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奶奶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奶奶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奶奶的散文1:月牙船

文/赵英杰

奶奶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可她心灵手巧,会剪纸,还会讲故事。

奶奶剪纸的时候,我就蹲在旁边看。只见奶奶的剪刀灵巧地上下翻飞,不一会儿,或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或是一朵娇艳美丽的红莲花,就蹦了出来。邻里的婴孩往往被那兔子或莲花吸引,挥舞起嫩嫩的小拳头,想抓它。每逢村里有喜事,不用说,漂亮的窗花一定出自奶奶的手笔。

蛙鸣蝉噪的夏夜,奶奶总搂着我坐在葡萄架下乘凉。月牙儿如小船般挂在天上,点点繁星也不时眨着调皮的眼睛。在这温柔的夏夜里,她最爱给我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奶奶讲故事的神情最迷人。她的嘴角微微翘起,眼里充盈着对神秘天宫的向往。她一边入神地讲啊讲,一边不紧不慢地拍着我的背。轻轻的拍打总使我很快进入甜蜜梦乡。

最难忘的是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她穿着墨绿色的小褂子在园子里侍弄她的宝贝蔬菜。白中泛黄的西红柿花,嫩黄嫩黄的黄瓜花,还有那淡紫色如小灯笼的紫茄子花,拥拥簇簇地开得正欢快。温暖的阳光钻进菜叶子中间忘情地欢笑。奶奶呢?就在那一大架芸豆下摘芸豆。满头的银发闪耀着太阳的光芒,宛如怒放的白海棠。在我的眼中这是园中最美的花啊!我竟然从没发现,我的奶奶是如此的美呢!蹑手蹑脚地跳过苦菊地,我想给奶奶一个惊喜。不料她早已发现了我,正笑盈盈地向我招手呢!我看到她端着个小盆子走了过来。盆里有嫩绿嫩绿的黄瓜,粉红嘟嘟的西红柿,青黑色、胖鼓鼓的芸豆……奶奶的两只眼睛笑得弯成了两个小月牙。一霎间,我仿佛觉得我就躺在那两个月牙上,享受着奶奶的慈爱!

有一次,我与隔壁的小姐姐争一张漂亮的糖纸,粉白相间的图案是那样的美丽。可是,小姐姐的力气比我大,糖纸最终还是被她夺了去。看着她兴高采烈地离开,我幼小的心里突然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委屈——一张小小的糖纸对一个爱它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诱惑呀!可是偏偏得不到。

这事在我的小脑瓜中盘旋了好几天,因为我就是忘不了那红白相间的美丽图案。终于忍不住了,我飞快地跑到奶奶家,一头扑进她的怀里,眼泪似开了闸的水。听我说完这幼稚的悲伤,她又笑了。开始轻声细语地安慰我。那双粗糙的大手不停地抚摸我的额头,一次又一次,有些扎人,有些硬,可充满了柔柔软软的爱!我的心仿佛落在了棉花上,柔柔的,软软的,松松的。我慢慢停止了抽泣,抬起头看奶奶,她正在望着我微微地笑呢!岁月在脸上留下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漾满了慈爱。长满老人斑的皮肤虽然稍稍有点下垂,灰白色的眉毛也只剩下几根,但那一个瞬间,如同电影镜头般永远定格在我心中,尤其是那两只眯成月牙的眼睛。

现在想来,当时的幼稚未免可笑,可奶奶用她的爱为我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奶奶就像一只月牙船,伸开温柔的双臂,我就如同一只小船,偎依在她温馨的港湾。

如今,奶奶的脊背愈加弯曲,稀疏的头发更加花白,她的耳朵也渐渐地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眼睛更不像从前那样明亮了!她常常颤巍巍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走走停停,停停再走走……可奶奶那笑成两个月牙的眼睛留在了我的心里,像一粒种子生长、发芽、开花。于是,我学会了去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尽管,那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笑,结果我却收获了一筐筐更加甜美的笑容!这大概就是奶奶希望看到的——一个会微笑的快乐地面对生活的我。

又是一年绿叶落,在黄叶飘零的日子里,我亲爱的奶奶总喜欢在老屋的门前享受中午的阳光,脸上仍旧有那么浅浅的、浅浅的一点微笑,慈爱的眼睛宛若月牙船。

关于奶奶的散文2:爷爷奶奶的木柜

文/毕国胜

不知怎么的,常常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村庄里人们在垂柳河边洗衣服的情景,还有爷爷、奶奶的木柜。

一个陈旧的木柜,黑色的油漆,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摆放在卧室。卧室里除了一个贯穿东西的大炕,就只剩下这个陈旧的木柜,这是他们唯一的家具,也是我心中的宝贝。

这个木柜里面放着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有冬天的棉被,有换季的衣服,还有爷爷奶奶舍不得吃攒下的花生、大枣甚至苹果、罐头,那是我童年、少年无限的遐想。每当我跑进爷爷奶奶的小屋,看到木柜,吃到里面的好吃儿,就会感到暖意和兴奋。

一天,我在村里的大坑里游泳,和小伙伴们打土坷垃仗,玩的不亦乐乎,玩着玩着和小伙伴打起了架,正好被爷爷看到,被爷爷抽了一毛巾后,最后不情愿的被爷爷领回了家。爷爷打开木柜,把里面仅有的几个核桃递给我。核桃既能吃,又能玩,最后我破涕为笑。心想爷爷的木柜真好。

