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散文

请欣赏隆冬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隆冬散文1:吃在春节

文/王红霞

隆冬时节,邻居家阳台上悄然挂起的一串串香肠,是最早映入眼帘的春节讯息,那殷硕饱满中透出的年味,把一个吃货的馋念早早地吸引到春节的主题上。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大多都少不了一个“吃”字,但年味,是春节有别于其他节日的最绵长最暖人的情愫。小时候,还没到腊月我就天天扳着指头数着日子盼过年。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月,春节不仅意味着可以穿新衣,可以挣压岁钱,更大的诱惑在于它是一年中最为难得的美食饕餮节。记忆中最有代表性的年味,是除夕煮肉时远远飘来的香气,那感觉,好似方圆几里的空气都是香喷喷的。在香味缭绕中眼巴巴地等到肉煮熟,母亲会把提前烙好的饼掰到大老碗里,撒上葱花,先放上一些从热骨头上撕下来的一碰就烂的碎肉,然后浇上滚烫的肉汤,就做成了一碗香喷喷的大肉泡。吃一碗大肉泡,再怀揣着新崭崭的压岁钱去睡觉,整个晚上做的梦都是香的。那香喷喷的年味,让人觉得过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春节传统菜谱,这是代代相传的自家的美食 D N A,是在任何高档酒店里都吃不到的独特年味。不论如何推陈出新,八碗一拼、秘制甜饭、压肉凉盘是我们家历年春节餐桌上少不了的保留节目。“八碗一拼”的主打食材是油炸的各种丸子,这大概是北方寻常百姓每年春节都少不了的传统菜肴,也是我们姊妹从母亲那里学下的手艺。肉馅一定要自己剁,绾起长发,戴上套袖,两手各掂一把刀,卖力地在菜板上交替欢舞,眼看着原本顽韧的一大块肉,不一会儿就成了可随意拿捏的肉馅,仿佛过往岁月里的坎坎坷坷,终将被光阴之刃切开揉碎。加一点佐料,连同对来年的希冀,一同投入火热的油锅。那一声升腾而起的“刺啦”,是任何乐器都奏不出的美妙绝唱。那携裹着对美好生活无限念想的肉丸,在滚烫热情的油锅里欢快地吟唱冒泡,伴随着缕缕诱人的香味,金灿酥脆、外焦里嫩的油炸丸子就新鲜出炉了。

年少时家贫,似乎每年只有到了除夕夜,家里才会“走油锅”。母亲剁肉馅时发出的那种声音,听着都能惹出口水。眼巴巴等到第一锅丸子盛盘,盼望了一年,急不可耐的我们兄妹几个,一个个溜进厨房,抓起刚出锅的热丸子就往嘴里塞。“小心烫啊!洗手没有啊?”母亲嗔怒着拿筷子去敲我们的手指,脸上却有掩饰不住的满足和欢喜。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她教会的那几道春节主打饭菜还是年年在我们各家的餐桌上飘香。

如今,虽说大多人家早已过了非等到过年才能吃上美食的年代,吃有时甚至已变成了一种负累,但年味对人的吸引却是始终割舍不掉的守望。天南海北的游子,加入春运大军,千里迢迢千辛万苦赶回家,就是为了能够合家围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叫一声爸妈,让望眼欲穿的父母看到平时只在电话里听得到的儿女,终于真真切切地围坐在了眼前。抿一口烧酒,让打拼在外冷暖自知的游子一年来的酸甜苦辣融化于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温暖五脏六腑。这顿饭,让全家老小的生活喜气洋洋、有滋有味。

我是个天生的吃货,小时候最朴素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能过上想吃啥就买啥的生活。那时过年挣几毛压岁钱,等到正月十五村上一过庙会,吃一个粽子、一碗凉皮、一个油糕,一毛一毛转眼就花掉了。老爸曾不无担忧地说:“这碎女子把嘴抓这么紧,以后挣的钱还不知够打发这张嘴不?”说来也巧,当年找对象,一眼就发现男友鼻梁正中间有一道明显的疤痕,本来心中还略有不悦,但得知是他幼年过年时,扑倒在炒臊子的锅边抢肉吃时磕下的伤疤,心中顿时暗叫“缘分啊!”这些年来,工薪族的我打发自己这张嘴是不成问题了,怎奈却一不留神又陷入想吃却不敢大快朵颐的尴尬。但是,哪怕平时再怎么严格自律,关照好全家老小的嘴,依然是春节的首要主题。吃在春节,已不单是关乎一个人的胖与瘦,煎炸爆炒、红烧清蒸中,蕴藏着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幸福密码呢。

隆冬散文2:漂洋过海度过隆冬

文/艾乐

滴水成冰的隆冬,哪怕是呆在空调房里,只要坐久了,老妈还是会觉得冷。在南半球亲友的盛情相邀下,老妈穿着厚厚的冬装,飞到了澳大利亚。

机场出关时,人脸识别系统报错,我们卡在了自助通关系统前。自助设备边当时没有工作人员,凭护照打印的通关单据已经被吞进了设备,那一瞬似千年,各种有关入关糟糕经历的传言在脑海里汹涌澎湃。

