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散文

请欣赏家乡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家乡的散文1:家乡的小河

文/唐靖翔

我的家乡丽江,具有“高原江南”的美称,这里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有一条明净的小河,像一匹美丽的蓝缎,终年不息,缓缓流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城内水陆交错、路转水回,有了这一条流淌不息,汨汨有声的小河,让家乡的四季变得花草繁茂,岁月静好。

初春,落了几场春雨,山峦润了,水丰盈了,那汨汨流动的溪水,愈发湍急秀丽起来。小河两岸,一排排垂柳长出嫩绿的枝芽,枝条伸进小河里,好似在跟小河亲切地握手,微风吹过,水面上荡起一道道波纹,映在水里的青山绿树,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像调皮的鱼儿在游动。古城里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地背着书包向学校奔去。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服,小河水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初春的小河像一面镜子,映出眉清目秀的人们,你来我往,一片繁忙。

或许有了水,丽江的春天充满了生命的奥秘,春来春又去,万物的轮回也如同流水一般,在静默地流动着生生不息。

盛夏,一个愉快的季节。波光粼粼的河水,诱得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女孩三三两两地坐在河边用脚拍打着水面,宁静的河水泛起微波,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就像铺满了碎金。男孩像泥鳅一样在河里穿梭往来,河面上溅出朵朵雪白的浪花,嬉笑声、打闹声传遍古城的每个角落。盛夏的小河哗哗地流着,恰似一曲优美的交响曲。此时,泡一壶普洱茶,在雪山下小坐,悠悠往事,又在玉兰花下催醒。

金秋,天气渐渐清凉了,小河里的水一天比一天少了,越来越清澈。河边几片黄叶“沙沙”地翻着跟头,在秋风中翩翩起舞,像一群黄蝴蝶在匆匆忙忙赶回家。妇女们提着洗好的菜笑着说着地归来,小孩们哼着小曲回来了,口袋里塞满了酸甜之极的果子。男人们推着载满稻谷的车子匆匆忙忙往家赶。秋天的小河静静地注视着人们,缓缓流淌着,驼铃声从远处传来,虚虚实实,影影绰绰,好像一场梦。

冬日,高大的梧桐树已经脱下它那翠绿色衣裳。青青的小草,变得一片枯黄。各种好看的花朵都不见了,只剩下摇曳的细茎。河里已经没有多少水,失去了它往日的欢声笑语,细声细气地像个文静的小姑娘。一群小鱼不嫌水冷,仍游得摇头摆尾,悠闲自得。河边,孩子们不畏严寒,一张张小脸通红趴在河边用小网捞冰、捉鱼,在欢快地奔跑,一旁老人们正在享受冬日的阳光,街上男人和女人们正忙碌制办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满城洋溢着一种幸福、和谐、新春的气息。冬天的小河,载满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缓缓流向远方。冬季的丽江,消褪了炙热的喧哗。有一棵老树,树根盘枝交错,周围砌了花坛,花坛上有一些纳西族的老人。他们神情笃定地坐着,犹如打禅做功。岁月的利刃在他们身上幻化无形,如雨落泥,润了土壤,白了花发。

正是有了这一条清澈的小河,家乡的山更清水更秀,滋润着的土地更加肥沃。故乡的小河,清澈的小河,静谧的小河,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桃花源”。

家乡的散文2:冬日暖阳

文/木之四季

家乡的冬天是阴冷,潮湿的。天冷我可以接受,但阴冷潮湿的天气我却很难忍受。我讨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感觉,出去一趟都不方便。冬天的雨,不是下着的,而是飘着的,像雾一样,一飘就是好几个月。家乡人耐不住了,都骂称为“这鬼天气”!无论什么时候往窗外看,天空都是灰蒙蒙的,别说阳光,连天都没瞥着。

在我们那里,冬天的活动也无非两样。女人的话,就喜欢几个好姐妹聚在家里,一边在厨房烤火,一边扯各种八卦;男人的话,一般聚在村头小卖部等公共场合,打打牌,摇摇色子等。像我这样的宅男,一般就是窝在被窝里。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它时间几乎都在床上。当别人问起我妈我在家干嘛,她就笑说,“那小子在家冬眠呢”!

俗话说“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再阴霾的天气,也总有会放晴的时候。当天上的乌云哭够,哭累了的时候,阳光就会偷跑出来。

冬日的暖阳,不似春天那般明媚,不似夏天那般炎热,也不似秋天那般死气沉沉。冬日的暖阳,是宁静温柔的,像淑女的手一样,很轻,但那轻柔之中蕴有无限温情。她轻轻地降落在你身上,刚开始你甚至都不会发觉。等你慢慢感觉到身上的温暖,发觉脚下淡淡的影子时,你才会觉察到她的存在。

每到出太阳的日子,我都会从被窝的坟墓中爬出来。兴奋得就像一只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冲破了蛹,重见了光明的蛾子。我会搬出一张扶手椅放在院子里,静静躺在阳光下,晒他个一整天的太阳。不闲谈,不喝茶,不看书;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就这样静静地躺在阳光下,尽情地享受阳光的温暖。有时我会张着朦胧的眼睛,望着同样朦胧的天空。阳光并不刺眼,它模糊的轮廓隐藏在天空背后,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砂纸一样。有时我会在太阳底下不知不觉中睡去。冬天的阳光暖暖的,怎么晒也不会热,就像躺在母亲的怀里一样。

