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端午节近了,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外婆的“五香粽”,那浓浓的香气,悠悠袅袅,在唇齿间飘荡……
我的老家位于辽河平原,北方过端午不赛龙舟,但极重视吃粽子。每年端午节临近,家乡的婶子、大娘们都会包一种特有的“五香粽”——在糯米、黄米中掺进了红枣泥、板栗、赤豆泥、松子仁、肉沫,故名“五香粽”。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早早地做好准备:用一个大铝盆满满地泡上糯米、黄米,然后将红枣泥、板栗、赤豆分别煮熟做泥,将松子仁炒熟擀碎,再将猪肉剁成细细的肉沫。这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得了,外婆、婶子、大娘们就戴上老花镜,搬个小马扎,在天井当院放一方小桌子,然后将洗好的翠青苇叶、马莲叶,泡好的糯米、黄米以及红枣泥等一并摆到桌上。
家里包粽子时,我们会团团围坐在外婆身边,欣赏她娴熟的包粽子技艺。只见外婆捡起苇叶三围两绕,手里的苇叶糯米便被包成了小舟状,然后将糯米、黄米、红枣泥、板栗、赤豆泥、松子仁、肉沫等统统放在“小舟”内,滤净水,再用又长又细的马莲叶捆好,一个粽子便做得了。所有的粽子全部包好后,一起放在锅里煮。当蒸气从灶间升腾起来时,屋里屋外便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气;继之,整条巷子便飘散着醉人的粽香了!
粽子在锅内煮上两三个小时,捞出,剥去包裹的苇叶和马莲,一个心形的红、黄、白色相间的五香粽被码在盘里,端上了餐桌。五香粽一出锅,屋子的角角落落便都被浓郁的粽香覆盖了!当五香粽装盘上桌时,不要说那勾人馋涎的味道,单是那五彩缤纷的色彩就已让人食欲大开、涎流三尺了,真可谓是“香粽端上来,神仙坐不稳”!
五香粽凉甜芳香,黏在舌上嫩滑不腻,红枣的悦目、板栗的绵甜、赤豆的爽口、松子仁的脆生和肉沫的浓香,一股脑儿地在舌尖上张扬着、招摇着、舞蹈着,吸引着味蕾,仿佛嘴里开张了一间杂味店,使人咀嚼再三,就是舍不得让其从舌尖上滑入肠胃。尤其是赤豆,虽然被沸水煮得软软的,可嚼起来依然像一个个饱满的日子从舌尖上鱼贯而过,让人觉得每一口的咀嚼、每一次的吞咽都是那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一个小巧的五香粽,不消三两口便“消灭”殆尽;食罢,无论是谁,都会习惯性地舔舔嘴唇,眼望盘子,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五香粽不仅味道美、口感好,而且还富有营养。红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等,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滋颐润颜的功能,民间有“一日三枣,一辈不老”之说;板栗甘甜芳香,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效;赤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有滋补强壮、健脾养胃、除湿解毒功能;松子仁更是食疗佳品,兼有强阳补骨、和血美肤、润肤止咳营养保健功能,被誉为“长生果”。这四味再加上肉沫的“调理中和”,真可谓:冰肌玉骨透浓香,五味融合待尔尝;绵甜香软一盘聚,六腹熨帖意气洋!
天南地北春复夏,难忘故园粽味香。多年来,我一直在外奔波,经历了很多端午节,也品尝过各式各样的粽子,“竹叶粽”“艾香粽”“薄荷香粽”“豆沙粽”“莲子粽”“火腿粽”等,虽说这些粽子味道也不错,但我最爱吃、最难舍的还是外婆包的五香粽。每次端午回到老家,坐在天井当院吃着外婆包的五香粽,品味着“角黍包金,草蒲泛玉,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便觉心染艾气、唇齿生香呢!
也许,这就是乡愁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