正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身材魁梧的海关人员过来了。情急之下,我顾不得语音语法语调,一个个英文单词直蹦出来。他居然听懂了!可是,他说了什么我竟然只听明白了一点点。被带到一旁等待时,看见旁边通道上一个人的箱子已经被打开,里面各种食物琳琅满目,居然还有老干妈,瓶装醋。我内心很是焦急紧张,申报物品一旦被查出不允许入关,处罚是相当严厉的。好在我们只是带了些换洗衣物,日常用品、降压药也随附了医生处方的翻译件,看见申报表上老妈78岁的年龄,海关先生笑眯眯地说“good”。老妈听明白了,对他说着镇江普通话“CC(谢谢)。”两人互相朝对方竖起了大拇指。

老妈和我慢悠悠拉着行李出来,候在机场的亲友就冲过来拥抱住了老妈。第一件事就是脱去冬装换上夏装,我打开手机,上面显示当地气温近30℃。

上了车,一路风驰电掣。路边高大的棕榈树和开着红花的黄花的紫花的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树木,盘根错节,郁郁葱葱。天蓝得那么纯净,云白得那么炫目,只有耳边鸟鸣啾啾。

闲不住的老妈根本不用倒时差,让亲友将地址方位等关键信息告知我记牢,就让我带她出去转转。在国内习惯了坐公交出行,老妈找公车站的灵敏度远远高于我这近视眼。站点的LED显示屏高高地悬在一根立柱式站牌上,下方的纸质时刻表详细标注着到站时间、间隔时间,周一至周五工作日与双休日、节假日是有区别的,也都一一注明。公车非常正点,乘坐了N次,几乎没有晚点的。和镇江公交前门刷卡上,后门下不同,这儿前后门都可以上下,上下车都需要刷卡。司机的工作台在右侧,行车却要沿着道路左侧。哪怕站台只有两三人,也都自动排队,先下后上。上车后没有语音提示抓好扶手、让座什么的,车里很安静。前部车厢图文并茂地指示此处座位给老、残、孕,上车后人们自觉往车厢后部走。要下车的乘客必须提前按铃,否则到站如果没人上车,司机就不会停靠该站点了。下车时,乘客和司机互相真诚地微笑致谢。我也入乡随俗对司机说“thank you”,老妈依然是镇普“CC”。让人惊喜的是,那位帅帅的蓝眼睛司机居然用中文对老妈说“谢谢”。

除了公交车,城市的公共出行系统还有电车、轮船、火车。电车上面有辫子下面有轨道,长长的几节车厢连着一起开,有点像大运量公交车。轮船沿着河流航线,有好多类似公交站的码头,牌子上也清楚标示着运营时刻。私家汽艇很多,在水中游弋,感觉类似于陆地上的私家车。火车类似地铁,班次很多,但在地面城际间运行,不局限于本市,远距离首末站可以是临近的不同城市。所有这些公共交通工具都实现了一卡通,充值站点星罗棋布。当然,现金永远是通用的,公交车司机工作台上就有钱箱子,持纸币上车司机亲手找零钱。

虽然私家车很普及,但由于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完善、便利、舒适,加之一小时内换乘免费,因而选择公交出行的人还是很多。这让我想起了镇江的“惠民公交”。来澳洲过冬天,寒流没有了,但对家乡的想念,在这一刻涌上心头。

隆冬散文3:想念凤凰水蜜桃

文/沈旸

时值隆冬,水果店里桔色唱主调:橘子、橙子、柚子……虽然暖洋洋、亮堂堂的,但我还是时常想念八月里的凤凰水蜜桃,吃的时候一股清甜之味霎时溢满口腔,美味在舌尖涌动。

凤凰水蜜桃是张家港的特产,个大、味甜。轻轻剥开果皮,果肉宛如婴孩的肌肤,嫩嫩的,水水的。迫不及待地尝一口,软软的果肉,入口即化,但那特别的香甜则完好无缺地保留在口腔内,让人回味无穷。水蜜桃饱含果糖、葡萄糖、蛋白质等成分,而且含铁量较高,在水果中几乎居首位,所以吃桃子可以防治贫血。

我是个小馋猫,见到美味就会口水直流。记得有一次,正要吃晚饭,见妈妈买了一箱水蜜桃回家,我欣喜若狂。拒绝了丰盛的晚餐,我把水蜜桃洗净后就“啊呜”一口咬了下去,汁水全都流了出来,脸上、手臂上、衣服上都是,可我毫不在乎,一口气连着吃了四个,结果晚上胃里很难受。可到了第二天,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我,又背着爷爷偷吃了一个,味道真是好啊!

水蜜桃不只限于普通的吃法,还可以做许多新奇的美味。比如:水蜜桃奶昔、冰糖水晶水蜜桃、水蜜桃果粒酸奶……想想都令人垂涎欲滴!

我盼呀盼,真希望时间走快点,到暑假就又可以吃到我的最爱——凤凰水蜜桃了!