那天,奶奶正在听评书,中间插播关于南方香蕉丰收的广告。我问奶奶,香蕉到底长得什么样子,一定又香又甜吧。不经意间,我把目光转向了木柜,心想木柜里会不会有香蕉呢?奶奶没有回答。第二天,我放学回家,又直愣愣地盯着奶奶的木柜。没想到奶奶真的从里面拿出了香蕉,虽然只有一个,足以让我兴奋异常,殊不知这是奶奶托人从公社合作社拿口粮换来的。

还有一次,我发烧却哭着不愿意吃药。奶奶明白我是嫌药苦,打开木柜,拿出了一个小手绢,里面包的居然是冰糖,哄着我高兴的吃了药,爷爷在一旁抿着嘴笑。

爷爷奶奶的木柜,是我的童年乐趣,每当看到它,我的心就会踏实,就会荡起无限遐想。

如今,木柜已不复存在,但却是我的无尽思念。

如今,我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事业小有成,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越来越好,爷爷、奶奶却相继离我而去。

中秋节马上到了,团圆的日子,天堂的爷爷、奶奶,你们过得好吧,孙儿想你们。

关于奶奶的散文3:发现春天

文/张苏豫

中午,奶奶带我回了老家——晨阳。

到了家,我来到后院,那里正开满了山茶花,一朵朵争艳斗美,煞是迷人。我捡起一朵掉在地上的山茶花,那花瓣非常柔软,触手所及仿佛是一团羽绒!花瓣中间裹着一小簇金黄金黄的花蕊,像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害羞地躲在花瓣妈妈的怀抱里。仔细一看,花里还藏着一只小蜗牛呢!小小的身躯在里面不停地扭动着,还时不时悠闲地爬来爬去,就好像这一朵娇艳的山茶花就是它最芳香、最美丽、最舒适的家。

在山茶的旁边,开着一片灿烂的迎春花。只见一朵朵金黄的迎春花越长越高,不知是要与红艳艳的山茶花姐姐比美呢,还是要与金灿灿的太阳公公比比谁更耀眼。咦,其中一朵迎春花里怎么有几个小黑点呢?仔细一瞧,原来是几只小蚂蚁呀!它们聚在一起,仿佛正在讨论什么国家大事!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触角不停地左右摇摆着,好像电视机上的天线,正在接收着那春天的信息呢!

突然,一阵粉红色的“毛毛雨”从天而降,好香啊!我一看,原来掉在地上的、披在我肩上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小雨点儿,而是粉嫩粉嫩的桃花瓣!“呀,我成了花仙子啦!”我在花朵的沐浴之中转着圈儿,兴奋地喊了一声。我抖了抖身上的桃花瓣,让这些花瓣轻轻地飘落到了地上。

这时,一阵和煦的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好惬意呀!这春风,既不像夏天的风,酷热难耐,也不像冬天的风,冰凉刺骨。春天的风,是柔软的,是温暖的。春风是轻快的!

啊,我发现春天已经来到了,我已经被春天的气息紧紧包围。美丽的春天,我爱你!

关于奶奶的散文4:跑返路上

文/李庭义

小时候,奶奶常给我讲故事。从她的口中,我能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还记得奶奶经常给我讲起抗战时期全家人“跑返”的事情。那时候,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迫使老百姓背井离乡。奶奶一家也被逼无奈地和村里的人一起逃难。

白天,全家人在路上如遇到鬼子时,就躲在青纱帐或庄稼地里;晚上,他们便露宿在麦田、水沟旁。饿了,就弄一口野菜、竹笋吃;渴了,就到河沟旁弄一口污浊不堪的臭水喝。

有一次,奶奶在“跑返”的路上,正好遇上被日本鬼子打散的国民党逃兵,他们看上了奶奶一家逃荒时唯一的一个交通工具——一头驮行李的小黑驴。于是,一个逃兵用枪顶着奶奶的胸口,非要用那头驴去帮他们驮行李,奶奶怕失去驴,就跟他们一起走,并让家人在此等候着。谁料想,等这群逃兵追上了自己的部队后,那头驴也被他们“强征入伍”了。

当奶奶空手返回原路再寻找自己的家人时,却早已难觅他们的踪迹。正当她为此心急如焚时,一位老乡告诉她,昨晚曾看见她的家人在前面不远处的一个麦地里藏着。

谢过好心的老乡,奶奶拖着疲惫的身体连走带爬地向前寻去。果然,没走多远,她就看到了正在水沟里找水喝的大儿子……望着团聚的家人那张张熟悉的面孔,她扑通一下跪倒在地,边哭边大声地说道:“我四面八方都磕头,一猪一羊敬老天。”……

我的奶奶是2000年4月在老家去世的。如今15年过去了,奶奶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的眼前出现,她生前给我讲的许多故事至今还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脑海里。

注:“跑返”——是老家徐州一带对战争期间老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难的统称。

关于奶奶的散文5:清明时节忆奶奶

文/姜燕

奶奶去世15年了,音容笑貌依然常浮现在眼前。

奶奶是地道的农妇,身材不高,肤色白净,头发总是整齐地梳在后面,用两个铜夹子夹住。奶奶没出过远门,围绕着丈夫、孩子、家庭、农田操劳了一辈子。她是个贤惠、善良、勤劳的人,虽没读过什么书,却非常明理。记忆中的她,从来没和人红过脸、吵过架,就连大声说话都很少,每天忙忙碌碌照顾着一家老小。奶奶做的菜很好吃,普通的豆腐经她巧手烹制,会美味无比。农闲时或晚上,她常坐在那儿缝制衣裳,她穿的藏蓝斜襟小袄就是自己做的。奶奶年纪大了,眼花了,常让我帮着穿针,每次帮她穿好后,我总喜欢一边看她缝衣服,一边听她唠家常,平凡的话题里,听到的是奶奶对家人的浓浓关爱。

