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人间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人间的散文1:人间瑶池青海湖
文/禾青
孔老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不敢妄称智者,却非常喜欢水,尤其迷恋澄澈晴明、风姿万千的湖泊。我去过杭州的西湖,小巧玲珑,纤细精美,气质如兰,宛若闺房中的梳妆镜;我在江西含鄱口观赏过浩瀚的鄱阳湖,雷霆万钧,波飞浪涌,势如排山倒海,如暴怒的将军。而有高原明珠、人间瑶池之称的青海湖,一直是我的向往。一次回国探亲,终于了却了这一心愿。
从北京乘机直飞西宁,第二天坐旅游大巴去青海湖。天公作美,是个艳阳高照,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汽车沿着唐蕃古道向迤逦前开,两旁出现古朴苍黄的高原景象,黛色远山掩映在翻滚舒卷的白云中,因为是秋末,近处的草地已是萎靡的黄褐色,仍有羊和牦牛群在自由自在地吃草。
高原气候象孩子的脸,瞬息万变。车子开到倒淌河大桥歇息时,还是白云朵朵的好天气。离开倒淌河不久,不知从哪里涌来一片黑云,伴着呼啸的高原风,铜钱大的雨滴倾泻而下,砸得车窗玻璃劈啪乱响,路面上雨水涌流。
赶上这样的天气,青海湖的美景是无法欣赏了,心中之沮丧可想而知。导游是当地人,看出了大家的担忧,很有把握地说:“放心,到了青海湖,我保证蓝天如洗,叫你们看到青海湖最美景色。”
还真被导游说中了,车子还没到青海湖,滂沱大雨便渐渐停了。空中的云迅速疏散,斜阳从镶嵌金边的云缝射出,耀人眼目,将古道照得辉煌灿烂。千年古道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沧桑变迁,多少事成为过眼烟云,唯有这辉光闪耀的古道斜阳,亘古不变,见证着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生死轮回。
车子开近青海湖,前方天和地的衔接处出现一条长长的白色亮线,亮线上面是天,云有层次的排列着;下面应该是地,但颜色不是黄褐色,而是有层次的银白色、浅灰色和淡蓝色。这种奇观我从来没见过。
随着车子开近,亮线变宽,上面的云和下面的“地”也起了变化:云层面积逐渐扩大,色彩从下往上依次为浅灰色、橘黄色、浅红色,外沿镶着不规则的金边儿;下面的我认为的“地”,其实就是心仪已久的青海湖,颜色分别为亮白、银白、银灰、淡蓝、天蓝、湖蓝……如条理分明的色带,美不胜收。青海湖用奇幻的璀璨和绚烂迎接远方来客。
车子在湖边入口处停下,我急不可待地跳下车,奔上一处高地,盼望已久的青海湖尽收眼底。青海湖很大,浩瀚无垠,水的颜色随着光照的强弱和角度不同而变化,如缤纷的万花筒:浅黄、橘黄、银灰、亮白、天蓝、湖蓝、以至深蓝、碧绿、殷红……五颜六色,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青海湖的水没有大波大浪,更没有惊涛骇浪,只有柔柔的浅波细浪,象一池温润晶莹的宝石溶液,平静爽滑,安详恬淡,典型的温柔如水。不论你有再多的烦恼、忧伤、躁动不安的心绪,来到青海湖温馨的怀抱,心态都会平静安定下来,变得心平气和,踏实安详,心仿佛被温情脉脉的水波所融化,化为湖中的一粒水滴,一道柔波,一泓淡蓝……你会在她温柔的怀抱里陶醉、安睡、溶化……
人间的散文2:人间四月秧门开
文/吴孔文
下乡,见白色的塑料棚子,在阳光下有几分明丽。里面的青苗一两寸长,如襁褓中的孩子睡得安静。
那是水稻的童年,青葱的日子,满是时间和等待。青苗筋骨嫩,见不得大风,受不住大雨,躲在农人搭的小房子里,无声无息地成长。也就一个来月吧,它们就壮实了。此时,一个常说常新的词在乡间逡巡徘徊:开秧门。
杜鹃们在催啊:“阿公阿婆,栽秧插禾。”这样的语言,农人们听得心热,也心焦。开秧门是件大事,得慎重再慎重,一年的收成马虎不得。舂糯米、打香油、买红糖、煮腊肉、磨豆腐……事情一件件累叠着,迅疾而又马虎不得。插秧是力气活,每年插秧都得找亲朋好友帮忙。别人来累苦力,招待不周怠慢了,疏了亲情不说,重要的是会坏自己的名头。
预定的日子终于到了,三亲四友悉数来临。熟犁熟耙的庄稼把式们,简洁地寒暄后直奔主题。白色的塑料棚门早已打开,耖平的水田虚位以待。力气弱的坐着“秧马”拔苗,力气壮的义无反顾地走向水田。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农事,就在这天开启了。
中饭,吃得简单匆忙,为的是赶时间。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得“打尖”。香油炸出来的糯米圆子,肚里填糖,滚滚烫烫地送到田头。田里的人们早就饥肠辘辘了,闻香而来,争先恐后。搭讪、戏谑、调侃、赞叹,饱饱实实地塞满肚子,见缝插针地喝几大碗新茶,一身舒展通泰后,哼着小曲、喊着号子再回田里。吃饱喝足了,得下力干活啊!
晚饭有点奢侈,鸡鱼肉蛋、杯盘碗碟,散散杂杂地摆在桌上。老酒早已在陶壶中嘶鸣,满屋甚至满村都氤氲着酒味儿。累了一天,客气是不必的,敞开肚皮、放开酒量、露出野性,荤荤素素地说,拉拉扯扯地劝,真真假假地进攻与退让,这样的生活图景,也只有开秧门这一天才出现——乡下人简朴,这般近乎奢靡的生活如果泛滥开去,还不造成十室九空家破人离?
