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天寒地冻文章(精选1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天寒地冻文章1:一笺清絮,旖旎飘零落尽
文/江涵
天寒地冻,池水镜封,飘零无踪。遁离繁华旖旎,足掷一庭静幽,恬宁致远,留一丝憨意与己。一幕惊天憾地的华丽梦幻,醉了心,丢了魂,深陷千年不醒。西风凛冽,迅猛难以掩耳,猝然难以遮颜,一刹体无完肤。蜷缩墙角,抖索不已,心湖冷气氤氲,双手抱膝,埋头,思绪紊乱,恁如何梳理,徒然。索性放任压抑,泪水淋漓,心酸吗?抑或委屈?哽咽于往事历历中。匍匐在地,拾零碎片,拼凑成一径崎岖,怜心蜿蜒中透射的斑斑痕迹。
北国白雪皑皑,江南飘零蜡像,唯独黄淮过渡带,不见昔年银色光景。这样的季节,反常的症候,干裂了生貌,冷透了物华,冰封了水域。太阳,每日不变的沿着固有的轨道运行,只是洒下的光是清冷的,尽管毫无偏心的均匀发散,毕竟光距太远,抵达尘寰,炙热的温度降至冰点。躲在云层后面的风很陡很猛,伫立渡口,不由寒颤脉冲。山那边的声音云端飘来,依旧是那般亲昵,温暖着冷寒中的心。
迷离嬉戏,与谁?知了肚中,明了心里,佯装恍惚,问了流苏,欲求个自圆其说的根由,痴痴梦中人。徜徉幻境中,沁泪翻开一页页的文字,目光浏览到伊甸园的西厢,哽咽,失声。手抖索不听使唤,停下所为,任心中万般委屈化作苦水,决堤垂两行。环顾几个月辛苦耕作的花园,姹紫缠绕嫣红,嫣红点缀姹紫,重叠轻巧,几多依恋,几多不舍,一步一回头,寻向,寻向若之初见的纯真。
心,迷茫了,迷茫在水色的时光深处。梦,扭曲了,扭曲在水色的时光深处。情,迷淡了,迷淡在水色的时光深处。意,灰冷了,灰淡水色的时光深处。
恍惚中我想我病了,且病得不轻,阵阵痉挛,畸形瘦颜羸骸,胸口若利剑深刺,马蜂窝状,血涌滴落,殷湿一地。我,呻吟着,手紧紧捂着痛处,蜷缩在深谷某一角落。
风萧枝桠,叶落水浮,苍凉满目,瘴气横谷。锁魂重山竹楼,隔绝喧市凡尘,聆耳一曲,泪打寒襟。冷气袭来浸入病体,不由纤指震颤一下,吹去掌中的零笺,顺着阴暗的缝隙滑落一角。廖寂之感从内心向四肢扩散,看一眼满地的萧瑟,自己不正是瑟囊中一粉尘吗?即使竭尽心智,倾使浑身解数,谁会懂你?谁会客观地解读你?我想我可能太瘦弱,无力与人争短长;我想我不该去涉足尘台,但是我却来了,来到似乎不该来的地方,且失落在来的地方。
满怀憧憬,我如约而至,来到扑簌迷离的飘零季节。原以为很轻盈,清歌追风,我像燕子飞来飞去,把芳情吟遍,然一片断鸿,嗓干唇裂,点点血渍。拖着疲惫,来往于漠然昏睡的世界,忍着呕血之痛,虔诚寺庙求佛,躬拜尊神,欲得微薄灵气,可满目苍凉,秋风如刀,最终被凌迟的遍体鳞伤,带着病驱,我将去哪里?何处能疗治深深的创口,也许层林背后小庵,可以抚平创伤,让我调心养神,安享流年。
心力憔悴的我太累了,想休息了,待在静谧之处,可以不看不愿看的,不听不愿听的,可以不想不愿想的,不做不愿做的。可以恢复洒脱本能做自己乐意做的,看自己感趣看的,说自己愿意说的。既然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又何必不识风趣,残颜尘地。
但我偏偏冒然涉欲,想了不该想的,听了不愿听的,说了不愿说的,做了不该做的。
我该何去何从,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站在的清寂流光里,给人以浪漫,心里,憧憬着绚丽的帘梦,编制着炫动的音符。窗外的冰盏那么的皎洁清晰,把我裹在晶莹的伊甸园,蓝色的蝶儿舞在曲光旋转的花丛里,它要在老去的季节,婉一首动人的歌。蒙蒙的冰花,也平添了清淡怡魂的馥香。可西窗乌云飞来,遮盖了月儿,无法为蝶照亮梦的霓裳,黑暗吞噬了曦光,梦搁浅在路口,四周杂絮迷蒙了一切。
我把自己锁在黑暗里醉了几天几夜,谁也不见,悲伤断肠,由着泪水把我淹没。
是泪?是血?模糊了整个世界。
我转身在深夜里,凝目所过的路,以为冬虽不及春那般芬芳靓丽,但她余香葳蕤,是神秘和莫测的,是诗人着笔的月明霜染的琼廊。
踏浪的人,疲了筋骨;赏景的人,累了眼神;梦中的人,醒了痴魂;冷风灼痛了纤弱的心,卷缩壳里,啜叹微雨落花,香埋尘茔。
因为人们都珍视娇艳的天香媚姿,谁人会眷怜残花凌枝风景中的凋零;因为太守旧,会成为观者的负担,成为乏味的象征;因为太平凡,缺少追风的娴趣;又因为世俗观念,从然瑞锦其心,也给人晦黯之感。
在这样的季节,在阴湿的冷光下,谁能与我一起,在嗦嗦寒流中点燃一谷篝火,陪我再生,化为一朵梅花,点缀冰寒;谁共我相依纤陌,且行且吟,且行且暖,散落在流年深处,一起化为灰烬。
罢了,既然该发生的终究要发生,既然要离去的终究要离去,奢求还有何用?
