,善待乡亲。每到春节,村人求联,二伯自备笔墨,送往迎来,有求必应,且分文不取,有时还要倒贴纸张。因此,每到节前,村人或把二伯请进家里,或乐于找上门来。记得我和姐姐参加高考的头年(78年)春节,家父为了讨个吉利,买了张大红纸送到二伯家,让二伯写副春联。二伯稍作沉吟,裁纸舔墨,大笔一挥,字迹遒劲。上联:庭栽栖凤树;下联:池养化龙鱼。横批:前程似锦。也许是沾得二伯春联吉言,79年我和姐姐同时考取。这件事我在散文《铁算王二伯》中详有记述。

也有不通书道的手痒的新生代主人,一手三脚猫功夫的字,但这不打紧,兴之所至,情之所发,刷刷刷,一副春联就此诞生。贴出春联后,主人不忘自我欣赏一番,乐呵呵地笑。最有趣的是塆里叫发爷的族叔,土地承包后收购乡邻富余的粮食,开起了酿酒的家庭手工作坊,我们这里叫吊酒。发爷父子俩整天忙进忙出。小生意不大,但做得风生水起;银子赚的不多,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年春节来临,发爷都要提壶小吊酒登门酬谢,把二伯请进家里,写上两幅春联,一副贴在门楼,一副贴在作坊。发爷对一副老掉牙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情有独钟。一贴三年,总不更换。偶有乡人善意揶揄,发爷亦能自得其乐。到了第四年,二伯舔墨运腕之际顿了顿问发爷,今年来副什么?发爷憨厚一笑,一脸幸福惬意:老套头,就去年那副吧,那副好,好!。二伯心领神会,当然知道那副指哪副,于是不假思索,一气而成。

春联中也曾浸透着苦涩岁月的辛酸无奈。记得我读小学四年级时过春节,看见村头的本家三叔家腊月二十八就把请二伯写好的春联贴出来,现在忆起当时正值文革,对联似是毛泽东的诗句。奇怪之余就问父亲。父亲叹了口气后,撂下一句话:冇得法,也是逼出来的。我从父亲口中得知,家乡习俗,大年三十清早吃年饭,吃完年饭祭祖,贴春联一般在祭祖之后至晚上转点皆可。春联贴出,预示旧的一年已去,新的一年将开始。贴出春联后,上门讨债的人就知趣地走了。三叔上有老娘,下有五个子嗷嗷待哺的小家雀。家大口阔,入不敷出,掇碗拿筷的多,挣工分的少,年年大缺粮户,公债私款,年年一到腊月讨债的堵上门来。三叔活生生一个杨白劳。实在没法,三叔只好想到这招,挨到来年再说。这不禁让我想起那时家乡一到腊月就溜到大人嘴边的一个词——年关。年关年关,过年就是过关口啊。也让我忆起儿时家乡一句充满美好憧憬而又略带苦涩的俗语:细伢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因为只有过年,小孩才有可能穿上新衣新鞋,吃上口鱼肉荤腥;过完年大人才有可能把未竟的盼头留待下一年。

时代的变迁,总让人觉得有些什么亲切的东西失落在岁月的某个旮旮旯旯。如今,故乡旧宅多换新楼反倒变得清冷,会写对联的二伯和许多老一辈人都已作古,我等昔日少年也年过半百,后辈中的许多人也已落户城里,娶妻生子成了家,置地购房买了车,还有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的淘金队伍。每次回到老家,我心中总有一种“乡音无改鬓毛衰”凄惶。偌大的村落,如今不到百号人,那些经年累月坚守在这块故土上的都是些走不掉的拖家带口的家中脊梁。但是,只要有亲人的守望和血缘的牵挂,每到春节,就像迁徙的候鸟,他们中的多数都会不约而同地飞回老家。父母膝下,嘘寒问暖诉衷肠;亲友家中,互道珍重报平安。

自然,贴副吉祥喜庆的春联是忘不掉的习俗。所不同的是,自二伯一去,春节前家乡写春联贴春联的盛事并未萧条,墨迹也变得五花八门。有附庸风雅泼墨涂抹的,有一如既往请人捉刀的,有从市面采购回家的,也有像商业银行、移动电信等服务行业赠送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家乡人对春联的喜爱,对一年美景的回望,对新生活的憧憬。

一年好景堪回首,又到春联绽放时。

关于春联的文章12:母亲的自制春联

文/黄小燕

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忙着贴年画、写春联迎新年。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乡下,提及能写春联的人,可算得上是“高大上”,不但要有学问,还要毛笔字写得好,我的父亲就是写春联的“能人”。

