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文章

请欣赏书籍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书籍文章1:我的“朋友”

文/张力予

大作家雨果说得好:“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书一直陪我到现在,我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它。这几年我读了好几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书好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记得四五岁的时候,我经常缠着妈妈,让她给我讲故事:《木偶奇遇记》、《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踩面包的姑娘》……

我爱读书,不光是因为它一直陪着我,更是因为书让我懂得了爱与恨,好与坏,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懦弱……

我喜欢读书,因为书是智慧的源泉,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我时时刻刻的好朋友、好老师。多读书,可以让我们获得许多写作灵感。我们往往可以将书中的一些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让文章更富有文采和美感。多读书,可以让你增长课外知识,它会让你获取书中的乐趣。多读书,可以让你更加聪明,让你在社会中做个了不起的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中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读了它,你就会增长学问。在我的书里,有一本名叫《小红帽》的故事书,那本书是我印象最深的课外书之一。从那本书中我明白了生活中有一些善于伪装的坏人,他们专门拐骗儿童,我们应该随时提高警惕,要去哪里一定要得到家人的许可,不要先斩后奏。尤其是小朋友,要特别注意,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这样我们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任何伤害。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相信只要用心去读一本书,一定会悟出其中的快乐。就如《采蜜集》前言所说:“书里面有蜂蜜般甜美的滋味!比如知识,比如智慧,这些都来之不易,你必须去追寻,你必须透过书本一页一页的内容去追求才能获得。”

读书吧,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

书籍文章2:读书的快乐

文/韩紫慧

书籍是人类璀璨的文化,是厚重历史赖以传承的工具,是人们光辉的思想,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高尔基把书籍比喻成“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为了汲取其中的重要信息,把它转化成思想的一部分,用以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因此,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人有感而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把书读好不容易,但思考把握读书的方法,书籍才会带给你无穷的快乐!

“勤”字诀:读书不是死记硬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用脑去思考,琢磨其中的道理,多提几个“为什么”,用理解性的思考去朗读,知识的精华便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用”字诀:书籍上的知识,不是用来储存或卖弄的,而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概念、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不去应用就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了。这样不仅牢记的东西会忘记,并且错误的方法会禁锢自己的头脑,影响未来的发展。

“好读书,读好书”,书籍伴我们成长,“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要忘记“开卷有益”,与同学们共同勉励,共同进步。

书籍文章3:与书同眠的日子

文/佟雨航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很庆幸,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记得上高中时,我在宿舍的床头经常会放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每晚下了自习课回到宿舍,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我会随手拿起一本“枕边书”,翻到以前标注的某一页,细细地品读上一会儿,直到困意袭来才倒头睡去。那时的“枕边书”多是一些中外小说和英语课本,临睡前读上几页小说或背记几个英语单词成了我的睡前雷打不动的习惯。而且于我而言,“枕边书”还有一些其他的妙用。比如,有的时候,我嫌枕头矮了,就抓过几本书籍垫在枕头底下增高。室友们看到了,都笑着打趣我说:“是不是枕着书睡,书里面的知识就都记到脑海里了?”我假装正儿八经地说:“那当然,这可是我学习的独门秘诀。”顿时,宿舍里掀起一阵笑浪。

大学毕业后,我分在一所中学教书,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单独宿舍。和上高中时一样,我同样喜欢把书放在床上,由于藏书比高中时要多很多,于是我把书籍挨着墙壁一侧码放,摞得高高的,整整占据着床的一半。就这样,一张床一分为二,半边睡我,半边睡书。每当皓月当空之夜,我踏着月色从学生家家访归来,推开宿舍的门,看到月光透过窗棂,如水般泼洒在床上,好一个“半床明月半床书”的空灵景致。

结婚后,家里置了一个大大的漂亮的书橱,我的所有藏书终于有了它们自己温馨的家。但我依然喜欢把自己喜爱的一些书籍放在床头枕畔,每晚睡前看上一小会儿,心里觉得这样与书为伴的时光,满满的,很充实。

与书同床共枕的日子,默默的阅读,细细的品味,静静的感悟,独享这份书香,这份怡然,这份恬静!

