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诗意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诗意的文章1:诗意重阳
文/朱凌
初识重阳,或许就是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得那时还小,老师在台上讲,而我则在台下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时节,独在异乡的作者,想起自己的亲人,想着亲人在重阳这一天,按重阳风俗登高时,而唯独差他一人。
当时听这首诗,没有什么感觉,或许是人小的原因,诗中所说的思乡之情,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并没有引起共鸣。只是随着人一天天地长大,直到有天,再读起这首诗的时候,诗中的意境,才展现在眼前。
重阳注定是一个有着诗意的节日,李清照的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重阳,但作者内心的纠结却也透过词的本身,传递给读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女作者写给自己新婚爱人的,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还有孟浩然的这首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写的是一次普通的农家宴请,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特别是最后一联写走时尚有不舍之意,余兴未尽,而要在明年的重阳节再来饮酒做客。主客间的欢洽和谐之情不言自现,而且也暗示出此次邀饮的时日。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实在是太多了,重阳时节,吟读这些诗词,可以透过诗词的本身,感悟到作者的意蕴。同时也让人们,在这样的一个节日,更加地珍惜身边的亲人。
重阳是一个让人思念亲人的日子,有亲人在身边是幸福的,那已然离去的亲人更加值得去怀念。如今的重阳,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定义为了老人节,在这一天,多数的子女都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
且让我们珍惜每一个重阳节吧,因为一年一年的重阳,虽然年年相似,但是身边的亲人,却因时间的流逝,会在某一天远离我们,珍惜,珍重,这是重阳诗词,也是重阳节本身所给予我的感悟。
关于诗意的文章2:诗意黄外
文/路志宽
一
在黄外,岁月在一点点孵化着美景如画的村庄,她们像一位从古代走来的美人,伫立在青山绿水间,滋养着一种诗情,铺展着一幅画意。
风光旖旎,道路干净,人民勤劳,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和一个个震撼世人的传奇……
行走在村庄的大街小巷,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带给你的惊喜与惊奇。
你们用智慧和汗水,让自己的梦想,在自己的村庄上,变成现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高高擎起的一面旗。
为梦想,我们心中充满无限活力。
二
街道被绿草红花,打扮得异常美丽,明亮的路灯,将乡下的夜晚,照得灯火通明。而我们的日子,正在向过去挥手作别,同时也正向着明天大踏步走过去。
这一切,不得不感恩党的富民政策。
规划和布局里的精心,就是一个个共产党人大爱的书写。
一个村庄,正实现着华丽的蜕变,而这个过程,一点点装进我们共同的记忆。
一花一草,一房一屋,甚至每一滴汗珠,每一个脚印,都充满无尽的诗意,都闪现着现代乡村的美丽。
你们把村庄建设成画,住在画里的人们,多么地有福气。
三
将脚步放慢些,再放慢些,仿佛你稍快一点的步伐,都会错过令你一生遗憾的风景,我的目光和心灵,一起被你如画的风景牵引着,我的心中充满热爱与向往。
此刻,我要把自己的心,安放在你的怀抱里,回味或畅想。
小广场上休闲的人们,采摘园里的欢声笑语,农家书屋里求知的目光,还有大槐树下高亢的歌唱,在这里,连一条狗一只鸡都是幸福的,我听见鸡鸣犬吠,都夹杂着无尽的诗意。
四
我不停地按下眼睛的快门,一下下将你的风景,拍摄进我的心里,我要将你收藏,装进我关于你的永不褪色的记忆。
蓝天和白云,清风和明月,他们的情和爱呀,都源自村庄的和谐宁静,都源自灵魂深处的静谧。
科学发展,我们心中装着梦想,有梦想的天空,将是多么地美丽。
而我们将继续在黄外乡下这诗意的村庄里,幸福地生活,快乐的安居。
五
漫步在有着唐诗中田园风光的黄外村,的确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春暖花开时,我都会到黄外乡下去走走,看看眼前的美景,感受一下我心中解不开的乡土情结。
乡间的路不同于大都市,它们大都蜿蜒曲折,路窄而坑洼不平,且大都通向田野和树林的深处,真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的美妙之感。
黄外乡村周围是些高大挺拔的树木,树干笔直挺拔,像是小村儿女升上去的梦想,更像是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士兵,守卫着小村的祥和与安宁。茂密的树叶与枝条,纵横交错,他们相互拥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小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融洽和谐。
走出树林,就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晨风吹来,碧绿的野草微微摇动,似连绵起伏的波浪,放眼望去,原野被分成一块一块,向着我目光的尽头,无限地延伸。那柔嫩的绿色让人陶醉,使人迷恋。听!远处那滴落的鸟鸣,一声紧接一声,从远处的大树上,从远处的空中,不停滴滴落下来,我急忙用耳朵将它们一一接住,绝不能浪费了这天籁之音!