我依然流浪穿行时光清浅中,就这样盲无目的,颠沛失所。谁在一曲离歌中走失?似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只是留下独特的檀香,淡淡,清清。欲揽明媚,绚丽的环形旋于风里,幻想着美丽的邂逅,心中最缜密的弦被我拨动,在最煽情的音符组合中,闪烁千古的丹青,可是,却被始料不及的风刃刺破,遍体悲伤。
匆匆来过,只是大千世界的微乎其微的转瞬而已,烟飞烟灭,潮起潮落,红尘一梦昙花水流,默默来,默默的去……
天寒地冻文章2:曾为枯叶
文/文清
天寒地冻的时节,生活在北方看到的是白雪皑皑,让人尽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幽雅恬静的境界。行走在路上,偶尔会看到枯树上遗留下的一片或者几片枯叶。许多时候,我会停下前行的脚步,仰起头来仔细看一会儿那树上随风摇曳的枯叶。
北风吹,雪花飘,然而就是如此的寒冷天气,依然能看到为数不多的枯叶在枯瘦的枝条上摇曳着。随西北风而飘荡的曾为枯叶,如今变得更加没有生机了。此时在没有生存希望的最后时刻,枯叶还在勇敢与冬天的北风抗争,争取在北风吹落自己之前,尽显自己的风姿。之后,安静、淡然的等待着风雪把自己吹落。它在凛冽的北风中与寒冷做着最后的挣扎,我在枯树下走着。走着走着,看到了洁白的雪上静静的躺着几片枯叶,蹲下身来,怜悯爱惜地把三片枯片拾起来,用手轻轻抚摸着它那似牛皮纸一样的褶皱粗糙的发黄发黑的叶子,我仿佛感觉到了它的坎坷经历与沧桑岁月。
冬日已经来了许久,我清楚地知道:冬天是心灵的年轮。一路走,一路行,阵阵寒风迎面袭来,萧条的东北黑土地上,远远望去,到处是一片灰褐色,呈现一派落魄的冬日景象,幸好有洁白的雪为这有些伤感的灰褐色做着精心的点缀,才不至于显得那么枯燥和乏味。道路两旁的枯树枝比比皆是,光秃秃的枝杆只是零星点点挂着几片泛黄的枯叶,摇摇欲坠,但又固执的抓住树干,脆弱而又坚强的执着。枯叶紧紧的抓牢着树杆,那曾经给予她生命和青春的树枝。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在心底发出了呼唤:那是怎样的依恋啊!
寒冷的冬日,上天的独白,覆盖了如梦的莹洁,纠结在白色的记忆,释放不了心中的捆绑。静静思索,听不到南屏晚钟的我,找不到你的行踪,只看到那北风摇树摇落了片片枯叶。这片片枯叶,曾经的枯叶,于我人生的每个冬季都在走进我的视线,并会到我每年冬季某一天的日记扉页里做客。也许是自己喜欢晚秋的缘故吧,十几年来我一直和已枯黄却没有零落归于尘土的残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们看来,很是叛逆不羁的它,自此以后给我带来了诸多关乎生命与人性的裨益启迪。
在肃杀冷酷的朔风里,缺少了生机与活力的枯叶,正伸展着它凋敝憔悴的肢体,舞动一曲注满凄凉、落败、哀婉的优美舞姿,与我做着最后的告别。每当这样的情景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与你无言对视而别的那个深秋。多少次告诉自己: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恢复了平静,一切都如同没有发生。一切都终归尘土,一切都犹如那落叶飘零。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挥不去的思念,都变成了再续前缘的梦幻,都变成了汤显祖笔下的“临川四梦”的斑斓残梦……
看到雪中的枯叶,知道你曾为枯叶,于是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你说过的话。你说:“一个人一生所说的话是有限的,我原来说得太多,早已透支了未来的话语,于是我选择沉默。我要当一片本分安静的枯叶,一片让人无可挑剔的枯叶。”你真的变成了枯叶,于十四年你走进了属于你自己的静地,成了我心中永远无依的的枯叶。当你成为枯叶的刹那时,我开始喜欢上了曼珠沙华这种花,因为这种被称做彼岸花的花,开花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也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真的印证了你我不再相见的事实。
随着冬天的步伐一天天前行,一步步行进,不知不觉中已然游至大雪季节,气温清冷不已,曾经的枯叶也越来越少见。只有少见的几枚小小的叶子仍旧于料峭的塞外北风中不羁地舞动着它自创的舞姿,显得些悠然自得。看似悠然自身,却也有些无奈。虽然昨天已是一派昔日黄花之残陋景致,却也展露给品位它的人们一种誓死抗争样的豪迈与悲壮。对树枝来说,它拥有无数片叶子,一次轮换便是一次更新;对于枯叶来说,它只有唯一的树枝,一次轮换便是一次终结。自然有四季,细想,人生何曾不是如此呢?