书籍文章4:超市中的书籍

文/陈祥胜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大文豪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写出了读书人的心态,把人们对书这个精神食粮的需求,与对柴米油盐糖酱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做了生动巧妙的比喻。在当今社会,书籍如同面包这个概念,在超市中也有了体现。

要是你逛超市时留意观察的话,就可发现,超市的货架上,也有书籍出售。

赤坎立交桥处某超市的3楼的入口处,有“湛江市‘菜篮子’工程平价商店”的指示牌,进入后,又有一个指示牌,标识“书籍/床上用品/鞋”等三行字。这个标示似乎提示顾客,这里出售的图书,是“菜篮子”的一个品种。

这家超市内,摆设书籍的货架,有好几百平米,场地宽敞,光线明亮。这里摆设的书架与文具、体育用品相邻,融为一体,舒适醒目。从占据的场地可知,书籍是超市的重要商品。

该超市书籍的分类有:经营社科、故事/哲理、心理哲学、 畅销书排行榜等。“省心价”牌子下,还有少儿图书、生活百科、文体教育、新书速递等几种分类。从这个分类可看出,图片的种类并不多,以传统和新潮两方面为主打。“省心价”牌子下摆卖的图书,最具特色。一些国学精品和具有传统启蒙教材性质的书,内容虽不同,但版式相似,价格相同,一律是29.8元/本,还可打折,折头还不小,只收24.9元/本。《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着,全一卷式的,都是这个价。

在赤坎南桥附近的另一家超市,摆卖的书籍与这家超市相似,同样是在3楼,是超市的最高楼。只不过,货架上没有“书籍”的标识,归入了“文具”的专区。这家超市还有一个特色,“省心价”牌子下的图书较多,堆积在一起,不管原来价格多少,只卖19.9元/本,儿童图书更便宜,通通是10.5元/本。而且,在 “省心价”每本只卖19.9元的下方,还有一句温馨提示:图书满50元,立减10元。真个是太优惠了。

也逛了寸金桥公园附近的那家超市,及几个小一些的超市,货架上,都不设书籍专柜,超市内没有图书出售。

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有图书的倩影,逛超市购物,也可买到图书,剖析这种现象,给人几多启迪。

书籍与柴米油盐一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精神食粮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超市食品丰盛,品种多样,摆设讲究,标识醒目,映射着时代潮流,商业气息十分浓郁。书籍挤身其中,也是居家过日子的采购商品之一,物质产品与精神食粮一并装进菜筐中。书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超市的书籍,商品化的味道更浓,许多应该是统一定做的,带有鲜明的标准化痕迹。不少书籍,像是倒进了一个设置好的版式中,外观齐整,计价省事,携带方便。不同种类的图片,其个性也淹没在整齐划一的外观装帧中了。

那天提着篮子逛超市,在书籍专柜驻足浏览,一下就买了《四库全书精华》《中国文化》《世界通史》《古文观止》《四书五经》《菜根谭》《庄子》《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十多本。这些书放在篮子里提着,重沉沉的,可费用加起来,才两百来元。这些书,家里也有,且出版社更有名气,解读更权威,是贪图其便宜,再买一套收藏罢了。比较了一下,买1斤腊肠的钱,可买2本“白金版精品”书,买一瓶好些的洗发水的钱,可买3本了。

超市购书虽有特色,方便实惠,但也有缺憾。书的品种单一,只是大众化的,普及型的,有些新潮书,也是应景的。类似在候机场的图书专柜那样。包装也过于华丽,大都商品味过浓。书籍的摆放不科学。毕竟不是书店,省心价牌子下,许多书横着堆放,而几乎每本书都是大部头的,要从底下取出来看,真不容易。书的版面设计,并不体现书的特色,千册一面,页面排得过满,读着有点儿压抑,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书籍是重要的精神食粮,不可缺少。在超市里购书,可将书籍与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一并购回来,确实方便。可这里购置的书,可选择性太少。感觉上,像是吃快餐。而对书这道“美食”的需求,仅“快餐”式品尝,是远远不够的。到书店、书城购书,那才是食肆酒楼用餐,空间更大,环境舒适,可选择性多,还可丰俭由人,满足更多的美食家的需求。

书籍文章5:图案,在物象中飞驰

文/丹麓听翁

天 空

一朵夹在古典书籍中的花卉,终身享受着文字的安慰!