这一天的孩子们,虽做些辅助性工作,却也可以大打牙祭。除了烟酒,别的东西都可以放量吃喝。比及过年,开秧门这天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段时间的每个夜晚,孩子们枕着明月蛙声入眠,梦里,是片片灿灿的金黄。
一家一户的秧门渐次打开,乡村的情绪,被一场场农事点燃、煮沸,直到最后一户人家插秧完毕,村里的秧门才悄然关闭。
我对土地的感恩与敬畏,正是始于一年一度的开秧门。然而如今的乡下,虽也插秧,却难以见到当年开秧门的热闹景象。生养我的乡村啊,旧俗哪去了?壮年哪去了?碎日子哪去了?那一扇扇秧门,只能开在我的记忆深处了。
人间的散文3:不似人间绿中海
文/李海虹
绿中海是马来西亚邦咯岛的数十个群岛中的一座,位于印度洋、安达曼海域,是马来西亚最顶级的私人度假岛屿,全球排名第三的岛屿度假观光胜地。世界十大着名沙滩之一的翡翠湾,就在岛屿的西北方。
我和丈夫要去蜜月旅行,几经考虑,放弃了需要舟车劳顿而且有点对不起钱包君的马尔代夫,选择了同样在大马的海岛——绿中海。绿中海上,一岛一酒店,整个小岛只有一个酒店,房满谢客,悠闲清静,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我们。
忙过了报团、收拾行李、登机、等待……所有的风风火火,一抬头,吉隆坡机场出现在眼前。落地,在机场换钱,旅游攻略上说换点零钱就可以,因为机场比较贵。然后,出关,取行李,顺利见到地接人员。
当天,入住吉隆坡万豪酒店。随后,步行到阿罗街。阿罗街是一条很着名的小吃街,菜单上都有中文,每个摊位也会有一两个会中文的小贩,所以点餐吃饭完全没有障碍。这里有很多换钱的地方,还有24小时营业的,比机场划算。
次日,经过了半日的大巴,半个小时的快艇,终于登上绿中海。登岛刹那,被绿中海的美貌所征服,碧绿的海水摇曳着东南亚的风情,让这两日的奔波都成了浮云。在小岛上散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很多的上坡下坡,自然风情浓郁,一边可以看到大海,一边则是高耸入天的大树。岛上有4个的士站,走累了随时可以叫车,送你到想去的地方,毕竟小岛全靠脚力是走不下来的。随后,我们叫了一辆车,直奔翡翠湾。
翡翠湾以它漂亮、细腻的白沙滩而闻名,像面粉一样的沙滩,尽管不大,却韵味十足。两侧的山石,映着绿色的海水,脚下是潮汐留下的小贝壳。在这里,除了沙滩上的一排躺椅,几乎没什么人为的痕迹。由于岛上只有149间房,所以无论何时,这里也不会变得熙熙攘攘。
很快,蜜月之旅结束了,但是那个摇曳的绿中海却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不似人间绿中海,让无数爱情与幸福在清风绿水中间得以见证!
人间的散文4:人间烟火……
文/黄开林
人老了,就要想一些事情,想这大半辈了的荣辱得失,想记忆深处的物是人非,想刻骨铭心的见识口福。我说我好想老家屋顶上的炊烟。有人大惑不解,炊烟有什么好想的?捉摸不透,飘忽不定,不能吃也不能喝。其实,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宁静的生活,就有从精神到物质的满足。炊烟下有悠闲的鸡鸭,昼伏夜出的花猫,尽职尽责的看家狗。还有婆的慈祥目光,母亲亲切的呼唤,父亲垮山般的声音。对炊烟的怀念,是一个人深藏不露的私人日记,是经风见雨之后的人生感悟,是风光无限之后的平静淡定。
我的老家草鞋垭盖房很有特点,筑墙搧壁光鲜如磨,石板作瓦层次分明。阳坡的肖老八是远近闻名的瓦匠,石板在他手中就像面团儿,可以任意切割揉捏组合,块分大小,石看厚薄,条纹清晰,美观整齐,有的呈“八”字型,有的摆成“人”字路,有的错落成五朵梅,像绣花女精心纳出来的鞋底袜垫,里外透出一种大雅大俗来。疏而不漏,密而透气,冬暖夏凉。雨打石板,似木琴独奏,音韵悦耳,如听天籁。雨过天晴,阳光斜照,筛下缕缕光柱,如天女散花,满眼霓虹。最绝的还是从石板缝隙里冒出来的袅袅炊烟,一点一滴地浸润,一片一块地漫洇,似在烧制着远古的瓦当。石硬,烟软,光柔,刚柔相济,柔弱有骨。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片树林。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就成了会行走的树,摇曳着,舞蹈着,变幻莫测,婀娜多姿,悬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成为一抹仙气,消失到我家斜对门小地名叫仙人脚的地方。其实,不论是有风还是无风,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有所不同,因为炊烟里有饭菜的香味,有柴米油盐的馋相,更有娘老子的掂念。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口福之乐。我们结伴在田野里疯跑,去小河里游泳,到树林里捉蝉,学稻草人吓唬小鸟。兴致上来,一切皆忘,家早丢到爪哇国去了。这个时候不知道谁喊一声,我家房顶上冒烟了,娘在做饭了。一会儿又有人咽着唾沫说,我家房上的烟息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搜寻自家的房顶。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回自己的家里,锅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即使未等住,灶头上也会焐一老碗热饭。
会干活了,家境反而拮据,老是吃不饱,老是盼那长四间的石板房上冒烟。在生产队干活有时要走十几里地,爬很高的山,但不管多高多远,总能发现自家房上冒出来的炊烟,准确地分辨出家中是在做饭还是在烤火,或是来了客人要烧水泡茶,甚至知道哪一缕是婆的功夫,哪一缕是妈的杰作。因为婆年岁大了,中气不足,常常吹不燃火,往往一处点火八处冒烟,整个房屋都成了雾中世界烟里乾坤。妈就非常简捷,大刀阔斧,张驰有度,像书法家留下的一在段飞白,收束得恰到好处。当我们从野外打猪草弄柴回到家里,当我们放下锄头我们喊婆叫娘的时候,她们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不嫌,也不怕烟,总爱往灶门口钻,或是朝锅洞里添把干柴,或是朝红锅里舀半瓢冷水,竹筒做的吹风器像一把长箫,虽然吹不出优美的小调,却能将火苗吹得哈哈大笑。
现在每每想起那种天人合一的情景,丝丝片片的炊烟仿佛变成了丝绸手绢,拂掉我镜片上的尘埃,让我看清一个明丽的世界,千丝万缕也好,梦绕魂牵也罢,像母亲的手掌在轻轻抚摸,一种甜蜜的感觉流遍全身,将鸡鸣狗吠轻烟曼舞连带大地贮存的气息席卷而来,心灵的沐浴让人不得不脱胎换骨自省三分。烟雾蒸腾,有时青紫,有时乳白,有时密不透风,有时疏可走马,阳光之下,烟霞千斛,细雨之中,雅诗万行,月白风轻隐约得见海市蜃楼,星光灿烂似遇蓬莱仙阁,那播撒出去的饭菜油烟味儿,更让人牵肠挂肚满口生津,惹遇花花太阳花花雨,花花月亮花花云,你就分不清哪是云雾哪是炊烟哪是天上哪是人间了。那些写在房屋之上的蓝天之下的风景小诗,曾鲜活过乡村田园的图腾,生动过劳作之余的闲情逸致,丰富过随意道来的俚语谣曲。像浓墨一点滴入清池,由稠而稀,从浓转淡,渐渐模糊,最后消失散尽,隐入心灵深处。老家有句土话:饿狗记得千年屎。虽然不雅,道理质朴。我就没望那首描写柴禾冒烟的儿歌:“烟子烟,烟上天。莫烟我,烟河那边的抱鸡母。上天去,雷打你。下地来,火烧你。钻洞洞,蛇咬你。你出来,我保你”。
人生在世,几十年光景,如果没有让炊烟濡染过,那才叫遗憾,至少人生是不完整的,生命的历程就少了一些根须,生活的情趣就打了折扣,怀旧的话题就索然无味。再忙也应当停下一会儿人生的脚步,公务再缠身也该驻足回望一眼,应酬再多也要平和一下浮躁的心态,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平淡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会弥漫你整个的心灵。人说回忆就是心理老化,心理老化也要怀想困难时期的那一束有味的希望之云霓。一闭上眼睛,那些经柴薪燃烧过的情愫扑面而来,甩也甩不脱,丢也丢不掉,扯也扯不断,理也理不清。那一番指望,那一份暖意,朦胧而清晰,遥远而亲近,犹如家乡父老期盼的目光。我时常内疚,自责:是人间烟火气熏染了我,是故乡的炊烟喂大了我,我们究竟又能为故乡做些什么呢?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哟,这也不是过眼烟云啊!再厉害的人也不敢说他不食人间烟火。忘不了那些用炊烟熏陶出来的纯情岁月,离不开那些用淡墨写出来的飘香日子,弥漫飘洒,缭绕萦回,传宗接代,瓜迭繁衍。是啊,一丝一缕民之脂膏,一束一片衣食父母,一股一网薪火相传!