一条碧水,流过小村旁。一河的河水,不时地反射着白光,仔细定睛一看,那光并非是水的光芒,而是一群小鱼,正在河水里嬉戏,成群结队,银光飞溅,美丽异常。河水绕过村庄,伸向远方,与天地又混为一体。
行走在小村里的大街小巷,鸡犬相闻,这熟悉的乡音,不知成为多少游子心头最甜美的回忆。阳光透过篱笆墙稀稀疏疏的影子,照进农家小院,此时是春天,高架起来的藤蔓上,已见片片绿叶,被微风一吹,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就像无数颗晶莹剔透的红绿果实,闪烁其中。鸡啄食,鸭喝水,猪睡觉,一只老黄狗,蹲在地上,时不时发出几声吠叫。
漫步在黄外乡下唐诗中的田园风光里,我的脚每挪一步,都会踩上一个韵脚,我的眼每看一下,就是一出诗意的图画。
我爱黄外这乡下的田园风光,我更爱我这生长唐诗的国度。
关于诗意的文章3:诗意地活在文字里
文/丹日
晚上儿子看我写的诗,对我说:老妈,你的诗太文艺范儿了。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去市场挑选新鲜时令食材”,不就是买菜吗?至于那么文艺吗?我笑笑,很无奈。说实话,我一直喜欢看这样的文艺片:一遍又一遍听叶嘉莹《小词中的境界》。电视剧也以这类为主,比如《大明宫词》。是文人情结?还是文字控?尚不能明了。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虽是深深理解,但没办法,多年来对文字的喜欢,已经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会了为了某个词汇,翻遍字典古书,好在有了百度。当百度中出现不接纳的答案时,还是会去翻厚厚的《辞海》。
有人说,关注文字,是诗人气质。而关注构架,是小说家特点。诗人拥有浪漫主义情怀,小说家具有写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也好,写实主义也罢,个体感觉尤为重要。而于我,认为何种写法,都要由那个最恰当的字眼呈现。恰当,才是最美的。
有人说,你这是小资主义的审美倾向,没有实用价值。我这里,不是贬低那些泛泛的实用主义者。对文字随意,若非他故意而为之,想来,至少应该算是个怠惰的人吧。殊不知,世间万物,躲不过阴阳相和的。有春花,会有秋月;有风过,就有雨歇;有馨香,也有恶臭;有苦涩,即有甘甜;有手牵手,便有背靠背;有思念于午夜,更有相忘于江湖……怎可一言而蔽之?
其实,文字,本身就是审美的。审美就是一种感觉。我们生而为人,无时无刻不在感觉中活着。有人说:我当下就没感觉。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感觉?所以,你至死不能脱离审美。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终其一生,我们都活在选择里,取舍里。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一直在诗意地、文学地、唯美地活着。如此,怎可以随意敷衍我们的文字呢?审美的文字本身就已脱离实用价值,就让它好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吧,最大能量地美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
就这样继续诗意下去吧。唯美地活着,做个文艺老青年,美丽自己的感觉。套用心理学的话:允许自己以当下的状态存在。
关于诗意的文章4:诗意生活、如此甚美
文/张德华
诗意、生活、宁静、美好,总觉得这几个文字杂糅在一起,如若渲染成画,想必是画展里最美的诗意画;如若灵动成曲,想必是世间最华丽的华尔兹;如若悄然成诗,想定是诗歌乐章里最深情的韵律。
时光如水、悠悠绵长,不知何缘故,总是那么的喜欢安静,喜欢在恬淡柔静的时光里,放任那一丝的懒意,让优雅的曲子轻抚着情感、静静地倾听心灵里最真实的独白;喜欢在淡淡的墨香里,肆意洒脱自我,任文字带着情意飞扬,因诗意般而绽放静美;喜欢在陌上花开的季节里,放飞思绪的灵感,许一米暖暖的阳光,让灵魂散发着素雅的清香。
喜欢用着素淡的墨香来描绘生命的多姿绚烂,让情感伴着流年飞逝,也有着醉人的芳香;贪爱借助多情的文字来丰富生活的真实平常,让过往随着岁月沧桑,也有着回忆的悠扬;倾恋寄情诗意的生活来调配心里的情感悠长,让心事追着韶光记载,也有着淡然的梅香。
一纸墨香、一片深情,让我在文字的宁静里寻找诗意的光影,一阕婉约的宋词、一首豪迈的唐诗,足以绚烂如春的季节;一盆多肉、一抹景色,让我在淡雅的生活里享受如诗的美好,一段轻柔小曲、一杯浓浓香茶,足以甜美如水的时光。
生活,也许只是一段匆匆的的旅途,却不曾赋予我们太多的诗意芬芳,如若允许,我要在时光的旅行记里,添加几分的禅意、揉进几许的心安,用淡然的心境去品尝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人生,也许只是一场修行的道场,却不曾给予我们太多的经书佛法,如若允许,我要在最美的布达拉宫里,听上一宿的梵唱、转上一筒的经轮,以最浓的情意去盛放我佛的慈悲与安详;
匆忙的人生,总会有着几次悸动心灵的相遇,诗意的生活,也总会有着几段随笔深藏印记;有人说:灵魂和肉身,总要有一个在旅行之上;于我而言:精神和物质,总要有一个富而有余;人生旅途,重复相似的生活演绎,学会借助某种方式,来记录自己最精彩、或亦最感性的时刻,每当回忆如初之时,总能有着满满的感动丰盈,如此多好。
搁浅时光的脉络,任蒙尘的心事开出一朵佛前最美的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玉立,即使无人问津,也要学会孤芳自赏、诗意而活;捧起岁月的涟漪,任斑斓的情感凌乱成一页书里馨香的诗笺,掬文字而不傲、抒情感而不娇,真情流露,即使无人能懂,也要记得随心而活、不自浮夸。
尘世繁华犹如绚烂的烟火,总会短暂亦冷,平淡生活犹如涓流的小溪,相伴从未离去;不问世间有着多少的嘈杂,学会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轻叩灵魂最真实的感觉,依然以沉默的姿势固执那份守候;只为,在红尘深处相逢之时,轻叹一句:能如此懂得生活、诗意生活,实属人生一件幸福之事。
关于诗意的文章5:诗意行走
文/程丽霞