隆冬散文4:农家隆冬

文/郭雪强

已然过了冬至,村外的庄稼地被北风收拾得分外空旷,甚至鸟儿也不多见,因此寂静。站在广阔的田野里,不仅感受到大地的博大,而且也感受到它的谦卑,它给了庄稼人自己所能给的一切,也让天空变得清晰,甚至从这个村望见那个村。

空旷中那些看上去多少有些孤单的电线杆和白杨树,实际上是手拉着手的,那些在大树怀抱里的一块一块的村子实际上也是手拉着手的,窄窄长长、弯弯曲曲的小路承载着从这儿到那儿的脚印和车辙。要是早晨,有霜或雾,又会把田野装扮得稍稍有点柔美,有点清秀,有点朦胧。要是傍晚,有夕阳或晚霞或雾,更会把田野映衬得旖旎,多姿,含蓄。

村庄内部,早有成堆成垛的稻草装进了身体,它们长于庄稼地,被庄稼人收回,现在就以柴火的身份为村庄保暖。村庄也空旷过,现在却是充实的,收获的稻谷、玉米、花生、黄豆有的在粮仓里睡着,有的还在房顶上吹风,粮食的好坏、起伏的价格正是时下农民围坐火炉时最热门的话题。村庄,粮食,人,就如同三角式的爱恋,你爱着他,他爱着我,我爱着你,反之亦是。

农具清闲下来,人也清闲下来。院落里的柿子树上,叶子早已落得精光,光秃秃的枝干伸向天空,像是一个迎接的姿势,可爱又有趣,让这个朴素的农家小院不失生动。让人不能远离热闹的还是那些叽叽喳喳的麻雀,从这家到那家,从树尖到房顶,只是瞬间几秒钟的光景,让愈来愈清冷的日子愈显清冷。它们总是这样,一年四季不曾变化,内心好像丝毫没有季节的概念。人却无法。人是知冷知热的,而有冷肯定会有热,有热便也少不了冷,所以在村子的街巷里转悠,会听到从院落里溢出的响亮的欢笑声和低迷的哭声,幸福和美满,思念和孤寂,在哪里都是一样的相伴相随。

看上去已经空旷的庄稼地,更像智者在思考;显露出的依然挺立的为数不多的几棵树,更像才子英秀在引领风潮;村庄虽然老了,不怕又多一载,还好,每天的日出和日落都是新的,人就在旧事新风里感受自己的伟大与渺小。

隆冬散文5:寒冷的冬天不“寒冷”

文/束继敏

时值隆冬,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为贫困户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为送温暖行为感到高兴。然而,一篇与此大相径庭的新闻却让人看得刺眼。据报载,河南省平顶山一村会计代表村两委慰问一贫困群众,趁人不注意将200元慰问金中的100元据为己有。

100元钱虽不多,但侵害的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玷污的是干部形象。这件“小事”,应引起足够重视。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不注重小节,就会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追悔莫及。

“蚊子腐败”形式花样繁多,截留低保户“养命钱”,克扣贫困户“扶贫款”,骗取农业保险“救灾钱”……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民主监督机制乏力,专门机构触角缺位。其次是少数村干部法纪观念淡薄,认为官小职低,贪占数额不大,法纪难以追究。再者是极少数村干部横行乡里,群众害怕“秋后算账”,对贪占截留行为采取默认纵容态度。

莫以官小而不廉,莫以事小而不为。村干部作为最基础的干部,其一言一行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的群众的切身利益,重要性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村干部应正确看待“官位”,正确行使权力,在情感上倾注,在行为上自律,在工作上勤奋,努力为群众干好事,干实事,干成事。

法不择轻重。法纪部门要加大与民争利案件查处力度,增强威慑力,让其不想犯,不敢犯,让这个寒冷的冬天不“寒冷”。

隆冬散文6:迟来的完美

文/黄海红

隆冬的早晨,雾气缭绕。踏上通往办公室的阶梯便听见七嘴八舌的嘈杂声传来。原来办公室的钥匙不见了。为了方便早来的老师开门,最后一个离开的老师会把钥匙藏在办公室前的消防门里,这是我们办公室老师集体商量做出的决定。好几个月过去了,钥匙从未丢过,今天却不翼而飞了。我们只能去门卫拿备用钥匙进了办公室。

“奇怪了,钥匙会去哪儿呢?”办公室的智多星,外称“诸葛亮”的老李发话了:“如果钥匙丢了,也一定是早上丢的,因为最后一个老师离开时,学校里已无学生了。我们只要找到早晨早到校的学生就能问出个究竟了。”于是班主任目标一致进了教室,就此事展开调查。不一会各班早到的学生络绎不绝地被请进了办公室。最后剩下的几位重点“嫌疑人”留了下来。因为有学生证明亲眼看见这几个人在消防门前玩耍并打开过消防门。

智多星李老师观察留下的学生,发现其中一个神色慌张,很不自在。李老师走上前去拍拍他们的肩膀,柔声说:“你们一定是出于好奇打开消防门的,发现里面有两把钥匙,如果拿了就趁无人时悄悄还回去。回教室上课吧。”转眼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李老师再次打开消防门,不一会他激动地拿着两把钥匙进了办公室,喊道:“你们看,钥匙找到了。”我们忙围住李老师,只见李老师手里除了两把钥匙,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们,对不起,我只是好奇,请不要告诉同学们。”

