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散文

请欣赏诗歌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诗歌的散文1:渴望成为献祭者

文/龚菲

爱上诗歌,源于渴望成为诗坛献祭者!

索伦·克尔凯郭尔说,在每一代人中,总有一些人注定要为其余的人做祭品,“我相信自己是要被献祭的”。这位孤寂的天才做的够彻底。他将自己逼到了一个无法退缩的境地。一个人一辈子一条路——被献祭。

我渴望成为这样的诗人,渴望成为诗坛献祭者!

爱上诗歌,还源于诗歌的世界我摸不到它的底限,如此辽阔。李白的豪放飘逸,李清照这个婉约宗主更显鬼斧神工,苏轼的豪放从容,又不失婉约与创新;海子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将黑乎乎的实体照亮,郭路生的痛苦吟哦只为追问光明,徐志摩的善于勾勒,巧于传情……

爱上诗歌,它如沉重的鼓点,铿锵在历史的痛处。杜甫的沉郁顿挫,关心民生疾苦;辛弃疾的爱国情结,在干云豪气中升华;陆游的诗词悲壮宏丽、雄浑奔放而又清新圆润、明朗流畅,始终不离爱国爱民;蔡克霖的诗歌,是早春的鼓点……

一直在等一首诗,一个回眸的诗人。我知我此生做不了被献祭的诗人,但我愿意这样的人出现在生活里。在《散文诗》里,我遇到了额鲁特·珊丹。

她说,我策马扬鞭,日夜蒹程,可草原,依然在远方。仰望星空,疲倦的我,多么渴望能像你的羔羊一样,安然入睡……

她说,与其哭着活,不如唱着死,即使迎着白灾黑雪,也会倾其歌喉,这就是蒙古人的洒脱与豪迈。

她说在游牧文化逐渐消失的年代选择歌唱。

她说自己是额鲁特部落游吟诗人的女儿,懂得什么是真诚的赞美。自己是长生天的子民,是圣主成吉思汗神圈里的一匹自由之马。在现实面前愿意握着族血,以血性穿透黑暗。我爱这个唱着自由天歌的女诗人。她是我想要成为的模样。但我知此生做不了在草原笑看世间百态的巾帼须眉,我愿守候着珊丹,终此一生听她歌唱。

诗坛献祭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钟爱自己的诗歌。

我无法写就属于自己的诗歌,我爱上的文字无法站立成行成为大美的诗歌。诗歌,是我抵达不了的神圣领域。但是,我愿意虔诚膜拜。

做不了诗人,但可以爱诗人。这就是我。

写就不了诗歌,不能成为诗坛献祭者,但愿自己的生活是一首成行的诗歌!

诗歌的散文2:自性的曼妙之美

文/萧然

林小耳的诗歌第一次进入我的眼帘时,我就被其诗歌里自性的文字和灵性的心象所吸引,我的直觉里第一反映就是——这是有着良好的文学积淀、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本体领悟的女诗人:“冰与火交织的天蝎座/心里面住着不安分的魔/需要时时放归山水/用大剂量的美色来催眠/还有那些无处安放的蛊/必须用文字的巫术来捕捉”(《当我叫作林小耳》)。她的诗歌将生活的宽度、人生的丰富性、历史的美感和感伤紧紧地连结起来,使自己回到诗本身,可能的话,她似乎还想成为诗本身,她阐释了诗歌在心灵中的某些形式、某种完成的行为,具备了诗歌语言的内部洞察力与曼妙的美感。

林小耳的诗集《小半生》超出了陈旧、充满感性和理性的契合,赋予了诗歌艺术的鲜活和魅力,是对一种纯粹而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和生命本质崭新认识的发现。而且她的诗歌也反映了独特的女性情感和时空穿透感,内容与气韵浑为一体。自由的天性、带有环境文化的生命,使她能自由写作、无所顾忌,写她见到的、想到的,作品题旨或深或浅都不是预先设定的,她自然地写,使生命流到诗歌中去,不做作、矫饰,不畏惧也不回避什么,散发出鲜活、生动、健康、纯美的自然气息。读小耳的诗,有如风吹海面自起浪,风、海、浪自然天成,浑然一体,这就是自性之美。

小耳始终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生动而贴切地写出了女性生命自我的存在,展示了一个女性诗人特有的灵气心象。这里有“目击道存”的精进与渴盼:“我有时间,更愿意行走在每一寸托举我的土地/且看山河如何把我/真正地,镶进一幅画里”(《画中人》);也充溢“以意逆志”的倔强与自信:“多么好啊,她庆幸自己/仍是一个可以被春风吹痛的人”(《小半生》)、“但季节终于走远,藏匿在/秋天的往事,摇摇欲坠/现在,我多想回到来处,做一根/可以让你感到疼痛的肋骨”(《来处》);还有透过节气“立处即真”的澄怀与观照:“当月光下的念想,每增长一分/哪些被窖藏的蜜语/就会发酵成世间最销魂的私酿”(《春分谣》)、“需要更多的雨水浇灭喧哗/如果灵魂是不息的灯盏/这一天尘世或许会有更明亮的光”(《清明谣》)、“这个时节,雨水开始丰沛/云朵饱胀的身子,随时会碰撞出雷鸣”(《立夏谣》),小耳不拘于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的展示,注重心体的个性触角,意象独特,极具感性,又无形之中阐发了某种时间哲学与生命之悟、空间与时节、永恒与刹那的意义。