奶奶很疼爱我,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家中来客人了,没什么招待的,煮一碗荷包蛋,放点红糖,再加上一些面粉做的油炸的金果,就是很好的招待客人的点心了。客人不好意思全吃掉,总会拿个碗拨出一些,拨出的那些,奶奶总是留着,等我放学回来给我吃,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奶奶会露出满足而慈爱的笑容来。

爷爷过世后,奶奶害怕一个人睡,常叫我陪她。天冷,奶奶总是帮我把被子盖得严严实实的,而我总喜欢紧挨着她,听她讲一些久远的过去了的人和事。

我是家里第一个出远门读书的人,记得那年去南京念大学,临行前,奶奶塞给我一个小布卷儿,打开一看,里面是五块、十块攒起来的一沓零钱。我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因为我知道奶奶平时省吃俭用,没什么钱。我不肯要,说爸妈已经给了,可奶奶不依,说是她的心意,让我在外面买点吃的,说着还红了眼眶。我接过来,心里沉重而温暖,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奶奶,给奶奶买好多好吃的。天意弄人,我读大学的第二学期,奶奶就身染重病,不久便离开人世。奶奶去世后,我常梦中哭醒。我的奶奶,我亲爱的奶奶,您还未曾享到孙女的福,我还不曾给您买好多好吃的,我还不曾来得及带您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每想到此,都心痛难忍,觉得愧对她老人家。

15年过去了,奶奶,您在那边还好吗?孙女我已经长大了,有了家庭,孩子。奶奶,我想您,想您慈爱的笑容,想您如山般的厚爱,想念您陪伴我、照顾我成长的岁月。奶奶,孙女永远怀念您!

关于奶奶的散文6:我的奶奶我的娘

文/王树真

我的奶奶郑春梅,要是在世的话,到今年的农历3月初七,她就是112岁了。奶奶那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又明又亮,半黑半白的盘髻发型,白脂圆圆的脸庞,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奶奶脸上的皱纹,如同树干上的年轮,记叙了岁月的痕迹,勾勒出流逝的时间。奶奶很爱讲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她的话语如一股甘甜的泉水,不断地涌出。奶奶说起话来会静静地看着你,眉梢悄悄地喜悦起来。我懂得,那是奶奶对述说故事的一种肯定。

奶奶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在我的心里,奶奶就是一位贤惠、善良、勇敢、坚强,且品行高洁的伟大的女性。奶奶一生劳作,家里家外,田间地头,都是做一些平平常常的事情。奶奶有许多不幸,太多的伤痛都深埋在奶奶的内心深处,但她越发显得沉静、平和、执着、热忱。了解和接触过奶奶的人,都能感受到奶奶的一种乐观精神。奶奶总是乐观地面对生活,品尝生活,咀嚼人生,享受亲情。

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看到的,是奶奶在锅灶旁的忙碌。烧火做饭,扫地除灰,忙上忙下,奶奶从来不识闲。我对奶奶的饭的贪婪,胜于对文艺的喜爱。“两添面圪扯”又薄又长;“三添面调和饭”有滋达味;“死面画卷”又宣又香;“榆皮饸饹”又滑又光;还有那“糊柿饼”、“薄煎饼”、“起面饼”、“荤汤揪片”、“十大碗”——真是丰富多彩,美不可言。多年来,我吃过不少饭局,没有什么饭菜能比得上奶奶的饭菜可口。

奶奶非常好客,也好管“闲事”,村里谁家夫妻不和,兄弟吵架,都要找奶奶来调解。奶奶心直口快,重情重义,谁是谁非,总要说个道道。乡亲们称奶奶是“女包公”。奶奶不光是对左邻右舍好,就是对要饭的也是关爱有加。六十年代初,邻省闹水灾,奶奶把家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粮食,升升斗斗地接济给逃荒上来的灾民,好多灾民都成了奶奶的干儿子、干女儿。记得公社化的时候,奶奶把集体的牲口当自己家的孩子一样看待,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奶奶经常用家里的小麸、高粱、大豆、玉米喂养队里的牲口。奶奶喂养牲口有“妙法”,往往是瘦牲口进家,胖牲口出门,弱牲口进圈,壮牲口出圈。奶奶喂养的牲口,个个都是膘肥毛顺,明光光的。凡有人使牲口,奶奶总是千叮万嘱,不许刻薄牲口。谁要是虐待了牲口,奶奶一定要给他个“下马威”,连教带训,直到对方承认了不是才算了事。队里的人都夸奶奶是饲养高手,奶奶胸前还戴过“模范饲养员”的大红花哩。