美不美,家乡水。比起大城市似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我更爱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山城,觉得山城的山水确实是有灵气的。这个周末,我们来到河图——明堂山。
刘禹锡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明堂山的秋,山高谷幽,天蓝云白,枫叶红染,间杂在绿色间,这山谷简直是一幅油画。
山静唯鸟鸣。那“啾啾”的叫声应该是山鹊吧,如果是“嗖”的一声,应该就是山鸡了。那蜿蜒在卵石间蹦跳不已的潺潺流水,那形如马尾的飞瀑激流,与山谷里的鸟鸣,合奏出一曲古典交响。
这里的空气,吸一口,爽心爽肺。闭上眼睛,顿时忘却了自己在哪里。
如果说喜欢春天,那是因为春天是希望的开始,是万物复苏。而秋天,是丰收的,饱满的。树上挂满了野生猕猴桃,摘下,尝一口,脆脆的,甜中带涩,最好是放几天,那味道更好,甜甜的,绵绵的。在这里,你可以随心随意地想,天马行空地梦。行走在山中,脚步一定不要太急,要慢慢品味其中的深邃,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灵异。
走走停停,渐渐接近顶峰。这梯道可真陡,八十度是有的,我手脚并用,终于到了明堂主峰。果然无限风光在险峰,大小群山绵延不尽,巨石耸立指天,峡谷幽深,奇松遍布。听河图的朋友说,明堂天子峰海拔1563米,汉武帝封禅南岳,设祭祀明堂于此,山因而得名。
正坐下来休息,见一群外地游客正在交谈,有一个年轻小伙子,想让我们帮他们拍个合影。我的一位朋友欣然答应,选择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给他们拍了好几张,这些外地游客很高兴,说山城人果真淳朴热情,不只是帮忙按了快门,还让他们收获了不少快乐。
我们也很快乐,带着这好心情,一路奔向天峡。
若说明堂山是个阳刚的男人,那天峡就是个水灵的女人。走进天峡,时光似乎慢了许多,世界似乎也安静下来。走在那幽长的栈道上,两边是檵木林,古藤缠绕其间,风中的鸟巢,静坐的枯木,幽绝。我愿与君在此相遇,披着山风,听那静静流淌的光阴。
我和蓉姐都爱好诗词,她也醉在这里,忘记了归路。
既然如此喜欢,那就不回去了,夜晚就住在天峡。正巧,这天蓉姐生日,我们都喝了几杯小酒,微醺,然后在夜色中行走天峡。天峡的夜很安静,远处人家的灯火忽明忽暗,风微微地吹,感觉真好。
走进客栈,从地板到屋顶,都是深色的木头,有着木头的香气。羊皮纸灯罩里透着微黄的光,我把鞋脱了,赤脚地在地毯上走来走去,舒服。泡一盏高山云雾茶,品着,听松涛,听鸟鸣,听流水。
谁言寂寞锁清秋,今夜时光似水流。
关于诗意的文章6:诗意地生活
文/龙
首先必须强调一点,这里说的是“诗意地生活”,而不是“诗意的生活”。一字之差,内涵不同,趣味不同,境界也大相径庭。“诗意的生活”指向过去的生活状态,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回想起过往的生活经历往往满意度低,懊恼和抱怨的成分多,所以难有诗意的感觉。“诗意地生活”则诠释了现在的生活进行时,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无法挽留。就像浮云悄无声息地从天边飘过,就像流水漫不经心地从眼前流走,就像秋叶不知不觉地从头顶凋落。将来怎样那是未知数,无法左右。但我们可以立足当前,把握现在,暂时放慢一下匆匆的脚步,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仔细欣赏和品味周遭的美景,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让每一分快乐相伴相随,这样也就活出了生命的精彩与惬意。
诗意地生活首先在于“意”。《古兰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人当然需要物质方面的需求,但也需要精神方面的滋养。柴米油盐固不可少,但并不代表生活的全部。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但有些人却常常凭空生出许多烦恼和苦闷。因为物质上的东西贪求的太多,精神上承担的也就越多,这就是一些人常常觉得生活得太累的原因。如果拂去心灵的浮尘,剔除思想的杂念,卸下功利的包袱,以轻松的心态应对一切,自然会活得潇洒一些,浪漫一些,从容一些,甚至优雅一些,纯粹一些,高尚一些。宁可大气,不要小气,宁可大气的不完美,不要小气的精雕细刻。老子曰:“大道至简”。活得越简单,越质朴,越轻松,乃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至高境界。
海德格尔说过:“人,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不错的,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对许多生活的重负: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负担,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如何解脱,只在勇于舍弃,该放手时就放手,才能做到气定神闲,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诗意地生活还在于“境”。不仅在于生活环境的幽静,更在于精神境界的空灵与悠然。红尘滚滚,熙熙攘攘,喧嚣吵杂,令人意乱思纷。这时你就得给自己留一个诗意的空间,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个憩息的归宿。不盲从,不媚俗,不随波逐流。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诱惑,耐得住凄风冷雨的寂寞。沏一杯芳茗,伴一盏孤灯,捧一部书卷。或于雪中漫步,或于月下独酌,或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或仰望星空遥想历史兴衰岁月流转。