开放的心灵、开放的视野铸就了小耳独特的诗歌气质和语言内蕴,这是她的诗歌不同于一般女性的缘故,她从不束缚自己思索的步伐,大胆、大方,并且脚踏实地,以诗呈现生活的本质与生命的真谛。读林小耳的诗集《小半生》,在诗歌里与她古典地相遇,认知一个率性自然、喜欢在野地里奔跑、随性开朗的女子,一种灵犀在语言文字里流转、泅渡、喷涌……

诗歌的散文3:岁月如歌

文/何庆良

岁月是最动人的诗歌,跌宕起伏。曾记否,年幼时躺在妈妈的怀中,嘴角浅笑且安稳;曾记否,当年父母期待的眼神;曾记否,在茫茫人海中偶然遇到人生另一半的朝思暮想;曾记否,在外独自打拼中的荆棘与坎坷一路,成功与笑语相随的青春岁月。

人生中充满了许多的意外,许多人,在我们没有丝毫防备时,突然闯入,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许多事,在别人看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却因为意想不到的插曲,与自己失之交臂。可生活是公平的,它会在你失落消沉时,给你一个怦然心动的意外……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世事的变迁。我们是否应该更加认真把握好生活,眼前的一切,以后定会成为回忆,难道我还要留下遗憾吗?多年的痴狂与哀伤,今天是否该释然了。昨天的欢笑与泪水,我将它们收集在字里行间,偶尔翻起,也不会觉得多么悲伤惆怅了。因为回忆,不失不忘。因为真心,所以泯然一笑。

曾经,仰望苍穹,模糊了双眸。曾经,我们也如飘零的秋叶,在风中的那一声叹息。多少无奈与悲愤,在渐渐老去的时光中被冲散得所剩无几。昨日的年少轻狂,再也不复。留念,终会是囚禁自己的枷锁。如水的时光,缓缓流淌,消逝的是痴狂与感伤,得到的是成熟与沧桑。

似水流年,花开花落。此情此景,只为曾经绽放。

诗歌的散文4:循着诗歌访你

文/山涧流水

杏花村是出名的,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它,这源于那首着名的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问路的事发生在春天里,清明时节细雨飘飘,诗人心情惆怅,想借酒浇愁,可哪里有酒呢?茫然四顾中,见路上有个小童,脑后束着一条长尾巴,正蹦蹦跳跳着玩,他摘野花,扑蝴蝶,看见穿长衫的先生走近来了,起了几分好奇:咦,这个人是哪里的?我不认得,他对来人望了又望。诗人问道,“孩子,你知道哪里有酒卖吗?”小童用手往某个方向一指,杏花村那里有酒呀。于是诗人踏着满眼的绿色,失魂落魄地往那个方向去了。小童回家对娘说:娘,刚才有个人问我哪里有酒。娘笑着答道:是吗,你没给别人指错路吧。

走进池州的杏花村是在初夏,是在无数个念头拿起又搁置后,冲那首诗去的,也冲杏花村的大名去的。觉得一个爱文字的人该写一写杏花村,可不知怎么开头为好,于是就借用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句敲开我这块石头了。

杏花村很大,面积约有几十平方公里,要是把它走遍,也许费上一整天的功夫都不够,在城市留下这么大一块地方,把它作为景点,让树木和洼地,还有河流,水潭,尽量保持原生态,可见杏花村在官民心目中的地位了。听说外地老板被这里历史文化底蕴及良好的环境所吸引,投资了许多亿来开发杏花村,还要修建仿古建筑,以恢复晚唐风貌。这确实是个有眼光的投资人。

池州是个水国,那三点水的偏旁将这座城市带进了湖河之中,城市的灵魂是水,给人感觉是水灵秀丽的,杏花村座落在这样的地方,好似玉中嵌玉。平天湖是池州的眼睛,明眸转动,杏花村就落在它眼里。平天湖洋洋汤汤,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边,走在湖边木板桥上,那一湖碧水让人喜不自禁,真正叫你看个够。猜想当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在这样的地方执政和生活两年,作为诗人的他经常在湖边漫步,湖水给他以灵感,好诗就脱口而出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莺“。