奶奶是个有胆气的人。抗日战争时期,和我爷爷同学的八路军独立营副政委(政委是时任县委书记兼)程尚贤爷爷(又名丁一),在潞城一带做隐蔽战线工作时常住我家,奶奶凭她的一腔热血,机智勇敢,帮程爷爷多次脱离险境,转危为安,传为佳话。解放战争时期,奶奶把唯一的儿子,我的解放军爸爸——秀明,送到了前线,1948年在解放河南卢氏县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奶奶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流过多少次眼泪,但奶奶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每当黑夜笼罩大地,或月亮披着半透明的纱衣出现在夜空中,或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恐怖声中,我都乖乖地依偎在奶奶的怀抱,静静地睡在奶奶的身旁。夜间,我撩开了被子,小手露在了外边,奶奶就把我的小手轻轻地放回被子里,重新把被子盖好;我额头出汗了,奶奶用准备好的热毛巾给我撷干;我尿床了,奶奶轻轻地把我移到她自己的被子里,奶奶却躺在湿漉漉的褥子上,用她那炙热的身体温干后再把我移过来——我从小身体虚弱,常有尿床的毛病。参加艺校以后,奶奶和姑妈每次来看望我,都是带着“家用烙铁”,以防我又尿湿了被子。奶奶给予我的,除了浓浓的隔代亲,更有深深的母爱情。

妻子晚兰常说,儿子亚鹏能在复旦大学留校工作,也算是学有所成,除了亚鹏自己努力外,和奶奶的抚养和教导分不开。正值奉献青春的年代,我们常年不回家,没有时间照管儿子,儿子上学考试的事儿,都是由年迈的奶奶一手操劳。亚鹏每每考试,奶奶拄着拐杖,兜里放着好吃的小食品,坐在校外的台阶上静坐等候。奶奶的眼睛本来不太好,但亚鹏一出校门,她却看的最清楚。“孩子,过来吧,我在这儿等你。”这是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奶奶说:“我没有文化,辅导不了孩子,可我能给孩子壮胆呀。”

奶奶做了很多很多平凡而不简单的事情——她一生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很少,奶奶有理由抱怨啊,但她从来没有。我虽然常常惦记着奶奶,但因工作忙常常不在奶奶身边,我做的很不够,很不到位,回想起来,真是遗恨万千啊!

我仿佛又听到了远方奶奶的呼唤,“孩子,过来吧,我在这儿等你。”——奶奶,我懂得,您是让我把阳光和慈爱永远地传下来,并永远当作我们家的精神财富!

写这段文字,我的眼里为什么总是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我的奶奶和这片土地。我的奶奶我的娘,我要放声地对您喊一句,您在世时从来没有听过的一句话:我爱您!

关于奶奶的散文7:老屋的芭蕉树

文/聂时珍

奶奶在世时,最爱喝肥硕的芭蕉树蔸和肥肉一起煨的芭蕉肉汤,据说有治疗哮喘病等神奇功效。为此,父亲将老屋后面栽上了几棵芭蕉树,不到一年时间,几棵芭蕉长得十分茂盛,宽大的芭蕉叶像撑开的一把大伞,夏天可以在下面乘凉,成为我童年里快乐玩耍的地方。奶奶是个唯心论者,她的生活充满了迷信色彩。在我读小学时,最喜欢在芭蕉树下玩,奶奶不时给我们讲一些有关芭蕉树下闹鬼的故事。特别是在晚上,经她这么一说,弄得我信以为真,到了晚上就再不敢到芭蕉树下去了。即使有朗月高照的日子,屋后的芭蕉树披着朦胧的月光,更加显得楚楚动人。但树下有“鬼”一直是我心中不解的结。虽然学过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我也不相信世上真的有鬼,但在我的童年时代,胆小的我只要听别人说起鬼事,心里就紧张得发毛。老屋的芭蕉树在挂果时节,是一道特别诱人的风景。那些排列整齐有序的芭蕉果,像可爱的青绿小精灵,散发着神秘的光彩。我左盼右盼盼着芭蕉快快长大成熟,一饱自己的口福。可是我并不知道,屋后的芭蕉果其实是长不大的,乡下的芭蕉果原来是个短命的孩子。在我久久的企盼里,小芭蕉果后来慢慢地变黄变黑,像季节里的花朵一样度过生命的最灿烂时光,带着最后的遗憾枯萎。每每看到枝繁叶茂的芭蕉树那宽大的树叶时,《西游记》里牛魔王的女儿铁扇公主,这个神话里的人物形象就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她有一把充满魔力的芭蕉扇,曾让唐僧孙悟空师徒吃尽了苦头,但邪不压正,最终难逃正义的惩罚。儿时的我不止一回幻想过,如果采一匹我家里的芭蕉叶做一把芭蕉扇多好呀!当然,我希望它是一把满怀正义感,充满神奇力量的芭蕉扇。奶奶去世后,我也从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长大成人。几棵芭蕉树仍年年抽芽生长,走过生命的繁华时期,最后在尘世间无声消失。在自然的规律中,芭蕉树和平凡的人一样,无声地来到这个世界,无声地离开,无声地告别。随着岁月的流逝,后来家里要建造新房,那几棵老芭蕉树被父亲连根挖得干干净净。我曾经多么渴望再看一看芭蕉树的影子,哪怕是那一小片芭蕉绿,只好在深藏在记忆的心海里去搜寻。

关于奶奶的散文8:摘扁豆

文/周鑫佳

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去菜园里摘扁豆,我兴奋极了。

走进菜园,入口处,奶奶用丝瓜藤蔓搭成了一个圆形的拱门,我家的菜园就成了童话里的绿色城堡。丝瓜藤上,那茂盛翠绿的叶子间,夹杂着一些黄色的小花,偶尔还有一些小丝瓜垂挂下来。我踮起脚尖,向“门”内望去,哇!一片绿油油的,大多是青菜和菠菜,一畦畦,一棵棵,排列得整整齐齐。奶奶告诉我,地下还有宝藏呢,萝卜、山芋、芋头……