那是母亲的呼唤,是母亲挥动着的印花头巾,故乡的炊烟哟,永远忘不掉哺育我长大成人的烟火之气,从石罅瓦砾中冒出来掺合着五谷盐茶的人气——人生之气!
人间的散文5:谁将声震人间
文/张亦弛
谁将声震人间,必先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先长久如云漂泊。——尼采
卧薪尝胆,终成霸业。
忍辱负重,寄人篱下,每日舔尝苦胆的勾践,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的亡国之痛,灭国之耻。他暗暗聚集力量,为的就是等到喷薄的那一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做到了,十几载春华秋实,勾践独自品尝着寂寞的苦楚,积蓄力量,终于找到机会一招致命,复国成就一代霸主,获得世人的赞叹与敬佩。正是那十几年如一日的毅力与决心,勾践才能获得心中的成功。
潜心建学,文人星斗。
拥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之称的沈从文,在经历那段黑暗历史时也是坦然处之。“文革”时期,正义的标杆已经倾斜,沈从文遭到了人身冲击,而正是在这段黑暗的时光中,他潜心建学。沈从文的儿子虎雏曾问父亲:“大家都说您是中国的托尔斯泰,有学问的人十之八九都认识托尔斯泰,为什么认识您的却寥寥无几。”沈从文不以为然地笑笑说:“所以我要更加潜心写作,发现不足。”沈从文正是有了这种谦逊的学习态度,沉下心来做学问,最终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近日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震惊世界。屠呦呦获得如此高学术成就,却是一个没有院士称号、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且生活清贫的人。透过采访的背景可见屋内陈设老旧、简单,报道说居住的房子也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医药学奖。这位八旬老人,在简单清贫的生活中,每日刻苦钻研,潜心建树,日复一日终于获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沉潜的历程固然艰苦,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是有这些每日的积聚,才能等到像喷泉一般地涌出,令世人动容。
人间的散文6:油菜花开了吗?
文/刘潇
又是人间三月天,自然免不了那句俗套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乍暖还寒时候,还未来得及脱去冬装,却见树木早已抽了新芽。嫩绿嫩绿的颜色,拈在指尖是软软的细柔,不似老叶般的硬脆。
“春天来了啊?”这样说着,风一吹却不自觉的紧了紧身上的衣裳。放眼望去,远处竟有成片的油菜花,心中不免一阵惊喜。这抹黄似乎在告诉我,春天真的到了,只是被我淡忘得太久了。
若不是中间隔着长长的距离,我真想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去摸摸它的花瓣,闻闻淡淡的清香。“家里的油菜花也都开了吧?”想着想着,却有些念家了。
家里也种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是一层一层的,花开的时候也是一层一层的,上面是黄,下面是绿,拼凑在一起,就像是画家笔下的名作一般,没有特别震撼或浓墨重彩的地方,但它在那里,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年纪小的时候,总爱跟着外婆去地里,她择菜,我就跑进油菜地里玩。比油菜杆高不了多少的身高,却总想摘那朵开得最高的花。把菜杆子一点点拉下来,踮着脚尖去摘那朵黄黄的花,等外婆择完菜时,我手中也多了一把花。有时候外婆叫我回去时,我就故意往下一蹲,以为会看不到。结果外婆走过来就拍了一下我的屁股说:“你这调皮孩子,你穿个大红衣服我还看不到吗?”夕阳的余晖下,我趴在外婆的背上,玩着手中的花回了家。
后来年纪渐渐大了,总爱带着家中的大黑狗去玩,它在前面跑,我就在后面追。那狗疯得很,总爱在油菜地里兴奋的乱窜,弄倒了好些油菜杆子。我一边骂它,一边把花扶正,那傻狗却躺在地上打滚,耍皮,让人哭笑不得。
而现在,外婆年纪大了,我也长大了,长得比外婆还高。那只傻黑狗,也被套进了麻布袋,我再也没见过它。油菜花年年都开得那么好看,那么旺盛。想它的时候,我就去油菜地的田坎上坐着,摘一朵花看着远处发呆,嘴里喃喃道“傻狗,我好想你”。只是再也没有那只狗摇着尾巴过来舔我的手心手背。回过神来,眼泪竟已溢出了眼眶。
又一阵冷风吹来,我打了个寒颤。远处的油菜花自顾自的开着,美丽而旺盛,走近点也许还能看到蜜蜂,好一幅春意正浓。只是,那不是我的油菜花,而它又会几次成为某个游子心中的牵挂?