杏花村,种有好多棵杏树吧,杏树肯定有的,否则徒有其名了。茶舍前有棵树,高过周边所有的树木,枝桠张开来像伞的骨架,叶子郁郁葱葱的,有模有样很是吸人眼球。问那是什么树?村长答说是银杏,果然如此。佑大的一个村子,河水从远方而来,拐无数个弯,绕来绕去,还在杏花村里。河滩上草色青青,接近河水的边上有搁浅的淤泥。河边有沙滩,沙子堆起高如小山,打猪菜,滑沙梯,这一切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了……一座桥架在河水之上,那是一条通往乌沙的路,听说乌沙在山区,远亦或不远,也很美吧。河面上远影点点,有不少轮船在穿梭,看来河水很深,源头在哪儿,船又往哪儿行驶,怕是要出杏花村的吧。

其实这样的景色别处也常有,但杏花村不一样,它有诗味,有文明气息,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就如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树木,杏花村这方水土是绿意葱浓的。人们访问杏花村,多是访古并寻找诗圣的足迹来了,说是赏景,不如说是寻梦,寻一个心中盼望已久的向往,杏花村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地方被赋予文化味,其格调就提升了,品味也上去了,杏花村自是有别于其它村子,当人们把它当景点观赏时,当然带着几分对古文化的敬意。

沿水边走,总有碧树在堤边,在水中央,在路边。树木好似杏花村的外衣,从上往下看,是一身的绿色。大潭小潭,有的淤泥突出于水面,水是浊黄的,这是典型的自然景色,好就好在不人为做作上。水边有树起的风车,轮子在风中转,轮廓分明的骨架很是显眼,仿佛一条线把人眼神拽回过去,那风车是属于过去的,与现在接续上了。过不了多久,这里完全修建好后,景色可能呈现出另一种样子,黄公酒垆,千年古井,唐村落又再现了,走在村里,仿佛走在唐朝,有时光错位的感觉。而现在,杏花村这个古村落朝朝代代,倒下站起,倒下又站起,早已变了模样,如今修复杏花村自然带有重做杏花村的意味,复古的同时也在呼唤古文化的回归,诗歌鼎胜的唐朝,给人以无限美好的睱想,而诗人杜牧在杏花村的足迹便显得弥足珍贵,值得今人不断去追寻了。

杏花村到处是杜牧的脚印,深深浅浅,在小童将他指向这里时,杏花村就在他心里生了根。不管清明时节他在村子里饮杏花酒,还是清晨沿着街巷听小贩的吆喝声,还是走进村子体察民情,这个村子与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记得作家吴永生写有一本《牡牧外传》,讲述的是诗人出任池州刺史时的故事,灭江匪,修湖堤,整私熟等,甚是精彩,书中有个叫杏花的姑娘与诗人发生了恋情,并有了后来的小诗人杜荀鹤。村子里有杏树,有杏花姑娘,有杏花酒,杏花村三个字可谓喻意重重。泥土可以盖住诗人过往的足迹,盖不住杜牧的大名,诗人是出名的,刺史也是出名的,青史留名,诗人和村子都是永存的。如果诗人还在,我定恭敬举杯,敬他满满一杯杏花酒,舍命陪君子,不知他给面子不。

有几辆脚踩车在路上不断来回,每车只能载三四人,都是前来赏景的游人。有一块地方,路边隔一段距离就堆有一堆稻草,均叠成圆锥形。感觉自己走进真正的村落了,它亦古亦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要把它从古代请出来,来这儿的人是访客,正在采访它。也许脚下的路正是诗人从前走过的,虽然诗人的脚印被岁月的尘土和风雨封存和洗刷尽了,但诗人的灵魂是不会消失的,不论为官不论作诗都被载入了史册。诗歌是灵魂深处的绝唱,它跳出诗人心坎,撞击的是别人的灵魂,一代又一代,一波又一波,于是今天的我们寻它来了。

村子里野草野花都有,粉白色小花自顾自地开,不管来客是谁,它独个开颜,单纯得可爱,假如我说我是坏人,它也不在乎。野草呢,叶子又细又高,齐刷刷往上蹿,在风中摇头晃脑,也是可爱的样,但比小花招摇多了。堤上细竹密密栽过去,一根根修长的身子挨一起,虽然年轮不长,却颇有欲成林的气势。一棵棵树或大或小,分散在村子里,外型相同的叶子一律青葱着,似乎告诉游人,自己就是杏树,到春天就会开花结果。一汪汪潭水落在村子里,嵌在大地上,似镜子照向四方,周边的草啊树啊竹啊,忍不住凑到它面前,水终归是水,哪怕混浊,也不失灵气,于是水下面也有那些草啊树啊竹啊,所以杏花村是灵秀的。

诗歌的散文5:诗歌与人生

文/贾载明

俗话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我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桃李争春的年龄过去了,碧水绿叶的时光也过去了,远山的秋天和夕阳在向我缓缓地招手了。回眸走过的路,浅浅的脚印,寂廖的风景,清冷的衣袖,跨下的生活之马很瘦很瘦。许多东西弃我而去,我也弃许多东西而去。