诗意地生活也在于“情”。情为何物?妙不可言。不过,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有激情,一个有真爱的人才有真情,一个胸有大爱的人才拥有诗一般的情趣,一个懂得爱并能付出爱的人才能真正享有诗意般的生活。最高境界的诗情是超越个人的,是关乎国家民族的。屈原惨遭流放而吟《离骚》,杜甫身处离乱而心系苍生,范仲淹贬谪异乡而忧乐天下,苏轼历经磨难而乐观旷达……他们的生活虽艰辛但富有诗意。
诗意地生活更在于“品”。品出人生真谛,悟出生活哲理,感受自然之趣,体察世间百态,偶尔间迸发奇思妙想,不经意时碰撞诗意的火花,因诗意般的精神追求而实现诗意般幸福人生。
诗意地生活吧,我们也许做不了诗人,但我们却能诗意般地生活着。
作者简介
李龙,男,1966年生,安徽省霍邱县人,大学文化,1986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和文学创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篇,著有诗集《诗意地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系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
关于诗意的文章7:诗意山花寂寞开
文/红酥手
每个周五的夜晚,一周中惬意的时光。
卸了俗事,脱了应酬,把门关上,把心打开,端坐电脑前,静静的,悠悠的,茶香袅袅,乐音轻扬,鼠标轻点,看新闻,写博客,徜徉在自己的文学园地里,播种、浇水,培花。
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了,做一份自己喜爱的事。
深深地眷恋着文字,怀着信仰与虔诚,神往着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千古浪漫。古老的方块字,在我看来,魔力一般,或优雅,或高洁,或柔美,或阳刚,似淙淙流水,流进我的心田,似银练飞瀑,冲击我的心坎,滋润我寂寞的日子。
爱好源自朦胧少时,钦羡那些挥洒文字的人,李白、杜甫、曹雪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了不少的闲书,主要是小人书,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杂七杂八。读多了,自然笔下有神,初中时,老师常把我的习作当范文来读。便有些不安,开始投稿,毕恭毕敬的誊写,中过几回,一阵狂喜;高中时,折腾过一个文学社,自写、自编、自刻、自发,在满足着一颗驿动的心。至今那些油印小报还珍藏着。参加过一次全市散文大奖赛,还获了一等奖,奖金50元,比那工薪阶层一月薪水还多。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个作家。
自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殊不知,那是年少的轻狂。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一遍又一遍,一本又本稿纸,散文、小说,写了揉,揉了写,撕光了,没有片言只语。才知根本不是那块料。一次又一次地投,一场无言的单相思。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参加工作后,远离缪斯,把大把时光交给了酒杯,觥筹交错,纵酒放歌,麻醉着自己一颗孤寂的心。按部就班地,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但最喜欢的,还是夜深人静之时,浸润在书香之中。因为是语文老师,有机会与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与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心灵对语,与胡适、朱自清、周作人情感共鸣,与学生漫步溪畔探讨文学。他们的习作时常能在各级媒体发表,在征文大赛中屡屡获奖。更让我欣慰的是,他们拥有了一颗追寻真善美的心。
七年前,一次县里举行征文比赛,自感题目甚合我意,决定一试,花了两晚,大功告成,投了出去,再不管它了,差不多忘了。
半年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文章获奖,二等奖,有些兴奋。不久,参加市里的一个征文大赛,再获二等奖。
一下子心里又痒了,仿佛冰冻的溪水悄然融化,重返江湖,书写人生。于是,每一个有闲的日子,我白天跋山涉水,流连在古街幽巷、水埠人家,寻找美丽的风光,结交那些乡间耄老,漫谈着他们身边的故事,寻觅古徽州的影子。夜晚,坐下看书、写字,和先贤对话,和时空交流,心鹜八极,神游八荒,感动着自己的感动,梳理着自己的心绪。
就这样,默默地耕耘者,承蒙编辑的厚爱,在国家、省、市级报纸及刊物中露脸,在征文比赛中屡屡获奖。散文、诗歌,至今已有300余篇,尽管只是零敲碎打、小小豆干,填补报章牙缝。
不停地写,生活依旧,文学的黄金时代早已远逝,靠写作来改变命运,无疑痴人说梦,但我收获了快乐。
因为文字,结交了一批朋友,天南海北,男女老少皆有。忘年交、兄弟情,时时感染着我,给我力量,丰富了我人生阅历。他们会在我需要帮助时,雪中送炭。最值得我感谢的是那些编辑,有的已给我发了百余篇短文,可我至今还没有晤面。常常听人说,发稿要靠关系,可我觉得编辑还是公正的。省里一家杂志主编几次打电话给我,给我加油,我真的很感激。编辑是公正的,文字是值得信仰的。
我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只为陶冶性情。我不是避世逃名的人,但不为讨好某个人,我常为自己自由的写作而庆幸,我手写我心,记录自己的心灵历程,纵然卑微,但我会窃窃地喜,偷偷地乐,没有过多的精神负担。
我的花朵为脚下的土地怒放。生活乡间,能零距离地体味乡村风清,感受故乡变化。有人曾经劝我离开乡村,调到繁华都市去,那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一直徘徊,从物质层面上而言,可能要会安逸些。可精神生活呢?他们哪里知道,我一旦离开率水河,我有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我是故乡这片水土上生长的一棵深情的植物,不想离开。纵然离开,也是断根的痛!”