“家里的油菜花开了吗?”其实牵挂的何止是那片油菜花。离家也不算远,不过两小时的车程,但却如同相隔千里一样。小的时候,我总希望离开家去更远的地方闯荡,向往大城市的风光。但当我背上行囊离家越来越远时,却越发的想家,想念泥土的清香,想念那个漫山遍野开满油菜花的地方。
你的足迹可以遍布天涯海角,你的行踪可以翻过千山万水,但无论你见过多少美景,遇到多少风土人情,心灵的归宿永远都是那个小地方。而我此时只想低声问一句“家里的油菜花开了吗?”
人间的散文7:幽香袭人的九里香
文/金瑞麟
虽说已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少有鲜花盛开了,但到公园湖边散步时,却忽然被幽香袭人的花香所吸引,于是便觅香而去。走进甬道边的灌木丛,这才发现香气源于这些一人多高的圆锥形的灌木及小乔木。
仔细观察这些灌木,株姿优美,枝叶秀丽,叶面呈长狭圆形且表面光滑,在多个叶片中心或其顶上盛开着许多白色或浅黄色小花,聚成伞状,亭亭玉立。而花瓣五片,长椭圆形。低头嗅闻,果然芳香扑鼻,其香既不同于桂花的香气浓烈,也不同于腊梅的香气淡雅。但因不知此香木的名字,便用手机拍几张照片发于“朋友圈”,欲求“高人”指点“迷津”。
妻弟见我发的照片之后,便回说此香木是“九里香”。得知是此花名,我还半信半疑。因在《本草纲目》中并未见其名,况且怎么听都像是与街道上的“千里香馄饨”之名很相近,于是又回复妻弟,让他讲其依据。妻弟颇有耐心,将他在“百度百科”上搜寻的有关九里香的照片及资料传送给我。我仔细阅读并对比照片之后,这才确信公园所见的香木,就是九里香!
九里香,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芸香科,又称石辣椒,九秋香,七里香,过山香,黄金桂等多个别名,产自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及广西五省区南部,常见于离海岸不远的平地、绿坡、小丘的灌木丛中。九里香灌木,多在一人多高,但小乔木可高达8米。其叶有小叶3至7片,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两侧常不对称,花序通常顶生,或顶生兼腋生,花多朵聚成伞状,为短缩的圆锥状聚伞花序,花为白色,气味芳香,花瓣5片,长椭圆形,果橙黄至朱红色,阔卵形或椭圆形,花期4月至8月,但也有秋后开花,果期9月至12月……
试想,一原本生长于南方的香木,移植于北方不同的土地,是很不容易生长的,因其性喜温暖潮湿气候,而西安则干旱少雨夏热冬寒。再说,来自南方的香木,其对土壤及水肥的要求也很高,还要防治病虫害……但在公园里,正是有了园林人的付出与辛劳,才让这些原本娇贵的“香美人”不仅茁壮生长,四季常青,还能在花开时节,浓香四溢,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温馨。
人间的散文8:话说人间四月情
文/温筱鸿竹
四月的窗外早已是花香四溢……
耀眼的花色,迷人的花香,渐渐替代了留在大地深处的那份寂寞!花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少女遭遇到的爱情,热烈而炽烈!
沿着岁月的脚印,行走在这花开的岁月深处,我生怕自己因为一时的疏忽而丢掉眼前的景色!便小心翼翼地将眼前看到的一草一木收藏在自己的文字里!
文字不但被春天染绿,就连文字那份沉闷也欣然被这繁华的篇章触动,青青的草儿,压过明媚的春光出没在人们期盼的眼神里;嫩嫩的绿意,普遍了山坡,花儿就像是活泼的童年在山坡上追逐;柔柔的春风,敞开了胸怀,似乎在温习着冬季丢弃的文字!
春天的四月走进我的视线,视线里的我似乎再也离不开这春的眷念!于是,在闲暇的那一刻,我总想停下自己的脚步,遥望天际,聆听春音!
我不知道,自己对于这个春天会留下什么?但是,我能清楚地懂得春意留在我心里的那份温馨,我留恋春的温和,更眷念那份生命不朽的竟放,或许,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无数次,在新翻的泥土气息里徘徊;无数次,在奔放的花丛中沉醉;无数次,在遥远童年记忆的小溪里追忆;无数次,在流年的人生里叹息……
再美的梦都超越不了这四月的颜色,再灿烂的笑意,都抵不过这春的笑脸,世界之大有的时候近在眼前,远在天涯,可是,我们没有理由去面对四月瑰丽的色彩!
四月的北方,虽以走向春的末梢,但是那阵阵春风,携着丝丝春雨、缕缕春光,却将大地吹绿,满怀春的四月,就像是一杯醇香的酒,到处都弥漫着花开香飘的气息!
那么,我们怎么去面对四月的安好?让自己的文字,秀丽多彩?
经过对初春的期盼,倘若说,三月是一首悠扬的歌,那四月就是一杯醇香的酒。在四月的怀抱,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生命的角逐,嫩嫩的青草,绿绿的叶枝,在加上那五颜六色的鲜花,将这个春天的文字点缀的无限明媚,回眸眼前,醉人的绿就是生命昂然,无边的花就是温馨笑颜。
春天走来,而马上就要离去,在尘封的记忆中,因为一份心情,我曾点击整个春天,搜索祥和画面,复制喜庆的笑脸,希望删除恼烦,好想在存储着快乐的每一天。是的,若想想我们生命深处的风景,像那难忘淳厚的乡土,迷人的清风,优美动听的黄鹂歌声,英姿美丽的大雁翱翔,以及晚霞中暮归老牛的轻哼,不一一也都随着百度的搜索而至吗!
关于这份春天的心情,我不知道能在岁月的行走里蔓延多久,但是,我相信,那定是留在我文字深处最珍贵的一片绿!
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色,然而,我想,能触动我们心弦的不单单是这春的色彩,更是对春期待的一份灵动!没有对春的渴望,我们永远也体味不到花开时候的喜悦与花落时候的忧伤!喜悦与忧伤是并存的,也是这个春天最显着的特点!写春、盼春、望春的我们就不得不面对春别的时候夹击着的忧伤!
每个人都走着一条归家的路,如今的我,走进人生的不惑之年时,每一次岁月流走的那一刻,都无法超越自己对岁月的叹息,行走了四十多个岁月,我深深地懂得了在每个人的心中存在着一条溪流,就像是希望,就像是亮灯,春暖花开时,会洗濯我们的灵魂,滋润我们的生命,尽管,在有的时候生活的琐碎和纷杂会掩埋了它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它的清澈透明,可是它依然会随着欢快的节拍向前流去,一如,生活里常常被疏忽的幸福,幸福是家人的叮咛,是爱人的温馨拥抱,是亲友之间的嘘寒问暖,也是自我的成熟睿智,更是我们在人生路上最真诚的相携!