一面流苏的天空,被夜绑架了,摸不清身子在哪里。黑云压迫着天空,陷阱在跟踪窟窿。

毛玻璃,靠揣测视物,装潢着慢慢变干的时光。

天空摆弄着彩虹,云彩喊出赤橙黄绿青蓝紫。

怀念在旧枝上筑巢,天幕的空档,填空着云彩和月光。

窠 臼

一树灰尘从窗外进来,在甲醛站岗的房间里,撕裂着爪子,显示了几样东西的坐标。

声音和图像定制在墙壁上,像仙游的老翁,没一点响动。

天花板鸟瞰着整个房间的布局,静物大多数时间摇晃着瞌睡。

房间经常被一扇门带走,按时被一扇门带回来。静物上的灰尘一层层拔节出穗。

家。垒的太大,像剩女的空间大半叫灰尘占据。

垒筑的窠臼,慢慢成为一种奢侈品,一种闲置品。

背 篼

篾匠的活儿,酷似穿针引线,织造着大小不等的盛物器具。

背篼,底座大上口宽,用竹条编扎而成,上口打结成竹花,完工后,用两根绳子牢

牢拴在前面作为背负的绳子。

背背篼,一种劳动的表演体操,家喻户晓。

放学后,我和伙伴们背上背篼掐猪草、挣工分、背丰收。

常常背着雨水和冰雪,有时,背着眼泪和高兴。

那段光阴钩在心上,挥之不去,抹之不去。

门 第

生活中,我走进无数虚掩的门,每次都得敲响门扉,听着回音决定脚步。

一扇虚掩的门横在那里,心里布满了数不清的徜徉和疑问。随手就可推开道路,可手的劲和心里的力唱不起旋律,像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

封死的门,严严实实,防盗的设施加厚了再加厚,还是挡不住脚步。脚步总在房间里留下足迹,惹得人们探寻蛛丝马迹。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门,虚掩的和封死的门,活在我的映像中。

门第的坎儿,在我印象中竟是那么的虚妄,无法解码,也无法打破。

倒 影

一面倒影对应着一面物象,物象在倒影的天空里打转、飞翔、迷人;倒影在物象的天空里映衬、起跑、组合、嫁接。

眼睛看见倒影时,倒影已经不是倒影了,变成了眼睛的物象,从心中飘逸的物象,

战马驮着草原而去,人事假借物象而来。

纷沓的脚步,搅扰了倒影的好梦,一面静水中的倒影打湿了物象。

视觉还在颤抖,声音已经离岸了。

出 界

立春凝视着大寒的尾音,寒冷还将持续多少回合?开花的动向从樱桃枝上出界。

乐声候着钢琴,枝条候着变绿,长亭外的秋千候着荡漾。

候车室人流涌动,候着车次提前到来,心情候着过年。

挑着扁担云游工地的父老乡亲们,纷纷从南方返回,挤在家里,白天黑夜没让家闲下来。

牛马道上,情绪主义者麻雀,一嘴一嘴的运输着春天。

起风了,山沟传来了冰花出界的声音。

赶 集

赶着春天,我们只是季节的末班车,在演习中赶集。

生活的钟声无缘的响起,那种万千次的报班,输给了夜晚含糊鸣叫的猫头鹰。

赶着自己的晨曦和黄昏,我们只是一截无人认领的过去。

麦苗出穗后,任你怎么倒车都无法把今天倒回昨天。深海中正演奏一场乌龟比武,

海水纷纷溃逃。

把今宵赶到江南,把大雪赶到山海关,把一场舞蹈赶出地球。

为了化妆一场宁静的盛宴,我们赶集着。

书籍文章6:整理旧书籍

文/黄育斌

我一介平庸,粗俗鄙陋,却喜欢看书读书,因此时常去书店书摊买书淘书,学问见识虽不见长进,但日积月累,多年来家中书柜中也有数百册书籍了。

曾几何时,工余饭后,闲时暇间,深夜睡前,随意翻阅,与书亲近,陶醉于文字的芬芳,悠然而乐。无用讳言,近些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流行普及,特别是用上智能手机后,读书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大大减少了。虽如此,但对旧书籍依然喜爱,情怀依旧,对书的那份痴迷永不变迁。因而常于书柜前流连,目视着书柜中一排排的书,默念着每本书脊上的书名,心中感到非常亲切温馨。一幕幕聚精会神捧书而读的镜头、一幅幅专心致志埋首书页的画面,一一显现于眼前,那一刻,仿似重回当初悠然自得从容恬淡的读书时光……与书亲密无间的日月,世界多么简单朴拙,内心多么简约轻盈。人生千山万水,最是惦念眷恋这读书片段,世间风景秀美,最是回眸此与书相伴的景致。故常常兴之所致,情之所起,便整理下书柜中的旧书籍来。诗歌类,散文类,小品文类,小说类,名著类,古诗词类,年度选本类,某个作者的集子类……慢慢的一本一本分类整理收拾,拂拂灰尘,抻抻卷角,压压皱褶,这本翻翻,那册看看,书柜中的部分旧书虽然开始发黄褪色,有些甚至已经斑驳破损,但摩娑着熟悉亲切的每一本书,那嗜书爱书、读书看书、与书相依相偎的情景又历历重现脑海,仿佛又回到当初的快乐读书时光,一种久违的情愫呵又溢于心间脑海。