曾经年轻时的我,看见水中花,总想强要留住一抹红,奈何辗转在风尘,不再有往日颜色。只在恍惚醉意中,还有些旧梦。今天成熟的我,看着在枯树上一直挣扎着的枯叶,感觉它真的非常旬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所描摹的味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似乎听到树枝说:离开吧,你早就到了凋零的时间了!该结束了,放手吧,这样你会快乐很多。无力的枯叶最终抵不过强劲的寒风,会被寒风吹落。枯叶明白自己总有这么一天,因为它懂得这是自然规律。自然都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有情感并受大脑支配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一片在树上摇摇欲坠的枯树叶,努力的挣扎希望能用自己的最后一程陪伴着支撑自己的大树,终于被风一吹飘飘悠悠,悠悠而落,掉进了红尘的冬季。雪纷飞,谁把无声的灵动,唱响了红尘世事的悲欢?再看枯叶,确切的说,曾经的枯叶,曾为枯叶的你,是以怎样一种令人骨头都震颤不止的静,闪射着对自然规律的坦然之美。枯叶如此的举动,多象我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无奈中行走啊!自然界有天灾的无奈,人世也有旦夕祸福的相随,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文豪苏东坡写了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作”这样千古流传的佳章!
又一个夜幕降临了,当静夜悄悄侵袭我寂静的房间的时候,我的房间的空气也仿佛凝固了。我用女人的第二张脸已经不太细腻的手轻轻抚摸着白天拾回来的枯叶,仿佛听到了枯叶心脏的跳跃声,似乎那颗曾炽烈的心正在喷涌着怅然的血浆,与隽永的盈盈皎洁月练融合成为了一幅怆憷静谧的图画……
天寒地冻文章3:冬日腌菜香
文/关山狼刘杰
到了天寒地冻的日子,各种腌菜的香味就游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
现在的农村,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够吃上新鲜蔬菜了,但是每年的秋末冬初,大娘大嫂们总是要腌制一些冬菜,一是吃起来方便,二是多年吃惯了的味道,一下子断了难受的要紧,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牙齿不大好使了,哪怕就是在嘴里咀嚼咀嚼,也算尝了味道。
早些年的农家,谁家能少了几口大缸呢?安口窑烧制的粗瓷头号大缸,虽然笨重了点,但结实耐用,我家的那两口大缸,差不多用了四十多年。一大缸酸菜就是一家人多半年的吃食。现在大多都是小家庭,不需要那么笨重的大缸了,各种腌制的冬菜就在玻璃坛、青花瓷坛,最不济也是小号的细瓷醋缸子里漫溢着诱人的香味。
最先腌制的是酸菜,几乎每个家庭都要腌制一小缸酸菜。白露过后,选取自家种的或者到集市上买来绿叶白菜,在开水锅里略微一焯,去掉菜腥味,然后在凉水里漂洗,一朵一朵码整齐,用洁净的塑料纸苫上,上面压一块石头,等到水分差不多滤尽了,再一朵一朵码进缸里,最后倒进盐和花椒水,压上一块适中的石头,捂严缸口,一周之后就可以开缸食用了。农家腌制的酸菜,色泽黄亮,口感脆爽,是冬季面食里必不可少的和饭菜。如果你能碰巧在农家吃一顿酸菜饸饹面,就算你有福口了,饸饹面的劲道和酸菜的脆爽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令人向往。就是最简单的揪面片,如果和了酸菜,味道就截然不同了。由于酸菜不仅脆嫩爽口,还具有开胃健脾之效,就是在城里,也有不少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酸菜缸呢。
腌好了酸菜,就要腌制咸菜了。农家的咸菜主要以绿甘蓝菜为主,把甘蓝菜切成条状或者片状,拌以食盐,然后装缸,压上石头,捂好缸盖,大概半个月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腌制好的咸菜,脆嫩清爽,是农家佐饭的主菜,尤其是寒冷的冬日早晨,一碗滚烫的玉米馓饭,佐上泼了胡麻油的咸菜,一气子咥上一两碗,浑身热气腾腾,那个舒坦啊,简直妙不可言。有些巧于搭配的主妇,在甘蓝菜里和上胡萝卜丝和芹菜丝,形成了很好的色彩效果,一盘咸菜上桌,未吃之前就已经令人爽心悦目,食欲大开。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人口的流动,外来的一些腌制冬菜的方法也传入了西北的小县城,更加丰富了腌制冬菜的种类,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除了传统的酸菜、咸菜之外、还有酸辣萝卜、酸甜萝卜、酸辣白菜、以及各种泡菜,极大地丰富了百姓人家的餐桌,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天寒地冻文章4:消亡的希望