繁华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且不要被这眼前的繁华迷乱心志。若能平静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我们就会走出岁月的阴郁,在我们的身后留下一道灿烂的风景!
又是一年花开时,年年岁岁花相似,只是岁岁年年人不同!望着远去的岁月,这场繁华究竟要在我心里筑下什么巢?种下什么果?
亲情在这个季节延伸,友情在这个季节灿烂,爱情在这个季节绽放,就连被搁置的记忆也在这片新绿里一次次走出我们的心房!
土壤湿润,大地添绿,清风抚慰着流浪的心迹,即使,我们被白云带到天际,我们一样也能感受这四月的声音!
季节一如我们的人生,无论眼前是哪个岁月,我想,只要自己用真诚接纳,这个春天一样都是希望的种子在发芽……
人间的散文9:时空漫笔
人间有无数个四月天。
唯有这个四月天,因为一首诗和一个人而一再被提起、诠释、演绎乃至附会。那些书写,那些文字,那些影像,那些故事,总是围绕着那人,那诗,引发的风暴和旋涡波及久远。暴风的眼和旋涡的中心,始终是这个人,写诗者林徽因。
诗,是神遗落人间的气味。吐气如兰的林徽因,不经意间吐出的这四月的气息,让这个世界整整迷惑了八十年。但是,即便没有这诗,林徽因照样会成为世间的话题。她的笑音,足可穿透岁月的屏障和时间的黑幕。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典型的林诗。林式的表达方式。她是笑的精灵。银铃的笑声,是四月黄昏吹送的软风,花前洒落的点点细雨,一种透明的温暖和清澈的颤动。浅浅的酒窝浅浅的笑。她的原名叫“徽音”,因避免与当时的海派男作家林微音相混淆,将“音”改作“因”了。这一改,改出了别样的风情与韵致。茵茵芳草,气息氤氲。这是灵魂的气息啊!消解了动荡岁月四处漂泊的苦难;融化了李庄时代的艰辛和病魔缠身的殇痛。“太太客厅”的笑音,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林徽因是敞开着全部的爱去拥抱这个世界,她身上几乎每一个细胞都溢满着热情、智慧还有期待。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就是用这样的笑音来吟唱人间的四月,装点自己的世界。她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她可以拎着瓶子穿过李庄街头去打酱油买醋。也可以穿着旗袍在北京天坛正修缮的祈年殿顶上爬上爬下。骑骡子,坐卡车,走泥地,到处考察中国古建筑,攀梁上柱,测量分析,临摹细节和拍照,然后写下那些动人和重要的文字《平郊建筑杂录》。她是个无所不能的人,只要她愿意,她会把手上的每一件活儿做得十分妥帖、到位。写诗,写到让人惊鸿一瞥;做“建筑”,做到令人叹为观止;为人妻为人母,相夫教子,把女人做到极致。在李庄的五年时光,她为两个孩子缝补衣服袜子,为自己渐成空洞的病肺煎药熬汤;躺在病床上写诗写小说,为营造学社的经费操心;与梁思成一起编校《中国建筑史》,协助丈夫编着英文注释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注定是人中之人,或者说是人群中的焦点。她被女人环绕着。更多时候是被男人环绕着。但她始终不会在这条情爱构筑的无尽的迷宫廊道中迷路。进得去出得来,这就是“太太客厅”的主人林徽因。也只有林徽因才有这样的心气和定力,不为某一处风景流连忘返。对徐志摩如此,对金岳霖也是如此。她知道,人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虚景,一个是实境。徐志摩们的世界虽然有趣且浪漫,但却似海市蜃楼般虚幻。是炫人眼目的焰火。徐诗人的出场,充其量只是夹在林徽因这本书中的一枚精美的书签。是徐诗人把林小姐领进诗歌王国,并渴望共同创作一首“秦晋”好诗,而最终徐只成了林诗中韵脚最好的那一句。
毕竟是至好亲朋,人前人后林徽因偶尔也会把这句诗低吟浅唱一番。别样的韵脚总有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对林徽因,徐志摩是她的影子,随着光线的强弱,变浓变淡,变深变浅;对徐志摩,林徽因是一缕青烟,袅娜娉婷点缀着他的天空。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情诗?祝生诗?
多少穿凿附会,多少悬疑猜忌,留下的只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人间的散文10:命里不知花香浓
文/孤子游侠
人间四月天,正是花开的好时节。
前几日,我在去工厂的路上,在距离大门不远的拐弯处,无意间看到马路的围墙那儿有一大团的红色,走近才知道,是一树的花开。围墙是一个家具厂的,墙体早已被时光斑驳得掉了一地的灰,很多地方爬满了尘土和青苔。墙里面种着一排幽绿高大的树,这些花儿是伸过墙头的一棵树结出的,在一片灰青的天地里兀自现出这么一大团鲜艳的色彩,已是十分耀眼的了。
我轻轻摘下一朵花,只见三片鲜红的花瓣围成一圈,像蝴蝶羽翼那样薄,那样滑,又像聘婷的舞女的裙一样轻盈阿罗。花瓣把几柱细细的黄色花蕊捧在正中央,像年轻的父母把初生的婴儿捧在手心般欣喜动人。
花儿从我的鼻尖划过时,一股淡淡的清香从面前掠过。站在花树下,一簇簇、一团团、一拥拥的花儿在风中摇曳着美丽的身姿,翩翩起舞,把香味抖落到我的身旁。说实话,这花香远不及桂花、栀子花的那般浓厚,可在这荒芜的工业园区内能有这般风景,在我看来已经是上天的恩赐,这花香不算浓,但就像烈酒一样,已经把我熏醉了。
我太孤陋寡闻了,看着眼前这么美丽的花朵儿,竟叫不出它的名字。我回过头来,只有我一人沐浴在这花海里,便走到路上,问了几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花开在哪,更别说认出花的身份了。他们只是迈着大步子,匆匆地赶往工厂,完全无加理会这大好的春光,更确切的说,是他们完全没有感觉到鲜花盛开的春天就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前方。
下午下班,我在满身尘土的工人的拥挤和推搡中挪出了厂门,走到半道忽然记起有东西落在了办公室里,就折身返回工厂。
走到工厂大门口时,眼前的一幕景象把我惊呆了!