教育是一门深厚的艺术,没有老师的智慧与宽容,哪来迟来的完美。相信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们都有一颗水晶般的童心,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与完美。

隆冬散文7:寒冬暖炉

文/张燕峰

以前隆冬季节,北方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为了取暖,家家户户都要生火炉。

从前的火炉,大多是用泥做的。那时人们穷,买不起煤,大多用树枝和牛粪做燃料,有的也用葵花和玉米的秸秆。这些燃料燃烧的时间短,要不断添加,才能保证炉火不灭。泥炉保温性强,只要烧热了,两三个小时屋里都暖融融的。

后来,人们富裕了,家家户户都换上了铁炉子。每当冬天临近,人们便雇了拖拉机去县城买煤。大同煤,好烧,释放的热量也多。火生着之后,一会儿工夫,煤就熊熊燃烧起来了,炉膛被烧得红彤彤的,映照在人脸上也红扑扑的。这时,寒冷逃之夭夭,屋里温暖如春,让人心生欢喜。

炉火正旺的时候,人们便架一口铁锅放在炉上炖菜煮饭。家庭主妇把土豆、胡萝卜切成块,与猪肉、白菜、粉条放在一起,再加上各种作料,一股脑儿都放在铁锅里。很快,这些食材就在锅里唱起了歌,咕嘟咕嘟,伴着缕缕白气,浓浓的肉香菜香,在空气中氤氲。孩子们早早地候在旁边,贪婪地翕动着小鼻子,陶醉其中。大人们准备好碗筷,一家人围炉而坐,等着饭菜上桌。

北方的冬天,天黑得早,夜格外漫长。大人们会抓几把黄豆和葵花子放在炉盖上。几分钟后,黄豆就扭动圆滚滚的身子跳起了舞蹈,葵花子也会像受了惊吓一样跳起来。随着“啪啪啪”的爆裂声,黄豆裂开了一条缝,葵花子也张开了嘴。趁热吃上几粒,唇齿留香。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大人们看得心满意足。

有火炉的日子是温暖安逸的,也是闲暇惬意的。只要有乡邻来访,男人总会在火炉上温一壶老酒,再切一盘自家腌的酸白菜,或吩咐老婆炒一碟花生米,啜一口酒,慢慢品咂。男人们喝着酒,聊聊一年的收成,谈谈儿女的读书情况,眼眸里流淌着对生活的希冀和憧憬。是呀,看一看炕头的老人和可爱的孩子,心中就有了希望,日子就有了盼头,回头再看看相濡以沫、满面风霜的妻,心中就生出许多责任和柔情。

近些年,许多农人举家迁到县城,住在楼房里,再也不用生炉子了。不知道那些离开村庄的人们,在每个寒风凛冽的日子里是否会记起火炉,是否会记起它带来的温暖与欢乐?

隆冬散文8:诗报蜡梅开最先

文/朱秀坤

隆冬时节,最让人喜欢的物候有两样,一是大雪,二是蜡梅,若二者得兼,轻黄缀雪,清芬彻骨,那雪益发清峻,花却未必眼热,只将孤艳付幽香,不肯皎然争腊雪——如此低调与谦让,更让人喜欢。

在水乡,雪不多见,一年也就一两场,鸡爪雪,没过鸡脚,画一行竹叶,再跑过一只狗,添一行梅花,鸡犬过雪桥,一路竹叶梅花,有趣。

一夜酷寒。清晨撩开窗帘,真下雪了!开门时雪还在飘,香樟、塔松、广玉兰这些常青树下雪之后水灵灵的,越发精神,那笔直的水杉树上略略敷了些雪,枝杈上的喜鹊窝也落了点雪,只不知夜里鸟儿冷不冷,该不会吧,要不,它们喳还会喳喳地叫得开心吗?

地上已有薄薄一层雪,真不忍践踏。更多的雪却化了,到底地气暖,存不住的。心里念念的,却是四牌楼前那两株蜡梅,去年大雪时,曾拍过几张好照片,至今存在我的电脑中不舍得删。那是两株金钟梅,花大,重瓣,香气浓。以四牌楼上古雅的各种书法匾额作背景,微距雪被下怒放的蜡梅,拍出来的照片是一片翰墨与蜡梅相提相携,彼此增色添香,更具几分古意。连旁边的几位闲客也聚拢过来,掏出手机“啪啪”拍个不停。记得某乡镇有个农家展馆,院里一株硕大的老蜡梅,是素心梅,花开得那叫一个热闹,天暖时,甚至有蜜蜂在那里嗡嗡——这个雪天,压了些雪,会更美吧?倒让人想呢。

实在说来,蜡梅是算不得梅花的,不同科也不同属,就像雀梅、茶梅、刺梅、三角梅、榆叶梅、干枝梅,那是梅么?不过因其花朵金黄似蜡,迎霜傲雪而得名罢了,又因开在腊月,故又有了腊梅的说法,在我以为,还应写作“蜡梅”为宜。