人们神往湘西,是因为沈从文;人们想去高邮,是因为汪曾祺。尽管,我至今还是在文学的边缘徘徊,或许一辈子都无法成为大家,但我要努力,向他们靠近,学会坚守,拒绝喧嚣,十年、二十年,踏遍、写遍新安江源头地区的千山万水,力争出精品、极品,吸引四海宾朋攀三江源头,游朱升故里。
我的花,开在清凌凌的新安源,是那山中不知名的野花,散发泥土芬芳,花开花谢,自生自灭,悄然无声,并不在乎多少人的夸奖,只为我的生命与土地,增添些诗情与画意。
关于诗意的文章8:人在江南,诗意绽放
文/水过河
雨巷
窗外,雨在下,点点滴滴。古巷深深,无人问津。那把油纸伞,记忆斑驳。
伊人,你的天空是否明朗如初?
午夜,丁香氤氲。芬芳缕缕,淡淡地灌醉诗人的眼眸。
伞下的孤影,疼痛了戴望舒的灵魂,宛如雨那般轻盈而凄美。
乌篷船
晨曦时分,阳光明媚了江南的大溪小河。
木橹咿咿,乌篷船犁过春天的河流,浪花朵朵,溅落无声,却有情。
起帆,荡漾。江南的心事且行且远。穿越昨夜的风霜,寻觅遗落记忆的鹅卵石。
荷花淀
荷花,还在含苞待放。睡莲,早已寄托了圣洁的梦。
几条自由的鱼,驮着饱满的思念在水中,游荡在她们的裙裾下。
开放,开放。几个声音在梦醒时分跟随花蕾清脆地苏醒。
我看见荷花,袖中盈泪,潮湿了晨曦的半边脸庞。
苏堤柳岸
燕子归时,杨柳岸。苏堤上的足痕,深深浅浅。
昨夜,是谁提前拉开平仄的音韵,让一首冻僵的诗,找到温暖的路。
打开门扉,春天回到老地方。可惜,我找不回最初的诗意,赠予古人。
古桥
桥在水上,水在桥下。往事溅落,烟波轻泛。
人在逃窜,桥在张望,几米深的水潭,葬埋风雨,还有残骨。
临水而居。你恬静的姿态,耸起水的丰碑。让渺茫的江湖,肃然起敬。
坚韧的意志。优美的弧度。人性化的桥梁,石头垒起了你的丰碑。
祖辈们留下信念的指纹,还潜伏在你的额头,屹立不动。
流沙河
水流过。我看见沙在河床亮晶晶的肌肤,闪亮了河的流程。
粗糙的语言,就这样被水一层一层地过滤了。
多如母亲溪边浣衣,淘洗了生活的酸涩,闻到了芬芳,扑鼻而来。
谁知道它们伤痕深深,额头也磨出血迹,被水慢慢地冲淡了。
而灵魂沉淀,见证一条河奔流的主题。
木船
摆渡,摆渡。几年前的老人,重复着生命简单的动作。
摆渡,摆渡。几年后的老人,依然怀念着悠扬的歌谣。
摆渡,摆渡。船还在江湖飘摇风雨。而他的故事,被一条鱼驮到远方去了。
黄昏,空前的凄迷、落寞。钢筋混泥土搭起坚实的桥梁,架设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泪是这样滴下来的:没有风送,没有雨葬。暮色降临,木橹哀鸣。
关于诗意的文章9:初夏诗意浓
文/赵小越
立夏日夕,当轰隆隆的惊雷隔着厚厚的土墙传到耳朵里,村庄的老屋正准备着迎接清凉的洗礼。一窗夜雨,篱笆上缠绕的翠绿藤蔓欢唱高歌着,那是谁发出了阵阵叹息?
片刻的恍然之后,是心底软绵绵的疼。“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破晓时分,恰似一个春天都未曾听到的蝉鸣,此时微微震颤着响起。俗语有云:雨中知了叫,预报晴天到。翻箱倒箧地寻找夏衣,柜子里未穿的几件春衫在轻轻啜泣,还未拥抱春风,便如同失了宠的妃子,被打入冷宫里,只能等待光阴流转到下一个春和景明了。
阴翳树林下斑驳着筛漏的日光,晨风再无寒意,青石阡陌,春意阑珊。生命就在这短暂的一得一失中,完成了些许悲壮的成长。满地残红,一城飘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凄婉的诗意,想替化作春泥的杏花问一句:到底是谁将这美好的春光携去?
我于是开始时光之旅,回到历史深处去探寻……
王安国惆怅地说,满地残红官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也许是夏雨将春赶了去。
李清照衔杯念道,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许是春色太美,人心太苦,春便动了恻隐之心,悄然离去了吧。
崔护深沉地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呆呆地看着花木扶疏、枝条掩映的门户。他靠着土墙缓缓落坐,将脸深深埋进臂弯。是不是多情桃花看到此景心碎不已,也跟着美人同去?