通往工厂大门的道路两旁,围墙脚下的水泥地面,还有工厂大门旁的空地上,工人一个挨一个地席地而坐,或靠在树上,或靠在墙上,或背靠着背,我一下子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人。他们身上的工作服就像旁边的围墙一样,沾满了油漆、灰土,很多人的脸上还有一条汗水淌过的黑痕,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潇洒的围坐在一起,吃着盒饭,举杯共饮。我知道,这些工人是厂里赶任务安排留下来加班的,他们都在拼命的咀嚼时光,想利用吃饭时间好好休息一下。
古铜色的脸,杂草般的发丝,疲惫的神情……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父母。
父母以前在老家种地收粮,整天都愁着怎样给姐姐和我凑齐学费。等姐姐和我上学了,他们又愁着何时能盖上一个小小的新砖瓦房,不再让一家人住在墙壁撕裂的老房里而提心吊胆。
父母去河里捉鱼卖,去沟里钓虾卖,去荒地挖野菜卖……可贫穷的日子总是紧紧地缠着他们不放,不管他们如何努力,那些珍藏在心底的美好光景始终只是一个遥远的虚幻的梦。
后来,迫于生计,父亲外出做了一名工人。他每天辛苦地埋头工作,尽管无人问津,却依旧早出晚归,跑遍了山川大地,饮尽了雨露风霜,还因几次事故陆续断了几根手指,可父亲还是像一头牛一样,来来回回地在生活的土地上耕耘,永无停息。母亲心疼父亲,为了方便照顾他,便也跟着父亲去了城市流浪。姐姐不久也辍学去外地打工,留下我一人在家乡,流浪。
幸运的是,我上大学去了父母所在的城市,周末时也能聚一聚。那时,我说带他们去公园或者风景区去看看,看看那连绵的树,看看那灿烂的山花,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花花草草有个么看头,看了也不能饱肚子,净花冤枉钱,瞎耽误工夫。说完,他们就像往常一样,拿着工具就上工地去干活,直到做好的饭菜凉透了他们才回家。
有了曾经,也就有了未来。这一群工人是在重演我父辈的那些故事,那些苦难的经历在我面前又生了一个轮回,我对他们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他们就像我的父辈,像我的兄弟姐妹。我也为他们的命运感到同情,也许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生命里从不曾知晓花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味道,也从未看见开放在人间四月的花朵是怎样的热烈烂漫。
如今的我已经踏出了大学的校门,也许我不用再经历父辈们那般辛酸的岁月,可当我回首痴望那些泛黄的旧时光时,我依然会清晰的看到历史的车轮碾过生活时留下的深深辙痕,它像一块巨石一样横亘在我生命的河流中,让我无论何时都不敢忘却那一份份沉重的爱。
当我拿了东西,再次走出工厂大门的时候,我的那些不是亲人切似亲人的兄弟姐妹们,依旧坐守在原地,等待着生活向他们发出的快跑的枪令声。
春风中,花儿依旧颤抖着身躯,笑得灿烂,我心里无言的惊叹并默默祈祷着:愿有朝一日,和煦的春风会拂遍祖国的山河大地,烂漫的花朵会飘香每一个人的心窝。
人间的散文11:早起看人间
文/罗兰
如果你觉得现代生活太浮华,商业社会的人太不诚实,都市生活太烦嚣,空气太污浊,生活太需要钱了,我劝你看看7点钟以前的台北市。最好是从5点多钟就开始看。
早起的人们真多,他们都是起来做运动的。有人穿着简便的运动装,有人穿着普通的家常服,有快步走的,有漫步跑的,有跳上风舞的,有打太极拳的,也有打羽毛球和做柔软体操的。男人们轻轻便便,女人们不施脂粉,大家都一律是本来面目,没有考究的发型、名牌的化妆品、来路货的时装和昂贵的珠宝;没有人希望自己在穿戴打扮上与众不同,人间忽然显出了可喜的朴实与诚恳。亿万富翁和薪水阶级一样的是一袭便装,不带任何“零件”,大家同样地勇于生活,健康进取。说明了大家对人生目标的正确———不再觉得金钱、外表与物质享用是最重要的了。健康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才最重要。
这一个转变,是社会最可喜的进步。
过去有段时间,柔靡的风气,奢侈的习惯,吃喝享乐的时尚,向拥有多少种名贵香水、多少件巴黎时装的女歌星看齐的心态,正在逐步地消失。大家忽然明白,钱的用途和身价是有限度的了。
有多少钱才算多呢?
拥有亿万财产的人,真的“拥有”了“几亿”吗?还是为实际了几亿的债务而寝食不安呢?
钱的追求带给人类的是收获的快乐,还是患得患失而导致的高血压与脑中风呢?
当你不健康的时候,钱有什么用呢?
当一个社会没有更进一步的理想,而只有许多钱的时候,又如何避免仅止于是个“暴发户”呢?
金钱与物欲是个无底洞,越追越无止境,终于掉入深渊,唯有知道在金钱之外,建立清朗单纯而健康的生活,才能享受到金钱之福,而不致使自己变成金钱之奴。
早上7点以前的台北市,是个朴实无华的地方。宽阔的林荫道,都是朴实无华的人。大家以真面目相见,不会觉得某人比某人“高级。”
这一番人生态度的改变,是整个社会的福音。把阴柔换上了阳刚,国民有了齐步堂堂的朝气,恢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统的美德——崇实务本,不尚浮华。
传统的中国人是看不起浮华的,他们宁做“老旧家”,不做“暴发户”,传统的中国有钱人,越是有钱,越是朴素,这样才会受人尊重。
“乍穿花鞋高抬脚”,是当年的一句俏皮话,形容暴发户的浅薄相。“炫耀”正是由于见识浅薄所致。当一个人久已“穿惯了花鞋”,自然就不再觉得有双花鞋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而不屑去炫耀了。
有了财富之后,第二步是培养深度。
有了深度的人们,自然就会朴实。
朴实对富有的人们来说,是教育程度所造成。
相形之下,你自然明白,为什么身上挂的珠宝越多的人,程度越浅。
相形之下,你也自然明白,为什么总是那些程度浅的人会无缘无故地去美容和整形。
人间的散文12:每一场秋,都是人间美好
文/雪儿
又到了秋水白鹭时节。
秋水白鹭。在夏里想一想都会让身心有着不尽的清凉和美意,仿佛看到了秋时水畔飞出的翩翩白羽,这意境,清冽,飘逸,纯粹又深邃。那种美意就像是裙摆上开出一朵一朵小雪花,只轻轻一吹,一抹清凉便逶迤了十里长堤。
刚入了秋的秋,比夏天还要夏天。向晚的天里,燥热的空气携裹着秋蝉的热烈考验着人们的耐心,我用我的姿态接纳它。日子怎样来,我就怎样爱。看云,听雨,闻香,迎风,都是在一念之间。做一个有心人,岁月便许你遇见和喜欢。