我有个习惯,每买一本书回来,都在扉页写上购买于什么书店或旧书摊和日期。因此在整理旧书籍时,每一本书我都会先翻开扉页,看看是何年何月何日在哪购买的,有的书购买时日虽然久远,但大部分我依然可以从扉页上的购买日期上,记得起当初买书淘书时的情景场景。任岁月流转,书本有情似故人,每一本旧书,似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随手拿起翻开,仿若与某位故人重逢、或与某位知己邂逅,自然而然的娓娓而谈欣欣畅聊,那一份经年的情谊便弥漫飘逸,萦绕于心头。世事纷繁,生活喧嚣,工作忙碌,或许无暇长时间去捧书而读。但何妨抽空整理收拾下旧书籍,重拾一下旧时雅致情怀,再温习一回怡然逸趣,与书籍作一次亲密接触,闻闻书香,嗅嗅墨韵,让书籍的氤氲气息,洗濯身心,荡涤灵魂,芬芳精神,洁净思想,暂时抛开现实的苦恼无奈,远离利禄功名的羁绊,让浮躁的心静谧闲雅,惘然的神志澄明清澈。

整理旧书籍,就像与书本作一次无声的交流,进行一番心灵的对话,品味一回生命恬淡澹泊的意蕴。整理旧书籍,就好像整理一段旧时光,重温一段记忆深处的读书岁月。

书籍文章7:温水煮青蛙是真的吗?

文/董泽中

在许多书籍和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温水青蛙”的实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人把一只青蛙丢进烧沸的大油锅里(有的版本是说大水锅),青蛙在生死关头会用尽全力跳出大锅安然逃生,而把青蛙放在冷水锅里,然后在锅底用炭火慢慢加热,青蛙居然开始享受“温暖”,当水温到达它熬受不住想跳出时,一切为时太晚,最终这只青蛙葬身在铁锅里面。

这个“实验”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重压之下的人往往能发挥潜能,逃离厄运,而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人,却往往会醉死蜜中!

寓意很深刻,但我不禁想问,这个实验到底可不可靠呢?我几乎不需要任何专业学识,仅凭着我在乡下40年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断定,把一只青蛙抛入一锅沸水里的那一瞬间,这只青蛙会立刻一命呜呼,青蛙的皮肉是非常嫩的,在碰到沸水后的瞬间它就熟了一半了,如果是沸油,那更是不用多加揣测了,它不仅会立刻毙命,而且四肢等纤瘦处还会立刻炸硬炸脆,根本不可能跳出锅子,至于把青蛙放在一大锅凉水里再点火加温导致它慢慢地死去这一说法,则更是荒诞不堪,经不起推敲。

青蛙是一种非常排外的动物,它并不喜欢与人类共同相处,它不像家养的宠物,把它放到哪里都行,可以这么说,你把一只青蛙放入一锅水里,无论锅中是热水还是温水、凉水,只要你一放手,它都会立刻跳离,因为它对“锅子”这个陌生的环境并没有安全感,它是不可能停留在锅中等着你再去点火加温的。好吧,就算这只青蛙特别愚钝,没有跳离,你也顺利点了火,给水加温,但请注意,青蛙是一种体温调节能力极差的变温动物,它们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所以冬天要挖洞冬眠,夏天则喜欢蛰伏在草丛里,说白了,青蛙是一种既怕冷又怕热的动物,就连暴晒在太阳下的田水、塘水都会让青蛙觉得不适,所以,一旦把锅子里的水加温到38摄氏度以上,青蛙会立刻因为觉得不适而跳离,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等到自己被煮熟了之后才想到要跳离的。这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本能,就像人渴了会去找水喝,而不是等到渴死了以后再想到要喝水。

所以,这个温水青蛙的实验只有一个结局,而且刚好与这个普遍流传的实验相反,扔进沸水中的青蛙会马上就死,而慢慢加热的青蛙是不会被烫死的。由此,我们不难得此一个结论,这个所谓的实验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是一些写作者、论教者杜撰起来的。放眼看去,现在这类“实验”简直已经到了铺天盖地的地步,而且往往以“感悟”“哲理”自居,例如有的说剔除了某条毛毛虫老大的嗅觉神经,结果这条毛毛虫找不到食物饿死了,其它的也全饿死了;有的说把一只领头羊的眼睛蒙住,结果这只领头羊找不到草吃,其它的羊也就找不到草吃了。事实上是怎么样的呢?领头羊找不到草,其它的羊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忍受一下,但是很快会分散开去自己找草吃,这也就是为什么牧民在放羊的时候要骑在马上紧紧跟随了,因为一个不小心羊群就会走散。