远处,开着成片成片的紫色小花,那是扁豆花。我迫不及待地奔过去。用细竹竿搭起的扁豆藤构成了一条林阴小道。我钻进“林阴小道”,看到藤上挂满了扁豆,一个挨着一个,像亲密无间的伙伴。豆角穿着一件浅绿色的外衣,月牙形的豆夹里一定孕育着颗粒饱满的扁豆籽儿。我抓起一个扁豆一拉,可它纹丝不动。我又用力一扯,扁豆被我扯了下来。藤往后一弹,成串的扁豆像风铃一样摆动,好像在说:“快来摘我,快来摘我。”奶奶笑着说:“扁豆可不能这样摘,会把藤弄断的。”只见奶奶一手捏着藤,一手拿着扁豆,轻轻一掐,扁豆就摘下来了。我照着奶奶的方法,轻而易举地摘下了一个扁豆。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扁豆。

我提着篮子,和奶奶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关于奶奶的散文9:就迷一次路吧

我奶奶说她从来没有迷过路,小的时候很崇拜她,长大后忽然很同情奶奶,原来,在她七十多年的生涯中,基本上没有走出过方圆十里的路。走路远的人才会迷路。

生活中迷了路,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过的生活景象很迷人。我的朋友老张不止一次给我说过他领着一帮老人小孩爬山时迷路的经历。老张说,他们几个老师带着老人孩子去爬一座没有完全开发的山,下山时,老张一时新鲜,开辟了一个“捷径”,孩子们也新奇,就这样二十多个人都跟着他下去了。哪里知道越转越远,不知道东西南北了,想回去也找不到路了。一时间大家都感到了恐慌,日头也渐渐隐没了光芒。有小孩甚至哭了起来。忽然有人说,有一条小溪,顺着小溪走,就有一个方向。走着走着,有人又发现了牛粪,闻闻还有热气呢。老张见了牛粪,激动得泪都流下来了,他断定有牛粪就有人。果然,在不远处有一个小棚子,一个放牛的老人住在那里。老人给老张他们指了一条道,天黑之前终于出山了。后来,老张津津乐道的不是恐惧,而是那次大人小孩都很有忍耐性,二十多里路,一声不吭地全走完了,而且从小溪认路、牛粪找人,让他们获得了很多的生存经验。听得多了,我恨不得也想经历一次这样的迷路。

老张还念了他迷路后写的一首诗,诗写得不怎么好,但是让我想到了着名词人李清照写的一首迷路诗。那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因醉酒而迷路,因迷路而误入荷塘的深处,看到了成群的鸥鸟惊飞,真是意外的收获。一次迷路,让年轻的李清照感受到的也是生活中的美好。还有诗人陶渊明,他写一个捕鱼的武陵人因为迷路而发现了桃花源,这真算是一次伟大的迷路。无论虚构与否,在迷途中遇到桃花源,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梦吧。在官场中,陶渊明“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想通之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毅然辞职,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后来醉情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南山无意间相遇,也是迷路后的收获吧。

现代生活中,很少人会遇到迷路。就拿人生之路来说,大部分人的前程都让社会和父母设定好了,什么年龄该上学,毕业该找什么工作,什么时候该结婚,什么时候该生孩子了,路标旁边站着你的父母、亲人,你会迷路吗?但是,我想说的是,趁着年轻,如果有机会,还是迷一次路好,那里有你无法预知的新奇等着你。就比如俞敏洪,当初不在北大好好教学,却办了个新东方外语,当时连他自己都说是迷路了。而马云也是迷路大师,执意去运营阿里巴巴,几十个亲朋好友给他指路,告诉他此路不通。但俞敏洪和马云在“迷路”后另辟新路,都体验到了人生另一番独特的风景。

如果你还年轻,无妨就背起行囊,迷一次路,如何?

关于奶奶的散文10:当我们老了

文/曹莉

什么时候算老呢,被人喊爷爷喊奶奶、公交车上积极让座?身体故障丛生、内心充满疲惫?还是,不再计划遥远些的事,表示什么都不想了?

外表和体质的改变可尝试力挽但也难挽,倒是内心还是可以很年轻态地蓬勃一些激情的。

老了带带孙娃子、跳跳广场舞自然也好。细细想来,当身体尚可,头脑还行,时间变得从容,似乎还有很多可干的事。比如吧:

可去看世界。大篷车的内核是任逍遥,独自或者几个老友相约去流浪,去看传说中最好的东西,也可以去看看比我们还老的老人。

可结识异人。像蒲松龄开一龙门茶馆,结识宇宙黑洞般的江湖异人,聊天侃地,穿越古今。

可当神人。老夫聊发少年狂,有时候当圣诞老人就是一个好选择,给孩子去实现一些梦想。

可当大家思念的好人。从民间来、到民间去,为环境、教育、传统文化艺术等鼓与呼。体力好的还可山村支教,管护留守儿童等。

可晋级为打工爷。爷的底气非仔能比,可以无偿或微偿打工,重在体验所有喜欢的、好奇的职业。至于炒和被炒鱿鱼什么的都是浮云。

可当媒体之友。为媒体纠错、爆料、写专栏,代表某一类群众接受采访,参加电视、网络节目,当观众、当嘉宾,在喧嚣的世界仍然发出一份声响。

可老调重弹。复习每届的青歌赛,每年的奥斯卡,每年的好声音,每届的诺贝尔。甚至可以就和自己过不去,练一件年轻时没有做好又挺想做好的事。就像我这样的,唱歌太烂,请专业老师挖掘调教一下,让自个儿唱得不那么不堪了,偶尔在知根知底的人跟前亮一嗓子,洗刷几十年的憋屈。

