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散文

请欣赏吃饭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吃饭的散文1:吃饭

文/邢庆仁

“打死我,我都是爱吃干面。”

这是一个叫斗子的人,在金水沟的羽子地里说的话。斗子是谁家的,我妈问坐在身边的我姨。斗子是咱老屋后巷的,他大是科科子。

我妈想起来了,斗子胖胖个人,脸上长着黑芝麻点。斗子好多年前就死了,斗子有个女儿也不在了。斗子的女儿有糖尿病,大夫让她忌口,她不听。她说,就是死,也不会让肚子饿着。时间不长她就死了。

我姨说就是吃大食堂那几年,斗子在食堂吃不饱,回家才自己擀面条吃的。后来被人告发,生产队就派人到斗子家里搜。来人和斗子先是发生争吵,后又撕扯到一块。斗子死也不想交出粮食,却又怕人家找着,眼睛不停地老朝一个墙角盯,来人顺着他目光的方向就找到他藏面粉的缸。斗子见状还是据理力争:“打死我,我都是爱吃干面。”

我妈笑了,笑出了眼泪,我妈掏出手绢时还在笑。我妈说大食堂吃了没几年就散伙了。大食堂最后那一年就把灶移到我家隔壁,那时我刚半岁。我爷在食堂管灶,我婆就常抱我过去转悠。我不知道我看见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只是多年后和我家一墙之隔的大食堂中间的院墙墙头塌了一个大豁口,塌土的地方有利器戳过留下的痕迹。我记得那是一个早晨,刚下过一点小雨,空气里泥土的味道很重。家里的人都在,隔壁的、对门的人也都过来围观、议论。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现场很严肃,每个人都神神秘秘的。

那年我九岁。

我妈说,大食堂开始还能吃饱肚子,越到后来越不行了。做饭的人连打麦场边上的红薯叶子、豌豆蔓都磨碎蒸到馍里,黑乎乎的,狗见了都不吃。

人为了一口饭要死要活,人被饥饿吓伤了。即便在今天,老家人相互见面说的第一句话还是“吃了么”,生怕人饿着。人类为了吃始终都没有停止过战斗,吃饱了天地不荒,吃饱了人才能平安入睡。

老家人吃饭看上去随便,但却讲究有个氛围。吃饭时间习惯坐在自家门口或者别人家门口,冬天会跑到磨坊和饲养室。我爷经常蹲在村口吃饭。我妈会不时去看我爷还需要什么,吃完了,我妈将碗筷和盘子端回家。我爷还蹲在原地卷他的纸烟吃。他周围总是围拢着许多村里人,边吃饭边聊天。那个叫闷腾的人爱用筷子把碗里的面条挑起来,放下,再挑起来,半天不吃就想着大家都能看见他在吃的是长面条。银升更有意思,他把碗里的肉片翻在饭上面,左看看右看看。而蹲在一旁的老根早就嘴馋了,趁银升不留神,一筷子下去把碗里的肉夹到自己嘴里了。银升傻眼了,干气没办法。以后再见了银升,他总是悄悄蹲一旁老老实实吃自己的饭。

饥饿的滋味,我无法描述,但有一点就是它让人睁大了双眼,去看、去想。饥饿是我出生时就遇上的,但我还好,我有来自家人的呵护,我有来自我妈的营养——善良。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屋子里,我妈忽然轻叹了一声,停下手里的针线活说,人家那时都说我娃爱哭,一天到晚只知道哭,特别是到了夜半人静时,哭声能传半个村子。把奶喂进娃的嘴里还是哭。现在明白了,那些年大人吃不饱,又要给娃喂奶,尽管家里人先尽着她吃,肚子是吃饭了,但没一点儿油水,奶也是稀水水,娃一边吃一边哭。

我妈说完这些话,又忙她手里的针线活,一切都是那样平淡自然。过去经历的生活和饥饿,也让人变得从容、豁达。

吃饭的散文2:莫做“窒井碎瓶”之人

文/袁文良

谁要是吃饭噎住了,竟怪碗不圆,准会惹得众人捧腹;谁要是走路摔了跤,只怪道路不平,也同样会给人以笑柄。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胡咧咧么,世界上哪有这种人?”有的,请看古人传下来的一则故事:

从前,一个村子里有一眼井,井水又清冽又甜美。全村男女老少来来往往都到井上汲水,日常的淘米、洗衣、饮用等都靠这口井的水。可是大家只管汲水,不知爱护,渐渐地,井被泥沙堵塞,干枯了。村里人汲不着水,围在井边吵吵嚷嚷,气愤至极。井不掏则无水,天经地义,可偏偏就没有人想到掏通这眼井,反倒有人气急败坏地把汲水用的瓶子摔了个稀烂,以此发泄愤怒。

古人可不是闲得无聊,胡咧咧出这段故事来打发时间。正是因为生活中有这种人,才有了这则“窒井碎瓶”的故事。

今天,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仍会见到有的同志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是时常做出一些类似古人“窒井碎瓶”的盲目举动。有些人做事之前不做详尽的调查研究,出了问题也不剖析原因,又放不下架子听取群众意见,方法粗暴简单,习惯于“一言堂”,结果口舌没少废,时间没少用,精力没少花,收效却不大,群众一肚子意见,自己也憋了一肚子气。对此,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改进方法,但一些同志把气乱撒乱泄,要么怪群众觉悟低,对他的工作不予配合不予支持;要么怪时间太紧,说领导安排得不够科学;要么怪环境欠佳,说时机和条件不够成熟……如此这般,和古时的“窒井碎瓶”之人没什么两样。

我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没有永远的困难,只是解决时间的长短而已。因此,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都不能像“碎瓶”之人那样怨天尤人,而应该吸取“碎瓶”之人的教训,保持头脑清醒,勇敢面对,认真分析问题,弄清造成某种结果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得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吸取“窒井碎瓶”之人的教训,做一名战胜困难的强者。

吃饭的散文3:习惯

文/萧尊凡

“吃饭了,吃饭了!”老伴习惯性地呼唤。“还要五分钟看(写)完这一点就来。”这习惯式的回答总会招来老伴习惯性的不满和埋怨:“老习惯,吃饭也要一催再催!”