记得我八岁那年,父亲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眼看就要到年三十了,父亲还没有回家,我们都盼着他回家过团圆年,母亲还特意留着红纸让他写春联。哪知,后来父亲叫同乡捎回话说,过年没有买到票,要过了年才回家。一听父亲过年不回家,春联也只有找人写了。

于是,母亲拿着红纸,去找村里擅长写春联的人写。当我们来到写春联的人家里时,只见他家院里围满了前来“求”春联的人,他们手里要么提着酒,要么拿着烟。见此情景,我注意到母亲的手颤颤微微地摸向自己的干瘪口袋,随后又缩回来,拉着我的衣袖,硬是把我拽回了家。

回到家后,母亲自言自语地说:“写春联有啥难的,我不信我写不出来!”母亲要写春联的想法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她没上过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母亲没有理会我的惊讶,吩咐我拿来剪刀和纸。她拿着剪刀,站到家门口看着斜对面刚贴上的新春联,问我那些是什么字。我找来字典查阅了那些字后,说:“横批:吉星高照,上、下联: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母亲点了点头说:“吉星高照,好,就它了!”说着母亲照着字样,用剪刀比划着就剪了起来。母亲是村里的剪纸高手,剪出来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剪出来的花草栩栩如生,而字又没有神态,只要抓住字的骨架就好了,剪字对她来说太简单了。

接着,母亲把剪好的字样按在红纸上,用铅笔沿着字形的轮廓描摹出字的外形,最后用毛笔小心翼翼地将字体勾画出来,这样一幅春联就诞生了。后来母亲用同样的方法将鱼、梅花鹿、兰草等寓意好的动植物也巧妙的装饰了上去。

这样一幅字迹潇洒、图案精美、样式新颖的春联,惹得乡亲们好生羡慕,纷纷猜测是不是我父亲从外面寄回来的。他们怎么也猜不出,如此神采盎然的对联,是出自不会写字的母亲之手。

春联年年挂,意义却不同。那一年,母亲的春联犹如一面明镜照亮着我。母亲用生活的智慧告诉了我,不管境遇多么困难,多么不可能办到的事,只要你用心和智慧去克服,就一定能成功!

关于春联的文章13:春联上的村庄

文/陈晓辉

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是春联。小时候在农村,春节时家家户户门前的大红纸,像给村庄穿了一件新衣裳,把冬天灰色沉静的小村庄打扮得喜气洋洋。

记得那时候,写春联是村里的“重大集体活动”。而且,这活动往往在我家举行。因为全村会写春联的人,只有我“老爷”一个。“老爷”,是我们那里的方言,指爷爷的父亲。一个人能被称为“老爷”,说明这家四代同堂人丁兴旺。

每年从腊月二十六开始,“老奶”总是一大早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了桌椅墨汁,再吩咐父亲点一个大火盆放在旁边——这时候“老爷”往桌子前一坐,真的有点“大老爷”的气势。

“老爷”写的大多是些老春联,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国泰民安”;“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这样的春联是往大门上贴的。也有一小部分小清新:“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这些大多贴在年轻夫妻的门上。

乡下人没有排队的习惯,就聚在火盆旁聊天烤红薯、聊庄稼、聊孩子、聊猪鸡……小孩子拿着烤红薯跑来跑去,随手扔几个小炮仗,红薯的香合着炮仗炸响,于是虽然天寒地冻,但整个小院子里热热闹闹,春节的气氛氤氲渐渐蒸腾开来,浓得像酒。

后来渐渐长大,集市上多了春联一条街,金灿灿的印制的大字,买回去贴在单元门上,很方便,也能营造春节的气氛。但总觉得,印制的春联,比人们手写的,少了某种温度。

就在上次回家,意外地,又看到了手写的春联。

临近春节,集市上照例很热闹。但有一处地方,似乎是热闹的中心。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写春联的。

“给我写个‘人勤业兴’!”“我再写个‘安邦兴世纪,举国庆长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比当年我家写春联的小院子还热闹。

我的同学在镇政府上班,她告诉我,这几年人们的生活好了,精神追求也相应高了起来。印制的千篇一律的春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她们组织了村里的书法爱好者,作为志愿者,义务为乡亲们写春联。

写春联的队伍里,有一位小姑娘格外显眼。她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挥毫泼墨分外专注,额头上居然渗出了汗珠。我的印象里,写书法的小姑娘很少见。同学说,她是大学生,自幼随着父亲学习书法,现在放寒假回家,也跟着父亲一起为乡亲们免费写春联。“你看,旁边那个,带着帽子的,正在给人写‘福’字的,就是她的父亲。”同学悄悄示意。

那个小姑娘的红色羽绒服,和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生辉,温暖了我的眼,喜悦了我的心。

当年那个写春联的小村庄已经远去。现在集市上写春联的志愿者,使我相信,村庄里的人情并未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以更浓厚的氛围、更美好的形态、更大气的态度,继续存续于家乡——我看见,家乡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丰富的、空前繁盛的时代。

关于春联的文章14:写春联迎玉蛇

文/耿依晨

金龙去,玉蛇来,东西南北换新颜,是呀,2013年是蛇年,前几年春节,我家的大门上总贴着从街上买来的春联。对呀!我学过书法,而且已经考过七级了,何不自己动手写一副对联呢?