天气稍转好一点,天空比较放晴,没有那么阴冷的时候,可以选择出去散散步。这时候大街上会有很多人,路边摆摊的小贩都到处都是。

冬天的街道上,虽然人多,但并不吵吵闹闹,挤挤攘攘。人们迈着悠闲的步子,走在阳光下,走在大街上,话语声都很轻柔。平时大声吆喝的小贩,也不再做激情演讲,他们只顾边晒着暖阳,边和傍边摆摊的朋友聊天。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人们放下了担子,放下了学习工作,放下了一切压力。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散散步,逛逛街,聊聊天。尽情地去享受生活,享受阳光。

家乡的散文3:家乡的橘树

文/龙千

我的家乡物产丰富,是个富饶的地方。有大米、有玉米、有花生、有辣椒、有西瓜、有甘蔗等,可我最喜欢的是橘子。

春天,橘树发出点点小芽,嫩嫩的、黄黄的,过不了几天小芽就长大了。渐渐地橘树长出了花骨朵了,在绿叶丛中开出朵朵白白的小花,可香了,吸引来了一群群小蜜蜂和小蝴蝶。橘园散发出阵阵香味,走过路过的人们都要在这里停留片刻。

夏天,树叶长得密密层层,油亮亮的,就像抹过黑油一样。小花结出了一个个绿油油的小橘子,像一颗颗绿玻珠,又像一颗颗绿玛瑙。橘叶是绿色的,小橘子也是绿色的,你不仔细地看,还以为没有结出小橘子呢?这是不是很有趣呢!

秋天,小橘子渐渐地长大了,由绿色变成了黄色,再过些日子又变成了橘红色,一个个红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可爱极了。橘子的味道有酸甜的,有蜜甜的,我最爱吃蜜甜的。橘子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采摘呢,一筐筐黄澄澄的橘子被装到大卡车上,运到城里,可受人们的欢迎了。

冬天,橘子摘完了,一部分叶子落了,我和爸爸一起扛着铁锹,拿着扫把,把叶子扫到树下,用铁锹铲土埋起来,让它腐烂变成有机肥,把营养输送给树干,为来年丰收做好准备。

我爱家乡的橘树。

家乡的散文4:我的家乡

文/夏可一

我家住在“中国吴歌之乡”——张家港市凤凰镇,这里不仅是山歌的摇篮,而且也是桃花的故乡。

我的家乡最着名的是恬庄古街。听老人们说,这里旧时商业发达,街道河塘纵横,独具特色。在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街两旁,古老的过街楼、名人故居错落有致。小街上还不时传来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生意人的吆喝声。夜幕初垂,明月东升,人们就将门口的灯笼点亮,灯光点缀着古街,古街倒映在灯光中,粉墙黛瓦,淳朴的民风,处处充满了古韵。

临近古街的是204国道,这是重要的交通纽带。满载货物的车辆来回穿梭,在车来车往中,张家港越来越发达了。

我的家乡真是一座又古老又现代的小镇。欢迎大家来我家乡做客!热情好客的恬庄人一定会为你捧上一杯清香扑鼻的凤凰山绿茶的!

家乡的散文5:槐花寄情

文/陈大良

槐树,在我的家乡宿州叫洋槐树。在树木的大家族里,洋槐树算不上名贵的树,槐花也称不上名贵的花,然而,它在我的心中,却有着其他花木不可替代的地位。每到春末,槐树那一树的白花,除了给人们带来幽幽的清香外,它还能在人们缺少粮食时果腹充饥度过灾荒。

槐树开花的季节,正值庄稼人青黄不接的时候。对于春荒缺粮的农人来说,槐花可谓是雪中送炭。1960年春,我家乡闹饥荒,各种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上面下拨的回销粮尚未到村,正在这时,祖母想到了我家屋后面那几棵洋槐树和那开得特别耀眼的一嘟噜一串的洋槐花,嘱咐我们采摘。爬树是山村孩子的强项,我也不例外,于是我带着竹竿钢钗之类的工具便蹭蹭上了树,奶奶在树下捡拾我捋下的洋槐花。没过多久,我们便满载而归。回到家,奶奶把槐花用开水烫后挤干水分,放入食盐,拌后食用,经过加工的槐花,既美味又充饥。奶奶对做槐花食品很有研究,她还把槐花掺入豆饼在锅里爆炒做成一道菜,好吃又经饿。就这样,我们度过了春荒,盼到了午季小麦收割,新粮入仓。

1976年,我从部队转业来到合肥,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需为吃粮发愁,可每年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总是和母亲一起去郊外采撷一些槐花为饭桌增加一道花色。那时我住在东门三里街,不远的飞机场周围有许多高大的洋槐树,我和母亲来到树下,我全然不顾树枝上的尖刺,爬上树用钩子钩住开花最多的树枝,将一串串白里透着红丝的槐花采下来,一会就装满了两条口袋。回家后用开水一烫,既可凉拌鲜吃,也可晒干做包子馅。有时还送给邻里尝鲜。小小槐花既让我亲近了自然,尝到了新鲜美味又和睦了邻居,真是一举多得、意味悠长。