蜡梅是插瓶的好材料,三九四九冰上走时,诗里赞美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其实真正的梅花还在春梦里打朵儿呢,“腊后春前见蜡梅”确是实情,公允的诗人则会说“,小奁分寄雪中妍”或者是“羞得江梅都避舍,满园不见一枝芳”,诚哉斯言。在万物萧条的腊月里,取出插得太久的芦花与蒲棒——那也是有意境的清供呢。下楼,折两枝蜡梅入瓶,略贮些清水,马上就是一室的芳馥。晴天,花开暖阳,蕾破黄金;午后,胆瓶古旧,长廊微雪;霜晨,芳姿出尘,铁骨铮铮;夜间,一盏灯火,几枝疏影,人在灯下用功,间或瞥一眼这添香的蜡梅,也算不上孤单了,心内更增几分暖意。便是梦中,思绪一旦沉淀,更觉幽香袭人,心旷神怡。

再拨了霜雪,折几枝南天竹,密密的小红果子玲珑可爱,与蜜黄的蜡梅正好相得益彰。一个艳红,一个明黄,一个有翠绿的叶相扶,一个是铁骨来担当。面对如此花与果,色与香,再有满堂的红对联、家人的欢声笑语、厨房里氤氲的肉香菜香,捧一壶清茶,人已泡在香浓的年味中了。

一枝几案随手置,便觉春意生睫眉。

隆冬散文9:隆冬记忆

文/高瑞卿

小时候最怕冬天,一到冬季,北方的颜色全是白色,大地被白雪覆盖。那时的母亲很少出门,一有时间就在家纳鞋底。

那时,村里的小朋友都会搓绳子(纳鞋底用)。这个工序还很繁琐,要把砍下的麻杆放在河里泡软,然后扒下麻,拧成一柳一柳的,再捆成团。用的时候,把捆成团的麻分成小股,再搓成细细的绳子,小朋友一起玩耍,大多要比较看谁搓的绳子更细。

外面呼呼的风声,屋里几个小朋友围着个火盆,有的打扑克,有的用毛线翻各种图案,还有的坐在一起学习怎么织手套、怎么织围巾。男孩子们则喜欢用纸叠一些宝(叠在一起成方块状的纸),在地上砸来砸去,只要是宝翻个了就算赢了。那时候,孩子们的玩具多数都是自己做或者大人做的,有聪明的大人会给孩子用核桃做成核桃车,或者用木条做成能拉着的木轮车。还有的用木板钉成一个平面,平面下面多加两个木档就是一个车,叫冰车,可以在雪上划过。拥有核桃车、木轮车、冰车的孩子总是自豪得很。

如果雪大,人家的房子侧面就会积很厚的雪,像小山一般。而且那小山会在整个冬天不融化,天气晴朗的晌午,总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孩子到小山聚齐,有的拿着冰车,有的就空手。拿冰车的孩子会坐着冰车从小山上滑下来,边滑边笑。没有冰车的孩子也一样的羡慕,于是也爬上小山,直接坐着滑下来,那厚厚的棉裤就是冰车。

又逢隆冬,小伙伴们在一起,有的手拿彩泥做着各种动物的造型,各种车的造型,各种植物的造型,只要你有足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想做出什么就是什么,而且做出的各种造型都栩栩如生。男孩子们在一起就会比较谁的车多,有的说:“我有200辆车,我有400辆车,我有……”他们从小到大,有各种车陪伴,几个月的学步车,户外晒太阳躺着的车、坐着的车,玩耍时的悠悠车、滑板车、摩托车、小轿车、自行车等等。

孩子们的玩具也是五花八门、别出心裁。按照材质来分类:木制玩具、金属玩具、布绒玩具等。就功能分类有:拼图玩具类、游戏玩具类、数字算盘文字类、工具类、益智组合类、积木类、交通玩具类、拖拉类、拼板玩具类、卡通玩具类。孩子们在一起交换着各种玩具,各自玩着各自的玩具。

外面暖暖的阳光,室内温暖的暖气,再无冬季冰冷的感觉。

隆冬散文10:村谣

文/王凯

去岁隆冬,不小心追尾。这边惊魂未定,正手忙脚乱报案、送伤者就医,家中对门才咿呀学语的晨晨就开始大街小巷广而告之了:“大车撞小车,撞了个大坑。”第二天一早,偶遇平时不经常见面的小学同学,一开口就送出关心:事情处理咋样了?

村里人多嘴杂,连不到两岁的邻家小女孩都“无师自通”“乐此不疲”,没有长腿的“坏事”自然像插了翅膀一般,没多久就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了。

村谣的威力,谁亲身经历,谁领悟最深。

至今深深扎根于广大乡村、以男耕女织为显着标志的农耕文明,使得村里仍有不少自愿不去上班、一心留下来看孩子、做家务的家庭妇女。正是她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家长里短的村谣接力传播。

长守家中的女人们,总要苦中作乐、忙里偷闲,习惯走东门串西户,你一言我一语地唠叨或是亲眼目睹、或是道听途说的新闻旧事。新闻联播里的政治经济太过“高大上”,远离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只有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才能使织毛衣、纳鞋底之类的活计不显得那么枯燥漫长。这些源于生活又不高于生活的真人真事儿,其中有不少笑中带泪的奇闻趣事,堪称现代版的《拍案惊奇》。

“深夜凿墙为哪般?只为偷粮牵羊”“明里称兄道弟,暗中偷走拖拉机”之类的天方夜谭,怎能不激起好事村民的浓厚兴趣和传十传百的冲动?而像“昔日菜贱伤农无人问津,今朝行情喜人却被偷光”的无端破财,怎能不使其他种菜大户顿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还有对无“道”之盗的一致愤慨乃至破口痛骂?

