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土房子

笔构网

2023-08-03文/陈绪伟散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雷打不动地要回家乡一趟,去为逝去的父亲扫墓。每当走进山里老家的土房子,倚靠在土巴墙上,心中就涌动一种奇特的亲切感。

家乡土墙房子,是用黏性泥土筑墙,用质地好的木头做门窗檩檐栓子,这种土木结构的屋顶盖上瓦,就叫瓦房;盖上草着,就叫草房。我老家的房子,原来是十五板墙的两间矮屋草房,老老少少八口人,实在不够住,就另选屋基盖房。新盖房屋面开长三间、脊高二十三板土墙,屋内土楼两层,房顶盖青瓦,1972年3月落成,至今已有50年了。

走出农村的人,土墙房子是无数代人的家庭记忆。古时从盖草房起始,后来有就地取材的石板房,再后来就是文明进步用黏土烧制青瓦,盖成自然美观适用的瓦房。瓦房成为人类居住,一个里程碑的标记。如今城镇的瓦房基本消失,由钢筋水泥楼房所代替;乡下的土墙瓦房也正在逐渐消失,即将成为永久的记忆。

老家土墙房子,是我参与修建的,因而感情很深,记忆也很清楚。那年,父母决定新盖瓦房子,基础还没动工,我们就做好了前期准备。先是砍好了上百捆木柴,请瓦匠自制瓦片烧好了青瓦;父亲带我和二弟,在自留朳里、上远山伐回用作门窗、楼枕、棱子、椽子等建房所需的木料;接着我和二弟上山,砍好做压墙连接的几千根竹木筋条。

修房造屋,是一家人最大的事,在乡下是一件超级工程,甚至是几辈人的念想。那年盖瓦房,我们一家人,集中了十几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了天时地利人和。好在土匠木匠都是队里人,不用外请,很方便也省钱。不过当年盖新房,讲究先看日子(选吉日),开工时辰要举行祭土敬神仪式。我们家也一样,在新房基地摆上刀头(一块熟肉),供上三杯酒,父亲和请来的土匠木匠,祈天祷地后点香烧纸,乞求神灵保佑一切安全顺利;然后放几挂鞭炮,就开始"架板",盖新房就算动工了。

打土墙盖新房,"墙夹板"是筑墙的主要工具,它是一头封闭一头敞开,双手可提的木架长方盒子。墙夹板架好后,要用配件"木卡子",将墙夹板敞开那头的宽度卡夹固定好;然后将泥土倒入夹板长方盒子中,再用一头宽厚一头窄薄的"墙杵",来筑杵夯实墙夹板中的泥土;杵实一层放几根筋条,再倒泥土再杵实,就这样杵实夯筑一板墙体。然后,向前移动墙夹板,将未封闭端套接已筑好的墙体,卡夹上"木卡子",依此循环一板一板地杵筑夯实;墙体筑建到五六板高时,就要用宽长的手执"搧板子",将墙体整体搧实在搧光洁。就这样一板板升至顶端墙垛,就筑成了完整的土墙房子。

建一座土墙房子,需要很多人帮忙。挖泥土的两三人,上畚箕泥土的两个人,挑泥土上房的四五人,递放筋条至少一人,提架板、筑墙、搭天梯架子几个人;还要有搬木料的人,协助木匠干活的人等等,少则十七八个人。我家盖房子,除了土匠木匠给工钱外,其他人都是"换活碌"或义务来帮忙的。因为父亲是教师出身,乡亲们大小事平常都找他帮忙,从不推辞也不求回报;母亲一手好针线活,也同样常给人义务帮忙,而且我家盖房母亲总是尽家所有,做出家里最好的茶饭,来招待干活的人。所以,乡亲们都是争着来我家帮忙的。

那时家乡生产队里,有23户人家,住瓦房的19户,住草房的4家。然而,不管住是瓦房或草房,大门昼夜不关,都是开门迎客的。那时的家乡虽然很贫穷,但家乡人却热情好客,农村家教的风气很淳朴,所以不担心小偷,自然习惯开门大吉。当然,到了数九寒冬,也会关上大门在屋里烤柴火取暖。若是偶尔听门"咯吱"一声开了,便会立即起身去迎客,一看却是风雪扣开了大门。

在土墙房子里睡觉,我有特别的怀旧感。窗前一盏煤油灯,那种昏黄的亮光,晃动着火苗的映影,自己感觉自己就很神秘。土巴墙上挂着的草帽、蓑衣、筛子、蒲蓝等,也模糊地摇晃着。躺在木头架子床上,身下铺的竹笆稻草席垫,身上盖的土布被子,舒服而寂静。听得清屋外风声,山沟泉水的嘀嗒声,有时还可听到细雨声,冬天的落雪声。在这自然的怀抱中,每晚都是一觉好梦,大多是想睡懒觉;因为草纸糊的木窗透光不好,不知何时天亮。所以,懒得数鸡叫三遍,懒得管狗咬路人,也懒得听雀鸟鸣声,还有那起早干活人的吼叫,只有父亲扯开我的铺盖,才方知天大亮该起床了。

居住过土墙房子的人,就经历过乡村生活的艰难,体验过田间劳动的艰辛,磨砺过人生意志的锤炼,默记着一辈辈生老病死的亲人,见证着农村时代的变迁,更承载着家乡人纯真的情感。所以我写过《家乡土房炊烟》一首诗:家乡土墙房顶/ 袅袅升腾的炊烟/ 那是我心中美丽的画卷/ 飘过滔滔大汉江/ 飘过魏巍凤凰山/ 飘过清清月河水/ 直接飘进我的心田/ 父亲魁伟的身躯/ 母亲慈祥的笑脸/ 乡亲们真切的呼唤。 还有那今生今世/ 永久美好跟随的/ 甜蜜的爱恋。

大山里的家乡,如今留下四五户人家。少数外出打工挣了钱,在异地城市安了家;多数乡亲都搬迁安置下了山,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楼房。离开山里的人家,土墙房子都拆除了;剩下几家土墙房子,慢慢成了山里的历史遗居。山里我们家那长三间瓦屋,还能保留多久,我真的不知道。父母早已去世了,代管房子的乡亲老了,他们也想也该下山过安逸日子,那就一切随愿吧。

家乡的土房子,一户一院地住家,一山一坳地矗立。土房外观简洁质朴,造型文雅天然可爱;屋里空高宽敞舒适,尽享冬暖夏凉生活。然而,我又悲怜地想象,家乡的土房子,终将化为一堆泥土,这样消失的精神家园,只有在脑海中影像般记存。

离别家乡时,与土房子合影,留下乡愁的瞬间。一张靠在土墙上,一张坐木板凳晒太阳,一张端瓷漆缸子喝茶;一张摸黄狗摇尾巴,一张闻土灶煮腊肉味道;一张喝苞谷烤的土酒,一张吃洋芋蒸的吊罐饭……做永久的怀念。

明年清明我还回家乡,乡愁情景是否还有,土墙房子是否还在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