今年又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依照惯例,我来到了住地附近的环城公园,又采上一篮子槐花回家加工入食,还给三岁的外孙福福讲述槐花的故事。小孩子似懂非懂,一边把槐花放在鼻子处闻香,一边把槐花往嘴里送。我忙着从他手中夺过槐花,告诉他槐花不能生吃,并说等一会外公给你做一道好吃的槐花菜。小家伙听罢,嚷着:我要吃槐花菜喽,我要吃槐花菜了,边嚷边催我,快呀,外公,外公,快呀!我看着小家伙急切的样子,再想想荒年时在农村把槐花当饭吃的情景,心里五味杂陈,是喜是忧有点说不清楚。

家乡的散文6:乡情

文/何思明

家乡在我眼中陌生又熟悉,已经多少年没回去,连我自己也不记得了。夏天,我走在了回乡的路上。

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看向天边,那沉淀着玫瑰红的云朵儿,在那里闪耀着。托腮看着飞逝而过的田地、农民、房屋,脑海中似乎涌出了许多幅淡淡的画面。到家时已是晚上,正巧姑姑家在小吃街附近,我一下车只觉得一阵刺眼。各种各样的灯在闪耀,路边、店里到处人头攒动。夜深了,躺在床上,吆喝声在耳边萦绕,听街上渐渐逝去的呼喊,不知为何,心忽然怪别扭的往下一沉。

次日清晨,我走进姑姑家的庭院,院里有一处荷花池。荷花粉中荡漾着嫩嫩的浅白,花瓣儿微微张开,羞怯地迎接阳光的呵护。池面上的荷叶忽摇了一下,一条金黄色的小鱼儿吐着泡泡望着我,一缕阳光无痕地划过水面,泛起了丝丝浅浅的波澜。闭了眼,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个日子。炙热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凌乱地照射在地面上,微风袭来,混着淡雅的清香,心仿佛在香味中沉醉。然而,如今看着院内仅存的荷花池,听着院外嘈杂的声响,一种莫名的情愫在风中弥漫。

午间时分,我走上了儿时玩耍的仙鹤桥。迎着风,任由发丝胡乱飘扬,水面上波光粼粼。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个个都是行色匆匆,谁也没有理睬过谁。仙鹤桥呀仙鹤桥,在你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忽想起儿时的我奔跑在桥上,笑声和着水声传得很远。四周是携手跳舞的人们,爽朗的笑声在桥上环绕。听流水哗哗的响声,看星星明亮的闪耀,嗅着属于家乡的特有的恬静与舒适,心儿仿佛插上了翅膀,翱翔在蓝天上。而如今的家乡在千篇一律的都市中成长,高楼大厦悄然耸立。不知何时,那种独特的安宁已悄然离去。置身于城市的喧嚣中,我竟找不到我心中的那一方净土。泪水,默默地从眼角滑落。

天,渐渐暗了。天边的云彩变幻着,像打翻了的调色盘,涂满了天,点缀着这片黄昏,渲染着我的心。儿时的家乡已变了样,留下的只有一份深深的遗憾。遗憾为何家乡已不再拥有以前夜晚月明星稀,和着蟋蟀声看月亮的闲适;遗憾家乡为何已不再拥有以前漫山遍野开花的盛况;遗憾家乡为何已不再拥有以前携手在月光下共舞的浪漫与温馨。

带着一份遗憾,我在风中离开。无论日子流失得多么快,儿时家乡那山清水秀的模样依旧会印在我的脑海里;无论我身在何方,无论家乡怎样变化,它依然是我心中的净土,依然是我眼里最纯净的那一抹色彩。因为你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你承载着我儿时稚嫩的梦。就算我身在异国他乡,你的目光依然会追寻着我的身影,因为,我们在冥冥之中有着一份深深的羁绊,那是因为我对你有着浓浓的依恋,这种依恋有一个名字叫乡情。

家乡的散文7:家乡的豆渣饼

文/彭明志

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年糕,家乡却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我们称为"豆渣饼"的粗犷式糕点。一般的家乡美味菜,节庆时都会出现在餐桌上,只有豆渣饼“逢年”才有,有什么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除夕前的某个晚上,家中的厨房都会上演一出制作豆渣饼的合奏,这样的分工已经持续很多年。

也有人把这种饼叫做“豆煎饼”,这个没能考证,但无论是“渣”还是“煎”,饼里面终究是没有“豆”的成分,所以说这是个令人费解的名字。豆渣饼以红薯和米粉为主料,现在也掺入一些糯米粉。我又在想,为什么家乡的美味诸如蛋糕、粉丝、拓皮,都是以红薯这种曾经被认为低等的食物为主料?我实在感慨于劳动人民对于追求美食过程中的智慧。