拿起筷子,端起碗,我就检讨:“对不起,成了习惯就难改了。让你久等了——不过,我笑着说,我的习惯,跟你总是“依了我”很有关系。”举个例子,教书时我利用暑假给数学成绩差的四个学生补代数课,你不但不反对,还主动请缨负责招待中餐,以便下午继续补。我边复习,边教,后来补出了成效,家长送来谢礼,我不在家,你谢绝礼品,处理得很恰当呀!退了休,我按老习惯给村里的孩子补语文或作文,我没要过一分钱。在村民老年学校讲课几年了,也没要过钱。村领导不理解,我老老实实地说,我读书时,从初中到中师,享受党和人民的助学金,现在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是应该的。每次说及此事,你老人家总是满意地笑成了一朵大菊花。

我们家有个堂老弟,烟瘾重,半夜也要起来吸烟,不小心烟蒂引发了火灾,一座好屋就毁在他的一只烟蒂中……

所以,我常说:好习惯受益一辈子,坏习惯受害一辈子,有些人的坏习惯,害了他一辈子还没觉察到了呢!这就太可怜了!

粗心往往失败,细心事事成功。这都是个习惯问题。

吃饭的散文4:我的书房梦

文/张旗

书是一个教师吃饭的家什,啃书自然就成了我每日必习之功。自己又喜欢读书,喜欢买书、订阅书报杂志,业余还喜欢写作。梦寐以求的,就是何时自己能有间书房,有书桌,还有书柜,能安静地读书和写作。

当民办教师那几年,就住在家里,卧室就兼书房,饭桌也是书桌。没有书柜,连个简易书架也没有,书就放在几个破纸箱里,和些烂鞋臭袜一起,塞在床底下,鼠咬虫蛀也顾不得了,但这在一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心目中,简直就是亵渎。

1978年后,县里民办教师转正,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没错,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我平时就喜欢读书,本来就热爱教育工作,有幸碰上了这历史大变革的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转正后,我被调到一个乡镇初级中学任教,卧室不仅要兼书房,自己做饭吃,还要兼厨房,摆放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所幸有了一张书桌,能备课改作业,还能摆放几本工具书和订阅的书报杂志。那是间土木结构的撒瓦房,我在床头的土墙上钉了两根木桩,搭上一块木板,把一部分中外名著放在上面。其他的大部分委屈在几个包装箱里,堆放在靠书桌一面的墙角旮旯里。要看一本什么书,或查找点什么参考资料,仍然不方便。

调到县完中任教后,学校给我安排的住房是个套间,二十来平米,还有个简易的小书架,书桌是三屉两柜的,我和我的那些书的境遇有所改观。

1987年,学校修建了教师宿舍,我分到一套三十平米两室一厅的住房。虽然没有一间书房,但把卧室和厨房分开了。而且,在设计修建这些教师宿舍时,学校考虑周到,利用空间,在每套住房的隔墙上装修了一个小书柜。我又跟后勤要了两个小书架摆放在卧室里。我的工作条件,也是我和书的境遇又大为改善。

1998年,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时,州教育局的领导到我们学校调研,跟我们座谈。谁也没有想到,该领导座谈中竟问到每个教师的藏书,有没有800册?他说,读书是每个人的内在需要,是自我修养的完成,它关乎一个人的人生品质与生活质量,关乎一个人的成长。他强调,在这件事上,学校和教师负担着起承传续的角色。

进入新世纪,住房实施商品化政策,学校组织教职工集资建房,每套120平米,四室两厅。我终于可以给自己设置一间书房了。装修时,我在书房里特意做了两个高齐屋顶的大书柜,书桌呢,与时俱进,直接就做成了电脑桌。有一间书房,有书桌、书柜,看着那些伴我大半辈子一路走来的书,静静地列队站在我的书柜里,心感觉特别踏实而充实。

吃饭的散文5:爱才是主角

文/青衫

朋友晓风夫妻请吃饭,特意嘱咐我要“带家属”,于是我和老公一同赴约。四个人,两对夫妻,彼此都熟悉,所以酒过三巡,话匣子就打开了。家庭聚会,话题多以家长里短为主,也是女人最热衷和擅长的,在我们两个女人的带动下,聊得不亦乐乎。

晓风和我同龄,认识有二十年了,她回忆起当初老公追求她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晓风说他推个破自行车等在厂子门口,抻个脖子往大门里瞅,一见到晓风的影子,赶紧拿出个小褥垫放到自行车后座上,好让晓风坐上去不硌得慌。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想到这个细心的情节,晓风都充满幸福感,有一种被珍视的满足。为了不给女朋友“掉价”,晓风的老公也是做足了功课,发型弄成郭富城的中分式,穿着时尚的萝卜裤,自行车虽然破了点,但是擦了又擦,偶尔还在车把上放一朵花,都是在沿路采的各色小野花。当初晓风的父母是反对的,甚至晓风的姑姑也反对,他俩不放弃一直坚持着,用各种方式方法打动老人,比如用那么一点有限的钱,变着花样买水果孝敬父母,多做事勤沟通。终于等到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得到最完美的祝福!

