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紫阳县是座山城,依山临江,山水灵淑,人物秀美。我居住的地方是一面山坡,房屋高低错落,一条石梯人行巷道逶迤穿越在房屋之间,上下通达,往来不穷,承载着山城岁月的悠悠过往。这条巷道用石头修衢,少说也有一里长,便利行人往来。那一面山坡上所有的民居都共享着一个地名:百梯巷。
我不止一次地踩踏着石梯试图为百梯巷以名正实,由山坡上到山坡下,一步一步地用心丈量着石梯的步数,却总是得不到准确一致的答案,不是少几步就是多几步,始终没有悟出道理,最后也只明白了一点,石梯超过或者达到了一百步,百梯巷名至实归。我相信不止一人煞费苦心认真细数过百梯巷的梯子,也都心存狐疑不得其解,因为我们验证的本心毫无意义,百梯巷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行人,路是让人行走的,不是让人计算的,脚踏实地,顺其自然,该走时走,该停时停,就不会乏累自身,亦无妨碍他人。
山城是秀美的,也是粗犷的。花开向春路。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人往高处走,城市规划建设日新月异,由最初的一条河街不断地扩展延伸,依山建成三条东西走向的主街道,城市骨架越拉越大,紫邑新城和仁和国际两个新区已成为山城巨变的地标,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夺目。如果把山城比作一个昂首阔步的人,那么道路和巷道就是布满全身的血脉和经络,永不停息地把人脉和人气输送到应该流向的去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大小巷子,就像一行行抒写历史和乡愁的字符,任由世代的人们踩踏揣读。每条巷子都是相互连通的,没有"死巷",无论是下行上走,只要方向不变,顺着巷道悠然自若地走,就会走出一片天,根本不用担心迷路。游人远道而来钻进巷子"客串",感觉进了"迷宫",之所以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是因为觉得稀奇,更重要的是因为对巷子缺乏与生俱来的情感和坦然平常的态度。山城大街小巷啥时候对所有人都是通融的。密布在山城的大小巷道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说句玩笑话吧,只要有人冒出的地方就有巷道,人都是从巷道里走出来的。每个从巷道里走出来的人不知道穿行了多少小巷子,不知道爬了多少步梯子,走出巷道的人,只需仰面吼一声,根本不需要停歇,神情自如地该往哪里去就往哪里去,该干啥就干啥去。心安即归处,习惯成自然,身心自健康,紫阳被评为"全国健康促进县"实至名归!
所有的巷子都有巷头和巷尾。本地人习惯把巷头叫"上头",巷尾叫"下头",上石梯子叫作"往上头去",下石梯子叫作"朝下头去".紫阳民歌《挑水调》唱道:"上石梯,下石梯,姐儿挑水笑嘻嘻。"挑一担水上石梯子,累得汗滴滴的,还乐悠悠的,鲜有少见。现在没人挑水吃了。百梯巷的上头出口正对着中学,幼儿园和小学"一站式",居住在百梯巷下头的学生从小就得自主接受巷道的"自然教育",上坡下坎,吃苦耐劳,锤炼了灵魂,消磨了抱怨,上上下下走过的路都会被人生计数。百梯巷的下头直达河堤路,541国道与包茂高速公路隔江相望,襄渝铁路大桥与汉江公路大桥比翼齐飞,四通八达,比风都快。
与山城众多的巷道相比,百梯巷显得格外突兀,上仄下宽,直上直下,几乎没有旁侧巷子,认着路走就行了,所以更具有记忆、新生和活力。近年来通过"微更新"改造,原汁原味保留了巷道的历史风貌,升级完善了片区功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称赞。顺着石板铺设的梯子朝下走30米左右,向右拐进一条20余米的巷道,宽约两米,是百梯巷的一个缓冲地段,人走累了正好可以放慢脚步,平息一下身心。如果赶上午饭或是晚饭时候,居民楼缕缕缥缈炊烟在巷道上空环绕,"炊烟袅袅是故乡"的思绪就会被激发出来,人与巷的回味就会穿透密不透风的钢筋水泥,让淡漠的人情和幽暗的世俗随着炊烟飘散。百梯巷里有风景,两颗芳树益四邻,一棵桂花树,亭亭如盖;一棵玉兰树,挺立秀气。花开的季节,清芬袭人,浓香远逸,让人沉醉,令人欢愉。
我家住在百梯巷的"上头",趁着周末,就会经过巷子到汉江对面的滨江长廊走来回,上梯下梯,晏然自若,习惯之为常。如果好久没去走一趟,浑身就感觉不得劲,说得动听点,巷子盘桓在我心中,牵扯着我的思绪,泛起生活的微澜。随着城市化进程如推土机一般地的加快推进,百梯巷里的老建筑最终也会面临改造或拆迁,原住居民也许会迁走,历史与现代的连接会让百梯巷原生样貌变得斑斓绚丽。无论怎么改变,人的内心和巷道的内心是无法改变的,那种踏实又温暖的巷子记忆将成为回响,越遥远越响彻,永远不会消失,更不会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