制作豆渣饼要精选没有坏点的红薯为原料,否则不卫生更影响口感。把红薯清洗干净再削皮,放入一口大锅中煮熟。煮得烂软最好,拿出来倒进盆中,这木盆子也得够大,再用特制的木棍把红薯搅成红薯泥。这用来搅拌的木棍叫“擂锤”,前大后小,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象它是件多么威武的造食利器,这种物件在我长大后便见得少。红薯在雷锤的重力势能下,在制作者的反复敲打下,成了一团黄色泥巴,但比泥巴多了浓郁的粗粮香味。这时候就把面粉、辣椒、盐等佐料放进去,再不断搅拌,直到各种原料混为一体。红薯泥和制得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干则不宜成型,湿则黏手粘锅,水和粉的比列全凭制作者的经验。红薯泥和各种原料的混合物被拍打成一个个扁平的饼,大概手掌大,但比手掌厚实。稻谷黄的厚饼一个个躺在大锅蒸架的纱布上,锅下的柴火已蓄势待命。盖上锅后添柴,只有大火才能产生足够的热力,渗透到淀粉深处。比蒸包子的时间略久,拨开水雾,一个个熟得发亮的豆渣饼展现在眼前。这是总忍不住拿出来一个,虽然烫手,但热乎乎的饼总好吃。豆渣饼一次制作几十个,在冬天不易变质,一般用油煎热后吃。

一位同乡的阿姨说:“小时候去拜年,人家都会泡橘饼片糖水,再摆上豆渣饼,”豆渣饼席上是一道菜,席下是用来招待亲友的零食。昨日与网友王德福聊天,虽然她也已是不惑之年,儿时却也是十足的“好吃佬”,讲到童年时的美味,她总记忆犹新。我问她家那边是否有“豆渣饼”的东西,她说有。我很高兴,因为在湘乡,不仅地方方言在乡镇之间存在差异,有时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德福与我家相距甚远,居然也有这“豆渣饼”,“把红薯渣用手团成一团,再往墙上一贴,就成了一个饼”,她说。我紧问“往墙上贴,那还能吃吗?”,“不给人吃啊,猪不嫌脏的”,我顿时大笑,原来一直在误解。同样叫“豆渣饼”的东西,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食物,一种是用来做饭后糕点,一种是用来喂猪。至于乡人为什么会把这种和豆子毫无关系的人叫做“豆渣饼”,身边没有人能够给我解释。家乡的某些东西,我始终是无法探出个所以然,只能毫不惭愧地去享用它。

家乡的散文8:家乡那条河

文/彭万香

我的家乡在会理县城最南端的一个小山村,跨过一条江,经过两个村子,就到了云南。村头有一条河,叫“癞子癞河”,河水极其清澈,终年哗哗地流淌着,河床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滑石蹁”,平平整整的,可以在上面睡觉,也可以在上面玩耍,石缝里有野生的鲫鱼和石鸡,还有浅浅的青苔,那些青苔顺着流动的河水绕着“滑石蹁”一圈一圈地回流……

我们小孩子得空总喜欢邀约着到河里去玩耍,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全都光着脚丫,挽着裤腿,散布在小河里,捞青苔,抓小鱼,捉螃蟹,逮石鸡……那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盆盆桶桶供我们玩耍,我们就在小河边筑起小小的泥坝,把抓到的鱼儿、螃蟹放在里面。石鸡是很肥硕的,又会跳,不能直接放在里面,要用山崖上垂下来的常青藤绑了脚,拴在石头上才行。“癞子癞河”里的螃蟹和别处的不一样,个头很小,颜色和石头的颜色一样,都是灰白中泛着青色,小小巧巧的,特别可爱,它经常在浅水处活动,只有下雨天,才会顺着石缝爬到“滑石蹁”上来,它的钳子很长,很硬,如果不小心被它夹到,会很疼。

“癞子癞河”里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用白耳巴泥做玩具。这里的白耳巴泥黏性很好,可以用来烧制碗和坛子等陶器,我们小孩子不懂那些复杂的工序,统统都是先把泥和稀,然后像揉面一样反复地揉,等揉到一定程度,再找一块平整的“滑石蹁”,把泥放在上面反复地摔打,等摔打到韧性十足的时候,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做玩具。我们最爱做的是小“吹机”、小汽车、拖拉机和水牛,做好后要放在山崖下的僻静处晾几天,等水分干了再拿回家去,放在“锅洞”里,边煮饭边烘烤,烘烤过后的白耳巴泥会变得很牢固。我们最得意的作品要数小“吹机”,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先把它做成小猫、小狗、小手枪的样子,然后根据口哨的制作规律把中间部分掏空,留出小口,再用树枝和小刀刻出花纹,烘干后,对着口子一吹,它就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

黄昏的时候,大人们从地里回来,放下锄头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村头扯着嗓子喊:“小鬼丁丁些,还不回家,小心棍子!”我们于是就匆匆忙忙地寻了大片的树叶,用草茎“缝”成瓢的样子,装上水,把小鱼和螃蟹装在里面,提着用树藤拴着腿的石鸡,笑笑闹闹地回家了。

“癞子癞河”里最美的景致应该是在初春,两岸的山茶花竞相开放,花瓣娇小玲珑,色彩清新宜人,白的、粉的,和着淡淡的花香弥散在小河里……

年关临近的时候,村里的姑娘媳妇都会把家里的床单、被套、蚊帐、毛巾、窗帘,以及一家老小的衣物收拾在竹篮里,背到小河边去洗,洗干净的衣物晾晒在树枝和“滑石蹁”上,要等晒干后才能带回家去,老人们说这是为了让头年的细菌、病痛和晦气全部淹没在“癞子癞河”里。所以先洗完的也不急着回家,有的坐在“滑石蹁”上做针线活,带孩子,有的帮着剩得多的漂洗、晾晒,大家和和气气地拉着家常,说着未来,诉着衷肠。洗干净的衣物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晾满了一河沟,花花绿绿的,在风里荡漾着。

