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珙桐

笔构网

2023-09-24文/洪妍随笔

神秘的大巴山,深藏万物之源。

两百万年前,当地球上众多的植物被第四纪冰川消融,并最终从地球上彻底消逝,有一种比林黛玉还娇弱的植物种子却在中国的大巴山等地神奇地睁开了她们美丽的大眼睛,黑暗中,她们眨了眨眼睛,确认自己还活着,便透过坚硬的外壳缝隙向外张望,一个光芒万丈的世界就在她们眼前豁然打开。

作为距今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能抗住第四纪冰川的极寒打击,实属万幸。

感谢伟大的太阳神,把她们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感谢中国大西南的山川,给了她们温暖的怀抱;也感谢那位慧眼识珠的法国植物学家,在四川莽莽的大森林里与她不期而遇。

对于中国植物学界来说,1869年的那个初夏,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季节,当法国植物学家大卫先生游历到四川穆坪,他被眼前一大片像白鸽一样的花朵深深吸引,微风拂过,那些花朵在一种不知名的大树上翩翩起舞,仿佛是为迎接他的到来。他的目光被点燃,从欧洲到亚洲,他的足迹踏遍了千山万水,却从未见过如此圣洁的花朵,她们像一群白色的精灵,穿过时光的隧道,给他送来远古的问候。他激动地为地球上这种新发现的植物取了一个拉丁种名——珙桐,从此,在世界植物学的版图上,中国又多了一个崭新的坐标。

俗话说,墙里开花墙外香。珙桐曾经也是如此。十九世纪初,追随法国人的脚步,珙桐漂洋过海,成为和平的使者,被许多西方国家竞相引种成功,成为公园、景点、院落的新宠,他们不叫她珙桐,而是亲切地称呼她"中国鸽子树".可在国内,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至暗时刻,大多数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温饱都难以解决,谁又有心思去关顾一棵树的命运呢?直到建国初期,当周总理在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的间隙,恰遇当地引种的珙桐花盛开,一打听,才知"他乡遇故‘人’",此树原来竟然产自中国。回国后,在他的高度重视下,这种植物界的"活化石"才像大熊猫那样,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成为国内科考人员追逐的焦点。一时间,湖南、湖北、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纷纷发现了珙桐的倩影。

巴山山脉,陕西版图的最南端,以第二主峰化龙山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当我第一次零距离看到珙桐花时,万分欣喜。这是一次浪漫的邀约,以"中国鸽子花"的名义,文人雅士、书画名家、摄影家与保护区的工作者们欢聚在珙桐树下。听专家们介绍,珙桐喜欢生长在海拔1500-2200米的山林中,喜阴湿、爱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不耐瘠薄和干旱,且幼苗生长缓慢。看着眼前这些并不高大也不粗壮的珙桐树,我被他们劫后余生的乐观而感染。这些穿越时光、穿越极寒的生命,如凤凰涅槃,岁月赋予了她们不老的青春和顽强的生命力。

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有眼不识泰山",看着珙桐花优雅脱俗的曼妙姿态,顿时,心生敬畏。在她们面前,我们永远都应该是虔诚的膜拜者和忠诚的守护者。

也许正是如此,化龙山的使命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起承转合,从药材厂、劳改场、林场,最后一步步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护林专家和工作者们用脚步丈量着化龙山的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着化龙山上动植物的物种和谱系,用汗水浇灌山间的花草树木,用大爱呵护着林中的飞禽走兽。这既是他们的一份常规工作,同时,也是他们对这座大山的庄严承诺。

今天,我们以花的名义相聚化龙山,明天,我们在鸽子树下传递和平、友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