我持续热爱着夏一样的秋。一个人要有与生活周旋的能力才能感知自己的魅力。我不否认,与生活的周旋,这是一场另类的相爱相杀,在这场相爱相杀里,只觉得身心的消耗让人加倍的热爱生活和爱护自己。明亮和颓败我们总是要去经历一些。还好,毕竟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经历,可以来淬炼自己的精神领域。
处暑后,几场雨把八月抬进了秋。不出例外的还是以雨的出场做为夏的终结,此时的天才真真的和夏互不纠缠。空气清凉,虫鸣轻柔,让人初初感受了一下秋意。秋空万里的秋,开始转凉,花儿渐次退场,树叶慢慢给自己染色,一切都暗合着秋色走去。
??这时候的秋是迷人的,空气中滋生着清爽的气息,不仅风是凉爽的,云也像盛开的白玉兰一样好看,大朵大朵的聚集在一起飘移,增加着天空的流动感,是那样朝气和磅礴。当仰头看到的那一刻,瞬间便抹去心中经了一夏的燥热。
秋,正一点一点的调整自己。就是这样了。秋总归要有秋的样子,夜晚,不再紧扣窗,推开,任凉风过耳,或品茶,或读书,或发呆,都好,只管被风吹抚着。想来这世间的遇见皆为有情人而来,一如,这一抹晚风,就这么轻轻拂过,清凉又私密,暗合我心。真是美。
有人说:享受什么样的生活,就要具备什么样的能量。在光阴里做一个单纯的人,不要索取一些复杂而又遥远的东西。人无需执念太多。多了就是超乎我们的承受。我们能承受的是一些既简单却不失动人之处的。如粮食,阳光,空气,文字,花香和一场饱饱的睡眠。这些都是小众的,可是却是最最贴着地气,生活中处处不可或缺的。
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不愿去取悦任何人。只想更近的靠近自己想要的简单幸福和开心。开心和幸福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开心和幸福都是自己的事,日子,越发是过给自己的,简单到一饭一蔬,一草一木,那种喜悦和安暖足够让我满足。多好呀,爱生活的人,用心的把一份小美好放在里面,你就会懂得和感恩。
是秋了,拿起书不再浮躁不定,翻了两页心很快安静下来。关于写?字,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没什么遗憾的。不写字的时候从他人的文字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安然和清凉。以至于在行走的路上不会丢失自己。
对于文字,不再傻傻的像个小姑娘一样一成不变的执着着。其实,文字给予一个人的不再是外表的炫耀和绽放,更多的是内心的随遇而安和柔软。我知道,无论做什么,应持之以恒。只是,适当的放一下下,在某个时期,某个时段,给心灵放个假,去做想做的事,去见想见的人,触碰一下这些能带给自己有温度,有喜悦的,好像比那些滋生给自己负累的压力更重要。
年龄长了几岁,光阴在变,心性也在变,越来越知道内心所向,所需,所喜。接纳内心的这种转变,坦诚的面对,我相信在留给自己记忆里的美和真的同时,亦会加持自己内心的明亮和蓬勃。
忽的就落下了雨,有雨时分,突然就增加了几分孤寂,就连先前听到的蝉鸣此刻也不知所踪。一个人的时候,外面的蝉声四起,它是最好的陪伴,在听的时候,光阴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就是这样,在的时候你忽略了,当不在的时候,又忽然想念。或许,这是我这个秋听到的最后的蝉鸣。在落雨的天,它消失的恰是时宜,真真应了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是不知在下年,哪个城市,那个地点,会听到第一声蝉鸣。
我站在窗前听秋雨,突然怀念起夏天来,为什么夏天刚结束就开始怀念了呢?大概稍纵即逝的总是最好的光阴。
隔窗听雨,是一件美妙的事,不与谁说话,只是就这么静静的听着。心跳和着雨的节拍,就这样轻轻地合着,像是和谁默默地相爱着,这样想想都觉得美。懂得的懂了,这一刻就有了意义。
懂的人懂你。
我想,这是我的小确辛,也是我的长情。就像这秋,也是长情的,好长,好长。
人间的散文13:从诗中来,到画里去
文/爱你很温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开花的时间也会不同。人们习惯把三月看作春天的开始,不过,那是在南方。到了北方,四月才是百花灿烂的季节。
四月,喜欢看一种花,桃花。“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诗人李白的诗句。说起桃花我总想起“人面桃花”、“桃花流水”、“葬花”等词。也许是因为桃花的美丽和大众化吧,使得它总与一些历史典故结合起来,给人带来几多的遐思。
四月,想起一个人,月柔如水。一个花一样的女子。谈文字的时候,我喜欢叫她月柔,她的诗里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柔情。聊生活的时候,我称她为如水,水一样的细腻,水一样的温柔。我从来没有称呼过她的全称,这样的女子占一小半就行了,绝不可以完全的拥有,哪怕只是一个名字。
四月里有两个节气。一个是清明,令人慎终追远的日子;一个是谷雨,雨生百谷,充满着奉献的日子。谷雨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人们常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严格意义上来讲,四月里清明到谷雨这一段时间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春天。她就出生在这个和百花同时绽放的季节。
也许正因为她出生在四月吧,她的人总是给我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也许是她生在春天吧,她的诗总给人一种唯美浪漫的向往。月柔的诗,总是含着一股缠绕的柔情,读着她的诗词,让人总是沉醉在春风微醺里。我总选择在心情烦躁时,读她的诗文。能给人一种安静,能令人理智。
常喜欢说一句话,“言由心生,文如其人”.我读诗全凭感觉,喜欢去品味诗的意境,去揣摩作者的心态。月柔的诗,用词全是平常的常用字,没有任何生僻卖弄的成份在里面,这也反映了她的文学修养的深厚。也许是读的用心,也许是引发了共鸣,总能从里面找到一些自以为是的缺憾。不论是作文方面的,还是做人方面的,总是毫不顾忌的提出来。而她无论我说的对与不对,总是虚心的接收。这份胸怀是包括我在内,大部分自诩为文人之流的人不能相比的!