如今晓风的日子好极了,老公事业有成,家庭和睦,老人安康。晓风两口子动情地回忆着过去,幸福的笑容从心底绽放。

我忽然发现,其实晓风有很多我羡慕的东西,比如她的聪明漂亮博学,比如那年的欧洲十日游,比如她的大房子,豪华小汽车,那么多的首饰和华服,家里的保姆,可是晓风并没有提及这些。是为了不让我羡慕嫉妒吗?不是。我和晓风之间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她今日的一番话绝对是心情自然的流露,是在她心底印象最深刻的记忆,而今晚是最适合掏心掏肺的时刻。想想我自己不也一样吗,和老公牵手散步的时候,除了憧憬未来的生活,聊的最多的,也是过去。我为了拿到会计专业高级职称证书,没日没夜地学习,下了班骑个自行车,穿越半个城市去上课;老公为了工作,起早贪黑地工作,还要在我上课的时候带孩子。忙碌中我们都忽略了自己,于是我想着给老公增加营养,老公想着闲暇之余给我解压,带我去郊游,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成了最美的记忆。我的生日,老公不忘有礼物相送,贫穷时只是一朵花。但是让我感动的是,我父母的生日,也常常是他在提醒我;难忘每一次出门旅行,我因为晕车比较严重,老公总是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一趟旅程下来,美景在心,更令我无法忘记并在日后深感幸福的,是被关爱的幸福感。

我和晓风一样,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我们为生活努力奔波,努力赚钱改善生活,我们好像为钱而做事,钱成了目标。当生活达到自己想要的样子时,回首过去,却发现在追逐的过程中钱并不是主角,爱才是。

不论是艰苦的打拼日子还是在后来富足的生活里,能被我念念不忘的大事小情,大多和金钱无关,金钱买不来幸福与安全感。我不否认钱很重要,但它和爱相比,分文不值。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让爱相随,真正的幸福,在爱里,在家里,在心里,在彼此含情脉脉的眼神中。

吃饭的散文6:家是牵挂的爱别样的情

文/江亲莲

一日中午在外吃饭,席间听同桌的同事说到:如果大家有合适的女性朋友,给我介绍介绍呢,90后的单身女青年,在工作的更好哟,我想成个家啦,不想再一个人漂泊着……同事的话,说的很简单,可却让我这个背井离乡工作的人都有些伤感啦,因为我明白家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心底最牵挂的爱和最特别的情。

如今,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考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我们成了别人眼中的外乡人、外地人。两地分居也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都是家常事了,他们能做的就是每天尽可能的抽时间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媳妇(丈夫)、孩子煲个电话粥,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候,赶紧背起行囊匆匆回家一趟,或陪家人外出旅行走走逛逛,或陪家人好好吃顿家常菜、唠唠家常,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老话在那时尤其显得珍贵无比。

离家百里千里,我们是不情愿的,因为心中有放不下的那个家,家里有我们牵挂的一切,这一切比金钱都要为贵,是连金钱都换不回买不来的,可我们又不得不这么做。抖音上有言说:我放下了工作陪你,就不能给你一个稳定的生活;可我拿起了工作,虽然能给你一个稳定的生活,但却不能陪你啦。由此可想,我们总是在做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艰难选择,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自古以来,事情总不能十全十美,做不到忠孝两全,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就像我们单位,有好几个同事,他们是从安徽、河南、湖南、重庆等地考到四川泸州的,有的在这里遇见了有缘人,就安了家有了情,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孤单单地漂泊了,至少在这个所谓的异乡为异客的岁月里总算是有了半个家,爱人的温情、孩子的嬉笑,让我们忘却了太多的烦恼和忧愁,渐渐地走入了温暖的日子里,甜甜蜜蜜的一家亲,多美好多幸福的事情呀,真是羡煞旁人啦。

的确,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对我们每个人都弥足珍贵,我们想方设法的努力工作、辛苦挣钱,就是想要让家人生活无忧、孩子无虑、老人安详,所以就算再苦再累我们都觉得付出一切是值得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只要一回到家中,所有的一切苦恼都变得烟消云散,看着孩子的笑脸,看着老人的慈祥,看着爱人的温情,心都要融化了,哪里还记得什么忧愁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是心灵的港湾吧。

这个港湾,随时为在外漂泊奋斗的我们敞开着大门,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想了都能回去,就像我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学习、周末就喜欢抽点时间回回娘家,看看爸爸妈妈,再陪着爱人孩子和公公婆婆外出走走,日子过得简单但惬意,谈不上很富足,也谈不上有多高大上,但起码我能尽可能地做到让爸爸妈妈、老人爱人孩子都能共享到生活之余的快乐,就足够了。

当然,家,可能对有的人来说,或许有一些反感,觉得不想回家,因为那个家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争吵,永无休止的斤斤计较,家不像家,家反而成了讲道理玩心机的地方。这样的家,确实失去了应该有的温馨和浪漫,让人觉得心生恐惧,我们谁都不希望在这样的家庭生活过日子。曾经听身边的一个同事讲,他每天下班后都不想回家,因为一回去就要吵架,不是为了孩子就是为了钱,对他来说,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能得到爱人的关心和孩子的陪伴,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三观不合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因为琐事吵架,吵得人心烦意乱,想要远远地逃离。我那时也劝过他,凡事尽力就好,急不得,还得慢慢来,磨合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说的倒是简单,却不知家庭的矛盾调和和相处本就是一门大学问,哪是几句话就能够将所有的门门道道讲完呢,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诠释践行,慢慢悟得精髓,再用真理指导实践。我想,只要彼此有爱有情、懂道理明事理、知情重讲孝义,再大的困难都能咬牙挺过去,再冷的石头也能捂热。这是家的力量,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奋斗的不懈动力之源。

正所谓,既然爱那就请深爱吧。家是那个家,可人未必永远都是那些人。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会慢慢发现,身边的亲人会一个接着一个的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多是陪伴太少的遗憾,那我们就应该趁现在一切都安顺的情况下,好好地履行职责,把家建的更和谐美好,把那份爱延续到永久。

未来的路虽然很长,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太过短暂,我们能珍惜的事、能珍惜的人本就不多,何不把这一切执念都转化成最动人的情和最温婉的爱,用爱感化生活的苦和难呢?(江亲莲)