黄庭坚问黄鹂,春无踪迹谁知?令黄鹂也头痛不已。
苦苦思索不得,偶然瞥到屋后那棵龙须柳已郁郁葱葱,长长的叶子深成翠绿,再不似初春的浅黄了。我恍然一惊,春何曾离去?它只是化了浓妆,换了新衣,改了名字罢了。
夏的真面,其实是春。又或者,夏只是春的繁华梦境。
无需过分伤春,只需活在当夏便好。就像桃花是木槿的前世,茉莉是梨花的今生。落下一瓣,枝头上又生出一瓣。
熏风南来,连暖日都不舍得离开,日子愈发漫长,初夏已敞开温热的胸怀,把开得最雅致的那朵莲拥揽入怀。秋扇熬了一个春秋,终又得宠了,春衫就慢慢熬吧。日子,也要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就像夏天里樱桃一定会红,蚯蚓一定要晒晒日光充实阳气,王瓜藤蔓一定会长满整个篱笆。我的伤春愁绪也好了大半。我倚靠在床头,闭上双眸,想象自己正徜徉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做一名放牧女子,赶着初夏里的所有时光,留在春的梦境里。
关于诗意的文章10:秋,诗意的温存
文/淡云笼月
当温热的黄酒已过三巡;当大闸蟹的余味仍然绕在指间;当菊花的黄慢慢在心头变浓;当清晨推窗穿衣时有了一抹清凉……是的,秋天来了。
似乎周遭的一切都开始缓缓的安静了下来,尤其是心,更是有种能听到落叶声音的安宁。这样的安宁是因为雨的浸透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觉得在抬头低头间总有数不清的思念比雨还密还细。整个心都变得潮潮的。
当身边的一切变得素雅起来的时候,口味倒是浓烈了许多。夏日里比较贪口的雪菜毛豆,油焖笋尖,红烧小黄鱼统统的都放在了昨天。从现在开始,那一锅麻辣鲜香的沸腾才是享受啊!每一道菜里必须要有红艳的辣椒,如邀老友一起饕餮,小酌上几杯白酒,就让秋天就从热烈里开始吧。
秋天,更加爱上孤独,喜欢一个人去走街串巷,穿行在夕阳下的那一地树影里,细细碎碎的往事开始爬上心头。又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那个人,笑起来竟然如夏日般明媚,也不知,他还好吗?
经过卖旧书的书摊,信手翻来,竟然发现了自己找寻已久的繁体版线装《步芳集》,里面还有用毛笔小揩认真做的注解。顿时,那种最简单的快乐瞬间填满了整个心胸,付了钱之后竟然如孩童般的向卖书的老爷爷鞠了一躬。
快乐有些时候真的如沉落在河底的砂金,寂寞的散发着幽幽的光泽,如想获得,就得自己学会去淘,而且没有任何人能帮得了你!而这样的快乐谁也抢不走,它单纯的只属于自己的心。
夕阳里,有了一点点的凉意,藏在黄昏里的秋味更浓了。
秋天,真的是属于自己的季节。有太多心事需要像种子一样,一颗颗的数好然后埋下,希望来年初始的时候,期待有一双手在后面围绕着自己,一起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春夏秋冬,四季流转。每一季都有它的故事,而惟独秋季,哪怕是一片落叶带来的伤感都足以使人把心事变成诗歌。秋季,也最能令人去追随风景。喜欢孤独的,一个背囊足以;喜欢分享的,拉着的一双手就是欢欣。
秋季,似乎也最能体现情感的美,一阵风起,一阵雨落,总能让你去挂念心上的人,也不知他懂不懂得寒时加衣,雨时撑伞?秋季,真的是把生活的丰富展露无疑,这些丰富滋润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温暖着远远近近相爱的人。
秋季里要尽情感受生活。最好在冬天来临之前,可以把温暖储存够,妥贴的放在心底。
想起王朔曾经发过的牢骚:使命感倒是要有的,但万万不能拿生活来作为代价,人生太短,根本承受不起。
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尽可能的让自己爱的那种生活美好下去。一个爱人心疼自己的拥抱,一朵窗台上开出的小花,一杯暖暖的茶,一顿简单却可口的家常菜,这些就是美好生活的片段。
如果是这样的秋季,最好趁黄昏来临之前,能和爱人一起在街边那家熟悉的小面馆里吃上一碗猪脚粉,再配上一碟青菜。小店里像这样来吃饭的还真不少呢,似乎彼此的眼神都在对方的脸上。其实,对于深爱的人来说,简简单单却才是两个人最丰富的快乐。
有些起风了,凉意像是外套一样裹在了自己身上,手里接过飘下的一片小小的黄叶,看着黄昏如酒一样越来越浓,遥远的心似乎更近了。
关于诗意的文章11:诗意小院
文/卜庆萍
多年老屋,三世同堂,和睦而居。
人说,居所褊狭,挤拥。我看,家什紧凑,得体。屋陋,得以容膝。心宽,自有万物。庭院不过十平方,院小,亦能放眼碧空,思羽翻飞。
一年四季,阳光惠临,月华如水。院中小憩,斟茶静思,忽有童声传来,娇嫩欲滴,与茶香同饮,怡然家园,悠然我心。
季节轮回,景象嬗变,风、雨、霜、雪逢时而至。春上,燕子在这里呢喃,蜜蜂像一球球绒絮,逆着阳光和风斜飞。秋天,便金菊灿灿了。奇怪,它们怎么知道主人热情好客,又为主人送来一丝丝清凉和欢快?我家陋室,院落窄小,承载颇丰,有容为大,兴味不减。
院里有棵桃树,阳春三月,开满粉红色的花朵。夏天桃子熟了,枝头伸到邻家院里,邻家葡萄亦爬墙而来。种一棵树,邻我两家都能吃到两种果子,这种甘美自然从嘴里甜到心里。
桃树背后有几株绿竹,直干亭亭,细叶斜生。主人爱画,妻子爱书,文静的竹长在我家,最为相宜。
牡丹、朱蕉、紫茉莉、仙客来,多种花草倚窗排列,每到季节,这些花草便随了主人的性子,吐露热情,绽放笑脸,清香阵阵。陋室虽小,也不乏生动鲜活。有孩童跑过来,摘一支花朵拿在手中,满院的喜气与祥和。
水盆旁边的八角金盘,还有绿荷,叶片宽阔,大如遮伞。夏日雨急,小院便落满雨声。这又像主人的掌声,不管什么时候,随时欢迎亲朋好友光临。
秋风一吹,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当斜日西坠,院子洒满夕阳, 我家小院,乃一幅画意美图。
那天,朋友自远方来,还带来了一个女孩,明眸皓齿,衣着现代,充满朝气。她说在陋室小院里发现了一种东西,我说喜欢什么拿去便是。她说发现了一种淡雅之美,于是摄影留念,把这种淡雅之美载入了记忆的永恒。没想到,大千世界,寻梦的现代女孩竟会在我这陋室小院里也发现了美!