文/黑女人
从前的冬日,天寒地冻,大雪使一切消亡,鱼冻死在河里,枯枝荡在灰天里,田野被冰雪埋葬着。但总还是感到希望,麦苗刺穿雪层,河水在冰下流走,村庄的房屋上飘着渺渺炊烟,孩子们在雪地里撒欢地疯跑,就连隔壁家的老黄狗,也饶有兴致地在村间踱步。这些都使我感到一股希望,火一般地烧在我的身内。
吃不饱,穿不暖,父母不在身边,我睡觉的地方是个小黑屋,下雨时漏雨,刮风时进风,白天要伸手摸着行走,晚上更是地狱般漆黑。到了冬天,外面刮风,屋里也刮风,外面下雪,屋里也飘雪。多少个惨绝的夜晚,我是在呼呼的凄惨北风中哆嗦,这风雨如一只残暴的手爪,不停地从窗口伸进来,胡乱地抓着什么。
但我也还是感到希望,我不怕风雨,不怕冰雪。一年四季,春天的桃树满园红花,夏天就等果子吃,秋天就盼圆圆的月饼,冬天离过年就不远了,也许会有新衣裳,会有白白的馒头,会有肉吃。不管现在的生活怎样,对将来总是信心满满,有无数的幻想和期许。正是这种期许,让我孤独又倔强地熬过一个又一个冬季,冬季过去了,所有死了的,就都会活过来;所有痛苦的日子,也都会死去。花都开了,庄稼也长了,我心里的希望也长了,大了,更近了。
我第一次独自走的,是一条上学的路。上小学时,就在邻村,不足千米,穿过农田就到了。春夏时,眼前尽是麦田,风吹着麦浪滚向天边,我也跟着风一起跑。田地里还有成片的桃林和葡萄园,我每天上学时站那里瞧上一瞧,放学后又站在那里瞧上一瞧,花还挂在枝头,可就想着摘果子吃。果子长得是极慢,我每天的瞧,它总是不见长,后来桃树终于结出鸡蛋那么大的果子,葡萄的藤上也挂出了串。阳光打在青涩的果子上,若是赶上吹来一阵风,果子便晃来晃去,甚是好看,我在眼前巴巴地瞧着,越是喜欢,越是恼着。终是耐不住,就偷偷地钻进去拽了一个,桃子是苦的,葡萄是酸的。当然,在六月我吃到了香脆的桃子,在九月我吃到了酸甜的紫葡萄。自家是有几亩桃林的,任是整日的吃,也足够。可我并不摘自家的果子,总是偷来的人家的果子吃起来别有味道,每咬上一口,便咯咯地笑起来,窃喜好一阵。
上初中时,就远很多,要去到镇上,走上一个小时。夏日暴雨和冬天大雪时,就更加艰难,衣服和鞋袜都湿了,又没的换,就只能冰着脚坐在教室里,用自己的身体暖热。冬天时,我的手指会冻裂,常常拿不住写字的笔,每写上一笔,手指就蚀骨的疼,写出来的字也毫无形象可言,弯弯扭扭的。这哪里像字,倒像是鬼画符,有时自己都认不得这是何字。学校水龙头里的水像冰刀一样,又因为常常要站在阴冷的天里排很久的队,一整个星期不洗手脸,是常有的事情。吃的呢,多只是馒头,一周的前三日是家里带来的,又干又凉,噎着了就喝口白开水。后来有了粮票,便能换来热热的软软的馒头,夹着辣条吃。再奢侈些,就是那一碗香甜的八宝米饭,一碗滴了香油的鸡蛋汤。于是这一碗八宝米饭和鸡蛋汤便是我最大的希望。日子虽是苦的,但是我的每一步都走的慷锵有力,对将来充满希望。在最难的时候,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憧憬着。有什么烦心的事,哭上一哭,晚上做个好梦,明天起了床,自然又是信心满满地吃饭、读书。没有人去厌烦生活。
现在那种苦日子过去了。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不缺,想去哪里尽管去,想喜欢谁就只管去喜欢。生活好了起来,所有的一切尽可以得到。 我以为我这么多年在走向美好,然而却是死亡。一切都没了意思,我的生命也断了生的念头,没有憧憬和期许,我厌倦生活。
我最初的希望朝着远方,朝着所有不是家乡的地方。而如今离家十年有余,然希望早尽消亡。
天寒地冻文章5:灯火照亮元宵夜
文/王霞
在北方,天寒地冻,人们喜欢把年过得长长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最后一个高潮。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几句青玉案,写尽了这个节日的繁华美丽。可我此刻极力在记忆中搜索,却找不到这热闹的影子。或许是那冰雪天地把幼小的我困于家中,又或许是娘不喜喧哗,刻意把这个节日过得平静。唯一印象深刻的只有“送灯”。
北方的冬夜,天黑得早。等到家家檐下红灯亮起,娘就带着我“送灯”。
送灯前先要备灯。娘主要做白菜灯和小冰灯。早在年前,娘就积攒了大点的白菜疙瘩,这些白菜疙瘩,被娘翻过来,小心地剜去芯子,靠上的边缘对称地锥上两个眼,用细铁丝勾上,里面装上一点水,吊在厨房的拉绳上。得以水的滋养,那疙瘩的芽眼处,都长出了鹅黄色的新芽芽,一律弯过来向上生长,有的还开出了细碎的小白花。这时候,娘把它们摘下来,把水倒净,用干抹布擦干,放上一点豆油,浸入我和娘用棉线捻成的灯芯,那灯芯要绕在铁钉上插在根上,点燃,就是一盏漂亮的小小白菜灯。