吃饭的散文7:好好吃饭

文/边凌雪

年轻那会,不懂疼惜身体,忙起来了经常饱一顿饿一顿。觉得吃饭这事并不十分重要。直到后来患上严重的胃病,才开始重视一日三餐。

年轻那会,觉得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周末可以一觉睡到中午。那时“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没有电话和手机,城市里也没有这么多着急和叫嚣的汽车,要想睡个安稳觉十分容易。要是父母心疼自己不吃早餐想叫起来吃点东西,一定会没有好话。现在,每当自己诚惶诚恐地想把赖床的孩子叫起来吃东西时,才能体会父母当年那种既心疼又委屈的心情,真的是悔不当初。

年轻那会,喜欢什么就吃什么,火锅烧烤是最爱,从不考虑肠胃能否接受。每次吃完都会闹肚子,可是闹完肚子下次还吃,好像那些东西被人下蛊了一样,吃起来有瘾。说来奇怪,每次吃饭都是人越吃越多,从最初的两三个吃成一大桌,认识和不认识的,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甚是热闹,好像一吃喝,全世界都成了朋友。而那时的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贡献给了这些从他身上连谢谢也没捞到一个的店家。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后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清静,喜欢吃家里做的饭菜,喜欢自己动手。再后来,觉得“吃”是一件特别重要一定不能马虎的事,就算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所谓好好吃饭,不是说一定要吃得非要有鱼有肉,全素也可以做出好饭菜。但一定得重视它,把做饭和吃饭当成乐事。说起来现在的饭馆多如牛毛,要想吃各种档次和口味的都不在话下。但我心里清楚,只有自己亲自去菜市挑选回来的食材,亲自用蔬果剂把它漂洗干净,亲自用上好的菜籽油烹饪,我吃下的每一口才会安心和舒服。此时的我意识到,真正养心养胃的还是家里的饭菜。

哪怕是一个人,休息日可以晚一点起来,但一定要吃早餐。就算简单到一碗白粥或油醋面,也非吃不可。吃惯早餐,身体就会像上了闹钟一样,到点会有饿感。有饿感,是肠胃对身体的回馈。长期不吃早餐的人,整个上午都不会饿。

去菜市,当我把眼球从电脑和手机上移到这里,看到那些绿油油的蔬菜,看到那些忙碌的小贩和讨价还价的顾客,看到年轻的爸爸妈妈推着婴儿车一起装满购物袋,看到大叔大妈空着手悠然自得只是来瞧瞧有没有更便宜一点的东西的神态,当看到有好心的老板提醒顾客注意钱包的时候,我才能感觉这才是最真实的市井生活啊。

有时候,看着琳琅满目的菜市,逛一圈下来还是不知道要买什么。于是,再在脑海里梳理一遍到底要怎样搭配:是清蒸茄子呢还是素炒青椒茄子,是蘸水豆花呢还是番茄豆花,是凉拌生菜呢还是炝炒生菜,是芹菜肉丝呢还是芹菜豆腐干……再一圈下来,可能手里已经提了买好的食材,顺便再挑一些当季的水果满载而归。

烹饪是一个顶享受的也是一个考验手艺的过程。因为要做出可口的菜肴,得用心配料,用心清洗,用心掌握火候,用心掌握佐料的轻重,还得掌握家人的喜好口味和食量。我一般主张饭菜尽量现做现吃,尽量不剩。我从不吝惜剩饭剩菜,出于对健康负责的态度,宁可做的时候少做一点减少浪费,也不会翻来覆去吃剩食。

不要小看一顿饭,这里面包含了对人生、对生活和对家庭的态度。一个常常为家人做饭的人,必定爱这个家。哪怕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一个不好好吃饭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不要奢望他的心里能有多少爱。倘若一个家庭经年累月冰锅冷灶,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它的主人有多么热爱生活,他们之间有多么相爱。我也从不认为工作和应酬应该成为不陪家人吃饭的理由。

爱,其实就在厨房和餐桌上,在一粥一饭之间。

吃饭的散文8:好好珍惜这辈子

文/肖宁嘉

和朋友出去吃饭,上菜时,她拿手机认真地拍了几张照片,然后低下头,在手机上飞快地打着字。我笑她:“吃个饭还要拍照?发给谁呢?男朋友?”朋友摇摇头:“不是,我是发给我妈的,她看了我的照片,就知道我每顿都在好好吃饭,她也就放心了。”我惊讶:“你又不是小孩子了,还需要每天向妈妈汇报?”朋友笑笑:“我妈妈也经常发这样的日常照片给我啊,家乡新开的蛋糕店、阳台上的仙人掌开的花、她织的新毛衣,她都会照下来发给我。我呢,新买了一本书、看了一场电影、还有每天看到的开心的好玩的新奇的东西,也都会发给她看,我们经常这样发来发去的,只是想让对方知道,我们都牵挂对方。”朋友边说边把照片发了过去:“我在外地上班,不能常常陪着她,就用这种方式表达我的爱。做母女也是一种缘分,不管我们再怎么爱对方,也只有这辈子而已,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好好表达呢?”

朋友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香港知名电台主持人梁继璋对他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有时候会听人说什么下辈子做牛做马,结草衔环报答你,好好对你之类的话。可是,既然要爱,就这辈子好好爱,既然要感激,就这辈子好好感激,说什么下辈子,那是太虚无的事。

既然下辈子不靠谱,就让我们好好珍惜这辈子,好好表达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的爱吧!因为,我们只有这辈子。

吃饭的散文9:桂花糕

文/肖宁嘉

那天,我跟老公去酒店吃饭,一大桌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不过坐下之后就都是朋友了。会喝酒的推杯换盏,像我这样不会喝酒的,只管埋头大吃就是了。菜上完之后,最后上了一盘桂花糕。我夹了一个,轻咬一口,甜而不腻,芬香四溢,一种桂花的香味弥漫在唇齿之间,回味无穷,不愧是大酒店厨师的手艺。我附在老公耳边悄声说:“要是带儿子来就好了,这么好吃的桂花糕他一定喜欢。”老公说:“那你待会带几个回去给他不就好了。”我笑了:“算了吧,不太好意思。下次我们自己专门带他来吧!”