行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弃了许多的东西,唯有缪斯之神我没有遗弃她。早先,我和她若即若离,或在日落黄昏,月上柳梢时,或在春江潮水,碧波荡云时。而现在,我是要把她紧紧揽在怀里了,让她伴我一起走过秋天,让她永远是我孤独的影子。谁都知道,这“缪斯”和“影子”,就是“诗歌”,就是我现在紧紧搂着的诗歌。

说到我这伴侣—诗歌,我最爱的还是李白这个“仙人”。我脸红地说一句,我似乎和这“仙人”有缘,那是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各种书籍和报张杂志哪有像现在这么堆积如山,那时就是有钱也难以买到精神粮食,何况那时是精神和物质一并贫乏的年代。我曾记得,一天我在路边捡拾到一片撕碎了的旧报纸,巴掌大,应该是报纸的一个角。我拾起一看,上面写着:“人是英雄钱是胆,英雄无胆寸步难”!还有一句是:“有钱无子非为贵,有子无钱不算穷”!都是文章的题目。当然,这报纸不是新社会的,是旧社会的。这报纸不知为何到了路边,我没有多想。报纸上的观点值得审视。但我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那时候的书籍太少了,我竟将这破碎的沾满了泥浆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捡起来,用手指擦去泥浆,一遍又一遍地看上面的字,最后竟将这张残破的旧报纸揣在衣兜里,放了好些天。所以那两句话至今尚记得。这时候,我是村(当时叫大队)上农产品加工厂的一名还是叫住“农民的工人”,因为那时的工人都是吃的国家供应粮,我没有吃国家供应粮,虽是工人,所以只能叫住“农民的工人”。加工厂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打米,二是做挂面。做挂面就要收废书,用来捆面。一天,我突然发现废书堆里有本异样的书,拾起一看,竟是李白的诗集,虽纸张已泛黄,但却十分完美,不缺胳膊不少腿。翻开书页,“诗仙”的《将进酒》进入我的眼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这首诗。对“诗仙的诗集,我自然是爱不释手,卷而怀之并珍藏起来,直到现在。我做诗之萌芽怕是生于此书。我前面说的与“仙人”有缘也是说的这本书。而“缘”的意思不是说自己做诗有“仙人”神助或舔列“先人”之后,或“染”了“仙人”之风,当然不是。我是说,这本书不过撞击了我的心灵一下而已,这本书让我受孕了诗歌的种子。

从爱诗到读诗、背诵诗和学习创作诗,断断续续,有好些年了。若问成绩,实在叫人汗颜;若问诗名,肯定我自己知道,我是个“诗人”!我自己就不知道自己了,还盼谁知道呢?我自己当然要肯定自己呀。至于其他人知不知道我在写诗或是不是诗人什么的,我则是漫不经心的对待。现代社会尊钱为神,贵贱颠倒,诗人也就精神不起来了。不过,开始那时,我就没有做“诗人”的野心,直到现在还是。所以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干着。孔夫子说:行有余力,则以文学。这话很有道理,用在我身上正合适。实际上,我是闲时写几句,有兴趣时写几句,一年半载不写的时候“大大的有”!好在我没有把诗歌当作一业,亦不能当饭吃,自古诗歌都不能卖钱啦!李白有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中永别了他的诗歌。不,是诗歌永别了杜甫。所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让诗歌把自己的魂和魄都拽了去。

“对就当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曹孟德这话很对。光阴易老,韶华已逝。现在做诗,立德立言是不敢想的,聊以自慰,消遣,解愁,混世,苟延而已。不过,我对人类,对社会的关怀尚存,如果诗心跳跃起来,便尽量让它跳得强健一些,尽量让颂扬真善美的气息多呼出一些,把假丑恶的东西诅咒一些。我不太在意别人喜不喜欢我的诗歌,像老农耕田那样默默地劳动着;也不去赶这样“派”,那样“主义”。“派”应该是自己的,自己的也才叫“主义”。早已停止向杂志报刊的投稿。现在那些占山为王的大报大刊,发表的诗,人们都认为大多是孬诗或不是诗,也许诗歌编辑们看花了眼,把孬诗当成了好诗,把好诗当成了孬诗。不过现在也好,有了电脑这家伙,它不认张三李四王麻子,也不认好诗孬诗,只要你寄,一两三秒钟后便给你把诗登出来了。有时,还有人附和,有人喝彩,有人指点,有人批评,还可以迅速对话讨论。这样,你的欲望就达到了,你就快感了。让“诗儿”在网络上跑跑跳跳,来来往往,真是不亦乐乎!难怪马识途老先生那样高龄了还像一个“童子军”那样玩着电脑。哦,诗,如果是我的第一个情人,那么,电脑就是第二个情人了。

诗歌的散文6:沉下去

文/橄榄树

这两周参加诗歌练唱,站了一个半小时过后,忽略了腰酸脚痛,最让我难受的就是冒烟的嗓子还有堵在胸腔的那股气。

因为是业余选手的身份,我不知如何把握气息,完全凭着一腔热情还有热血涌动,扯着大白嗓子大声喊着。耐心的老师在台前一直示范,吐气、叹气,请把气息探下去,不要浮在胸腔,让气息深深沉到丹田,然后由丹田启动用力调动气息。虽然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但还是掌握不到要领,又急着要好,最终下场就是脸红脖子粗、气喘吁吁,累得苦不堪言呀!