可朝花夕拾。小学、中学、大学、初恋、结婚、生子……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故地重游。亦可寻人。那些同行过又走散了的,需要道歉的人,曾经想要说爱的人,想要再看看的人。还可寻亲、寻根,寻找神秘的基因链条。或者高山流水,寻师觅友。

可旧梦重温。整理一下年轻时曾有的梦想,被几十年的琐碎磨砺,虽然有些模糊了,也许现在倒有了实现的可能。一项一项列出,试一试吧。跨界学艺就不错。大学教授不妨学做一把烧饼,烧饼师傅也可以去打架子鼓,每个人本来就是个发光的多面体。简单些的,每天认识一种新东西:花鸟鱼虫啥的,自娱,也可以教给孩子,让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可美食踏访。城里城外所有能走到的各种小吃小喝,吃出趣味和心得。或者华山论剑,组织吃货研究会,相投的老吃货定期比拼菜刀。

可卖弄老资格、展示老面子。办小课堂、小讲座,和愿意听两嘴的人扯这大半辈子的游历、观影、读书。要是长着一张有味道的老脸,去美院、摄影发烧友那里去当模特,被年轻人盯着看,看了又看,反复琢磨……

可留下最初的和最后的。给孙子辈儿做成长记录,每天一照啥的。把自己所有知道的有效的干净的知识、常识、经验浓缩地说给娃儿们,像说书那样好听,有意识地准备,貌似无意识地说出。可以写点东西,留下个人、家族的记忆。给自己最后的光阴做记录,画一片晚霞。

可从容就医。读几册经书,透视现实的烦恼,问一问灵魂的事儿。如果病,投入研究一下,即使修不成一个专科郎中,也能成为一个明白病人,起码不会被疾病或者庸医惊吓,能够从容就医。

可老来俏,也可老来悄。适度锻炼、健身、打理外表,人老心不老,人愈老风采气度愈佳。在熟悉的生活中消失一年半载,享用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让亲人习惯没有自己的日子。

这样什么都想,胡思乱想,简直有点迫不及待要变老了。

关于奶奶的散文11:挖水晶

文/陆琴华

我读小学时,父母和爷爷奶奶还住在一起,一家七八十来口人挤在几间屋子里不要说不方便,就是上茅坑也是麻烦事。一家人共用一个茅坑,大清早排队是常有的事。

一次,我正好是周末,父亲也没有到田里做活,而是在院子的一角开始挖一个茅坑。父亲挖茅坑的工具是三股大铁叉,几铁叉下去了,黄黄的泥巴上来了不少。父亲说:“到盆了。”这里的“盆”可不是洗脸洗衣的盆,而是我们庄上人挖水晶时的行话,就是一些不透明的、黄黄的、形如黄豆粒般的石头,密密麻麻嵌在泥巴上。有了这“盆”,说明这儿的土就从来没被人动过。如果再往下面挖,发现这密密麻麻的无数石头是沿着一个方向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有了这“龙”,“龙”的尽头可能就藏着水晶什么的。父亲挖到了“盆”,再朝下挖,果真见到了他盼望的“龙”。沿着这“龙脉”挖下去,就听地底下铁叉碰到硬东西的声音,这硬东西就是水晶。人说现在的大学生跟水稻粒似的到处都是,说我们那儿到处都是水晶一点儿不夸张。父亲把坑里的泥取尽,果真露出了几块透明闪亮的水晶。父亲喜不自胜,赶紧把水晶从坑里用双手一一抱了上来。其中有块水晶有笆斗那么大,我激动不已,说:“这么大。”因为我在地里捡到的水晶都很小,大些的如吃饭碗,小些的如乒乓球,这些在大人眼里都不起眼。父亲说:“这还算大啊,大的我抱不动,就是牛拉都不行。”父亲就说他一次冬天上河工扒河,扒出来的水晶就是干部叫地质队用吊机吊出来的。

一次大雨刚刚停下,正在屋里做作业的我听到父亲催促我:“快去捡水晶。”这里的捡水晶就跟到了大忙季节去农田里拾麦穗没什么两样。大雨过后,泥土被水冲刷,往往会露出一些水晶来,这时候的我们就会背着一只筐子来到湖里,东转转西溜溜,说不定就能捡到水晶。当然,被雨水冲刷出来的水晶往往都不大,跟小不点似的,可是聚集的多了,敲去上面的老皮,拿到供销社就能换回一些钞票来。一场大雨过后,我们捡到的水晶换回的钱足够我们一个学期的学习费用。

父亲把水晶抱出来放到堂屋一角,可是也有些石头父亲爱理不理,不当水晶来看待,把它们丢在一旁,原来那些石头是花石,也就是次一等的水晶。一娘生九等,一个坑里挖出的水晶也有孬好之别。父亲不把花石当做宝贝,我就把那些石头挪到院子的西墙角。几天前,我从同学大虎家抱了一只狗崽子,正愁没地方住呢,我就用那些花石给狗崽子砌了一个窝。风吹日晒,盖在花石上的草烂了,狗崽子长成成年狗了,那些花石还一点儿没变样。