席间有一个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怎么说话,也不大喝酒,但他吃得很慢,直到大家都吃完了,他才放下碗筷。酒足饭饱后大家都准备走了,我瞄了一眼那盘桂花糕,还剩好几个,想来是因为男人们不大爱吃甜食的缘故,真是可惜了。我和老公走在最前面,下了楼才发现,我的包忘带了。我急急忙忙冲上楼,推开包厢门一看,刚才那个男人正在用一个一次性的泡沫碗装盘子里剩下的那几个桂花糕。他见我进来,愣了一下,我也很尴尬,故意说:“带回去给孩子吃的吧?”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我想带回去给我母亲尝尝,她老人家活了六十岁,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桂花糕。”

听了他的话,轮到我呆住了。扪心自问,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只有孩子,这个东西好吃,给孩子留着;这个地方好玩,要带孩子去玩;可我们又有几次想到父母?可怕的是,这种状态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但是,一天天老去的父母才是更需要我们关心和牵挂的。

拿了包下楼之后,我对老公说:“我们也打包一份桂花榚吧,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尝尝!”

吃饭的散文10:飞雪

文/萧红

是晚间,正在吃饭的时候,管门人来告诉:“外面有人找。”

踏着雪,看到铁栅栏外我不认识的一个人,他说他是来找武术教师。那么这人就跟我来到房中,在门口他找擦鞋的东西,可是没有预备那样完备。表示着很对不住的样子,他怕是地板会弄脏的。厨房没有灯,经过厨房时,那人为了脚下的雪差不多没有跌倒。

一个钟头过去了吧!我们的面条在碗中完全凉透,他还没有走,可是他也不说“武术”究竟是学不学,只是在那里用手帕擦一擦嘴,揉一揉眼睛,他是要睡着了!我一面用筷子调一调快凝住的面条,一面看他把外衣的领子轻轻地竖起来,我想这回他一定是要走。然而没有走,或者是他的耳朵怕受冻,用皮领来取一下暖,其实,无论如何在屋里也不会冻耳朵,那么他是想坐在椅子上睡觉吗?这里是睡觉的地方?

结果他也没有说“武术”是学不学,临走时他才说:“想一想……想一想……”

常常有人跑到这里来想一想,也有人第二次他再来想一想。立刻就决定的人一个也没有,或者是学或者是不学。看样子当面说不学,怕人不好意思,说学,又觉得学费不能再少一点吗?总希望武术教师把学费自动减少一点。

我吃饭时很不安定,替他挑碗面,替自己挑碗面,一会又剪一剪灯花,不然蜡烛颤嗦得使人很不安。

两个人一句话也不说,对着蜡烛吃着冷面。雪落得很大了!出去倒脏水回来,头发就是混合的。从门口望出去,借了灯光,大雪白茫茫,一刻就要倾满人间似的。

郎华披起才借来的夹外衣,到对面的屋子教武术。他的两只空袖口没进大雪片中去了。我听他开着对面那房子的门。那间客厅光亮起来。我向着窗子,雪片翻倒倾忙着,寂寞并且严肃的夜,围临着我,终于起着咳嗽关了小窗。找到一本书,读不上几页,又打开小窗,雪大了呢?还是小了?人在无聊的时候,风雨,总之一切天象会引起注意来。

雪飞得更忙迫,雪片和雪片交织在一起。

很响的鞋底打着大门过道,走在天井里,鞋底就减轻了声音。我知道是汪林回来了。

那个旧日的同学,我没能看见她穿的是中国衣裳或是外国衣裳,她停在门外的木阶上在按铃。小使女,也就是小丫环开了门,一面问:“谁?谁?”

“是我,你还听不出来!谁!谁!”她有点不耐烦,小姐们有了青春更骄傲,可是做丫环的一点也不知道这个。假若不是落雪,一定能看到那女孩是怎样无知的把头缩回去。

又去读读书。又来看看雪,读了很多页了,但什么意思呢?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心里只记得:落大雪,天就转寒。那么从此我不能出屋了吧?郎华没有皮帽,他的衣裳没有皮领,耳朵一定要冻伤的吧?

在屋里,只要火炉生着火,我就站在炉边,或者更冷的时候,我还能坐到铁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若没有木柈,我就披着被坐在床上,一天不离床,一夜不离床,但到外边可怎么能去呢?披着被上街吗?那还可以吗?

我把两只脚伸到炉腔里去,两腿伸得笔直,就这样在椅子上对着门看书;哪里看书,假看,无心看。

郎华一进门就说:“你在烤火腿吗?”

我问他:“雪大小?”

“你看这衣裳!”他用面巾打着外套。

雪,带给我不安,带给我恐怖,带给我终夜各种不舒适的梦……一大群小猪沉下雪坑去……麻雀冻死在电线上,麻雀虽然死了,仍挂在电线上。行人在旷野白色的大树里,一排一排地僵直着,还有一些把四肢都冻丢了。

这样的梦以后,但总不能知道这是梦,渐渐明白些时,才紧抱住郎华,但总不能相信这不是真事。我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梦?照迷信来说,这可不知怎样?”

“真糊涂,一切要用科学方法来解释,你觉得这梦是一种心理,心理是从哪里来的?

是物质的反映。你摸摸你这肩膀,冻得这样凉,你觉到肩膀冷,所以,你做那样的梦!”

