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开学的季节。记得研究生开学那天,天津的太阳很高很亮很白,像白炽灯,照得人睁不开眼睛。第一次见导师,她就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文学方向,就不能偷懒,必须读大量的书。从今天开始,去图书馆,读、读、读,什么都别干,什么也别问。就这样,懵懂的我在导师带领下进入了文学殿堂。
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时光啊!没有成长的烦恼,没有生活的琐碎,没有工作的压力,不为人情世故所累,颈椎腰椎都还健康,眼睛看再久的书也不累,就把自己扔进图书馆吧!天津的秋不像中原的秋那么古朴深远,不似南方的秋那么清丽秀气,而是充满了干净肃穆的气息。一阵秋风刮来,人像泡在可以呼吸的透明的水里,清凉爽快,跑两步,愉快地好像要迎风飞翔。那时,身心、环境都处于阅读的最佳状态。
秋日的早上,校园里人流涌动,我背着书包出发了。在图书馆第二层的文学阅览室,巨大而通透的玻璃墙,连接起图书馆外碧波荡漾的湖水,和馆内明净照人的地面,也隔绝了图书馆外的声音。墙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排桌子,我挑一个靠窗的位置,放下书包,转身走进高高的书的丛林,开始探寻果实。
我最喜欢读一些大家的散文集:老舍、梁实秋、鲁迅、朱光潜……老舍的散文娓娓道来,语言朴实而打动人心;梁实秋的散文风趣幽默,哲理深刻;鲁迅的散文鞭辟入里,讽刺感强;朱光潜平易近人,教我审美、写作、做人。他们的散文中常有打动我的地方,像闪烁的珍珠,光芒耀眼,每当遇到,我都赶紧记录下来,像采蘑菇的小姑娘,不一会就摘了满满一箩筐。有时候,我也读一些小说,老舍的《四世同堂》带我体会抗日时期北平的风风雨雨,陈忠实的《白鹿原》向我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跌宕起伏,让我为民族血液里蓬勃向上的精神而感动。读完一本书,我也过完了书中人的一生,我的灵魂进入小说人物中,以不同的身份重新活了一场。合上一本书,我的灵魂像洗了个澡,得到了净化。书中人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我,使我的精神丰厚几许,这种奇妙的感觉只有读书能给予我。
读到中午,饿了,我拿起饭卡朝食堂走去。一路上,看到秋风吹下一片片秋叶,干脆利落,秋叶也毫不留恋,纷纷从树梢飞下,落在地上奔跑起来,"沙沙"作响。我最喜欢吃食堂的砂锅面,丸子、花生米、生菜叶子,滚烫的汤飘着亮晶晶的油,刚出锅的面,六块钱一碗,不冷不热的季节,穷学生吃起来刚刚好。
下午的阳光换了姿势,翻个身,转到图书馆另一面去了,阳光不再像上午那般耀眼,反倒多了几分温和。我的心情也因着阳光比上午沉着了许多,挑一些有深度的书籍来看。于是我认识了康德、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叔本华使我认识到人类的欲望和痛苦,尼采向我揭示了人类道德的真相,海德格尔带我领略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开阔了我的眼界。我才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书,书中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这些字放在一起组成文章,我却越看越不懂。偶尔看懂一两句,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真是难忘。
不知不觉,往窗外一看,夜色无边,秋蝉、蛐蛐的叫声和着灯光扮演的萤火虫在窗外热闹一片。我突然觉得凉飕飕的,拿起外套披在身上,抓紧时间在闭馆前读完最后几行书。
那是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时光。那段时光,像我生命的源泉,在心中永远蓬勃着,给我希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