眼下,铺天盖地的“感悟”、“哲理”文章中虽然不乏精品,但不可忽略的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这类靠自己想像出来的荒谬的实验来说事,这些荒谬的实验往往有两种结果,一是贻笑大方,二是误人子弟。写作者为了要说明一个道理,通过自己熟悉的自然现象、生物行为等特征来阐述一个道理,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反驳的,但是靠合理想像,虚构一些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且胡乱以“XX大学的实验”为名,以提高自己这个虚构的实验的“权威性”,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书籍文章8:阅读成就梦想

文/陈龙

阅读者,借书籍等外物之观感以增己身之学识也。人之既出,牙牙及步,幼学而生梦想,此人性使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愚昧乃落后之利器,阅读系梦想之阶梯。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沧桑,中华大地无数先辈汗水化作千秋万世之梦想,如溪流汇之江河,沙砾融于荒漠,终至百炼成钢而成中华之伟大复兴之邦。

古语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人言,知识即力量,其可改人之命、国之运也。知识者何来,阅读也。学者博采众长可充盈己身,书读百遍则其义自见,此古人之所明也,吾辈应甚知之。然吾辈求知之路漫漫兮,可阅之籍繁繁矣,盖先秦汉晋、唐宋元明清之古学堪重,而今语数外生理化之识重甚之。人之微贱,虽学无止境,然其不足通贯古今,是以专攻一二是为智也。吾辈当日三省吾身,孜孜不倦,勤学不辍,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上下而求索,思先人之所未思,惑先人之所未惑,日有小思,夜有小惑,循序解疑答惑,凡此日积月累,则终有所成矣。

古贤学识渊博之于读,融会贯通而成体,著已之作以待后世,但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江山代有才人出,古往今来仁人志士者众,品古论今不胜枚举,今之贤者若鲁迅、李大钊、毛泽东之流,德馨皆备,国人尽仰;华罗庚、钱钟书、季羡林之辈,学富五车,日月之辉难掩其华。纵观其一生,善读、好读是为共性之所在,学识于书本,汲取营养于已身,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孜孜不倦以求真知,挽国难于狂澜,遗宝典于后世,展雄风于天地,树盛世于宇内。五千年中华文明凝历代先贤之心血,集万千小识于大成,此非金钱之所比拟,历史凝重之遗产也。

自隋唐始方见科举,其门狭而入者寡,平民之于阅读甚奢,而学者之于民众者寥,是以民众愚昧者众,而梦想难成、生产落后亦不足怪也;今之学胜于古之学也,当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堂遍九洲,文盲者稀,全民教育蔚然成风,历高中、大学而业者成,及梦想一步之遥也。余寒窗十数载,自幼受教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理,历小中高大乃至及冠之年业成而入仕。时过经年,虽未有大成,然数登梦想之阶梯,此非古人之所及也。

闲暇之余,吾好书卷于清静之所,如冰心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偶约挚友,亭间小憩而茗茶轻饮,笑谈书中颜如玉,浅酌书中黄金屋,清风送暖,好不快哉!然阅读之习已成,则一日不读而觉寝食难安,三日不读而觉食之索然,幸乎哉?悲乎哉?是幸也!斯势久习乃成,非外力之所加也,凡人持疑,皆笑对之,日久则共之,无所疑焉。人生而有异,学亦有所异,惟从其专而择其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是为阅读之道也。是故,余泛读文史游记之隙,精研管理、律例之籍,以所学之于所职,盖摊贩、渣土、广告、违建等皆不出其右,故管理之间常有指点江山之豪情,挥洒自如间亦偶有神来之笔,所辖区域秩序井然,风景如画,民众皆倍惜之,成就之感油然而生,余不敢贪,此皆阅读之功也。

书籍文章9:农家书屋

文/李珍文

村里的陈列着各种书籍,有文学类、法律类、科技类、天文地理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每逢假日或劳作之余,农家书屋便“高朋满座”。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那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那洋溢其间的智慧与灵气,无不给人以启示和享受。村民们沉醉在这方天地里,对生活增添了一份自信和希望,也感受到了书籍的好处与力量。

书中自有黄金屋。村里有一对小两口,结婚已十余年,上有年近七旬的老父母,下有一双年幼的儿女,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为了生计,夫妻俩曾背井离乡,虽然勤扒苦做,但由于家庭负担太重,一年到头,口袋里还是所剩无几。在谋生的路上,他们辛酸又困惑。要让家庭致富,路在何方?