再说冰灯,午饭前我就和娘用家里的小饭碗装满水,放在屋外的窗台上。到这时候都冻成了冰疙瘩。拿回来,放一会儿就能把冰疙瘩化出来了。娘又用烧红的炉钩子把中心部分化掉,成一个小窝窝,也在里面放上豆油,浸入灯芯,这样灯就备好了。娘把这些灯都点燃,然后带着我,把它们送到煎饼鏊子、菜窖、鸡窝、葡萄架、梨树杈、大门垛、院墙上。挂的挂,坐的坐,从屋门一路亮到了大门。那时节的夜,没有光污染,是漆黑的。这些小灯高高低低,闪闪烁烁,散发出明亮,让阔大的庭院真如仙境般美丽。特别是小冰灯,通体透亮,更是晶莹璀璨。
这“送灯”是元宵节固有的习俗,南北方都有,只不过送的种类、对象、寓意大相径庭。比如扬州,是外婆给外孙、娘家给新嫁女儿家送,送的是漂亮的花灯,隐含着吉祥、和谐。而在北方,送灯则是另外两种含义:一是给祖先和故去的亲人送,坟山近的要送到墓地。娘和爹都是异乡人,家乡千万里,有灯无处送。第二种就是给与生活相关的一切送,祈求丰衣足食,至于大门墩上的则是祝福出入平安。灯盏可以是荞麦面捏成,也可以用半截萝卜刻成,还可以用竹篾纸张扎制。而娘的白菜灯、小冰灯,取材于弃物,除了感受到当时生活的艰辛,更体现了娘在贫寒日子里的一份兰心慧质。
其实,不论南北,这元宵节的“送灯”,无不渗透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对生活的感恩,对神鬼的敬畏,更渗透着与大自然共通共融和谐相处的朴素情怀。
天寒地冻文章6:书香取暖
文/高中梅
寒冷的冬天,天寒地冻,人们用各种方式取暖,有用暖气的,有用空调的,也有用书香的。用书香取暖,就连古人都说:“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书香取暖,浮躁的心很容易静下来,寒冷的冬天也会多了一份温馨。
书香取暖,头脑清静,利于冷静思考。寒夜斜倚床头,尽心地品味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讽刺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亲切,张爱玲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博世与天然,还可以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由文字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凉。读这些书犹如喝一口浓浓的热咖啡,很苦,却温暖了心田。
书香取暖,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冬天,人的气色更旺,正是抓紧读书的好时候。作家叶灵凤在《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冬读”的心情是愉快的,让人的脑筋更加灵光,充满创造力,最能增加人的智慧、知识和才能,陶冶人的情操,激活人的思维,从而获得启悟,产生新的灵感。
书香取暖,让单调的季节变得有滋有味。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沉醉在书中描绘的世界里。此时读周作人、林语堂的美食文字,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所带来的满足,更可算为一种精神的会餐。作家钱歌川在《冬天的情调》中说,大雪天到外面去看过一回雪景,回家来扫清身上的积雪,吃过晚饭,关起门从容地来读禁书,这是金圣叹所赞美的人生一乐。储蓄冬天,阅读心灵,会让人更加自信。面对冬天的寒冷,读书让文字温暖人心。
书香取暖,是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好景致。读书的时候,常有雪花飘落,让人觉得妙不可言。那些梨花般的雪花,在窗外制造着春天的假象,而手中的一本书,却让我体验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舒恬、更真实、更惬意……倘若,再有一两片雪花,从窗缝里挤进来,刚想逮它,却化掉了,如蝴蝶的隐身。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再看两页吧,待我未把那两页看完,书却“啪嗒”掉在了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书香取暖,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份内心的沉稳与自信。闲暇之余,常沏一壶淡茶,在正午的阳光下,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就这样,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冬天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有书读的冬天,真好!
