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的时光,扯着海风的衣角在骑楼老街溜达,一日日悠闲而自在。沉溺在旧时光里的骑楼老街,任海风轻轻拨弄已染沧桑的发丝,格外旷达地注视着红尘的林林总总。
耸立在岁月深处的四牌楼已然风化,但它留下的传说却飞满江湖,錾入海口的记忆。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月光落了一地,琴弦般弹拨往昔,四牌楼好像就在那弦歌里耸起,确认了海口这座城市的坐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骑楼老街一如四牌楼韵调的延展,用别具特色的建筑语言来演绎海口文明。
时光一直在反复打磨骑楼老街,早已漂去了它的浮色,给一幢幢精美的骑楼敷上沧桑。这些骑楼大多建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于那时的海口来说意义非凡,曾经有力地推动了这座城市的扩展。史书载,"海口所城"筑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方圆尚不足一里,用青石板在城内砌出数条街巷,搭起了城池的骨架。彼时的海口如在茧中,而她身侧的大海亦在沉睡,一起等待着蝶变的日子来临。
沿四牌楼吹来的海风,渐渐把海洋的呼吸植入海口,使得它不断向外拓展,渐渐演变成一座港口城市。晚清《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作为通商口岸,犹如海南岛向着世界打开的大门,不仅迎来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且让漂泊在南洋的华人寻到了归属。1849年,一些去南洋谋生的华人回到海口,他们的记忆依然被早已消逝的四牌楼牵扯,所以他们在水巷口与博爱北路一带建起了四牌楼街区,那便是海口最早的骑楼。这些南洋谋生的华人,虽说漂泊中深受海外文化的浸润,但拓印在他们骨子里的中国元素却怎么都不可能移除,以至骑楼成了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
晚清海口骑楼的谣曲,由水巷口咿咿呀呀地唱响,渐渐有了声势,延宕到四处。今日海口的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与解放路仍耸立着数百座古朴雅致的骑楼,共同构建起骑楼老街的意象。那些仪容典雅的骑楼,两千五百年前便开始在古希腊"帕忒侬神庙"与中国孔庙及书院里凹造型,颇有时光历练出的大家风范,一幢幢临街而立,无声中昭示出繁花似锦的过往。
附着在那些骑楼上的海口因素,赋予骑楼老街一种格外丰饶的韵味,让人可以在其中透视这座城市的底蕴。海口地处热带岛屿,四季阳光如瀑,骤雨频来。为避日晒雨淋。早在明洪武年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今日博爱路与得胜沙路)修筑市场街时,便创建出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位去南洋打拼的海南人携着毕生财富落叶归根,他们在海口筑起了南洋风格浓郁的欧式骑楼,几座甚至几十座毗邻,参差错落出一种韵律。这些骑楼均是前店后居,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把整个街区衔接在一起,为往来行人撑起阴凉惬意。百余年时光之水浩荡,深刻涤荡着凡尘万象,而今这些骑楼依然风韵不减,于沧桑里深情诠释海口的典雅。
走进骑楼老街,就像走进光阴的日记,所有沧桑的印痕都是伏笔,一一传递出往事的脉络。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建成,站成彼时海口的地标,来统领鳞次栉比的骑楼,演绎出一版版惊心动魄的商贾传奇。那些刻印在时光里的传奇,枝枝蔓蔓都被骑楼标记,成为它们沧桑回忆里的风流。
凝视一幢幢骑楼,你会体悟到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海口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外文化在骑楼建筑中融会贯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时光虽然斑驳了墙体,但那些遍布骑楼四处的优雅雕塑与装饰,仍然透出浓郁的巴洛克味道;而外墙体上浮雕出的花纹上,随处可见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以及海棠腊梅等,则娴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雕刻。流逝的岁月里,曾经驱动着商潮的骑楼老街,已然被时光雕琢成海口的文化符号,留给人太多遐想。
留连在骑楼老街,仿佛在与古旧的典雅时光交谈,太多潜在岁月里的镜头会重新聚焦,比如露天戏台,比如土地爷祭拜点……选一处茶室,斟上一碗透着现世温暖的"老爸茶",在袅袅茶香里听海口老人侃侃骑楼老街的逸事,你的心思定会深深沉进海口的典雅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