冥思苦索中,他们来到了农家书屋,一叠“科技致富”的书籍,吸引了夫妻俩的眼球。寻寻觅觅,找到一本《黄鳝养殖技术指南》,认真品读,刻苦钻研,有了理论基础,便有了行动指南。夫妻俩从书中得到启发,去找村支书承包了二十亩鱼池,养殖了黄鳝、龙虾、草鱼等。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净赚了人民币二十万元。妻子深有感触地说:“书里到底有黄金,农家书屋是我家的财神爷。”是呀,书籍传授了知识,知识创造了财富,财富美化了生活。如今小两口的家庭焕然一新,高档电器琳琅满目,漂亮家具应有尽有,听说还计划两年之内购买小车呢。

书中自有颜如玉。川子是村里的“小混混”,平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虽然年近而立,但至今还是“光杆司令”一个。亲友劝他不听,年迈的父母拿他没有办法。为此,热心肠的老村长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改变川子这小混蛋?前年春天,村里建了“农家书屋”,老村长认为机会来了,于是经常带川子去读书,读唐诗宋词、读现代文学、读科技书籍,让他受到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熏陶,体悟纯朴的民情风俗和人世温情。

老村长的良苦用心、农家书屋的有效指点,为川子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后来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渐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与重担,家境也随之好转。在热心人的撮合下,今年春节,川子与村里的小芳姑娘喜结良缘。在新婚庆典上,川子满怀感激地说:“我今天的幸福是村长大叔给的,我的新娘是农家书屋给的,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读书是营造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村民们在农家书屋不仅获取了丰富的知识,还收获了文明和友谊。彼此之间懂得了真诚待人、宽厚包容、乐善好施,营造了良好的乡风文明。沉醉在农家书屋,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还真是其乐无穷呢!

书籍文章10:如果没有书籍,我将会是怎样?

文/王小微

不知道什么时候,

我已经离不开书籍了。

最长的距离为两个星期,

感觉那变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灵魂的空洞,

心灵的空虚,

没有思想,就像一个生活的木偶,

无法忍受没有思想的日子,

所以我会痛苦。

只有书籍,

填补了我的心灵,

我喜欢这种感觉,

一本书,一杯茶,

一张椅子,一片阳光。

书籍文章11:我读书 我快乐

文/万佳玥

我从小就十分喜爱书籍,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把书当作不可缺少的营养品,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爸爸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我都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星期天到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看书,常常要待到爸爸妈妈来叫时才回家。每逢生日,爸爸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时,我总是脱口而出:“书!书!我只要书!”

在我的书房里,摆着一只大书柜,那里面都是书,从小小的、薄薄的连环画到大大的、厚厚的百科全书,应有尽有。我读书时,每当读到高兴处,我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情,绽开舒心的笑容;读到悲伤处,我便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不已,甚至流下眼泪;读到幽默风趣处,我常常禁不住开怀大笑,觉得妙不可言;读到奥妙处,我总要紧皱眉头,冥思苦想;读到优美的词句时,我会动笔摘录,细细回味。

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仿佛见到了那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出现在我的面前,那又冷又饿又可怜的样子使我心如刀绞;我仿佛听到小女孩叫卖火柴的声音,那凄凉的声音像一支利箭戳人心碎;我仿佛看到缩在冰凉墙脚下瘦小的身躯,看到小女孩向点燃的火柴投去恳求的目光。我想:要是小女孩和她的奶奶“飞”到我们国家里,一定会得到幸福的,吃得饱,穿得暖。

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天天成长!