关于诗意的文章12:“丰收的喜悦”与诗意
文/陆地
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金黄的稻穗,忙着在田地里收割的人们……朋友圈里在晒“秋收图”。
图拍得真的非常漂亮,有一种古典的诗意。
离土地太久,在手机上翻看这些唯美的照片时,有一种久违的感触。但看着想着,浑身就痒痒起来,手背上、脸上、脖子上就觉得辣辣的……
这是一种应激性反应,就像看了恶心的场景,吃不下饭,甚至呕吐,这属心理方面的问题。
没经过农事,也没亲历过秋收辛苦的人,自然不会明白只是看了几张“秋收图”,就会在身上产生反应,但是你如果亲历过,“秋收”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美,也没有文学作品描写的那样每个农民都怀着“丰收的喜悦”,我觉得“每个农民心里有一种踏实感”也许更为贴切。
“秋收”正逢秋季,天气干燥,稻子的叶很锋利,收割是一年极其辛苦的事情,稻叶会割伤收割者的脸、脖子和手背;脱粒稻秸碎末会飞溅入收割者的衣服里,汗水会很快把这些碎末粘在皮肤上,让你浑身发痒……这就是秋收的真实情况。
小时候,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父亲“因为秋收而喜悦”,他一直很忧虑,不多的粮食要吃到来年的五月,一日三餐都需要好好计算一下。像我父亲一样的老农民在村里有很多,他们只是劳作,不停地劳作,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真正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劳作?就像我现在一样,为什么要每天“朝九晚五”?为什么从中得不到来自内心的喜悦?
但在朋友圈的照片中,在文学作品中,却不是这样的。那些农民被赋予了生活达观主义,是懂得欣赏和享受生活甘甜的人。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我们勾勒了极其唯美、极具诗意的农事画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中景象,本是乡野的惯常,但词人却把这活生生的“现实主义”诗化成了“浪漫主义”。
心灵真的是一种奇妙无比的东西,同样的事物,注入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可惜的是,诗意不常有,更多的人是被现实打倒。只有远离现实,要么把灵魂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要么把身体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远远去观望,才能产生诗意。
关于诗意的文章13:草木的诗意名字
文/梁凌
年少时读《红楼梦》,看到“茜纱窗下公子多情”“桂魄流光浸茜纱”,一直疑惑:茜纱,是种什么样的纱?看《诗经》,读到“终朝采绿”“终朝采蓝”,心想,绿和蓝,到底是什么样的植物?而在《楚辞》里,那些香草,又长得什么样子?一直无解。
这些疑问,在遇见《草木缘情》后,都迎刃而解。书作者是台湾的潘富俊博士,一位热爱古典文学的植物学家。他用多年的研究,架起了一座桥。沿着这座桥,潘教授带领读者穿越到古代,指点花草,配以图片,一一详解。
原来,茜纱就是大红窗纱,是用一种叫茜草的植物根染成。秦汉时期,茜草是高品位的红色染料,王侯的红色织物,都是茜草所染。
“采绿”的“绿”,原来就是荩草,是古人用来染绿衣、黄衣的。这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野草,像茅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为了拔除这些草,母亲费了好大劲。所以它在《诗经》里受宠,但到了《楚辞》里,因为到处蔓生妨碍庄稼生长,就和萧、蒺藜、苍耳、葛一样,成了被痛恨的恶草。
同样叫“蓝”,染绿色的,叫蓼蓝。染青的,叫木蓝、山蓝。我们说的“青出于蓝”,指的是木蓝和山蓝。所以“终朝采蓝”,采的什么蓝,是染绿,还是染青,不知道。
在《诗经》里,“采采苤莒”,“苤莒”其实就是车前草;“菰”,就是茭白。菰米是当时的主食。“旋花”原来就是我小时采的“打碗花”。“苕”不是红薯,是紫云英。最寻常的狗尾草,叫“莠”;狼尾草叫“莨”。
“蓼蓼者莪”,“莪”就是播娘蒿,我们老家叫“米米蒿”,喜欢跟小麦长在一起,小麦成熟时,开米状黄花,籽可打油。十几年前,我一个远房姨妈,在毒太阳下采这种草,问她干什么,她说是打油。现在才知道,它原来就是《诗经》里的“莪”,它一下子把姨母汗流浃背的劳动,提到了“采莪”的审美高度。