2012年2月4日,廖昌永和蔡明组合演绎了歌曲《因为爱情》。蔡明的歌声和演技一样打动观众的心。听她讲起自己拜师学声乐的经历,我深受感动。当年《音画时尚》找到她做那个节目,她马上就答应了,然后开始上声乐课,跟着老师高栋松老师学习声乐近一年时间。《音画时尚》播出的效果很好,第二天她又去上课,老师夫妇俩还特别兴奋地聊起那个节目,她说,我们开始上课吧。老师说,你不是刚录完节目吗?她说,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老师觉得很奇怪,觉得她太冷静了。因为她觉得在舞台上的辉煌是短暂的瞬间,必须还是坚持上课。

蔡明她能沉下来,潜下心来,扎下根来,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等待自己,为了更好的相遇。而我的性子就如浮萍一般,浮萍无根,浮于水面随波漂流,无法沉下去、潜下心来,扎下根去。我好想幻化成季羡林《清塘荷韵》那颗洪湖的莲子,一年两年三年,我就一直往深水中的淤泥走动,沉下身子,一直沉下去直到塘底,然后死了,开出了许多红艳耀目的荷花。

诗歌的散文7:古诗中的劳动

文/张宏宇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诗。其中《十亩之间》是一首采桑的歌,写几个小伙子相约去看采桑姑娘的情景,体现了青年人劳动的乐趣;《椒聊》是描写一群采花椒的妇女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周南·芣苢》则是女子采摘车前子草的乐歌。还有《伐檀》、《七月》等等都是描写古人劳动的诗作,诗里描绘的劳动大多是轻松愉悦的,极具生活情味。《诗经》其实就是劳动的创造,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很多的劳动经验,才产生了这些伟大的篇章,同时劳动创造了人,也是人的自身需要。

劳动在古诗中处处可见。唐人李绅《悯农》中有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教育我们从小热爱劳动的同时,更要珍惜劳动成果。晚唐诗人罗隐有《蜂》云:“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其实是一首寓言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寓意着劳动光荣。

白居易的五言古诗《观刈麦》这样描写劳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姑妇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中描写了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劳作的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诗中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辛勤劳碌的生活情景,浸透着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劳动创造了美,美在劳动中产生。古诗里的劳动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人的诗韵中,勤劳质朴的人们充满着对劳动的热爱,充满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向往。古诗中的劳动,让我们在劳动中感受着快乐,收获着幸福,劳动最光荣。

诗歌的散文8:一人一寺 一诗歌

文/叶志勇

读张继《枫桥夜泊》里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总会在心神澄澈之际,脑海里浮现出一座高大峻峭白云缭绕的寒山来。

是在一个清晨,乘大巴从苏州城出发,西行不久,导游就指着窗外说,你们看,那就是寒山寺。烟雨蒙蒙中,一片密密的人工林遮住了视线,但我知道,寒山寺不是在高高的寒山上独秀,顶多是在高地之上怡然自卧。

终于来到寒山寺前。没见到高大的寺门,这多少让我惊奇。几米高的寺墙上,书写着“寒山寺”三个黝黑遒劲的大字,恍有沧桑之感。书写者竟为寒山。这是我始料未及的,那么寒山寺之“寒山”,就不是高峻让人生寒之寒山,而是因寒山此人而命名了。

进入大雄宝殿,在佛像之外竟也供有寒山与拾得两僧人石像。他们本是尘世俗子,因爱上同一位姑粮,不忍伤害对方,遂先后出家。悟道多年后,两人相见,合掌相笑,大彻大悟。这段传奇被民间广为传颂,二人也被称作和合二仙,在人们心中千遍万遍的膜拜。当然,寒山是在走进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之后,被人深深铭记的。他用虔诚与和善,把佛学发扬光大,把“和合”思想屹立在善男信女心中,该院也从此更名为寒山寺。寒山寺自此立于姑苏城外,更立于人们心头。一人立寺,万人膜拜,膜拜的不只是寺,也是对“和合”思想的敬仰,对家和国安的祈盼。古时苏州婚嫁人物用的画图中,寒山与拾得一人手捧竹篦盒,一人手持荷花,笑容可掬,仿佛昭示世人:家和万事兴,国安世代平。有趣的是,此后,这样的画图在江南成为人们春节贴的门神,二人可爱喜气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在寒山去世多年后,寒山寺迎来了一位大唐诗人张继。这位可能从未踏进寒山寺的诗人,在古运河上夜泊枫桥,夜半听到寒山寺钟声隐隐,传到深秋的江面上,就像满天的白霜在诗人心头弥漫,就像月落下的乌啼在诗人体内经久传散。诗人的心弦被柔柔的触动,此时的他也许落魄不第,也许进士及第却依然无官无职,也许相恋的人远隔天涯……在异乡的羁旅中,钟声一下又一下敲在阔大的时空中,更敲在诗人内心的柔软之处。乡愁,恋情,还有人生更大的愁思,在心头缓缓升起。黑夜之沉,愁思之重,生命之短,如水般淹没了在人生路上沉浮的诗人。他把心头的愁思化作诗雨,挥洒在这静静的江面上,一如这满天的白霜,弥漫于一茬又一茬在枫桥漂泊的游子心头,弥漫于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艰难生活里的人。千百年后,人们还听到寒山寺隐隐的钟声,和着诗人的诗句在人们心头飘散,仿佛把人们心头的愁思吹散,把生活的希望久久敲响。站在寒山寺,我就能听到从唐朝传来的涛声,一字一句深情的咏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自此被一首诗歌氤氲成世人心中的绝唱,吟咏成汩汩流淌的江水,虽经历史风尘的淹没,但寒山寺早已成为一首人们口口相传的诗歌,历久弥醇。多少人未到寒山寺,却已在心中立起了一座寺。