小河两岸的山坡上开满了映山红,阳光暖暖地照着,放羊的老汉笑眯眯地站在花丛里,挥着羊鞭,抽着烟斗,时不时地朝小河沟里瞟两眼,再哼上两句山歌过一下干瘾。

这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只顾一个劲儿地洗着,幸福地憧憬着,孩子们依然光着脚丫在小河里笑着,闹着……

家乡的散文9:想念家乡

文/梁铮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无数在外求学的学子内心真实的呼喊。谁会想到家乡那些曾经令自己不胜其烦的地方有一天会变成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到的土地,又有谁能想到在落下高考那看似轻松的句号经历了一个疯狂又漫长的假期之后,居然还有在床上盖起被子默默流泪的时候。看着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一点一点来临,仿佛时间挥着大刀一步一步走来,“刷”的一声斩断了与家乡的千丝万缕。

“还是家里好啊!”这是无数人曾经发出过的慨叹,哪曾想过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走在街头人们微笑着互相致意,即使在雾霾天里隔着几层布的口罩,也难以拦住人与人之间传递出的善意与热情。虽然他乡的海风让那里的天空湛蓝无比,海景让那里的风光格外迷人,可是“家乡”这两个字就赋予了这片土地对我而言更深的意义。

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每一粒米,在家的每一顿饭都是比肩满汉全席的珍馐,让人留恋。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楼下买上两个驴肉火烧,那是小时候吃腻了的,现在却是故乡的味道。

想念家乡,想念在家乡的每分每秒,在家无时无刻不是快乐的,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却还是能笑出声来。待到回到他乡,便只能带上那沉重的面具,做一个陌生城市里奔波的旅人。为了生计或学业游走。

出门在外,遇上老乡便是亲人,不为别的,就为他有那熟悉的味道,“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坐下来闲聊几句,仿佛就已经到了家。

远离家乡的人儿啊,愿不负众望,愿早日衣锦还乡。

家乡的散文10:家乡的槐花开了

文/人生如水

3月31日从老家舒兰回到长春,度过两个月的城市生活,“五一”期间跑了趟韩国全境游,从韩国回到长春,正是初夏的时节,春城花开烂漫,大街小巷都是花,看过郁金香,看过牡丹花,看过百花园,各种美景尽收眼底。春城是繁华、喧嚣、热闹的,然而生活久了,就缺少新鲜感,再美的景色也会了无情趣。因此,要适当的换换环境,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5月31日离开春城再次踏上回家的路程。大客车出了长春进入G12高速公路,一直向东北飞速行驶,过了吉林进入华丹大街收费站,客车下高速进入202国道,到了前阿拉进入205省道,这一路满目青翠,进入老家舒兰境内时,路边的槐花开了。今年天气很特殊,不论什么花卉都提前开放了,往年家乡的槐花都是6月中旬开花,而今年竟然提前了半个月。

在家休整一夜,晚上雷声阵阵,下了半宿的雨,早晨起来,雨后的天气,湛蓝无比,神情倍爽,背上我的卡片机来到五桦一级公路,从18公里处走起,路边的槐花开得如雪一样,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四溢的槐花香,怡人的芬芳中一缕夹杂着青草香气,槐树枝头沉淀淀坠着串串白色的槐花,这槐花香淡醇和,香气逼人。没有什么花香可以和槐花相比的,鲜艳的桃花和杏花,近闻才有花香。而槐花则不同,花香随风四溢,远远袭来,香透乡村。

家乡的美是自然的,让人有种被融化的陶醉。土地黑油油的散发着芳香。人们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快乐和安祥;草木青翠碧绿,透着清新;河水纯净透明,没有灰尘;空气湿润,沁人心脾,没有污染;人民正直、善良、热情、纯朴,他们不虚伪、不矫揉造作、不尔虞我诈。虽然生活条件不如城市,但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由生活却是我所向往的。因为大自然能赋予人灵性和品格。

走在家乡的山山岭岭,羊肠小道上,看波光潋滟,看枝叶葱茏。三月份回来时,那些还干枯憔悴的槐树,一下子生动而妩媚起来,完全被深深浅浅的绿涂满。生命总是这样富有色彩,生长时郁郁葱葱,落败时满目飘零。正当我独自遐思,忽一阵暗香袭来,精神一下子抖擞起来,极目望去,天是那么蓝,山是那么的绿,水是那么清,大石顶子、小石顶子掩映在农田和绿树之间,虽然不太高大刺槐,绽放着洁白花穗,让人心旷神怡。

也许是从小就彼此十分熟悉的缘故,看到盛开的洋槐花,心里便油然而生一种亲近之情。走进路边的槐树,像高高的槐树看去,洋槐花点缀在茂密的绿叶之间,一直从树下漫过树梢,一阵轻风拂过,洁白的花儿像一串串银铃随风摇摆,扑面而来的,是那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的甜甜的浓香。

