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水墨的意蕴

笔构网

2023-08-04文/张弦弘随笔

像尘封在马鞍岭火山口南麓的一幅陈年水墨,美社村凝固着一千多年前唐朝村落的风韵,安静躺卧在明媚的阳光里,折射着幽深的景意和悠远的气韵。

这是层峦万壑里一处隐秘山窝。东为博任岭和官良岭,南邻美社岭和昌道岭,北接连绵的马鞍岭。村旁四围缓坡上花草竞艳,竹影扶疏,偶有一两株木棉或榕树撑起单薄的树冠,却终究抵不过大片花梨浓密枝叶的袭扰,瑟缩一角,失去了劲挺的风骨。一幢幢火山石垒砌的黑瓦屋舍,依地势,顺风水,巧妙布局,构筑成一座素颜村落的主体,在这些山野风物的映衬下,给人以远近层次分明,高低起伏跌宕的视觉之美,使得古村很是贴近水墨画色彩微妙、意蕴丰富的特点。

凝望和仰视这样的陈年水墨,人的思维和情趣,血液和心境,仿佛都浸染了画的色晕,慢慢变得素雅起来,一种源自古村深处的力量把人同化成古村的物体,一如砖瓦,一如门窗,一如墙体中的火山石,甚至幻化成古榕树上即将飘零的枝叶。即便这些物体古朴而苍老,都是这幅水墨的构件,都是这座古村生命的一部分。

走在略显不平的石板巷道,与古朴、素淡、沉静相遇相融,总疑惑自己滑入了一个悠远的梦境。虽然两边旧建筑的墙壁与门窗或多或少有些脱痕,让人感到一些孤寂寥落,但这丝毫不影响古村依旧散发的生命气息,不影响古村蕴积的物质和精神意涵,不影响古村传递给我们的时代美感。这些建筑如同古村史书的页面,镌刻着久远的故事,描述着一代一代人在此繁衍生息,传承历史的生活情境。那精致的木塑石雕,散落的水缸、石磨,如古村史实的插图,恰到好处点缀着古村的意境,用水墨一般的语言描述着古村千百年文脉和聚落肌理。

很是敬佩古村人的聪颖智慧,用火山石建造出的炮楼、祠堂、庙宇、古井、石屋等一幢幢精美的建筑,风格独特,自然古朴,取得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达到本乎自然,生气涌动的审美旨趣,铺陈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突出的是一种地域特色,矗立的是一种内在气质。这是地缘与血缘的兼容并蓄,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环境观的物化产物,从形式到内容都彰显着民族底蕴和古典意蕴,彰显海南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

透过古村建筑的宏观内涵和微观意蕴,可以看出美社人一种思维的卓识远见,一种风格的诗意传承。同时,仔细品味我们还能体味到,在千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他们遵循中国传统文化逻辑,在古朴而宁静的老屋里,在古老而悠远的石板路上,将自己严谨的生活态度和古老的民风民俗相融相合,用朴素的方式植入子孙后代的血脉。并靠着这份自得、自尊和自爱的执着精神,用水墨一般的朴素情怀演绎着古村厚重的历史。所以,当我看到"礼让休风"和"光分鳌极"这样的石匾时,不仅感觉庄重与典雅,还体味到一种伦理的意象力量给人以哲思和自省,体味到南方农耕文化的纯朴,以及执着坚守的儒家文化的精脉。这就不难理解,千百年风侵雨蚀,许多的古村落、古建筑悉数坍塌,而美社古村却依旧如此的完美与坚固,成为古村落遗留的样板,被授予"海南省十大文化名村"荣誉称号,可谓一种人文力量的使然。

古村最具特色,最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大概要算古堡福兴楼了。据史料记载,此堡建于清末明初,已有百年历史。古堡的墙体用大块的火山石玄武岩砌成,乌黑的岩石不仅坚硬,那种与生俱有的凝重还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沧桑,如同水墨画里的浓墨抵进人的思维。古堡五层,采用火山民居的砌筑方式,以传统的垒石工艺,把一块块几百斤,上千斤的石头左锤右打,依形就势,巧妙垒砌而成,厚实坚固。抗战年代,福兴楼曾经作为村民抗击日军的碉堡。据说,在日军扫荡村庄的时候,站在福兴楼上放哨的村民发现后,及时疏散群众,组织武装力量利用熟悉地形打击敌人。恼羞成怒的鬼子,调遣飞机大炮对村庄进行狂轰乱炸,把古堡西北角炸了一个窟窿,但古堡巍然矗立,高耸着神圣。

这是一座古堡蕴含的民族气节,更是一座村庄凝聚的民族精神。

走进一户老屋,像是被烟火熏过的墙根下坐着一位敦厚老人。水墨一般的面容,水墨一般的衣着,水墨一般的神态。就连那不多的带有浓郁海南口音的话语也是水墨的韵味。或许,从古村淳朴民风里走来的人,都像清墨一点,单纯而自然,滴在宣纸上就是一笔纯粹的素描,用千百年的执着,绘就一幅珍品水墨,铸就一种传统美德。

走进这样的老屋,走进这样的古村,看到的不仅是古老建筑蕴藏的厚重历史,古村居民孕育的民族文化,还体味到了古老岁月蕴含的古典与优雅,以及多少代人精心描绘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涵。

大家都在看