今天的寒山寺早已不是唐时的寒山寺,寒山寺在千年的历史风霜中,屡遭火灾,灰飞烟灭,但一次又一次的被人们竖立在苏州的阊门外,静静的卧在古运河边,看潮来潮往,听涛声依旧,把钟声一遍又一遍的撞响,让人们内心的祈求在寒山寺千遍万遍的开放,生命不止,希望不息。这就像让寒山寺屹立起来的两个人,一个历经磨炼立地成佛,一个漂泊天涯书写诗意,成为人们心中不绝的念想,不朽的诗句。

诗歌的散文9:月醉诗歌千古情

文/朱金贤

中国古代诗歌里,描写月的句子不在少数。诗人以月为骨,以诗为心,写意抒怀,或伤感,或缠绵,或沉思。一轮明月,千古诗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在皎洁月色中思念着天涯之外的亲友,遥寄祝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少陵在乱世纷争中牵挂着离散多年的兄弟,越是月明之夜,越能深深体味有故乡不能归的凄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乐天饱受兄弟离散之痛,含泪看明月,天涯共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仲初漂泊天涯,唯有亲人的音容温暖游子的思心。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那一夜,李益茫然失措,佳期已休,佳人已去,从此,任心田荒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孤月照离人,花落人已远,漫长的离别,抹不去漫长的思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哀叹生命的短暂,但他并没有绝望,生命永远长存,与月同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世更迭不止,明月万古如一。韶华易逝,盛年不再,唯有把握瞬间,才能得到永恒。“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智者与清风明月相伴,遨游于山水之间,抛弃俗世的羁绊,回归心灵的本真。

诗歌的散文10:让童真汇编最美的诗歌

文/何晓欢

一个秋日午后,孩子们正在游戏,我指着窗外美景问道:“孩子们,你们觉得秋天美吗?”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美!”我接着问:“怎么个美法呢?”“美得不得了!”“美极了!”不同的词语相继而出。“我们一起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吧?”孩子们欢呼雀跃。

在确定了以“秋收之美”为诗歌的题目后,我问道:“秋姑娘来了,她会做些什么事情呢?”莹蓉的小手高高举起:“她会给我们送一封信!”“哦,是吗?会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呢?”孩子们热烈讨论,诞生了诗歌的第一句:秋姑娘送来一封彩色的信。

“为什么是彩色的呢?秋天有些什么颜色呀?”我微笑着说。“黄色的橘子,红色的苹果。”调皮的小辉脱口而出。“秋天还有什么变化呢?”我追问着。“树叶由绿变黄,随风飞舞。”

形容秋天的内容已经差不多了,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呢?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要把信寄给秋姑娘,信封上可不能没有邮票呀!用什么做邮票好呢?”“用苹果!”“去商店买邮票。”“用树叶做邮票。”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继续引导:“有一样东西呀,如果它变成邮票可以让这封信变得香香的,秋姑娘肯定会很高兴呢!”孩子们有的想到了汉堡,有的想到了香的纸巾,也有的想到了花朵。我接着问:“秋天有什么花朵呀?”孩子们很容易想到了菊花。于是得到了:我们用菊花做邮票,把信寄给秋姑娘。

我把诗歌用彩色粉笔记录在黑板上,橘子、苹果、菊花则用图画表示,相应的颜色也用相应颜色的粉笔记录。令我惊讶的是,孩子们只跟着我读了两遍,就可以大声地把诗歌朗诵出来,而这汇聚着童真的小诗,孩子们也格外喜欢。