有一次,我家来了位很远的亲戚,来到堂屋,见到堂屋一角堆着几块水晶,眼睛一亮,十分激动和兴奋,说:“这么多水晶!”当那位亲戚得知是父亲挖茅坑时挖出来时更是惊讶不已。父亲很得意,就说:“这有什么稀罕,小孩尿尿都能尿出水晶来。”这时的我就说:“不是吹牛,我就尿出过水晶来。”那位亲戚就上前摸我的头笑,好像听天方夜谭一样。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所在的庄子有不少人都因水晶走上了致富路,有加工水晶工艺品的,有制作水晶眼镜的,有开办硅工企业的,也有的靠贩运水晶发财的,等等。只要你来到我们县,来到水晶工艺礼品城等地方,就跟到了《西游记》里面的东海龙宫一样,里面的那些水晶工艺品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就是来到乡下,随便挖几叉,像过去那样说不定又能带来惊喜,圆一个美丽的水晶梦。

关于奶奶的散文12:春天里

文/刘月新

打开家的门,奶奶一个人正在客厅里玩纸牌。见了我,眼一亮,站起来神秘地说,你来,到里屋来。奶奶打开衣柜,摸摸索索拿出一件她亲手缝制的紫红缎面棉袄,说,你穿吧,奶奶说啥也过不去今年啦。奶奶!我着急地大声喊住她:可别乱说了,没病没灾的,您要好好地活!享福!我把“享福”两字顿开并加重拉长。奶奶就颔首笑,我却一阵心痛,眼睛也涩了。我拉着奶奶说,再说了,即便是有病,有好医生有好药,多方便,再说我就生气了。我经常这样“吓住”奶奶。奶奶又向我走近一点点,小声说,今年是猴年,奶奶怕是打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了。这是老人家年后第三次说这话了。

窗外,一树梨花开得正艳。

奶奶9岁没了娘,12岁没了爹,拉扯小她5岁的妹妹长大成人。奶奶的苦命并没因喝多了黄连而转运改观。17岁嫁给我爷爷,19岁就守寡,跟也是守寡的老奶奶带着父亲这棵独苗艰难度日。说是艰难,还不是经济上的艰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家有车马有地有枣树,相当于现在的小康家庭吧。但是家无男丁,老奶奶人太老实,小家让本家给当着,奶奶被逼无奈就站起来成了顶梁柱。本家族有人同情有人帮忙,也有人觊觎我家的田产与房屋,想方设法挤兑奶奶改嫁。智慧的奶奶勤劳的奶奶就与他们周旋,斗智斗勇,很快得到长辈们的认可、褒奖与庇护,也很快在本家族在刘庄站稳了脚跟。父亲17岁娶了我母亲,从此这个家才叫一个完整的家。父母亲主外养家糊口,奶奶主内照顾全家吃喝拉撒,老奶奶退居二线。加上相继出生的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一家九口人同乘一条破船,就这样一路飘摇地走来。

奶奶今年96岁,耳聪目明,脚下生风,谈笑风生,比年轻时还要好,可喜的是脑子清楚心里明白。我们把老人们接到小城,过起全新的与以前不一样的生活。特别是奶奶,看着孙辈们吃不愁穿不愁,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睦的家庭;孙辈的孩子们个个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懂理懂节,就高兴地感叹:国家有能耐,民人有福了!眼下的社会是只要有钱,没有买不来的东西,没有吃不到的东西。奶奶还时常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年轻时有个算卦的,坐在家门前非要给我算一卦,我不肯,他说大娘不要您钱的,在身后就念叨起来:您老是脚踩棒槌晃悠悠,您老的好运在后头!我当时就想啊,真是不花钱的买卖张嘴就来,我这黄连里泡大的苦菜,还配说好运?!你看,让人家给说着了不是?有时,奶奶看着忙碌的我们天天围着她老人家转,洗脚、洗头、剪指甲、掏耳朵,陪着她打牌、散步、赏景、晒太阳,就抱怨,天底下哪有像奶奶这么能活的!急脾气的我每每听了就生气就瞪眼,偶尔还亮上一嗓子,奶奶一笑就收住话匣子;稍停,又打开,活着不是你们的累吗!我们愿意!这一句半生气半撒娇的话,才算把奶奶给“吓住”。不说了不说了,奶奶要活到一百三,尽着累你们;来,打牌打牌。

我从包里拿出给奶奶准备好的礼物——桃木刻“金猴献寿”。奶奶,这是给您的,驱邪增寿!

奶奶皱纹绽开,春光里如窗外一朵梨花。

关于奶奶的散文13:奶奶病了

文/李欣

此刻,我的心情就像外面的天气一样阴沉沉的……

今年二月份的时候,奶奶的脚就开始痛了。为了不让我们操心,她一直都没说,她是个节俭的人,感觉无大碍自己也不到医院去看。到了三月份,奶奶的脚越来越痛了,我们得知后就催她去医院看病,可奶奶还是不愿去,她就怕乱花钱。四月,奶奶的脚愈发疼了,连走路都有些无力了。清明小长假的时候,奶奶听说我们要去市区,才终于告诉我们自己痛得快不能走路了,想和我们一起去第一人民医院看看。

奶奶的脚疼了那么久,可是我们却没有及时带她去看。想着她平时为我们操劳着各种家务,大家的心里难过极了,我也默默地期待奶奶的脚能快点好起来!