把自己隐入树丛,看芳草萋萋,遍地染绿,那些低矮的、开着黄色、紫色的叫不上名字的花儿正抬头仰望,羡慕洋槐竟能将一串串花儿挂得那么高!枝头的小鸟在树丛中飞来飞去,啁啁地歌唱着,扑楞楞地嘻耍着,似乎也被那和煦的风、翠绿的叶、迷人的花陶醉了。抚摸那干裂的树皮,看那粗疏的枝干和裸露的根系,竟能懒洋洋的孵出如此甜美的花来。

你看,那一串串花悠闲地摇曳在嫩绿的叶子之间,在轻风吹拂下时隐时现,羞涩而又朴素,你若注视她时,她却害羞地隐身于丛叶之中了,和你捉起迷藏来。你看,那些盛开的花儿,白色素洁的花瓣中央,抹上一层淡淡的黄,越发显得稚嫩而且富有朝气,那含苞待放的花蕾,像一个个垂挂着的小铃铛,羞答答地依偎在姐妹身旁,惬意地享受着暖风的洗浴。

家乡的槐花,不争春光,胜似春光;绽放时香飘四海,凋谢时无声无息;只把香留给人间,让人回味,让人思念。槐花不但可远距离观赏,也可近距离品味,槐花还可以生吃,可以放在嘴里,慢慢地嚼着,让那甜津津、凉丝丝的花香一直渗进心底。槐花有白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色彩斑斓,雨里看,雾里看,月下看,越看越好看。

槐花不怕风吹雨打,长着结实着呢。不像杏花、海棠花,一有风吹雨打,落地一大片。这槐花经过前一天的风吹雨打,仍然丰姿招展,精神倍增。粗看槐花,没有海棠花灿烂,没有杏花美丽,但它的香气远胜于海棠花、杏花。

初夏时节,槐花盛开,歌吟有梦,闻香起舞。置身于树林中,漫步阳光的小道上,一股淡淡的清香飘逸而来,那遍是穿透心肺的槐花的清香,香气逼人,香气醉人。情归大地,而又悠然自得,又是一年槐花香,世界上没有不美的花,槐花说不上最美丽,它开在山上、水边、街旁、院里,到处都是,它是树上花,高大,须仰目观看。只要一丝东风吹来,花未见,香气已到。这就是它的独到之处。

记得家乡引种刺槐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居住公房下坡,有个干涸的水库,后来变成了绿化用的苗圃,读中学时,课余时间,我曾和小伙伴们去掰过槐刺、采几片羽毛状的叶子,刺槐的叶子是对称的,掰下来的叶子,很快就会蔫吧了,我们经常用刺槐的叶子,做成绿色的隐蔽帽,在灌木丛中打游击,成为我们当年玩的最多的游戏。如今的孩子们见到这样的玩具恐怕要笑掉小牙的,可我们那个时候却玩得兴致勃勃。

上个世纪80年代,刺槐长大了,山岗上,道路旁的刺槐开始开花了,一个初夏的黄昏,我从家里走出,就闻到了一阵阵的花香。我仰起头,望着那一串串素雅的小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槐花,从那以后我特别钟爱槐花。在舒兰矿区居住30多年,离开家乡以后,那槐树,那每年盛开的槐花自然就成了我的精神寄托,看到她,就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刺槐不仅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能供观赏和具有保持水土和防护作用,而且还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刺槐的材质非常坚硬,不怕水湿,可以做矿柱、枕木等等,据说刺槐的茎皮、根、叶可以供药用,有利尿和止血的功效,刺槐花还能加工成黄色的染料,更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植物,每每见到商场货架上那一瓶瓶色泽清淡、晶莹剔透的槐花蜜,我就想,这些蜜是不是也有产自于棒槌沟的槐花呢?

在百姓眼中这是一种平凡的树,但文学家看它又是一种高贵的树,诗人看它却是一种优雅的树。说它平凡,是因为它难登大雅之堂,它只生长在乡村野外的田畔沟旁;繁华城市、美丽公园,总是难觅它的影踪。

说它高贵,是因为它有着顽强、不屈的品格。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土壤多么瘠薄,它都能傲然挺立,勇敢地面对,健康地生长。它浑身上下长满了坚刺,它用坚刺做为武器守护着自己,让那些食叶的害虫望而却步。它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繁衍生息,制造出片片清凉和阵阵芬芳,引来无数辛勤的蜜蜂,酿成多少香甜的蜜浆。

说它优雅,是因为它是北方春末夏初的一道靓丽的风景。随着夏天的悄悄来临,它那洁白素雅的串花也在悄然开放,一串串可爱的小花,把全树打扮的银装素裹,微风吹起,那串花象风铃在摇,那香气也随着微风袭来,不由得让人深深呼吸这大自然的美妙气息。这难道算不上优雅吗?