诗歌的散文11:岁月老去 诗歌不老

文/清梦无痕

在所有的季节里,我最喜欢秋天。苍茫辽远的原野上,一面是籽粒落地、归仓的喜悦,一面是隐退、腐烂与消亡的疼,这个季节本身充满着辩证与哲思,就像一首好的诗歌一样。

10月9日至11日,大好秋光里,易县狼牙山迎来了全省各地的百余位诗人、学者、评论家,探讨诗歌在当下环境的突围与发展之路。这是第八届河北青年诗会,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主办,省作家协会诗歌艺委会、保定市文联承办。诗人们谈诗歌、说创作、叙友情,在英雄的狼牙山下用诗意和激情点燃了这一年一度的文学盛会。

我有幸和保定的十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参加了诗会。我们当中,有的写诗已经好多年,有的写诗时间不长,是诗歌的魅力让我们又一次聚到一起。这些年,保定诗人以更积极活跃的文化态度,真诚写作,抒写家国大爱,抒写个人体悟,创作愈发成熟。在这次诗会中,我们和省内其他地市的诗友们一起,聆听国内卓有影响的诸多刊物的主编、编辑老师的指导,衷心为新一届“河北诗人奖”获奖者诗人宋峻梁、见君祝贺,共同见证了《河北青年诗典》《燕赵青年诗丛》的首发,相互交流创作体验。诗会为爱好诗歌的青年诗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青年诗会,每次参加总有新收获,从优秀的诗歌前辈身上更明白了,唯有真诚写作才能打动人心。

我想,每一首诗歌的到来,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内在的、心灵的一些东西的碰撞,与内心诗性发生契合。它不是纯粹的记录,而是把我们的经历和情感凝聚、提炼、拉伸、再创造。每一位诗人都可以从诗歌里找到另一个自己,一个隐藏的、有缺憾的自己。

诗歌让爱诗的人更完整、更饱满,它带给我们的是灵魂的救赎,是内心的宁静与安和。纵岁月老去,诗歌也不会老。

诗歌的散文12:温柔的感动

文/邓君

看到懒懒的诗歌《温柔》,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又像内心被什么击中,有一些钝痛。总之,这首诗让我非常难忘。没有读《温柔》之前,我不知如何表达这种主妇被琐事缠绕的不甘与无奈。读了它之后,我心释然,觉得这首诗完全把我想要理清、却始终无法理顺的情绪表达了出来。这也许就是共鸣吧!

我是相当钟爱这首诗的。它有着坦率真诚的语言,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女人的独白——一个酷爱写诗的女子,在灵感与语言空白之间挣扎,不知如何使两者优美的合二为一。她盼望着心中所念喷薄欲出,但落入某种限制或思维的困境,她只能不停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踱来踱去。她一边作着室内漫步,一边自说自话“我心里有几首诗/呼之欲出/但我只能踱来踱去。”

这种发自内心的倾诉让人同情。旁观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煮妇”如笼中困兽,在束缚她的现实中苦苦挣扎,费尽心思地寻找出口。全然忘我的思考,让她有了“踱来踱去”的动作——女人无意识之中重复着的动作,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了立体感的画面,其执着与旁徨一览无余。女人终于找到了倾诉或写作的切入点,可是“又到周末/煮妇的日子到了/煮饭的时间到了。”

我们可以想象,平时忙碌于其他事务的女人,好不容易等到周末有一些自己的时间,却又要为家人洗手作羹汤。于是她只得放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准点地走进厨房——当然,这也是主妇愿意做的事情,不然她不会轻易放下如昙花一现难以捕捉的灵感步入厨房。只是,这种放下多多少少有些无奈。毕竟,她是一个愿意给灵魂安放一个空间的女人,一个不甘心被琐碎家务淹没的女人。从角色中我们可以挖掘到更深刻的意义:“煮妇”煮的不只是饭菜,还有自己的岁月与人生

……

关于《温柔》所蕴含的内容,你尽可以想象。无穷的。当然,我还从中读出了一种梦想。这个梦想显然不适合平凡的居家女子。它像匕首,抑或利箭,被女人的温柔所包裹。表面上看,对于现实生活,女人是妥协的服从的,像某种冬眠动物。事实上,这种“沉睡”是暂时的,是一种积蓄能量与力量的表现。女人心有乾坤,不甘沉沦在繁琐与麻木之中:“我于是/将掏出来的匕首/又放回去”——现实让“我”把心中的梦想又放回心中,但是,它始终像钢器一样明亮尖锐。总有一天,它会割断缠绕着“我”的条条框框,穿透那苦闷的纠结之网,使“我”从局限中挣脱出来,奔向那依顺自己个性成长的、自由自在的天地。

从梦想方面来解读,《温柔》这首诗,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坚韧刚强、锲而不舍的追求。它让我想起许多女人。包括我们的母亲、祖母、外婆。我们自己。会让我们自发地去探究,那些围着灶台、平凡普通的女人,内心究竟装载着什么样的梦想?为了成全家人或者孩子的梦想,她们又是如何掩饰自己、让少女时代的追求与瑰丽之梦,逐渐被琐事与岁月的风尘湮没?她们到了皱纹满脸、头发斑白的那天,是否又依然被家人或小辈所尊重和敬爱?