而“千里修书只为墙,他让三尺又何妨”之类的划界纠纷,由于鸡毛蒜皮的事而形同陌路甚至恶邻相向的传闻,还有极个别总想占公家和他人便宜的精明人士,同样是促膝长谈时怎么都绕不开的话题。

众人拾柴、自发形成的乡村“太阳报”,最青睐的就是这些真真实实发生在或亲或疏的左邻右舍身上的负面新闻。

当然,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并不全都是瞬间传至千里之外的坏消息。谁家孩子上学不用操心,品学兼优;某家儿媳妇特孝顺,从没有跟家里吵过嘴红过脸之类的好人好事,总能引发集体羡慕忌妒恨。不禁由衷感叹的背后,是如此凤毛麟角的正能量,可遇而不可求;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婆媳不和,兄弟不睦……

想起爷爷常说的一句话: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人是非。这应该是饱经风霜、阅人无数之人更高层次的人生感悟吧。

自从有了突然成为谣言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茶余饭后再听闻村谣时,再不会一笑了之了。

隆冬散文11:冬夜,寂寞的湖

文/杨文斌

时下正是隆冬季节,本来就不爱运动的我,是越来越懒,也越来越胖了。人到中年就虚胖不堪,可不是好事。于是晚饭后常出门走走,家住湖边,近水楼台先得月,去得最多的自然是遗爱湖公园。

某日,顺着马路往公园走去,街上人不多,橙黄的路灯显得更加慵懒。公园人也不多,冬夜的遗爱湖,几乎是万籁俱寂,阒无人迹。四下里很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湖水中央,有明月一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大抵是此番情景。也许是起了雾汽的缘故,平日里大放华彩的芸香阁,似乎也黯淡了许多。就连阁上直刺苍穹的两盏射灯也锋芒不在,无精打采。为了迎接新春,明月幸福广场有几组新制的情景灯展“万马奔腾”和“赤壁诗意”等,看起来五彩缤纷,但隔水看去,也有些慵懒。此时的遗爱湖,与仲夏之夜的喧闹热烈完全不同,天地之间,似乎只有月儿煜煜生辉。

令人精神一振的,是冬夜湖边清泠的空气,深深呼吸几口冷空气,顿时脑清目明。我将拉链拉到脖底,哈出热气,却看不见它飘散何处。偶尔有一二老人缓步走来,如同梦游魅影。在树林深处,有两团黑影缠绵缱绻,爱情的热度总是能抵御一切寒冷……夏日那些沸腾的人们,都到哪里去了?隐藏在花木丛中的音箱,传来舒缓伤怀的英文老歌《Sailing》,这是我百听不厌的一首歌:“Iamsailing,Iamsailing,Homeagain,crossthesea……”静静聆听,慢慢地,有一种孤独的情绪,如雾气一样丝丝缕缕生发出来,逐渐逐渐萦绕在心头,满怀愁绪,如这一汪无边的湖水。

好友说“理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就去证明你有。”如此说来,孤独也如理想,庶几近之。在我看来,孤独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自我的感动,这种情绪或感动,最接近审美体验,所以有人声称“享尽那份孤独”。但更多时候,孤独就像藤蔓一样,疯长,蔓延,直至爬满我们坚强的躯体,包裹我们脆弱的内心。

有一首歌还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孤独的,如果说孤独可耻,那么每个人都是可耻的。当孤独如同感冒一样令人猝不及防地遽然降临,有的人说,有的人不说,有的人借助于别的东西——比如歌,比如酒,冲淡之,转移之,排遣之……

冬夜,在遗爱湖,当孤独来临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歌唱的人。过王家渡,听到隐约的歌声。走进一看,原来是他,那个歌唱的中年男人。他腰别一副扩音器,在湖边僻静之处,来回走动,旁若无人自顾自地纵声歌唱。这个人,这种场景,我经过多次了。从酷热夏日,到寒冷冬夜,他一直在歌唱,真是一个边走边唱的湖畔行吟歌者,似乎湖中的涟漪都是为他而起……路过他身旁,我听清他唱的是“五彩云霞天上飘,天上飞来金丝鸟……”。坦白说,他唱得并不好,调子从云南跑到北京去了,但他唱得那么投入,那么情深意长,全然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此刻,他就是他的王,孤独的王。