我愿做一串槐花,只留香气在人间。

家乡的散文11:我的家乡丽江

文/和纪贵

家乡的美是无与伦比的美,家乡的特产是与众不同的珍贵,家乡的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千年古城,有雄伟的玉龙雪山,有悠久而好听的纳西古乐,这里是鸟的天堂,也是佛教圣地,这就是我的家乡——丽江。

古城,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地方。现在古城里的游人越来越多,经济越来越繁荣。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成功的把丽江古城写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古城融合了汉、藏、纳西、白等各民族元素。古城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木府曾是木家老爷的王府,木府外有一座牌坊,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天雨流芳”。这四个汉字的意思无疑很美,但其实是它纳西话的音译。在纳西语里,“天雨流芳”是“读书去吧”,由此可见纳西人对学文化的重视。

玉龙雪山是云南境内最大的一座山,它是由十三座山峰组成的,它的主峰是扇子峰。关于玉龙雪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以前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两兄弟,有一天,巴格女神的大女儿——金沙江,她跟母亲吵架后,就不和两个姐妹——澜沧江和怒江一起向西走,而是在石鼓这个地方转了100多度的一个弯,向东流去。巴格女神于是命立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要把金沙江留住。谁把金沙江放了,就让对方把头砍掉,最后由于哈巴的疏忽,放走了金沙江,玉龙就不情愿地把哈巴的头砍了,哈巴的头落到金沙江里成了虎跳石。

纳西的古乐可是值得一提的,会演奏纳西古乐的老人已经不多了,纳西古乐正在濒临消失。纳西古乐分两种,一种是洞经音乐,另一种是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又可以分经腔和曲牌,经腔的曲目有《清海老人》等,曲牌的曲目有《山坡羊》《浪淘沙》《步步娇》《到夏来》等。但是常见的古乐曲目有:《山坡羊》《浪淘沙》等,演奏古乐的乐器有:二簧、三弦、琵琶、古筝、二胡、金胡、笛子等众多乐器。据说纳西古乐是唐朝从内地传入丽江的音乐,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这种非常美妙的音乐在内地早已消失,但偏在西南山间的丽江却有幸保留了下来。现在的人们如果想听古时候朝庭里的音乐,那么请赶快到我的家乡丽江来吧!

美丽的家乡我爱您!

家乡的散文12:家乡的油菜花

文/卢永生

又到油菜花烂漫时。我的家乡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这青青的山,静静的水,因油菜花的盛开,便呈现出别致的韵味来。我们踏春而来,只为那曾经的约定,见证你是否依旧在我的心田。山里的春很美,真正能唤起我春天的记忆的,却是那离家不远的一条土堤上外的大片的油菜花田。堤并不是河堤,只是一条沟渠,蜿蜓地伸了开去,直伸到那条大河边。堤是葱翠的,有一排排的洋槐树,每到四五月间,这些树上会开出累累的花来,白白地一片,轻云般的笼在碧绿的枝条间。微风拂过,间或有黑色的燕子掠过。而麻雀在枝头上中跳跃,在明媚的阳光里,它的叫声显得分外的悦耳。

清晨,习惯上推开玻璃窗。露水似乎也被茉莉花的娇艳给迷惑住了,纷纷集结到茉莉花的花瓣上。窗台上,茉莉的蓓蕾,竞相绽放。翠绿的叶,洁白的朵,幽淡的香,清丽的骨。如此雅致婉约,矜持纯洁的植物,无需精心培养,搁置窗台上。年末的冬日,随意修剪一下,到了属于她的时节,便悄悄地开放,芬芳怡人。也许是露水太过热情,在朝霞的映射下愈使晶莹剔透的花朵愈加妩媚动人。翠微的枝叶间,那纤美柔软的花瓣上几颗小小的晶莹剔透的露珠挂在上面,好像是几颗闪亮的珍珠,无私的点缀着秀花绿叶。令人陶醉的一天,又在迷人的花香中继往开来。

虽然没有漫天飞舞的场景,虽然只是一株或一簇,但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魅力。“只有在爱的文字里,灵魂才能开出极致的花朵。”油菜花的生命是浪漫的也是短暂的,她的蓬勃绽放和粲然凋谢几乎是同步的,因而让人留恋,让人痴迷。 春天里的约会,是我无法忘却的记忆,每当春暖花开之时,总会在心灵深处想起你,想起你离别时远去的背影和凄楚的微笑,总会有一份抹不掉的回忆和淡淡的忧伤萦绕在心头,总会在平静的夜晚波动此时的心弦,泛起那涩涩的苦意……

昨夜春雨淅沥,竟在半梦半醒之间,听了一夜的春雨。待天色将明未明之时,

又依稀看到儿时家乡的小径,这才知道,原来记忆,总在心里的某一个角落,从不曾离去。

春天是美丽的嫁娘,花窗卷秀发,镜波展笑脸,巧手采来彩云,七色彩虹裁嫁衣。太阳做她美丽的新郎。尽现春姑娘的美丽。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树已经有了披肩的长发,她们在阳光中尽情舞动,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婀娜多姿的身影在春风里摆动,长发也随着飘动起来,真是美丽极了。

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天本只是岁月的一个轮回,年轮的一个变迁。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乃至亭台还是那亭台,楼阁还是那楼阁,只是添了人进去,总是会惹出春愁的牵盼,春意的柔怀。不然,委地的花尘,新泛的浅绿,总不能平添了或喜或愁,或欢愉或酸辛的记忆。记忆是属于人的,可是随着时光的流转,这记忆也会逐渐地掉入迷迷茫茫的渺然,乃至记不起何年何月何日,有着何人何物何景,只剩了悠远的况味,慢慢地泛出些前尘旧梦的意味来。