书籍文章12:感恩书籍

文/雨兰

人生识字读书始。

说起书,我的心中总涌动着一种感恩之情。

关于书,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恳切,也道出了爱书人对于书籍的感恩之心:“寂寞的深夜,干游子之血泪;凄清的早晨,温老人的胸怀。日暮穷途之日,给予生机;心灰意冷之际,鼓舞以勇气。于傲慢的情感中,唤起谦虚的冲怀;于彷徨歧路之时,使归返于康庄。这些都是读书的恩惠。花晨月夕,旭日皓皓之朝,飞雪霏霏之夕,无论怎么的时候,没有不适宜浏览卷籍的。书本诚然是人类的最大恩人。”

鹤见佑辅所说的字字句句,我想,也是许多读书人的肺腑之言。

几十年来,与书相守相伴,我活得丰富也自足,充实也安心。是的,丰富也自足,充实也安心。

感恩书籍。感谢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阅读,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日渐丰盈和澄澈。因为对写作的热爱与痴迷,书籍,又让我拓开了另一种美好的天地,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踏实坚定,渐行渐远,也渐入佳境。

说到诗歌写作,我不能不提到《昆虫记》的阅读。我不能不感恩法布尔。不仅给了心灵与精神的愉悦,对我的诗歌写作而言,《昆虫记》实在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重要的标识。《昆虫记》,这套十卷本计200 万字的美书,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慢慢地、欣悦地读完。整个阅读过程,我是在愉悦的享受中进行的,而且,我还为我的享受设置了限度,每天看那么几十页。每天,我心情美好地阅读着,偶尔,闭上眼睛,想象,品味,感受……是的,我得感谢《昆虫记》,感谢法布尔,他给了我另一种视角,其实他也是给了我另一种立场,另一种观照。我感觉,它推开了我生命中的另一扇门,一扇隐秘的门,一扇可爱的门。它开启了我以后诗歌写作的生命烛照之门。

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历史学家钱穆说过,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一本伟大的着作里,总会站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读到一本好书,你可能就此结识了一位诗人或者文学家、哲人、圣人。像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纪伯伦的《先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等等。美术史学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范景中曾如是说:“读完陈寅恪之后,我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与其写书,不如译书,读者可能更受益。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太残缺不全,最好的读书年华都被历史风尘淹没。也因此,我对书籍一直抱着感恩的态度。”这是读书人对书籍的感恩,也是一本书对于一颗心的觉悟与警醒。

感恩书籍,感恩童年时的阅读,那是一生的岁月里珍贵的井,清澈的涌泉。“一种令人反复回味的甜蜜。这种情绪几乎是秘密展开着的,属于一个人的回忆。我知道,除了上帝,这样的回忆已经无人与我共享。”和作家蓬桦说到童年时的阅读,他对书籍也是充满感恩之情。但童年时读过的那些给他的生命带来重大影响的书籍,因种种原因难得保存下来,所幸,有一些爱书人开的旧书网,得以让许多对童年时的爱书“旧情难忘”的人,能够“重返旧时光”。“在旧书网上看到童年时读过的心爱书籍,我总是毫不犹豫地买回来。”作家蓬桦是这样,许多爱书的朋友也有此好吧。

为糊自己的口,为糊家人的口,这几十年奔来波去的,其中的幸福与辛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甘苦自知。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于我来说,这些年来所处的境遇,实在不算是顺境,但因为有书籍相伴,加上我性格里的隐忍与倔强,也总算是处逆若顺;因为有文字可以安放灵魂,苦境也就当成了乐境。感恩书籍,尽可以让我躲进书本成一统,与书中伟大的心灵交谈,从书中汲取温暖与力量。像《坛经》、《四十二章经》、《金刚经》、《心经》等一些佛学典籍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教益,佛经里那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也惠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学着放下,让我惜缘,让我慈悲。虽然,我并不是虔敬的佛教徒,佛教书籍也不是避世的港湾,但于我,这些美好的书籍,是沉浸与洗涤,是充实与慰安,是寂静与欢喜,是大智慧的醍醐灌顶。

生活里的苦难与磨折,可以让一个人沉沦,也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自认为,自己的内心能够变得强大,正是受惠于大量而系统的阅读。书籍,他们给了我双倍的酬报,既是愉悦的精神漫游,又是丰美的心灵盛宴;既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又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因为书,我也交结了许多爱书、藏书、写书、编书的朋友:王稼句、赵德发、伍立杨、郁葱、止庵、逄金一、陈忠、刘玉栋、张丽军……这也将是一个无限绵长的名单,无论是在书里还是在书外,他们都给了我深厚的教益。我深深记得,诗人郁葱先生曾经说过,放大自己内心的美好。我也常常在生活中践行这句话,勉励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也见惯了一些人人心的险恶,人性的丑恶,看惯了一些人粗鄙的嘴脸,放大自己内心的美好,那些丑陋、粗鄙、伤害,就可以忽略不计,内心里就充满温暖与光明。

感谢书籍,这些沉默的朋友,这些沉静的大师,他们照亮了我的灵魂,开阔了我的视野。书与书多相参照,给了我丰盈又开阔的人生。让我的一颗心在阅读中摈弃浮躁,沉静下去,再沉静下去,沉潜于文字之中,自乐其乐,自适其适。我知道,生活还在继续,阅读还在继续,阅读的幸福还在继续……这一切,多么好!