天寒地冻文章7:冬日腌菜香
文/刘杰
到了天寒地冻的日子,各种腌菜的香味就游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
现在的农村,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够吃上新鲜蔬菜了,但是每年的秋末冬初,大娘大嫂们总是要腌制一些冬菜,一是吃起来方便,二是多年吃惯了的味道,一下子断了难受的要紧,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牙齿不大好使了,哪怕就是在嘴里咀嚼咀嚼,也算尝了味道。
早些年的农家,谁家能少了几口大缸呢?安口窑烧制的粗瓷头号大缸,虽然笨重了点,但结实耐用,我家的那两口大缸,差不多用了四十多年。一大缸酸菜就是一家人多半年的吃食。现在大多都是小家庭,不需要那么笨重的大缸了,各种腌制的冬菜就在玻璃坛、青花瓷坛,最不济也是小号的细瓷醋缸子里漫溢着诱人的香味。
最先腌制的是酸菜,几乎每个家庭都要腌制一小缸酸菜。白露过后,选取自家种的或者到集市上买来绿叶白菜,在开水锅里略微一焯,去掉菜腥味,然后在凉水里漂洗,一朵一朵码整齐,用洁净的塑料纸苫上,上面压一块石头,等到水分差不多滤尽了,再一朵一朵码进缸里,最后倒进盐和花椒水,压上一块适中的石头,捂严缸口,一周之后就可以开缸食用了。农家腌制的酸菜,色泽黄亮,口感脆爽,是冬季面食里必不可少的和饭菜。如果你能碰巧在农家吃一顿酸菜饸饹面,就算你有福口了,饸饹面的劲道和酸菜的脆爽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令人向往。就是最简单的揪面片,如果和了酸菜,味道就截然不同了。由于酸菜不仅脆嫩爽口,还具有开胃健脾之效,就是在城里,也有不少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酸菜缸呢。
腌好了酸菜,就要腌制咸菜了。农家的咸菜主要以绿甘蓝菜为主,把甘蓝菜切成条状或者片状,拌以食盐,然后装缸,压上石头,捂好缸盖,大概半个月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腌制好的咸菜,脆嫩清爽,是农家佐饭的主菜,尤其是寒冷的冬日早晨,一碗滚烫的玉米馓饭,佐上泼了胡麻油的咸菜,一气子咥上一两碗,浑身热气腾腾,那个舒坦啊,简直妙不可言。有些巧于搭配的主妇,在甘蓝菜里和上胡萝卜丝和芹菜丝,形成了很好的色彩效果,一盘咸菜上桌,未吃之前就已经令人爽心悦目,食欲大开。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人口的流动,外来的一些腌制冬菜的方法也传入了西北的小县城,更加丰富了腌制冬菜的种类,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除了传统的酸菜、咸菜之外、还有酸辣萝卜、酸甜萝卜、酸辣白菜、以及各种泡菜,极大地丰富了百姓人家的餐桌,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天寒地冻文章8:遥远的大白菜
文/寒星
天寒地冻,白菜粉墨登场了。无论街头商场,白菜都是安静的坐禅者。如今,人们习惯以价论物,白菜自然不受青睐。冷遇,这个词适合白菜,适合冬天,也适合喧嚣的生活。
“百菜不如白菜。”最推崇白菜者是南齐的周颙。他虽居庙堂,却“清贫寡欲,终日常蔬食”。一次,文惠太子问:“菜食何味最佳?”他当即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对了,菘就是大白菜。陶弘景也说过,“菜中有菘,最为常食”。《齐书》也有载,“晔留王俭设食,盘中菘菜而已”。所以,用白菜待客,也不足为奇了。那时,白菜就像如今的燕窝、海参和鲍鱼,而古人吃的也不仅是白菜,还是一种为文、为人和为官的境界。
白菜缘何叫菘呢?陆游的祖父陆佃,在《埤雅》中说,“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当千里冰封,百菜凋败,只有白菜紧握“拳头”搏击风雪,这多像不畏强权的忠臣义士!把白菜称为菘,不仅实至名归,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菘之前,白菜还有一个名字,葑。《诗经》是蔬菜的百科全书,也有白菜的靓影。“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啥意思呢?就是“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叶也不采。比喻夫妻相处,应发德为重,不可因容颜衰退而遗弃。”多好!就像叶芝的《当你老了》。在这里,葑菲既是饱腹的蔬菜,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盟约。
就像人的成长,白菜一样阅尽沧桑。从葑到菘,经历了秦汉;从菘到白菜,又经历魏晋隋唐。到宋代,白菜才洗尽铅华,摆脱那些寄托、象征,以形取名,白菜。苏颂总结道: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菜。
杨万里笔下,白菜俨然冰心玉骨,风味绝代。“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冰蔬与雪虀,灵隐山前水精菜,近来种子到江西。”其实,也就是开水涮白菜,真那般好吃吗?!方岳道出真相,“晚菘早韭各一时,非时不到诗人脾”。原来,因为“时”这份佐料。
白菜不仅养操守、润胃肠,还呵护身体。《千金方》里说:菘菜,味甘温涩无毒,久食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消渴。《本草纲目拾遗》里也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冬日吃白菜,也算应时养生保健吧!
终于明白了,为何农人那么迷恋白菜,它不仅是一道美味,还是一剂良药。冬日,难得闲暇,斟上小酒,就着白菜,是多么温馨、惬意的事啊!只可惜,我们离这种生活愈来愈远了。当我们背叛了土地,疏远了故乡,冷漠了白菜,也荒凉了血脉里传统的诗意田园。
天寒地冻文章9:小雪人
文/何书衍
大雪过后,天寒地冻,森林变了模样。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雪,大树也穿上了晶莹雪亮的长裙,像千姿百态的水晶仙子,四周都白茫茫的。森林的路旁,有一个小雪人孤零零地站着。它有两只桂圆做的眼睛,一根胡萝卜做的长鼻子,还有一张微笑的嘴巴,模样真惹人喜欢。
小雪人很伤心,只能天天独自呆在路旁,它很孤单。但是,白天,它能看见洁白的云朵;晚上,它能看见闪亮的星星。因此,小雪人也有开心的时候。
圣诞节的夜晚,圣诞老人驾着马车从天而降,看见了小雪人,笑着说:“多可爱的雪孩子!”他送给小雪人一顶咖啡色的绒帽,一条五彩的长围巾。小雪人变得更漂亮了。
麋鹿、松鼠和小鸟来了,它们围着小雪人歌唱、舞蹈,风姑姑和树仙子给它们伴奏。大家都成了小雪人的朋友,小雪人不再孤单,它快乐极了!