到了医院,医生说要做个B超,因为人比较多,所以还得等上几天,无奈,我们只能耐心地等待了……

终于等到检查的日子了,我放学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奶奶的检查结果,妈妈说:“明天才能知道结果。”又是一天的漫长等待,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连上课都没心思。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到家后,妈妈没等我问就说:“奶奶脚痛的地方长了一个瘤,可能要动手术……”就在我们沉默的时候,一阵电话铃打破了宁静,原来是阿姨,她想把奶奶拍的片子带到南京的专科医院去问问医生,看看能否不动手术就可以治好。妈妈跑出去接电话时,我也赶紧跟了过去,太不喜欢这样的气氛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到奶奶种种的好,眼睛不觉湿润了……

关于奶奶的散文14:我家小六

文/张润泽

在我家,奶奶是老大,爸爸排老二,妈妈老三,哥哥老四,我是老五。我们家新买的车就是小六了。我们都喜欢它。

为了小六,我们家还开过几次会呢!最开始,爸爸听朋友说日系车掉价了,省油又便宜,就动了心,但我和妈妈不同意。妈妈说:“现在我们国家工业生产力强大了,还是买国产车吧!”爸爸认真思考后同意了。

在所有的国产车中,我们决定挑经济实惠的车。讨论车型时,妈妈说买轿车吧,“看起来高端大气”。爸爸说越野车更实用,“善于过高坡陡路,回老家很方便”。我同意爸爸的意见,妈妈也同意了。挑什么颜色呢?爸爸说白色耀眼,就买白的。妈妈说现在满大街都是白色的车,太普遍了,“买皓月灰的,既耐脏又愉悦心情”。这一次,我站在妈妈这一边,爸爸也同意了。一切决定后,就汇钱提车了。

新车开回来了,是一辆宽敞明亮的皓月灰越野车,有天窗,装了导航,开到外地也不用担心迷路。每当我坐在真皮座椅上,听着音乐,打开天窗呼吸着新鲜空气时,心里那叫一个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走陡峭的山路,在起伏不平的路面上行驶,就像走平地一样。

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周末带着一家人去郊游,只有奶奶闷闷不乐。奶奶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爸爸的官是不是掉了,公车怎么没有了?”爸爸说:“现在中央八项规定严禁公车私用,公车都封存了。”听了这话,奶奶放心地笑了。

关于奶奶的散文15:洗脚

文/张亚梅

奶奶的脚是三寸金莲,行动一摇一摆像个学走路的婴儿,在我五岁的时候可以偷穿她的花布鞋。

我仍然记得那些年春节,在包饺子之前,奶奶会烧一锅开水,准备洗脚,我总爱蹲在旁边观看,看那一双特别的小脚,脚趾头七扭八歪,有两个陷在脚掌。旁边放了把旧式剪刀,并不锋利,泡一会儿脚她会拿起剪刀刮死皮。

几年之后,她病情加重,咳了一辈子,努力呼吸了一辈子,小脚挪了一辈子,终于累倒了。她扁塌的鼻梁骨是为了保护怀里的我被砸的,在那之后一直胸闷气短,晚上睡觉总有浓浓的鼻音响彻半夜。在她重病卧床之时,那天我们父女三个,为她泡脚剪脚指甲,那次,我认认真真地把那双脚握在手里,掰开坏死的脚趾,那是一双干净的脚,很小很轻,没有力度,弱不经风,指甲却硬,需要用剪刀修理。

就是那么一双脚,因为生在地主家庭,受到顽固不化的迫害,没能潇洒地带她走完一生,她的小脚却走得仔细,做饭织衣打扫样样干净利索。她不曾痛恨自己的母亲,只说大脚不漂亮没人娶,所以缠了,谁知道后来不兴了。

像奶奶一样,很多庄稼人也很少洗脚,包括我爷爷。有次,我问他一年洗几次脚,他说下雨就洗,后来才体会到他的幽默。

洗脚尚是这样,更不用说洗澡,当年奶奶的洗澡流程基本是:弄湿,抹香皂,冲干净。这些都在盆里进行。不管你信不信,农村里有一辈子没洗过澡的人,但他们不黑不脏只有淡淡的泥土的味道——大概是污垢长在肉里了。

电影《花腰新娘》讲的是云南花腰彝族的爱情故事,活泼任性的凤美打破传统婚恋观与阿龙相恋成婚,其中有个习俗,就是落户的新娘要给公公婆婆烧洗脚水,烧得好温度舒适就会得到公婆的肯定和喜爱,而调皮的凤美准备了煮沸的洗脚水,面对面坐下洗脚的公婆被狠狠地烫了一下,四只脚齐刷刷地从水里猛提起来,这一情节很滑稽,却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洗脚文化。如今足浴极其普遍,只要肯花钱,你可以去享受洗剪按摩服务。

上回我应父亲的请求帮他洗了一次脚,在他醉酒的状态下。那双脚很白很有力度,长年包在皮鞋下,有股怪怪的味道。脚脖有一道伤痕,据说是当年走路摔的。

我并没有从洗脚中得出什么人生道理,只是单纯地想记录一下使我印象深刻的关于脚的记忆,那将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