书籍,我一生的良朋与佳侣,我心灵与灵魂的福祉。有书相伴,我感受着友情的温暖与温馨,在这些师长、挚友的砥砺与鼓励中,我也一步步走向自己所向往的澄澈之境。

书籍文章13:我在书海中成长

文/张境航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呀,书对我们来说,就像是美味的食物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又像丰盛的心灵鸡汤丰富着我们的精神,而我和书之间更是颇有渊源。

四五岁时,妈妈就开始给我讲一些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那些主人公的命运令我高兴也令我悲伤。听到白雪公主活了下来,我激动开心,听到小女孩死在街头,我悲伤流泪。可每次正听得津津有味时,妈妈就让我睡觉,我只好带着对下文故事的无限悬念,含泪上床。之后实在太渴望下文,就自己抱着那几本小书开始读,但很多字不认识,只能去请教妈妈。后来我硬是把那一本本小书读完了。从此以后,我就跟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闲暇之时,我就喜欢抱着心爱的书籍,一页页翻过,沉醉在故事中。

如今我已经十岁了,学习逐渐繁忙,可我依然会读书、品书,而且也开始读一些中国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都是一知半解,只明白大概内容。虽然这样,我还是爱读书。当然,总有一天,我会理解透彻,在书的海洋里越游越远,越游越深……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吧!

书籍文章14:山楂树之恋

文/自律是前进的基石

最近读了些历史书籍,人心变得复杂。历史长河,沉沉浮浮,各种权术之计让人不得不设防,也让人为人性的复杂感到心寒。

看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感受异样的情愫。人为何把自己变得这么累呢?英雄值得尊敬,但那些不参与竞争而独享生活之乐的人也非都是等闲之辈。一个人一处风景,一个人一个心境。两颗年轻的心,心心相印,为我们诠释幸福与感动。

身边过于物质的人整天的忙碌、紧张、发泄,最后让自己失去了平静的心境以及对生活本真的享受。

最让我钦佩的人,是那些参与其中而不改变自己原始心境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哲人。

如果这样说的话,山楂树之恋的纯情固然珍贵,更珍贵的是:如果两个人看透社会杂乱的情感之后,仍不改自己钟情的情感,那真是叫人叫好。

多数人叫好山楂树之恋,原因在于对自己初衷恋情的怀念与珍藏。原生态总让人惊叹,感情也一样。

我们如果能历经社会的变迁,不改山楂树之恋的情怀,仍简单、干净地恋着一个人,那是多么的让人感到幸福。即使不是自己本人,能接近这样一个人也定能感受到爱的清澈与明亮,给自身幸福与力量。

人获得幸福,要简单地获得,才能快捷,前提是首先是心灵要简单、干净。修饰的人生必将受累,心灵需要原生态的氛围来放飞。

简单地爱、简单地生活。从一而终。

书籍文章15:我与书的故事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我的眼里,书是一张飞毯,带着我们在智慧的天空中翱翔;书是一只小船,带我们在科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书是一架望远镜,引导我们在文学的宇宙中探索。

小时候,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持之以恒,只有五分钟的热度,尤其是静坐读书,对我来讲,那简直比酷刑还难以忍受。记得有一次放假,妈妈和爸爸都把自己闷在书房里看书,家里静悄悄的。我想让爸爸陪我出去玩,他却沉默不语地丢给我一本《格林童话》和一本字典。我刚想说些什么,这时,爸爸开口说:“不要老是想着出去玩儿,你读读书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记得查字典。”说完,他又转身回书房看自己的书去了,只留我一个人在客厅里。

我想到爸妈都不肯陪我玩,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可是,就算我哭得再厉害,爸妈也没有出来安慰我。我只好停止哭泣,心想:“看来,我只能在家读书了。”我走进自己的房间,硬着头皮翻开了那本厚厚的《格林童话》。一翻开书,我便被那彩色的图片和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渔夫和妻子》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太贪婪;《进入天堂的裁缝》使我明白了世上万物不全是完美的,你要做的就是学会容忍那些瑕疵……看着看着,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最后,抱着书在床上睡着了。

现在,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深切地感受到:书是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灵魂的指路明灯。因此,我呼吁大家:好读书,读好书,与书成为好朋友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