上次书法课时,我已经请老师帮我写了副春联,这次可派上用场了,我决定照着老师春联临摹。老师写的上联:笔走龙蛇资雅韵;下联:诗题福寿贺新春。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好,不枉费我考来的七级书法证书!

我拿来笔墨纸砚,首先开始练习,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啊!

我打算先练练上联,感觉还可以,拿给爸爸看,爸爸说:“嗯,写得不错,直接在红纸上写吧!”我心里暗暗叫了声:“耶!”拿出红纸,我的心里有些紧张,总不敢动笔,但心想:写吧,别紧张,越紧张越写不好。

过了好一会儿才定下紧张的心,开始动笔了,慢慢地,一笔一笔的,好不容易写完了,自我欣赏了一番,还算成功。但是,“龙”和“蛇”写得太大了,“资”写偏了。爸爸看了以后,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然后,我又写了一张,这次放松多了,看来做什么事都不能紧张啊!“写得好多了,继续努力,这副通过!”爸爸安慰道。

然后练下联,练完后,在红纸上写。第一次“诗”写小了,呜呜呜……就差一个字啊,但为了更好,我只能再写。第二次时“福”写歪了,哇,好倒霉!为了写好,只得第三次拿起笔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较完美了,得到大人的夸奖,我真开心!

写完后,我拿给爷爷奶奶看,爸爸跟他们说:“这可是我女儿的杰作!”他们一看,连忙说:“这是她写的?”“那当然。牛皮不是吹的,狼山不是堆的。这当然是她写的啦!”爸爸真幽默。接着,大家连忙拿来胶水开始贴春联。爷爷和爸爸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看有没有贴歪。我家大门上有了这副春联,喜庆多了。

以后,我要更加努力练好毛笔字,到了明年春节再写春联,如果顺利,再给每家亲戚朋友写一副送去!

这是今年寒假里最有意义的事了,也是我这个小学生用特别的方式来迎接玉蛇的到来!

关于春联的文章15:红红火火 写春联

文/倪周童

每逢春节,总会让我想起少年时挂大红灯笼、贴大红福字、写大红春联,那一片红红火火的气象。

我学书法,是从小学三年级每周一节大字课开始的,大字课就是写毛笔字,虽然只学了不长时间就停了,但却激发了我学书法的兴趣,留下来的笔墨纸砚,被我拿来写着玩。加之我因患小儿麻痹腿脚不好,不能和小伙伴儿出外蹦跳疯闹,所以写毛笔字成了我的一大爱好。父亲看我喜欢书法,特意买了本字帖让我照着写。

上初中放寒假了,临近春节,父亲买了大红纸,让我写春联。父亲是矿工,我家住矿区家属住宅,四邻乡亲时兴串门,看见我给自家写春联,也都纷纷买了大红纸让我写。那时我十四五岁,半大孩子,大爷叔叔大娘婶子戏称我“小先生”,其实当时我一个初中生,只练过几天字,写字能好到哪里去?

那时没有写字台,也没有地桌,我就坐在炕上,伏在吃饭用的炕桌上“挥毫”。炕上、箱盖上,铺满了大红纸和写好的春联,看上去一片红红火火。有时人多赶在一起,有人看一时半会儿写不上,就留下红纸说晩上来取,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留下来的人依然说说笑笑看我写字,帮忙裁纸。每逢来人,我都问写什么内容,同时递上收集的对联单子以供参考。有人自己选,有人让我看着写,也有人自带联句单让我照着写。一般都是写两副。一张大红纸刚好裁两副对联带横批外加两个大福字,正好贴在院门和房门上;余下一条还能裁四个小福字,可贴在里屋的门楣和窗棂等处,作为喜庆的点缀。

也有喜欢多写的。有一年,我家后院的新邻赵大爷,临近春节,他是第一个找我写春联的,而且买了两张大红纸,口中念念有词:“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亁坤福满门,皆大欢喜——你看这联儿多好啊!”