小雪人喜欢这个美丽的世界。
天寒地冻文章10:冬天里温暖的小事
文/张军霞
天寒地冻的日子,似乎格外喜欢温暖的字眼。于是,我手捧一杯热茶,坐在阳台上开始浮想联翩。这样的情景本身,就是一件又美好又温暖的小事。
冬天里,喜欢在周末的早晨睡懒觉。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屋子里满满的都是阳光。再闭一会儿眼睛,打开床头的播放器,听听音乐,再翻几页书,伸伸懒腰,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才懒洋洋起床。这样的懒觉,缓解了一周以来所有的疲惫。
冬天里,喜欢吃妈妈做的手擀面。下班回家,一路冻得直发抖,推开家门,厨房里弥漫着油爆葱花的香味。不用猜,妈妈一定又做了手擀面。又细又长的面条,静静地躺在碗中,汤里飘着嫩绿的葱花,堆着大块的牛肉。淋上一勺辣椒油,香香辣辣吃一碗,立刻就暖和起来了。
冬天里,喜欢天空突然飘起雪花。本来,正埋头在一堆公文里,忙得焦头烂额,忽然听到同事一声惊呼:“看,下雪了!”抬头看窗外,果然是下雪了呢。洁白的小雪花,飘飘洒洒而来,落到屋顶上、花草上,如梦如幻。于是下班徒步走回去,到家身上暖了,心里也暖暖的。
冬天里,喜欢过节的氛围。从圣诞节、元旦、情人节到春节,每一个节日都不想错过。一家人团团围在一起,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最隆重的当然是春节,身为主妇,我忙着打扫房间,忙着准备各种好吃的。当然,以过新年的名义,我还要给自己淘两身新衣服。至于那个谁,过情人节就不用送玫瑰花了,但礼物还是不可少的,因为收到礼物的心情,总是温暖的。
冬天里,各种美味的小吃不可错过。那家麻辣烫很不错,公园对过那家饭店的水煮鱼最正宗。最好还是一起去吃火锅吧,青菜、萝卜、肉片,一起在锅里沸腾,吃得不亦乐乎,聊得也不亦乐乎。还没分手,就又约好了下次吃饭的地点,吃货们的友谊在这样的冬天里格外温暖。
冬天里,喜欢静静地读一本书。不同的书有着不同的故事,感悟着不同的人生风景。当然有时候,我也会从书架上拿下自己出版的书,比如那本《爱情不在这条街》,每一篇文字都亲切如自己的孩子。回想自己从读书到写书的历程,感慨万千之余,心里也感觉暖暖的。
冬天里,让人温暖的事情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愿意,细细地用心去品味。这个冬天,其实可以不太冷。
天寒地冻文章11:食粥清欢
文/潘姝苗
天寒地冻,食粥养人。民谚说:“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意思是说天渐冷,不串门,在家喝碗暖乎乎的红薯粥就美得很。晨起煮粥,各色豆米被我投置锅内,白的黄的赤的紫的,咕嘟咕嘟慢慢熬出满屋子香气。一碗稀粥呈上来,就是一味舒畅调和的滋养品,润我以肠胃,汩汩渗入肺腑,粒粒安于唇齿,口口甘爽合宜,弥散着温暖的烟火气息,熨帖至极。
刚成家时,早起不知食何,经常伴着闹铃起身,匆匆到临街的摊贩那里买些食物果腹。无非屡见不鲜的葱油饼、糯米团、包子、油条、茶叶蛋……入眼馋人,吃着却并不副实,若再顾不得斯文边走边啃,淑女气质全无,这样纯为充饥讨的一日早餐,所食毫无美意。
生了孩子之后,再不能由着惰性过日子,于是学煮粥。可别小瞧了熬一锅粥,抓几把米,舀几碗水,续几道火,都要拿捏分寸,细致讲究,唯此,锅里的水米才能彼此融洽,烧透火候,煮出的粥才不伤筋骨,新鲜耐嚼。起初,我的“粥艺”不怎么如人意,水米交战,不是稀得白汤打浪,就是稠得锅沿打勺。日子久了,觉得婚姻和生活就像煮粥,要想绵软长久,必须守得平实不喧、朴素无华,于留白处游刃有余,分寸得当,才如一幅得意的水墨丹青,给人以可餐秀色。
每遇头痛脑热,发烧感冒,或是爱人酒醉反胃时,熬一锅白米粥,趁着微烫徐徐地喝下,让身体散出些微汗来,瞬间便觉神清气爽。
粥煮得好,得下一番功夫,坚果之类可隔夜浸泡,凉水要一次加足,等水开米滚时,改用小火慢熬,执勺顺锅底划圈搅匀。当然,现在有高科技的电饭煲、电压力锅,只须转到煲粥的档位,一键搞定。平常煮粥不宜烦杂,除了大米小米,再挑两样辅料即可,比如花生、红豆、薏仁、红枣、莲子、栗子等。每年腊八,我都会熬一锅什锦八宝粥。不过诸多口味里,我还是觉得白米粥最好,简洁素淡,清净柔腻。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清欢”实在难得,它省略了尘世繁琐的迎来送往,谢绝了灯红酒绿的狂欢。想这世间一花一木、一草一叶皆为浮生,一沙一土、一笑一念都是尘缘。若有一处颐养身心的所在,就像一碗粥,在袅袅香气中徐徐地喝、慢慢地呷,与凡尘两不相碍,于清淡中品出原味,不亦快哉。
天寒地冻文章12:童年的冬天
文/金春霞
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融融。周末,我在厨房做粘粥给儿子喝,谁知,儿子见了我用玉米面做的粘粥,说不好喝,大吵大嚷,我很生气,现在的孩子,咋不懂得过日子呢?生气伤心之余,不禁想起了许多我们小时候的事情。