由于爱好的关系,我看过许多的文章。有的文质朴,有的文绚丽,有的文灵动;有的文带着旋律美,有的文带着缺憾美,有的文带着意境美。月柔的文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失落,无论是豪迈的开篇,还是旖旎的结尾,最后总会给人留下一丝失落在心里。让我读了之后,有一种奋笔疾书的冲动。我的好多文章,都是看了这样类型的文章写成的。
读她的文多了,对她的了解也就多了。这个为爱活着的女子,绝对符合大家对贤妻良母的评选标准。为了丈夫的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职业,为了孩子的未来,她放弃了自己的现在。闲暇之余,诗词歌赋成为自己的兴趣,音乐美图成了自己的爱好。进入她的空间,一种走入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就好像突然进入了四月那个繁花似锦的季节。
无论是作文还是做图,月柔都会用百分之百专心投入其中。一篇文可以不厌其烦的修改,一幅图可以精益求精的调整。她的图总是美景、美女、美乐、美文,四美俱全。我曾戏称她是个好“色”之徒,她也不否认,而且还引以为傲。这是一个生活在诗里的女子,这是一个走入画卷的女子。四月里的某一天,我想起了她。
如果把我的岁月当成一个书橱,四月就是一本书,书里有关于写她的诗。如果把她的人生当成一幅画,现在正是最后上色的阶段。相信这幅画里会有瑰丽的风景,我希望画中有一枝桃花是为我画的。
假如有一天,生命走到了尽头,掩卷沉思,我的回忆里会有一个女子,一个从四月走来的女子!一个从诗里走来,到画里去的女子……
人间的散文14:人间四月天
文/金惠
人间四月芳菲尽,岁月流逝,奔波的脚步依然匆匆,春日的绚烂依旧。此时此刻,心和小区的风景醉在一起。春日的时刻,满眼的绿意,有许多的梦里花落。踏着春天的步伐,任一缕淡淡的香醇和着无限的绿意,缠绕在指尖和心间,我带着恬静的心,看红花绿叶,听春风吟诗。如你是春日里一棵桃树,我愿做枝头那朵鲜艳的桃花,为你增添春日的艳丽。
花雨纷飞的的四月天,柔风细雨在花间摇曳,在柳条上起舞。看桃花、樱花、杏花在落英缤纷,因花落而伤感万千。看自己刚刚购买的书籍《你是那人间四月天》,因文字而感动不已。《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收录了林徽因文学作品的经典代表作,例如小说代表作《九十九度中》、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此外,这本书还精心收录了林徽因的书信,在这些写给亲友的书信中,我们能看到一代才女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有的文字甚至有掩饰不住她当时的急切和冲动,但是正是这些在隐忍过后,仍飞溅出来的情感的火花,留给我们最真实的林徽因。翻开这本书,让我们找到久违的感动,让我们重温那段唯美的时光!
在这个四月的天气里,阅读林徽因的这本书,思绪万千。林徽因的孤傲、轻灵,让我缱绻流连书中。这个名字,早已绝唱成那个时代美丽的音符,成为西子湖边上一抹镂空的剪影。她是那个时代上空的临水照花人,她不仅仅拥有智慧、美丽、优雅,还收获了事业、爱情与友情。才子诗人徐志摩与她纠结一生的美丽与哀愁,留下了些许的遗憾。才貌双全的梁思成,最终与她比翼双飞,成就“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佳话。正如金岳霖的总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也让她成为四月的一个象征,让四月在灿烂的鲜花中充满着浓浓的诗意。
人间四月天,窗子外面的还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日子还是如此的简单,快乐。平平淡淡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有着生活的繁琐,也漾着幸福的温软细语,如咖啡和伴侣一起在杯子里融合,细细品味,浅饮轻醉。想到婚姻也如咖啡,调配好了,甜甜蜜蜜,调配不好,苦苦涩涩。如生活,酸甜皆有可能。但唯有平淡才是真、平淡才能持久。涩涩甜甜的日子,因为有了你,便有了如咖啡的香醇,涩涩地,却一直让人回味、留恋,所以,你是我的希望,是我的每一个四月天。四月的日子可以飘走,但爱却始终在心底,在那一份生活里,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些许的浪漫,增添爱和温暖。
人间的散文15:人间草木深
文/潘玉毅
一草一木一人,合起来是个“茶”字。茶之为物,雅俗咸宜。说茶是俗物,是因为人们所谓的“开门七件事”里就有它,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还排在最末一位;说茶是雅物,是因为在研究制茶、饮茶的人眼里,烹什么茶,用什么水,装何种器皿,需多少火候,统统都有讲究。
古代的文人雅士甚至因为对茶的见解不同,常常两三个人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珍藏的好茶和好水,烹水沏茶,以分高下,是谓“斗茶道”,也称“茗战”。这个“茗战”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大抵是通过比赛茶面汤花和品尝赏鉴茶汤以定优劣。据《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时,便曾输于梅妃,且输得甚是心服。由此可见,以茗为战,倒不失为雅事一件。
与茶相比,酒的受众或许还要广一些。然而,我们从来只听说有茶艺、茶道,却从没听说有酒艺、酒道的。不过这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宋人朱肱著的《北山酒经》,专门介绍酿酒的工艺,“茶圣”陆羽也为茶写了一本专著,叫《茶经》。开篇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这种盛产于南方的嘉木上采摘下来的叶子,常被当作贡品进献给皇帝,后来更与瓷器、丝绸一道走上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销往海内外。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茶叶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南方人民对于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在中国,茶是待客之道。俗话说,客来敬茶。无论你贫居深山无人问还是富在深山有远亲,既然来到我家做客,便先坐下喝杯茶——这是大多数家庭的待客之道。数千年来,中国人更是早已将“茶余饭后邀故友”当成一种习惯。陆游就曾在诗里写道:“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斟茶的时候,放茶叶有讲究,茶叶不能放太多,多了,味道苦,也不能太少,少了,便无味;倒水也有讲究,太浅了不行,显得小气,太满了也不行,端着烫手。最好是七分满,因为“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就算再怎么不健谈的两个人,有茶在手,也能从心窝子里掏出许多的话来。聊着聊着,客人杯中的茶快空了或凉了,主人家就会主动帮着添续——续茶也是有讲究的,要把茶杯从客人手里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杯子拿在手中。
乡下人不懂茶,香茗和粗茶,在我们吃来都是一样味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茶的喜爱。我曾在一个介绍家乡和家乡人的稿子里写道:“村民们最缺不得的一样东西就是茶。不管出远门还是去隔壁邻居家串个门,必要在杯子里装满了茶水才觉得安心。若是杯子离了手,便像厨师没了锅铲,剃头匠没有了剃刀,天地虽大,做事好像没有保障了。”
与喝茶相比,我更喜欢在某处茶室中看到的一副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闲时,我喝茶,也写文章。本来这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偏偏写文章的“写”字在我们这边的方言里念作“xia”,与“呷”同音。于是,不知不觉间,写文章也成了一件妙事、趣事,笔在纸上游走,如呷一口茶,慢慢地落入了喉咙里,回味悠长。
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一杯茶在手,人世间的纷繁杂乱和离愁别绪都被抛一边去了,剩下的只是这一室缭绕的安宁和草木间回荡的浓香和余韵,堪称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