赵大爷不光让我写了院门和房门的春联,还让我写了“肥猪满圈”,还有“炕条”。我问啥叫炕条,赵大爷说炕条就是把吉利话写在横条纸上,贴在炕席靠墙一尺高的墙围上,也是图个喜庆吉利……

有一年也是临近春节,我的好朋友王洪伟拿来两张大红纸,除了给自家写,还要给他家好邻居郑

大娘也带一份。洪伟说,郑大娘为人善良,她与郑大爷没有生育,抱养了一双儿女,男孩智障,让她操碎了心。郑大爷退休后又患脑血栓卧床不起;郑大娘体弱,本身也有病……这样的家庭贴春联“吉祥如意”“福满门”并不合适。洪伟让我想法子既要贴春联,带有福字给人以喜庆和希望,又不能让人见字伤情。我俩先选了副“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象更新”、横批“辞旧迎新”。带“福”字的不好选,只能现编,我俩琢磨良久,终于苦吟成联“助人者远近称颂 慈善人终将得福”、横批“冬去春来”。严格说来,此二句是不成联的,好在内容不错。

当时我们苦吟,实际是在为郑大娘祈愿祈福,没想到竟然灵验了。后来得知,智障男孩的亲生父母辗转联系上了郑大娘,得知郑大娘抚养乏力,就把儿子领了回去。郑大爷卧病数年后安详离世。郑大娘抱养的女儿很有孝心,护校毕业后在医院工作,把养母接到了身边,郑大娘苦尽甘来……

红火的春联,燃烧着红火的邻里乡情。写好的春联有没来取的,我让妹妹弟弟给送去,带回了糖果和瓜子;褚大娘家杀年猪,打发两个孩子找我去吃肉,我谢绝没去,人家特意送来一盆猪肉血肠烩酸菜……

初中毕业后,我在矿街开了修表刻字店,临近春节,生意正忙,也就顾不上写春联了;市场也开始繁华起来,春联有卖现成的了,而且还有了金字春联。至此,“小先生”就很少写春联了。但最初的“春联情结”,为我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如今每逢春节迫近,总要想起当年写春联,想念故乡,想念乡亲,想念儿时的伙伴。弹指间已过四十余载,“小先生”变成了“老先生”,流金岁月留下一片红红火火的回忆……

关于春联的文章16:备好春联迎新春

文/陈频

元旦一过,就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不停地搔挠着我的神经。难怪,为春节创作春联,已是40多年形成的积习,积习难改,亦到了该动手的时候了。

春联年年贴,内容年年变。祖国面貌日日新,每前进一步,无不触动着老百姓的心弦。诗言志,歌咏言。介与诗与歌之间的春联,当然亦是。春联是时代的足音,亦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老百姓把切身的感受和未来的展望,斟词酌句,编写成春联,还要隆隆重重地贴在自家的大门之上。春联吐露的是自家的心声,春联展露的是自家的脸面,还要让广大群众都知道,马虎不得。

2014年,合肥一跃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进而与南京、杭州比肩。身居在此,高兴之余,不能不有所表露,搜肠刮肚,写成两副嵌名联:“合成正能量;肥及圆梦人”“与宁杭合,成长江气势;同社稷肥,酬富国鸿猷”。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合肥的风貌和精神追求,若能够在春联中得以反映,肯定为广大市民所乐见。为了了却这夙愿,一时间直弄得我寝食难安。推推敲敲,总算凑成一副:“大湖开怀,为名城亮倩影;高地挺脊,替创新搭平台”。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为新年头经济建设展现出宏图大略。明确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事关国家,事关百姓,春联也该概莫能外,因之,撰短联一副,虽有标语口号之嫌,但却朗朗上口,易于传播:“适应新常态;践行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召开文艺座谈会之后,文学艺术家纷纷下基层、接地气,决心要写出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文艺作品。作为一名文艺老兵,为他们,亦为自己创作一副春联:“下基层,承地气,吹奏时代号角;圆美梦,遣春温,抒发人民心声”。

画家、书法家,为了回报人民,亦为了烘托节日气氛,春节前夕,送书画下乡。按照老百姓的传统习俗,还画了悬挂在堂屋正中墙上的中堂,其中不乏山水画。有中堂就得有陪对(即对联),所以特意创作了几副:“风推波夺冠;山举树为峰”“山清水秀春光永;人寿年丰幸福长”。

去年春节晚会上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得许多为父为母的人潸然泪下。细细品味,总感觉歌中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忧伤。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提振精神,今年春节,我以歌名为上联,对出这么一副下联来:“时间都去哪儿了;喜悦却藏这里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一幢幢别墅般的民居,一处处公园般的花草;远处是看不到边的稻菽,近处是没有尽头的村村通公路。此情此景,理所当然要在春联中有所体现。“窗含金穗千重浪;门对通衢万里程”“上楼眼界开阔;筑梦生活更甜”。

备好春联迎新春。当我写好这些春联时,不觉已是春风拂面。快准备大红纸、羊毫笔,且泼墨,且舒胸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