走到绿杨桥,凭栏远眺,水韵荷香隐去了,江岸名都隐去,鄂黄大桥更隐在无法想象的黑夜深处……夜色苍茫,水天混沌,是另外一幅如梦似幻的情景。伫立桥上,一个叫黑塞的外国诗人的诗句渐渐浮出脑海: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一木一石都很孤独/没有一棵树看到别棵树/棵棵都很孤独/当我生活在开朗之时/我在世上有许多友人/如今由于大雾弥漫/再也看不到任何人/诚然,没有见过黑暗的人决不能称做明智之士/无边的黑暗悄悄地把其他一切隔离……

在冬夜,在冬夜寂寞的遗爱湖,今夜的月亮一定是孤独的,因为满天乌云,一颗星星也没有;今夜的遗爱湖也一定是寂寞的,因为鱼潜水底,鸥鹭酣眠……寂寞的湖,孤独的人,相看两不厌。

隆冬散文12:盛极而衰风信子

文/Snowing

正值隆冬,万物蛰伏。但是办公室里确实春意盎然,暖意融融。想着水培了一株红色的风信子。九块九从超市购得。

以前老公买过一颗风信子,但是还没等水培,就被我当做洋葱头弃之垃圾桶了,说起来,真是好笑。这东西其貌不扬,真的很像洋葱,只是一个用来填饱肠胃,一个用来繁华世界。

风信子为工作桌增色不少。我勤快的每周换水,风信子的根系在玻璃瓶里疯狂蔓延。强大有力的生命迸发。上面的植株也迫不及待的吐露蓓蕾,含苞待放。植物向来需索的比动物少,一点水及触手可得的阳光便可以大大的满足并生长茂盛。无欲则刚。

新的一周,周一来上班,风信子居然开了,浓烈火红的细碎花瓣,挣脱着绽放,令人欣喜惊异;但其香味也是浓郁的,远一点闻才好,离得太近,反而令人发腻,再美好的事物,也需取舍有度,松紧得体。

然而,才两日有余,我便发觉花苞顶端有蔫的趋势了。而且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接下来几天,花朵便一边夸张怒放并散出幽香一边又有花瓣悄悄枯萎。盛极而衰的景象,仿佛也在说,戒骄戒躁,花无百日红。

隆冬散文13:不忍舍弃的骨头

文/六月荷

隆冬四九的前几天,暖阳普照,似春光融融。

昨天下午,天空骤然变脸,彤云密布,呼啸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刮得天昏地暗,一时气温骤降,白杨树上,仅剩的几片枯叶,也被狂风赶尽杀绝,只有孤零零的枝和严寒对峙。不一会儿,竟下起雪来。

一条瘦得仅剩骨头的狗,叼着一块硕大的骨头,耷拉着尾巴蹒跚地从我前边走过,一双眼睛惊恐而又警惕地注视着行人。它一边走,一边似乎还在寻找着什么?这引起我的好奇,我不敢尾随,怕惊动它,只用目光跟踪。

它把骨头叼到一块人迹罕至的草地上,才肯放下。它巡望了一下四周,稍稍喘了口气,便开始修理那块骨头。

骨头已发白,正反横竖都没有开采的价值。一双饥饿的眼睛和嗷嗷待哺的胃,命令它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尽管它有一副无比锋利的牙齿,可它那孱弱无力的身体,面对坚硬如铁的骨头,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津液流了一地,可怜的胃什么也没得到。狗有点泄气了,耷拉着脑袋,趴在落满雪的草地上。

雪纷纷扬扬越下越大,很快就把那块骨头淹没了,狗失神的眼睛,始终盯着那存放骨头的地方。鼻腔时不时地还冒出一股股淡淡的白气。

第二天早上,雪停天放晴了,几只乌鸦围在昨天狗儿呆的地方哇哇地叫,走近才发现那狗已冻成冰坨,跟周围的冰雪融为一体了。四周除了鸦留下的一串串哀思的脚印,洁白一片。此情此景,我的鼻子一酸,竟流出了泪水。再看冻成冰坨的狗儿,居然还是昨天那神态,眼睛依然注视着那骨头存放的地方。

回家的路上,我心情忧郁,走得很慢。我在想:这一定是一条失去家的狗,这狗曾经一定接受过主人严格的训练,要不然,它怎么会抱着一块毫无利用价值的骨头,活活地饿死,冻死,也不越雷池一步呢?它完全有很多办法,很多理由,让自己活下来的呀!可是,它没有!想到这儿,我回过头来,再次看了看狗儿所在的地方,心中顿时对狗儿肃然起敬!