少时读《楚辞》,会闻到阵阵香气,兰,芷,芳,荪,荃,杜蘅,江离,薜荔……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中的“蘼芜”,和《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江离”,原来是同一种植物“川芎”,在中药铺里,这不是一味药嘛!曹操喜欢将它藏在衣袖里,一个大老爷们,经行处,香风阵阵,挺好玩的——不过他也可能是用来治疗头痛的。
不仅仅是川芎,其实我们现在常见的中药,在《楚辞》里,都是香草。
如“兰汤兮沐芳”,“兰”指泽兰,“芳”是白芷。白芷叫“芳”,也叫“芷”。同样,菖蒲叫“荪”,也叫“荃”。想起多年前看过一个女孩子名叫“荪荃”,当时以为她用了“孙权”的音,还纳罕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她怎么看都像一株清雅摇曳的菖蒲。
仔细读完这本书时,正是初冬。外面霜风凄紧却感觉不到冷,只觉身心都被盎然的绿色和古意浸透,散发着淡淡的莹光。现在,当我剥开一枚猕猴桃,会想起它《诗经》里的另一个名字“苌楚”。吃棵白菜,脑子里立马跳出“菘”。切萝卜时,心里默念:“采葑采菲”。心想,过不了多久,春天就会来,当世界被绿色攻占,又可以采绿采蓝采薇采茆……“薇”是野豌豆苗,“茆”即莼菜,就是秋风起时,引发晋人张翰莼鲈之思,辞官归乡的那种水生植物。
关于诗意的文章14:莲花呀莲花
文/张光明
莲花,一种多么美丽诗意的名字,一提起来,仿佛就进入了一种空灵,庄重、圣洁的意境和境界,哦,莲花是一种在浩淼的烟波上翩翩舞蹈出下凡仙子般曼妙仙姿的特别花朵,在天地辽阔中演绎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朵,哦,岂止是阳光映照得莲花分外红润,其实莲花反过来映衬得大地更加葱茏苍翠、广袤开阔;映衬得天空更加明净而朴素、辽阔而旷远;映衬得,白云更加悠悠飘移洁白,阳光更加闪闪亮亮的芬芳,大地更加葱茏而广阔。莲呵,让天地为之动容。
感觉莲花,总是有一种翩翩然的端庄的诗意美,美丽而不娇艳,惹目而不招摇,妩媚而不轻浮,随风舞蹈而不露半分放浪,全身无处不在的是散发出来的那种洁身自好,不容亵渎的端庄圣洁美。走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看多了浓艳繁华、贪恋富贵的女子、那样地在各种膨胀的欲望中沦落,甚至自我作贱,如果世间的女子都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地绽放,我们还会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混乱吗?因此,总不免对乡村浩淼烟波上的莲花心驰神往,总想去池塘边、湖泊边,静静地伫立,静静地观赏莲花。
在那样的天高地阔中,烟波在阳光的闪闪亮亮中浩淼着,一层层的阔达碧绿的荷叶,漫无边际地铺展开去,仿佛只有把这样别有灵性灵动的绿意渲染到极致,沉吟感叹般地弹奏出绿的韵律,绿的抒情旋律,才能唤来,迎来一朵朵莲花,并伴奏它们的翩翩起舞。也唯有那样的荷叶之绿,才能映衬出莲花的高贵、庄重、圣洁之美。站在一望无际的荷花前,自己也仿佛化入了阳光,化入了天空的空灵空阔空茫无边中,生命如蓝天大地一样博大无边了,焕发出一种蔑视世间丑态丑恶的大气。
莲花呵,高贵、庄重、圣洁,却绝不冷艳,更不冷漠,反而有一种本色朴素的亲和感,让人去与之心心相印地亲近,喃喃低语地亲昵。其实,世上很少有花能如莲花般直入心灵,给人以心灵的抚摸擦拭,抚慰在尘世挣扎中的累累伤痕,擦拭掉心灵中的种种污浊的欲望和一团乱麻的纠结,让疲倦的灵魂轻轻地舒展如莲。难怪佛家中的佛、菩萨、罗汉、都坐在莲花座上,莲花才代表了高贵、庄严、圣洁的极致,难怪母亲小时候对我们说观音菩萨比世上的任何女子都美丽,观音菩萨也是站在或坐在莲花座上呀!那满塘满湖的莲花哟,想是那些一代代一世世在尘世中走过一遭,不忍再来世上受一点点轻薄作贱的女子而纷纷投胎转变为莲的么?
难怪有诗人说:“生当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圣洁之静美”。绽放到了极致,才能如此令佛、菩萨都神往敬重,才能在污浊的世间传经布道般唤醒芸芸众生的慧根,形成了莲花那美仑美奂,无法言说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神韵、韵味,让人欲语还休,只能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天地间,临水而望,永不厌倦,进入至乐至美至空至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