很快地他又睡去。留下我觉得风从棚顶,从床底都会吹来,冻鼻头,又冻耳朵。

夜间,大雪又不知落得怎样了!早晨起来,一定会推不开门吧!记得爷爷说过:大雪的年头,小孩站在雪里露不出头顶……风不住扫打窗子,狗在房后哽哽地叫……

从冻又想到饿,明天没有米了。

吃饭的散文11:吃饭的姿势

文/汪金友

看了标题,有人可能发笑:吃饭的姿势,有什么好说的呀?不就是一手拿碗,一手拿筷子吗?端起饭,往嘴扒,夹起菜,往嘴送,难不齐,还会有人吃到鼻子里?岂不知,吃饭的姿势,可不是小事,与健康有关,与事业有关,与爱情也有关。

先说一件真人真事。我一小学同学,家境条件不错,但他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两只胳膊趴在桌子上吃饭。我们农村,吃饭都是用炕桌。全家人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饭。我这同学是个独生子,家里人口少,所以吃饭的时候,他就可以独占一面。两只胳膊一趴,把嘴伸到碗边,再用筷子往嘴里送饭。

长大后,有人给介绍了一个外村的姑娘。见了面,双方都感觉很好,于是就把亲事定了下来。接着,男方请女方在家里吃饭。再接着,女方请男方到家里吃饭。那一天,听说未来的姑爷到了,村里很多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瞧新鲜。到吃饭的时候,我同学依然按照自己的习惯,两臂趴在桌子上,只伸筷子不端碗。碰巧,坐在对面的准岳父,是个非常讲究传统礼仪的人,看着未来姑爷的吃相,眉头紧锁。窗户外边看热闹的人们,也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结果,我同学回来的第二天,女方就让媒人传过话来,经过再三考虑,这门亲事“不合适”。接着,风言风语传遍我们全村。有的说他“没教养”,有的说他“缺心眼”。传来传去,村里村外的姑娘们,竟然都不愿意再嫁给他。就这样,我这同学打了一辈子的光棍。

还有个故事,也是真人真事。单位来了客人,“一把手”带两个下属去陪客。其中一个下属,可能是受宠若惊,过于兴奋,也可能是年轻气盛,缺乏经验,竟然捷足先登,坐在了主陪的位置上。而且在“一把手”还未致祝酒词的时候,他就抢先表现:“来,我先敬大家一杯!”“一把手”的脸马上就拉了下来。事后没几天,这个小伙就调到基层“锻炼”去了。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吃饭的规矩非常严格。左手拿碗,但不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住碗,而必须用五根手指把碗托在手心。右手拿筷,要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时捏住,而无名指和小拇指不能抬起来。谁的姿势不对,妈妈也不多说,直接举起筷子,敲到他的头上。还有,吃饭的时候,不准说话,不准喝水,不准弯腰,不准伸腿,不准“过河夹菜”。中间一碗菜,每个人都只能夹自己一边。妈妈的筷子敲到头上,很疼的,有时还会隆起一个包。所以兄弟几个,谁也不敢犯戒。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乡党》中提出,要“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说,在吃饭和就寝时,不要大声说话。可能,那个时候孔子就有了保健意识。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吃饭说话,会影响食物咀嚼和消化吸收;一种是适当说话,可以减慢吃饭速度,降低肠胃负担。但无论如何,不能过度兴奋,高谈阔论,或者争论不休,于健康不利,于友情也不利。

正确的吃饭姿势,应该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端着碗,捏着筷,挺胸坐直、细嚼慢咽。既要自己吃好,又要照顾好同桌的他人。适当地说一些话,也能够增加食欲,调节气氛。而且在吃饭中,请坐、敬酒、让菜、品菜等,都有助于放松心情,交流感情,识修养,看品行,谁说不是呢?

吃饭的散文12:微笑的涵义

文/刘映莹

前几日,与好友在外吃饭,落座后,发现正对我视线的是门口站立的一位迎宾小姐。看得出,这是个外地姑娘,二十出头,高高的个子,身着与其他饭店迎宾员无异的旗袍,每有顾客光临或离去,她总会微笑着说“欢迎光临”或“请慢走”之类的话。大概是食客们对迎宾小姐早已司空见惯的缘故,他们要么只顾着和身边的人攀谈,要么就匆匆走过,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而这个外地姑娘似乎也习惯了人们的冷落,在没有顾客经过的时候,就收起微笑,面无表情地站着。她的漠然和热闹的饭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没人注意到,除了不经意间坐在她对面的我。

一个年轻女孩走了出去,外地姑娘的脸上又露出了职业性的微笑。但出乎她意料的,年轻女孩没有像其他客人一样对她视而不见,而是回过头回应了她一个微笑,一个甜甜的微笑。外地姑娘愣了一下,但很快的,笑意重新回到她的脸上。不同的是,那笑是如此由衷,如此生动。年轻女孩已走远,但外地姑娘的笑却依然灿烂。

原来,一个微笑就足以温暖一颗心。

目睹这一切,我不禁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每天下楼,都会碰上一位小姐,她是楼下新搬来的住户。我很想跟她打招呼,但又怕她不理我,自讨没趣。一天,我下定决心打破沉默,可她板着脸;一副冷冰冰的模样,我又犹豫了。思忖半天,终于硬着头皮对她微笑着点了点头,岂料,她马上回应了。后来我知道,其实她也很想认识我,只是怕我拒绝她罢了。

原来,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微笑,蕴含着丰富的涵义,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怪不得有位哲人曾说: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从别人的微笑中感受到尊重、肯定、接纳、关怀、友善……又是否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呢?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也许不经意间你已扫除对方心中的阴霾;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许就只一个微笑那么简单。

吃饭的散文13:和真实的世界聊聊

文/张金刚

走路、吃饭、坐车、睡前……无时无刻,手机相伴,刷微信、看朋友圈、聊天,不亦乐乎。这就是相当一部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粘于网络上,囿于虚拟中;似与世界零距离,实与现实已疏远。这难道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也是网虫,且大有溺网之势。网络中,我默声不语,无视周遭;现实中,偶与旁人聊聊,却忽觉不知魏晋,难以融入,油然而生孤寂。看似是我被这个世界抛弃,实为我抛弃了这个世界。于是,我感觉,是时候下网,与真实的世界聊聊了。

和大自然聊聊,轻声叩问四季来时之路,轻轻挥别四时消逝之影。与自然融合,便是诗意、快意的生活。天空、星空,会启迪高远深邃的心智;飞鸟、流云,会放飞轻盈闲适的心情。花草、树木,教自己如何静寞地活出真我;流水、清涧,教自己如何低调地活得高洁。自然是位智者,与他聊聊,必然增进几分睿智与豁然。