油菜花的气质是独特的。凄美,高贵,诗意,无论是高缀枝头,还是飘落在地,它始终保持着一尘不染的品格。即使埋入泥土,也是一片芳心一片情,洁净无瑕。与樱花相隔不远,是黄灿灿的报春花。报春花又名樱花草,意寓青春的快乐和悲伤,无悔。报春,报春,迷你报春,让人一见倾心,欲罢不能。

春日赏花,寻的是诗意,悦的是情怀,憧的是希望。当你置身于花境中,总会有一股激流在胸中涌动,总会有一种生机在血脉勃发,总会有一种梦幻在脑海萌生。让我们追赶开花的春天脚步,在享受生命快乐的同时,努力耕耘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春天的美丽和力量永远留在心里。

家乡的散文13:我爱家乡的花生

文/赵国喜

我的家乡在唐河。因为土质的原因,花生易种植,成活率高,产量也不小,好管理,所以我们那里几乎每家都要种一些。

春天,只要在田里种下种子,一个星期后,花生就会从土里冒出来。起先长出嫩嫩长长的细茎,不久,茎上就长出圆润光滑的小绿叶,宛如一个个小手掌;渐渐地,它的花开了,黄黄的,只有小手指头那么大,一朵小黄花藏在茎里,仿拂一个个宝贝似的;花落了以后,地下的花生也就快长出来了。

经过夏天的孕育,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花生了。收出来的花生壳是米黄色,表面粗糙。剥开花生壳,里面是粉红的果实,生吃也可以,有点甜甜的味道,水分多,很爽口。花生全身是宝,花生壳和秧子可以做饲料、燃料等,花生衣可以止血,花生仁可以榨油。花生有很多种吃法,常见的有五香花生、奶油花生、干炒花生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干炒花生,简单好做,每次回老家,奶奶都会用沙子炒花生给我吃。炒好后放凉,剥开用手一搓,呼的一吹,只剩白白的花生米,吃着脆香。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家乡的花生。

家乡的散文14:美丽的荟园

文/王子璐

我的家乡有许多风景,米公祠、古城墙、昭明台……不过,我最喜爱的还是荟园。

春天,柳树的辫子在林间飘舞,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粉红的桃花在林间飞舞、雪白的梨花绽开了笑脸、嫩黄色的迎春花欣然怒放……

夏天,荟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荷花。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荷花从这些小伞里面钻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秋天,荟园里的风景依然那么迷人。枫树林就像一团团火焰,落下的枫叶就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金灿灿的银杏叶像一把把扇子似的落下,仿佛为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菊花也开了,白色的、紫色的、红色的、黄色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冬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荟园里的松柏也穿上了白色的衣裳。梅花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为人们送来缕缕清香。孩子们在荟园里面开心地玩耍,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在滚雪球呢。

荟园用它四时不同的面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我爱美丽的荟园!

家乡的散文15:最爱家乡张家港

文/徐龚珉

我游览过热闹喧嚣的北京城,领略过时尚繁华的大上海,见识过古朴文明的西安兵马俑……但我最爱的还是我的家乡——张家港,因为她是镶嵌在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明珠,凡是来过张家港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美!

我的家乡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春天,河阳山上漫山遍野的桃花竞相绽放,常阴沙农场千亩油菜花尽情盛开,暨阳湖畔垂柳依依,梁丰生态园里蜂蝶飞舞;夏天,香山的草木浓郁茂盛,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了一片浓浓的绿荫。登上山顶,凉风习习,暑热被驱赶得无影无踪;秋天,农田里稻浪滚滚,各种水果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想尝一尝;冬天,美丽的港城偶尔也能迎来一场瑞雪,银妆素裹的港城,成了开心乐园,孩子们在雪地里跑啊,跳啊,堆雪人,打雪仗……尽情地享受冬天带来的乐趣。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张家港位于扬子江畔,地处江尾海头,东望上海,南近太湖,西眺南京,北濒长江。境内东山村遗址距今8000余年,为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最早的人类史前文明。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在张家港古黄泗浦第六次起航,成功东渡日本。流传境内的河阳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早的《斫竹歌》被誉为华夏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我的家乡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闻名全国的步行街白天像新加坡,繁荣昌盛;晚上像小香港,霓虹闪烁,灯火辉煌,把步行街辉映得流光溢彩。步行街东首的音乐喷泉唱着欢快的歌,仿佛在歌颂咱们港城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码头上汽笛声此起彼伏,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巨轮有条不紊地靠港、离港,张家港的经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腾飞。在张家港,没有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永联小镇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宽敞平坦,现代化农田实现高科技管理,农民伯伯过的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日子,他们住上了带电梯的高楼,吃上了蔬菜基地配送的瓜果蔬菜,闲暇之余在广场跳跳舞,戏楼里看看戏,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我最美丽的家乡——张家港还有很多特产,如长江三鲜、沙洲优黄、鹿苑鸡、高庄豆腐……我为生长在张家港而自豪!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