隆冬散文14:啊!喷香的腊八粥

文/王相辉

“啊!喷香的腊八粥。”隆冬的清晨,在三间草顶房内,一个正蒙头酣睡的“小圆脑袋”,嗅觉被美食的香味侵袭,掀开被窝的一条缝,稚气的声音由衷赞叹道。这个“小圆脑袋”就是儿时的我。昨夜我梦回儿时的“腊八节”,孩提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娘正在灶间里紧张忙碌着。随着一把一把豆萁被扔进灶膛,噼里啪啦的声音欢快地撞击着我的耳鼓。娘提前就开始忙活了,她精心将将难熟的材料:红豆、绿豆、黑米、糙米等淘洗干净,放在灶台后的面盆里浸泡。把桂圆、花生、核桃剥去外皮,放进挂在房梁上悬在半空中的篓子里,准备煮粥时添加进去。“娘,为什么要把桂圆、花生、核桃放进篓子里呢?”我抬头仰望着半空着肚大腰圆的篓子,对它充满着崇敬之感,它可以装下那么多好吃的东西,而我一日三餐啃硬玉米饼子,嚼咸菜疙瘩已经近一个冬季了。娘说:“那是为了防止被老鼠偷吃呀!仨儿”。鬼才相信呢,这样做纯粹就是为了防我偷吃。篓子悬挂的高度,大哥、二哥都能够达到,只有我达不到。没有办法只有暂时忍耐了,昨晚上的饭我故意吃得很少,为的就是要狠喝腊八粥。

冬季,在我们村里只有大队长家里生过火炉子,其余的家庭都是一家人挤在一起靠人体取暖。我是家中的小儿子,抱着娘的脚丫子睡觉是我的特权,特别暖和。娘起得这么早,被窝里早就凉了许多。我一骨碌爬起来。爹和大哥正在院子里铲雪,二哥正在拉风箱,帮助娘做腊八粥。灶台上大锅里此刻正处于鼎沸的阶段,一个个气泡由小变大,然后裂开,化成炙热的蒸汽在灶间里弥漫,飘散,我们仿佛就像是在半空云彩里行走。“娘,我看您就像是我们看过的电影《天仙配》里的飞天人物。”我想起前些日子在生产队场院里看过的电影,禁不住赞叹道。娘也很高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剥去皮的“小圆球”塞进我的嘴里,甜甜的,香香的。

“姥姥来过了吗?”我感觉到这东西曾经在姥姥家里吃过,惊奇地问道。娘说:“你姥姥,昨晚半夜来过了,特地给我们送来了糖炒板栗”。姥姥年轻时摔伤了腿,后半生依靠拐杖行走。涩埠村与苗家村相隔四华里,姥姥来看我们从来都是半夜里来半夜里走,我脑海里浮现出小脚的姥姥拄着拐杖半夜里行走的模样,一定是步履蹒跚,颤颤巍巍,还可能会跌跤。艰难跋涉的目的竟然就是为了给孩子们送一把糖炒板栗!熬制腊八粥终于完成了,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喝上一碗腊八粥的滋味绝不亚于现在一桌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一家五口人齐刷刷在长条桌边坐好,娘给我们每个人都盛满一大碗腊八粥,看着全家人狼吞虎咽的样子,她脸上透露出幸福的微笑,我注意到她喝得很少,吃得很慢,这是她多年养成的老习惯了,全家人吃饱后,她才放开肚皮吃饭。对于粮食她有一种神圣的虔诚,直到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仍旧是如此。一个米粒掉在地上,她就会马上捡起来。

小肚皮很快就鼓起来了,我趴在娘背上,问道:“娘,什么时候过年呀,俺肚子里有一条‘馋虫’在爬呢。”娘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隆冬散文15:快乐的丝瓜风铃

文/郝天鹰

隆冬,是西北风猖獗的季节,“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自从过了不惑之年,睡眠就日渐减少,五更时分,被一阵“呜呜”的北风吼叫声惊起,侧耳细听,院子里也响起了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是谁在凛冽的寒风中快乐地唱着歌?我趁着晨曦从窗口望去,原来是一只挂在树叉上的老丝瓜,它像一只风铃一样,一边随风舞动,一边发出悦耳的歌声。

这是一只被人遗忘的老丝瓜,经过寒冬的洗礼,它通身变成了暗褐色,皮质坚硬,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纹理,像极了老妇人脸上的斑点和皱纹。

回想起夏秋的季节,它头带着一朵黄色的喇叭花,穿着漂亮的绿裙装,细细的腰身像一个极致的美人,而今,腰身黑粗……让人联想起“美人迟暮”这个成语。但不同的是迟暮的美人大都和浓浓的忧伤和悲凉相伴,而它却像一个沉醉在舞曲里的舞者,也像一个自由的歌者,尽情地、潇洒地、在严冬里陶醉着。

它随风飘忽的铃声也像提醒着人们,盼望着人们,在这舞台谢幕的瞬间,把它尽早收去,它的腹中还孕育着许多黑黑亮亮的丝瓜籽,明年把它们种上,又是一茬朝气蓬勃的丝瓜小苗。剩下的筋骨还可以治病,也可以用来当碗刷……

听老中医说:丝瓜皮、丝瓜络(瓤)和丝瓜子是3种常用中药。丝瓜皮能退火毒,消热肿;丝瓜络能清热化痰,通经活络;丝瓜子能退热降火。丝瓜经过霜天后清凉的药性更强,如加些糖能使药性更和缓,起到清热、消肿、降火、止痛的目的,对慢性咽喉炎有好处。

读到这里,我明白了老丝瓜全身都是宝。天明时,轻轻地把这条老丝瓜取下,在它躺在我手心的那一刹那间,我分明感到它欣慰而又自豪地笑着。此刻,把自己的余热全部贡献给人间,也留下了最后的一抹温暖,让快乐永驻人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