和一本书聊聊,蓦然发现紧盯屏幕的双眼,已许久未亲近书页上的文字了。这些散发着墨香的精灵,清心清目清脑,会引领思绪在字里行间任意游移,恍然自己已是书中经历悲欢离合的主人公,已是背包涉足天涯的旅游家,或是烹制心灵鸡汤的思考者。在文字间静心、积淀,远非浏览网页所能给予。

和一首歌聊聊,音符冲击耳膜的瞬间,敲开了心门,碰触了灵魂。音乐,是奇妙而伟大的发明。懂音乐、惜音乐的人,会以音乐为挚友。舒缓也罢、激扬也罢;欢快也罢,忧郁也罢;首首皆是心情的表达,曲曲都是心灵的共鸣。从中,会与真实的自我相遇,让快乐抑或伤感,在旋律中尽情流泄。

和孩子聊聊,顿觉被纯真所包围,这感觉或已久违。和他们一道,与一只蚂蚁斗趣,拿一根棍子耍箭,踢一块石子向前,饮一瓶果汁开怀,这充满童真的纯粹快乐与轻易自足,正是自己丢失许久的宝贝,重新找回把玩,不由感慨万千。该哭哭、该笑笑,自然流露喜怒哀乐,孩子就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和年迈的亲人聊聊,他们过往的记忆,有我们的一度不知或忘却的过去,那些调皮事、荒唐事、可乐事、幸福事,重新打捞、珍藏,汇成一生的美好;他们现在的情态,有我们将来的影子,让我们更懂得亲情的可贵,爱他们就是爱自己。老人如灯,照亮脚下的路,以致当我们老成他们,才不再会有遗憾。

和同事朋友聊聊,精灵古怪的人,会让我们的思路跟着一起恣意飘忽,山南海北,天上地上,谈得畅快淋漓,不由感觉自己也妙语连珠、幽默风趣起来;思维缜密的人,会让我们的言辞跟着一起分条理晰、因果相配,极富逻辑、极有条理、极具深度;纯净善良的人,会让我们的心性跟着一起柔软温暖,放低自己、笑看一切,生活随之快乐许多,朋友圈随之扩大且真挚。因人而异的聊天,会激发自己无尽的潜能,疑似性格分裂,却悄然已增阅历、积聚人缘。

和运动场聊聊,会激起奔走跳跃的脉动;和小动物聊聊,会唤醒一颗温润的爱心;和陌生人聊聊,会发现人际原本没那么凄凉;和对手聊聊,会缔造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和黑夜聊聊,会感觉是在与卸下面具的自己对话,心中顿时一片明朗……

和真实的世界聊聊,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实与美好,才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此,这个世界,也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

吃饭的散文14:慨叹

文/赖云

有时间就和朋友一块吃饭聊天,谈论生活,谈论人生,然后活在现实里。

生活就是个怪圈,每个人都在这个怪圈里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好多人走着聚着一起,好多人走着聚着一起却一定要去分离,这不厌谁。这个社会很现实,每个人都在过着很现实的生活,思维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处世不一样,共同点只是:都过着现在,憧憬未来,而回忆着过去。

我喜欢简单,过得太复杂会很累。每天都要面对着许多无奈,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可思意的事情,同学,朋友……但每天都一定要重复着生活。有时太天真,天真的有点太不靠谱,总以为一切都不会是那么太复杂,只是因为我个人不喜欢太复杂的生活,但别人不一样,很多人都不一样。郑哥说得好,这社会很现实。我的见识可能的确少了一点,可有时候,我又确实很享受这傻傻的简单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报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朋友都说我,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别忘了,我也许也是个比任何现实的人都还现实的人,只是对朋友或者说我把你当做我的朋友的时候,我没有什么所谓彼此间的秘密。朋友就一定要是没有秘密的,但总有很多不是朋友的朋友,在跟你玩不是游戏的游戏。或者有很多朋友都在怀疑和被怀疑着,这就是所谓的现实。

当有些东西和你的性格格格不入的时候,我不回去可以的追求。或者更现实一点,人,活着的是靠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去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每天都只是闹着嚷着,但从不去想,你闹着嚷着的离你到底有多远,却永远不知道梦想究竟在哪里。就比如说:如果你只是一个捡垃圾的,那么你现实应该所追求的只是如何填饱肚子,然后晚上有个可以栖身的归宿;假如你每个月收入是一千块钱,那么你一定还必须不要在瞬间去期盼下个月会有一万,当然,你可以去想。不过,如果我们的起点都还是零,不要忘了,我们只是现实的奴隶,还没资格去谈别人的什么太大的理想放在自己的身上,那是别人的东西,永远也一定不会属于我们。一句话,我很讨厌跟着别人的影子走,那样子会很累。我厌恶被主宰的生活,讨厌被支配着的命运。

只有平凡的人才听从命运,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现实是残酷的,但每个人都希望它是美好的,然后去追逐而不是等待着或者是跟着别人的影子在走,不知道我是不是有点另类,但我不喜欢这样子,也不去想不去过。许多陌生人能走在一起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块吃着饭,一块出去玩,一块说着彼此的故事,这是缘分,命运中的缘分。

缘分和命运的确是相互的,但我始终不赞成把缘分和命运放在一块,也可以说,在一定环境当中,他们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我说理解的命运是:就像这大学,有很多想来的人和不想来的人来了,然后想来的人在努力地学着过着,不想来但来了的人每天悠闲的过着;有很多人,一直的梦寐以求,却注定来不了,也许这些人更应该来这里,她们(他们)也许比任何到这里的人更有天赋,但每天却只做着到山上放牛、砍柴,然后看着朝辉夕阳在祈祷;有些人注定要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每天都在为生存操劳,而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住着高楼大厦,喝着、穿着名牌,长大了还开着名车,而这些东西还没出世就注定会有,还不用去想只能接受,这就是命运。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没有恐惧才会有幸福生活。