这是一种让人心痛的探究。却能教会我们更加平等地尊重人,尊重身边的女性。

《温柔》引发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当懒懒告诉我,她的这首诗被深圳有名的酒吧音乐师谱成了曲,唱它的人也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女歌手。得知这一消息,我为她感到高兴。这个热爱文学的美丽女子,从开始写诗到如今出版第一部诗集,只有短短两三年时间。从其进入诗坛的阅历来看是浅显的,但她的诗歌内涵却是丰厚的。这是一个很有写诗天赋的女子。当她用手机播放深圳歌手演唱的《温柔》时,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温柔的感动。

诗歌的散文13:读黄义

文/鹿志锋

诗歌是灵魂的音符,是精神的乐曲,是思想的旋律。它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灵解放、时代嬗变与信仰追求,也能表现诗人的人文情怀、价值追求与哲学思考,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优美的表现形式与不朽的艺术魅力。在这个灵魂飘落、精神堕落、信仰失落的时代,偶读诗人黄义的诗歌,让我又一次感受到诗人的存在、诗歌的存活与诗意的存续,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爱情、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时代、社会的思考,对生死、尊严、命运的忧虑。

作为青春期的女性诗人,诗人黄义以特有的敏感心灵、细腻情思与轻柔语句,写四季风光,写天空海洋,写花草树木,写风花雪月,写爱梦情幻,写乡情城景,表达了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爱情、青春与梦想、生活与人情的美学审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命运的哲学思考。在《白玉兰》一诗中,诗人从自然生命的花开花落,抽象出人类生命的精神境界;在《不是》一诗中,诗人写出了爱情纯粹的战栗、坚贞的胆怯与去留的忧惧;在《永远的故乡》一诗中,诗人抽身红尘回归故乡,表达了生命叶落归根的哲学认同。从春花初绽到秋实飘香,在生命四季美丽而忧伤的过程中,诗人为花朵而惋惜,为生命而悲叹,为爱情而吟唱,为命运而忧思,为大海而祝福,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景一象,都在诗人的笔下从意义经意象至意境,化作优美的诗句,读来犹如灵魂之手击打生命的琴弦,弹奏出诗意的音乐。

诗人深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人北岛、顾城、舒婷们的影响,在《陨落的诗魂》一文中,她说:“中国当代,有几颗亮星,闪烁耀眼的光芒,照亮黑夜的宁静,陨落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吃惊、遗憾、伤心、回眸……”她对诗人蝌蚪、顾城、海子、戈麦、乐冰的生命悲剧寄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注,让我看到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挣扎,也许包括对神圣爱情的怀疑。她说:“诗人们一个一个走了,让人怀念,让人深思,他们美丽的诗篇让读者涌起莫大的感动之后却拯救不了自己,这是诗歌的悲剧所在。”

哲人与诗人二者,哲人的使命是寻找回归故乡的路,诗人的使命是沿着路回归故乡,前者是理性思考,后者是情性体验,其实二者具有相同的灵魂诉求,最终殊途同归,都是在超越时代、世俗、社会,走向了生命的精神家园。但对于诗人来说,只有具备了哲人的理智,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诗人不仅需要个人的生命激情、审美体验与价值追求,还更需要人类的博大胸怀、生活理智与信仰精神,唯其如此,诗人才不至于陷于狭隘的生命沟谷、自私的爱情闺阁与极端的精神绝地,这也许就是诗人黄义给我们的最深刻的理性启示。

诗歌是灵魂的音乐,真正的诗人应该超越历史、个人、时代的精神悲剧,举起诗歌的旗帜坚守在精神的高地,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赎与拯救人类精神的使命。恰在这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春天,读诗人黄义的诗歌,让人重感生命激情与文学精神,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诗歌的散文14:浪漫的诗歌和散文

文/李爱鹤

读诗、读散文,不是做作,也不是矫情,也不是故作高雅,而是真的在诗中、散文中找到了安静的声音,这种安静不是孤单,也不是寂寞,而是一种慰藉,一种依托。

诗歌或是散文的语言就像那远古传来的声音,那么动听,又那么悠远,绵长而又活泼,那样的语言诉说着历史的沉重,那样的语言总结着人生的意义。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诗歌或是散文呢,在他们的语言中有着一句话的哲理,有着一句话的人生意义。

当我们快乐时、浮躁时,诗歌或是散文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聆听着内心的真实;当我们位居高位、意气风发时,诗歌或是散文能够让我们看淡一切,名利不再是你人生的生死劫;当我们悲伤、忧愁时,诗歌或是散文能够安慰着我们的心灵,为我们化解忧愁;当我们绝望、心灰意冷时,诗歌或是散文能够让我们寻到依靠,解救我们的已经处于绝望的内心,在诗歌中我们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是我们相伴的朋友。

静下心来,去读一首诗或是一篇散文,你会享受的,你会发现浓缩的人生的精华在美丽的语言中那样一字千金,每一个字都直指的心灵深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