小时候,我们教室的窗是木头窗棱的,没有木头课桌,两边夯土,上边搁上一块水泥板—那就是我们的课桌,冬天冰冷冰冷!为了御寒,老师让我们每人交一分钱,买5分钱一张的白纸把窗户糊上。没有浆糊,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回家带一点面粉用来打浆糊。当时,家里都很穷,没有白面,多数家长都给包了一小包玉米面、地瓜面什么的,老师拿着瓢在门口收集,每人到了教室,把自己带的纸包打开,面子洒进瓢里,老师用面子打成浆糊,封好窗,抵挡冬天的寒冷。
现在想来,当时的教室应该是黑黑的,可儿时咋就没觉得黑呢?教室里没有火炉,上学时,我穿着两个棉袄,小棉袄外面再套一个大棉袄,腿上穿着棉裤,脚上穿着妈妈做的厚厚的棉鞋。就这样,冬天,我的手上、脚上、甚至脸上、耳朵都是满满的冻疮,写字,都要带着半截手套。天冷,冻疮硬邦邦的;天暖,冻疮痒得难受,忍不住,就用手挠,一不小心破皮了,冻疮便开始溃烂,回家,手套都揭不下来,我的左手中指至今还有冻疮溃烂留下的伤疤。
冬天,最留恋的是家里暖暖的炕头。妈妈在冬天来临之前,打上一堆煤饼子,到了冬天,晚上,就生上炕炉子,我们做完作业,一家人围着煤油灯扒花生,一边扒花生,妈妈一边出口算题给我们做,感觉真好。扒花生不但能挣钱,扒下的花生皮还可以烧火,真是一举两得。
在我很小的时候,一到秋天就跟着姐姐去拾柴火,姐用小耙拾草,我就用妈妈做的竹签去串树叶,竹签上拴一根长长的线,穿满了,就把树叶撸下来,再去串,妈妈经常夸我们懂事,说我们小小年纪就懂得帮妈妈干活。
再看现在的孩子,真是温室里的花朵,冻不着、饿不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他们帮忙做家务,动不动伸手要劳务费,还说什么经济社会。考个好成绩呢,要求物质奖励!想当年,我们小时候,放牛、打草、喂猪、养鸡,成绩不好?还得挨揍!现在的孩子,打一下,离家出走,真不懂,现在的孩子是咋的了?
童年的冬天,天很冷,人很冻,可我们却在严冬里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坚强,像冬天的松树愈发挺拔。现在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写下上述文字,就是希望孩子们能了解我们当初的艰辛,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真诚祝福孩子们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天寒地冻文章13:过小年
文/王霞
在北方,天寒地冻,人们把一个年过得长长的。打进腊月起,就开始了忙碌,而到了小年就开始正式筹备,俗称:忙年。
小年,腊月二十三。写到这,我恍惚了一下。不知怎的,母亲突然就站在了我的面前,还是生前的样子。不,是我小时候的样子——系着围裙、袖子挽起。印象中,这是一年里母亲最忙碌的时候。小时候这一天,是母亲宣告大忙碌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母亲一边忙碌——打扫房间、筹备年货,一边跟粘着她的我讲述各种习俗、禁忌,还有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二十三是小年,家里要祭灶。那时候灶台上已经没有灶王爷的神像了,可是母亲还会履行一套繁复的程序。别的记不住,就记得封灶王爷嘴的灶糖,又脆又香,入口即化。这天,母亲还要扫房。她把我们都赶出去,把家什用旧报纸盖上,用头巾把头发包住,把鸡毛掸子绑在一个长竹竿上,然后把房顶、屋角到处的积尘掸得干干净净。最后再把窗帘洗净换上,窗户擦得一尘不染,连锅碗瓢盆都用炉灰擦洗得锃明瓦亮。
这些年,繁忙的工作和家人的纵容,让本不勤快的我把日子过得更是粗糙了许多。但是,母亲在世时,再忙再累,我都会把玻璃窗擦得锃亮,满足老人家亮亮堂堂过新年的愿望。母亲走后,搬了家,大大的、多多的玻璃门窗成了心病,我总想自己擦,也想享受年前的忙碌。可是真的要擦下来,估计几天爬不起来。每次,家人都拦着,最后,就是小时工解决。每至此时,我就会想起儿时母亲的忙碌,那种艰辛生活中,母亲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及劳作。然而,她让我感受到的却是对生活的向往和欢乐的期望。现在想来:那些年里,我之所以能坦然、淡然地经历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的平和从容,并还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和妈妈传递给我的这种温暖有着深深的联系。这是妈妈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是足以应对任何变幻的厚实的底蕴。
此时,心中是一种暖暖的痛楚,混杂着感激、思念。
小时候的这一天,除了有黏牙的灶糖,还有饺子,虽肉少菜多却格外好吃。今年我也想给儿子包上一顿菜多肉少的饺子,不止为回忆,还要把母亲给我的宝贝传递给他——那种坚韧、乐观、永远充满希望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