这世界就这样,很现实,没有所谓的公平,但这些不公平并没有针对特殊的谁,是关于每个人的,从某些角度来说,当它在针对着每个人的时候,又是公平的,所以每件事都没有绝对。现实的残酷让人滋生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对命运的恐惧,而人又一定要去努力地征服恐惧。

奇迹,是需要创造的。

我们太多时候都只过着自己,但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去和别人做个比较的,结果是你一定不要一直都在跟着别人的屁股在走,现在的我们还不可以把什么变成什么,我们只是一天在忙着该怎么生存着的人,只是去想,还没有权利去所谓的生活。生存和生活,决定了你是否该做些什么或者想做些。

当有些人已经住惯了楼房的时候,有的人还在由茅草屋搬进他的小楼房;有的人已经开始厌倦开着名车奔驰于高速公路的时候,有的人才开始向往有时间带着家人或者朋友去兜兜风。命运就这样,有的人都已经讨厌了在咖啡厅听着音乐喝咖啡的时候,许多人才梦想着找个时间去哪里体会体会一直很向往的咖啡味。当城市的人都跑到乡村晒着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乡村的人才开始往城市里跑,方向和目的不一样,却彼此都很享受。确实,社会在进步了,生活提高了,有的人用一辈子,有的人却不用,但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彼此。

美好太短暂,短暂的一定要离去,只能回首。我们都只不过活在现实的残酷里,然后回忆昨天,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永远都幸福的,事实是,渴望着还得到了的人却很少。人生就这样:不要叹息昨天的短暂,也不要沉溺于今天命运短暂的美好。我们憧憬明天,但不要对还没来到,或是即将来临的明天拥有太多的憧憬和幻想,人,要自信,知足,平静,快乐地过好今天的每分每秒。命运,总是在不停的轮回。

关于命运的理解,桐华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写到: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恶魔,叫命运。就是说人们因为不断犯错,最终走向邪恶,却称其为命运。而我们,只能去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改变它,而只是说着,整天眷恋着。

我不相信命运,人,只有去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追逐然后去不断的征服。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 正像一个年轻的老婆不愿意搂抱那年老的丈夫一样,幸运女神也不搂抱那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只有不断的挑战和不断地去征服,希望,才不会那么吝啬不常来眷顾你。

总之,人,都是在一生不断的追求,不断地挑战去不断的上进。命运之神只青睐于那些懂得如何去获取幸福的人,而我们,只能是或许还不是。

吃饭的散文15:上座

一家人吃饭,走向餐桌,见空位就坐下,端起碗就吃饭,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喜欢看电视,可以往碗里夹了菜,坐到电视机前去吃;也可以端着碗坐在门口吃,空气好,还能与邻居聊天;上网没尽兴的,可以在电脑桌 前吃。总之,吃饭是很随意的事情。

在我的老家,那个充满泥土气息,鸟语花香的小山村,吃饭是一件很讲究的事。一家人吃饭,桌子摆放在屋正中间,正对门的为上座,背对门的为下座,两旁为左右座。辈分最高的人坐上座,小孩子坐下座,其他人坐左右座。如果都是同辈分的人坐在一起吃饭,那么客人坐上座。如果是朋友间聚餐,则是朋友坐上座。

席间,坐在上座的人不端碗,其他人就必须等着。坐在上座的人没有夹过的菜,其他人也不能吃,所以,坐在上座的人不论喜不喜欢吃,每一盘菜都要吃上一点点。

一般情况下,坐在左右座的人有一个是专门负责添饭的,看见谁的碗里没饭了,赶紧放下自己的碗筷,站起身,微躬身子,双手接过对方的碗,添好饭,再双手递给对方。

这是传统,也是老规矩。

民以食为天,人与世界的沟通,得以肚子吃饱为前提,所以吃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饭桌上的人们,不得谈论不开心的事,不得说他人的坏话,议论他人的缺点。最重要的是,不得随意离开座位,即便只吃一点就饱了,不分辈分,不分男女老幼,一定要等全部的人都吃饱,才一起离开座位。吃饭也要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上座的位置,是尊敬,也是美德。

吃饭的散文16:去“外婆家”吃饭

文/王亮予

这次去杭州玩,我们来到了西湖旁的“外婆家”吃饭。这里的“外婆家”可不是我的外婆家哦,而是一家有名的饭店。

在那儿吃饭的人可多了,远远地我们就看见饭店门口排了很长的队伍,他们宁可在那儿等,也不到旁边的饭店去吃饭。等到爸爸拿到餐桌票,已经是B85了,还得等44桌呢!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可是既然来了,就得诚心诚意等下去。这一等就等了一个多小时,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B85桌,外婆喊你吃饭喽!”一听见喇叭里那奶声奶气的声音,我和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指定的位置。我们点了外婆烤肉、外婆鱼丸、茶香鸭、鸡爪鱼,我还点了菠萝菠萝蜜,爸爸点了一瓶啤酒。最先上来的是菠萝菠萝蜜,我喝了一口,啊,甜甜的,很爽口,我一下子就把一杯喝完了,接着又倒了一杯。这时,烤肉上来了,金灿灿的,香气四溢,我垂涎欲滴,连忙夹了一块,又香又嫩,真是太好吃了,我一口气吃了半盘。爸爸见状,忙说:“不要再吃了,还有好菜没上来呢!”话还没说完,外婆鱼丸就上来了,这鱼丸又白又嫩。接着,茶香鸭和鸡爪鱼也上桌了,茶香鸭,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叶和鸭子放在一起炸,这样,鸭肉就一点也不肥了,而且还带着茶叶的香味,吃过之后满口留香,令人回味无穷。鸡爪鱼并不是一种鱼的名字,而是鸡爪烧鱼,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菜,可惜我的肚子胀鼓鼓的,再也吃不下了。

饱餐了美味之后,我们便买单下楼了。虽然这时已经八点多了,可门口还有好多人在等着呢,不知道他们要等到几点。回宾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下次来杭州还要到外婆家吃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